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教案(通用11篇)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角形的特性》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透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透過實驗,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具準備:師準備木條(或硬紙條)釘成的三角形、學習卡

  教學過程:

  一、聯絡生活,情境匯入

  1、談話匯入,板書課題。

  2、課件展示課本第80頁情境圖,讓學生指出圖上的三角形。

  3、讓學生討論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上有三角形。

  二、實驗解疑,探索特性

  1、三角形在生活中有這麼廣泛的運用,究竟它有什麼特點?下面我們來變個小魔術。

  2、生上臺前拉教具:拉一拉,你有什麼發現?

  3、實驗結果: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4、請學生舉出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穩定性的例子。(如:腳踏車三角架、交通警示牌等)

  5、出示教材第81頁插圖:圖中哪兒有三角形?它具有什麼作用?

  三、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4人為小組畫三角形,理解含義。

  2、展示學生畫的三角形,組織交流:三角形有什麼特點?

  3、生板演完成習題:三角形有()條邊,()個角,()個頂點。(生齊讀)

  4、概括定義:大家對三角形的特徵有了一定的認識,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麼樣的圖形叫三角形?(指名說)

  5、辨一辨:(出示幻燈片)它是三角形嗎?說說你的理由。

  6、師小結: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四、畫三角形的底和高。

  1、出示圖形:看這是老師課前畫的三角形,大家仔細觀察老師畫的與你們畫的有什麼不同。

  2、生觀察指出,師引匯出高和底的概念,以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形式。

  3、學生分組討論練習畫三角形的高。

  4、展示學生作品:說說你是如何畫的。

  5、幻燈片演示畫高過程。

  6、學生板演畫高。

  五、總結

  1、師: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還知道了怎樣畫三角形的——高。

  2、鞏固練習。(課件演示學生修椅子:說說為什麼要這樣修?)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篇2

  【學習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教育部審定·數學》四年級下冊P59—61頁。

  【內容分析】

  認識三角形和認識三角形特性在四年級中屬於較為簡單的內容,主要讓學生了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因為上個學期學生已經學過畫垂線,所以給三角形畫高能起到很好的遷移。

  【學情分析】:

  本班有學生27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0人。本班的每個學生都活潑可愛,有著很強的上進心和集體榮譽感。但是有一半的同學的數學基礎較差,差生佔50%。是本校數學成績中等的一個班。他們不僅計算能力差,空間想象能力也差。因此為了上好本節課,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另外我還精心製作了一些教具,來進行直觀教學。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為進一步應用幾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認識三角形、瞭解三角形的特徵。

  2、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3、會在三角形上畫高。

  【學習重點】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學習難點】

  給三角形畫高

  【學習過程】

  一、激趣定標

  1、出示埃及金字塔的和橋的資料圖。

  2、你從圖中發現三角形了嗎?

  3、展示目標:

  二、自學互動+適時點撥

  1、小組合作,利用學具擺三角形,上臺展示。

  2、出示以下三角形引導學生說出三角的定義。

  3、這些三角形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說出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4、播放圖片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三角形。

  5、小組合作閱讀60頁,回答三個問題。

  什麼是三角形的高?

  怎麼畫三角形的高?

  自己畫一條三角形的高。

  6、一個三角形的有多少條高、

  7、生活中的三角形有什麼作用?舉例子

  8、如何增加椅子的穩定性?

  三、測評訓練。

  完成課文65頁第一題。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在擺一擺、拉一拉的活動中,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易變性。瞭解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2.在觀察、操作、推理、歸納等探索過程中,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穩定性和四邊形的易變性,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概括、抽象能力以及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

  教學關鍵:要聯絡生活實際,在充分操作、交流的活動中,讓學生感受三角性的唯一確定性,從而明確的指向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本質。

