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小幫手》教案設計

《媽媽的小幫手》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按一定標準給物品分類,體驗同一標準分類的確定性及不同標準分類的多樣性。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動中,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3、經歷分類、比較的過程,感受生活和數學的密切聯絡,初步養成分類整理物品的習慣。

  教學準備: 準備不同型別的本子、多媒體圖片

  教學重點:重點是讓學生按一定標準給物品分類。

  教學難點:難點是體會按不同標準分類結果的多樣性。

  師生雙邊活動:

  一、匯入課題:

  教師為每一學習小組提供幾種不同型別的本子,混放在一起。

  教師出示一摞各種樣式的本子,提問:“本子這麼亂,怎麼辦?你來幫我吧!”

  讓學生運用自己的已有經驗一邊動手分,一邊討論方法。請一位學生幫助老師分類整理,過程用實物投影展示。

  教師小結:“我們剛才就是進行了分類整理。

  出示課題:分類

  二、學習分類:

  1、教師引導:“分類在我們生活中的用處可大了。你看,媽媽正需要你幫助呢!”

  教師小結:“同學們想出了各種辦法幫助媽媽。你認為他們的方法怎麼樣?”“你能用幾種方法進行分類?”

  總結:我們用了不同的標準進行了分類,分出的結果就不一樣。

  2、教師引導:“媽媽很辛苦,我還可以幫媽媽做點什麼呢?

  引導學生體會分類的意義。

  課件出示例題圖片。

  學生分組討論,怎樣幫助媽媽整理衣服。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活動。

  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方法:

  ①、把爸爸、媽媽和小明的衣服分開;

  ②按上衣和下衣分;

  ③按顏色不同分;

  ……

  引導學生分析,體會分類標準不一致,分得結果就不一樣。

  3、教師引導:“媽媽很辛苦,我還可以幫媽媽做點什麼呢?

  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然後說說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和關愛媽媽的情感。

  對於學生說出的例子,如果可以運用分類的知識,就引導學生進行分類,並說說自己分類的方法。學生可能想到的:

  ①、幫助媽媽整理揹包(或者自己的書包);

  ②、幫助媽媽整理廚房裡的碗筷;

  ③、幫助媽媽整理客廳的裡的物品;

  ④、幫助媽媽整理勞動工具;

  ……

  學生體會數學知道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小結:“看,生活中處處都能用到數學知識。其實,分類的知識不僅僅在這方面有用,還有許多用處呢!

  4、解決問題

  (1)哪些是鳥類?用“O”圈出來。

  教師出示自主練習第一題圖,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完成後請學生說一說自己圈的,並說理由,與其同學進行評價。

  (2)分一分,說一說。

  教師出示自主練習第二題圖,學生討論完成。完成後請小組派代表說一說自己小組分類的方法,並說明理由。

  引導學生說一說還發現了什麼。

  (3)想一想有哪幾種分法

  教師出示自主練習第三題圖,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後在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請有代表性的組派代表介紹分法並說明理由。其他同學進行補充

  5、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數學知識?你還能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時候能用到分類的知識嗎?”

  培養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

  6、課外活動

  回家幫助家人分類整理物品,並和家人說一說自己分類的`方法,請家人給你評價。

  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和關愛長輩的情感。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

  注重評價方式靈活化、過程化。

  教學後記:

  媽媽的小幫手

  分類與比較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比較“厚薄”,引出對長短、多少、大小等比較。

  2、經歷具體分類活動的過程,初步體驗分類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初步養成整理物品的習慣。

  3、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動中,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

  4、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有關分類、比較的簡單數學問題。並能初步彙報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主題圖、

  教學重點:重點是學習按指定標準或自定標準讀對物品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難點是能提出有關分類、比較的簡單數學知識。

  師生雙邊活動:

  一、匯入:

  師:同學們,告訴你們一個好訊息,小明最近搬新家了。小明邀請大家到他家去做客,你們想到他家去參觀嗎?(出示放大的主題圖)

  師:瞧,這就是小明的家。誰能說說小明家都有什麼

  利用小明搬家匯入本課,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學習數學的願望。

  二、學習比較、分類:

  1、 引導學生體會分類的意義。課件出示例題圖片。

  教師引導:小明說“媽媽的衣服真多呀!”他是怎麼知道的?

  學生分組討論,自由發表見解,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活動。

  教師小結:“因為媽媽的衣服最厚所以小明知道媽媽的衣服最多。那麼除了可以比較誰的衣服最多,還可以比較什麼呢?”

  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比較:

  ①、誰的衣服最長?誰的衣服最短?;

  ②、媽媽和小明誰高誰矮?;

  ③、哪邊的馬大?哪邊的馬小?;

  ④、哪個水晶球大?哪個水晶球小?;

  ……

  2、師:小明搬家之後,除了幫媽媽整理衣服,他還能幫媽媽做什麼?

  對於學生說出的例子,如果可以運用分類的知識,就引導學生進行分類,並說說自己分類的方法。學生可能想到的:

  ①、幫助媽媽整理廚房裡的碗筷;

  ②、幫助媽媽整理客廳的裡的物品;

  ③、幫助媽媽整理勞動工具;

  ……

  教師小結:“看,生活中處處都能 用到數學知識。其實,分類的知識不僅僅在這方面有用,還有許多用處呢!”

  3、解決問題

  ①、哪本書最多?教師出示自主練習第一題圖,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完成後請學生說一說自己圈的,並說理由,與其同學進行評價。

  ②、比一比誰輕?誰重?。

  教師出示自主練習第二題圖,學生討論完成。完成後請小組派代表說一說自己小組分類的方法,並說明理由。

  引導學生說一說還發現了什麼。

  ③、哪團線長?你還能比較什麼?

  教師出示自主練習第三題圖,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後在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④、在適當的內畫對勾。

  ⑤、誰拿最合適?

  請有代表性的組派代表介紹分法並說明理由。其他同學進行補充。

  練習時,組織課堂上的實踐活動,由教師、大同學、小同學進行比較。在兩兩比較的基礎上,最後透過推理得出誰的手最長。

  對物體的比較,有直接比較,還有藉助生活經驗進行推理比較。

  4、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數學知識?你還能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時候能用到分類的知識嗎?”

  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培養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

  5、課外活動

  培養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回家幫助家人分類整理物品,並和家人說一說自己分類的方法,請家人給你評價。

  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和關愛長輩的情感。

  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

  注重評價方式靈活化、過程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