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精選8篇)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精選8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透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複習提問:我國曆的女皇帝是誰?(武則天)她的政績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科舉制的發)

  引導過渡:所以,郭沫若稱讚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意思是說武則天的統治弘揚了貞觀之治的成果,為後來的開元盛世開闢了道路。“開元盛世”為什麼會形成?有哪些成就?請看第3課。

  一、“開元盛世”

  學生閱讀10——11頁課文、插圖和資料,

  1、“開元盛世”是在哪個皇帝統治時期?(唐玄宗)

  2、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革?: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他採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走馬任姚崇”);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儉(反對奢侈——燒燬珠玉錦繡)。

  3。根據13頁“文獻資料”和“動腦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們都善於任用賢才,重視吏治,注意“戒奢從簡”,使政治較清明,經濟有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里的“治世”——“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

  過渡講解: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不但注意從政治方面進行改革,還很重視發展生產,使得當時經濟繁榮起來。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⑴農業:①興修水利工程;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採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種增多、飲茶之風盛行;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灌溉工具;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⑵手工業: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②陶瓷業:代表作有越窯、刑窯和(最的)。

  ⑶商業:①唐朝的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②長安: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三、唐朝的衰亡

  1。學生閱讀15—16頁的課文,按16頁“活動與探究1”: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唐玄宗年少時,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能夠記得人民的疾苦,能夠勤於政事。)後來他堅持這樣做了嗎?(沒有)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2、在唐玄宗統治後期發生的一場叛亂叫做什麼?(安史之亂)唐朝滅亡於哪一年?(907年)

  【板書設計】

  一、“開元盛世”

  措施:①任用名相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⑴農業:

  ⑵手工業:

  ⑶商業:

  三、唐朝的衰亡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斷及文獻資料,學生查詢唐太宗、武則天相關資料,採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二、教材簡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

  本課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的評價。

  三、課前準備

  學生查詢與唐太宗、武則天統治相關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學生漫談“你所熟悉的武則天是一位怎樣的皇帝?”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曆的女皇帝。

  2、教師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麼如此評價?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概括出武則天的統治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師簡評並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

  Ⅱ、貞觀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會二世而亡呢?”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淵攻佔長安,建立唐朝。學生自讀楷體字輔助文,瞭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功勳顯赫,教師補充“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2、貞觀之治

  (1)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

  (2)出示探究問題: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先閱讀課文,分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

  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盪,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鑑,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係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併州縣減輕人民負擔。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於任賢納諫學生解釋“房謀杜斷”。

  有關最的諫臣魏徵,由學生表演一段課本劇,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教師簡述:這些賢才諫臣為唐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Ⅲ、試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的統治。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三)練習與探究設計表格,列出並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四)鞏固與小結

  1、複習鞏固本課重要知識點。

  2、學生談學完本課,知道了什麼?懂得了什麼?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3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炎、黃帝的肖像掛圖、對二人陵墓的簡介課件、祭奠活動的圖片、禹治水的幻燈、佈置學生收集我國曆的傳說。

  學生準備:瞭解、收集我國古代的傳說。

  【教學方法】

  講解法、講述法、歸納法、圖示法、比較法和討論法。

  【教具媒體】

  計算機與課件。

  【教學過程】

  (結合舊知識匯入新課)

  師:前兩課我們學習了關於我國遠古居民和原始農耕文化的歷史,我們主要是透過考古資料來了解這些歷史的,在古代歷史文獻中並沒有相關的確切的記載。但是,從我國廣為流傳的大量關於遠古時代的歷史傳說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資訊,和遠古的農耕文化相印證。傳說雖然難免誇張虛構,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了極有價值的內容。

  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遠古傳說?

  (出示課題)第3課遠古的傳說

  一、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1、農業起源的傳說

  (選定一位或兩位同學上臺講述炎帝或黃帝的傳說,以此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聯絡炎帝和黃帝的傳說,開展討論,根據課本介紹的有關炎帝、黃帝的傳說事蹟,總結歸納炎帝黃帝對中華文明演進所做的貢獻。

  師:大約在4000多年前,我國大地上分佈著許多部落。相傳,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最為有名。華夏族的形成與炎黃部落有著密切的聯絡,可究竟誰的功勞?誰才是真正的華夏之祖呢?

