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課程教案(通用10篇)

高中生物課程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課程教案(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物課程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3.進行關於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教學難點

  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三、教學方法

  探究法、講述法

  四、課時安排

  xx

  五、教學過程

  引入學生閱讀P58。

  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

  1.由於單位時間內透過玻璃紙進入長頸漏斗的水分子數量多於從長頸漏斗滲出的水分子數量,使得管內液麵升高。

  2.用紗布替代玻璃紙時,因紗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麵不會升高。

  3.半透膜兩側溶液的濃度相等時,單位時間內透過玻璃紙進入長頸漏斗的水分子數量等於滲出的水分子數量,液麵也不會升高。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與注意。

  板書一、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與討論學生閱讀思考討論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

  1.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等有機物一般不能透過細胞膜。

  2.紅細胞的細胞膜相當於“問題探討”中的半透膜。

  3.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於紅細胞內部的濃度時,紅細胞一般會因持續吸水而漲破。

  4.紅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決於紅細胞內外濃度的差值。一般情況下,差值較大時吸水或失水較多

  板書㈠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膨脹甚至漲破)

  失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皺縮)

  ㈡成熟植物細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學生閱讀思考交流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

  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質層的位置細胞大小

  蔗糖溶液變小原生質層脫離細胞壁基本不變

  清水逐漸恢復原來大小原生質層恢復原來位置基本不變

  板書

  失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質壁分離)

  吸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質壁分離復原)

  板書二、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例項

  提示

  1.在培養過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離子較多,吸收Ca2+、Mg2+較少,結果導致水稻培養液裡的Ca2+、Mg2+濃度增高。

  2.不同作物對無機鹽的吸收是有差異的。

  3.水分子跨膜運輸是順相對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質的跨膜運輸並不都是這樣,這取決於細胞生命活動的需要。

  4.細胞對物質的吸收是有選擇的。這種選擇性具有普遍性。

  板書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

  小結見板書。

  作業練習一二。

  提示基礎題

  1.√。2.√。3.×。

  拓展題

  農業生產上的輪作正是針對不同作物根系對礦質元素的選擇性吸收而採取的生產措施。如果長期在同一塊田裡種植同種作物,地力就會下降(俗稱傷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降,這樣就會影響作物的產量。

  高中生物課程教案 篇2

  知識目標:

  1.瞭解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組成;

  2.掌握構成細胞的主要元素;

  3.理解和掌握主要化學元素的作用;

  4.透過生物體組成元素與非生物的對比,理解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與差異性。

  情感目標:

  透過學習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認識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使學生初步學會抓住知識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用抓住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的觀點分析事物,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

  技能目標:

  透過對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分析,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及這些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2.組成生物體最基本的元素是碳;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教學過程:

  地球上的生物,現在已知的大約200萬種。不同種類的生物體,在個體大小、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是,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是大體相同的,也就是說,生物體的生命活動都有共同的物質基礎。

  物質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科學家透過研究各種生物體細胞內的生命物質,查明瞭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種類、數量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由物質構成的,構成細胞的物質和世界上其他物質一樣都是由元素構成的。那麼組成生物體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來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生命的物質基礎的第一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請同學們開啟課本找到玉米和人體化學元素含量對比表,對錶中的資料進行分析,解讀,找出規律。那麼,如何來發現資料中隱藏的規律呢?或者說透過什麼方法來尋找規律呢?

  我們可以透過比較的方法,找出兩者不同的地方。除了找不同點外,還要找相同點。

  下面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恰當科學的方法來解讀表格中的資料,歸納結論,然後進行交流。我們透過比較,發現玉米和人的化學元素組成差異較大,除了O和C兩種含量最多的化學元素有較大差異外,一些含量較小的化學元素差異也很大。

  我們來分析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同學們邊看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與非生物是否相同?

  2.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中含量是否相同?

