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優秀教案(精選10篇)

小學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優秀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優秀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優秀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P77--79統計練習十三2-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感受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使學生在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統計觀念。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進一步感受統計方法對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價值,增強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會利用統計圖裡的資訊進行分析比較和判斷。

  教學流程:

  一、談話揭題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複式折線統計圖,誰來說說複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指名回答。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

  二、綜合練習

  1、出示P77第2題

  (1)學生看圖後獨立思考:1999年哪種電話的使用者多?2003呢?

  (2)哪種電話使用者的增長速度快一些?你是怎麼判斷的?(從折線的走勢上來判斷;計算每種電話使用者2004年與1999年的差,進一步檢驗作出的判斷是否正確)

  (3)看這這張統計圖,你還想到什麼?學生交流。

  2、我國的經濟在持續穩定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題。

  (1)這張圖統計的是什麼?

  (2)擁有電話的家庭戶數哪兩年增長幅度最快?計算機呢?學生獨立思考後回答,追問:你是怎麼知道的?讓學生說說自己判斷的方法。

  (3)從上面的統計資料中,你還能想到什麼?

  三、聯絡生活應用統計知識

  1、完成P78第4題引導學生看懂統計圖的橫軸和縱軸,學生獨立完成後和同學交流。(根據統計圖中的資料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長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長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為開始發芽的時間比較晚。但從第8天起芽的生長速度就和根大體上是相當的)我們在農學院裡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請你也來做個小科學家,堅持觀察一種植物,並做好記載。

  2、完成P78第5題逐題討論交流,注意引導學生比較兩條折線中相應點的關係進行判斷。

  3、獨立完成P79第6題,

  (1)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圖例

  (2)交流,互相評價,進一步掌握繪製的方法和技巧。

  (3)討論交流問題。結合“為什麼氣溫變化正好相反?”一道學生自主閱讀“你知道嗎?再交流說說理由。

  四、全課總結

  引導學生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小結所學的知識。

  小學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優秀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描述資料的過程,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資訊,能根據要求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

  2、使學生能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形成初步的統計意識,能運用複式折線統計圖解決問題,會分析統計圖中的資訊。

  教學過程:

  一、回憶鋪墊

  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繼續學習折線統計圖。(板書:折線統計圖)

  二、學習例2

  1、出示例2統計表,你能知道些什麼資訊?

  2、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

  3、指出: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於對兩組相關資料進行比較。討論問題。進一步討論:從圖中你還能獲得哪些資訊?

  三、鞏固練習

  (一)完成“練一練”

  1、學生分別看圖,並根據圖下的問題在小組裡交流。

  2、組織全班交流。

  (二)完成練習四的第2、5題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

  (三)完成練習四的第6題

  學生各自在教材上畫出表示兩組資料的折線。

  展示學生的作業,引導互相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再讓學生根據交流的情況,進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畫的統計圖。

  引導學生看圖回答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四、全課小結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和本領?有哪些收穫?

  五、作業

  1、閱讀第27頁結合“為什麼氣溫變化正好相反?”,學生自主閱讀“你知道嗎?”再交流說說理由。

  2、收集從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氣溫或最低氣溫情況,並製成折線統計圖,預測本地近階段的氣溫變化情況。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優秀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材第126 、127 頁的內容及第129 一131 頁練習二十五的第1—3 題。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瞭解其特點,根據需要,選擇條形、折線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資料,並能對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預測。

  2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 、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歸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瞭解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區別。

  教學難點:

  能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投影出示第xxx 屆亞運會中國和韓國獲金牌情況的統計表。

  提問:從表中你瞭解了哪些資訊?如果要看出兩個國家各屆亞運會所獲金牌數的變化情況,該怎麼辦?

  學生回憶並回答,師生達成共識,可以利用折線統計圖把資料表示出來。

  提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師生共同完成兩個國家所獲金牌的折線統計圖,然後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

  問:統計圖的兩個軸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二、教學實施

  1 、老師提問:第一幅圖很好地描述了中國獲得金牌的增減變化,第二幅圖很好地描述了韓國獲得金牌的增減變化,怎樣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較兩國獲得金牌數量的變化情況呢?

  學生思考,並說出可以把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合併成一個。

  現在大家自己動手完成教材127頁的統計圖,教師巡視指導。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統計圖。

  2 、提問:觀察、比較單式折線統計圖與複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不同點?