  教學活動: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研究三角形的特性。

  一、 操作演示,觀察發現。

  (一)三角形的唯一性

  1.我們用若干根長度相同的小棒擺三角形和四邊形。擺一個三角形,再擺一個三角形,再擺一個三角形;擺一個四邊形,再擺一個四邊形,再擺一個四邊形。同學們認真觀察我們擺出的三角形,你有什麼發現?(我們猜這些三角形的形狀、大小可能相同)那我們的猜測到底對不對?就需要我們進行驗證。我們可以把擺出的三角形移動,發現它們能完全重合,也就是無論怎麼擺,擺出的三角形的形狀、大小都完全相同。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角度確定形狀,邊長確定大小。

  2.我們把擺出的四邊形移動,發現它們不能重合,也就是擺出的四邊形的形狀、大小都不相同。這又是為什麼?這是因為:角度發生了改變,形狀會隨之發生改變。

  3.看來只要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確定了,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也就完全確定了。

  (二)三角形的穩定性

  我們用手拉三角形,使勁拉也拉不動,我們用手拉四邊形,四邊形一拉就變形了。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已經確定下來,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也就會完全確定了,不會再發生變化。而四邊形由於角度會發生改變,所以四邊形的形狀和大小都會隨之改變。因此我們說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四邊形具有易變性。

  二、 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生活中,我們在許多地方都見到過三角形和四邊形。比如腳踏車的車架是三角形,籃球架的框架是三角形,伸縮門的框架是四邊形。人們把腳踏車的車架、籃球架框架等做成三角形就是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而把伸縮門的框架做成四邊形是運用了四邊形的易變性。

  三、反思總結,自我建構

  這節課我們透過用長度相同的若干根小棒擺三角形和四邊形,發現,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只要確定下來,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也就會完全確定了,不會再發生變化。而四邊形由於角度會發生改變,所以四邊形的形狀和大小都會隨之改變,因此,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四邊形具有易變性。

  這節課我們就研究到這兒,同學們,再見!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篇4

  第二課時

  三角形的特性(二)

  教學內容:

  教材第62頁的內容及第66頁練習十五的第68題。 課型 新課

  教學目標:

  1、知道兩點間距離的意義,明白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道理。

  2、透過操作、觀察,發現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3、掌握判斷三條線段是否構成一個三角形的方法,並能解決有關的問題。

  4、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猜想驗證總結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知道兩點間距離的意義,明白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道理。

  透過操作、觀察,發現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剪刀、白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課件出示教材第62頁例3.

  師: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小明。他正從家裡出發去學校。觀察情景圖說一說,從小明家到學校有幾條路線?分別是怎麼走的?

  生:從小明家到學校有3條路可走。

  第一條:家郵局學校 第二條:家學校

  第三條:家商店學校

  師:哪條路最近?

  生:家學校的路最近。

  師:為什麼家學校的路最近?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三角形的特性(二)(板書)

  二、自主探究

  1、體驗兩點間的距離的意義。

  師:為什麼大家認為中間這條路最近?

  生1:因為第一條和第三條路線拐彎了,繞遠路,所以中間這條最近。

  生2:我生活中這樣走過,中間的這條路線最短。

  生3:我在課本的圖中透過測量得出中間的這條路線最近。

  師:家、郵局、學校,我們可以看作三個點,你能發現它們構成了一個什麼圖形嗎?

  生: 觀察情境圖我們可以發現家郵局學校可以看成一個三角形,其中家到郵局的距離+郵局到學校的距離>家到學校的距離。

  師:家商店學校呢?

  生:家商店學校也可以看成一個三角形,家到商店的距離+商店到學校的距離>家到學校的距離。

  師:透過上面的觀察,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P80、P81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透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過程與方法:透過實驗,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數學興趣。

  教學重點:

  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2、在觀察、實驗中發現三角形有穩定性。

  教學難點:會畫三角形指定底邊上的高。

  教學關鍵:要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圖形,從而認識三角形的特性。

  學具準備:長方形框架、、課件、自制三角形框架。

  教學過程:

  一、聯絡生活,情景匯入.

