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教案

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水利工程和提水工具,冶鑄業和其他手工業部門的發展;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私田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商鞅變法。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透過對春秋戰國社會經濟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互作用的觀點,分析、闡釋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透過對春秋戰國社會變革、變法運動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具體史實,論述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變化觀點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大型水利工程的興建,反映出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統治者對發展農業的重視。這些因素大大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2.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冶鑄業的發展,對於農業的進步、生產關係的變革都有重要作用。農業與手工業相互促進,不斷髮展,又導致產品交換頻繁,商業漸趨發達,一些重要城市成為商業活動的中心,社會經濟出現空前繁榮的局面。

  3.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的歷史大變革時期。隨著生產工具、技術的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新的生產關係的形成,奴隸社會的井田制逐漸瓦解,社會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獲得解放。

  4.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逐漸發展,地主階級要求維護自身經濟利益,擴大政治權利,促使各大諸侯國不斷進行變法運動。特別是進入戰國時期,廢除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特權,建立地主階級政權成為改革的主題,經過百餘年的鬥爭,封建制度在各諸侯國確立起來。透過商鞅變法的積極社會效果,證明了改革是社會生產發展和社會前進的前提。

  5.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各國變法中較為徹底的一次,透過變法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特權,確立封建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使秦國逐漸強大,為後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但其極端專制的高壓政策,也對後世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教學要點

  一、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

  1.鐵農具的使用

  2.牛耕技術

  3.水利事業的發展

  二、手工業的發展

  1.鑄鐵柔化處理技術的發明

  2.青銅鑄造、加工工藝的發展

  3.其他手工業部門技術的發展

  4.手工業工藝專著《考工記》的出現

  三、商業和城市

  四、由公田到私田

  五、春秋戰國時期的改革和變法

  1.春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漸確立

  2.戰國時期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和魏、楚等國的變法

  3.商鞅變法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節課為兩課時。

  重點:鐵器的使用和牛耕技術對社會生產的促進作用,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地主階級的變法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

  難點: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係變革的相互促進作用,春秋戰國時期改革、變法運動發生的必然性及其歷史作用。

  二、在講授本節內容時,要注意與學生在初中、高一、高二形成的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相聯絡。還要注意啟發學生與政治、地理等學科的知識相聯絡,多視角分析歷史現象,認識社會發展規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一目,教材分三部分進行講解。1.鐵農具的使用;2.牛耕技術;3.水利事業的發展。

  1.鐵農具的使用。教材使用一段大字、一段小字、兩幅插圖介紹鐵器以及鐵農具的使用情況,主要說明三方面內容:(1)我國使用鐵器的最早時間。(2)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使用的情況。(3)鐵器使用的重要意義。

  教師應指導學生注意根據考古發現證明我國古代西周晚期已使用人工冶鐵製品。指導學生分析鐵器使用範圍的擴大標誌我國由青銅時代進步到鐵器時代;鐵製工具的使用,使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成生產關係的變革。

  2.牛耕技術。教材介紹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牛耕的逐漸推廣,特別強調了牛耕是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革命。

  教師應指導學生正確理解,這一時期犁是一種先進農具,用牛代替人來拉犁是一項先進技術。認識將拉車的牛用在農業生產上拉犁是一種創造,是農業動力的革命,有助於農業勞動力的解放。讓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長達五百餘年,牛耕技術的逐步推廣是漸進的過程,且受農戶經濟條件制約。

  3.水利事業的發展。教材主要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興修水利工程的情況。教師應指導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知識,結合地圖記憶空間位置,認識:黃河、淮河、長江流域都出現重要的水利工程;大型水利工程的興建是與較為豐富的水利知識、經驗、技術,與較強的經濟實力以及開明的統治政策分不開的。

  四、“手工業的發展”一目,教材分為四個主要部分。1.鑄鐵柔化處理技術的發明;2.青銅鑄造、加工工藝的發展;3.其他手工業部門技術的發展;4?手工業工藝專著《考工記》的出現。