  師:透過同學們激烈的爭論,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炎帝還是黃帝都對華夏族作出了巨大貢獻。讓我們一起走進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

  (課件展示:中國古代地圖、炎帝畫像,《白虎通》記載的傳說:“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

  老師講解:炎帝又號稱神農氏。傳說他姓姜,生下來是牛頭人身。他剛做首領的時候,人們主要靠採集、狩獵為生,經常捱餓。想到人們今後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寢食難安。後來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長規律,於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實能吃,那些果實不能吃,將那些能吃的果實採集起來,春天把它們埋入地下,秋天就會結出果實。這樣一來,人類的生存問題不是解決了嗎?於是他不辭辛勞,翻山越嶺,嚐遍百草。據說,他在嘗百草、定五穀的過程中,有時一天就中毒達70多次,最後終於知道了哪些東西可以吃。傳說中炎帝首先教人選擇土地的乾溼、肥瘠、高低,教人觀察氣候,選擇五穀的類別,並製作勞動工具。所以後世把炎帝稱為中華原始農業的創始人。師:農業真是炎帝發明的嗎?那麼這個傳說有沒有真實成分呢?

  學生回答後,老師總結:農業的發展確實經歷了傳說中的這樣一個過程,原始農業的確是由採集發展來的。正是由於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發現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在住處附近馴化和栽培這些植物,才出現了原始的農業。遠古時

  候的任何一件發明或改進,都是積無數人力,經歷漫長歲月摸索的結果,絕不是一個人短時的功勞。但是,後人在追述歷史時,總愛將一些發明創造集中附會在他們的傑出代表身上。除炎帝外,黃帝也是這樣,傳說黃帝創制曆法,指導人們根據季節的變化播種、收割。他還發明銅車、車船、加工穀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等。(課件展示:黃帝畫像和傳說中黃帝的發明)

  師:傳說中黃帝、炎帝對原始農業和中華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貢獻。炎帝因此被尊奉為神農,黃帝更被尊奉為中華人文始祖,他們另外一個巨大貢獻是推動了華夏族的形成。

  2、華夏族的形成

  師:隨著炎帝、黃帝部落逐漸發展壯大,為爭奪土地和財富,雙方產生尖銳矛盾,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在戰爭中各個部落逐漸融合在一起,促進了華夏族的形成。

  學生分組討論,歸納華夏族的形成過程,並且思考回答:為什麼我們自稱炎黃子孫?

  (課件展示:華夏族的形成過程示意圖)

  師:炎黃部落聯盟不斷融合其他民族,稱為華夏族的主幹。華夏族即是漢族的前身,故我們自稱“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炎帝、黃帝也因此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受到世世代代華夏兒女的尊敬和紀念,在湖南的炎帝陵和陝西的黃帝陵是華夏族的祖陵,是世界各地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聖地,千百年來掃墓祭祖的人絡繹不絕。

  (多媒體播放《海內華夏子孫在陝西黃帝陵舉行盛大祭祖活動》或者指導學生看圖)

  (組織學生討論)在黃帝陵舉行祭祖活動究竟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點撥:結合炎帝和黃帝的貢獻、說明他們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華夏兒女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我們應學習體會使學生受到傳統道德的薰陶和情感的教育。

  師:在黃帝之後黃河流域又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其中堯舜禹及其“禪讓”的傳說最為。

  二、禪讓的傳說

  (本目內容簡略,學生理解禪讓較難,為化難為易,宜用歸納法由具體到抽象,最後給禪讓下定義)

  (展示傳說中堯舜禹的畫像)

  老師先提出如下問題:

  1、三位部落聯盟首領更替的順序是怎樣的?

  2、舜和禹接替前任經過了哪幾個步驟?他們為什麼能夠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

  3、在你看來什麼是“禪讓制”?“禪讓制”最突出的特徵(或實質)是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並過渡:禪讓制其實就是透過部落首領民主推薦賢能的、能為各部落接受的人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舜以其高尚品質得到部落首領的信任被舉薦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禹則因為治水有功被推薦為部落聯盟首領,讓我們一同來了解大禹治水的傳說。

  三、治水的傳說

  (本目故事性強,文字也無障礙,可以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適當點撥)(課件展示《大禹治水圖》,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

  1、禹和鯀治水的方法有什麼不同?結果怎樣?