  3.哪些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經過同學們的認真觀察,對比分析,回答了上述問題。對學生的答案給予評價,鼓勵學生自己主動思考問題。

  分析上表,我們知道組成玉米和人體的基本元素是C、H、O、N,這四種元素在組成生物體的元素中含量最多。從上表還可以看出,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雖然大體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體內,各種化學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同種生物不同生長期體內各元素含量也有不同。同種生物體內不同器官各種元素的含量也有差異。

  另外,同學們思考一下: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鯨,組成他們的化學元素是否大體相同?各種化學元素在這兩種生物體內的含量有沒有差別?

  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鯨的化學元素大體相同;各種化學元素在這兩種生物體內的含量有差別。

  透過上面的學習,同學們都理解了組成生物的化學元素種類大體相同,但不同生物中含量有差異。根據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大量元素;那麼什麼是大量元素呢?大量元素就是指含量佔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

  與之相對的是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卻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Fe、Mn、Zn、Cu、B、Mo等。

  同學們要注意:微量元素在生物體內的含量雖然很少,卻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在組成生物體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6種元素是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如表1-2,大約共佔細胞總量的97%生物體的大部分有機化合物是由上述六種元素組成的。例如:糖類多是由C、H、O組成,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組成的,而蛋白質由C、H、O、N等元素組成。

  一是: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組成多種多樣的化合物,如糖類、蛋白質、核酸、脂肪等,這些化合物在生命活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化學元素能夠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例如,油菜缺B時,會出現“花而不實”的現象。這是因為微量元素B能夠促進花粉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當柱頭和花柱中積累了大量B時,有利於受精作用的順利進行。在缺少B時,花葯和花絲萎縮,花粉發育不良。Mo作為牧草生長的必需微量元素(紐西蘭草場鉬礦)。

  小孩缺鈣長不高,老年人缺鈣易患骨質疏鬆。人缺鐵會出現貧血症狀,果樹缺鐵會的黃葉病;植物體缺鉀莖稈軟弱易倒伏;人體缺碘易患大脖子病等。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兩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組成生物體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機體中,在生物體特定的結構基礎上,在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中,才能體現出來,化合物是生命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蛋白質和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質。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例如,C、H、N3種化學元素在組成人體的化學成分中,質量分數共佔73%左右,而這三種元素在組成岩石圈的化學成分中,質量分數還不到1%。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小資料)生物大分子在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學性質,使它能夠透過化學鍵連結成鏈或環,從而形成各種生物大分子。可以說,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高中生物課程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及課時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1模組讓學生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其中蛋白質部分是個重點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一節提到細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以後學到載體蛋白、酶等知識都與蛋白質緊密相關。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學好這部分內容對學生從分子水平理解細胞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舉足輕重,同時也為學好必修2基因表達部分打基礎。蛋白質這一節內容分為氨基酸及其種類、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三部分。我們計劃用兩個課時完成這一節,其中第一課時完成氨基酸的結構及其種類以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的教學,第二課時完成剩下內容的教學同時透過練習加強鞏固。本教學設計是針對第一課時來進行的。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教學目標分為以下三個子目標來完成。

  1、知識目標: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

  2、能力目標:

  (1)透過氨基酸結構通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2)透過探討氨基酸的縮合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氨基酸結構比拼活動,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以及合作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

  四、學情分析及教法設計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學生。他們學習化學才一年多的時間,有機化學的知識比較膚淺,沒有看過比較複雜的化學結構式、化學鍵,也沒有學過有機物反應的過程,因此對本節課重點內容難以把握,給課堂教學帶來比較大的障礙。本節內容如果按教材的編排,直接讓學生觀察氨基酸的結構,然後歸納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會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陌生的化學結構式讓學生很難領悟,更談不上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學習和探究。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習主體(學生)和客體(學習內容)發生互動作用的過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內化過程,要麼透過同化作用,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要麼透過順應作用,改組擴大原有的認知結構,把新知識包容進去。它並非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自主的、自動的建構過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甲烷、乙酸、氨氣等化合物,具備了相應的知識基礎。因此,對本節教材的教學採用問題引探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並採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本課設計情景讓學生回顧學過的化學知識,然後改組原有的知識結構,納入新知識,最後分析、總結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然後介紹氨基酸種類,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質食品的正確選擇上,聯絡到這些食物中的蛋白質組成,過渡到氨基酸的結合方式的學習。這裡並沒有按照教材透過看圖來引出氨基酸的縮合方式,而是透過上述來實現知識點的過渡。把這幅圖放在下一課時講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多樣性時才一起講解。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1課時——酶的作用,主要探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該內容以第4章第3節物質的跨膜運輸方式中的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學“消化”為基礎。學習本節利於“細胞代謝的學習”,利於選修模組中有關酶的應用、微生物發酵、蛋白質提取和分離等知識的學習。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明酶在代謝中的作用(Ⅰ)。

