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的教案設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的教案設計

  這是兩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點是以論證為主,綜合運用不同領域的科學知識見解新穎。讓學生把握各篇內容,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索慾望和創新意識。

  對比閱讀,比較分析每篇各自的說明物件和說明角度,培養學生善於多角度、多仍面看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反覆自讀,學習這兩篇短文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語言特點。

  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

  1.查工具書,給加點的字注音,解釋詞語:

  遺骸:遺留下來的骨骸。

  蟾蜍:一種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癲蛤螺。

  褶皺:由於地殼運動,岩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

  劫難:災難。

  緻密:細緻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天衣無縫館叩:神話傳說,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製作,沒有縫兒。比喻事物沒有

  一點破綻。

  2.正確朗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二、匯入

  新課,激發興趣

  1.將製作的大陸漂移示意圖(見《教學參考書》有關資料二:地質年代與大陸漂移學說)課件在多媒體教學平臺上演示。

  2.長期以來,人們試圖解釋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說。現在,地恃Ъ頤瞧氈槿銜???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某種原因,這塊超級古大陸一分為二,繼而又四分五裂,相繼形成了北美洲和亞歐大陸。南極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紐西蘭和印度次大陸。這就是在地質學上曾引起一場深刻革命的大陸漂移學說。1986年,阿根廷南極研究所的專家在南極發現的恐龍化石,就為這一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這是為什麼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兩篇。(板書課題及作者名)

  三、自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讀文,思考討論:

  (l)兩篇短文各自要說明的內容是什麼?

  (2)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說明的角度不同。試比較。

  (此題意在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透過對比閱讀,培養學生善於多角度、多側面看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

  2.教師點撥:

  (1)第一篇《恐龍無處不有》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陸漂移假說;第二篇《被壓扁的沙子》透過對被壓扁的砂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

  (2)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這一問題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談到恐龍滅絕的歷史,談到它的化石無處不有,是為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而在第二篇中,恐龍的滅絕則成為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

  四、細讀課文,揣摩語言

  1.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稱。速讀課文,試結合上下文,說說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裡的下列補充說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麼天衣無縫。

  (3)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願意這樣做呢?

  2.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1)如果抽象地說現代兩棲動物,不加以舉例,讀者可能一時想不到是指哪些動物。現代兩棲動物很多,舉青蛙和贍蛛,是因為它們人人皆知,人們非常熟悉。青蛙和贍殊不能在南極生存,猶如當年恐龍不能適應南極的生態氣候一樣,因為它們屬同一個家族。

  (2)這一句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線驚人的互補性,這不是能有巧合來解釋的,只能說明它們原來在一起。當然,大陸漂移學說還有很多深層證據。

  (3)這是一句半開玩笑的話,但也不是無稽之談。天體撞擊地球事件雖然不多,但在地球的歷史上畢竟發生過。作者在這裡也正是意在強調天文學研究的現實意義。

  (4)這一句話是對二氧化矽的解釋,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矽即沙子的學名,另一方面也強調只有非常純淨的沙子才能稱得上是二氧化矽,一般的沙子都含有其他雜質。

  (5)這一句話是以金剛石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成普通的碳,類比斯石英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為普通的沙子。也許沒有人會在意斯石英的還原問題,但沒有人會願意把金剛石變為碳的,因為金剛石太名貴了。作者在幽默風趣中,把事理說得簡明透徹。

  3.默讀課文,揣摩這兩篇短文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語言特點,並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語段摘錄下來。

  五、總結課文

  提問:這兩篇短文說明了一個什麼共同的問題?

  思考討論,教師點撥:這表明每一科學的新發現都會引起新的思考,引發新的科學

  思維,並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領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這就是作者在《恐龍無處不有》開

  頭提出的觀點。

  六、知識遷移

  以自己熟悉的一種植物(比如小草、玫瑰)為題,訓練多角度立意。

  七、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

  (肖建紅)

  教學設計()

  1.透過自讀課文,瞭解不同領域裡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互為論據,並且從中得出新結論的科學現象。

  2.透過導讀了解科學家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運用假設、推理探究自然奧秘的科學思維方法。

  3.理解課文在組織材料上所體現出的嚴密的邏輯性。

  兩課時。

  兩篇課文各用一課時。

  第一課時

  恐龍無處不有

  一、感知課文

  1.自讀課文提示

  2.朗讀課文。

  這兩篇短文都與恐龍謎案有關,但兩篇文章的中心內容、說明物件是否都是恐龍呢?先請同學們朗讀第一篇短文。讀時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遺骸()蟾()蜍()褶()皺()鳥臀目兩棲()

  二、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導引:

  討論一:這篇文章主要說明~個什麼問題?下列哪個可以作為答案?

  1.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

  2.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出現,說明恐龍確實遍佈於世界各地。

  3.恐龍化石為什麼會在南極被發現?

  4.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

  5.南極恐龍化石發現,為支援地殼板塊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佐證。

  (討論時要注意不要把閱讀簡單化,而要建立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首先讓同學們各抒己見,然後歸納出幾種有代表性的說法作為答案的備選項進行比較。)

  提示:課文主要寫由南極恐龍化石引起的思考,為地質學的板塊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佐證。由課文第4自然段如果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絡起來,這比僅考慮恐龍來說要重要得多和最後一自然段中的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援地殼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等關鍵語句也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而文章開篇的議論是作者透過對這一科學現象的說明而得出的一個道理。

  討論二:課文說明的物件涉及哪兩個學科?從中我們可以明白一個什麼道理?

