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測量》教案(精選11篇)

人教版三年級《測量》教案(精選11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級《測量》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測量》教案 篇1

  第1課時 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並能掌握毫米與釐米間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換算。

  2、藉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釐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簽帳金融卡、小棒等。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複習米和釐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釐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3、組織交流測量結果,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

  4、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設疑:關於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從哪裡到哪裡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彙報、交流。

  揭示: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釐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

  然後,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③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

  1釐米=10毫米

  ④請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和銀行簽帳金融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⑤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⑥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學生舉例,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⑦學生填寫數學書的厚和寬並反饋。

  2、畫線段。(3釐米7毫米長的線段。)

  提問:用直尺畫線段時需要注意什麼?如何畫出3釐米7毫米長的線段?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畫法:

  A、利用刻度尺先畫出3釐米的線段,再接著畫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輸出37毫米(3釐米=30毫米),然後畫線段。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引導,注意線段從“0”刻度開始畫和不從“0”刻度開始畫的畫法區別。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學生根據本課的新內容完成“做一做”第1、2題。

  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示讀出刻度尺所測量的物體長度。明確先1釐米1釐米地鼠,不滿1釐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數,這樣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學生讀數,再指名彙報。

  第2題讓學生先估算,再測量,然後集體訂正,指名說說理由。

  2、完成“練習五”第2題。

  以毫米為單位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學生獨立完成後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

  米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檢視。

  第二課時 分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懂得測量不同長度的物體要用合適的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並學會用其量物體的長度。知道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

  2、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發展測量技能。

  3、讓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求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並在學習中獲得自信。

  教學重點:

  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 。 教學難點: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直尺、米尺、紙條。

  教學步驟:

  一、複習匯入

  師:誰來說說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 (米、釐米、毫米) 練習:請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課件出示)

  一隻螞蟻長約5(毫米) 一隻長頸鹿高約2(米)

  一隻小花貓高約40(釐米) 一頭大灰狼長約8( )

  質疑:一頭大灰狼長約8( ),學過的長度單位都不能用。8米太長,8釐米太短了。

  師:當長度一個比1米小而又比10釐米大。用什麼單位來計量最好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分米。

  談話:你怎麼知道的?大家知道為什麼叫分米嗎?

  講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長,用釐米表示太短,於是人們創造了長度單位“分米”。人們把10釐米看作1分米。請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釐米,這一段長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長?用手勢表示一下。(黑板上貼出1分米長的紙條) 提問:分米和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

  1分米等於10釐米。(板書)

  2、尋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問: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3、認識分米。

  談話:拿出1米長的線,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線段與直尺比一比,相差遠的再調整一下。

  交流:用線表示出2分米、5分米。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

  4、米和分米的進率。

  以分米為單位測測長為1米的木條,數一數1米中有幾個1分米,猜想米與分米之間的進率。 質疑:米與分米之間是什麼關係?

  三年級《測量》教案 篇2

  一、本單元知識框架

  二、單元學習內容的前後聯絡

  三、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對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克”和“千克”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在內容的安排上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靈活選用教材提供的資源,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如:量課本、書桌等。使學生對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有一個較為完整的認知結構體系。

  四、單元學習目標

  1、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認識質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2、知道常用的長度單位間、質量單位間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恰當地選擇單位。

  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和質量,會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測量。

  4、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合作交流意識,提高操作技能,發展實踐能力。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認識質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常用的長度單位間、質量單位間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恰當地選擇單位;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噸的觀念。

  六、單元評價要點

  1、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噸的觀念;

  2、掌握並能正確用毫米、分米測量物體的長度。

  七、各小節教學目標及課時安排

  本單元計劃課時數:9節

  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計劃課時授課日期備註

  例1

  1、懂得測量不同長度的物體要用合適的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並學會用其量物體的長度,知道1釐米=10毫米。

  2、經歷測量的過程,發展測量技能,培養估測意識和能力。

  3、在學習中能主動求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並在學習中獲得自信。 1

  例2 1、懂得測量不同長度的物體要用合適的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並學會用其量物體的長度。知道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

  2、經歷測量的過程,發展測量技能。

  3、在學習中能主動求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並在學習中獲得自信。 1

  例3例4 1.在已經認識了米、分米、釐米及毫米的基礎上學習長度單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長度的觀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透過實踐活動掌握測量1千米的方法。

