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範文(通用7篇)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範文(通用7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誦讀、討論全詩,重點鑑賞詩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標: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等豐富而複雜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講解第三段夢境的內涵,進而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難點:

  認知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理解詩人複雜的思想情感。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透過學生在初中時學過的詩歌,引入到本課。(讓學生在溫故中知新)

  二、解題——夢遊天姥吟留別

  三、寫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濟蒼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寶元年,朋友道士吳筠推薦李白,玄宗於是把他召到長安。李白本想借此機會有所作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詞臣,並不重用。又受權貴排擠,連玄宗也對他不滿,天寶三年,李白被賜金放還。

  四、朗讀感知

  聽配樂朗讀,注意字音、語調、節奏。(教師強調要點——範讀——學生朗讀)

  五、整體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問題)

  (一)賞析第一部分:入夢緣由

  1、詩歌寫“夢遊天姥”,但一開頭卻寫“瀛洲”而不是寫“天姥”,為什麼這麼寫?

  明確:詩中寫“瀛洲”用了“信”字,寫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麼意思?是“確實”之意。“或”是“或許”之意。這就是說在人們的口中,一個是海外仙山,虛無縹緲,一個是真實存在,可以看見。把天姥山和仙山並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難覓的,而天姥山是可尋的,接下來自然而然過渡到遊天姥山,為下文做了鋪墊。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個什麼樣子呢?我們一起讀一下對天姥山的描寫。從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麼特點,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

  明確:突出了山勢的高峻。“天姥連天向天橫”,直接描寫,其餘幾句透過五嶽、赤城、天台的的對照,運用了誇張、襯托的手法。

  3、小結:事實上,天姥山只是浙東一處靈秀之地,與天台山並峙,較五嶽卻是小巫見大巫了。這裡運用誇張和襯托手法,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神奇的氛圍,將我們一步一步的引向了夢的境界。

  (二)賞析第二部分:夢遊天姥

  1、 開始“夢遊”了,詩人先到了哪裡?

  明確:剡溪。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們用“入山”(板書)兩個字來概括。

  2、此時作者是什麼樣的心情?入山時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明確:“飛”字表現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淥水生輝,清猿啼鳴,寫出了環境的清幽、寧靜(板書)。

  3、“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詩人開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來讀一下)詩人在這裡都寫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關鍵詞討論)

  明確:青雲、海日、天雞,山勢高聳,早晨光線明麗;暝、熊咆、龍吟、雲欲雨,水生煙,光線由明轉暗,顯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蕩、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寫仙境的光明燦爛。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們把這部分分成兩層,板書——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燦爛。

  (三)賞析第三部分:夢中醒來

  1、可惜夢不長久,接下來詩人從夢中驚醒,美好的仙境頓時消散。夢中醒來,詩人的心境如何呢?夢境與現實有什麼聯絡呢?(抓關鍵字詞)

  明確:

  ①“長嗟”“惟”“失”,可以看出,詩人此時是失落的。

  ②“亦如此”將夢境和現實聯絡了起來,夢中的經歷可以說是李白人生經歷的折射,詩人從聽聞天姥,到尋訪、登臨、遇仙、夢醒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人生理想的嚮往、追尋、艱難、圓夢、夢碎的過程。世間一切都如南柯一夢,醒來無蹤。東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萬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詩歌抒發內心的鬱悶。

  2、有如此的人生經歷,李白的人生態度有沒有發生變化呢?(自由討論)

  問題引導:

  ①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一種消極思想嗎?與前邊寫景部分那句可以照應?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作者什麼精神?

  明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李白在現實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訪道,從此與官場決裂,就像謝靈運一樣,遠離黑暗,腳著謝公木屐,徜徉山水。這種舉動貌似消極,但李白並沒有真正的沉淪,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中,我們看到李白的傲氣和傲骨,表現了蔑視權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汙,追求個性自由的性格特徵。

  3、有人認為,夢中仙境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這種理解可以嗎?(開放性探究題)

  提示:可以,詩人在險惡的環境中掙扎(山路險惡——塵世艱難),終於發現,自己應該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夢中醒來,若有所失,更是堅定了信念“放白鹿”“訪名山”,與官場決裂,超脫世俗。

