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案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瞭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觀點,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過程與方法:適度引入古代中國政治發展與傳統文化方面的材料 ,啟發學生思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以列表的方法,從時代、主要觀點、影響等方面,指導學生歸納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內容。以百家爭鳴為主題,組織學生談一談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認識和感受。組織一次“我讀《論語》的讀書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透過學習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瞭解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認識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對後世的影響;聯絡現實,使學生正確對待儒家傳統文化,發揮其在當代的積極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歷史意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瞭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難點:儒家思想的形成,認識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對後世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

  材料分析法、對比法。

  四、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設計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自孔子創立儒家至今,儒家經過了二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其思想與孔孟時代的儒家已是差別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們要儘量閱讀原始文獻資料,所以講課中涉及很多這方面的史料。學習中我們還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異同,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過程。早期儒家思想的一個積極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這一點與後世儒家有較大區別),透過學習民本思想,來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教學過程中儘量調動學生已知知識,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匯入:

  教師: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提問:默讀單元引言: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麼思想?

  學生:儒家思想。

  教師:對!中國的思想文化源遠流長,蓄積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對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響深遠,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儒家思想形成在什麼時候?

  學生:春秋戰國時期。

  教師:春秋戰國時期在思想界出現了一個什麼局面?

  學生:“百家爭鳴”的局面。

  教師:對!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並對當時和後世產生產生深遠影響的一家。

  一、“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

  圍繞“百家爭鳴”,教師提出以下問題以便學生討論分析:

  1、理解概念(學生先回答後,教師透過投影解釋)

  (1)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漢書藝文志》上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

  (2)所謂“爭鳴”是指爭論和辯難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於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於是形成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

  2、社會原因

  教師:“諸子百家”為什麼要爭論辯難?有什麼深刻的社會原因?提示:政治、經濟、階級關係和文化等方面介紹

  學生:討論。藉助於教材

  教師:投影歸納以下幾點: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奴隸社會日益崩潰,封建社會逐步確立。

  第一,經濟上,井田制崩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各種力量在爭衡、較量。對社會變革的現實發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時弊的各種方案,就必然會出現觀點各異的現象;加上新的統治階級還未有絕對的權威,人們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條框的束縛和制約,儘可以暢所欲言。

  第三,階級關係上,“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兼併他國,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別地禮賢下士;士人們也希望實現用自己的思想主張治國平天下的政治願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在社會上,一批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社會力量被稱為“諸子百家”。

  教師小結,要學生明確:一定是思想觀念是的歷史時代的產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係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主要派別代表:(教師投影頭像插圖,學生列舉學生)

  教師:春秋戰國,學術思想空前發達。學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響較大的有 學生:列舉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莊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韓非等。

  4、歷史影響

  教師:這些學派相互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對當時和後世影響深遠。展示稷下學宮圖片,說明稷下學宮形成了先秦百家爭鳴的高峰。請學生思考百家爭鳴對中國社會有何重大影響?

  學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教師: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中國後來的思想文化就不會五彩繽紛。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相容幷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並在日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教師:你對孔子知多少?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無人不曉。

  學生:舉手回答

  教師:向學生展示幾幅有關孔子的圖片,簡要介紹孔子生平,極其孔子的地位和影響。

  1、孔子的思想

  教師:《論語為政》中孔子總結自己一生的一段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請學生解釋,然後教師再做總結,這段話其實反映了孔子一生精神修養的歷程。象這樣反映孔子思想和精神的言論我們熟悉的也非常之多?

  學生:背誦—————。

  教師:《論語》中所有孔子言論反映的孔子的思想

  學生:列舉

  (1)思想核心――“仁”。在《論語》一書中,“仁”字的出現達一百多次,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決人際關係的學說,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而如何實行仁,孔子主張剋制自己,恢復“禮治”,即“克己復禮為仁”;仁與禮的關係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仁是人的內在本質,是修己愛人的自覺性,強調人與社會的和同;禮是社會對人的外在約束。“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由“愛人”所推匯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種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的精神,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的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現實性和永恆的價值。

  (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也體現了民本思想。從孔子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孔子試圖從道德上根本解決社會問題、政治問題,解決人的靈魂問題,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著名主張,這是孔子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在論述他的教育物件時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也就是說,只要是主動親自帶著乾肉到我這裡來登門求教,就表示有尊師重道之意,我就沒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識和學問傳授給你。這與奴隸制“學在官府”、“禮不下庶人”的嚴格等級制的教育有著質的區別,是劃時代的進步。

  孔子的私學打破了受教育物件的地域、族類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尤其是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願望,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動了春秋以來的學術下移運動,壯大了士階層的隊伍,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據說“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看司馬遷對孔子的評論:“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再看孔廟、孔府、孔林的一些圖片,體會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教師:孟子和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並在適應時代要求的情況下有所創新,為儒學的新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孟子的思想

  學生:歸納,教師投影明確。

  (1)政治思想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並將其發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並提出一個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也是孟子用仁政來解釋君民關係。孟子認為,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姦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是勸說統治階級要善待民眾,不要過分地剝奪他們。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學思想中的精華,也是對孔子民本思想的發展。

  (2)倫理觀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雖然人性本善,但也必須通過後天學習存養善端,使其不斷擴充完善,否則會喪失善端。

  3、荀子的思想

  教師:荀子,名況,戰國晚期趙國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兩位有名的學生:一位是傑出的學者韓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荀子主要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對戰國諸子百家的思想也相容幷包,故能集大成。

  學生歸納,教師投影確認。

  (1)政治思想:荀子主張“仁義”和“王道”, “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從道不從君。”等觀點,都可見諸於孔孟的思想學說。

  (2)在君民關係上,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觀點,對後世的政治思想影響很大,為後來歷代有見識的封建帝王所採納,對封建時代“治世”局面的出現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3)在人性論方面,荀子主張“性惡論”,他說:人餓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勞了便喜休息;苦飯不願吃,破衣不愛穿,辛苦的事不樂意幹;愛聽好聽的聲音,愛看好看的顏色。順著這些天性,人就不會循規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惡的。雖然和孟子觀點截然相反,卻和孟子一樣主張後天學習,透過學習成賢成聖,“塗之人可以為禹”,可謂殊途同歸。 講完荀子的思想,可以列表讓學生比較孔孟荀思想上的異同,加深學生的理解。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教師:提示學生看書,以表格形式歸納總結。不作重點解釋。

  本課小結:從春秋至戰國末年,歷史經歷一個劃時代的變革。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圍中產生,並在吸收各家之長的過程中發展成長起來。並在日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對當時和後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課堂鞏固:

  一、本課測評:

  1、“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義是什麼?

  2、儒家思想是怎樣形成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二、學思之窗和學習延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