  學生試總結出:複式折線統計圖可以比較容易地比較出兩組資料的變化趨勢。在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畫出圖例。

  3 、現在有了複式折線統計圖,咱們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了。引導學牛回答教材第126 頁例2 中的問顆,從而講一步認識到從兩條折線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中國獲得金牌的數量呈上升趨勢,韓團則趨於平穩。

  4 、指導學牛異成教材第129 負練習二十五的第l 題。學生看圖回答問題,得出7 一15 歲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隨著翎齡的增加而增高,但13 歲之後女生的身高增長趨於平穩,增長速度比男生慢。

  5 、看完了亞運會,我們再去看一看學校的運動會。運動會上有一個專案——1分鐘跳繩子比賽。有兩位同學為了參加學校的運動會,提前10天進行了訓練,對每天的成績做了記錄,大家看教材第128頁中的統計表,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全班討論第四問,對學生的發現給予肯定。

  李欣和劉雲跳繩的成績都呈逐步上升的趨勢,但上升的情況不同。李欣是穩步提高,劉雲忽高忽低;李欣最後四天的成績呈上升趨勢並且比劉雲好,而劉雲最後四天的成績不如自己前幾天的最好成績。由此可以預測李欣的比賽成績可能會超過劉雲。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129頁練習二十五的第1題。

  透過比較發現某地區7~15歲的男、女生平均身高都在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高,但13歲之後女生的身高增長趨於平緩,增長速度要比男生的速度慢。第二個問題是開放式的,讓學生透過對自己身高與平均值的比較,體會到統計對生活的實際指導意義。

  2、完成教材第129頁練習二十五的第2題。

  根據甲乙兩地的氣候特點,選擇乙地比較適合樹莓的生長。“五一”黃金週時由甲地去乙地旅遊,應準備一些厚一點的衣物。

  3、完成教材第130頁練習二十五第3題。

  陳明的體重在13~14歲間增長幅度最大,而且他的體重始終都高於標準體重。

  4、完成教材第130 頁練習二十五的第4 題。

  a牌彩電銷售量逐漸降低,而b牌彩電的銷售量在逐步提高並超過了a牌彩電的銷量,根據這種變化趨勢幫助商場經理做出決策,應加大b牌彩電的進貨量同時降低a牌彩電的進貨量,以保證比較穩定的銷售額。

  小組進行討論,兩組資料分別用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表示更合適?為什麼?

  (1)適合用條形統計圖不用研究變化趨勢,可以用條形統計圖。

  (2)適合用複式折線統計圖,因為透過比較,可以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大,外出參加旅遊的人數就越多。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交流,老師提問: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作用有什麼不同?

  小結:條形統計圖不較容易比較各種數量的多少,折線統計圖不但可以很快比較出各種數量的多少,還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研究了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繪製方法。透過學習知道複式折線統計圖可以容易看出兩個資料的變化情況,並會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描述資料。

  教學反思:

  隨著資訊科技的普遍,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簡單的實物投影已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自制課件或網頁來輔助教學。可今天這節課,我卻認為用實物投影儀來輔助教學相對於製作課件而言要高效。教學由統計表引入,當說明要看出兩個國家各屆金牌數的變化情況時,學生們很快想到了製作折線統計圖,這時可以請兩名學生在兩幅單式統計圖中分別中韓兩圖獲金牌情況統計圖(注意:發給兩位學生的油性筆顏色必須不同)。然後,請學生觀察統計表回答哪一屆亞運會兩國金牌數量相差最少時,學生們發現手拿兩幅圖進行比較很庥煩,順理成章地引出把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合併成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這時,教師將學生的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重疊在實物投影儀上,新的複式折線統計圖快速就製作成功了。此時,適時追問“複式折線統計圖中兩條折線哪條代表中國、哪條代表韓國?誰能想個辦法讓大家一看都明白呢?”從而自然過渡到補充圖例。這樣的教學設計既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參與(統計圖由學生手工製作),又使媒體的使用達到突破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同時與製作課件相比更省時、高效。

  練習反思:學生思維的僵化

  練習二十五第2題的第2小題,問這種植物適合在哪個地方種植,絕大多數的學生百思不得其解,還有的學生吵嚷著說“題目出錯了”。原來,他們只會順著1至12的順序找,而不會跨年度思考。悲哀呀!學習了五年的數學,而且全班近半數學生在校外參加培優,可思維居然如此僵化,這是應試,也是我教學中沒能將數學與生活實際很好的結合。

  小學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優秀教案 篇4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資料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

  1、注重情境創設,產生認知衝突。

  本節課結合學生學過的複式條形統計圖和單式折線統計圖進行教學。新課伊始,提出問題:如果要在一個統計圖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國南北兩地最高氣溫的變化情況,製作什麼統計圖比較合適呢?然後引出要學習的內容:複式折線統計圖。

  2、重視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動手操作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倡的學習方式。本節課透過教師引導,並結合上節課的已有經驗,讓學生自己動手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感知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作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直尺

  教學過程:

  第1課時複式折線統計圖(1)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你知道中國最南和最北的位置嗎?你知道兩地的天氣情況嗎?