  六、作業設計(見ppt)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篇2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古體詩。此詩是李白離開長安後第二年寫的,是一首記夢詩,也是遊仙詩。詩寫夢遊仙府名山,著意奇特,構思精密,意境雄偉。感慨深沉激烈,變化惝恍莫測於虛無飄渺的描述中,寄寓著生活現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誦讀、討論全詩,重點鑑賞詩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標: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等豐富而複雜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講解第三段夢境的內涵,進而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難點:

  認知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理解詩人複雜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有這樣一副對聯: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氣,青蓮居士謫仙人。

  請問:這幅這聯寫的是誰?(李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專題》。李白是我們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詩仙”,與人稱“詩聖”的杜甫是唐代詩壇的雙子星座。

  二、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詩人,是我國古代繼屈原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大體上是在唐玄宗開元、天寶這四十多年中。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開元盛世”,是唐代社會最繁榮的時期。他懷著“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為。天寶二年,因朋友吳筠推薦,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學侍從官),這時他已四十二歲了。李白奉召進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給了他一個侍御閒職,並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汙,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政治上的失敗使他心情非常苦悶,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統治者的淫腐朽。被排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即天寶四年(745)年,李白準備由東魯(今山東)南遊吳越(今江蘇南部,行前寫了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詩。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詩仙的形象活在人們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來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龍巾拭吐,御史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他五嶽尋仙,浪跡山水,就連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傳說他的母親“夢長庚星而誕”,又說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們心裡李白並沒有死去,只是去追趕他所喜歡的月亮了。李白詩自然雋永,雄奇飄逸,充滿著超塵脫俗的浪漫主義情調。

  三、解題

  “吟”本指吟詠,即作詩。以後作為一種詩體的名稱,成為樂府歌行體的一種。“留別”,是臨行前留下這首詩向朋友話別的意思。所以整個題目的意思就是用夢遊天姥的詩向朋友話別。夢遊是借“別”表明自己的態度與意向是真。另名《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舊詩分“古體”和“近體”,始於唐朝。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把產生於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稱為古體詩。後來人們襲用唐人的說法。《夢遊天姥吟留別》是古體詩。

  四、字,詞,音

  天姥、瀛洲、剡溪、淥水、澹澹、霹靂、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覺時、天台、語天姥、謝公屐、殷巖泉、慄深林、鸞回車

  五、賞析第一節

  1、齊讀並思考:

  ①前四句詩寫了什麼?既然題為“夢遊天姥”,為什麼要從瀛洲寫起?

  明確:寫天姥山的神秘飄渺、迷離恍惚。

  以瀛洲來陪襯天姥(側面描寫)。天姥山像傳說中的瀛洲一樣,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

  ②後四句詩寫了什麼?用的是什麼方法?

  明確:寫天姥山的高峻、雄偉。

  對比、襯托。用五嶽、天台來襯托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步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強烈願望。

  用“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兩句說明其高大無比。再以天台作陪襯,說天台之高“一萬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卻顯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腳下。這樣高大雄偉的天姥山,這樣美麗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詩人夢遊之念呢?

  2、小結:概括大意

  本節總寫天姥山的高峻、雄偉、神奇,這是入夢之由。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篇3

  【知識與能力目標】

  學習把握欣賞詩歌運用對比烘托、借景抒情、擬人誇張的表現手法,提高詩歌自主鑑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誦讀全詩,討論交流,結合背景與意象氣氛,欣賞藝術特色與作者情感,學會獨立鑑賞、概括、表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渲染烘托神秘氣氛,突出讚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氣勢非凡,表達嚮往之情。

  【教學方法】

  品味欣賞、歸納實踐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誦讀全詩,感受意象氣氛與情感

  二、琢磨詞句

  信語或 拔(出類拔萃) 因 殷 驚列缺雨煙鼓且須

  三、簡述分析,能力養成

  1、首段背誦賞析

  表現手法:對比烘托、借景抒情、擬人誇張

  作用與感情:渲染烘托神秘氣氛,突出讚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氣勢非凡,表達嚮往之情。

  2、二段背誦鑑賞

  時間線索推進夢境描寫:夜渡、到達、登山、半壁海日、空中天雞

  空間轉換寫景抒情:

  巖路、花石、熊咆龍吟、巖泉、深林、層巔——太姥山勝景

  青雲、水煙、霹靂、洞天、日月、霓衣風馬(雲之君)、虎鸞(仙之人)——仙境降臨

  過渡句及感情:夢境美好終歸短暫,現實殘酷無可迴避,唯有坦然面對

  3、末段背誦欣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是否消極?】

  所有快樂的事情總是稍縱即逝的,自古以來,功名利祿總如流水般不可長留。

  表面上看是對人生的悲觀厭世,實際上這是李白對世事的看破與對現實的不滿的憤懣之語,也有自我寬慰的意思。

  【且放白鹿青崖間】

  “且”字有姑且之意,應是作者對慰留的友人的回答,也是自己心聲的真實流露。作者不願阿諛侍奉權貴以換取功名,所以只能暫時遊歷山水以派遣懷才不遇愁緒,姑且以此等待時機。

  【全詩主旨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放浪不羈、蔑視權貴、淡泊功名、追求自一由

  四、遷移拓展

  1、李白面對逆境的態度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2、李白為什麼要夢遊天姥山仙境,又很快醒來,轉而遊歷山水?寫一篇短文,表達你的欣賞與理解。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這首詩是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李白專題的第一首詩,最能體現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因此,教師教學時一方面要讓學生理解本詩獨特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對李白的詩仙形象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據此,本節課確定了“理解本詩的情感脈絡並賞析藝術特色”“探究李白被稱為詩仙的原因”兩個目標。關於這首詩的主旨歷來都有爭議,課堂上教者提供了相應的背景材料,讓學生透過辯論,探究詩歌的'豐富內涵。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的情感脈絡並賞析藝術特色。

  2.結合本詩探究李白被稱為詩仙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由“夢”匯入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座永遠無法企及的高峰,而他的詩《夢遊天姥吟留別》則是他詩歌的高峰,是他浪漫主義風格的代表作。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近李白,走進李白“夢”的世界。(投影展示學習目標)

  提問:我們欣賞一首詩的時候,往往應該從題目入手,題目是理解詩歌的一扇窗戶,是開啟詩歌的一把鑰匙。這首詩的題目給我們提供了哪些資訊?

  二、整體感知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文章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自由讀,概括思路。

  相機板書:夢由(夢前)——夢境(夢中)——夢感(夢後)

  三、賞析“夢由(前)”部分

  指名讀寫天姥山的六句話,賞析詩句。

  明確:寫天姥山就是突出其神奇、高大的特點,表達自己的嚮往之情;主要運用誇張、對比、襯托的手法。

  四、賞析“夢中”部分,品味夢境

  情景匯入:現在我們就進入時間隧道,讓時光倒流,重溫詩仙李白的一個流傳千古的奇夢。

  1.先把這段描寫切分為幾部分。

  學生思考:夢中的景色與情感經過了怎樣的變化?(相機板書:美麗險怪輝煌;愉悅驚恐複雜)

  2.賞析“我欲因之夢吳越……迷花倚石忽已暝”一段,找出最喜歡的句子,說說自己的感受。

  師:品一首詩就猶如品一杯美酒,品出滋味,品出情感,首先品一品詩人的煉字。

  品味“飛”“送”二字的妙用。

  明確:“飛”“送”兩字先後運用了誇張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夢遊路上那種急切、興奮、輕快、神往的心情。

  3.賞析“熊咆龍吟殷巖泉……訇然中開”一段,理解“殷”“驚”“欲雨”等詞語的意思。

  問:“列缺霹靂”,有人說“列缺”不能簡單翻譯成閃電,為什麼?

  明確:“列”可以理解成通假字。“列缺”為什麼不能簡單理解為閃電,主要原因是“列缺”描摹出了電光從雲霓中決裂而出的樣子,“列缺”實際上是將雲層整個撕開(教師用動作表現)的感覺。“列缺”一詞描摹出閃電在一剎那間的形狀,然後緊接著才是霹靂,就是雷聲,山峰崩塌開裂,亂石橫走,地陷天塌。這就是和緩處則按轡徐行,緊急時又短兵相接。

  朗讀一下這幾個短句,讀出效果。

  師:有沒有發現,上下文句子的字數長短不一,跟前幾天學的古詩不一樣,為什麼?