  2.透過教學,培養觀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實際測量和估測能力。

  3.滲透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踐的思想,培養空間觀念。

  1

  例5 1.透過教學,掌握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關係,並且學會根據它們之間的進率關係正確地進行單位換算。

  2.透過“換算”的教學進一步培養分析、概括、類比、遷移的能力,有序地思考。

  1

  例6例7 1、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化聚。

  2、培養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

  2

  單元測試1

  測試情況反饋1

  合計9

  三年級《測量》教案 篇3

  教材第51~52頁的內容。

  1.再次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認識釐米,體會釐米的實際意義,會用釐米為單位測量物體長度。

  3.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和線的長度(限整釐米),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

  重點:認識長度單位“釐米”。

  難點:能正確地使用直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課件(教材情境圖)、直尺。

  同學們,我們每天都在教室裡學習,在教室裡與我們朝夕相處、形影不離的朋友是誰呀?(課桌)那麼,你瞭解課桌的長度嗎?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測量這位好朋友的長度吧!(板書課題:課桌有多長)

  師:想一想用什麼方法來測量課桌的長度?

  預設:

  生1:用手來測量。

  生2:用鉛筆來測量。

  生3:用尺子來測量。

  師:同學們的方法可真多,現在就用你喜歡的方法量一量吧!

  師:誰來說一說你的測量結果?

  預設:

  生1:課桌有6拃長。

  生2:課桌有4支鉛筆長。

  師:同樣的課桌為什麼測量的結果會不同呢?

  生:因為測量工具不同。

  師:所以在測量之前,要有統一的標準。怎麼統一標準比較好?

  生:用尺子量。

  師:是啊,我們可以用尺子來測量物體的長度,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尺子吧!觀察尺子,你都看到了什麼?(課件出示尺子主題圖)

  預設:

  生1:我看到了尺子上有數字。

  生2:我看到了尺子上有很多豎線。

  生3:我發現尺子上的豎線不完全相同。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尺子上的豎線叫作刻度線,刻度線下面的數字叫作刻度,它的單位是釐米。

  師:釐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是用來作為度量物體長度的一種單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釐米。(板書:認識釐米)

  1.認識1釐米。

  師:說一說,尺子上從刻度0到刻度1是多長?你還能從尺子上找到這樣長的一段嗎?你有什麼發現?

  預設:

  生:尺子上從刻度0到刻度1是1釐米。

  師:其實釐米也可以用字母“cm”來表示。拿出尺子,找一找尺子上其他的1釐米,說說你的發現。

  生:相鄰的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

  2.感知1釐米。

  師:找到這麼多1釐米,你能用手比劃一下1釐米嗎?(學生試著比劃)

  師:拿出你的尺子,試著量出你比劃的長度,看看是不是1釐米。(學生操作)

  3.生活中的1釐米。

  師:在我們的.身上或者生活中的物體的長度、寬度或厚度有很多大約是1釐米的,你能找到這樣的物體嗎?

  (學生找,彙報)

  預設:

  生1:我們的手指甲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生2:我們的手指的其中一個關節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生3:媽媽項鍊上面的吊墜大約是1釐米。

  ……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符合條件的物體,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的好習慣。同時也能夠考查學生對1釐米的感知是否正確。

  4.在尺子上找其他的長度。

  師:剛剛大家知道從0刻度到刻度1的長度是1釐米,那麼從0刻度到刻度2的長度是多少?

  生:2釐米。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看到了數字上面寫的是2釐米。

  師:那麼數字是幾就能表示物體有幾釐米嗎?

  生:不能。必須得從頭測量。(訂正學生從0刻度開始測量)

  師: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2釐米嗎?說一說你是怎麼找的?

  生1:能找到。從刻度1到刻度3也是2釐米。

  生2:從刻度2到刻度4也是2釐米。

  生3:從刻度3到刻度5也是2釐米。

  師:你們找得這麼快的竅門是什麼?