  (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自由交流)

  2.你還記得折線統計圖嗎?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

  3.以表格形式出示4月7~10日我國南北兩地最高氣溫的變化情況。

  提問:如果要在一個統計圖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國南北兩地最高氣溫的變化情況,製作什麼統計圖比較合適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複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透過回顧舊知檢驗已學知識,為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奠定基礎。

  ⊙探究新知

  1.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

  (1)猜想複式折線統計圖:請大家遷移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知識想一想,複式折線統計圖有哪些特點呢?(學生自由交流)

  (2)讀懂複式折線統計圖。

  (課件出示教材84頁4月7日~10日我國南北兩地最高氣溫的複式折線統計圖)

  ①觀察、彙報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組成。

  ②討論怎樣讀複式折線統計圖。

  小組討論,得出:讀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方法與讀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方法相同,可以橫向觀察、縱向觀察、對比觀察等。

  ③觀察複式折線統計圖,獲取資訊。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觀察複式折線統計圖,並說一說獲取了哪些資訊)

  設計意圖:透過觀察、討論,用知識遷移法來學習新知,使學生了解複式折線統計圖,同時加深對前面所學統計知識的理解,從而可以更好地掌握複式折線統計圖。

  2.探究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1)課件出示課前製作的曾母暗沙和漠河縣兩地xxxx年4月7~10日最高氣溫的單式折線統計圖,引導學生對比單式和複式折線統計圖,找出兩者之間的異同,填寫下表。

  相同點

  不同點

  單式折線

  統計圖

  (1)有標題、橫軸、縱軸、單位名稱。

  (2)確定每一格代表多少單位。

  (3)先描點,再連線,連線要用直尺。

  只有一條折線。

  複式折線

  統計圖

  (1)有兩條折線。

  (2)有圖例。

  (2)小組合作探究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透過對比,你發現複式折線統計圖有哪些優勢?

  預設

  複式折線統計圖不但能表示出兩組資料數量的多少、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還可以比較兩組資料的變化趨勢。

  3.讀統計圖,解決問題。

  (1)兩地哪天的最高氣溫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2)兩地最高氣溫相差25℃的是哪天?

  (3)曾母暗沙的最高氣溫是如何變化的?漠河呢?

  (4)從總體上看,兩地這幾天的最高氣溫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什麼?

  (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彙報)

  設計意圖: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透過對比單式和複式折線統計圖,進一步認識、讀懂複式折線統計圖,並能夠從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加深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理解。

  小學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優秀教案 篇5

  【練習內容】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62頁。自主學習天地P55的練習題。

  【練習目標】

  1、透過練習,進一步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體會資料的作用。

  3、進一步學習製作複試折線統計圖,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練習重點】

  進一步練習複式折線圖的意義與統計圖。

  【練習難點】

  如何根據所提供資料的實際情況(有時並非每月、每年都有資料)來確定水平射線上每天豎線之間的間隔。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說明

  一.課本練習

  談話匯入

  師:P62中兩個城市平均氣溫統計表,根據表裡的資料,你瞭解了什麼?。

  生:

  師:同學們很注意觀察事物。這說明要從表裡瞭解和收集數學資訊。

  回顧舊知

  複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你能說一說一嗎?

  小結學習

  同學們,現在到小組裡將自己的想法說一說,形成共識。重要的一點是,為什麼要選擇這種統計方式。

  4、集體訂正

  二.自主學習天地

  P55第1、2題

  下面的統計圖是一個什麼統計圖?你從圖中瞭解到了什麼數學資訊?

  學生回答,集體訂正完成。

  2、智慧樹第1題。

  實線表示的是什麼?虛線呢?

  3、實踐大本營

  自主完成,思考一下,有什麼需要一集體解決的。

  集體訂正。

  三、拓展

  生活中有什麼需要用到複式折線統計圖的?

