高中音樂課的教案設計

高中音樂課的教案設計

  一、自我介紹及導課。

  1、今天是我和同學們共同學習和欣賞音樂的第一課,在學習和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安靜應該是必須的一種條件。試想,在嘈雜的環境中有可能進行音樂創作或者音樂欣賞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請同學們配合我,讓我們共同創造良好的課堂環境,為我們成功的進入音樂的美妙世界創造前提條件。

  2、首先老師來介紹一下什麼是音樂藝術?音樂藝術是聲音的藝術、是時間的藝術、是聽覺的藝術、是情感的藝術。可能同學們對最後一項的感覺比較明顯,是的,音樂對人們情感的影響力是很強大的,比如在我們聽《義勇軍進行曲》時情緒會比較激昂,聽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是心中會感到淒涼悲傷,這些都是音樂在對我們的情緒產生影響。

  下面我們就來舉一個例子,請同學們和我一起欣賞《祖國頌》,聽聽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二、授新課

  1、用錄音機放《祖國頌》的音樂(欣賞一部分),對作者及背景進行介紹。

  喬羽作詞,劉熾作曲。原系作者1957年冬天為彩色寬銀幕文獻紀錄片《祖國頌》(初名為《1957年國慶節》)寫的兩首混聲合唱曲之一(另一首為《今夜到處有歌聲》)。影片在1958年元旦獻映後,這首歌就隨之廣泛流傳至今。

  歌曲的體裁是頌歌。頌歌是一種聲樂作品的體裁,主要是歌頌祖國、英雄或歌頌作者所崇敬的人物和事物。《祖國頌》為混聲合唱歌曲,旋律寬廣,速度從容,氣勢宏偉。F大調、單樂章,分為A、B、A三個部分。

  A段(第一部分),描寫祖國大地山川壯麗,人民迎接社會主義時代到來的無比興奮的心情。開頭是男高音領唱和合唱形式的樂段,旋律悠長、開闊,中段有一段朗誦伴有優美動聽的'復調合唱,具有秦腔的某些特點,而朗誦詞之後則配上了2/4拍子的曲調:“鳥在高飛,花在盛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我們偉大的祖國進入了社會主義時代。”速度轉快,節奏明快而富有彈性,間奏之後,進入B段(第二部分)。

  B段旋律悠揚而富有民族特色,是領唱、合唱形式。在d小調上的舒展、深情的分節歌,先後由女高音、男高音和派勞動、豐收的喜人景色。讚美了祖國各地工農業生產蒸蒸日上的情景。

  再現的A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部的變化反覆,節拍由4/4拍變為6/8拍,略去了朗誦段落,氣息更為寬廣,意境更為壯麗,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反映了人民對祖國繁榮昌盛的期盼和歌頌。

  三、課堂練習

  在我們欣賞和了解《祖國頌》之後,同學們也一定喜歡上了這支氣勢宏偉的頌歌,下面我們就來練習《祖國頌》的合唱片段。

  帶領同學聯絡主旋律聲部,然後逐步加入其他聲部。

  四、總結

  音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標誌,也是一個人提高素質與修養的必修課。今天同學們與老師配合的很好,出色的完成了今天的教學內容,請大家再課下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音樂藝術的基本特徵”?這個問題我們會在下節課共同回答,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同學們,下課。

  教學目的:

  1、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全曲;

  2、初步認識奏鳴曲式的結構,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

  3、欣賞過程中音樂的表現手段與故事內容相融合,理性分析與情感抒發相結合,情感在音樂中獲得體驗,並能展開一定的聯想空間。

  重點難點:

  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獲得音樂情感的體驗。

  教 具:錄音機、多媒體、鋼琴

  高中音樂課、欣賞課教案目錄

  一、課前預習及導課。

  1、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由何佔豪、陳鋼作曲。1959年寫成並首演。當時作者是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學生。他們為了探索交響音樂的民族化,選擇了這一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為題材,吸取了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摯愛情,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憤怒的控訴與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對這一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樂曲的結構為奏鳴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組成。作品從故事中擇取“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呈示部、展開部及再現部的內容。運用西洋協奏曲中

  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衝突。並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使之既有交響性又有民族特色。

