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教案設計範文

《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教案設計範文

  一、設計思路:

  人們生活的空間存在著大量的圖形,圖形是人們理解自然界和社會現象的絕妙工具,立體圖形的學習將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生活的空間,同時也給他們帶來無窮的直覺源泉。

  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是學習立體圖形的核心目標。而“能由實物的形狀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的形狀”是空間觀念的重要方面。同時,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背景和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觀察生活中的物體開始,透過觀察、操作、想像、討論、交流、推理等大量數學活動,逐步形成自己對空間與圖形的認識,促進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等一般能力的.發展。

  二、課程目標:

  1、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圖形的過程,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

  2、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圓錐、正方體、長方體、稜柱、球,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它們的某些特徵。

  3、透過豐富的例項,進一步認識點、線、面,初步感受點、線、面之間的關係。加深對常見幾何體特徵的認識。

  4、透過例項,使學生了解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

  5、透過例項,使學生領悟到數學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作用於實踐的辯證原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與態度。

  三、教材分析:

  教材從生活中常見的立體圖形入手,讓學生在豐富的現實情境中,認識常見幾何及點、線、面的一些性質,在主動探究中,體會點、線、面是構成圖形的基本元素,從構成圖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進一步認識常見幾何體的某些特徵。

  四、重點難點:

  1、“非數學語言”到“數學語言”的轉化。

  2、體會點、線、面是幾何圖形的基本元素。

  學生分組準備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三稜柱、三稜柱、四稜錐、螺帽、球體各多個。教師準備相應實物體各1個,投影片。

  五、學前準備: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引言:

  首先,能認識你們這些新朋友,我感到很榮幸。很高興今後能和同學們一起愉快合作,遨遊數學王國、領略其風采,探索其奧秘。同學們,讓我們乘上時間的快車,架起理想的風帆,遠航吧!讓我們開啟記憶的閘門,回顧一下以前數學課學習了什麼內容吧!

  說明:用親切的語言匯入新課,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師生處於平等地位,讓學生覺得教師和藹可親,從而形成老師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好朋友的意識,為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奠定了感情基礎。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回答問題

  老師:鼓勵引導大家大膽發言,相互補充,最後歸納為:數的計算、簡易方程、幾何知識、統計知識四大部分。

  (二)講授新課

  老師:請大家看投影(展示圖1—1)

  老師:觀察圖中有幾種幾何體。

  學生活動:觀察圖形,從中找出答案

  說明:圖片展示、形象直觀、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使學生養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思維習慣。

  老師:請大家找出生活中與長方形體、正方體類似的物體

  學生活動:(舉出例項)

  老師:請同學們找出生活中與圓柱、圓錐類似的物體,並描述圓柱與圓錐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學生活動:(舉出例項,分組討論,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圓柱與圓錐的特徵)

  老師:請同學們找出上圖中與地球、筆筒類似的物體。

  學生活動:(舉出例項)

  老師:出示教具實物體。

  學生活動:(讓學生從中閉眼摸出某種幾何體,邊摸邊用語言描述其特徵。)

  老師:同學們再討論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

  學生活動:分小組討論。

  說明: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發現知識,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堂氣氛活躍,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老師:請同學們當小工程師、合作將大家準備的實物擺成一些物體造型,注意要擺放得穩固一點,不要一碰就倒塌了。比一比,看哪組擺的最好。

  說明:從學生喜愛的活動之手,學中玩,玩中學,特別強調穩固,為建立平面概念作鋪墊,獨具匠心。

  學生活動:(動手操作)

  老師:(巡迴指導,不停地使用欣賞與讚歎的語言、語氣,對學生的“作品”作激勵性評價)

  老師:在活動中,大家一定遇到了不少困難吧,誰能說說嗎?

  學生:球最不好放,總是翻來翻去,放不穩。

  老師:誰能說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三稜柱、四稜柱都可以放穩,就是球體放不穩的原因嗎?

  學生:因為球面不是平面。

  老師:其它物體全是平面嗎?

  學生:雖然圓柱、圓錐的側面是曲面,但它們的底面都是平面。

  老師:你真聰明。

  說明:讓學生自己感受平面、曲面,不露雕琢痕跡,主動建構知識,水到渠成。

  老師:我這些物品都是從學校保管室借來的,管理員要求我們還回去時分類歸還。我這裡有幾隻紙箱子,請哪位同學上臺幫忙老師整理一下並將整理結果及理由告訴同學們好不好?

  學生:好。

  學生活動(指名學生上臺幫助整理)其餘學生整理每組所準備的學具。

  老師:這位同學分得很好,是按組成面的曲或平來分類的。

  說明:學生最樂意為老師辦事,真實合理的情境為學生的活動提供了背景和動力。

  老師:大家同意他的分類方法嗎?你還有沒有其它的分類方法?

  學生:我與他的分類方法不同,我是這樣分類的,把正方體、長方體、圓柱、三稜柱、四稜柱分為一類,它們是柱體,因為正方體、長方體都是四稜柱。圓錐和球各分一類。

  老師:你愛動腦筋,真能幹。我們掌聲鼓舞他好嗎?

  學生:(掌聲祝賀)

  (三)嘗試反饋、鞏固練習

  老師:請同學們選擇一種是圓柱體的物體,畫出它的示意圖。

  學生活動:一人板書演示,其他學生寫在練習本上。

  老師:三稜柱有9條稜,6個頂點,5個面,三稜錐有6條,4個頂點,4個面;四稜柱有12條稜,8個頂點、6個面;四稜錐有8條稜,5個頂點,5個面。那麼能不能組成一個有24條稜、10個面、15頂點的稜柱或稜錐?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得出結論:不可能。)

  (四)變式訓練,培養能力

  老師:如圖1—2所示,直角三個形ABC的C點在直線L上,並且BC垂直於L,若ABC繞著直線L旋轉可以得到什麼樣的立體圖形,請你用語言描述。

  老師提出問題:一個四稜柱被一刀切去一部分,試舉例說明剩下的部分是否可能還是四稜柱?

  老師:請同學們看投影。

  (五)課堂作業設計:

  (出示投影,學生只寫答案,不抄題,老師指名學生回答,集體訂正)

  1、判斷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畫“√”,錯誤的“×”

  (1)柱體的上、下兩個面一樣大。( )

  (2)圓錐是多面體。( )

  (3)稜柱的底面是四邊形。( )

  (4)圓柱、圓錐的底面都是圓。( )

  2、課本第7頁習題1.2

  (六)課堂小結

  (學生歸納敘述,教師板書)

  1、構成幾何圖形的基本元素為:點、線、面

  2、圓柱、稜柱、圓錐、稜錐、球體的直觀區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