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範文(精選10篇)

人教版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範文(精選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 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1-22頁,第22頁“做一做”,完成練習五第1—2題。

  【教學目標】:

  1、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知道毫米與釐米間的關係。

  2、會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明晰測量的步驟與方法。

  3、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並能利用有關長度單位進行一些直觀判斷。

  【教學重點】:

  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會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

  【教學難點】:

  體驗1毫米的實際長度。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複習: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習過有關長度的知識,要精確地測量物體的長度,需要什麼工具?(直尺)我們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米和釐米)誰能用手勢比一比,1米和1釐米各有多長?

  2、匯入:我們已經認識了米和釐米,本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

  二、教學新知

  (一)創設情境,教學毫米產生的意義。

  1、下面,請同學們一起拿起你的數學課本。現在,請大家估計一下,我們的數學課本的長、寬和厚大約是多少釐米。(長大約25釐米;寬大約18釐米;厚大約1釐米)

  2、提問:大家都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和厚度進行了估計,誰估計得比較準確呢?我們可以用直尺量一量,來進行驗證。

  3、學生動手測量驗證。

  4、組織彙報測量結果:如長是26釐米零1小格;寬是18釐米零3小格;厚不夠1釐米,只有6個小格。

  5、指出: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我們可以用毫米作單位。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毫米。(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認識毫米

  1、初步認識1毫米。

  (1)請同學們拿出直尺,在你的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板書:在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

  (2)你能在直尺上找到這樣的1小格嗎?同桌兩個人互相指一指。

  提問:用手指指一指行嗎?有什麼問題嗎?(手指太粗指不清楚)那怎麼辦呢?(可以用鉛筆尖指一指)組織學生用鉛筆尖指出1毫米。

  (3)數一數:1釐米裡有幾個1毫米呢?請大家來數一數。

  提問:1釐米裡有幾個1毫米?誰能告訴大家?(1釐米裡有10個1毫米)

  組織學生再找一些1釐米,數一數。

  (4)小結:透過數1釐米裡面的小格,我們發現,只要是1釐米,它裡面都有10個小格,就是10毫米。因此,1釐米=10毫米(板書)

  2、進一步認識1毫米,建立表象

  (1)提問:剛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時候,為什麼用手指指不清,要用鉛筆尖呢?(因為1毫米很短)

  (2)那麼,1毫米到底有多長呢?你能用手給大家比一比嗎?

  讓學生比劃,挑3—5名學生;然後同桌互相比劃一下。

  (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毫米做單位呢?誰能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如“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身份證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光碟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直尺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銀行卡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4)猜一猜,幾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讓學生捏一捏課本紙,實際感受一下。交流彙報,指出:像我們數學課本張樣的紙,把它捏緊,10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三)用毫米測量

  1、以毫米做單位,用直尺測量數學課本的厚度。你是怎樣量的?

  生1:一小格一小格的數,6格,就是6毫米。

  生2:在每個1釐米之間,有1根刻度線稍微長一些,從整釐米數到這根刻度線的地方就是5毫米。還多出1小格,因此是6毫米。

  2、畫線段。(3釐米7毫米長的線段。)

  (1)提問:用直尺畫線段時需要注意什麼?如何畫出3釐米7毫米長的線段?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畫法:

  A、利用刻度尺先畫出3釐米的線段,再接著畫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輸出37毫米(3釐米=30毫米),然後畫線段。

  (2)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引導。

  三、鞏固新知

  1、談話:同學們,學習的價值在於應用。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毫米”這位新朋友,並探索出了“1釐米=10毫米”。你能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完成下面的練習嗎?願意挑戰一下自己嗎?

  2、學生根據本課的新內容完成“做一做”第1、2題。

  (1)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示讀出刻度尺所測量的物體長度。明確先1釐米1釐米地數,不滿1釐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數,這樣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學生讀數,再指名彙報。

  (2)第2題讓學生先估算,再測量,然後集體訂正,指名說說理由。

  3、完成“練習五”第2題。

  以毫米為單位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學生獨立完成後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1、提問:同學們,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完成了今天的學習任務。誰能說一說,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和體會?誰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問3—5人)

  2、教師概述:今天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毫米,知道了“1釐米=10毫米”。有了毫米,測量就更準確了。

  五、佈置作業

  實踐作業:練習五第1題

  附:板書設計

  毫米的認識

  在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

  1釐米=10毫米

  第2課時:分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3頁例2,完成練習五第3,5—7題。

  【教學目標】:

  1、懂得測量不同長度的物體要用合適的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觀念,並學會用其量物體的長度。知道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

  2、經歷測量的過程,發展測量技能。

  3、能主動求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並在學習中獲得自信。

  【教學重點】:

  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

  【教學難點】: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直尺、米尺、紙條。

  【教學過程】:

  教學重點:

  一、匯入新課

  1、複習: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認識了毫米,誰來說說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 (米、釐米、毫米)

  2、請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

  一隻螞蟻長約5(毫米)一隻長頸鹿高約2(米)

  一隻小花貓高約40(釐米)一張課桌寬約4( )

  3、一張課桌寬約( ),填什麼長度單位呢?8米太長,8釐米太短了,8毫米就更不行了,學過的長度單位都不能用。

  4、揭示課題:當長度比1米小而又比10釐米大,用什麼單位來計量最好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板書課題:分米)

  二、教學新知

  (一)認識分米

  1、談話:同學們,在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時,用米表示太長,用釐米表示太短,於是人們創造了長度單位“分米”。人們把10釐米看作1分米。現在,請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0釐米,這一段的長度就是1分米。

  2、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0釐米。

  3、1分米有多長?同學們用手勢表示一下。同桌兩人互相比一比,另一人可以用直尺量一量,看比的準確不準確。(黑板上貼出1分米長的紙條)

  4、提問:分米和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

  1分米等於10釐米。(板書)

  (二)體驗1分米

  提問: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如:開關板的邊長大約是1分米,手掌的寬度大約是1分米,粉筆盒的長大約是1分米,左外眼角到右外眼角的距離大約是1分米,鋼筆的長度、黑板擦的長度……等大約都是1分米。

  (三)分米與米的關係

  1、拿出米尺,提問:你能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嗎?

  (挑3—5名學生上臺對照米尺給全班同學指一指。)

  2、數一數,1米里面有幾個這樣的1分米?