  (2)技能目標: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索,按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和步驟,正確完成相關的實驗操作。學會控制自變數,觀察和檢測因變數的變化,以及設定對照組和重複實驗(Ⅱ)。

  (3)情感目標:

  ①評價自己的實驗結果

  ②參與交流,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維護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見。

  3、過程與方法

  透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數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4、確定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教學重點:酶的作用。

  [解決方法]利用學生對無機催化劑的知識基礎切入,引入酶的學習。透過實驗、資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現象都與酶的活動有關,活細胞內全部的生物化學反應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體內,大約每分鐘要發生幾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麼多的化學反應之所以能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完全是因為酶的作用,酶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在化學反應中是怎樣起作用的?顯然應是本節課內容的重點。

  教學難點:

  ①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②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

  [解決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②透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數的方法。活化能這個名詞在高中生物教材體系中是第一次出現,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對這個名詞都很陌生。化學反應之所以能進行,就是達到反應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來不能進行反應的物質發生了反應,是增加了反應物的自由能,還是降低了反應所需的活化能?透過實驗和類比,必需要讓學生理解。

  高中生物課程教案 篇4

  【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5章第4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第1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色素的種類和功能、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掌握提取、分離色素的實驗方法。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整個教材中都是處於重要地位。本章節內容按照課標安排應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和透過實驗“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來學習有關光合色素的知識,第二課時具體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本節教學設計是該節的第一課時內容。第一課時我準備讓學生以經典的光合作用研究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為線索,結合自己所動手完成的實驗,遵循科學家的探索思路,總結出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瞭解科學家探究科學的艱辛歷程和學會探究的一般方法,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設計理念】

  以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提高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研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的課程理念來設計教與學的過程。

  1、還原科學研究的`歷史面貌,突出生物學的“實驗學科”特點;

  2、以實驗探究貫穿整個教學。

  【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瞭解。但是,對於光合作用的發現歷史卻很陌

  生,關鍵對於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並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儘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⑴.瞭解光合作用的結構和物質基礎;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反應方程式、概念、過程、意義;

  ⑶.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圖解和實質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分析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理解假設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並透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同時,理解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關注“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與人們生活的關係,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②討論科學史上的經典人物和實驗,避免知識“去背景”和“簡單化”。

  ③明確科學的研究態度在實驗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⑤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學實驗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數原則;

  ②培養觀察、分析綜合能力。

  【教學重點】

  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

  ②實驗設計的兩個基本原則——對照實驗原則,單因子變數原則

  【教學難點】

  單因子變數原則中實驗變數與無關變數的辨析

  【教學準備

  蒐集相關圖片和素材;製作Flash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播放綠色植物碩果累累的圖片;人和其他動物吃的各種食物的照片。

  結合初中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瞭解?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激情引趣,引起學生對光合作用的重視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師在學生討論後歸納出: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透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氧氣。

  (問:光合作用是怎樣被人們發現的?)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

  2、光合作用的發現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看書,要每個同學對幾個著名實驗的實驗年代、科學家人名、國籍、實驗過程、實驗結論逐一整理。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體會講述如何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