  相機介紹“吟”這種古詩體。(投影出示)

  ①字數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隨詩人情感起伏而變化。

  ②壓韻自由,可以換韻。

  ③對仗無嚴格要求。

  4.賞析“青冥浩蕩不見底……仙之人兮列如麻。”

  師:將“青冥浩蕩不見底”一句中“青冥”換成“天空”行不行?

  針對學生對“青冥”一詞理解可能有的錯誤,教師提醒:我們可以馳縱想象,語文有很大的空間,但是這個空間並不是無限的,我們去想去創造,並不是隨便去想,並不是沒有正誤之分。有的想象不合常理,沒有辦法同整個詩句融為一體。所以一定要調整自己的思維,一定要校正你的思維,要讓它和全詩融為一體。這裡青冥要比天空顯得深遠些,它強調的是一種空靈的感覺,有開闊之勢,感覺到有點昏暗,又不是完全的暗,有一點點微弱的光。

  5.“詩人的‘夢,是美夢,還是噩夢?請結合詩句及背景資料,表達你的看法,看看誰才是李白的隔代知音。

  投影出示背景資料,列舉古人和今人的爭議。如:李白是一個愛做夢,並對夢有著奇特體驗的人,他在許多詩裡直言不諱地說過,供奉翰林是一場夢。如“一官即夢寐”;“魯客向西笑,君門若夢中”(《魯中送二從第赴舉之西京》);“長安如夢裡”;“銀臺金闕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登高丘而望遠海》)等。

  北大教授葛曉音《天與俱高的藝術境界》一文片段:“這首詩的奇特在於夢境的不確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著他對長安三年一夢的嗟嘆。正因如此,這詩才在給人奇譎多變、繽紛多彩的豐富印象的同時,又啟發了多方面的聯想。”

  學生展開辯論。

  師相機點撥:

  ①夢中的景物、人物、動物或其他東西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影子嗎?

  ②請注意教材中文章後面的註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更沒有無緣無故的註釋。

  小結:夢境是宮廷生活、官場道路的折射。“一夜飛度鏡湖月”的輕鬆愉快其實就是他被召入宮時的心情。“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就是出入官場的那種短暫的成功體驗。而當他想逐漸融入時,卻發現他曾經熱切向往的上流社會原來並非那麼美好:“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就是對官場的迷茫;“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象徵著官場讓人心驚膽戰;“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象徵著官場的變幻莫測。“雲之君、仙之人”其實就是那些達官貴人。“日月照耀金銀臺”就是皇親國戚們居住的宮殿;“虎鼓瑟兮鸞回車”就是達官貴人們出門時候的鑼鼓開道。可見,夢遊過程其實就是現實的曲折反映,夢中的仙界其實就是現實的官場,夢境中的奇特景象正象徵著官場的險惡和變幻莫測。

  五、賞析“夢後”

  提問:這不是送別詩麼?怎麼沒有那種楊柳依依的送別之情呢?沒有那種“執手相看淚眼”的苦楚呢?

  師:李白的詩常常不按套路出牌,打破常規,天馬行空,自由馳騁。

  重點賞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明確:李白一生經歷坎坷,這句話道出了他對腐朽現實的憎恨與鄙視。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詩人也絕不低眉順眼奉事權貴,寧可放浪山水之間,有力地表現了詩人的傲岸與高潔。

  提問:透過夢後所感,讀出了一個怎樣的李白?請用一個詞概括,請一小組同學依次回答。

  學生交流:傲岸不屈、豪放不羈、追求自由、消極避世、寄情山水、無奈、憤激……

  六、結合本詩探究李白被稱為詩仙的原因

  1.師:李白有一個美譽,大家也一定十分熟悉。這個美譽是哪兩個字?

  明確:“詩仙”。

  2.學生結合這首詩討論李白被稱為詩仙的原因。

  ①詩的風格豪放飄逸,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投影出示資料:明代王思任《天姥》節選:“天姥(比之於天台),僅當兒孫內一魁父,焉能‘勢拔五嶽掩赤城耶?”