  生1:兩個數字之間有幾個大格就是幾釐米。

  生2:用後面的數減去前面的數,得數是幾就是幾釐米。

  設計意圖:學生從用不同的工具測量課桌到用相同的工具進行測量,在操作中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得出結論,找出用尺子測量的方法。

  5.量一量。

  師:認識了尺子,學會了怎樣測量,聰明好學的小熊寶寶們也迫不及待地想動手量一量自己鉛筆的長度了。瞧,它們這樣量對嗎?(出示課件:教材中小熊量鉛筆主題圖)

  預設:

  生1:第一隻小熊寶寶的測量方法不對,應該將尺子的0刻度對準鉛筆的一端進行測量。

  生2:第二隻小熊寶寶的測量方法是正確的,將尺子的0刻度對準鉛筆的一端進行測量。

  生3:第三隻小熊寶寶的測量結果是不正確的,將尺子的刻度1對準鉛筆的一端時,應該數一下刻度1到刻度6之間到底有幾個大格。有幾個大格就是幾釐米。

  生4:第四隻小熊寶寶的測量結果是正確的,將尺子的刻度1對準鉛筆的一端時,正好刻度1到刻度6之間有5個大格,所以是5釐米。

  師:同學們說得頭頭是道,那麼做得是否會更好呢?現在讓我們動手來量一量,畫一畫吧!(生測量教材第51頁最下面一幅圖中線的長度,並畫出長4釐米的線)

  師:現在你一定可以準確地測量出課桌的長度吧!誰來說說你測量的長度?

  生:58釐米。

  1.教材第52頁練一練第1題。

  2.教材第52頁練一練第3題。

  在數學世界漫遊,你一定收穫了許多的財寶,快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課桌有多長

  起點、刻度、刻度線

  長度單位:釐米(cm)

  1釐米也可以表示為1 cm。

  “課桌有多長”是一節實踐性很強的課。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用統一、專門的測量工具測量物體的必要性後,知道了尺子的作用,從而有了學習的目的與慾望。這節課我設計了多種課堂活動,如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估一估)等實踐活動,使學生逐漸理解和掌握1釐米、幾釐米。還設計小組活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實現了合作交流。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並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索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估量物體長度的能力,達到教學的目的。

  三年級《測量》教案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此活動來源於幼兒的生活遊戲當中。在一次的遊戲當中,發現兩個幼兒在為自己測量的數值有了爭吵,因為他們的測量結果不一樣,也為測量的方法進行著爭執,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班幼兒對於數的認識已經不對的加深,當然其中的測量也是他們認識數的一種方法。居然發現幼兒對於測量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就有必要使幼兒對於測量有個正確的認識,加深幼兒對於測量方法和記錄方法的認識,激發幼兒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我認為此教材有一定的生活性、必要性,就如《綱要》中所說"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的概念,並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強調了幼兒園教育活動尤其是數學教育活動必須迴歸於生活與幼兒生活實際密切溝通,以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在生活、活動中發現數學、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

  2、目標定位:數學教育目標是數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它規定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教育評價的依據。《綱要》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的探究物件。"且根據綱要的有關精神我從幼兒的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這幾個方面制定了以下四個目標:

  1、嘗試藉助自然工具測量周圍的物體,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感知測量工具的不同,測量的結果不同。

  2、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幼兒對測量的興趣以及積極的探索精神。

  3、學會做簡單的測量記錄。

  4、體驗活動的樂趣,願意參與活動。

  5、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6、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根據目標,我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透過幼兒自由探索和發現,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學會做簡單的測量記錄以及用不同測量工具,感知測量結果的不同,主要透過幼兒的自主操作,透過集體評價,使幼兒瞭解到如何進行正確的記錄。總之,我們樹立了目標的科學觀、系統觀,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程式。使活動呈現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景、遊戲之中。為此我做了如下的準備:

  1、測量工具:吸管、筷子、毛線、編織繩、粉筆等自然測量物2、記錄工具:記錄表、鉛筆全方位的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可能。

  二、說教法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除了以飽滿、積極的情緒影響幼兒,以自己良好的教育感染幼兒之外,還透過以下幾種教學方法來引導,激發幼兒觀察認知:

  1、操作法:操作活動是聯絡幼兒周圍環境和心理結構的紐帶,皮亞傑發生論認為:兒童的邏輯數理知識都是來源與幼兒與物體相互作用中建構起來的。所謂的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我安排了兩次的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幼兒的興趣後的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探索物體的長度,透過看一看、量一量、記一記中獲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讓幼兒根據正確的測量方法和記錄方法進行不同材料對於同種物體的測量。感知測量結果的不同。

  2、交流討論法:交流討論法指讓幼兒之間或是幼兒和老師之間的交流發表自己的建議和看法,大家共同討論出一個結果。活動中,我請個別幼兒上來分享自己的測量方法、記錄方法和結果,透過交流、演示和討論,得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和記錄方法。

