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通用11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寄寓文中的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獲得正確面對困難的有益啟示。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準下列加點的多音字或難讀字的字音;學習運用下列常用詞語。

  字音 悶熱(mēn) 玩彈子游戲(dàn) 不能動彈(tán) 全身顫抖(chàn)

  著眼(zhuó) 卜卜亂跳(bo bo) 連攀帶扒(bā)

  啜泣(chuò)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詞語 訓誡 迂迴 凝視 啜泣 嶙峋 心驚肉跳 頭暈目眩 小心翼翼

  3.讓學生嘗試自主閱讀,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獲益的學習方式。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於事、文字淺顯、故事性強的文章,作者透過對自己小時候爬懸崖歷險一事的敘述,告訴讀者一條重要的人生經驗。閱讀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對他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難挫折時如何對待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學習和影響是無法外加的,它必須由學生自己透過閱讀、理解、體驗、感悟、內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設計試圖從以下兩點著手,以期達到上述目的:

  1、學生體驗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不管是學生自讀還是課堂討論,都強調學生情感體驗的主動參與。

  2、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只有獨立學習,主動體驗,主動發現,學到的才有可能成為自己一輩子受用的東西。這篇文章適合學生自主閱讀,教師只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加以適當的引導,讓學生體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整個教學按學生自主閱讀的學習方式策劃。學習活動分三個環節。

  (一)學生自讀課文,交流閱讀感想,提出疑難問題。

  自讀目標呈現:

  ①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讀準字音;

  ②初步體驗“我”小時候歷險經過,感受對待困難的態度與方法。回答:你讀了這篇課文後最大的啟發或感想是什麼?

  ③發現問題,回答:你覺得還有什麼問題需要大家幫助解決?

  學習障礙預測:

  ①朗讀過程中對多音字字音準確性的忽略;

  ②口頭表達能力較弱者積極參與交流活動的主動性的喪失。

  教師幫助對策:

  自讀前呈現本課難讀的多音字;

  ②對口頭表達能力較弱者安排課前預習,閱讀感想和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可進行書面準備;

  ③必要的鼓勵。

  (二)整合師生問題,教師必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悟。

  學習效果期待:這篇課文的重點內容是面對困難時的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寫“我”在懸崖上的恐懼心理和絕望處境,是為了說明“我”當時面臨的困難的巨大程度;而這麼巨大的困難最後在父親的指點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終於被戰勝,化險為夷。“我”經歷了極度的恐懼後又體驗了成功的極大快樂與激動,這種大悲大喜的心理變化過程才使這件事成為“我”終身難忘的記憶,才使“我”在以後的回顧中悟出了終身受用的“人生經驗”。學生只有進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終於到達目的地的過程,才能深刻體會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險脫險的經歷能成為學生難忘的記憶,在今後的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達到了學習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對人生的影響將是非常深遠!

  學習障礙預測:由於生活閱歷和閱讀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自讀課文的最大問題可能出現在對“我”恐懼心理的漠視,對“我”面臨的困難的小視,對克服困難過程的忽視。他們可能會因為“我”的夥伴們輕而易舉地爬上懸崖而忽視了“我”的具體情況;可能會不自覺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產生“這麼點困難都克服不了”等想法。這必定會削弱這篇文章的教育意義,影響學習目標的達成。

  教師幫助對策:在學生交流之後,迅速整合關鍵問題,要求學生關注重點片段,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情境,在閱讀、想像、整合中讓學生充分體悟。

  重點問題和引導方式、引導內容先擬:

  1.對“我”為什麼被困在懸崖的岩石架上及當時心理的關注與體會

  引導方式:讓學生細讀課文,就引導問題,篩選重點語句讀讀議議,調動學生的生活前經驗去體會想像“我”的處境和心理;

  引導內容:一是關注“我”是怎樣一個孩子,與別的孩子的有什麼不同(“希望自己像他們那樣活潑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後,八年來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別的孩子那樣健康強壯);二是“我”當時的處境,有沒有人幫助“我”,鼓勵“我”?這對“我”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無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丟下“我”走了,還嘲笑“我”;這無疑增加了困難對“我”的心理壓力,“我”會很難過,很傷心,也會更加害怕);三是關注“我”被困時的心理,找找描寫“我”爬懸崖時心理感受的詞句(“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驚肉跳”,“嚇得幾乎暈倒”);說說對“我絕對沒法爬下去,我會滑倒摔死”,“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這兩句話的理解(極度緊張恐懼,以至連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認為“絕對”不可能爬下懸崖,因為“會摔死”,近乎絕望)