  (1)挑幾名學生數給全班同學看。

  (2)全班同學一起數;1分米、2分米、3分米……9分米、10分米。

  3、提問:1米里面有幾個1分米呢?(1米里面有10個1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板書:1米=10分米(讀一讀,記一記)

  (四)實踐活動。

  1、現在同桌合作,藉助手中工具測量我們課桌的長、寬、高,比一比誰測量得準確。

  2、指名彙報交流。

  三、鞏固新知

  1、談話:同學們,學習的價值在於應用。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分米”這位新朋友,並探索出了“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你能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完成下面的練習嗎?願意挑戰一下自己嗎?

  2、完成練習五第3題。

  3、完成“練習五”第5題。

  讓學生先估計再測量,最後集體反饋訂正。

  4、完成“練習五”第6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交流時說說是怎麼畫的,畫線段時要注意什麼。

  5、完成“練習五”第7題。

  (1)學生獨立填上合適的單位或數。

  (2)組織交流。

  四、課堂小結

  1、提問:同學們,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完成了今天的學習任務。誰能說一說,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和體會?誰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問3—5人)

  2、教師概述:今天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有了分米,我們測量物體的時候就更方便了。

  五、佈置作業

  課外作業:請同學們回家也做個小小測量員,任選幾樣自己喜歡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長度,再實際測量一下。

  附:板書設計

  分米的認識

  1分米=10釐米

  1米=10分米

  第3課時:長度單位的換算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3頁例3,“做一做”,完成練習五第4,8,9,10題。

  【教學目標】:

  瞭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理解已學過的長度單位中相鄰單位之間的換算方法。

  【教學重點】:

  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

  能說出換算時的思考過程。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複習長度單位。

  (1)說一說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

  (2)各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關係是什麼?把這些長度單位按照從小到達的順序進行排列。

  板書:米—10—分米—10—釐米—10—毫米

  2、口答下列問題。

  1釐米=( )毫米10毫米=( )釐米

  1分米=( )釐米10釐米=( )分米

  1米=( )分米10分米=( )米

  3、思考後回答,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1)1米等於多少釐米?

  (2)1分米等於多少毫米?

  板書:1米=100釐米1分米=100毫米

  4、談話:剛才我們複習了長度單位的有關知識,今天我們來學習長度單位的換算。(板書課題: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

  二、教學新知

  (一)教學2釐米=( )毫米

  1、觀察課本第23頁例3中5角硬幣的圖片。

  2、提問:從圖中我們知道一個5角硬幣的直徑長度是多少?(板書:2釐米)

  如果換成用毫米作單位又是多少呢?板書:2釐米=( )毫米

  3、我們可以怎樣想?根據提示討論。

  1釐米是( )毫米?

  2釐米是( )個10毫米?

  就是( )毫米?

  讓學生討論,並指名回答。

  4、讓同學連起來說一說:2釐米就是2個10毫米,即20毫米厚。

  5、小結:當我們要把以釐米為單位的長度換算成以毫米微單位的長度時,我們根據1釐米等於10毫米,想幾釐米就是幾個十毫米,也就是幾十毫米就可以了。

  (二)教學80釐米=( )分米

  1、觀察課本第23頁例3中課桌圖片。

  談話:從圖中我們知道了課桌的高度是80釐米,它以釐米為單位,這樣的長度如果以分米為單位,是幾分米?你們能按照剛才換算釐米和毫米的步驟來說一說80釐米=( )分米嗎?

  2、學生獨立思考後,討論交流,教師提問:

  (1)10釐米是1分米,80釐米有( )個10釐米?

  (2)( )個10釐米就是( )分米?

  (3)80釐米等於( )分米?

  板書:80釐米=8分米

  3、小結:當我們要把以釐米為單位的長度換算成以分米為單位的長度時,我們根據10釐米等於1分米,想幾十釐米裡面有幾個10釐米,也就是幾分米。

  (三)思考:把分米換算成米,該怎麼想呢?試一試:40分米=( )米

  三、鞏固新知

  1、談話:同學們,學習的價值在於應用。剛才我們一起長度單位間的換算。你能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完成下面的練習嗎?願意挑戰一下自己嗎?

  2、組織練習。

  50毫米=( )釐米20分米=( )米

  40毫米=( )釐米300釐米=( )米

  20釐米3毫米=( )毫米80釐米+8分米=( )分米

  (同桌交流,選一題說說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評價,全班交流)。

  3、練習五第10題。

  四、課堂小結

  1、提問:同學們,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完成了今天的學習任務。誰能說一說,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和體會?誰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問3—5人)

  2、教師概述:今天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間的換算,透過學習我們知道了如何進行單位間的換算,掌握了長度單位間換算的方法。

  五、佈置作業

  1、書面作業:練習五第4、8、9題。

  附:板書設計

  長度單位的換算

  米—10—分米—10—釐米—10—毫米

  1米=100釐米1分米=100毫米

  2釐米=( 20 )毫米80釐米=( 8 )分米

  第4課時:千米的認識和換算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6頁例4、27頁例5,“做一做”,完成練習六第1—5題。

  【教學目標】:

  1、學習長度單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於1000米。瞭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理解已學過的長度單位中相鄰單位之間的換算方法。

  2、掌握千米和米的換算方法。

  【教學重點】: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會進行換算。

  【教學難點】:掌握千米和米的換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說說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板書:米、分米、釐米、毫米)用手勢比一比1米、1分米、1釐米、1毫米分別有多長。

  2、下列測量活動用什麼長度單位合適?

  (1)測量鉛筆的長度。

  (2)測量硬幣的厚度。

  (3)測量課桌的高度。

  (4)測量教室的長。

  (5)測量方城到北京的路程。

  3、揭示課題:

  (1)如果要測量方城到北京的路程,我們可以選用哪個長度單位來測量呢?

  (2)揭題:用米測量太麻煩了。方城到北京的距離比較遠,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二、學習新知

  (一)聯絡生活,初步感知“千米”。

  1、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聽說過“千米”,比如:

  (1)火車已經行駛了180千米。

  (2)公路上汽車限速每小時60千米。

  (3)方城離南陽有67千米。

  (4)方城到四里店鄉有35千米。

  2、提問: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過“千米”?(讓生答)

  3、小結: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做單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書:公里(km)】

  (二)聯絡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觀念。(例4)

  1、提問:1千米有多長呢?說能說一說?

  2、同學們去過體育廣場玩嗎?我們的體育廣場裡的跑道,一圈剛好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就是1千米。

  板書:1000米=1千米1千米=1000米

  3、全班齊讀。(指導學生朗讀:用不同的停頓來區分)

  4、從我們學校向東,這條路叫文化路。方城縣委就在文化路上,你們知道縣委在哪個地方嗎?其實,從我們學校到方城縣委的距離,大約就是1千米。

  5、你能從生活中找出1千米嗎?