  1.鑄鐵柔化處理技術的發明。教材突出強調了此項技術的重要意義。結合化學知識,分析鐵原素的特點,引導學生認識此項技術使鐵器更耐用,從而更實用。引導學生回憶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內容,認識我國古代冶鐵技術的領先地位。

  2.青銅鑄造、加工工藝的發展。教師可結合商代青銅生產工藝情況,指導學生歸納發展情況:(1)鑄造工藝更新;(2)出現金銀錯技術;(3)雕鑄藝術有新發展。

  3.其他手工業部門技術的發展。教材主要介紹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種手工業:(1)漆工藝。(2)紡織業。注意與其他章節講述的紡織業進行歸納、比較。(3)煮鹽業。(4)釀酒業。但不必講得過細。

  4.手工業工藝專著《考工記》的出現。教材簡要介紹了《考工記》的主要內容和重要地位。應啟發學生認識,手工業技術的發展是《考工記》出現的最基本條件。《考工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手工業技術水平在世界上的地位。另外,要注意提示學生重視對同類問題的總結、歸納。

  五、“商業和城市”一目,主要講述了商業的發達和城市的繁榮。

  教學時應注意指導學生分析:這一時期,農業、手工業與商業發展的關係。商業的發展使許多城市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空前發展,標誌著社會經濟的進步,經濟的大發展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

  同時也應認識:商業活動主要在大城市中進行;經銷的不少產品還是服務於社會上層的奢侈品;廣大農村仍舊處於自給自足狀態。因此與我國封建社會中後期商品經濟發展有明顯的區別。

  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內容和材料,增加對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感性認識。

  六、“由公田到私田”一目,是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教師應啟發學生思考: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們有可能透過開荒獲取新的生產資料,擴大生產規模。隨著新開墾的耕地——“私田”的不斷增加,生產資料的佔有情況和勞動成果的分配情況都發生了新的變化,衝擊著原有的井田制度。私田主人出於增加自己土地收入的動機,改變剝削方式,讓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部分產品,以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客觀上起了改變雙方身份的作用。這時,勞動者逐漸轉變為封建農民,而私田主人逐漸轉化為封建地主,勞動者交出的產品就是地租,這種剝削方式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

  指導學生總結、概括:生產力的不斷髮展,導致生產關係的變革,在新的生產關係條件下,勞動者由自身屬於他人財產,沒有絲毫人身自由的奴隸,轉化為可擁有少量財產,具有人身自由的農民,使生產力獲得一定程度的解放。

  七、“春秋戰國時期的改革和變法”這一目是本節的重點、難點內容,共有三大部分:1.春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漸確立;2.戰國時期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和魏、楚等國的變法;3.商鞅變法。

  1.春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漸確立。教材介紹了春秋時期東方的齊、魯等諸侯國透過改革,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得以確立。具體史實有:齊國管仲的“相地而衰徵”,魯國的“初稅畝”。

  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從閱讀小字內容中發現特點──承認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不分公田、私田),在此基礎上向國君承擔納稅義務。這就在實際上廢除了奴隸社會的井田制。

  2.戰國時期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和魏、楚等國的變法。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指導學生歸納新興地主階級的主要。在此基礎上認識:戰國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不斷髮展,新興地主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政治勢力也越來越大,已成為一種強大的階級力量。另一方面,生產力發展,生產關係變革,使舊的生產資料佔有方式──井田制和與之相適應的奴隸制剝削方式瓦解,奴隸制的上層建築的基礎已經崩潰,代表先進的生產關係的地主階級代替奴隸主階級進行統治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一些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順應時代的潮流,推行變法運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終於促成封建制度的確立。

  可以指導學生回憶初中所學內容,閱讀小字部分,瞭解戰國時期變法的特點。

  3.商鞅變法。教材包括:(1)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2)商鞅變法的影響。

  教師應啟發學生根據前面所學內容認識:春秋以來,秦在各大諸侯國中是較為落後的。在這種情況下,新興地主階級支援國家進行變法。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逐條分析變法措施,尤其對“實行連坐法”“燔詩書而明法令”“重農抑商”等措施進行辯證分析。

  結合第五節內容及下一章知識分析變法的影響。

  指導學生以商鞅變法為例論述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間的辯證關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