  為加深印象,教師透過Flash多媒體課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並歸納實驗結果。

  從光合作用發現過程我們看到科學工作者對科學事業執著追求,嚴謹的科學態度,巧妙的思維方法值得我們很好學習,我們更需要學

  習科學家們科研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

  設計意圖:感受科學發現過程,提高學生探索求實的科學素養。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實驗探究的原則和方法。

  問:我們剛剛學習過了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1880年實驗證明光合作用場所是葉綠體。那麼同學們回憶第二章學習過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分析比較葉綠體中哪些結構與光合作用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請一學生上臺對著細胞掛圖講述細胞中葉綠體的結構設計意圖:鞏固已學知識。

  3、葉綠體中色素:教師展示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圖幫助同學回憶,用幾分鐘講述實驗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原理、實驗結果。

  學生活動:學生4人一組完成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設計意圖:認識實驗探究過程都必須依據一定的科學道理。體驗合作學習過程。

  學生實驗結束後,教師可給學生演示葉綠體的色素吸收光譜的現象。方法是:用紅、橙黃、綠、藍紫色的薄膜,分別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葉綠體的色素提取液的試管,分別放在紅、橙黃、綠、藍紫色光前、讓學生觀察這些光透過色素提取液的情況。可明顯地看到紅和藍紫色光透過的較少(暗),橙黃和綠色光透過的較多(亮)。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現象,得出葉綠體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在此基礎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譜曲線,引導學生分析曲線含義,總結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點。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進一

  高中生物課程教案 篇5

  知識目標:

  1、理解感覺器官的概念和意義,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

  2、瞭解近視和遠視,眼睛的衛生保健知識,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聽覺的形成,耳的衛生保健。

  能力目標:

  培養預防近視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眼的結構與視覺的形成,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

  難點:視覺的形成與視覺異常,聽覺的形成、耳的結構

  教具準備

  眼、耳結構的掛圖與視覺、聽覺形成的示意圖及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裝置等。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分配為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感覺器官→眼的結構→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視覺的形成→近視與遠視)

  引入新課:從“任何反射的產生都開始於某感受器對刺激的感受”出發,引出本節課題:感覺器官與人的視覺和聽覺。

  主體內容:首先明確,特殊的感受器與其附屬結構所組成的器官稱為感覺器官,然後指出眼和耳是關係視覺與聽覺形成的感覺器官。再進一步指出,視覺對我們認識周圍事物是最為重要的功能,我們首先學習眼與視覺的知識。

  提出:眼的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它的結構是怎樣的?讓學生們一面觀察見圖,一面互相觀察眼的外部結構,認識角膜、虹膜、瞳孔、鞏膜等可見部分的結構部位。接著出示見圖,並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後,由外到內地簡要介紹眼球的解剖結構。以板書形式逐一歸納之,最後簡單介紹眼球附屬結構及功能。

  接著指出,視覺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線首先射入眼球,這一過程類似這樣一個實驗現象——演示透鏡成像實驗,學生們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教師一方面簡單明確地介紹實驗裝置,一方面提示學生注意紙屏、凸鏡、蠟燭之間的距離與成像狀況的關係及透鏡凸度與成像狀況的關係。簡明記錄實驗結果。

  要求學生觀察見圖,並聯系剛才的實驗現象。教師請學生回答:物像是怎樣在視網膜上形成的?然後一步步引出視覺產生的全過程,同時以板書形式歸納。

  再提出:當物體遠近、大小變化時,如何使視網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師引導學生聯絡眼球結構,認識到晶狀體曲度調節的意義,同時引出近視與遠視的現象及糾正的方法。

  小結:簡要總結本節課知識要點。

  板書設計:

  感覺器官與人的視覺和聽覺

  感覺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屬結構組成的器官

  高中生物課程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說出群落的垂直結構與水平結構。

  2.透過觀察討論,運用歸納與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間結構。

  3.能夠利用群落的結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

  4.懂得合理開發利用生物資源。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概念。

  難點:影響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的因素。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1.複習匯入,提問:種群的空間結構包括哪些?