  2.對父親的態度、做法及意義的關注和探究

  引導方式:用假設情境啟用思維,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聽母親告誡,在外冒險,陷入困境,你父親會……”或“假如你是那個父親,將怎麼辦?”等,在學生的討論中不知不覺地關注文中父親的態度、做法,探究其意義。

  引導內容:一是關注父親的態度(安慰與鼓勵,如父親找到“我”時的第一句話);二是關注父親的指點“我”下懸崖的方法(將困難分解,“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關注“我”下懸崖時的心理變化過程及脫險後的心理感受(探究父親這樣做的意義)

  (三)創設問題情境,鼓勵自由言說,內化所得經驗。

  1、在你的生活經歷中,有沒有遇到過你認為無法克服的困難?你認為你目前最大的困難是什麼?現在有沒有解決的辦法?你有沒有需要大家幫你想辦法解決的困難?

  2、假如你是傑利,將怎麼辦?

  四、教學活動片段

  師: 在自讀提問時,有同學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他父親不上去把他抱下來,而是讓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來?現在我們假設一下:假設你是那個父親,你將怎麼辦?

  生:假如我是那個父親,我看到我兒子臥在懸崖上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我會害怕得不知所措,連忙打電話給警察,讓警察來救我的兒子,然後對兒子說:“不要怕,警察叔叔一會兒就來。”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正確的朗讀課文

  2、透過複述故事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3、理解文章的主旨,體會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並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的主旨,感悟人生哲理

  三、教學難點:

  掌握複述的方法,學會具體地複述故事情節

  四、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了詩歌《在山的那邊》,我們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佈滿了艱難險阻。那麼,面對困難,我們該怎麼辦?是放棄呢還是迎上去?今天,我們來學習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怎樣克服困難的,並希望同學們在學完課文後,能從中得到一些人生方面的啟迪。

  (二)詞語教學(檢查預習)

  訓誡(jiè)聳(sǒng)立啜(chuò)泣納罕(hǎn)

  嶙(lín)峋(xún)峭(qiào)壁目眩(xuàn)顫(chn)抖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默讀課文,準備複述故事情節

  默讀要求:

  (1)不出聲,不回讀,不指讀

  (2)注意速度,要從每分鐘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約1500字,要求4分半鐘看完。

  (3)瞭解課文內容大意,注意時間、地點、人物、數字

  2、教師提問,學生搶答

  (1)課文主要記敘了什麼事情?

  (2)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3)“我”為什麼一時拿不定主義?後來又為什麼跟著小夥伴們爬山了呢?

  (4)“我”在爬山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的?

  (5)後來“我”又是怎樣脫險的?脫險以後“我”有什麼感覺?

  (6)“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具體指什麼?

  (四)結合以上問題的要點,複述故事情節

  1、邊討論邊把這些問題的答案投影出來,

  2、複述要求:

  a、重點細節,尤其是脫險部分,儘量用課文原句

  b、其餘部分,把握關鍵詞語,用自己的話來組織

  c、口齒清楚,聲音響亮

  3、複述步驟:

  a、把課文分成“爬上懸崖”和“爬下懸崖”兩部分,然後分組複述

  b、給學生3分鐘時間準備

  c、在四人小組內複述

  d、請兩名學生在全班複述

  e、請其他同學點評

  (五)感悟道理,體驗人生

  問題設計:

  1、學習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明確: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困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去解決,終將戰勝巨大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2、你能用一些名言來表達這個哲理嗎?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3、你在生活中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處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

  (六)課堂小結,教師贈言

  同學們,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困難,經受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麼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

  教師送一首小詩《一步》:一步走不完長征路/長征卻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頂/一步卻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請珍重你的每一步/

  (七)佈置作業

  (1)完成作業本相關練習

  (2)熟讀課文,背誦最後一段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2、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3、揣摩心理描寫的作用,體會記敘周密的寫法

  二、教學重點

  學會從不同角度閱讀文字,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

  理解重點詞語的深刻含義

  四、教學過程

  (一)研讀重點語段,品味文中的重點詞句,理解主人公的心理變化

  1、有感情地朗讀脫險部分(分角色朗讀)

  2、品味文中重點詞句

  (1)文章題為“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之前,我的心態如何?