  提示:生物學(恐龍)一地質學(板塊理論)

  確如文章開頭所說: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裡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三、理清文章思路

  導引:默讀課文,思考作者是怎樣得出這一結論的?找出作者思考問題的軌跡。

  提示:作者首先發現問題: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恐龍並不適應南極的氣候它們是如何超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L去的呢?然後進行假設推理: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提出大陸板塊構造理論推斷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中,適合恐龍生活進一步推斷泛大陸後來又分裂成四部分於是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

  文章一方面解開了恐龍無處不有之謎,同時又論證了另一個問題:南極洲的恐龍化石為大陸板塊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四、拓展思維

  討論一:以本文為例,說說科學家們在科學研究中發揮了哪些創造性的思維。

  提示:

  聯想、想象。由南極恐龍化石聯想到恐龍的遷移,由生物界的恐龍遷移想象到地質界的板塊漂移,使問題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科學假設、推理。發現問題後,根據已有的理論進行大膽的設想(這一問題的答案是:是大陸的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的遷移),然後進行科學地推理(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稱為泛大陸,當板塊繼續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開),進而證實所提出的假設。多角度思考問題。對於同一個問題南極為什麼會出現恐龍化石,從生物學和地質學多方面進行思考,把各學科豐富的專業知識融合在一起,在開闊的視野中綜合思考問題,於是在科學研究中出現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觀鳥的效果。

  討論二:由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式,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

  提示: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大家聯絡自己的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來談。

  第二課時

  被壓扁的沙子

  一、激趣匯入

  上節課我們閱讀了短文《恐龍無處不有》,這篇文章與恐龍有關,但說明的中心是由恐龍引出的另一個問題對大陸板塊理論的論證。這節課我們學習另一篇短文《被壓扁的砂子》。從這篇文章的標題來看,似乎與恐龍毫無關係,況且沙子又怎麼會被壓扁?標題讓人感到很奇怪,但讀後你就會知道,它也是在解釋一個恐龍之謎。

  二、篩選重要資訊,整體把握主要內容

  默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1.本文對於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提出了哪兩種科學假說?

  假說一:撞擊說。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管星對地球的毀滅性的撞擊,是導致包括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假說二:火山說。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使得包括恐龍在內的大量生物滅絕。

  2.文章是怎樣引出撞擊說的?找出有關段落並朗讀。

  提示:由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推論,這可能是由於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管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也許是導致所有包括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3.文章是怎樣引出火山說的?找出有關段落並朗讀。

  提示: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麼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4.為此,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證據來驗證這兩種理論。科學家們是怎樣驗證的?從文章中找出所列舉的證據。

  (1)文章為什麼要舉斯石英和金剛石的例子?

  提示:分別用來引為證據和佐證。

  證據一:斯石英的化學、物理性質。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壓的狀態下變成為緻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狀態下經歷數百萬年的反彈,又會恢復為沙子。在實驗室裡,用攝氏850度的高溫把斯石英咖熱30分鐘,會變為普通的沙子。佐證:金剛石的`形成與斯石英相類似。傭人們較為熟悉的金剛石進行類比,使

  一般人明白這個道理。)

  推斷: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巨大的撞擊,形成過高壓,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動。

  (2)為什麼舉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岩石例子?

  證據二: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顯示這些地區曾經受到巨大隕石的撞擊。撞擊所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了斯石英。佐證: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岩石層的年齡為6500萬年,與恐龍滅絕的歷史相同,研究者從裡面檢測到了斯石英相同的原子排列,證明這裡有被壓扁的砂子。

  推斷:6500萬年前地球曾經受到巨大隕石的撞擊,撞擊所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斯石英。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濺起到平流層中,造成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導致地球生物滅絕。而斯石英出現的地方不可能發生過火山。結論: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三、比較閱讀

  (1)與短文《恐龍無處不有》相比,兩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提示:都是先提出問題,然後作出假設,經過推理論證之後,作出結論。不同之處是,第一篇短文由一個問題5;出另一個問題;第二篇短文是提出兩個假設,透過論證否定了其中的一個。

  (2)兩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奧秘的過程中,思考問題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處?

  提示:都體現出多角度、跨學科地思考、分析問題的思維特徵。

  《恐龍無處不有》:恐龍板塊理論生物學地質學

  《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龍化學、地理學、天文學生物學

  四、語言學習

  下列語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裡的補充說明文字,試結合上下文,說說它們各自的作用。

  (1)青蛙和錯煉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

  提示:舉人們熟知的兩棲動物青蛙和贍殊為例,說明同屬~個家族的恐龍和蛙類一樣,是不適應南極氣候的。括號中的文字起類比說明的作用。

  (2)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麼天衣無縫。

  (3)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提示:用一句半開玩笑的話說明天文學研究的意義。括號中的文字起強調說明的作用。

  (4)即非常純的沙子。

  提示:強調只有非常純的沙子才能稱作二氧化矽,括號中的補充說明,使表述更嚴謹,達意更準確。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願意這樣做呢?

  提示:括號中的文字起類比說明的作用。以金剛石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為普通的碳,類比斯石英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成普通的沙子,把事理說得簡明透徹,通俗易懂。

  板書設計

  :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