  1、展示課本80頁情景圖:我們的城市日新月異,每天都有新的變化。瞧,這是正在建設的會展中心,不久的將來就會建成,成為城市標誌性建築。你在建築框架上、吊車上發現你比較熟悉的圖形了嗎?請你描述幾個三角形。

  2.匯入課題.

  三角形在生活中有很廣泛的應用,究竟它有什麼特點?這節課我們將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板書課題:三角形的特性)

  二、師生互動,引導探索。

  1、概括三角形的定義。

  (1)畫一畫。

  師:請你在紙上畫一個自己喜歡的三角形。並和同桌邊指邊說一說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

  師黑板上畫一個三角形,讓學生說出各部分的名稱師板書。

  (2)擺一擺。

  師:每根小棒相當於一條線段。請你動手用三根小棒擺一個三角形。

  找一學生上投影前擺一擺,並說一說是怎麼擺的?

  (3)看一看。

  老師也擺了一個三角形,課件出示。

  你們有什麼看法?

  教師用課件演示並強調:有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叫做三角形。組織學生在討論中理解“三條線段”“圍成”的確切含義。

  (4)找一找。

  下面圖形中是三角形的請打√,不是三角形的請打×,並說出你的理由。(學生一起用手勢表示)

  2.發現三角形的特徵.

  觀察三角形有什麼特點?

  討論結果: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讓學生在自己畫的三角形上嘗試標出邊、角、頂點。

  3、識三角形的底和高,並畫高.

  (1)你會畫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高嗎?你對它們的高有什麼樣的認識,三角形是不是也有自己的高?你覺得畫三角形的高應注意什麼問題?讓學生說一說。

  生1:高要用虛線畫。

  生2:要標垂直符號

  (2)教師規範學生的說法: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做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明確:代表高的這條線段要畫成虛線段。

  使學生明確一條邊對應一個頂點。

  (4)學生試著畫AB邊上的高。

  (5)師:我們剛才畫了三角形ABC的一組底和高,想想,每個三角形只有一組底和高嗎?學生嘗試畫出其它的底和高。

  引導學生明確:三角形的底和高不止一個,從任何一個頂點都可以向它的對邊作高.這樣三角形就有3個底和3個高.

  4.三角形的特性.

  圍籬笆。

  書上86頁第3題:小白兔和小猴子的方法,誰的更牢固,為什麼?引出三角形的穩定性

  (1)用三角形木框實驗。

  師:用手拉一拉這個三角形,你有什麼感覺?發現了什麼?同桌互相演示,並說一說.

  學生得出結論:三角形的木框不易變形.

  (2)實驗:

  師:你再試著拉一拉平行四邊形、(用木條釘成的)學具,感覺如何?你發現了什麼?(這些圖形很容易變形)

  師問:要使平行四邊形不變形,應怎麼辦?生:(加一條邊構成一個三角形)

  (3)揭示特性: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特性。

  2.讓學生舉例說明在生活中哪些物體上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

  3.師投影展示:展示收集到的有關三角形的圖片.電視接收塔、腳踏車、大橋等。

  (4)師小結:房架、腳踏車架等之所以製成三角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使其結實耐用.

  三、運用新知,鞏固練習

  1.填空。

  (1)三角形是由()條邊、()個頂點、()個角組成的。

  (2)三角形具有()性。

  (3)三角形有()條高。

  2.判斷。

  (1)由三條線圍成的圖形是三角形。()

  (2)三角形有無數條高。()

  (3)腳踏車車架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原理。()

  3.巧手實踐。

  (1)老師的凳子使用了很多年,最近有點兒搖搖晃晃,誰能利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想一個辦法把它修理穩當呢?

  (2)路邊一棵樹不牢固了,要把大樹固定住,可是路邊只有一根木棍,怎麼辦?

  4.作圖:畫出下圖三角形的三條高。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具有階梯性,既鞏固基本的知識點,強化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又能使優生得到擴充套件,讓不同的學生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四、小結評價,交流反思。

  師:同學們,這節數學課你們學得開心嗎?你從快樂中學道了哪些知識?談談自己的收穫好嗎?

