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教案設計

《伯牙絕弦》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1.朗讀課文,體會人物感情。

  2.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和魅力,初步瞭解學習、理解古文的方法。

  3.積累更多的中華經典詩文。

  二、能力目標:能利用所學方法去自主朗讀學習其他古文。

  三、情感目標:感受知己的難覓,讚頌心心相印、心靈相通的真摯友情。

  【教學過程】

  一、解題匯入

  導語:有一段友誼至誠至深,感人肺腑;有一對朋友心心相印,心靈相通;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古文《伯牙絕弦》。這節課,讓我們走進課文,感受古文的魅力。

  1.齊讀課題。

  2.解題。

  你們知道伯牙是誰嗎?怎麼知道的?(板書:查閱資料)

  “絕”是什麼意思?怎麼知道的?(板書:藉助註釋)

  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板書:變通理解)

  二、整體讀文,感受古文的節奏韻律

  1.質疑:伯牙為什麼絕弦?帶著問題走進課文,朗讀古文。

  2.出示學習古文的'方法。

  3.讀通全文。

  ①指名朗讀,要求讀準,字正腔圓。

  教師抓住不足適時指導,並出示節奏指導朗讀。

  預設:“兮”是語氣詞,應延長,所以要停頓,但不用強調重讀。最後一句,師可直接出示節奏,領讀。

  ②教師範讀。

  ③學生根據節奏自由朗讀。

  ④檢查朗讀。

  先指名,再齊讀,

  過渡:讀古文不僅要讀出它的節奏韻律,還要讀出情感,我們再次走進課文,體會人物情感。

  三、品讀古文,悟知音

  導語:在剛才的朗讀中,我們知道這個故事講了兩個人物,一個是——伯牙(板書),一個是——子期(板書)。

  1.默讀古文,揣摩意思。

  同學們默讀古文,想一想,古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你讀懂了哪句話的意思,不要忘了藉助註釋,變通理解。

  小組交流古文意思。

  把你讀懂的句子意思,說給本組同學聽,請同學評價是否準確。

  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同學們,你讀懂了哪句話的意思?

  預設:句1:這兩個“善”字理解為?——(擅長,善於)。老師透過查閱工具書,發現善有擅長、善於的意思。所以“使用工具書”是理解古文字詞的一個好方法。(板書:使用工具書)

  句2:這裡的善和前面的善是一個意思嗎?若學生不理解,可先說說後面文字的意思,再來推測善的意思。(板書:聯絡上下文)(應指2至3名學生說句子意思,再要求朗讀,讀出泰山雄偉壯觀之意。)

  句3:同上指導,然後2、3句全班齊讀。

  句4:學生說出意思後,指導朗讀時,強調“必”重讀。

  句5:學生說出意思即可,暫不作過多拓展。

  2.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領會“必得之”的含義。

  導語:我想,作為名滿天下的音樂家,伯牙的琴聲裡不單隻有高山流水,可能還有——

  (出示詞語,教師引讀)

  好一個善彈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子期,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板書所念和必得之)

  無論伯牙是所志,所念,所想,鍾子期都——必得之。

  我想問,子期聽懂的僅僅是伯牙的琴聲嗎?還聽懂了什麼?什麼心聲?(可再次引讀2、3句中的內容)怎樣的人才能彈出如泰山般雄偉壯觀,如江河般寬廣豪邁的曲子?

  小結:原來鍾子期不僅在說琴聲,也道出了伯牙傾注在琴聲裡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的胸懷。

  伯牙雖為宮廷樂師,與皇宮貴族做伴,人們只知他琴藝高超,琴聲美妙,但他寄託在琴聲中的志向和胸懷他們能得之嗎?唯有誰得之?誰必得之?這才是——(齊讀第四句)

  這樣的默契,我們可以用哪些成語來形容?

  是啊,只有這樣心心相印、心有靈犀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書)

  配樂,師生對讀。(老師和你們一起來讀讀這篇古文,好嗎?)

  讀著,讀著,發現前面四句,在語言編排上是一句——伯牙,一句——子期,這讓我們彷彿看到當時的他們,一個在鼓,一個在聽,一個在傾訴,一個在回應。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從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徵,伯牙、子期成了知音的代表。

  3.知音之死,感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真諦。

  導語:這對知音約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見。可是,當伯牙趕去的時候,看到的是鍾子期那冰冷的墳墓,原來分手後不久,子期就病死了。我們齊讀最後一句。

  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從體會到的情感中朗讀最後一句)

  悼知音

  俞伯牙為了表達自己喪失知音之痛,在鍾子期的墓前寫下了這首短歌。(師生共讀)

  這絕的是弦,不絕的是對知音深深的懷念之情啊!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那無人理解的生活中去,就算他有再高的琴藝,又有誰能真正聽懂,走進他的內心呢?因此,子期死——(齊讀最後一句)

  四、高山流水,回味知音,誦讀全文

  古人說“士為知已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後人為了紀念這知音之情,根據這個故事譜成了《高山流水》這首曲子。讓我們伴著這段動人的曲子,再一次朗誦全文。

  五、作業

  出示一篇小古文《北人不識菱》,學生運用所學方法自學古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