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輪組教案3篇

滑輪組教案3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滑輪組教案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滑輪組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構成滑輪組,滑輪組能夠改變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過程與方法:結合對滑輪組的研究,解釋起重機的工作原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積極參與科學實驗和遊戲活動並與同學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學重點】用實驗研究探究定、動滑輪的作用。

  【教學難點】認識起省力的大小關係和規律。

  【教學準備】鐵架臺、線、滑輪、鉤碼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提問匯入: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家村,都有許許多多的建築工地,參觀這些忙碌的建築工地,我們會有很多的發現。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見的,並說說自己有些什麼問題)

  起重機是怎樣把那麼重的物體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輪組的作用

  1、 滑輪組的定義引入

  原來,起重機內發揮作用的是滑輪組,那麼什麼是滑輪組呢?(把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使用,就構成了滑輪組。)

  觀察結構圖P14,理解滑輪組的構造。

  2、 實驗探討簡單滑輪組的作用。

  a) 小組合作組裝一個最簡單的滑輪組。

  b) 試用這個最簡單滑輪組吊起一個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請學生猜想,

  c) 學生分組實驗,分別用這個滑輪組吊起不同重量(學生自己定)的重物,並和直接吊起該重物的力比較,能發現什麼?

  實驗要求:

  1、明確分工。

  2、擬定實驗計劃草案後實行。

  3、進行實驗並作好實驗記錄。

  (4)彙報交流,說說有一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在這裡可能會出現重物比較輕的時候省力效果不明顯,但隨著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顯,越趨向於省一半的力)

  3、實驗探討有2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

  (1)提出疑問:如果增加滑輪組的數量,(例如用2個動滑輪和2個定滑輪),用力大小會怎麼變化?

  (2)用與前面實驗相同的方法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情況,並分析實驗資料,得出結論。

  三、遊戲體驗

  小個子戰勝大力士:遊戲規則見教材P15

  1)出示遊戲器材,找2個大個子學生和一個小個子學生參加遊戲。

  2)要求沒有直接參加遊戲的同學對資料進行記錄,尋找其中的規律。

  3)、說出自己的發現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發現並從這個遊戲中明白了什麼?

  從我們的研究中明白為什麼起重機能夠吊起那麼重的物體。

  【資訊反饋】:

  嘗試著這課的教學,我認為滑輪組的教學還是很有難度的,難度表現在滑輪組的組裝和多個滑輪組省力情況的研究,我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滑輪組的組裝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沒有直觀的經驗,他們對這些機械是模糊的,他們只是透過課本的學習認識到的,或者在生活中遠遠地看到過的,但仔細的熟悉是沒有,所以學習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多虧前面的動滑輪與定滑輪學習的鋪墊,聰明的孩子還是能從中領悟到一些。在教學中,對滑輪組的組裝有兩種教學方法,一是根據上兩節課的學習,嘗試著在自己的草稿紙上畫好連線圖,然後再根據圖完成滑輪組的組裝;第二種教學方法是先自己嘗試著滑輪組的組裝,然後根據連線情況畫下連線圖。我們的小學生還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礎上來學習科學的,滑輪組的學習還是來自於他們的直接經驗。

  對於多個滑輪組省力情況的研究,實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為多個滑輪的摩擦力是很大的,而我們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憐的鉤碼,建議大家使用4個鉤碼以上,效果稍微理想一點。

滑輪組教案 篇2

  教學題目

  四、實驗: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教學自的

  透過學生實驗,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機械效率取決於有用功在總功裡所佔的成分,(即百分比)從而瞭解提高機械效率的途徑。

  教學器材

  刻度尺、鉤碼、彈簧秤、鐵架臺、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兩個定滑輪和兩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長約2米的細繩。

  教學方法

  學生實驗與討論。

  教學內容

  首先討論上節課留的課外作業,指出:

  1.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是儘可能減少額外功,即減少克服額外阻力所做的功。

  2.P171想想議議

  克服水重所做的功為有用功,克服水桶、繩子重所做的功為額外功。

  從井裡撈水桶時,克服水桶重所做的功為有用功,克服水桶裡所帶的水以及繩子重所做的功為額外功。

  透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可見有用功,額外功主要取決於我們做功的目的性,加以區別,不是固定不變的。

  【例如】我們用車推貨物而做功,由於貨物重而影響的摩擦力,克服這個摩擦阻力所做的功為有用,但由於車重而影響的摩擦力,克服這個摩擦阻力而做的.功就是額外的功。

  引言:本節課我們要透過測滑輪的機械效率,要進一步明確決定機械效率的兩個條件,通過幾個不同的方法所測定的效率,進一步認識提高機械效率的實際意義。

  學會測定滑輪組機械效率的一些技術性問題。

  實驗中注意事項;

  1.在實驗中要將距離測量的準確些。

  2.注意會將細繩繞在滑輪上。

  2.儘可能在豎直方向上使用彈簧秤。

  4.注意彈簧秤的示數要用牛頓表示。

  5.拉動的過程中,儘可能使物體勻速上升。

  6.可將各資料填入書中表格內。

  7.注意分析實驗中所出現誤差的原因。

  小結

  透過學生實驗,教師巡視糾正實驗中所存在的問題。指出有用功還可以這樣來求得,

  作業:P176—177,8、9。

  【說明】這個教案基本上是提綱式的,建議新教師要把實驗過程再寫詳細些。

滑輪組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構成滑輪組,滑輪組能夠改變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過程與方法:

  結合對滑輪組的研究,解釋起重機的工作原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積極參與科學實驗和遊戲活動並與同學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學重點】

  用實驗研究探究定、動滑輪的作用。

  【教學難點】

  認識起省力的大小關係和規律。

  【教學準備】

  鐵架臺、線、滑輪、鉤碼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提問匯入: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家村,都有許許多多的建築工地,參觀這些忙碌的建築工地,我們會有很多的發現。(學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見的,並說說自己有些什麼問題)起重機是怎樣把那麼重的物體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輪組的作用

  ⒈滑輪組的定義引入

  原來,起重機內發揮作用的是滑輪組,那麼什麼是滑輪組呢?(把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使用,就構成了滑輪組。)觀察結構圖P14,理解滑輪組的構造。

  ⒉實驗探討簡單滑輪組的作用。

  ⑴小組合作組裝一個最簡單的滑輪組。

  ⑵試用這個最簡單滑輪組吊起一個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請學生猜想

  ⑶學生分組實驗,分別用這個滑輪組吊起不同重量(學生自己定)的重物,並和直接吊起該重物的力比較,能發現什麼?(實驗要求:1、明確分工。2、擬定實驗計劃草案後實行。3、進行實驗並作好實驗記錄。)

  ⑷彙報交流,說說有一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在這裡可能會出現重物比較輕的時候省力效果不明顯,但隨著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顯,越趨向於省一半的力)

  ⒊實驗探討有2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

  ⑴提出疑問:如果增加滑輪組的數量,(例如用2個動滑輪和2個定滑輪),用力大小會怎麼變化?

  ⑵用與前面實驗相同的方法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情況,並分析實驗資料,得出結論。

  三、遊戲體驗

  小個子戰勝大力士:遊戲規則見教材P15

  ⒈出示遊戲器材,找2個大個子學生和一個小個子學生參加遊戲。

  ⒉要求沒有直接參加遊戲的同學對資料進行記錄,尋找其中的規律。

  ⒊說出自己的發現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發現並從這個遊戲中明白了什麼?

  從我們的研究中明白為什麼起重機能夠吊起那麼重的物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