  (2)“走一步”時是什麼心態?

  (3)“再走一步”時我的心理活動有什麼變化?

  (4)“走”下懸崖後,我有怎樣的感覺?

  (5)“似乎”二字能否去掉?為什麼?

  找出相關的心理活動的語句,進行品讀,並且歸納心態,形成板書: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下懸崖

  毫無信心—————萌發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我下不去,(“這似乎能(“我能

  我會摔死的”)辦得到”)辦得到”)

  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有感情的朗讀以上三句話

  (6)在爬下懸的過程中,“我”曾兩次啜泣,這兩次啜泣的原因一樣嗎?

  明確:啜泣1:小聲地哭,真切傳神地寫出了特定情況下的恐懼心理。

  啜泣2:百感交集,有歷險的餘悸,有脫險的歡欣,有先前的委屈,有對父親的感激,有戰勝困難後的巨大成就感。

  (二)引導學生多角度的閱讀,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討論:

  1、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2、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或者抗梯子把我抱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3、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三)、佈置作業。

  1、完成作業本相關練習。

  2、預習作業。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2、條理清楚地複述故事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3、激勵學生樹立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條理清楚地複述故事。

  4、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過程

  匯入

  1、故事匯入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次實驗(大螢幕顯示實驗內容,老師講述):

  一隻飢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水簇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隔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進攻,它失敗了,但毫不氣餒;接著它又向小魚發動了第二次更猛的進攻,它又失敗了,並且受了重傷;它還要進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擊無望後,它不再攻擊。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擋板拿開,鱷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著那些小魚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閒地游來游去,放棄了繼續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同學們有什麼感慨?能簡要談談嗎?(學生各抒己見)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許你能從中有更多人生的啟示。

  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1、自由朗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要求:看清讀準、邊讀邊思、圈點勾畫、記住內容。

  注音:

  訓誡(jiè)陡峭(qio)嶙峋(línxún)聳立(sng)

  啜泣(chuò)著眼(zhu)頭暈目眩(xuàn)迂迴(yū)

  納罕(hǎn)小心翼翼(y)凝視(níng)

  解釋:訓誡嶙峋納罕小心翼翼yì啜泣

  2、複述課文內容。

  複述要求:

  A、抓住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B、突出重點,尤其是脫險部分。

  C、口齒清楚,態度大方,條理清晰,能正確表達感情。

  參考答案:身體瘦弱、膽小怯弱的“我”,在父親的幫助下終於戰勝困難,擺脫困境的經歷和收穫。

  3、課堂交流。

  組織學生說說讀了這篇課文後的感想。

  研讀與賞析

  1、有感情地朗讀(16)—(23)節。

  投影出示朗讀方法:

  A、讀音準確,語速適中,停頓合理,語調抑揚。

  B、把握好人物的心態和情態,語氣恰當,感情真摯。

  2、大螢幕出示問題組:

  (1)找出“我”爬下懸崖的具體動作以及刻畫“我”的心理活動的語句,揣摩“我”的心理變化。

  (2)作者把爬下懸崖的過程描寫得如此細緻生動,有什麼目的?

  (3)父親對“我”的指點,哪一處讓你感觸最深?對你有什麼啟示?

  (4)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學生朗讀課文後,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教師點撥。學生在體會動作、心理描寫時,教師用表格的形式加以總結。

  3、讀最後一段,體會文章的主旨。

  體驗與反思(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質疑交流:教師鼓勵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問題,師生間可互相質疑,討論交流。

  思考題:

  (1)父親為什麼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讓“我”自己下來?

  (2)如何評價傑利及其他四個孩子?

  2、拓展延伸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怎麼辦?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3)讀了這篇文章,請你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如何戰勝生活中的困難實現理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記敘文的六要素。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會文中所蘊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確地面對困難和運用恰當的方式去戰勝困難。

  學習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文中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學習難點:

  品味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

  一、預習導學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訓誡()聳立()顫抖()嶙峋()凝視()

  啜泣()納罕()頭暈目眩()小心翼翼()迂迴()

  2、解釋下列詞語。

  迂迴:灰心喪氣:

  應付:告誡:

  瘦骨嶙峋:納罕:

  3、讀課文2—3遍,用簡短的一句話概括:文章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二、學習研討

  1、默讀課文,根據提示(複述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複述。交流複述得失,記錄經驗。

  2、教師指導,進行朗讀訓練。(要求:用普通話有感情地大聲朗讀,注意讀準字音、停頓恰當、語氣語調合適、情感把握準確)

  3、合作探究:(學生討論,自由回答,教師點評)

  (1)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把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走”是什麼意思?