  師:這段話的大意是:“天姥山和天台山相比很矮,只能算是兒孫輩,充其量身材比較魁偉罷了,怎麼可能‘勢拔五嶽掩赤城呢?”王思任似乎懷疑李白在“開玩笑”!其實源於奇特的想象、大膽的誇張。他塑造的夢境就是從他頭腦中想象出來的,這就是浪漫主義詩作的兩大標誌:瑰麗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相機板書:奇特的想象,大膽的誇張手法)

  ②文中的意象

  結合詩句分析“瀛洲”“天姥”“白鹿”等仙界的意象。這是遊仙詩的重要特徵。

  ③李白的行為

  御史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撈月而死。“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自青年時代就嚮往名山大川中的道士仙人,曾學道多年,跟很多道士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也為之寫了不少詩文。(結合學生課外閱讀拓展延伸)

  ④別人的評價

  李白因一曲《烏棲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賀知章“謫仙人”的評價。同時代詩人元稹評李白“以奇文取”。白居易也說李白“才矣奇矣”,現代著名詩人余光中曾熱烈地讚頌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⑤李白書法

  用大螢幕展示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作品《上陽臺帖》,讓學生揣摩飄逸豪放的道骨仙風。教師模仿落款“太白”二字,在黑板上已寫的“詩仙”二字旁寫下太白。

  七、總結全文,理清思路,指導背誦

  一代詩仙已經作古,但浪漫主義的大旗卻永遠飄揚在人間。同學們要從李白的浪漫中找到激情,找到力量,找到美。讓我們用李白的大浪漫去追求人生的大境界,高境界,開闢人生的新天地,將我們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寬,更遠!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李白為什麼“夢遊”?為什麼“留別”?運用誦讀、點撥、討論等方法弄清這兩個問題,體會詩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操守,認識封建社會埋沒正直之士、壓制賢能之才的落後本質。

  ◆設計提要

  本設計緊扣詩題的“夢遊”和“留別”,主要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詩人為什麼鍾情於“天姥”?

  2.詩人如何“夢遊”?

  3.如何理解“留別”?

  ◆設計實施

  導語:李白43歲時寫了《行路難》一詩,詩中說:“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什麼事竟惹得詩人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寫了《夢遊天姥吟留別》。(板書課題、作者、聽全詩錄音)

  提問:步入中年的作者為什麼寫“夢遊”呢?他是如何“夢遊天姥”的?天下名山那麼多,他為什麼鍾情於“天姥”?(範讀“我欲因之夢吳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點撥:從“夢遊”中可以看出,歷史上誰遊過“天姥”?“謝公”是誰?作者與“謝公”有哪些相似之處?這是否是作者鍾情於“天姥”的原因之一?

  明確:作者是如何“夢遊”的?從靜謐幽美的湖月到奇麗壯觀的海日,從萬轉千折的山徑到令人戰慄的層巔,從山景幻入仙境。

  提問:“夢遊天姥”使人目眩神迷,拋於夢境,“天姥”在詩人眼裡是什麼樣子呢?“天姥”真的很高很大嗎?(範讀“海客談瀛州,……對此欲倒東南傾”)

  點撥: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東,是一座並不巍峨的山,可作者極言其巍峨,也許這山名激起了作者的情思,這是否是作者鍾情於“天姥”的原因之二?

  提問:李白寫“眼中”的“天姥”及“夢中”的“天姥”時,運用了什麼手法?

  明確: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組成了一幅亦實亦虛、亦真亦幻的“天姥圖”。

  提問:以上我們簡析了“夢遊天姥”,那麼“吟留別”是什麼意思呢?(範讀“忽魂悸以魄動,……使我不得開心顏”)

  點撥:剛才朗讀的這段詩寫夢境破滅,慨嘆述志,歸到“留別”題面。“留別”難道僅僅是以此詩留贈給分別的人嗎?

  明確:這首詩寫於公元745年,往前追三年,即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李白應詔赴長安,供奉翰林,但不到兩年,即被“賜金放還”,又開始了漫遊生活。本詩以記夢為由,抒寫了懷才不遇的痛苦和對開明、自由的渴求,表現了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留別”一詞既有“留贈”之意,也有對長安三年“痛苦的留戀和凜然地作別”之意。這是作者鍾情於“天姥”的原因之三。

  (跟著錄音齊讀全詩)

  討論歸納:作者為什麼鍾情於“天姥”?