  自由敘述。

  四、小結:

  1、完成自主學習天地P55-56。

  2、小結:

  與同學們一起說一說,你今天的收穫和你的疑惑。

  重點讓學生就解題中的問題進行探討!

  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的數學知識

  透過自主交流與探索,比較,進一步明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並會作小結總結自己的收穫與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的方面。

  小學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優秀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統計:複式條形統計圖。

  教材分析:

  “條形統計圖”學生在四年級上冊已經初步學習過,並且學生已經初步體驗了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掌握了單式條形統計圖特點。這節課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本課教材編排力圖體現以下兩個特點。

  一.注重知識發生過程中學生的親身體驗與感悟。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是學習統計的核心目標。而統計觀念的形成最有效方法是讓學生親身經歷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全過程。

  二.加強習題的開放性,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學不同的數學,有不同的提高與發展。

  學生分析:

  這節課教學之前我對學生進行了學前知識調查,調查中發現學生對投球遊戲這一體育活動專案很感興趣。對於複式條形統計圖, 雖然學生在四年級已經學習過。但間隔時間較長,且我校學生來源複雜。因此,關於本節內容的學習,主要引導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有效建構。讓學生親身經歷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真正深入到統計思想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形成統計意識,體會統計價值。能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體會資料的作用(資料中蘊含著資訊)。

  學習目標:

  1.讓學生經歷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統計過程,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和用途。能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體會資料的作用。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審美、動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學習的精神和創新意識,讓學生感受“數學好玩”的思想,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3.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會統計的價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教學重難點:

  4.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能進一步體會複式條形統計圖在描述資料方面的特點。

  教法學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結合六年級的學生實際,我主要採用“直觀體驗—操作感知的教學方法”,透過引導學生經歷活動實踐——合作交流——嘗試動手製作——掌握特徵——分析資料等主動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探索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與分析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電腦、練習卡、方格紙、彩筆

  課前活動:

  師:在體育課上你們做過投球遊戲嗎?根據你的經驗,猜一猜投球時單手投的遠,還是雙手投的遠?

  (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想發表自己的看法。)

  師:究竟誰的想法合理呢?請同學們試一試,並收集小組單手、雙手投球的資料。制統計表(學生開始投球遊戲,做好記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教師:課外,同學們做了投球遊戲,那麼結果是什麼呢?

  (學生紛紛舉手,想說說自己實踐的結果興趣高漲。)

  教師:你們是用什麼方式統計的?(學生可能有用統計表的,有用統計圖的,因為四年級學過統計圖。)

  生1:統計表。

  生2:用統計圖。

  生3:...

  教師:用哪個方式好呢?

  生1:統計表。

  生2:條形統計圖。

  生3:...

  二、展示作品,評價交流:

  教師:請同學們來展示小組的統計方式。同學們來看看哪種方式更好。

  (先展示統計表再展示統計圖)

  生1:統計表方便操作。(實物投影展示各小組製成的統計表)

  生2:統計表可以製成統計圖,統計圖能更直觀的看出單手和雙手的差別。

  教師:怎樣用條形統計圖表示統計表的資料呢?(實物投影展示各小組製成的統計圖。學生設計出的統計圖各式各樣,整理後共有五種情形:第一種將兩組資料分別製成兩幅條形統計圖;第二種在同一個條形統計圖上,把小組所有同學兩種情形的條形全都挨在一起製成條形統計圖;第三種在同一個條形統計圖上,把每人兩種情形的條形摞在一起,用顏色區分;第四種在同一個條形統計圖上,把每個同學兩種情形的條形挨在一起;第五種在同一張圖上,用不同顏色的條形分別表示兩種情形:有縱向的,還有橫向的。)

  教師:請同學們評價,哪幅統計圖既美觀又便於比較兩種投球方式的投球距離?談談你對這幾幅圖的看法。

  第五種比較起來最方便,形象直觀。

  (其他同學也贊同第五種最好。)

  教師:我們把像第五種這樣的統計圖叫“複式條形統計圖”,豎著的叫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橫著的叫橫向複式條形統計圖。

  (板書:複式條形統計圖)

  三、最佳化統計圖:

  教師:請各小組修改統計圖。 (學生很認真、仔細,有的開始討論應該怎樣修改自己小組的統計圖。在討論修改中學生對複式條形統計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教師:談談從你們組的統計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資訊呢?一邊展示自己組的統計圖一邊說)我們組的同學都是單手比雙手投的遠。

  四、鞏固練習:

  1995-1999年我國旅遊業發展很快,城鄉居民平均每年旅遊消費迅速增長,下表是1995-1999年我國居民國內旅遊人均消費情況。

  1、把作業紙上的統計圖補充完整,遇到困難可以求助其他同學和老師。

  2、從圖中你能獲得哪些資訊?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小組同學互相提問,互相回答。)

  五、回顧總結:

  1、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呢?