  (三)教學簡單的換算。(例5)

  1、透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1000米=1千米,1千米=1000米那麼——

  (1)3千米=( )米(讓學生說想法,如:3千米裡有3個1千米,就是3000米)

  (2)5000米=( )千米(讓學生說出想法,如:5000米里有5個1000米,就是5個1千米,也就是5千米。

  2、練習:

  4千米=( )米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6000米=( )千米

  三、鞏固新知

  1、談話:同學們,學習的價值在於應用。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你能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完成下面的練習嗎?願意挑戰一下自己嗎?

  2、完成課本27頁上邊“做一做”。學生獨立填寫,然後集體訂正。

  3、完成練習六1、2、5題。學生獨立完成,然後集體訂正。

  4、完成練習六第3題。讓學生利用千米和米之間的關係進行推算。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裡的一個新成員:千米。你們有什麼收穫嗎?(瞭解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簡單換算,並瞭解了它的實際用途。)

  五、佈置作業

  1、書面作業:練習六第4題

  2、課外作業:在父母帶領下,實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第5課時:估測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7頁例6,“做一做”,完成練習六第6—15題。

  【教學目標】:

  1、鞏固長度單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建立1千米(公里)的長度觀念。

  2、鞏固千米和米的換算,能夠熟練地進行換算。

  3、提高估測能力,加深對長度觀念的理解掌握,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教學重點】:對具體情境中的距離使用合適的長度的單位進行估測。

  【教學難點】:正確地進行估測。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回憶學過的長度單位,並用手勢比劃出來(1米、1分米、1釐米、1毫米)

  1千米有多長?(1千米=1000米)說一說生活中的1千米。

  2、填一填:6千米=( )米5000米=( )千米

  7千米=( )米3050米=( )千米( )米

  3、匯入:在實際生產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或者不必要準確地測量出一個物體的長短、一段距離的長度,只需對物體的長短、距離的長度進行估測就可以了。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估測。(板書課題:估測)

  二、教學新知

  1、教學例6:估一估,從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

  (1)同學們,你家住在什麼地方?離我們城區三小大約有多遠?你會估計嗎?為了幫助大家學習估計自己家到學校的距離,我們首先來學習課本第27頁例6.

  (2)自學課本第27頁例6,看一看圖中的小朋友們是怎樣估計自己家到學校的距離的?

  (3)提問:例6中的3個小朋友分別是怎樣估計的?(提問3—5名學生)

  (4)小結:估計自己家到學校的距離的方法有很多,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選用合適的方法來估計。

  2、應用:

  (1)說一說,你家住在什麼地方?距離學校有多遠?你是怎麼進行估計的?

  (2)估計一下,我們教室的長、寬各是多少?(三間教室長10米左右,寬5米左右)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六第6題(估計從教室到校門口大約有多遠。說說你是怎樣估計的。)

  2、完成練習六第9題。(先讓學生獨立判斷,再集體評講。)

  3、完成練習六第10題。(讓學生獨立練習,評講時找出每一種路線,再比較。)

  4、完成練習六第14題。(讓學生小組討論,再集體彙報。)

  5、完成練習六第15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評講。)

  四、課堂總結

  1、提問:同學們,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完成了今天的學習任務。誰能說一說,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和體會?誰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問3—5人)

  2、教師小結

  五、佈置作業

  1、書面作業:練習六第8、11、13題。

  2、課外作業:練習六第7題,第12題,閱讀第30頁“生活中的數學”。

  第6課時:噸的認識和換算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1-32頁例7、例8,“做一做”,完成練習七第1—5題。

  【教學目標】:

  1、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

  2、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換算。

  3、培養觀察、比較、猜測、推理及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4、感知數學取之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學會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學難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猜老師的體重。教師讓學生猜一猜老師的體重,猜完後教師提問:剛才同學們在猜老師的體重時都用了同一個質量單位——千克,你們為什麼不用“克”作單位?

  2、提問:你們知道世界上體重最大的動物是什麼嗎?它的體重大約是多少?(介紹藍鯨: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遍佈全球各大洋海域。它身長可達30米左右,體重約170噸,一張嘴就可以開到容10個成年人自由進出的寬度。它常在水面張開血盆大口,把蝦和海水一起吞入口中,接著閉嘴濾出海水,把小蝦吞進腹內。一頭藍鯨每天要吃約4噸重的小磷蝦。如果它肚中的食物少於2噸,它就會餓得發慌,好像是永遠吃不飽似的。所以它經常潛入水深三四十米處,搜尋食物。由於長時間待在水中,每次浮上海面換氣時,會從鼻孔內噴射出高達15米左右的水柱,遠遠望去,宛如一股噴泉。)

  3、揭示課題:藍鯨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板書:噸的認識)。你能舉例說說生活中用噸作單位的物體嗎?(鯨魚,輪船,卡車載重量,大象體重,一堆石頭……)

  4、提問:以噸為單位的物體,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指出: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計量比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以用符號“t”表示。

  二、教學新知

  1、初步認識噸。

  (1)觀察課本第31頁主題圖。

  (2)提問:從圖中我們獲得了哪些數學資訊?(集裝箱的貨物重2噸,貨物列車載重60噸)

  (3)啟發思考:我們知道“噸”是用來計量較重物體的質量單位,那麼1噸有多重呢?“噸”和“千克”有什麼關係?

  (4)談話:在瞭解1噸有多重之前,我們先來解決一個問題,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5)指出:1000千克是一個很重的質量,數學上規定用1噸來表示1000千克,即1噸=1000千克。

  (6)提問:1噸裡面有幾個1千克?噸和千克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體驗1噸有多重。

  (1)談話:課前你們都自己測量了自己的體重,互相說一說你的體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三年級學生的體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學生的體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這樣重的同學大約重多少千克?40名這樣重的同學呢?

  (2)舉例: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什麼東西大約重1噸。(如“兩頭牛大約重1噸”,“兩匹馬與1只熊合起來大約重1噸”,“一般電梯的載重量是1噸”……)

  3、感受1噸水的重量。

  (1)學生彙報自己家上個月或幾個月用水數量。

  (2)提問:1噸水到底有多少呢?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噸水裝在一個正方體的水箱裡,這個正方體該有多大?

  (3)出示一個邊長是1米的正方體:在這個正方體裡裝滿水,水的質量就是1噸。

  4、噸與千克的換算。

  (1)出示例8.4噸=( )千克3000千克=( )噸

  (2)先讓學生獨立填寫,再讓學生組內交流,班內集體交流、說方法。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1、談話:同學們,學習的價值在於應用。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噸,知道1噸=1000千克。你能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完成下面的練習嗎?願意挑戰一下自己嗎?