  (1)借古喻今(“謝公宿處……清猿啼”);

  (2)以“天姥”自喻(“天姥連天……東南傾”);

  (3)借“夢遊”抒情(“我欲因之……開心顏”)。

  ◆板書

  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

  眼中 夢中

  天姥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把握詩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義風格;

  2、背誦全詩;

  3、感悟作者在詩歌中抒發的情懷。

  教學重點:

  把握詩的第三段夢境的內涵,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法學法:

  誦讀法、點撥法

  教學難點:

  認知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理解詩歌主旨

  教學時長: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唐朝有許多優秀的詩人,但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卻對李白情有獨鍾,在他的《懷李白》這首詩中這樣寫到“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餘先生的這幾句詩充分彰顯了李白詩歌的浪漫氣質,這天我們來學習李白的一首浪漫主義風格的話別詩《夢遊天姥吟留別》。

  二、背景資料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於經由科舉登上仕途,而期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於是召他到長安來。

  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汙,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天寶三年,李白離開長安後,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下友誼。隨後又同遊梁、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遊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吳、越故地。第二年,他在東魯將南遊吳越,寫了這首詩歌留給東魯的朋友。

  三、朗誦詩歌

  四、結合課文註釋疏通文意。

  五、賞析全詩

  一)誦讀並賞析①段

  1、思考:既然題為“夢遊天姥”,為何開篇要先“談瀛洲”

  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雲霞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

  2、思考;作者是用什麼手法來表現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作者用誇張和幻想來寫天姥山的。現實的天姥山當然不如五嶽,而李白卻說“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更高大,連著名的天台山也好象要拜倒在天姥山的山腳下。李白寫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這樣寫使天姥山顯得雄奇、高大、壯麗、奇特。

  二)誦讀並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讓作者魂牽夢繞呢,於是便有了“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奇妙夢境。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在詩人陛下,天門開啟前後的景象有何不同?

  明確:前者是昏暗恍惚的色彩和驚天動地的聲響,後者是一片光輝燦爛,壯麗非凡。

  2、請同學們用抒情散文的語言描述一下仙境以及仙人盛會的情境。

  參考:電閃雷鳴,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門,訇地一聲從中間打開了。仙府的天空浩瀚無邊,看不到盡頭,日月的光輝照耀著金銀砌成的宮闕,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輕風為駿馬,雲裡的神仙啊接二連三地下來。老虎彈著琴瑟啊鸞鳥駕著車,仙人多得像麻一樣數也數不清,多麼其樂融融的場面啊。

  三)誦讀並分析③段

  正當夢入高潮時,作者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夢境突然地消失了,(板書:夢醒)應對現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嘆,請同學們朗誦第三段,看看作者都感嘆了些什麼?

  作者感嘆,世界萬事但是是一場遊仙的幻夢,還是騎著白鹿去尋仙訪道的好,他的求仙訪道是想用遠離現實的辦法表示對權貴的鄙棄和不妥協,是他追求自己的個性自由,不肯趨炎附勢的高貴品格的體現。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首詩歌的詩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那李白為什麼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述夢境呢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為了證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六、寫法鑑賞

  1、想象奇特,誇張大膽

  《夢遊天姥吟留別》盡顯浪漫主義色彩,詩人描述了氣象萬千的美妙世界,熊咆龍吟,雷電霹靂,空中樓閣,霓衣風馬。用完美的神仙世界反襯現實世界的醜陋。詩人還大膽的用誇張手法來寫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對天姥山橫空出世的形象描繪,使天姥山顯得十分雄奇,高大。

  2、構思新巧,敘議結合

  以描述夢遊為主,而夢醒後的慨嘆議論為輔,寫夢境便於馳騁想象,抒感慨,對錶現主題起到畫龍點睛作用

  3、句式靈活,語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

  全詩以七言為主,雜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辭句法。靈活多樣的句式便於表達詩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詩歌語言樸實自然,例如“天姥連天向天橫”“對此欲倒東南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些地方跟散文一樣流暢,也只用了一些極其平常的字眼,卻有很強的表現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對李白詩歌語言最生動的形容和概括。

  七、佈置作業

  1、用楷書抄寫一遍詩歌

  2、背誦詩歌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內容,鑑賞重點語段,體會李白語言魅力。

  2、透過誦讀和討論,體會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特色。

  3、通過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學習李白蔑視權貴的傲岸情懷以及追求個性自由的浪漫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特色。