  (學生說收穫)

  師:是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和大家的生活緊密聯絡,老師希望大家能從生活中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課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學生透過第一學段以及四年級上冊對空間與圖形的學習,對三角形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能夠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節內容的設計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教材的編寫從學生已有

  <img alt="新課標三角形的特性教學設計" src="http://my.hersp.com/dat/

  的經驗出發,創設豐富多彩的與現實生活聯絡緊密的情境和動手實驗活動,以幫助學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構建數學知識。

  二、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絡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中獲得數學學習

  的積極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在學習活動中,要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應用意識。”因此,在本節課中,我主要運用活動教學形態,採取:“觀察←→討論←→操作←→觀察”的迴圈教學模式,讓學生展示個性、積極參與、主動求知。這節課屬於幾何知識概念課,在設計中應十分重視為學生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每個概念都是讓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過程,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本課要把學生的觀察、操作、演示、歸納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主動去發現、研究、探索,為他們營造一個觀察和操作的空間。

  三、教學目標:

  1.透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透過實驗,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三角形高的確定及畫法。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練習紙、硬紙條

  教學過程:

  一、摸一摸,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徵

  1.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圖形朋友(邊說邊出示一個三角形)

  師:我把它裝在一個袋子裡,袋子裡除了三角形外還有其它圖形,你能又快又準的把三角形摸出來嗎?能說說你是怎樣做到的嗎?

  2.師:同學們真聰明,能夠從這麼多圖形中準確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還見過三角形?看來你們對三角形並不陌生,今天我們更深層的研究一下三角形。(板書:三角形的特性)

  【設計理念:透過“摸一摸”這個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徵,為後續學習做鋪墊,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說一說生活中的三角形”從而喚起學生的記憶,也給一部分知識比較豐富的同學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

  二、動手操作,構建概念

  1.畫一畫,探索三角形的定義

  (1)師:你們會畫三角形嗎?現在就在練習本上畫一畫吧。(學生畫三角形) 2

  (2)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對比、評價一下你們畫的三角形。討論:什麼樣的圖形是三角形?

  預設1:有三個角的圖形是三角形。

  預設2:有三條邊,三個角的圖形是三角形。

  預設3:由三條線段、三個角組成的圖形是三角形。

  【設計理念:透過畫三角形,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活動中讓學

  (3 (4 學生彙報預設:圖①不是,因為它有四條邊。圖②不是,因為有一條邊彎曲了,不是線段;圖③不是,因為沒有封閉起來;圖④不是,有一條線段多出一部分了;圖⑤是三角形;

  (5)師:要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條件呢?引導學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義,教師板書: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重點討論理解“三條線段”、“圍成”。

  【設計意圖:透過讓學生畫三角形,判斷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含義,從直觀到抽象,經歷數學概念形成的過程,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2.自學課本,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3

  師: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並在自己畫的三角形裡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指名說出三角形的邊、頂點和角。

  3.介紹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師:為了表達方便,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這個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讓學生給自己畫的三角形標上字母,起個名字。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體會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便捷。】

  三、動手操作、學習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徵,現在長頸鹿要考考大家了。(出示課件)你能區分出哪個是長頸鹿的家嗎?請說明理由。

  預設:高的房子是長頸鹿的,因為長頸鹿長的高。

  師:你說的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老師這裡有三幅圖,你覺得哪幅圖把房子的高表示出來了?(學生指)

  師:從圖上來看,房子的高其實就是三角形的高。

  【設計意圖:從生活情境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讓學生對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

  2.認識三角形的高和底

  師:什麼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課件出示三幅圖,讓學生加以辨析 師:同學們請看圖二,它為什麼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預設:高應該是垂直線段。

  師:圖三為什麼也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預設:沒經過頂點。

  師生共同小結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

  【設計意圖:出示三幅圖,先讓學生直觀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後對後兩幅圖進行辨析,引導學生總結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為突破教學難點做鋪墊。】

  3.學畫三角形的高。

  師:現在同學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的高,你會畫三角形的高嗎?