  師:疏導——成功:堵塞——失敗

  (展示《史記?夏本紀》記載的禹治水的傳說:“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入)

  2、我們可以從大禹身上看出中華民族祖先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師:傳說大禹治水歷時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歷盡艱辛,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

  3、你認為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學生能答出1、2其中之一方面就應該肯定。

  4、大禹治水的傳說為後人研究歷史提供了哪些重要資訊?

  師引導:遠古發生過大水;水災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與洪水進行艱苦的鬥爭;那時人們透過民主選舉治水的人;透過多次失敗,人們總結出治水經驗,用疏導的方法取得治水成功。

  5、大禹治水成功對部落聯盟發展和禹個人有什麼重要意義?

  師: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同時也使他在人們心目中樹立起崇高的威望,為他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奠定了基礎,也為其建立我國曆第一個王朝——夏朝創造了條件。

  【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一起了解了大量遠古傳說中關於中華文明起源的傳說。我想知道同學們有怎樣的感想,得到了哪些收穫?

  學生自主發言,暢談本課學習的感悟和收穫。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4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是透過傳說故事匯入,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對照課本知識獨立解決問題。並透過收集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活情景。並會進行對比。自始自終圍繞“會不會製造工具是動物和人類的區別”,“勞動創造人”展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透過本課的學習,瞭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並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絡對比法、閱讀講解法。

  ●教學媒體

  1、教具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電腦。

  2、素材準備

  “女媧造人”、“亞當、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圖、“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的圖片;“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匯入: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裡,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於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裡來的?那麼同學們,有誰知道:“盤古開天闢地”和“女媧造人的故事”?學生講述,老師總結並補充《聖經》中關於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媧造人”和“亞當、夏娃”的圖片)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那麼,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後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類人猿。(展示“人類的進化”圖片)類人猿是一種近似於人的古猿,它們經過漫長歲月的勞動、演變、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那麼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又有哪些居民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

  (板書)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講授新課:

  (展示“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圖)結合課本“我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佈圖”,請同學們數一下早期人類遺址共有多少處,瞭解20世紀以來中國眾多的遠古人類主要遺址,歸納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的分佈特點。請同學回答“看一看”,教師補充總結,引出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發現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們這節課主要學習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板書)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關於元謀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長時間?

  2、元謀人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麼地方?

  3、講述一下元謀人的生產生活狀況?

  (透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一段知識,得出元謀人會製造簡單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師總結補充學生的回答,匯出: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板書)

  我們透過課本獲得了元謀人的資訊,那麼科學家們是如何獲得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的資訊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是透過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的科學推斷(展示元謀人牙齒化石、元謀人遺址出土石尖狀器、刮削器),透過提問:什麼是化石?引起學生注意教師解釋化石的定義。

  遠古人類在緩慢的發展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來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再來看看我國比較進化的另一個遠古人類——北京人。

  (板書)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播放“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影片),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關於北京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問題: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麼地方?

  3、結合北京人的影象,說一下北京人和現代人長的有什麼不同?

  4、為什麼說北京人是人類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遺址有什麼特點?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址”名錄)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儘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徵上比較接近古猿,但是由於北京人的手腳分工明顯,能製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說北京人已經是人類而不是古猿了。因為,會不會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猿和人類的區別。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製石器的時代,被稱為舊石器時代。瞭解了北京人的長相,我們在進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帶距今約70至20萬年之間。那時候,中國北方的氣候比現在溫和溼潤。山上山下,生長著樹林、灌木和豐茂的野草。兇猛的劍齒虎、豹、狼、熊等野獸,出沒在樹林和山野中。那裡還生長著大象、犀(音xī)牛和腫骨鹿。(展示“劍齒虎”和“腫骨鹿”圖片),這些野獸嚴重的威脅著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這些野獸作鬥爭,並生存下來呢?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圖)

  教師總結,北京人會製造簡單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並用這些同野獸作鬥爭,不僅如此,他們還用這些工具採集樹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莖,獵取食物。但是,這種工具畢竟太簡陋了,他們獲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單個人的力量,沒法生活下去,只好過著群居的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