  2、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第32頁“做一做”中的題目。

  3、完成“練習七”中的第1、2題。

  (1)第1題,先獨立連線,再交流。

  (2)第2題,學生先獨立練習,再集體反饋,重點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4、完成“練習七”第3題。

  對不同單位之間的加減計算,明確在計算前要統一單位。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質量單位裡的一個新成員:噸。你們有什麼收穫嗎?

  五、佈置作業

  課外作業:練習七第5題:瞭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採用哪些節水方法?

  第7課時: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3頁例9,“做一做”,完成練習七第6—8題。

  【教學目標】:

  1、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實際問題中的資訊,分析數量關係,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資訊的作用。

  2、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

  【教學重點】: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種可能的方案。

  【教學難點】:分析數量關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談話:在日常生活和數學學習中,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常常需要運用各種策略。今天這堂課,我們一起運用策略來解決一些問題吧!(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教學第33頁例9

  1、理解題意。

  (1)從圖中我們獲得了哪些資訊?

  (2)要求的問題是什麼?

  談話:求怎樣派車恰好把8噸煤運完,就是求載質量2噸的車、載質量3噸的車各安排運幾次,使得這兩輛車運載煤的總質量等於8噸。

  2、探索方法。

  (1)要求出滿足這個條件的所有情況該怎麼辦呢?我們看一看小精靈是怎麼說的!(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來)

  (2)在列表的時候,我們從哪裡入手來做呢?

  師:如果用“載質量2噸”的車子裝煤,最多運幾次?

  預設:在不用“載質量3噸”的車子裝煤時,次數最多,最多8÷2=4(次),剛好裝完。

  師:透過這個計算,我們知道“載質量2噸”的車子只可能運0-4次,運4次時符合條件。因此,我們可以從載重量2噸的車運4次入手來進行列表。

  (3)列表法解決問題。

  介紹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種方案列舉出來,這樣更好的簡便、直觀。列表如下:

  派車方案載質量2噸載質量3噸運煤噸數

  1 4次0次8噸√

  2 3次1次9噸

  3 2次2次10噸

  4 1次2次8噸√

  5 0次3次9噸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條件。

  3、回顧與反思。

  (1)我們在列舉的時候應注意什麼?(按照一定的順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無限多,適合用列舉的方案嗎?(不適合,在能列舉出所有方案的情況下選擇用列表法列舉)

  (3)檢驗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運完8噸煤。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33頁“做一做”。

  (1)由題中我們獲得了哪些資訊?師明確要求怎麼付錢,就是求30元裡面有幾個5元和幾個2元,同時需考慮到5元和2元的張數各自只有6張,即最多隻能取6張5元或2元。試問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怎麼做,加上這個條件後怎麼做?這樣有什麼區別?

  (2)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用列表法把各種可能的方案列出來然後選擇合適的方案。

  (3)彙報交流結果,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七第7題。

  (1)求“每條船都坐滿,怎樣租船?”就是求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2)求“哪個租船方案最省錢”怎麼做?(學生把每一種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別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計算價格,然後比較大小。

  3、完成練習七第6題。

  4、完成練習七第8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你有哪些收穫?(在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比較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列表的方法來列舉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後選擇符合條件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第8課時:《測量》整理和複習

  【教學內容】:整理複習教科書第21—35頁。

  【教學目標】:

  1、透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進率和重量單位(噸、千克)之間的進率及其相互改寫,建立噸的質量觀念能進行簡單的計算和估計。

  2、培養學生解題時認真審題,仔細分析,反覆檢查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1、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長度觀念及1噸的質量觀念,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和實際測量能力。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1、談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不斷的學習新知識的時候還要對以前所學的時不時的進行復習,才能把知識掌握的更加牢靠。那聯絡生活中的知識今天我們就來把第三單元的知識進行一個系統的複習。(板書:測量複習)

  2、板書課題:測量整理和複習

  二、複習長度單位

  1、常見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常見的長度單位毫米、釐米、分米、米、千米。(板書:長度單位:毫米、釐米、分米、米、千米)

  2、指出:在生活中,測量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釐米(cm)、分米(dm)作單位;測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m)作單位;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單位。

  讓學生試著用手比劃出毫米、釐米、分米、米的長度。

  3、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板書:10、10、10、1000)

  4、小知識,記一記:(請學生分別進行朗讀,熟悉的掌握知識。)

  (1)硬幣厚度、降水量、手指寬度等,通常用“毫米”作單位。(如:①一枚硬幣的厚度約為1毫米;②秋季本市降水量為139毫米; ③食指寬度約為8毫米;······)

  (2)身高、粉筆、鉛筆長度等,通常用“釐米”作單位。(如:①小麗身高134釐米;②粉筆的長度為7釐米;······)

  (3)大樹、書桌高度等,通常用“分米”作單位。(如:①大樹高約70分米;②書桌高約6分米;······)

  (4)操場一圈、黑板長度等,通常用“米”作單位。(如:①操場一圈是300米;②黑板長度約為4米;······)

  (5)、兩地間距離、交通工具速度等,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單位。(如:①葉鎮到靈山還有54千米(公里);②飛機每小時飛行800千米;③珠穆朗瑪峰高約8千米;······)

  三、複習質量單位

  1、常見的質量單位有哪些?

  常見的質量單位克、千克、噸。(板書:質量單位:克、千克、噸)

  2、指出:在生活中,稱量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可以用克(g)作單位;稱量一般物品的質量,常用千克(kg)作單位;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3、質量單位之間的進率。(板書:1000、1000)

  4、小知識,記一記:(請學生分別進行朗讀,熟悉的掌握知識。)

  (1)一個蘋果、一枚硬幣等的重量,通常用“克”作單位。(如:①一個蘋果重120克;②一枚硬幣約重6克;······)

  (2)小朋友體重、小型動物體重等,通常用“千克”作單位。(如:①小詩體重是32千克;②一隻雞約重3千克;③熊貓體重約為70千克;······)

  (3)大型動物體重、大型交通工具重量、載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如:①大象體重約為4噸;②鯨魚體重約為125噸;③一架飛機重約300噸;④卡車載重量約為8噸;······)

  四、闖關練習

  (一)第一關,腦靈手快

  鉛筆長16( )

  從縣城到四里店鄉35( )

  爸爸的身高是17( ),體重是72( )

  數學課本厚約7( )

  一袋味精重500( )

  卡車載重4( )

  捲尺長3( )

  師:同學們都很棒,順利的通過了第一關,給自己一個頂呱呱,下面我們進入第二關。

  (二)第二關,火眼金睛

  1、噸,千米,克都是質量單位。( )

  2、比1分米少5釐米的是95釐米。( )

  3、1噸木頭和1000千克紙同樣重。( )

  4、爸爸每分鐘可以走70千米。( )

  5、一塊香皂大約重200千克。( )

  6、40噸-9000千克=31噸( )

  師:第二關也被我們輕鬆解決,你們真是太棒了。

  (三)第三關,挑戰自我

  一隻小兔去搬蘿蔔,分兩次搬運,第一次搬了8千克,第二次搬了3900克,一共搬了多少千克?