  (均勻分佈、隨機分佈、叢集分佈。)

  2.追問:群落的空間結構有哪些?

  (二)新課教學

  1.垂直結構

  (1)播放森林植物和動物的一段影片,觀看影片後出示圖4-11、4-12,讓學生結合圖片進行小組討論,並提問:影片中植物有哪些?如何分佈的?

  (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別由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形成群落。)

  植物分佈有什麼特點呢?什麼原因導致的?

  (出現分層現象;由於光照導致。)

  教師補充講解垂直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把這種分層的現象稱為垂直結構。

  (2)結合材料,提問: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結構為動物創造了什麼條件呢?

  (為動物創造了棲息空間和食物。)

  展示植物不同分層,鳥類種類不同的圖片,提問:植物的垂直結構會對動物造成哪些影響?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結構,為動物創造了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因此動物也有類似的分層現象。)

  2.水平結構

  教師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結構的圖片,講解水平結構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佈圖,組織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討論:影響水平結構的主要因素?師生共同總結。

  (地形的變化、土壤溼度和鹽鹼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因素都是群落的水平結構的影響因素。)

  (三)鞏固提高。

  出示熱帶雨林的一幅圖片,學生描述動植物的分佈以及導致這種分層的原因。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回顧群落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作業:回家蒐集一下我國的立體農業資料。

  高中生物課程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部分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本節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知識和第三章《新陳代謝》的知識聯絡密切,又直接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學科內綜合性強,理論聯絡實際緊密,需要提高靈活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和識圖解圖能力。

  縱觀04—07三年來的全國高考題,該部分知識為高考熱點內容之一,歷年高考都會考查。但近三年來天津卷涉及較少。從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往往涉及到圖形、圖表的分析。命題方式靈活多樣,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論聯絡實際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動的特點”及各營養級能量傳遞的計算及綜合運用本章的能量流動、物質迴圈等知識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及熱點問題,是高考命題的焦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知識水平,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瞭解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動的特點

  (3)應用食物鏈中各營養級能量傳遞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識圖解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理論聯絡實際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絡的辯證觀點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2、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相關知識的計算

  3、重難點的突破

  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手段,藉助於其形象、直觀、動態等多種功能使知識結構一目瞭然,來突出重點。再透過經典例題跟進、教師詳解、學生分析來強化知識,突破難點

  四、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在課前制定有針對性的複習目標,並要求學生提前複習,教師加以檢查落實。授課中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等各種教學方法。透過對近幾年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的高考題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題中如何確立關鍵詞、關鍵點及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及技巧的講解,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並加以掌握。

  高中生物課程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說明自由擴散、協助擴散的方式和特點;能夠判斷不同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2.學習運用類比和對比的方法進行總結,提升分析圖表的能力。

  3.調動自覺發現問題,積極思考的學習熱情;同時體會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思想。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難點:不同物質進出細胞方式的判斷。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複習匯入,提問:細胞膜的作用?學生思考作答:細胞膜將細胞內的物質和細胞外的環境分隔開來,具有選擇透過性和流動性。繼續提問:細胞要生活下去就必須從外界吸收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同時將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排出,從而維持細胞正常的什麼活動。那麼物質怎樣透過細胞膜呢?匯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跨膜運輸的物質分類

  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具體的內容是什麼?

  回顧一下初中物理學過的擴散現象。

  2.被動運輸

  教師演示藍墨水在清水中的擴散實驗,提問:這種現象叫什麼?

  學生觀察並根據所學物理知識可以得出:這是簡單的擴散現象。

  提問:人體內水分子進出細胞是不是與上述擴散相似?

  學生思考回答:二者原理相同。

  教師列舉氧氣和二氧化碳進出細胞的現象,提問:這些物質進出細胞有什麼特點?

  學生討論總結:物質由高濃度擴散到低濃度區域,直接穿過細胞膜脂雙層。

  教師明確自由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展示自由擴散示意圖。並且教師繪畫示意圖在副板書上。

  提問:離子和大分子葡萄糖無法透過自由擴散進出細胞,它們是怎樣跨膜的呢?

