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優秀教案設計

醉翁亭記優秀教案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難詞難句,掌握部分實詞的古今異義,體會部分虛詞的一詞多義。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層次,體會語句的形式特點及其與表意的關係。

  3.理解本文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4.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學時數:2課時

  三 匯入

  1.指名度閱讀提示,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2.畫書下註解①瞭解歐陽修。

  四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一) 第一段釋義講解

  1.學生逐句翻譯,從“環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師點撥。

  2.提問:這一部分寫的是什麼?

  明確:寫醉翁亭的周圍環境,引入醉翁亭。

  3.周圍環境是怎樣的?映入我們眼簾的第一個鏡頭的角度是什麼?

  明確:鳥瞰鏡頭,從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環山。環滁皆山

  4.接著鏡頭還是全景嗎?(否,移向區域性)寫什麼?

  明確:西南諸峰 尤其指出琅玡山

  5.接下來又寫什麼?最後寫什麼?還是鳥瞰嗎?為什麼?

  明確:釀泉 醉翁亭 作者與亭周環境的相對位置是身在山中。 “瀉” “臨於泉上”角度應該是仰望。

  6.這些景觀中誰是主景?

  明確:醉翁亭

  7.作者怎樣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明確:“環滁皆山也”先寫大環境,凝鍊概括地寫出滁州的地理特徵;接著以視覺角度:俯——仰 和空間角度:遠——近 外——內 的變換層層推進

  透過周圍環境我們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樹木茂盛,深幽秀麗的琅琊山間釀泉邊上

  8.學生逐句翻譯後半部分,教師點撥。

  9.提問:這一部分交待了什麼?

  明確:亭的來歷

  10.如何交待的?先?後?

  明確:作亭者 名之者 醉翁雅號的由來(命名之意)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為飲酒只是內心快樂的一種外在表現,不是因為飲酒而快樂,而是因為內心領會到山水的樂趣要透過飲酒的活動表現出來。所以醉翁的情趣在於山水之樂。從這句話中脫化出一個常用的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現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別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這句話中那就是“樂”。這兩句將景與情直接聯絡在一起。

  小結:本段主要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並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 第二段釋義講解

  1. 學生默讀

  2. 提問:學生邊回答邊翻譯

  ①朝暮之景的特點?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②四時之景的特點?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見3

  ③“樂亦無窮”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3.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之景時抓住什麼來寫?

  明確:寫早晚抓住“明”“晦”的特點,寫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風霜、冬水石等景物來寫,更富表現力。

  4.找出本段的對偶句和散句。體會偶散結合的抑揚頓挫之美。

  5.本段寫的`是什麼?

  明確: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2課時

  (三) 第三段釋義講解

  1. 學生逐句翻譯,教師點撥。

  2. 本段共四句話,一句話是一幅圖畫,給每幅圖起名字。

  明確:滁人遊圖 太守宴圖 眾賓歡圖 太守醉圖

  3. 滁人遊圖中共寫了哪幾種人?太守宴圖中有哪些佳餚?眾賓靠什麼歡?太守醉圖中,太

  守的神態怎樣?

  4.本段寫的什麼?

  明確:滁人、賓客、太守遊山飲宴場景

  前呼後應: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後面的人在應答。現多用來比喻寫文章首尾呼應。

  觥籌交錯:本意是酒杯和酒籌互動錯雜。現在多形容許多人相聚飲酒的熱鬧情景(常含貶義)。

  (四) 第四段釋義講解

  1. 學生逐句翻譯,教師點撥。

  2. 宴飲結束就要“歸”

  3. 本段點出了三種“樂”,分別是什麼? 這些樂中誰的樂境界最高?為什麼?

  明確: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禽鳥只知道自然的樂趣卻不知道遊人的樂趣,在人去山空後才樂;遊人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是以他們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太守既能與民同醉同樂,又能在醉後體察萬物反思人情,寫文章來記述這些人和事。此句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襯托:用禽鳥之樂襯托遊人之樂,用遊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

  4. 太守一詞全文出現了九次,直到最後才道出它是誰,揭開謎底。

  5. 縱觀全文作者到底在“樂”些什麼?包含哪些方面?

  明確:一是“山水之樂”,並因“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寄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歡樂;二是“宴酣之樂”,就地取材“山餚野蔌”,佐酒“非絲非竹”,眾人“起坐喧譁”,太守“頹然其間”;三是“樂其樂”,自己雖被貶滁州,但經過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樂業,縱情山水,作者為他們的安樂而感到快樂,為經過自己的勵精圖治達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樂。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一種“與民同樂”的理想境界。

  本文中心思想把握兩點:①作者借山水之樂派遣內心的鬱悶 ②表現“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五 學後總結

  1.古今異義詞

  2.詞類活用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詞作狀語。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像鳥兒的翅膀,名詞作狀語。

  名之者誰 命名,名詞用作動詞。

  自號曰醉翁也 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前樂)以……為樂,動詞。(後樂)樂趣,名詞。

  3.“而”的一詞多義,見課後練習二

  4.判斷句 “……者……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