  另外,北京人比元謀人更進化的另一個表現是,北京人不僅會使用火還會儲存自然火種,同學們想一下,使用和儲存火,對北京人有什麼好處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組圖片)教師舉例講解對北京人來說,使用火的意義。(照明、防寒、驅趕野獸、增強人的體質)

  教師總結,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體的力量,憑藉簡陋的生產工具,透過採集和狩獵這樣的生產勞動,艱難地維持生存,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區,出現了另一群遠古人類,他們是山頂洞人。

  (板書)

  三、山頂洞人

  (板書)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

  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展示“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請同學們指出山頂洞人的面部特徵和北京人有什麼不同?

  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展示“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

  (板書)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製作技術: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製衣服,製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解釋“氏族”的定義)

  (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境內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遠古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對照課本,師生共同商討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時間體質形態工具製造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

  山頂洞人

  ●板書設計

  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二、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70—20萬年之間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打製石器,採集,漁獵,儲存並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

  三、山頂洞人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製作技術: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製衣服,製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透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本課難點: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法學法分組導學,學生自學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春秋、戰國相關多媒體、形式圖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書籍、報刊、網站等,收集相關資料。瞭解學生的準備情況以便能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資料作出評價、指導。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戰國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讓我們瞭解當時的改革是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的。

  二、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透過學生角色奴隸、統治者、新興地主扮演,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為新興地主。

  3.統治者統治面臨危機。公田不治諸侯爭霸

  三、討論問題: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怎樣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透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要變法改革。

  四、指出當時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提問最徹底的變法在哪國?引出秦國商鞅變法。

  二組同學介紹商鞅。以多種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績是變法。,那麼變法的具體情況怎樣?

  討論:假如你是商鞅,你會採取什麼措施?

  學生討論,制定變法措施。

  用多媒體展示商鞅變法內容。

  1、背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奴隸主將新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並出租,這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

  2、時間———在秦孝公支援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課本把它歸納成為三條。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討論問題:秦孝

  附:板書設計

  一、農業的進步:

  1、春秋時期,鐵器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上開始使用。

  2、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國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變法:

  1、背景:生產力的發展。

  2、時間———在秦孝公支援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土地私有;獎勵耕戰;建立縣制。

  4、變法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6

  活動目的

  1)瞭解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和發展水平。

  2)初步培養觀察歷史文物圖,蒐集並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歷史資訊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遠古祖先的勤勞智慧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貢獻。

  活動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

  2)教師與學生共同蒐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將所蒐集的資料在牆報“歷史園地”中展示,資源共享。

  活動步驟

  1)透過複習山頂洞人北京人的有關知識引出人類生存問題。

  2)學生自由發言,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為例,模擬遠古居民,展示原始人類生產生活風貌。

  活動過程

  (小遊戲)

  1)教師指定兩名學生手舉北京人代表隊、山頂洞人代表隊的牌子入場。

  2)將寫有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生產和生活內容的卡片分發給14名學生。

  3)14名學生根據卡片所給內容,在1分鐘內找到自己的隊伍並亮出卡片。

  4)學生評判正誤並找出兩個代表隊中卡片內容相近的隊員。(兩隊中相近的內容有采集和捕獵)其餘隊員退場。

  (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X)

  師: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進步。但是這個進步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演變。遠古人類前進的腳步是多麼艱難啊,尤其是在生產活動中,從採集到採集,從捕獵還是到捕獵。幾十萬年無限的採集和捕獵有可能帶來什麼問題?

  學生討論:(生態破壞、資源短缺、沒有食物來源、人們居無定所、引發戰爭等)

  師:如果真的像同學們所想象的那樣,那是多麼悲慘的情景啊!

  師:人類的這種悲劇可以避免嗎?

  學生討論:(人類學會自己種植和飼養。)

  師:同學們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學習了這一課,同學們看一看,遠古的先民們和你們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見略同?

  課文的導讀部分是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中有沒有科學的東西?