  學生自由閱讀課本相關知識,回答:藉助載體蛋白,從高濃度擴散到低濃度區域。

  教師明確協助擴散概念,多媒體展示協助擴散示意圖,並出示空白表格,要求學生對比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透過提問是否消耗能量引出被動運輸的概念。

  (三)鞏固提高

  給出例項判斷物質進出細胞哪些屬於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說明區別。

  (四)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五)佈置作業

  預習主動運輸的相關內容。

  高中生物課程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瞭解它們的共同點和重要的區別特徵。

  2.瞭解細胞膜的成分,理解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點之間的關係;正確認識並會區分物質透過細胞膜的幾種不同方式。

  3.瞭解各種細胞器的分佈、形態結構和功能特點。

  4.認識細胞核的亞顯微結構特點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質和染色體相互轉變的動態關係。

  6.瞭解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

  (二)能力目標:

  1.透過學習真核細胞亞顯微結構,培養學生識圖能力和繪圖能力。

  2.透過對細胞結構的學習,訓練學生利用對比的方法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3.透過設計和分析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4.訓練學生利用資料分析、判斷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圍繞細胞不同於非生物的生命特點進行學習和討論。

  2、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

  3、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結構,為第二章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礎。

  4、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為第五章學習奠定基礎。

  三、教學難點

  1、細胞的體積與相對錶面積對於細胞的意義。

  2、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特點,理解膜的流動性。

  3、葉綠體、線粒體和高爾基體的結構和功能,理解細胞器間的關係。

  4、染色質與染色體間互相轉換的動態關係。

  四、教學過程

  問題:病毒具有生命物質中最重要的兩種成分——生命活動的體現者蛋白質和遺傳物質核酸。可是病毒卻不能單獨存活,病毒只有侵入寄主細胞後才能體現生命的特點。上述事實說明了什麼?你能分析這其中的原因嗎?

  小結:從物質基礎方面考慮,病毒成分簡單不足以完成複雜的新陳代謝;從結構基礎上看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新陳代謝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因此病毒不能獨立進行新陳代謝。病毒必須寄生於活的細胞生物中才能體現生命現象。

  問題:根據初中知識,舉例說明細胞生物可以分成哪幾類?它們在結構方面的主要區別是什麼?是否有什麼共同的基本結構?

  課件演示幾種植物細胞、幾種人體細胞、原核細胞。

  小結:討論結果。

  高中生物課程教案 篇10

  教案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

  1、說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簡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機制。

  3、列舉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例項,討論、分析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4、認同應合理使用抗生素。

  過程與方法方面:本節課主要採取學生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並透過瀏覽網站資料來了解當前人們在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開激烈的討論。瞭解抗生素的史話以及作用機理。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學習、蒐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b5E2RGbCAP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培養學生關愛社會,關愛人們健康。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

  教案重點

  1、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例項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案難點

  濫用抗生素的例項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案方法

  講授法和學生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案課時

  1課時。

  教案過程

  匯入新課)師: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日常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例項和危害。

  學生:分組探討、交流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抗生素素用法的認識。每位學生提出自己對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個討論。

  教師:展示電視廣告中一些關於抗生素藥物的一些內容,學生討論。

  課件展示:某同學患感冒後,打點滴。第一次,用的青黴素,第二次,還是用的青黴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認為多了好得快。以此例項,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p1EanqFDPw

  學生分組探究學習結束後,進行交流。解答以下問題並展示:

  1、抗生素史話

  1)青黴素的分子式

  學生透過看課本,熟練掌握青黴素的分子是的具體寫法。

  2)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學生看課本討論)

  a、細菌的結構

  b、作用機理

  抗生素主要是透過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謝過程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抑制和殺滅他們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學生討論細菌產生抗藥性的示意圖,並提出自己的認識和觀點。

  2)對教材中的資料進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例項

  3、對如何保健,少用藥。或不用藥展開討論。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透過本節課的探討,學生淺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