  2、學習李白蔑視權貴的傲岸情懷以及追求個性自由的浪漫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講授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小學到初中我們學習了很多李白的詩,比如《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溫故是為了知新,今天我們將學習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夢遊天姥吟留別》。

  二、解題

  “吟”是一種詩歌體裁,告訴我們這是一首古體詩,篇幅、句式和格律沒有嚴格的限制,很適合抒發起伏跌宕的感情。

  夢中游歷天姥山,和朋友離別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聽範讀,正字音,商討句讀

  2、夢遊天姥吟/留別

  3、標畫出夢境部分

  我欲因之夢吳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板書:夢前、夢境、夢後

  四、讀課文,品鑑夢境

  1、誦讀夢境部分

  思考:本部分描繪了哪些畫面?有什麼特點?體現了什麼情感?

  (指導學生誦讀,在誦讀中體味畫面的特點和詩人飽含的情感)

  交流小結,點評提升

  明確:

  (1)、第2段“月夜之景”(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透過鏡湖、明月、剡溪淥水等意象描繪了清幽寧靜的意境,抒發了詩人輕鬆愉悅之情。可重點賞析“飛”“送”等詞語。

  清幽、愉悅、急切

  (2)、第2段“日出之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透過“海日”“天雞”“奇花”“異石”等意象描繪了壯美而至迷離的畫面,面對此景,心胸為之開闊,襟懷為之敞開,在美景中流連忘返,以至於忘記了時間,到了傍晚都沒有察覺。

  壯麗、豪放

  (3)、第2段“傍晚之景”(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熊在咆哮龍在長吟,天氣急劇變化,畫面變化多姿,驚心動魄,內心驚恐萬分。

  恐怖、害怕

  (4)、第3段“晚上之景”(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描繪了輝煌燦爛、融洽祥和的意境,仙人們齊聚一堂,老虎彈琴鼓瑟,鸞鳥駕車,熱鬧非凡。讀來讓人無比驚歎,沉醉其中。

  神奇、驚歎

  小結:

  這個浪漫的夢境變幻莫測,浪漫神奇,令人目不暇接,詩人想象豐富而瑰奇,流露的情感起伏跌宕,搖曳多姿,正彰顯了作者的浪漫主義的風格。讓我們集體誦讀詩歌,再次感受這奇妙的夢境。

  2、研讀“夢前”和“夢後”部分,探討李白入夢的原因

  (1)夢境如此美妙奇特,可是,詩人為什麼會做這樣的夢呢?(讓學生在詩中找答案)

  明確:

  ①、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以“瀛洲”襯托天姥山,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②、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天姥山的高大,表達了對天姥山的嚮往。

  神奇、高大、嚮往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反抗、憤激

  (2)夢後部分還能讀出哪些情感呢?

  明確:失落、傷感

  (亦如此、虛幻的夢、人生如夢)

  小結:剛剛透過誦讀,我們知道夢境是美妙的奇特的。入夢不僅僅有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對現實的不滿,對權貴的蔑視。

  五、研讀探究,把握內涵

  關於夢的內涵,歷來有兩種說法:

  1、理想世界的象徵

  2、宮廷生活的反映

  同學們探討一下,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聯絡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三年,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被放出京。)對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於對權貴的抗爭,神仙世界的美麗正是反襯現實世界的醜惡,寫自己一心想遨遊仙境,正是表現對現實的憎惡,不願與權貴同流合汙。

  無論是“理想的象徵”還是“宮廷生活的反映”,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夢境到最後都會幻滅,夢境的幻滅也就是理想的幻滅,短暫的政治生活的幻滅,但是李白卻能夠不向世俗低頭,不與權貴同流合汙,追求個性自由,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高亢的呼喊,這是非常難得的。李白就是李白,不願為了名利而失去自由,丟棄人格。這個願意當劍俠當酒仙,卻不願意當奴才的李白,最終選擇了凝神傲立,傲岸不屈,這就是李白人格的偉大之處。

  六、再讀課文,讀出感情

  最後讓我們再次誦讀課文,在誦讀中再現畫面的美,體味情感的美,感受人格的美。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發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夢境中的某一畫面,寫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