  (1)學生在練習紙上畫三角形的高。指名學生板演,並講解畫高的方法,教師適當給予點評。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學生資源,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提升認識,構建對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2)嘗試在三角形上畫出另外兩條高。討論:三角形有幾組高和底?

  (3)全班集體評價,總結三角形高的畫法及注意事項。

  4.鞏固練習

  師:請你選擇一個喜歡的三角形,畫出已知底邊上的高。教師選出幾幅作品讓學生集體評價。注意指導學生如何畫直角三角形的高。

  【設計意圖:透過小組合作和全班交流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掌握三角形高的畫法。】

  三、實驗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穩定性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篇7

  設計說明

  “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是《數學課程標準》的重要思想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在體現數學特色的前提下,透過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現數學的“有用”。因此,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突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從生活經驗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的情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先讓學生用3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然後用力拉,再讓學生用4根小棒圍成一個四邊形,捏住對角用力拉,透過比較讓學生得出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最後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例項。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使學生較好地掌握新知。

  2.在操作活動中體驗探究。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教師應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探究。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先讓學生每人畫一個三角形,再讓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從而明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並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這樣既能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充分地感知、體驗,又能使學生經歷探究數學知識的全過程。

  3.聯絡生活實際,培養應用意識。

  應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是體驗成功的最好方式。在學生體會到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時,讓學生說說怎麼修理鬆動的椅子等,這就是讓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三角形、四邊形教具 投影儀

  學生準備 練習紙 長度相等的小棒若干個

  教學過程

  ⊙情境匯入

  1.創設生活情境。

  (出示課件)同學們請看,你知道圖中呈現的是什麼嗎?(埃及的金字塔和南京長江大橋)從圖中的建築物中你能找到三角形嗎?(學生到螢幕前指出找到的三角形)

  2.匯入新課。

  同學們的眼力可真好,圖中有很多三角形。(同時點選課件,抽象出三角形)可見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那它究竟有什麼特點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三角形的特性。(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透過創設情境,引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學習三角形的特性的興趣,引發學生對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的思考,為學生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和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準備。

  ⊙探究新知

  1.教學教材60頁例1。

  (1)先讓學生畫一個三角形,然後與同桌互相說一說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

  (2)讓學生在自己畫的三角形上嘗試標出邊、角、頂點。(教師板書,標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2.概括三角形的定義。

  (1)大家對三角形有了一定的瞭解,那你們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什麼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呢?

  預設

  生1:有3條邊的圖形叫做三角形或有3個角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生2:有3條邊、3個角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生3:有3條邊、3個角、3個頂點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生4:由3條邊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生5:由3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2)讓學生對照上面的說法,議一議:下面的圖形是不是三角形?(學生判斷並說明理由)

  (3)討論:怎樣說更準確?

  組織學生在討論中理解“3條線段”“圍成”。(此處重點解釋“圍成”就是首尾相連或者說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

  (4)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為了表達方便,我們習慣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角形的3個頂點,這樣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時課件出示三角形ABC)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在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的活動中,經歷認識三角形的過程,概括三角形概念,知道三角形的特點,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在遊戲活動中,感受三角形的唯一性,從而體會三角形的穩定性,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性。

  3.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教學重點:

  理解三角形的定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徵和三角形的穩定性。

  教學難點:

  準確畫出三角形的高。

  教學流程:

  一、 聯絡生活,圖片引入 。

  1.多媒體出示主題圖,初步感知三角形。

  2.出示三角形這一單元的結構圖,使學生了解本單元將要學習哪些內容,後指出本節課重點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書課題)。

  二、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徵。

  1.研學活動:(1)圖片中描出三角形。(2)用直尺畫出三角形。(3)交流概括三角形概念。

  2.展學----展學預設

  (1)一描:線段、首尾相連。

  (2)一畫: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

  (3)概括:結合描和畫三角形的過程,總結:由3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是三角形。

  3.追問:說一說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和幾個頂點。4.舉例: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角形的3個頂點,這個三角形就叫做△ABC。給三角形起名字。

  三、掌握三角形高和底得概念,會畫三角形高。

  出示研學提示,藉助研學提示進行自學。

  1. 研學提示

  (1)讀一讀、圈一圈:開啟書60頁,抓關鍵詞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

  (2)畫一畫、說一說:嘗試給自己畫出的三角形作一條高,和同桌說你的畫法。

  (3)想一想一個三角形可以畫幾條高?