  學生討論:(人類發現植物的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人工種植。)

  師:據最新的考古發現,我國早在8000-7000年前,人們就學會了種植,有了原始的農耕。

  師:第二課給我們推出了約7000-5000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三個典型的代表。黃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長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遺址。

  下面我們搞一個小活動,活動的主題是──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板書)我們從三個典型的原始農耕遺址中選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根據大量的考古發現,想像這些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現在大家分成三組,一組扮演半坡人,一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組當評委。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並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圖片等方式展示出來。希望每一組都有精彩的表現。準備15分鐘。

  (學生分組準備)

  師:好,時間到,大家準備好了嗎?現在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

  掌聲有請河姆渡居民表演。(掌聲)

  (河姆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河姆渡村坐落在美麗的東海之濱,氣候溫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適合種植水稻。我們大量的種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種植水稻的國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學生B:我們還發明瞭蒸飯的蒸籠。(展示圖片)蒸籠是陶土燒製的。蒸籠有三層,最底下一層燒火,中間一次裝水,最上一層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飯飯蒸熟。這樣做出的飯又香,又軟,有營養,好消化。(掌聲)

  學生C:我們用木頭和茅草蓋房子,(展示圖片)我們的房子有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幹欄式的結構,又通風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樓了。(掌聲)聽說六七千年後,江南有些地方還有類似我們這樣的幹欄式吊樓呢!(掌聲)

  學生D:請看我們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頭磨製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動物的肩胛骨裝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輕便,再裝上腳踏(耒)就更輕便了。(做手握骨耜腳踏耒的動作)用輕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糧食產量。

  學生E:我們會挖掘水井,解決用水問題。我們為水井也蓋了一個了遮雨棚,不讓雨水落到井裡。我為我們自己的聰明感到自豪!(掌聲)

  學生F:由於有了打井的技術,我們不一定要住在河邊。可以搬到離河邊更遠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氾濫也淹沒不了我們的家。(掌聲)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讚揚。)

  師:現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我們過著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說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紅色的底色上畫著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豔麗,被稱做彩陶。

  學生E:我們會紡線,織布,製衣裳。我們正在告別矇昧,走進文明的時代。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裡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裡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裡面有灶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

  請評委點評。

  學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雖然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但是他們都能夠從採集,捕獵,無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學會種植莊稼,飼養家畜,開始了原始的農業,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學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適應環境,建築自己特色的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

  學生C:河姆渡人種水稻,半坡人種植粟也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來選擇的,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順應大自然。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掌聲)

  學生D:兩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製作和使用磨製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鬆軟的特點使用更輕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藝術的魅力。(掌聲)

  ……

  師:今天的活動搞得很好,每個小組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同學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師驚歎不已。數千年前的地質地貌和自然環境也許和現在有所不同。當時人們是怎樣生活的,沒有史書的記載。但是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種植給人們帶來了定居的生活。磨製的石器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提高了,糧食就生產多了。家畜的飼養豐富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動物蛋白質改善了人們的身體素質。貯存糧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誕生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才有條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農耕文化也伴隨著原始的農業出現了。同學們的想象既合理又豐富。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無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麗的、智慧的畫卷。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編織的。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瞭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透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分組,鍛鍊學生的合作能力;透過蒐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透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透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透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透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透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誌、網站,蒐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影片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蒐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資訊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複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匯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曆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透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瞭解。再透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起義,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製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遊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遊,旅行社都會為遊客精心設計旅遊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遊,你們能否設計一條的旅遊線路呢?那麼,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假日,蒐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蹟的有關資料,設計出xx地名勝古蹟一日遊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遊。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遊,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蒐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製的錄影或製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蹟。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蹟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遊或XX地一日遊的設計線路。最後,由教師來評議出線路設計和導遊。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設計]

  1、匯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然後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麼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幹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絡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係,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係,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的關係,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係,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係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後,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佈的情況,尋找分佈特點。

  (5)在瞭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裡,為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3、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你願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麼?(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髮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製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4、推薦作業

  (1)製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製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後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教學難點: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一局面。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教學工具

  多媒體教具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1、由同學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小說、電視劇匯入到歷史上的三國: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小說《三國演義》,電視劇有沒有看過?你對裡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諸葛亮、曹操)

  教師講述:《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它反映了東漢末年到三國的歷史,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亂世出英雄,英雄造時勢,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2、今天,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走進1800年前的東漢、三國時代。

