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種子的傳播教案

大班科學種子的傳播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學種子的傳播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活動目標:

  1、發現植物的種子,初步瞭解種子的特殊傳播方式。

  2、對種子的傳播方式有繼續探索的興趣。

  3、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帶領幼兒參加尋找秋天的遠足活動。和幼兒一起收集農村比較常見的植物。(蒼耳、蒲公英、刺毛球、“麻雀窩”、臭草、紅菱、牛膝、薊……)

  2、多媒體課件。

  3、幼兒有一定播種的經驗。

  評析:教師能根據幼兒園所處環境,選取鄉土教材作為活動內容,活動內容來源於幼兒生活,體現了活動生活化的原則。

  評析:活動準備既有教具等物質材料的準備,又有知識經驗的準備,活動能考慮讓幼兒在已有經驗上獲得發展,符合維果茲基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探索活動,感受好玩。

  1、談話匯入,那天,我們去田野裡尋找了秋天,你看見些了什麼?

  幼:喇叭花、菊花、蒲公英、狗尾巴草、麻雀窩……

  回來時你帶了些什麼?

  幼:蒲公英、麻雀窩、刺毛球、臭草……

  今天他們藏在哪裡?

  幼:田野裡

  評析:當幼兒回答田野裡時,(而實際上是在活動室裡)教師沒有作出恰當的反應,可見教師對幼兒回答的傾聽、及應變能力還較弱。

  出示蒼耳、蒲公英、麻雀窩。

  2、讓幼兒玩蒼耳、蒲公英、麻雀窩。玩過後教師提問:

  ⑴剛才你玩了什麼?

  幼1:蒲公英

  幼2:麻雀窩

  幼3:蒼耳

  ⑵它們長什麼樣呀?⑶你是怎麼玩的?

  麻雀窩為什麼飛起來,還有什麼也飛起來了?為什麼蒲公英也會飛?

  為什麼蒼耳可以粘在頭髮上?

  評析:“你看見些了什麼?”“回來時你帶了些什麼?”“剛才你玩了什麼?”這三個問題答案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見,教師的提問語過於羅嗦,應注意提問語的準確性、科學性和精練性。

  二、第二次探索活動,發現種子。

  1、引導幼兒發現種子。蒲公英、蒼耳和麻雀窩的種子在哪裡呀?

  2、幼兒發現種子。把它們的種子找出來,每人找一粒種子,找到後放進盤子裡。

  3、幼兒互相交流。

  ⑴剛才你找的是哪種植物的種子?

  ⑵蒼耳的種子藏(麻雀窩的種子長)在哪裡?它們的種子是什麼樣的?(咖啡色的`,橢圓形,扁扁的……)

  ⑶那他們的種子為什麼長得這麼特別呀?

  4、逐步展示課件。

  ⑴看第一段。誰帶蒲公英去旅行?為什麼風能幫它?它的種子最後怎樣了?

  ⑵經驗轉移。蒼耳渾身長滿刺,誰會幫它傳播種子?

  ⑶看第二段。師:蒼耳傳播種子需要誰的幫助?教師出示相應(動物)的標誌。

  評析:教師原想借助於影片展示儀幫助幼兒更好地觀察種子的特徵,但影片儀調的顏色太暗,不清晰,反而干擾了幼兒觀察,給了幼兒認識錯誤的認識。充分的準備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教師能充分利用網路資源來開展教學活動,但在選擇時應考慮到課件是為了活動服務,該課件製作較粗糙,與活動的配合不夠緊密,並不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教學的作用。

  三、第三次分組探索活動。

教師出示另外一些植物。這裡還有一些有趣的植物,他們傳播種子需要誰的幫助呢?(……)

  活動反思:

  如何透過教學學生們瞭解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並找到果實或種子形狀結構與傳播方式之間的規律,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我思考良久的問題。雖然 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學過《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短文,但學生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很少,對很多種子的傳播方式都不瞭解。合理的利用教學資源對教學的效果往往能起到絕佳的效果,於是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尋找能夠直觀演示植物種子傳播方式的影片,透過擷取整理,蒲公英種子的滿天飛舞,鳳仙花、噴瓜的勁爆彈射,蒼耳種子的勾掛之旅,椰子的隨波逐流以電影的方式清晰直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尤其是一些極具代表性植物的種子傳播讓學生興致極高驚歎不已,紛紛感嘆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透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