  (3)為什麼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4)讀了這篇課文,你從中悟出了什麼生活哲理?

  4、指導多角度閱讀。可從以下幾個角度思考討論:

  (1)父親怎樣教孩子脫險?(2)評論傑利(3)評論四個孩子

  三、拓展延伸

  面對考試失利,面對競賽的失敗,我們的心裡是怎樣想的?舉例說明。“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分析困難、化解困難的方式,對我們的學習有哪些積極意義?

  四、鞏固提高

  臨窗看柳

  今年春天,雖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綠,一夜之間,新綠滿枝,煞是可愛。但我因為競選課代表失敗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著窗外。

  風乍起,柳枝歡快地笑著,跳著,展示著自己,眼角,眉間洋溢著無限歡樂。我似乎聽到一曲柳哨的歌,歌聲中片片柳絮隨風飛舞。

  一會兒,雖是這樣,柳枝依然保留著那象徵活力的綠色,希望能再把綠色寫在天空。

  就這樣,柳枝週而復始地飄起,落下;年復一年地返青,枯黃,永恆不變如一條真理。我看了許久,也明白了許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樹,用心去體會,你也會明白許多的。

  五、日積月累

  1、困難到來的時候,有的人因之一飛沖天,有的人因之倒地不起。——列夫?托爾斯泰

  2、我過了一些艱難的日子,在回憶的時候唯一能安慰我的,乃是不管怎樣困難,我都誠實地應付過來了。——居里夫人

  3、誰能用勇氣迎接厄運,用笑臉來應付不幸,誰就能跨越一切艱難險阻。

  4、困難就像一隻砂輪,它能砥礪出勇進者奮鬥的利刃,也能磨去怯懦者不多的稜角。

  5、困難是懦夫回頭的便橋,衛士前進的階梯。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正確把握課題含義,理解文中蘊含的生活哲理。

  2、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本文的思想內涵。

  過程與方法:

  1、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複述課文內容;

  2、透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與《在山的那邊》進行比較閱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敢於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

  教學設計:

  一、匯入:

  同學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做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援。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侯一段經歷的啟示。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個人是誰,經歷的是怎樣一件事嗎?”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樣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給我們以啟示的。

  二、整體感知:

  1、看導語

  師:先請大家把導語一起讀一下。

  生齊讀導語

  師:導語中說寫的是我童年時的一次“脫險”的經歷,那麼是什麼險呢?作者怎麼會陷入險境呢?後來又是怎麼脫險的呢?時隔57年,65歲的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次經歷呢?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又是什麼呢?下面請同學們先默讀一遍課文,注意默讀速度,要求五分鐘內看完。

  2、默讀課文

  3、複述課文內容

  師:現在請同學們來試著複述一下課文情節,先來個搶答

  ——故事發生在哪個城市?哪個國家?

  ——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其中重點提到了哪個孩子?

  ——懸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師:如果把故事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為“冒險”,第二部分為“脫險”,該如何劃分?

  生:1~15段為第一部分,16~23段為第二部分。

  師:好,那麼現在請一位同學來複述第一部分,也就是“冒險”部分。注意抓住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還有心理變化。

  學生討論、交流、補充、評論(先小組交流,後大班交流)

  生:

  師:現在請另一位同學來複述第二部分。注意父親怎樣引導“我”走下懸崖的過程。

  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陷入的是什麼險境?怎麼會陷入險境呢?後來又是怎麼脫險的呢?

  2、從課文看,課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3、作者“爬懸崖”和“脫險”過程中,分別有哪些心理變化?

  4、第15小節環境描寫的作用?

  5、文中兩處“啜泣”有什麼不同的含義?

  6、課文哪些地方詳寫,哪些略寫?這樣安排的好處?