  1、看這道題,你都知道了些什麼數學資訊?

  2、解決這個問題你會列式計算嗎?

  師:同學們一個個都是能手,那能不能挑戰更高的難度呢?

  (四)第四關,提升自我

  1、小鹿從家裡出發去小狗家,叫上小狗一起去找小刺蝟玩,它一共走了多少米?(小鹿到小狗家280米,小狗到小刺蝟家350米)

  (1)看這道題,你都知道了些什麼數學資訊?

  (2)解決這個問題你會列式計算嗎?

  2、天黑了,小狗小鹿回家了,小狗來回共走了多少米?小鹿來回共走了多少米?

  五、自主測評

  1、自主檢測

  透過今天的複習,相信大家對這一單元的知識又有了更新更深的認識,讓我們來檢測一下吧!

  自主檢測題

  (一)填一填:

  1、千米、米、分米、釐米、毫米都是( )單位,千克、克、噸都是( )單位。

  2、小青走800米用了8分鐘,平均每分鐘走( )米。

  3、 5釐米=( )毫米3000千克=( )噸

  500毫米=( )釐米4300千克=( )噸( )千克

  4、學校運動場的跑道一圈長400米,兩圈長( )米,還差( )米是1千米。

  5、一根蠟燭長1分米2釐米,點燃一會後還剩5釐米,燃去了( )釐米。

  6、把3分米長的繩子對摺成3份,它的長度變成了( )釐米。

  二、比一比,在()裡填上><或=。

  3000千克( )3噸40米( )400分米1噸( )999千克

  7米( )70釐米50分米( )400釐米8噸( )8020千克

  三、判斷對錯。(對的打√,錯的打×)

  1、每塊鐵重250千克,4塊同樣的鐵重1噸。( )

  2、每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 )

  3、一條跳繩長20分米。( )

  4、一個足球重250千克。( )

  5、爸爸的一步比小軍的一步長15釐米。( )

  6、 1噸鐵比1000千克棉花重。( )

  四、連一連。

  一頭鯨魚重30分米

  數學課本長約200噸

  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 篇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頁的例1及相應的“做一做”中的習題,練習一的第1.2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1釐米=10毫米。

  教具、學具準備:

  1、教師準備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帶子;

  2、學生每人準備一把小尺子,一根帶子和一枚一分硬幣。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教師:我們以前都學過什麼長度單位?1米是多少釐米?

  讓學生具體比畫一下1釐米和1米的長度。

  二、操作觀察

  1、操作活動:拿出小尺量量文具盒的長、寬、高各是多少釐米?

  2、分組活動:用米尺量量黑板、桌椅、教室、講臺。

  3、彙報:說說測量中你有什麼發現?

  三、探索新知

  教師:我們以前量比較小的物體的長度或比較短的距離,是用釐米作長度單位。如果我們要量更小的物體的長度或更短的距離,該用什麼作長度單位呢?我們今天要學習一種新的比釐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引出新課)。

  1、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觀察一下。

  教師:尺子上的刻度除了我們以前學過的釐米外,還有什麼刻度?(還有比釐米更小的格。)

  教師:1釐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教師指導學生數小格。)

  教師:五釐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那麼小1釐米是多少毫米?(因為1釐米中間有1,2,…,10個小格,每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所以1釐米是10毫米。)板書:1釐米=10毫米

  教師:請同學們用手勢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長。(看一看學生表示的是否合適。)

  2.看書P2,讓同桌相互說說圖意,師重點引導學生看P3小天使說了什麼?

  3、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可用“毫米”作單位?

  四、鞏固練習

  1、做P3“做一做”中的習題,師巡視

  2、練習一的第1、2題。

  五、生活中的數學

  1、估一估:數學書的厚大約是多少毫米,尺子的厚度約多少毫米等等。

  2、你能說說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嗎?

  3、驗證剛才說的是否正確,並量一量,重點量一分硬幣的厚度。

  六、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將今天所學的知識加以概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比較薄的物體,要求量的比較精確時,就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七、作業設計

  1、用線把相對應的左右兩邊連起來。

  樓房高135釐米

  小紅身高60毫米

  小刀長15米

  黑板長18釐米

  鉛筆長4米

  2、量一量下面各條線段的長(略)

  3、按要求畫線段

  (1)畫一條25毫米的線段

  (2)畫一條比25毫米短8毫米的線段

  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分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4—第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透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的長度可以用分米作單位。

  2、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3、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師:昨天同學和聰聰已經量出了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

  生:……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髮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釐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間觀念

  1、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釐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釐米

  2、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4、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5、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三、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課件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後再測量)

  五、鞏固發展

  1、練習一的第三題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2)一張床長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釐米()

  3、填空:

  5分米=()釐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釐米=()分米2米=()釐米

  4、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三第4題教和第五題。

  5、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三第六題和第七題。

  六、全課小結: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第三課時千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七頁至第八頁例三和例四

  教學目標:

  1、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於1000米。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準備:

  要求學生到路邊觀察路標,教師製作一塊路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千米

  1、學生彙報到路邊觀察到什麼。

  2、出示老師製作的第一塊路標,讓學生理解、體會從某路口到南寧市外環線6千米的含義,

  3、讓學生看書第七頁的例三,理解到葉鎮21千米、靈山23千米的意義。

  4、小結: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師:從某路口到南寧外環線6千米,那麼你是否知道從某路口到那裡大約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長呢?

  生:想

  師:從某路口到某處就是1千米,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讓學生到運動場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約有多長。

  2、讓學生動手測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彙報板出:1千米=1000米

  3、舉出例子說一說在我們生活周圍有1千米長的物體嗎?