  3、比較觀察:比較觀察即對相似事物中的不同因素,對事物進行對照和辨別——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在本次活動中,才用此方法,一是讓觀察和比較個別幼兒的測量方法和記錄方法和老師的有什麼不一樣,哪種方法更好,更準確。二是讓幼兒用不同的操作材料,測量同一種物體,感知測量結果的不同。

  4、演示法:是指教師透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是教具展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教師演示瞭如何完成簡單的記錄表,讓幼兒初步感知簡單的記錄方法。

  三、說學法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寫一寫等多種感官參與,不知不覺中體驗到測量的樂趣。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透過兩次的操作活動中我們就鼓勵幼兒自由地去探索測量物體從而感知測量的基本方法,伴隨著動作,幼兒的思維就會靈活起來,因而就有了更豐富、多樣的測量方法、記錄的方法。透過介紹性評價,把大家的經驗匯合,總結出正確的測量和記錄的方法。

  四、說教學程式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次活動程式,活動流程為:

  活動反思:

  《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透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三年級《測量》教案 篇5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它們的面積.

  教學重點:

  熟悉所學實際測量的知識,能正確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P.145頁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複習指導

  1.實際測量的有關知識

  (1)同學們已經知道在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時,應先測定一條直線。怎樣做才能測定這條直線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看P.86頁的插圖及怎樣做的步驟。

  (2)在進行步測時,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怎樣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是多少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讓學生看P.87頁怎樣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長度。

  (3)學生獨立做練習二十第7題,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講自己是怎樣想的。

  2.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

  練習二十第5題。

  (1)明確各是什麼圖形?再動手量出計算它們面積所需的資料,並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

  (2)比較它們的面積,你發現了什麼?

  (3)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說明,這四個圖形的形狀雖然不同,但面積相等。它們的高都等於2釐米,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1.5釐米,所以它們的面積相等;而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釐米,比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底擴大了2倍,但按照它們面積的計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後還要除以2,所以它們的面積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二十第6題。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練習二十第9題。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後,教師再強調:三角形的面積是由它的高和底確定的.如果兩個三角形等底、等高,它們的面積就相等;如果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麼它們的面積就不會相等。

  四、作業

  1.練習二十第8題。

  2.學有餘力的學生可做練習二十第11題及思考題。

  三年級《測量》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教材第21頁例1、22頁做一做及練習五1—3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並能掌握毫米與釐米間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換算。

  2、藉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釐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簽帳金融卡、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複習米和釐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釐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3、組織交流測量結果,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

  4、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設疑:關於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從哪裡到哪裡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彙報、交流。

  揭示: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釐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然後,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③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

  1釐米=10毫米

  ④請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和銀行簽帳金融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⑤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⑥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學生舉例,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⑦學生填寫數學書的厚和寬並反饋。

  2、畫線段。(3釐米7毫米長的線段。)

  提問:用直尺畫線段時需要注意什麼?如何畫出3釐米7毫米長的線段?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畫法

  A、利用刻度尺先畫出3釐米的線段,再接著畫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輸出37毫米(3釐米=30毫米),然後畫線段。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引導,注意線段從“0”刻度開始畫和不從“0”刻度開始畫的畫法區別。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學生根據本課的新內容完成“做一做”第1、2、題。

  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示讀出刻度尺所測量的物體長度。明確先1釐米1釐米地鼠,不滿1釐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數,這樣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學生讀數,再指名彙報。

  第2題讓學生先估算,再測量,然後集體訂正,指名說說理由。

  2、完成“練習五”第2題。

  以毫米為單位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學生獨立完成後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米不是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檢視。

  板書設計:

  毫米的認識

  1釐米=10毫米

  10毫米=1釐米

  三年級《測量》教案 篇7

  一、實習目的與要求

  (1)瞭解DS3水準儀的基本構造,認清其主要部件的名稱及作用。

  (2)練習水準儀的安置、瞄準與讀數。

  (3)測定地面兩點間高差。

  二、儀器與工具

  DS3水準儀1臺,水準尺1對,記錄本1本,遮陽傘1把。

  三、方法與步驟

  (1)安置儀器:將腳架張開,使其高度適當,架頭大致水平,並將腳尖踩入土中。開箱取儀器,將其固連在三腳架上

  (2)認識儀器:指出儀器各部件的名稱,瞭解其作用並熟悉其使用方法,同時弄清水準尺的分劃與註記。

  (3)粗略整平:先用雙手同時向內(或向外)轉動一對腳螺旋,使其水準器泡移動到中間,再轉動另一隻腳螺旋使圓氣泡居中,通常須反覆進行。注意氣泡移動的方向與左手拇指或右手食指運動的方向一致。

