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狐狸的變身法》活動教案

《小狐狸的變身法》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圖片,理解故事情節。

  2、樂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勇於創新,積極續編故事情節。

  3、懂得有了本領能為朋友帶來快樂的人,才會有更多的朋友。

  【活動準備】

  圖片4張。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活動。

  老師帶來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小狐狸的變身法》。你們知道什麼是變身法呀?把自己變成另外一件東西或是另一個人,這樣的本領就叫變身法。那麼小狐狸變了什麼呢?我們一起來聽!

  二、觀察圖片,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圖一):森林裡住著一隻小狐狸,有一天它對爸爸說“我學會了神奇的變身法,可棒啦!”小狐狸會變什麼呢?(幼兒自由談)小狐狸會變的東西可真多呀!

  狐狸爸爸做了個什麼動作?他會說什麼呢?

  (圖二):咦——來了誰?看到小兔,小狐狸偷偷笑道“哈哈,讓我用變身法來著捉弄它一下吧!”小狐狸會變什麼來捉弄小兔呢?

  小狐狸究竟變了什麼呢?喔,原來它“吱溜”變成個蘑菇。

  小兔看到大蘑菇,連忙去摘,可是……會發生什麼有趣事呢?

  你們猜的都很有意思,到底怎麼了?我們繼續聽:小兔一瞧有蘑菇就去採,誰知蘑菇跳來跳去,怎麼也採不到。累得氣喘吁吁,暈頭轉向。小兔正納悶,小狐狸恢復了原樣,它會對小兔說什麼呢?小狐狸說這些話的時候,態度怎麼樣?小狐狸得意地說:“瞧你這隻笨小兔,上我的當了吧。這蘑菇是我變的呀!”聽了小狐狸的話,小兔的心情怎樣?

  (圖三):小兔生氣地走啦,小狐狸又遇到了誰?看見小貓,小狐狸會怎麼想?小狐狸一瞧:嘻嘻,這肯定也是隻笨小貓,讓我也來捉弄它一下。這次它會變什麼,會想什麼主意呢?

  看,小狐狸變了什麼?“吱溜”變成塊石頭來捉弄它吧。小貓走著走著,忽然腳底下冒出塊石頭,它怎麼了?

  小狐狸恢復了原樣,會對小貓說什麼?小狐狸得意地說:“瞧你這隻笨小貓,上我的當了吧。這石頭是我變的呀!”小貓也生氣的走了。

  (圖四):小兔、小貓都不理小狐狸,小狐狸沒有朋友了,這時候,它的心情怎樣,又會想些什麼呢?

  它趴在地上想:為什麼它們都不理我呀?一個人真沒勁,我得想個辦法,和它們重新做好朋友。猜一猜,小狐狸會想什麼辦法和小兔、小貓重新做好朋友?

  嘩啦啦,聽,什麼聲音?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小貓、小兔都沒帶傘,正著急呢,小狐狸看見了,會怎麼做呢?

  就像你們猜的一樣,小狐狸“吱溜”一下變成一把大傘,為小兔、小貓擋住了雨,它們又成了好朋友。小狐狸終於用變身法幫助了別人,它的心裡可真高興啊。

  你們喜歡故事中的小狐狸嗎?為什麼?

  三、完整欣賞故事。

  四、續編故事。

  小狐狸高興的.想:原來有了本領,只有幫助別人,才會贏得真正的朋友,

  才會更加快樂!”於是,小狐狸決定以後要更多的幫助別人,交到更多的好朋友。想一想,森林裡還有誰遇到了難題,小狐狸會用變身法怎樣幫助它,請你編進故事裡。

  五、拓展經驗。

  小狐狸的變身法可真厲害,幫了別人這麼多忙,如果你也學會了變身法,你會幹什麼?

  小結:對呀,只有真誠地幫助別人,才會贏得真正的朋友,才會更加快樂!

  【活動反思】

  我班幼兒特別喜歡聽故事、講故事,而以傳授作品為主的單向性教學模式,往往不能滿足大班幼兒積極思考、主動表現的強烈願望。為了體現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在教學中,我嘗試著設計以故事情節為線索,以開放性、假設性的問題為中介,以激發幼兒積極思維、大膽求異、自主表達、勇於續編為核心,展開整個教育活動。從活動結果來看,幼兒比較喜歡這樣的語言環境,活動中想說、敢說、願意說,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透過活動的開展,我得到了一些啟示:

  1、準確捕捉幼兒的興趣點。

  幼兒不同於成人,對感興趣的事物會自主地全身心投入。抓住本班幼兒活潑、好奇心強的特點,我選擇了《小狐狸的變身法》這個故事。首先,題目新穎。變身法?孩子們一下子被這個新鮮、有趣的名字吸引,在強烈的好奇心的驅使下,自然而然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活動中來。此外,我根據故事情節的需要,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式的圖片,讓幼兒直觀地欣賞小狐狸的變身過程,對幼兒產生了強烈的視覺衝突,自然而然地激發了他們想要表達的願望和衝動。

  2、注重幼兒情感的體驗。

  大班的幼兒情感日起穩定,也日益豐富。因此,在活動設計中,我著重引導幼兒體驗小狐狸得意——孤單——快樂的情感變化,透過看一看、猜一猜、說一說的環節,幫助幼兒進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會用恰當的詞語描繪小狐狸的心情。這樣一來,不僅豐富了幼兒的詞彙量,而且加深了對故事情節的理解,使幼兒真切地體會到“只有真誠地幫助別人,才會贏得真正的朋友,才會更加快樂”的積極情感。

  3、重視師幼互動的靈活性。

  教學中,有效的師幼互動能鼓勵、激發幼兒的主動性,促進幼兒在集體中大膽表達,還能及時糾正出現的問題。面對幼兒各抒己見的回答,我儘量做出了合理的引導和點評。如:針對“小狐狸會怎樣捉弄小貓”的問題,受到故事情節的影響,孩子們都認為小狐狸會變成老鼠、小魚等小貓喜歡的食物吸引它。我立刻請幼兒仔細觀察圖片,並追問道:“老鼠和小魚會讓小貓摔倒嗎?”讓幼兒聯絡生活經驗推測、判斷,找出內在原因,更深入地發展了幼兒的思維。又如:在猜測“小狐狸會變什麼”時,幼兒的思維受到圖片的限制,放不開。我及時給予提醒,及時將幼兒從“死衚衕”里拉了出來,調動了幼兒的求異性。因此,我深感,作為幼兒敬愛偶是,既要講究發問的策略,又要妥善引導幼兒的應答能力,這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