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優質教案設計

《荔枝》優質教案設計

  案例:

  學生“順利”學完了《荔枝》這篇課文後,我問他們:“你們還有不懂的地方嗎?”起初,教室裡沒有反映,沉默了一會兒,有同學舉手,猶豫地說:“老師,我覺得我懂了,可是我不理解肖復興的母親為什麼明知兒子在安慰她而已,卻依然很高興。”這個問題,學生們剛才已經討論過,現在她再次提出來,是為什麼呢?我問其他學生:“你們明白嗎?”他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原來,從語言文字的角度來說,他們懂了,但是從精神層面來說,他們是不理解作者母親的心理的。於是,我結合課後的一個選做題,提出這樣一個要求:“回家給媽媽洗一次腳。注意觀察媽媽的動作、神態、語言。”

  習作課上,我問他們:“你們為媽媽洗腳,媽媽有什麼反映?”教室裡熱鬧起來,他們興奮地說起了自己為媽媽洗腳的事。

  “我給媽媽洗腳,我媽媽特別高興,說我長大了。”

  “我媽媽高興得合不攏嘴,她一直誇我懂事了!。”

  “我給媽媽洗腳,覺得她皮膚是那麼的蒼老,我感覺媽媽太累了!。”

  “我媽媽昨天干活累了,我給她洗腳,媽媽問我怎麼想到的,我說是老師佈置的任務。”有同學說。

  我一聽,有趣,就問他:“你媽媽很失望嗎?”

  他說:“我以為媽媽會不高興的,可沒想到我媽媽還是很高興。”

  這時我瞅住時機,繼續對他發問道:“既然母親知道這個是你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而做的,那她為什麼還這麼高興呀!”

  “是這樣的。”別的同學插嘴說,“我媽媽也是這樣的。我還問媽媽為什麼明知兒子是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才那樣做的,她卻依然很高興,我媽媽說,做母親的都是這樣的,這就是母愛。”

  教室裡又沉默了下來。我很欣慰,孩子們終於真切地理解了母愛,我說:“是的,母愛就是這樣無私,你們高興母親就高興,你們的孝心,哪怕是被動的孝心都會讓母親很高興。母親的愛天天如此,只是我們以前沒有用心去感受。”

  然後,我請他們把自己為媽媽洗腳的事寫下來,並把自己的感受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來。學生埋頭寫起來,一篇篇優秀的日記便交到了我的手裡。

  反思:

  著名教育家於永正老師說:“語文學科要讓學生學會依憑語言領悟語者的思想感情,依憑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這一學習過程本質上是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的過程。忽視精神搞語言訓練,丟開語言抓精神培養,都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我的這個教學案例,就是努力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去感受思想,在實踐中獲得真知的。回顧學生的認識和情感發展,可分為這樣幾個層次。

  一、閱讀文字,認識母愛。原定的教學過程是讓學生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去認識母愛,他們透過對課文的閱讀,以及教師的講解,模模糊糊地感受母愛是這樣的。然而由於他們的年齡和閱歷,讓他們無法從情感上去理解。我們的教學活動就此結束,似乎也不能算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然而這是多麼遺憾!

  二、創設情景,感受母愛。我根據學生的困惑讓他們為自己的媽媽洗腳,孩子們很懂事,都認認真真地去做了,他們無一例外地得到了母親的讚許,感受到了自己的母親同文中的母親一樣會為了孩子的孝心而高興。其實這樣的事,每天都在孩子們的身邊發生,可是孩子們往往忽視,這個作業讓學生認真地感受了母親對自己的愛。同時許多學生也理解了做母親的辛苦,當學生看到母親讚許的.眼神、幸福的表情,他們對母愛的感受深了一層。

  三、實踐中獲得真知,理解母愛。學生親身感受了母愛,再回到文字,他們發現原來母愛就是這樣的,天下的母親都是這樣的。原來的困惑消失了,他們終於理解了文字,理解了天下的母親。這樣的理解就不再僅僅是對語言文字的表面解釋,而是透過語言文字,聯絡生活實際,認同了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引發了孩子們心中深出的共鳴。

  四、憑藉語言,讚美母愛。如果在學生理解了母愛後,就此打住,那麼,這將是不倫不類的課,學生在語文素養上的進益會很小。我提供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說,讓學生依憑口頭語言表達思想情感,進一步讓學生寫下來,讓學生依憑書面語言表達思想情感,從而實現教學的真正目的。因為作文來自生活實際,大多數學生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他們幸福地讚美著自己的母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