  四、瞄準水準尺、精平與讀數

  (1)瞄準:甲立水準尺於地面點上,乙鬆開水準儀制動螺旋,轉動儀器,用準星和照門粗略瞄準水準尺,固定制動螺旋,用微動螺旋使水準尺大致位於視場中央;轉動目鏡對光螺旋進行對光,使十字絲分劃清晰,再轉動物鏡對光螺旋看清水準尺影象轉動水平微動螺旋,使十字縱絲靠近水準尺一側,若存在視差,則應仔細進行物鏡對光予以消除;

  (2)精平:轉動微傾螺旋使符合水準器氣泡兩端的影象吻合(即成一弧狀),也稱精平;

  (3)讀數:用中絲在水準尺上讀取4位讀數,即米、分米、釐米及毫米位。讀數時應先估出毫米數,然後按米、分米、釐米及毫米。一次讀出4位數。

  五、測定地面兩點間的高差

  (1)在地面選定A、B兩個較堅固的點;

  (2)在A、B兩點安置水準儀,使儀器至A、B兩點的距離大致相等;

  (3)豎立水準尺點A上的水準尺。精平後讀數,此為後視讀數,記入表中後視讀數攔下;

  (4)再將水準尺立於點B,瞄準點B上的水準尺,精平後讀取前視讀數,並記入表中前視讀數攔下;

  (5)計算A、B兩點的高差:hAB=後視讀數—前視讀數

  三年級《測量》教案 篇8

  一、活動目標

  讓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標準化的測量工具,我們用身體也可以進行測量。初步學習用手、腳印測量的方法。

  2.瞭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單位“拃”。

  二、活動準備:

  繪本課件、記錄紙、筆、測量關聯的物品。

  三、活動過程

  有個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們就來聽一個豆豆的故事。 看課件,引導孩子認識、使用身體尺。

  環節一:認識手尺,學習用“拃”進行測量

  1.媽媽是用什麼尺子給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瞭解手尺概念,學習手尺測量方法。

  3.請小朋友也試試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學說手尺的度量單位“拃”,同伴之間相互比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現在請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5.討論:(老師和小朋友一起測量櫃子)為什麼老師和小朋友用手尺量的櫃子尺寸是不一樣的呢?

  6.小結:因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環節二:學習用腳印進行測量

  1.誰能幫豆豆想想還可以用我們身體的什麼部分量量大衣櫃?

  2.誰來說說怎樣用腳印測量?

  3.練兵:請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練一練,用腳印測量的本領。

  4.討論:(老師和小朋友一起量櫃子)為什麼老師和小朋友用腳印量的櫃子尺寸是不一樣的呢?

  5.集體

  小結:因為腳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四、實踐操作 1.今天我們學會了用手尺和腳印進行測量,現在我們用新學到的本領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後記錄在表格上。2.介紹記錄表及記錄表的填寫方法。 五、發散引導 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測量結果,引導幼兒在課後嘗試用手尺和腳印測量其它物品。

  三年級《測量》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電流的大小,知道電流的單位、符號,關心生活中有關用電器工作的電流值。

  2.知道電流表的用途、符號,知道正確使用電流表的規則,並會將電流表正確接入電路,畫出相應的電路圖。

  3.能認識電流表的量程,正確讀出電流表的示數。

  過程與方法

  在認識和使用電流表的過程中,學會閱讀說明書,對照實物,掌握正確使用測量工具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注意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和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

  正確使用電流表。

  難點

  正確連線電路。

  教學方法

  實驗法、類比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多媒體展示:

  下雨天狂風暴雨和淅淅瀝瀝的小雨對比,黑夜裡閃電的光亮和街上彩燈的閃亮對比,水龍頭出水多與少對比。

  師:自然界中強與弱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如大雨與小雨;強光與弱光;水龍頭出水的多少,即水流有強弱。那麼電流是否也有強弱呢?