  四、主旨探討

  師:透過複述故事情節,同學們瞭解了文章的大意。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最後兩段,思考下面的問題:

  b.這件小事給你哪些啟示?把具有啟示意義的句子劃出來,用自己的話總結歸納。

  學生朗讀課文後,四人小組討論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從這篇課文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的哲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善於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

  師: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你還獲得了哪些啟示呢?寫作指導:以小見大,以事寓理,詳略得當

  交流課後第二題。

  假如你是“我”,將怎麼辦?假如你是“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傑利與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

  父親為什麼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教“我”自己下來?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

  體驗反思:

  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後,請你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學生練筆,小組交流,全班反饋)(只要學生聯絡自己,無論體會大小,教師都要真誠鼓勵)。潛能

  [教師小結]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兩篇課文,給你留下什麼思考呢?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著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學生朗讀《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點片斷,感受文章內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使用工具書,解釋新詞;

  2.朗讀並複述故事,把握文章內容;

  3.理解故事蘊含的哲理,得到人生啟示。

  一、自主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①啜泣( ) ②嶙峋( ) ③眩目( )

  ④納罕( ) ⑤訓誡( ) ⑥凝視( )

  2.解詞:

  ①納罕:

  ②小心翼翼:

  ③訓誡:

  ④頭暈目眩:

  ⑤瘦骨嶙峋:

  ⑥灰心喪氣:

  ⑦心驚肉跳:

  ⑧高不可攀:

  3.作家作品介紹

  莫頓·亨特(1927~1998)(Morton Hunt),美國作家,心理學家,早年曾在空軍服役,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戰時期,他曾駕機執行過對德國的偵察任務。是一位擅長寫勵志類文章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學家。他的代表作有:《痛擊》、《心理學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其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懸崖上的第一課》)已被選入九年義務教育語文2013新編版七年級第一學期第十七課。

  4.預習質疑

  二、課堂探究

  三、課後反饋

  閱讀理解

  我終於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驚肉跳,儘量往裡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邊緣移動,我看在眼裡,嚇得幾乎暈倒。

  接著,他們又開始向崖頂攀爬。他們打算從崖頂沿著一條迂迴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著,”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

  “再見!”其中一個孩子說。其他孩子跟著也都哈哈大笑起來。

  他們左折右轉地爬上了崖頂,向下凝視著我。“如果你想待在那裡,就待著好了。”有個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氣。”傑利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從石架向下望,感到頭暈目眩;我絕對沒法爬下去,我會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頂的路更難爬,因為它更陡,更險。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已。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暮色開始四合。在一片寂靜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這時,樹林裡有一道手電光照來照去。我聽到了傑利和我父親的聲音!父親的手電光照著我。“下來吧,孩子,”他帶著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著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聽我說吧,”我父親說,“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眼睛看著我電筒的光照著的地方,你能看見石架下面那塊岩石嗎?”

  我慢慢地把身體移過去。“看見了。”我說。

  “好,”他對我說,“現在你把左腳踏到那塊岩石上。不要擔心下一步。聽我的話。”

  這似乎能辦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頓時有了信心。“很好,”我父親叫道,“現在移動右腳,把它移到右邊稍低一點的地方,那裡有另外一個落腳點。”我又照著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後,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會兒,然後,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我曾屢次發現,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時,我便可以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程是多麼漫長。

  1.作者為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用一兩句話概括。

  2.別的孩子都“左折右轉地爬上了崖頂”,而“我”卻不能,這是為什麼?有關原因的交代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3.“我”是靠什麼從懸崖上下來的?“我”這次成功的感覺怎樣?它對“我”的影響是什麼?

  4.父親為什麼不採用上去把孩子抱下來的辦法?與本文父親的做法相比哪一種做法更好些?

  5.學習了這篇文章後,你得到些什麼啟示?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目標: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複述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本文的思想內涵;

  情感與價值目標: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敢於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教學重點:

  複述故事情節。 整體感知課文,學習解決困難的方法。

  教學難點:

  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論理,使學生感受到正確對待困難,在面對困難時要有不餒不躁,沉著應付的信心和決心。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講述故事 匯入新課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飛機深入到德軍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

  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這個,不難做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這並不困難。

  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侯一段經歷的啟示。

  同學們,知道這位英勇的飛行員是誰嗎?(莫頓· 亨特)他小時候到底經歷了一件什麼事情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們從中也能獲得啟發。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