  2、這一民間傳說與史實有很大的出入。梁祝二人可謂是千年等一回。據史冊記載,梁山伯是明朝的一個縣官,因秉公辦案,有“梁青天”的美稱。梁山伯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橋鎮。可是在挖掘墓地時,發現一墓穴,穴中有一塊刻著“祝英臺女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記載著祝英臺的身世:“祝英臺乃是南北朝時代的陳國人,一生行俠仗義,後來遭貪官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當地人們偷偷將其安葬於胡橋鎮。由於梁祝二人都是為百姓辦好事的人,人們便把他倆合葬在一起。從那以後,在民間就產生了各種各樣關於梁祝感人致深的故事。

  二、授新課

  引子:樂曲一開始由長笛奏出了華彩的旋律,呈現出一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象。

  由雙簧管奏出的主題音調,取自越劇的過門音樂。

  呈示部:主部主題──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譯出純樸而美麗的“愛情主題。”

  (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少人聽了段旋律都為之陶醉。作者在選取這段主題時可是費了一番苦心。當年他們還是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學生。何佔豪曾在杭州越劇團當演員,他對越劇音樂既熟悉又喜愛。在創作《梁祝》時,故事流傳在浙江一帶,越劇是浙江的代表劇種,他決心從越劇音樂中取材。據平時的觀察,許多越劇名演員,不論他們演出任何劇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時,臺下都會博得熱烈地掌聲為之呼應。作者抓住了這段唱腔作為《梁祝》中“愛情主題”的基本音調。這段主題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調。)

  副部主題──與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轉入活潑、歡快的迴旋曲。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描寫梁祝同窗共讀時的生活情景。(傳說中祝英臺女扮男裝去讀書,在途中與梁山伯相識後兩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這段音樂主題就是表現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時的情景。)在這段快板過後,音樂轉入慢板,副部主題中的結束部。在絃樂顫音的襯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載就要分別,音樂表現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依戀之情。(傳說中二人在臨別時,祝英臺假意說家中有個妹妹願嫁與梁山伯,約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這樣發展了下去。)

  低沉的音響預示出不詳的事情就要發生。

  展開部:由三部分構成,抗婚、樓臺會、哭靈投墳。

  (祝英臺的父親逼祝英臺嫁與官僚馬府少爺馬文才,祝英臺抗婚不嫁。)銅管樂奏出了表現殘暴的封建勢力的主題。緊接著小提琴採用戲曲的“散板”節奏,奏出英臺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樂隊以強烈的全奏,襯托著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絃奏出反抗主題。逐漸形成了矛盾衝突的高潮,越來越激化,但音樂突然停頓下來,又轉入慢板樂段──“樓臺會”(傳說中正在此時,梁山伯來祝家探望,得知祝英臺為女子也得知祝英臺的痛苦,二人樓臺相會互訴衷腸。)這時大提琴與小提琴對答式的手法“一問一答”,如訴如泣的曲調。

  接下去音樂急轉而下──哭靈投墳,樂曲運用戲曲中的緊拉慢唱的手法,將祝英臺悲切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至。(傳說中在梁山伯歸家後不久病故,祝英臺得知後悲痛萬分,她已下定了決心選擇了一條道路,她與父親約定,穿素服上花轎,並繞道梁山伯的墳前祭奠,父親同意。那天祝英臺來到墳上向蒼天哭訴後碰碑自盡。)鑼、鼓、管、弦齊鳴表現祝英臺縱身投墳,全曲達到了最高潮,樂隊奏出讚頌的音調。

  再現部:樂曲出現了引子的音樂素材,而這已不是人世間的美景,而把我們帶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當祝英臺撞向石碑,墓穴突開,祝英臺縱身投入後,從墳墓中飛出一雙蝴蝶),我們又再次聽到了那段熟悉的“愛情主題”。許多藝術家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這一動人的情節。下面我給同學們朗讀一段“化蝶”的歌詞。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人徘徊,千古傳頌深深愛,山伯永戀祝英臺。

  同窗共讀整三載,促膝並肩兩無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誰知一別在樓臺。

  樓臺一別恨如海,淚染雙翅身化彩蝶翩翩花叢來,歷盡磨難真情在,天長地久不分開。

  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動,對他們的命運給予同情,人們不甘於悲劇的結局,因為我們都憧憬未來美好生活。一雙彩蝶翩翩起舞,飛向遠天,去尋找真正屬於他們幸福,而給人間留下了無限地遐想。

  三、總結

  今天我們大家一起欣賞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全曲,我們與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運共呼吸,是那動人的音樂調動了我們的情感,讓我們時而歡喜、時而憂傷、時而悲憤、時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經歷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於音樂之中,我們的人生就會豐富了許多許多,透過這首作品,也告訴我們人間最可貴的就是真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