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我固有之》教案範文

《仁義禮智,我固有之》教案範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仁義禮智,我固有之》教案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仁義禮智,我固有之》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繼續積累文言實詞(去、賊、惡、),虛詞(焉)和有關的文言句式(判斷句、倒裝句)。

  2、把握孟子的“四端”說。

  情感目標:深刻理解孟子的“性善論”,達到修身養性的作用

  【教學重點】

  1、重點講授第1則、6則。

  2、學習和掌握重點字彙

  【教學難點】

  1、理解“性善論”,聯絡實際,讓學生學以致用。

  2、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交流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還記得512汶川大地震吧,幾秒鐘的時間一座城市化為廢墟,多少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而遠在深圳的你們,也是紛紛捐款,時刻關注著四川人民。那我想問一下,你跟他們是親戚嗎?是朋友嗎?認識嗎?——不認識,那你們為什麼會捐款捐物,甚至留下了淚水呢?

  那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對別人的痛苦、不幸、危難等覺得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側隱之心。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跟隨孟子的腳步去探尋“人性本善”的豐富內涵。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正音

  孺子怵惕

  惻隱鑠

  荑稗強

  2、投影重要字詞句。

  實詞:

  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賊害

  非惡其聲而然也厭惡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拋棄

  虛詞: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翻譯句子: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

  五穀者,種之美者也

  三、齊讀文章、研討問題

  (1)我們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是不是就已經具備了“仁義禮智”這四種品德了?

  怎樣才能達到“仁義禮智”的境界?

  在孟子看來,我們要達到“仁義禮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個方面:

  ①要“擴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誠”、“強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棄”。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小結與過渡:孟子告訴我們擁有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擁有了“仁義禮智”,只是說我們具備了達到“仁義禮智”境界的潛能。問題的關鍵就是你有沒有去發現並挖掘這種所固有的潛能,也就是課文中所說的“擴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你的潛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棄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墮入了邪惡。下面就結合你自身的經歷或者是你的所見所聞來談談你是怎樣看待你自身的潛能的?你又是怎樣不斷挖掘你的潛能的?

  四、拓展、探究

  結合你自身的經歷或者是你的所見所聞來談談你是怎樣看待你自身的潛能的?你又是怎樣不斷挖掘你的潛能的?

  小結: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巨大的潛能,你是一個火炬,要看你怎樣把他點燃,你是一塊寶藏,要看你怎樣去挖掘;你是一顆星星,要看你怎樣去發光。

  五、昇華主題,總結教學

  我們學習先秦諸子散文,不僅要掌握最基本的字詞句,還要品味其中所蘊含的深刻的文化內涵。孟子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仁義禮智四種發端,但是有發端之後還要不斷向內心求取,還要使他成熟,不能自暴自棄,只有這樣才能把仁義禮智四端發揚光大。

  《仁義禮智,我固有之》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有關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說。

  3、進一步學習孟子運用層進、對比和比喻說理的方法。

  二、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出示教學目標: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孟子》選讀的最後一篇:《仁義禮智,我固有之》。學習要求總體上與學習其他“諸子散文”一樣,還是三點:一是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有關的文言句式,二是把握思想觀點,三是學習說理方法。本課的學習目標是:

  1、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有關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說。

  3、進一步學習孟子運用層進、對比和比喻說理的方法。

  (二)檢查預習:

  1、齊讀課文,糾正讀誤,再齊讀。

  2、請同學們根據自讀對不懂的詞句進行質疑,師生討論,共同釋疑。

  3、老師向同學們質疑,師生討論,依次釋疑:

  ①、課題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應如何理解?

  ②、課文開頭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應如何理解?

  ③、“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與“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中的兩個“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樣?

  ④、“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中的“要”和“鄉黨”該怎樣理解?

  ⑤、“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其中的“擴而充之”應如何理解?

  ⑥、第4段中“樂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該怎樣理解?

  (三)齊讀第1段選文,討論研究問題:

  1、從課文所選的6段選文來看,課題就是全篇所闡發的中心,意思是說我們每個人本來就都已經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而且它就好像每個人都有四肢一樣。那麼,孟子是透過怎樣的方式、或者說是運用了怎樣的手法來引出這個中心的?

  ——首先是運用了層進式的手法引出論說中心的。首先提出一個觀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種“不忍人之心”就是“惻隱之心”,既然人皆有“惻隱之心”,那麼,就會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恥,見他人的不善而憎惡”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會有“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了。這裡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邏輯手法,層層推進,一步步逼近論說中心,這種運用層進式手法引出論說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極強的一種手法,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鑑。

  ——第二是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引出論說中心的。從大的方面來講,先從正面立論:“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著從反面推論:“無惻隱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著再把“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歸為“仁義禮智”四端,最後引出所要論說的中心——正反對比,辯證有力!

  2、透過以上分析,第1段引出論說中心的手法極富理性,辯證有力,但是,運用層進式也好,運用正反對比也好,而從邏輯上來說,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獨對並非是全文論說中心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一觀點不惜調動了“例證法”和“正反對比法”展開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證,這是為什麼?你從孟子所運用的“例證法”的論證中能得到一個怎樣的啟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個觀點是直接推理出論說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論基礎,它就像為了求證一個幾何命題而精心設定的一個座標點,這個座標點如果不存在,那麼有待求證的命題就不存在,同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個直接推理出論說中心的重要理論基礎如果站不住腳,本文的論說中心也就站不住腳。

  ——從孟子所運用的“例證法”的論證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啟示:運用“例證法”論證觀點時,舉例要全面,絕不能使用“孤證”。而“孤證”現象在我們同學的作文中卻是屢見不鮮的。

  3、在孟子看來,作為“人”,我們每個人都已經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那麼,我們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端,是不是就已經具備了“仁義禮智”這四種品德了?縱觀全文,孟子認為,怎樣才能達到“仁義禮智”的境界?

  ——不是。“‘仁義禮智’四種發端”並不等於“仁義禮智”,只是說我們具備了達到“仁義禮智”境界的.潛能。

  ——在孟子看來,我們要達到“仁義禮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個方面:①要“擴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誠”、“強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棄”。

  4、孟子認為:擴大充實“仁義禮智”四端、“熟之”於“仁”和不“自暴自棄”這三個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孟子都進行了具體論證。那麼,孟子在論證這三個觀點的時候,主要用的是什麼論證方法?從孟子對這種方法的運用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孟子在論證這三個觀點時主要用的是“喻證法”。運用“喻證法”時,喻體越貼近人們的實際生活,就越能深入淺出地證明論點。

  (四)總結教學,佈置課外作業:

  1、總結教學:

  如此看來,我們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已經基本達成了。

  現在老師對本文作一個簡單的小結:本文所選的是孟子有關“修身”方面問題的重要論說,主要闡發的是“仁義禮智”的“四端之說”,它是孟子“性善論”思想的集中體現。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應當去認真地學習體會,並要積極地繼存和發揚。與此同時,作為議論性的文章,孟子經常採用的層進、對比和比喻說理的方法,更是我們必須學習和借鑑的。因此,老師要給大家佈置一個練習,請大家抄一下。

  2、課外作業:

  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知什麼時候,社會上已不再那麼欣賞“沉默是金”,取二代之的是“個性”這個詞語的風靡。善於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學生自然不甘落伍,於是“你真有個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評價。我們在張揚自己個性的時候,需要不需要顧及到對社會的影響?個性的張揚對社會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社會到底需要張揚什麼樣的個性?

  請以“個性的張揚與社會的需要”為標題,運用本文中學習的三種說理的方法,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