  要求:1)默讀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鐘看完; 2)劃出不會讀,不會認的字詞

  3)要注意邊讀邊劃出一些關鍵的資訊

  2、提問,檢查默讀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詞,其他同學幫忙解決

  2)快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①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②文中記述了幾個人去攀爬懸崖?其中兩個有名字的分別叫什麼? ③文中提到,孩子們所攀爬山的懸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複述課文

  1)要求:注意四個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

  2)複述指導:把故事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可謂冒險,後一部分可謂脫險,

  請一個同學複述冒險,一個同學複述脫險。

  (要注意突出重點:事件可分為冒險和脫險兩部分,要著重抓住脫險部分)

  3)請同學們先小聲地複述課文 4)抽生複述

  4.分組朗讀課文

  三、研討主旨

  1. 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2. 我們從中悟出怎樣的生活哲理?

  3. 3.我們在生活中,在學習上,也會碰到許許多多的困難。那麼,我們該如何把今天學習到的解決困難的方法運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 課堂小結:

  透過本文的學習,我們學會了解決困難的方法,無論怎樣的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個個小困難,困難就變小了。而我們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是我們不用畏懼,因為只要吧困難分解開來,最終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目標: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體會我的心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課文

  情感與價值目標: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敢於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教學重難點:

  1.學習文中的描寫方法,如心理描寫、言語描寫等,體會它們的好處

  2.多角度地理解課文,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匯入

  同學們,上課時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今天,我們再深入一步研讀這篇課文。

  結構複習:

  1、按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啟示把故事分成四個部分

  (一)、起因(1――3)遊戲玩厭,去爬懸崖 (二)、經過 (415) 中途被棄,進退兩難 (三)、結果(1623)父親指點 ,擺脫困(四)、啟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請概括解決困難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讀文字

  文章刻畫人物時,運用了多種的描寫方法,比如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請同學們找出相關的句子,體會這些描寫方法的作用。

  1.找出語言描寫的句子並加以體會

  2、找出心理活動的句子並加以體會。

  板書: 最初:我下不來 毫無信心

  繼而:走一步 信心萌發

  隨後: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最後:走下懸崖 產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閱讀

  閱讀訓練: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親,看著自己的孩子困在懸崖,你會怎麼做?

  三、小結:

  我們要學習作者出色的寫作技巧,學會從一件小事中去發現深意,同時掌握如何運用各種描寫方法去刻畫人物的心理變化。古人說:管中窺豹,時見一斑。,透過一個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卻能想象出整隻豹子。這就是以小見大的道理。同學們經歷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學會掌握這種手法,對於我們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四.板書設計

  我心理的變化過程:

  最初:我下不來 毫無信心 繼而:走一步 信心萌發

  隨後: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最後:走下懸崖 產生巨大成就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①正確地朗讀課文。

  ②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③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④聯絡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①複述故事情節。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複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學習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學後,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係,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脫險經歷中尋求啟示吧;

  二、學習字詞

  ①指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②投影出示練習。

  a.給加點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結合語境解釋詞義。(略)

  三、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並思考問題。

  [要求]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教師可以投影出示以下問題,學生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a.課文主要記敘了什麼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這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c.“我”為什麼“一時拿不定主意”?後來又為什麼跟著夥伴們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的?

  e.後來“我”又是怎樣脫險的?脫險以後“我”有什麼感覺?

  2、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組,幫助學生掌握記敘要素,理清故事情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脫離課本,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在理清以上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複述課文)

  教師可提要求:

  ①跳讀課文,抓住以上討論要點。

  ②重點細節,尤其是脫險部分,儘量用課文原句。

  ③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可以找兩位學生複述,其他同學聽後評析複述情節。以上環節主要為了幫助學生熟悉故事情節,尤其是細節描寫,為下一步探究性閱讀、多角度閱讀打基礎。)

  四、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只要能扣住課文說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爭議的地方,可課後思考,留待下節課繼續探究。

  齊讀課文最後一段,背誦。

  五、佈置作業

  ①寫生字。

  ②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學設計(探究性品味“脫險”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一、朗讀思考:

  上節課我們透過朗讀課文,複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所記敘的事件,而且也悟出這篇文章主旨就是透過“我”的脫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麼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透過研讀重點情節再進一步領會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讀脫險部分。

  ②組織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問題:

  a.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麼作用。

  b.父親為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啟示?