  2.展學----展學預設

  (1)關鍵詞:頂點 對邊 垂線 垂線段

  (2)注意畫高是要用虛線,標清垂直符號相應的高和底。

  (3)不同底邊對應的高也不一樣,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對的。

  (4)當三角形中有一個直角時,以一條直角邊為底,這條底邊上的高恰好是另一條直角邊。

  四、三角形的穩定性

  1. 遊戲研學

  (1) 每組同學準備了一個學具袋,裡面有若干長度相同的小棒,在單雙兩號組之間展開比賽。

  比賽規則:單號組的同學用3根小棒擺三角形, 雙號組的同學用4根小棒擺四邊形, 哪一組擺出不同形狀的圖形多,哪個小組就獲勝。

  (2)請單雙兩號各出一組展學彙報。

  2.展學

  (1) 展學預設:雙號組,能拼出好多不同形狀的四邊形。因為四邊形易變形。

  (2) 單號組,三邊長度確定,三角形的形狀大小就都確定了。透過三角形唯一性體會其穩定性的特性。

  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圖象:電線杆、腳踏車。你還知道那些地方也用到了三角形的穩定性?

  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和操作認識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義;

  2、從例項中感知三角形的穩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並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認識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高的畫法,能畫出任意三角形的一條高。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三角形的含義,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難點:掌握三角形高的畫法,能畫出三角形的高。

  教學準備

  課件、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教具、三角尺。

  主要教法選擇:觀察法、知識遷移法

  教學設計

  一、匯入

  請每位同學從你的抽屜裡拿出兩根小棒,試一試,你能擺出什麼圖形?

  誰來說說自己擺出了什麼圖形?(指名說)

  下面請每位同學再添上一根小棒,能擺成什麼圖形?(指名說)

  用螢幕出示學生們可能擺出的圖形,提問:你能說說自己擺的是什麼圖形嗎?那麼,在同學們擺出的圖形中,那些是三角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三角形的特性。(板書課題:三角形的特性)

  二、學習新課

  1、學習三角形的定義及組成

  ⑴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三角形,你能說出哪些物體上有三角形嗎?(讓學生充分發言)

  同學們說了這麼多,其實在我們的校園中也有許多的三角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播放錄影)

  ⑵剛才我們一起觀察了生活中的三角形,那麼你能說說三角形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嗎?(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等)

  提問:那你能說一說什麼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嗎?(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你認為這句話中哪個詞比較重要?(圍成)為什麼?(三角形是封閉圖形)

  那麼這三條線段應該怎樣去圍呢?(每相鄰的兩條線段端點相連)

  請學生互相說一說,什麼是三角形。(同桌互說,再指名說)

  2、學習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⑴小組活動:請組長將本組的小棒分給組員,每人三根小棒,擺一個三角形,看誰擺得又對又快!

  有學生髮現自己的三根小棒擺不成三角形,這是怎麼回事啊?

  小組研究:為什麼有的三根小棒擺不成三角形?

  小組彙報,並總結: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⑵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螢幕出示例3的圖,讓我們幫助小明解決一個問題:小明每天上學從哪條路走最近?為什麼?(中間的這條路最近,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3、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

  ⑴遊戲

  讓我們來輕鬆一下,做個遊戲,比一比誰的力氣大。

  遊戲規則:每人一個圖形,拉動這個圖形,只要使它的形狀發生變化,就算贏。

  請學生推薦兩名力氣比較大的學生(一男一女),出示教具,一個三角形,一個平行四邊形,先讓女生選擇一個圖形,另外一個就是男生的。

  請大家預測一下,男生和女生誰會贏?為什麼?