  新課探究

  一、群雄逐鹿說戰爭

  (一)官渡之戰

  分析官渡之戰前東漢末年的社會背景,曹操力量的發展壯大,影片展示官渡之戰的經過,說明戰爭的影響。探討官渡之戰曹操勝利的原因。

  1、官渡之戰前的形勢:東漢末年軍閥割據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結合曹操的《蒿里行》進行闡述。

  東漢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黃巾起義,軍閥割據,戰爭不斷,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民不聊生,餓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國家統一,天下太平。

  2、官渡之戰

  曹操的勢力發展壯大起來之後,與黃河以北袁紹發生了衝突,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公元200年,袁紹率10萬大軍南下,進攻曹操,曹操只有3、4萬軍隊,敵強我弱,曹操該怎麼打呢?他採納了誰的策略?

  (1)讓學生帶著以上的問題觀看影片《官渡之戰》,請學生簡單複述官渡之戰的歷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讓學生歸納官渡之戰的經過、結果和影響

  200年,袁紹率十萬大軍,進攻曹軍,主力直逼曹軍所在地官渡。曹軍只有三四萬人,雙方交戰互有勝負。後來,曹操採納降將許攸的計策,襲擊袁軍屯糧處,火燒全部糧草。袁軍軍心動搖,曹軍趁機進攻,大敗袁軍。袁紹帶領數百騎兵狼狽逃回河北。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3)探討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原因

  曹操招賢納士,善聽正確意見;袁紹驕傲輕敵

  (4)探討曹操實力壯大的原因

  政治上:(1)“挾天子以令諸侯”

  (2)重視人才,招賢納士

  經濟上:(1)招募流亡農民墾荒

  (2)組織兵士耕田(屯田)

  過渡:統一北方→統一天下(課件展示《觀滄海》)

  師生互動:曹操寫過一首詩《觀滄海》,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一起來欣賞《觀滄海》,並跟隨它一起朗讀。

  1、從詩中體現出曹操在統一北方後,還有怎樣的雄心壯志?(這首詩是曹操追趕袁紹的殘餘力量,來到渤海之濱寫的,他登上碣石山,登高望遠,面對茫茫大海,有感而發。它表現了曹操胸懷天下的英雄氣概)

  2、要實現他的雄心壯志,有什麼障礙嗎?(劉備、孫權)

  (二)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前的形勢。

  公元xxx年,曹操率20萬大軍南下,當時南方的劉備與孫權,敵強我弱,該怎麼打呢?

  2、赤壁之戰的經過

  播放影片《赤壁之戰》,讓學生感受激烈的戰爭場面;並結合《赤壁之戰》的動畫講解,讓學生自己歸納出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時間、地點、交戰雙方、結果、特點、影響)

  師生互動:請學生分享有關赤壁之戰的歷史典故,教師引導總結。

  3、探討:赤壁之戰,曹操為什麼失敗?

  孫劉聯軍:組成聯軍,戰略得當;採用火攻,戰術得當;利用氣候、地理條件

  曹操:客觀,官兵來自北方;主觀,因實力強大而驕傲自滿;鬆懈、輕敵;戰術失誤

  4、歸納、比較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5、以史為鑑:不要驕傲,善於借鑑和採納別人的建議,做事要有恰當的方法。

  二、三分天下話三國

  赤壁之戰,曹操打敗,逃回北方,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一年,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東漢滅亡,魏國建立,都城在洛陽。

  1、三國鼎立的形成

  動畫展示三國鼎立的形成。

  列出三國建立的時間、都城、建立者。強調魏國代漢,曹操是東漢末年人,不是三國的。

  2、三國的經濟發展

  透過圖片展示三國經濟的發展狀況,幫助學生區分三國發展各有特色。

  3、合作探究:從東漢末年的混戰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進步還是倒退?

  三國鼎立雖是三分天下,但卻實現了局部的統一,有利於當地的經濟恢復與發展,為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相對於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來說,是歷史的進步。

  三、浪花淘盡論英雄

  以曹操為例,透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的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

  1、從《三國演義》裡對曹操,到名人眼裡的曹操,到你眼裡的曹操,最後老師總結。幫助學生辨別歷史事實和文學創作。

  2、學生自由發揮,選擇自己喜歡的三國人物進行評價。

  課後小結

  以板書梳理本課內容,作為小結。

  板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