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教案設計範本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設計範本

  【教學目標】

  1.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色,增強學生的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2.學習閱讀科普文章,瞭解簡單的物候知識,積累豐富科學知識,開闊認知視野。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並養成注重觀察、勤于思考的科學態度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

  1.採用不同形式的朗讀,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資訊並能準確簡潔地概括文章要點,明確本文寫作的條理性。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本文說明的生動性。

  【課題安排】

  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設情境,激發興趣

  燕子呢喃,春風拂面,告訴我們春天來了;蟬聲聒噪,烈日炎炎,告訴了我們夏天來了;田野金黃,落葉紛飛,告訴我們秋天來了;白雪皚皚,粉妝玉砌,漫天的雪花說著冬天的故事。魚鱗上的圓圈告訴了我們它的年齡,三葉蟲的化石嵌在喜瑪拉雅山巔,告訴我們這裡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實人有語,物有聲,大自然也會說話。今天,讓我們一起聆聽《大自然的語言》吧。

  二、讀課文,解釋詞語

  1.融化:(冰、雪等)變成水。

  2.萌發:種子、草木發芽。萌、發同義。

  3.次第:一個挨一個地。

  4.呈現:顯出、露出。

  5.週而復始:形容不斷地迴圈往復。

  6.花香鳥語: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風光。

  7.物候:生物的週期性現象與氣候的關係。

  8.觀測:本課指觀察並測驗。

  9.懸殊:相差很遠。

  三、理清思路,整體感知

  1.自由快讀全文——掃清字詞障礙,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自由朗讀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內容和行文思路。

  3.圈點勾畫法——畫出文章傳遞的主要資訊,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自由選擇其中一項進行討論,並推選中心發言人在全班發言,老師按回答的先後、概括的準確度。在黑板上方進行評價記分,並對學生回答進行即時評價,明晰正誤,使學生對文章內容做到條理化,並能熟練掌握一種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從而在閱讀中能準確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圖。)

  學生的回答可能是:

  文章主要內容:這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

  第1段: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情況。

  第2段:以具體的現象為例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3段:介紹了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等問題。

  第4、5段:以具體事例說明了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第6、7、8、10段:說明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

  第11、12段:說明了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四、小結本課

  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釋題),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條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動形象的描寫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趣味性。

  第二課時

  一、設定情境,走進交流

  1.教師與學生對話。

  (1)大自然的語言指什麼?這樣擬題對於揭示文章內容有何幫助?

  明確:“大自然的語言”指豐富的物候現象。

  標題採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淺顯易懂。

  (2)文章在第1段中,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裡面涉及到的“大自然語言”有哪些?

  明確:涉及到的“大自然的語言”有:冰雪融化,草木萌發,花開,候鳥歸來,植物孕育果實,果實成熟,植物種子變黃並凋零,北雁南飛,昆蟲消失,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

  (3)決定物候現象的來臨有四個因素,它們的位置可以調換嗎?

  明確:不行,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條理分明。此環節意在進一步熟悉課文,做到由外至內的理解課文,為進一步品析課文作好準備。

  2.學生與文字對話。

  話題: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介紹物候學知識科學文章。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你認為作者採用哪些策略,使文章敘述知識時深入淺出?

  明確:

  (1)將抽象的事物儘量形象化。

  (2)在行文中儘量少用專門術語,用人們易理解的詞句來表達,並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

  (3)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修辭手法,使枯燥的事物變得形象生動。

  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理清分析文章內容,就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對話,教師也應該是一個參與者。

  二、研讀品味,咀嚼精妙

  1.找出你欣賞的句子、段落,談談你認識到的大自然的語言。

  明確:主要針對1、2段,研讀文章語言生動、用詞典雅的特色。理解修辭手法的運用,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的詞的好處。

  個人欣賞是針對前面的小組討論合作而言,教學中也有學生單個的閱讀見解,更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欣賞句子和段落時,還要針對學生水平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要求。

  2.與竺可楨原文《一門生產的科學——物候學》比較,談談你的認識。

  明確:找出與原文不同之處,可以從整體,也可以從某一點談體會。應圍繞改後文章更準確、內容更有概括性談起。

  三、拓展延伸,實踐明理

  在浩瀚的宇宙,在無際的星空,每個人僅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自然,才有價值;只有浪淘水洗,才能展現自己的光輝。本文告訴我們,人類不僅有了新的時間起點,而且還應該有新的空間。希望人類能夠聽懂大自然的語言。

  連結一:除了本文講述的語言之外,你還懂得哪些“大自然的語言”?請模仿本文1、2段的文字,寫一段話來介紹它。

  連結二: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多媒體顯示:

  燕子是益鳥,一對燕子一天可捕捉八千多隻蟲。

  燕子善飛,其飛行速度每小時可達120公里。

  燕子善於辨識方向,歐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飛行時,能夠發現穿越阿爾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進。

  教師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己對燕子的觀察瞭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儘量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

  連結三:你瞭解竺可楨嗎?課後以“走進竺可楨”為主題開一個故事會,更好地瞭解竺可楨,從而獲取科學的正確的觀察態度和治學方法。

  連結四:現在我們還在研究物候學,這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和未來有什麼意義呢?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將學生的思維由課堂走向課外,不但關注書本還聯絡現實生活,這需要老師充分地引導學生在自然與社會這個大課堂裡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不斷地感悟語文和學習語文。

  四、課堂小結,再品文字。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瞭:描述物候現象——做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如在第1、2段。這兩段都以時間為序。

  運用擬人手法把物候現象寫得有情有感,這種寓說明於生動的描寫之中的寫法,增強了說明文的生動性、趣味性。本文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