  c.“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後兩句寫出了我的什麼變化?

  d.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為什麼還說“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應幫助學生扣住文章主題討論理解這些問題。

  二、指導多角度地閱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①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為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說足、說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傑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②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於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為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③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後;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据……

  三、總結全文

  ①讓學生再談學習之後的體會。

  ②教師小結: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③背誦(或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四、佈置作業

  1、練習:一、二、

  2、閱讀《迷途笛音》,簡單寫寫自己的心理感受。(《迷途笛音》文章在作業本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 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2、 激發學生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3、 鼓勵學生多角度來理解課文。

  學習重點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學習難點

  多角度閱讀課文,拓展思維空間。

  教學方法

  自學研討

  走近作者:

  莫頓·亨特,美國當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國空軍,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戰鬥,曾經駕駛飛機深入德國完成極其危險的偵察任務。

  教學過程:

  預習展示

  預讀:

  積累:

  (1)字音 聳立( ) 迂迴( ) 訓誡( ) 啜泣( )

  納罕( ) 瘦骨嶙峋( ) 頭暈目眩( ) 著眼( )

  (2)釋義

  訓誡 嶙峋

  納罕 啜泣

  小心翼翼

  解讀:

  1、 仔細閱讀,完成下列各題。

  故事發生的時間 ,地點 , 人物 。

  2、 感知全文:

  本文主要寫了我在一個悶熱的下午,在懸崖 、 的經歷。

  其中 揭示全文的主旨。

  3本文記敘的順序是什麼?

  4那座懸崖有多高,懸崖加有多高?

  5、我取得成功的心裡歷程是: 、 、 、 。

  6、找出景物描寫,體會它的作用。

  7、如何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秀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會速讀,把握記述文六要素,訓練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透過反覆訓練引導學生學習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絡生活實際,聯絡自身生活體驗,感悟生活哲理。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字音:悶熱(mn)玩彈子游戲(dàn) 不能動彈(tán) 全身顫抖(chàn)

  著眼(zhuó) 卜卜亂跳(bo bo) 連攀帶扒(b) 啜泣(chu ò)

  瘦骨嶙峋(lín xún)

  二、匯入新課

  同學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碰到許多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挺努力,卻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別人搞好關係,人家卻不理你等等,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在困難面前,有些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有的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老子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莊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今天我們就學習這樣一篇文章,告訴我們如何去做。

  三、閱讀課文,整體把握

  1、同學們已經預習過這篇文章了,那麼首先請問大家這是一篇什麼型別的文章?也就是是一篇什麼體裁的文章?(記敘文、議論文、散文等等)

  明確:記敘文

  2、記敘文的六要素是什麼?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3、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閱讀方法默讀。

  默讀就是要求帶著一定目的,不出聲、非常快速地閱讀。它是我們今後學習中用到的主要讀書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書,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裡小聲叨唸;因為“出聲”就影響閱讀速度,“手指”同樣影響眼睛的掃視速度。

  回憶故事要點:

  (1)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的還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2)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3)故事發生在什麼地點?

  (4)故事發生的起因是什麼?

  (5)故事發生的過程是怎樣的?

  (6)故事的結果又是怎樣的?

  4、我們現在根據歸納的要點: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複述這個故事,注意複述時在事情的經過部分要詳細一些。

  明確:我和小夥伴去爬懸崖,中途被棄遇險,後來經過父親的指點,擺脫困境的故事。

  四:走進文字

  1、“我”爬山的原因是什麼?明確:玩遊戲玩厭了,想玩點新花樣。

  2、“我”與其他四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是什麼?

  明確:“我’膽子小內向,其他四個活潑、勇敢。

  3、父親為什麼不背“我”下來,而是鼓勵“我”向前走?

  明確:因為“我”從小比較膽小,父親為了鍛鍊“我”的膽量,教育“我”如何面對困難、戰勝困難。

  4、課文中的兩個“啜泣”有什麼不同?

  明確:前者是恐懼和傷心,後者有複雜情感,有歷險的餘悸,有脫險的欣喜,有對父親的感激,更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五、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兩個“啜泣”與奧運會劉翔、王義夫等運動員獲得冠軍後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實現知識轉化、延伸。)

  2、談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樣教育我們克服困難的?

  六、作業佈置

  抄寫詞語完成相對應的練習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