  演示:由一節和兩節電池分別供電的一盞燈的發光情形。

  師:燈為什麼會亮?燈光亮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生:燈亮是因為有電流流過燈絲。用兩節電池比一節電池燈的亮度大,表示電流流過燈絲的強。

  師:電流與水流一樣,也有強弱的不同,怎樣表示電流的強弱呢?我們本節課就來學習電流的強弱,即電流。

  二、新課教學

  1.怎樣表示電流的強弱

  師:剛才的演示實驗中,燈泡發光說明電路中有電流,燈泡的亮度不同說明流過的電流強弱不同。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部分內容。

  師:電流就是表示電流強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它的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

  教師簡介安培:安培是法國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化學、數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安培在電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被後人稱為“電學中的牛頓”。為了紀念他,物理學中用安培作為電流的單位。希望同學們能向安培學習,刻苦鑽研,勇於開拓和創新。

  師:除了安培之外,還有其他單位嗎?

  生:還有毫安、微安。

  師:它們如何換算呢?

  生:1A=1000mAImA=1000μA

  師:不同的用電器工作時,電流大小一般不同。請閱讀課文中的小資料。

  教師組織學生看課本上“常見的電流資料”,讓學生讀資料並講明意義,比較不同單位的電流值,體會日常電路中的電流值。

  2.怎樣連線電流表

  師:小資料中的電流值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們用什麼測量電流的強弱呢?

  生:利用電流表來測量電流的強弱。

  師:現在請同學們用你桌上的燈泡、導線、電池組成電路。先用一節電池供電,再用兩節電池供電,燈泡亮度怎樣變化?說明了什麼?

  生:用兩節電池供電時燈泡亮一些,說明電流大。

  師:現在每組發一個能直接測出電流值的電錶——電流表。在剛才的電路中,再接入電流表,就可以測出燈泡的電流值。不過,大家要先閱讀課本,討論一下,要注意什麼原則才算正確連線電流表?

  討論之後,總結出以下幾條規則:

  規則1:使用前要校零;

  規則2:電流表必須和被測的用電器串聯;

  規則3:電流必須從“+”接線柱流進去,從“-”接線柱流出來;

  規則4: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學生用電流表有兩種量程,電流值小於0.6A時用標著“0.6”的接線柱和“一”接線柱;電流值大於0.6A且不超過3A時用標著“3”的接線柱和“—”線柱;

  規則5: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使電流表直接連到電源的兩極上。

  師:掌握電流表的連線後,兩人一組開始把電流表接入電路中,要注意規則。

  (學生實驗,教師給予幫助和指導)

  3.怎樣在電流表上讀數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

  總結:要能讀出電流表的讀數,應該看清三點:一是看清選用了哪個量程,從而知道滿偏度所表示的電流值;二是看清每一大格分成幾個小格,以及它們各表示的電流值;三是看清測量時錶針停在哪個大格、哪個小格上。

  學生活動:安排兩個同學一組做遊戲,用印刷的無指標的表頭當電流表,竹籤當指標,一個同學指一個刻度,並說出選擇哪個量程,讓另一個同學讀數;或一個同學說出一個電流值,另外一個同學指出選擇哪個量程,並把指標指到相應的位置。看誰讀數準確、迅速,看哪個小組合作好、學習愉快,作為獎勵,讓這樣的小組在展示臺示範。

  師:用電流表測量電流時,如果燈泡上不標電流值,那麼我們該怎樣測量?

  生:可以用試觸法解決,即兩根導線和電流表的兩個接線柱只要一接觸(不要固定),就可看出電流表的錶針是否超過你估計的量程。如錶針正好在你估計的量程內,你只要把導線固定好讀數即可;相反,不在你估計的量程內,則換成另一量程的兩個接線柱即可。

  三年級《測量》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科學》新課程初中第一冊第一章安排了四個基本物理量的測量教學,並順理成章地對四個基本測量工具作了介紹。測量是《科學》這門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各種測量工具又是《科學》學科多方面知識的結晶,讓學生科學地使用這些測量工具,是教材賦予教師的一項基本任務。第四節《溫度的測量》,就是其中之一。這節課集溫度概念的初步認識、溫度的常用測量工具——液體溫度計的剖析以及其他多場合使用的溫度計的介紹於一體,並透過學生分組實驗,來進一步掌握常用溫度計的使用,學會正確地測量物體的溫度。對照教材中四項基本測量內容,可發現有所側重。如果說“使用天平”強調了操作步驟,那麼“使用液體溫度計”則在製作原理、基本結構方面作了較大的關注。因此液體溫度計的製作原理、結構(包括刻度)的剖析,是本節的探索目標,處理好這部分內容,將直接有利於學生學會正確地使用常用液體溫度計的最終目標。