  三、鞏固知識、動用知識: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一題和第四題。

  2、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練習二第二題

  (2)補充題(略)

  四、全課總結:

  第四課時千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8頁例四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長度概念。

  2、培養學生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體驗1千米有多遠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讓學生說說1千米有多長,1米、1分米、1釐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1米=()釐米

  1米=()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學生實踐(把全班學生分為10個小組進行測量)

  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走一走,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00米有多遠。

  3、彙報:

  (1)請學生說一說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幾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約走了多少步。

  (2)提問;一個小組量出100米,10個小組一共量出多少個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讓學生討論從學校門口到什麼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體驗1000米有多遠。

  帶學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遠。

  第五課時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

  教學內容:

  教材第八頁的例五及練習二的第三題、第五題、第六題

  教學目標:

  1、透過教學,使學生學會長度

  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

  2、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圖:

  師:師:今天我們一起去數學王國旅遊好嗎?(出示小精靈和數學王國,圖,小精靈說:歡迎聰明同學來數學王國遊玩!)

  2、選鑰匙開門(先出示第一道門,再出示第二道門,然後出示第三道門)

  第一道門:小精靈:這扇門有二把鎖,(二把鎖分別標上:400釐米,5分米)下面這裡有很多把鑰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會選鑰匙了嗎?能說說為什麼?

  第二道門:小精靈:這扇門同樣有兩把鎖(兩把鎖分別標上:3千米、5000米),下面這裡有4把鑰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會選嗎?你知道為什麼嗎?

  小結把千米和米之間換算的方法。

  第三道門:鎖上標有5千米—20xx米、1000米+4千米

  6把鑰匙分別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讓學生先選後說想法。

  二、鞏固、運用(出示數學王國裡的數學景象)

  師:譁!數學王國多美呀!有樹,有花,還有……。

  1、看一看大樹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頁的做一做設計成填寫大樹的高度)

  2、同學們來到雙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來到村口迎接同學們,請同學找一找,誰跟誰是同一胞。

  3、摘蘋果(出示蘋果樹,樹上掛有很多蘋果,每個蘋果寫上帶有長度單位的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們帶同學們到數學奧宮去玩,數學奧宮距離雙胞胎村200千米。他們早上8時乘汽車出發,汽車平均每小時50千米,中午12時能到達嗎?

  三、全課總結

  讓學生說說你遊數學王國你的有什麼收穫!

  第六課時噸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11頁至第13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2、學會換算質量單位。

  3、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這些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教學難點

  學會估計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體的質量

  (1)老師手裡握著一枚胸花,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手裡有什麼,並估測它的質量。

  (2)、猜一猜老師約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頭牛媽媽、一匹馬爸爸、一頭豬姐姐、一隻熊哥哥約重多少千克?

  2、講故事

  師:這些動物們都住在美麗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條河岸上,這條河,河水很清,在河對岸也有一個村莊,這個村莊住著白兔、小猴等動物,……。

  3、認識噸,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

  師:

  (1)牛媽媽、馬爸爸、豬姐姐、熊哥哥能一起過橋嗎?請同學們開啟書,翻到第十一頁,看第十一頁的例6。

  (2)各學習小組議一議,這四隻動物能一起過橋嗎?為什麼?

  (3)彙報;

  4、小結:

  (1)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

  (2)1噸=1000千克

  5、請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什麼東西大約重1噸。

  二、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

  1、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彙報

  3、總結單位名稱的換算方法。

  三、鞏固、運用新知

  1、讓學生說一說用噸作單位的物品有哪些?

  2、獨立完成練習三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3、指導學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題和練習三中的第三題和第四題。

  四、全課總結:

  說說這節課你認為自己表現得如何,你有什麼收穫?

  第七課時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內容:

  教材第一十四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千米和質量單位噸,牢記單位之間的進率。

  2、能聯絡生活,理解生活中處處存在這些數學知識。

  4、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能聯絡生活,說出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過程

  一、複習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

  1、複習長度單位:

  (1)讓學生說一說你認識了哪幾個長度單位。

  (2)舉例子說一說1毫米、1釐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長度。

  2、複習質量單位

  (1)讓學生說一說你認識了哪幾個質量單位。

  (2)舉例子說一說1克、1千克、1噸有多重?

  二、聯絡生活,瞭解生活中的數學

  (一)自學課本第一十四頁的內容

  1、學生看書第十四頁的內容。

  2、各學習小組交流,你看到了什麼?

  3、全班交流

  師:請各小組代表彙報你們組發現了什麼?

  生:我們組發現一輛汽車限載重量8噸,……。

  (二)學生彙報社會調查情況

  師:請同學們彙報這兩天來你透過什麼方法,發現生活裡存在我們學過的長度和質量知識。

  生1:我爸開摩托車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時40千米,我家到學校的路程大約是2千米。

  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 篇3

  一、活動目標

  1.讓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標準化的測量工具,我們用身體也可以進行測量。初步學習用手、腳印測量的方法。

  2.瞭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單位“拃”。

  二、活動準備:

  繪本課件、記錄紙、筆、測量關聯的物品。

  三、活動過程

  有個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們就來聽一個豆豆的故事。 看課件,引導孩子認識、使用身體尺。

  環節一:認識手尺,學習用“拃”進行測量

  1.媽媽是用什麼尺子給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瞭解手尺概念,學習手尺測量方法。

  3.請小朋友也試試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學說手尺的度量單位“拃”,同伴之間相互比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現在請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5.討論:(老師和小朋友一起測量櫃子)為什麼老師和小朋友用手尺量的櫃子尺寸是不一樣的呢?

  6.小結:因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環節二:學習用腳印進行測量

  1.誰能幫豆豆想想還可以用我們身體的什麼部分量量大衣櫃?

  2.誰來說說怎樣用腳印測量?

  3.練兵:請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練一練,用腳印測量的本領。

  4.討論:(老師和小朋友一起量櫃子)為什麼老師和小朋友用腳印量的櫃子尺寸是不一樣的呢?

  5.集體

  小結:因為腳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四、實踐操作

  1.今天我們學會了用手尺和腳印進行測量,現在我們用新學到的本領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後記錄在表格上。

  2.介紹記錄表及記錄表的填寫方法。

  五、發散引導

  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測量結果,引導幼兒在課後嘗試用手尺和腳印測量其它物品。

  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電流的'大小,知道電流的單位、符號,關心生活中有關用電器工作的電流值。

  2.知道電流表的用途、符號,知道正確使用電流表的規則,並會將電流表正確接入電路,畫出相應的電路圖。

  3.能認識電流表的量程,正確讀出電流表的示數。

  過程與方法

  在認識和使用電流表的過程中,學會閱讀說明書,對照實物,掌握正確使用測量工具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注意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和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

  正確使用電流表。

  難點

  正確連線電路。

  教學方法

  實驗法、類比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多媒體展示:

  下雨天狂風暴雨和淅淅瀝瀝的小雨對比,黑夜裡閃電的光亮和街上彩燈的閃亮對比,水龍頭出水多與少對比。

  師:自然界中強與弱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如大雨與小雨;強光與弱光;水龍頭出水的多少,即水流有強弱。那麼電流是否也有強弱呢?