  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⑵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那麼,要想使這個平行四邊形也能夠固定住,該怎麼辦呢?(加上一根木條,形成兩個三角形。)

  正是因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所以在生活中的運用也非常廣泛。

  ⑶你瞧:這張桌子搖搖晃晃多危險啊!有什麼辦法加固它呢?

  斜著釘兩根木條,組成三角形。

  4、學習三角形的高

  ⑴剛才我們知道了三角形有三個頂點,我們可以用大寫字母來表示點,例如,我們可以給這三個點分別取名字為A、B、C,那麼這個三角形就可以稱為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條邊就可以分別稱為AB、AC、BC,下面想請同學上來指一指,每一個頂點分別對應哪條邊。

  ⑵教師邊示範邊講解: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做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提醒注意:高要畫成虛線,而且要畫上垂直符號。

  想一想:一個三角形中能畫出幾條高?為什麼?(有三條高,因為每個三角形有三個頂點)

  ⑶學生練習

  請每位學生在課本86頁,練習十四第一題,請你畫出第一個三角形的高。

  提醒注意:三角形的高要畫成虛線,並且要畫上垂直符號。

  你能畫出幾條高?那麼,另外兩個三角形的高你會畫嗎?試一試,好嗎?

  (讓學生互相檢查,並說說怎麼檢查)

  三、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進一步認識了三角形,我們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具有穩定性,而且三角形的任意兩條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我們還認識了三角形的高,並且學會了給三角形畫高,不同的三角形所在位置不同,我們下一節課再繼續研究。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四年級(下)第51~54頁主題圖、例1、例2及課堂活動第1~3題,練習十第1~5題。

  教學目標

  1、透過實驗,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學難點:

  三角形的穩定性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具準備:

  木條製作的長方形和三角形、不條、三角板等

  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

  1.請兩位學生到黑板前學交警指揮交通車時的各種動作姿勢。

  2.指名兩位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剛才所觀察交警的手與手、手與身軀構成的角。

  3.指名學生將角的兩邊上取兩點,再將兩點連線起來得到第三條線段,並說出是一個什麼圖形?

  多媒體出示生活中形狀是三角形的物體,讓學生觀察後,你想探索三角形的哪些問題?

  學生自由提問。

  板書:意義、特徵、特性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義

  1.學生用小棒任意擺出一個三角形。

  教師出示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圖形:

  (1)(2)(3)

  學生討論三個圖形,是不是都是三角形?為什麼?

  剛才大家在判斷上述三個圖形是不是三角形時,都注意到三條線段,圍成等這些重要條件(板書:三條段、圍成),誰能說說什麼是三角形嗎?(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2.練習

  (1)舉出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三角形。

  (2)判斷下列哪些圖形是三角形,並說明理由。

  (1)(2)(3)(4)(5)

  (二)探索三角形的特徵

  (1)雖然三角形的形狀各不相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誰能說說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分組討論)

  (2)小組指定代表說說討論的結果。

  板書:邊——3條

  角——3個

  頂點——3個

  (3)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三角形的特徵。

  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內容。

  多媒體出示三角形,讓學生指出三角形的邊、角、頂點。

  (4)學生指出三角板上的邊、角、頂點。

  (三)探索三角形的特性

  多媒體出示電線杆、腳踏車、貨櫃架等實物圖,讓學生指出其中的三角形。

  提問:為什麼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分組討論後,指定學生回答)

  學生操作:用木條釘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然後用力拉、推,讓學生觀察,大家會發現什麼?

  這說明三角形具有什麼特性?(穩定性)

  舉出生活中見到哪些物體的哪些部位是做成三角形的。

  三、練習。

  1.任意畫一個三角形。

  2.學生在釘子板上圍出不同的三角形。

  3.折一折:把一張紙對角對摺,能數出幾個三角形?再對角對摺,又能數出幾個三角形呢?

