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垃圾小學品德教案

生活中的垃圾小學品德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R”符號,並瞭解其所代表的含義。

  2.進一步形成對待垃圾的正確態度和行為習慣。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140~141頁。

  教學準備

  1.教師在課前檢查學生完成家庭作業的情況,要保證有半數以上的學生完成。

  2.教師準備一些關於垃圾對環境危害的資料,供學生在小組討論時參考。

  3.與大隊輔導員或班主任聯絡,與當地垃圾處理機構或者環境保護部門聯絡,爭取安排學生參觀垃圾處理廠,或請專業人士作報告。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匯入。垃圾對於學生來講並不陌生,但學習有關垃圾的內容時,教師應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應當幫助他們對有關垃圾問題有比以前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認識、更加成熟和明確的想法、更加自覺和積極的行為。

  2.小組探究。將學生分成小組,根據家庭作業的觀察結果展開討論,並填寫在教科書第60頁的表格中。教師應提醒學生結合教科書及教師提供的資料展開討論,並準備向全班做介紹。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資料提供給學生,並且巡視各個小組,以提出參考意見的方式幫助學生,鼓勵他們在彙報中採用生動活潑的形式,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比如,我們在什麼地方會用到紐扣電池?如果每個同學都把自己用過的紐口電池扔在校園裡,我們的校園會變成什麼樣子?

  3.全班交流。每個小組向全班報告自己的討論結果。教師適當提示,對學生的結果給予修正和補充。

  4.閱讀與討論。請學生觀察教科書第61頁的垃圾處理圖,以自由發言的`形式明確主要的步驟和過程。教師要保證學生基本正確地理解垃圾處理的主要流程,可以在黑板上寫出來。

  現代化的垃圾處理過程運用許多高新技術,工藝複雜,六年級學生尚無法完全弄清楚每一個環節。教師可以利用教師知道用書中有關教科書分析的內容,幫助學生大致有所瞭解。如先分類,然後進行不同處理,有些粉碎後作為建築材料;有些用來製造再生的用品;有些用來提煉稀有或者貴重金屬;有些作為燃料焚燒後供熱或者供給工廠做動力;焚燒後的廢渣也可以做為建築材料。

  5.問題解決。閱讀教科書第61頁的3個“R”,教師依此與學生討論三個“R”,以確保他們正確理解其含義。然後進一步探討:在我們周圍,我們自己和其他人是不是做到了3個“R”?哪一種做到了?哪一種沒有做到?由於什麼原因?今後有可以怎麼辦?完成教科書第61頁下方的探究練習。

  6.教師總結。對本課學習進行總結,特別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自覺地成為環境保護者,用3個“R”約束自己的行為,並且向他人做宣傳。佈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如果可能,可以與少先隊和班會活動結合進行,帶學生去比較先進的垃圾處理廠參觀。

  2.可以從環境保護部門或者大學、研究機構邀請專門從事有關工作的人士為學生舉辦有關垃圾問題的科普報告。

  家庭作業

  1如果可能,透過電視、廣播、報紙等了解本地區的空氣質量預報。

  2.向家長介紹3個“R”及其含義。

  評價建議

  1.針對每個小組的發言進行評價。

  2.對學生在小組活動和全班討論中的表現進行評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