  演示:由一節和兩節電池分別供電的一盞燈的發光情形。

  師:燈為什麼會亮?燈光亮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生:燈亮是因為有電流流過燈絲。用兩節電池比一節電池燈的亮度大,表示電流流過燈絲的強。

  師:電流與水流一樣,也有強弱的不同,怎樣表示電流的強弱呢?我們本節課就來學習電流的強弱,即電流。

  二、新課教學

  1.怎樣表示電流的強弱

  師:剛才的演示實驗中,燈泡發光說明電路中有電流,燈泡的亮度不同說明流過的電流強弱不同。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部分內容。

  師:電流就是表示電流強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它的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

  教師簡介安培:安培是法國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化學、數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安培在電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被後人稱為“電學中的牛頓”。為了紀念他,物理學中用安培作為電流的單位。希望同學們能向安培學習,刻苦鑽研,勇於開拓和創新。

  師:除了安培之外,還有其他單位嗎?

  生:還有毫安、微安。

  師:它們如何換算呢?

  生:1A=1000mAImA=1000μA

  師:不同的用電器工作時,電流大小一般不同。請閱讀課文中的小資料。

  教師組織學生看課本上“常見的電流資料”,讓學生讀資料並講明意義,比較不同單位的電流值,體會日常電路中的電流值。

  2.怎樣連線電流表

  師:小資料中的電流值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們用什麼測量電流的強弱呢?

  生:利用電流表來測量電流的強弱。

  師:現在請同學們用你桌上的燈泡、導線、電池組成電路。先用一節電池供電,再用兩節電池供電,燈泡亮度怎樣變化?說明了什麼?

  生:用兩節電池供電時燈泡亮一些,說明電流大。

  師:現在每組發一個能直接測出電流值的電錶——電流表。在剛才的電路中,再接入電流表,就可以測出燈泡的電流值。不過,大家要先閱讀課本,討論一下,要注意什麼原則才算正確連線電流表?

  討論之後,總結出以下幾條規則:

  規則1:使用前要校零;

  規則2:電流表必須和被測的用電器串聯;

  規則3:電流必須從“+”接線柱流進去,從“-”接線柱流出來;

  規則4: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學生用電流表有兩種量程,電流值小於0.6A時用標著“0.6”的接線柱和“一”接線柱;電流值大於0.6A且不超過3A時用標著“3”的接線柱和“—”線柱;

  規則5: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使電流表直接連到電源的兩極上。

  師:掌握電流表的連線後,兩人一組開始把電流表接入電路中,要注意規則。

  (學生實驗,教師給予幫助和指導)

  3.怎樣在電流表上讀數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

  總結:要能讀出電流表的讀數,應該看清三點:一是看清選用了哪個量程,從而知道滿偏度所表示的電流值;二是看清每一大格分成幾個小格,以及它們各表示的電流值;三是看清測量時錶針停在哪個大格、哪個小格上。

  學生活動:安排兩個同學一組做遊戲,用印刷的無指標的表頭當電流表,竹籤當指標,一個同學指一個刻度,並說出選擇哪個量程,讓另一個同學讀數;或一個同學說出一個電流值,另外一個同學指出選擇哪個量程,並把指標指到相應的位置。看誰讀數準確、迅速,看哪個小組合作好、學習愉快,作為獎勵,讓這樣的小組在展示臺示範。

  師:用電流表測量電流時,如果燈泡上不標電流值,那麼我們該怎樣測量?

  生:可以用試觸法解決,即兩根導線和電流表的兩個接線柱只要一接觸(不要固定),就可看出電流表的錶針是否超過你估計的量程。如錶針正好在你估計的量程內,你只要把導線固定好讀數即可;相反,不在你估計的量程內,則換成另一量程的兩個接線柱即可。

  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 篇5

  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能根據日常經驗估測長度,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能根據常見的週期現象估測時間,能使用秒錶、手錶測量時間。

  知道測量有誤差。瞭解誤差和錯誤的區別。

  瞭解計量長度和時間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1.2過程與方法:

  透過具體的測量活動對常見物體的尺度和時間段有大致的瞭解,對長度和時間單位大小形成具體概念。

  透過實際測量活動使學生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使用計時工具測量時間。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結合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興趣和習慣,養成認真細心、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透過根據日常經驗估測長度和時間,體會物理與生活的聯絡,進一步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2.1教學重點

  長度的單位、長度的測量。

  2.2教學難點

  測量長度單位概念的具體化和測量中的讀數。

  教學工具

  多媒體裝置

  教學過程

  6.1引入新課

  【師】看下圖,同學們覺得中心的兩個圓面積一樣大嗎?

  【生】不一樣大。

  【師】憑感覺看,是不一樣大,那麼大家拿出手頭的尺子或者選擇一根繩子作為參照物,來測量測量兩個圓的大小。

  【生】兩個圓原來是一樣大的。

  6.2新知介紹

  一、長度的單位

  【師】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長度的單位——米,也學習了米的相關進率。

  下面我們來總結:

  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符號為m,常用長度單位還有千米(符號為km)、分米(符號為dm)、釐米(符號為cm)、毫米(符號為mm)、微米(符號為μm)、奈米(符號為nm)。它們同米的換算關係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師】下面是小亮同學做的長度單位換算的幾個算式,請指出他在換算過程中的錯誤,並寫出正確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

  【生】5.2m=5.2×2500px=13000px

  【師】對,進行單位換算時,正確的格式是數字不變,把相應的單位作等量代換。

  二、長度的測量

  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

  【師】從這幅圖裡可以看到,我們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線在左端(離最左端邊緣有一小段距離),沒有磨損,它的量程為0~200px,也就是說它最多能測200px的長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

  【師】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師:首先請同學們測量一下物理課本的長度和寬度,在測量過程中總結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在哪裡,是否磨損),量程(測量範圍)和分度值(兩條相鄰的最小刻度線間的距離,它決定著刻度尺的準確程度)。

  B:使用中: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

  讀數時,視線與尺面垂直。

  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記錄時,結果應包括讀數和單位兩部分。

  對於較厚的刻度尺,應使刻度線貼近被測物體(如圖丙所示)。零刻度線磨損時,要從其他清晰整數刻度線作為起始刻度測起,測量結果應該等於讀出的刻度值減去作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圖所示)。

  讀數:視線要正對刻度線(如下圖所示);除讀出分度值以上的準確值外,還要估讀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值(估讀值)。圖中鉛筆長度為69.5mm,其中69mm是準確值,0.5mm是估讀值。

  4.記,指記錄。記錄測量結果應包括數值和單位。

  【師】下圖中木塊長度是多少?