  2、收集一些報紙上的複式條形統計圖,看看能獲得那些資訊。

  小學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優秀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透過對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 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體會資料的作用。

  3、初步學會製作複試折線統計圖,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如何區分折線的不同和標清圖例,正確確定豎線間隔。

  教學難點:如何根據所提供資料的實際情況(有時並非每月、每年都有資料)來確定水平射線上每天豎線之間的間隔。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景,匯入新課

  1、 談話匯入

  師:你們回想近3個月深圳的下雨情況。

  生:9月只下過一、兩場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較多,還有颱風。

  師:同學們很注意觀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 回顧舊知

  出示2005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資料

  師問:從中你瞭解到了什麼?你覺得可以用怎樣的形式來清晰地表示出這些原始資料?

  生:統計表、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

  師:選用那種方法最好?

  生:折線統計圖。師:製成折線統計圖有什麼好處?生:易於看清氣溫的變化情況。師:怎樣製作? 生:先描點,還應標數,數不會標錯。 生:畫線要用尺子。

  3、 引出新知

  老師又提供了2005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資料?這時你們又會用怎樣的形式來清晰地表示出兩個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現在到小組裡將自己的想法說一說,形成共識。重要的一點是,為什麼要選擇這種統計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學生交流:

  (1)為什麼要選擇這種統計方式。

  (2)這種統計方式有什麼好處

  (3)透過舉例的方式說明自己的想法。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將複式條形統計圖與複式的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從中說明兩者的關係與功能。

  2、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條形或折線統計圖,並由兩位學生板演並進行分析。

  3、教師對學生在黑板上的統計圖進行講解。

  (1)應該注意些什麼?教師主要要解決圖例問題。為了能清晰的表示兩個量,我們可以用實線與虛線來表示。也可以用兩種不同顏色來表示。

  (2)教師引導學生對統計圖進行分析。從統計圖中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教師在這裡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想一想進一步分析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不同的觀察角度。)

  4、透過比較,形成共識。透過比較大家都認為選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更能反應這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聯絡實際 激發興趣

  師:想想,生活中還從那兒見過這種複式折線統計圖? 課前出示生活中的實物複式折線統計圖。

  生:報紙上、股市上、父母單位、電視裡

  四、鞏固練習,複習小結:

  1、完成課本第62頁的試一試。

  2、小結:師:這節課我們研究的是複式折線統計圖,它幫助我們便於看出事物發展的變化趨勢。而且單式和複式兩種折線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和步驟是一樣的,只是複式折線統計圖要用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折線表示。

  聯絡生活,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

  透過自主交流與探索,比較,逐步明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發現最佳的統計方法

  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的數學知識

  小學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優秀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第十冊第74~76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描述資料的過程,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資訊,能根據要求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

  2.使學生能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增強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

  如何區分折線的不同和標清圖例,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準備:

  例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最近,我國西南地區遭遇了百年難遇的旱災,已經連續幾個月不怎麼降水了,旱情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我們每個同學都為災區人民捐了款,是嗎。看來,降水量、氣溫等自然現象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張我們鎮江市的降水量統計圖,就是這個資料有點久了,是2003年的。

  二、師生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圖1。

  (1)仔細觀察這幅統計圖,你從中知道了哪些資訊?(生自由發言)

  (2)提問:統計降水量的單位是什麼? mm是統計降水量的單位“毫米”。

  (3)小結:這幅統計圖表示了我們鎮江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變化情況。

  2、出示例圖2。

  (1)這裡還有一張著名的海濱城市-青島的統計圖,(出示第二幅統計圖)你又能瞭解到哪些資訊?(生自由發言)

  (2)小結:這幅統計圖表示了青島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變化情況。

  3、折線統計圖的優點。

  透過對剛才2幅統計圖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折線統計圖有什麼優點?(不但能表示數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板書)

  4、比較:你能快速地比較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嗎? (不能,如果能則透過學生的回答慢慢引導)

  5、引出“複式折線統計圖”。

  (1)提問: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很快比較出來嗎? (生:合在一起,製成“複式折線統計圖”)