  二、學生分析及學生課前準備:

  學生透過上節“長度的測量”的學習,已經知道刻度尺和量筒、量杯的刻度及長度測量值和體積測量值的一般讀法,這對溫度值的讀取有利,可以也應該作知識遷移。另一方面,學生已經知道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是長度測量的起始值;作為溫度計,學生在小學常識課及其生活中雖然已經有所觸及,但常用溫度計的零刻度線卻不是起始值而是個相對值,這對學生的認識來說,是個全新的問題。在這節課前,要求學生:

  1﹒上課自帶一支體溫計;

  2﹒觀察家裡的氣溫計和體溫計的結構,發現並準備提出一些有關結構的問題。

  三、教學思路:

  1.透過情景的再創設,在對物體溫度的“感覺”中,讓學生自行發現憑感覺對“物體的冷熱程度”的判斷有時是不可靠的,從而有了對溫度計的迫切需求,自然地進入新課。

  2.從學生現在的需求聯想到人們早期的需求,出示並介紹溫度計發展史中最早的溫度計——伽利略氣體溫度計。從簡敘其測量原理、使用,到指出其誤差大、不方便,引出今日常用的液體溫度計;同時為溫度計的發展埋下邏輯之伏筆——隨著社會生活和科技發展的需要,將產生更多種、更新穎的專用溫度計,從而有助於學生形成學習《科學》的價值觀。

  3.讓學生對自己手中的溫度計再作最近距離的觀察,去自主發現、提出、交流有關溫度計結構的問題,從而有助於培養學生觀察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4.最後透過使用溫度計及有關使用溫度計的問題的練習、討論,讓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思維、辨析能力,尤其是創造能力得以昇華。

  四、教學目的:

  1.知道溫度的高低是表示物體實際的冷熱程度。

  2.透過體驗,能知道準確測量溫度需要溫度計。

  3.能知道常用液體溫度計的製作原理、構造及其刻度方法,瞭解常見液體溫度計的種類,學會常用液體溫度計的使用。

  4.瞭解一些其他溫度計。

  5.透過對溫度計的觀察、分析活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後面“科學探究”的教學打好前站。

  6.透過以上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現象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科學原理的興趣。

  五、教學流程:

  (一)引入:讓學生體驗對物體(水)冷熱程度的感覺並說出感觸。

  第一步:請一個同學蒙上雙眼,同時用左、右手的食指分別浸入靠得很近的兩杯冷水(10℃左右)和熱水(50℃左右)中1分鐘左右。

  教師:請該同學比較左右兩手指所浸兩杯水的冷熱。

  學生:左邊是冷水,右邊是熱水。

  教師:憑什麼得出這結論?

  學生:憑手指的感覺。

  第二步:將兩杯水混合成溫水倒入第三隻杯中,再叫矇眼同學用左、右手的食指浸入這杯水中。(要讓這位同學以為仍然是分別浸在兩杯水中)

  教師:請該同學再比較左右兩手指所浸“兩杯水”的冷熱。

  學生:左邊是熱水,右邊是冷水。

  教師:憑什麼得出這結論?

  學生:憑手指的感覺。

  三年級《測量》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故事中的“一寸蟲”進行測量,瞭解首尾相連的測量方法。

  2. 透過觀察、操作,學習直線的測量方法。

  3.體驗進行測量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點:

  瞭解首尾相連的測量方法。

  活動難點:

  學會直線測量方法的基礎上,對動物身體的某個部位進行測量。

  活動準備:

  一寸蟲圖片 幼兒兩次操作的測量材料。

  活動過程:

  1.談話匯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1)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神秘的朋友,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們猜猜看,它在哪裡呢?

  (2)師:你們知道這是什麼蟲嗎?幼:毛毛蟲

  (3)師:可是它說它不叫毛毛蟲,叫一寸蟲,什麼是一寸蟲呢?我們用手來比劃一下,它有多大呢?