  4.說說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三角形的特性?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探討了三角形的哪些問題?你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特性

  意義: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特徵:邊——3條

  角——3個

  頂點——3個

  特性:穩定性。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篇11

  背景分析: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透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應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變為小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能理解的數學事實。”根據這一理念,在“三角形的特性”教學時,首先要從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透過對具體形象的事物的觀察、比較,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對三角形的特性外部特徵的初步感性認識,然後透過學生實踐活動,抽象出圖形的基本特徵,讓學生從中感悟,加深學生對圖形特徵的理解和認識,並使學生的認知過程逐步朝著具體到抽象、感悟到理性的方面發展。這樣,不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把枯燥、乏味的知識學習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是知識學習更貼近生活。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80~81頁的例1、例2

  教學目標:

  1、透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透過實驗,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自學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體驗數學和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

  師生準備:三角形、三角板、平行四邊形。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師:我們的城市日新月異,每天都有新的變化。瞧,這是正在建設中的博物館,不久的將來就會落成。你能說出圖中哪些物體上有三角形嗎?(課件展示課本第80頁情境圖)

  生1:建築物上有三角形。(課件動態閃爍三角形)

  生2;吊重機的架子上。

  生3:吊重機的鐵線上。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上有三角形?

  生1:腳踏車上三角形。

  生2:電線杆上有三角形。

  生3:班裡的流動紅旗有三角形。

  師:天壇、金字塔、鐵塔、天安門、鐵架、腳踏車上都有三角形。(課件展示)

  師:三角形在生活中有這麼廣泛的運用,究竟它有什麼特點?這節課我們將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情境引入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透過學生舉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觀感知三角形的形狀。】

  二探究新知。

  1、發現三角形的特徵。

  師:請你畫出一個三角形。邊畫邊想: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

  師:小組內展示畫的三角形,交流:三角形有什麼特點?

  師:請個小組彙報一下。

  生:三角形有3條邊,3個角,3個頂點。

  師:請你在自己畫的三角形上嘗試標出邊、角、頂點。

  (一生板書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課件動態演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稱並歸納三角形的特點。

  【設計意圖:利用生活經驗動手畫三角形,透過讓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發現三角形的特徵,體現民主、探究的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並讓學生動手畫,從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義。

  師:大家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徵。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什麼樣的圖形叫三角形?

  生1:有三條邊的圖形叫三角形。

  生2:有三條邊、三個角的圖形叫三角形;

  生3: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的圖形叫三角形;

  生4:由三條邊組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生5: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師:同學們說了自己不同的想法,彆著急,老師先請大家幫個忙,判斷這些圖形是三角形嗎?

  生1:第一個不是三角形,因為有一條邊是彎曲了,不是線段。

  生2:第二個也不是三角形,它的邊沒有合攏在一起。

  師:也就是它的邊沒有封閉吧。但它是由三條邊組成的呀?

  生1:光有三條邊組成不行,還要封閉起來。

  生2:第三個不是三角形,他沒有封閉起來,而且有四條線段。

  生3:第四個不是三角形,雖然有三條邊,三個角,但也沒封閉起來。

  師:第五個呢,圖形封閉起來了。

  生1:圖形中間構成了三角形,可是外面的線段多餘的。

  生2:線段端點沒有連在一起。所以也不是三角形。

  師:根據對這些圖形的判斷,小組討論:哪種說法更準確?

  師:哪個組彙報一下?

  生:我組認為第5種說法準確。因為根據剛才的判斷,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的圖形和由三條邊組成的圖形不一定是三角形。

  師:課本是怎樣概括三角形的定義的?自學書第80頁。

  師:畫出你認為重點的詞語。

  生:“三條線段”和“圍成”。

  師:“圍成”在這裡是什麼意思呢?

  生: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

  師:響亮地讀一遍三角形的定義。

  師:看一下剛才你畫的三角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是否相連,如果沒相連,就不是三角形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