  (2)問:就這樣一合嗎?有什麼問題嗎?(你覺得還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嗎?)小組交流,指名彙報,相機出示:①標題;②實線和虛線;③統計圖右上角的“鎮江和青島區別圖例”。

  (3)出示修改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

  (4)揭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複式折線統計圖”(完成板書)

  6、分別出示教材上的三個問題:班內交流,

  ①這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小組內交流,說說你是知道的)

  提示:可以比較相應月份的點,根據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大小作出判斷。

  (必要時,還需計算一下)

  ②從圖中你還知道了哪些資訊?(生自由發言:可從各月降水量變化情況以及全年降水情況的共同點和差異等方面進行觀察、交流。)

  7、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優點:

  你覺得這樣一張複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優點?(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的多少和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方便對兩組相關資料進行比較。)

  (板書)

  三、聯絡實際,激發興趣

  師:用複式折線統計圖不僅可以比較兩個城市的降水量,我們還可以用它來統計男、女學生的平均身高,下面請同學們來看這幅圖。

  小學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優秀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體會資料的作用。

  過程和方法

  初步學會製作複試折線統計圖,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統計知識在生活的應用,提高統計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如何區分折線的不同和標清圖例,正確確定豎線間隔。

  如何根據所提供資料的實際情況(有時並非每月、每年都有資料)來確定水平射線上每天豎線之間的間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中國最南端的位置在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最北的位置在漠河縣,課件出示,給出了兩地xxxx年4月7—10日的最高氣溫,你看懂了嗎?

  2.從折線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數學資訊?

  二、新授。

  1.兩條不同的折線,分別表示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氣溫走勢。在統計圖的右上角,這個叫圖例。

  2.從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南北兩地的最高氣溫情況,從圖中就可以找出來。讓學生找並說一說。

  3.對比:兩條折線中,曾母暗沙每天的最高氣溫都高於漠河的最高氣溫。

  4.小組討論:根據圖中的氣溫走向,你能預測一下隨著日期的推移,氣溫會怎樣變化嗎?

  5.從圖中找出以下問題?

  兩地哪天的最高氣溫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兩地最高氣溫相差25℃的是哪天?

  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氣溫是如何變化的?

  從總體上看,兩地這幾天的最高氣溫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什麼?

  三、深入拓展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製作方法。

  1.正上方寫統計圖的標題。

  2.右下方標明製圖的日期。

  3.根據兩組資料的多少和圖紙的大小,畫出兩條互相垂直的射線。水平射線為橫軸,豎直射線為縱軸。

  4.在縱軸上確定單位長度,用一個單位長度表示2℃。

  5.設計圖例。用實線圖例表示_______,用虛線圖例表示_______。

  6.根據資料的大小,分別描出兩組資料的對應點,再根據圖例連線各點。

  四、習題鞏固。

  1、85頁試一試,獨立完成。

  2、85頁練一練,獨立完成,同伴之間相互交流。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能顯示數量的多少和進行數量的對比。

  折線統計圖特點:可以顯示出事物的變化發展趨勢。

  小學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優秀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在讀統計圖,分析、比較統計圖的特徵的過程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

  2、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徵,能讀懂複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中的資料回答有關問題並進行簡單預測。

  3、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在表述和交流資料中的作用,能從報紙、雜誌、電視等媒體中有意識地獲得一些資料資訊。

  教學重難點:

  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徵,能讀懂複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中的資料回答有關問題並進行簡單預測。

  教學過程:

  讀統計表

  1、讓學生讀五次人口普查統計表。

  2、交流從表中得到的數學資訊。

  讀統計圖

  1、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讀兩幅折線統計圖。

  2、看圖回答問題

  (1)這兩幅圖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你從兩幅圖中分別瞭解到哪些資訊?

  (2)我國男女人數的差距有什麼變化?你從中想到了什麼?

  (3)我國人口的變化趨勢是怎樣的?預測一下:到2010年我國人口大概是多少?

  (4)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完成統計圖

  1、看書,讓學生了解表中的內容。

  2、觀察未完成的統計圖,瞭解圖中不同顏色的點表示什麼?

  3、完成統計圖。

  4、交流,展示。

  5、看圖回答問題。

  6、鼓勵學生提出其他問題並解答。

  練一練

  1、先讀統計表,瞭解表中得資料資訊。

  2、提出製圖要求,鼓勵學生嘗試完成。

  3、交流展示。

  4、看圖回答問題,並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進行解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