  (4)師:哦,原來一寸蟲長的這麼大,對人類來說,這麼長就是一寸,所以我們叫它一寸蟲。

  2.運用故事,引出測量

  (1)教師出示圖片,講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裡,住著很多大大的動物,比如說?可是還住著小小的一寸蟲,但是,還住著愛吃一寸蟲的知更鳥。有一天,知更鳥要吃一寸蟲,一寸蟲趕緊說:“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會測量。”

  (2)師:小朋友,你們知道什麼是測量嗎?幼:測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長

  (3)師:你會測量嗎?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蟲,每個小朋友可以拿下來看看,你想用它來測量什麼?我們先從自己身上來量一量,試試看。(幼兒用一寸蟲在自己身上測量)

  (4)師:好了,現在我們把一寸蟲貼在自己的身上,老師看見我們小朋友還不怎麼會測量,那我們先來看一看一寸蟲是怎麼測量的吧。

  3.幼兒嘗試初次測量,學習直線的測量方法。

  (1)師:我們來看,一寸蟲爬到了知更鳥的尾巴上,它要幫知更鳥的尾巴測量了,那誰來說一說,一寸蟲是怎麼測量的呢?幼:一個一個連起來的

  (2)師:一個一個是怎麼連起來的?

  教師小結:一個跟著一個拍在一起,中間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疊。

  (3)師:那一共爬了幾條?(3條),

  師:一隻一寸蟲是一寸長,量出來用了3只一寸蟲,那是多長呢?

  幼:3寸長

  (4)師:一寸蟲真厲害,一會兒就測量出了知更鳥的尾巴有3寸長,那小朋友你們想試一試,學習一寸蟲測量的方法呢?(想)

  師:(出示一張紙)在這張紙上,有一條線,看看上面有什麼?(一個紅點)這個紅點就是起點,是一寸蟲開始擺放的地方。請小朋友測量下這條線的長度,把測量的結果記錄在這個小方格里。

  師:在測量之前,你們想想一寸蟲是怎麼測量的?(讓幼兒想一想)想好了嗎?現在開始測量吧!

  (5)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6)講評幼兒的操作,有問題的指出並糾正。

  教師小結:我們小朋友真棒,都學會了一寸蟲的測量方法,一寸蟲是一個跟著一個,中間不能有空隙,也不能疊在一起,才能測量出來

  4.幼兒再次測量,運用直線測量法,學習測量動物的某個部位,並簡單記錄。

  (1)師:一寸蟲幫知更鳥測出了尾巴的長度,知更鳥說:“好吧,你幫我測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還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幫它們去測量一下,不然我還是會吃掉你的。”

  (2)師:看看知更鳥的朋友是誰?(教師出示圖片:大象、長頸鹿、兔子)

  師:小朋友們想一想,他們會叫一寸蟲測量什麼?

  幼:大象的鼻子,長頸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師:這一次啊,一寸蟲想請我們小朋友來測量,你們願意嗎?(願意)

  (3)師:在測量之前,先請小朋友認識一下這些操作材料,有一張記錄單,還有動物的圖片,還有一寸蟲,請小朋友來為知更鳥的好朋友測量一下。注意,找到這些圖片上的紅點,這是開始放一寸蟲的地方。

  (4)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5)講評記錄單,請幾個幼兒來分享一下。

  師:你是幫誰測量的?你是怎麼來量的?(幼兒的操作在投影儀上展示出來)

  5.感受一寸蟲的機智,體會測量的樂趣

  (1)師:一寸蟲告別的知更鳥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鶯,夜鶯要吃掉一寸蟲,一寸蟲說:“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會測量。”

  (2)師:你們猜猜夜鶯要請一寸蟲量什麼呢?

  (3)師:原來,夜鶯要請一寸蟲測量歌聲,一寸蟲想想歌聲怎麼測呢?小朋友說說看歌聲能不能測量?

  幼:能(不能)

  師: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的東西是可以測量的,有的東西是不可以測量的。

  師:那一寸蟲利用夜鶯不知道歌聲是不能測量的這個道理,她就逃跑了。

  師:我們來看看一寸蟲是怎麼做的?它對夜鶯說:“好吧,那你開始唱吧,我來測量。”於是,夜鶯開始唱了一起,一寸蟲爬呀爬呀,一會爬到草叢裡,一會兒躲在小花裡,一會就不見了。

  師:一寸蟲真聰明,而夜鶯不懂得測量,那我們小朋友呢,有沒有學會測量了?(學會了)

  師: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測量的,比如說我們教室裡的桌子的長度,積木的長度……等下我們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蟲去量一量有多長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