  【生】答:2.1925px。

  測量誤差

  【師】在剛才的測量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家的測量結果有稍微的差別,但是我們的測量方法卻都是正確的。之所以有差別的存在,是因為我們最後需要進行估讀,估讀就難免有大有小。這就形成了誤差。

  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

  【師】我們不能消滅誤差,但應儘量減少誤差。

  減少誤差的方法:

  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誤差不是錯誤。測量錯誤是由於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讀數時粗心造成的,是不該發生的,是能夠避免的。

  【例題】如圖所示,用刻度尺測量一木塊的長度,測量的結果是( )

  A.46.25px

  B.96.25px

  C.19mm

  D.47.5px

  【分析】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之前,要明確其分度值;測量物體長度時,要觀察是否從0刻度線量起,起始端沒從0開始,要以某一刻度當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前面的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圖知:刻度尺上25px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木塊左側與50px對齊,右側與96.25px對齊,所以木塊的長度為L=96.25px-50px=46.25px。

  故選A

  【例題】某同學用同一把刻度尺對同一物體的長度進行了4次測量,結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則該物體的長度應記為( )

  A.308.75p

  B.308.5px

  C.312.5px

  D.309px

  【分析】偏差較大的讀數是錯誤的,去錯誤讀數,取其餘3個正確測量值的平均值值即為測量結果;

  在測量長度時,通常採用取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故只要計算出四次測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後結果的確定時,還要注意小數位數的保留規則與測量值相同;

  從題中提供資料可知,323.75px與其它資料相差較大,所以323.75px是錯誤的,應該去掉;

  為減小長度測量的誤差,通常採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故物體的長度最終應記錄為:L=12.34cm+12.36cm+12.35cm

  =308.75px

  故選A

  三、時間的測量

  【師】許多同學手上都有帶一隻手錶,大家都知道,手錶是用來看時間的,所以是時間的測量工具。那麼除了手錶以外,大家知道,還有哪些是用來測量時間呢?沒有手錶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怎樣的方法判斷時間呢?(不要告訴我說可以看手機時間。)

  【師】

  下面我們概括介紹計時工具的發展變化過程。在古代,人們用日晷、沙漏等器具來計時。

  16世紀後,歐洲出現了有重錘的擺鐘,近代機械式鐘錶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利用石英晶體制成了穩定、輕巧、方便的電子鐘錶,它們一天的偏差不超過0.5秒。目前最準確的計時裝置是天文臺使用的原子鐘,30萬年的偏差只有1秒。

  【師】古代人和現代人測量時間的工具、測量方法?

  【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計時。

  日晷:在太陽照射下垂直於日晷圓盤上的杆在圓盤上形成影,隨太陽昇降運

  動,不同時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對應位置標上對應的時刻,就可以用來計時了;

  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時間間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數量的沙子,根據漏下的沙量計時。)

  【師】對,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時候在野外我們也可以根據太陽的位置確定大概的時間,接下來我們具體來學習時間。

  時間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符號為s。除了“秒”之外,常用單位還有小時(符號h)、分鐘(符號min)。它們之間的換算關係是:

  1h=60min,1min=60s,1h=3600s

  計時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種石英鐘、電子手錶;運動場和實驗室常用的機械停表、電子停表。

  【實驗】機械停表的使用

  (1)練習停表的使用:如何開啟、停止、歸零;如何讀數。

  (2)用停表測量脈搏跳動10次所用時間以及1min內脈搏跳動的次數。

  【歸納總結】秒錶的外形如上圖所示,A為歸零按鈕,B為計時秒針控制按鈕。使用時,你應該先進行調節,就是按下歸零按鈕,使秒針指在“0”處。再按動秒針控制按鈕開始計時。計時結束時,要按動秒針控制按鈕,這時秒針會停在最後計時處,就可以讀出時間值。

  【師】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為槓桿呢?

  【生】思考並作答

  【師】一根硬棒成為槓桿的要有如下兩個條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繞著某固定點轉動

  誤差處理:

  【師】時間的測量也會有誤差,如果減小誤差,如長度測量類似:

  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 篇6

  一、活動目標

  1、討論、分析並懂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個物件,得出的結果不同;

  2、運用已有經驗,進行多種工具的測量,嘗試簡單記錄;

  3、感受測量活動的趣味性。

  二、活動準備

  1、直尺、捲尺、皮尺、小棍、書本、橡皮、鉛筆等測量工具若干。

  2、幼兒用書。

  3、教學PPT

  三、活動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幼兒測量的興趣。

  師:大家看黑板上的圖片是什麼呀?

  幼:小朋友在擦桌子。

  師:我們平常是完飯也經常的這樣擦桌子,但是小朋友知道我們的桌子有多長嗎?

  2、幼兒討論,教師幫助幼兒小結測量的方法。 師:小朋友們都知道如何測量我們的桌子呢? 幼:尺子、米尺、指頭……

  師:非常好!其實我們還可以用我們身邊的物品來進行測量。比如說我們桌子上的書、鉛筆、橡皮。下面老師告訴小朋友們如何用這些物品來進行測量,老師測量的時候請小朋友們跟著老師一起數。請看黑板。

  3、指導幼兒用書、橡皮、鉛筆再次測量桌子。

  師:那現在請小朋友們開始測量吧!

  (啟示幼兒測量物體需要從物體的最頭端起開始測量,測量時用手暫時記錄長度,下次測量需要緊挨手部最後端起開始測量。)

  4、幼兒記錄測量結果。

  5、分析測量中的問題。

  四、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們回家測一測父母和自己的腰的尺寸,並嘗試記錄下來。

  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 篇7

  設計背景:

  經過一個暑假,大 部分孩子都長高了不少,排隊每個都在比較高矮,為了讓孩子瞭解自己的高矮,設計了數學課——測量

  活動目標:

  1.能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自然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寬窄,高矮等。

  2.體驗不同的測量工具和方法。

  3.初步理解測量的意義。

  4.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5.培養幼兒健康活潑的性格。

  重點難點:

  測量的意義,測量物體的長短,寬窄,高矮。

  活動準備:

  直尺,長紙條,測量用的繩子,木棍,記錄紙。

  活動過程:

  1教師帶領幼兒到戶外,找到兩種高矮差異不太明顯的植物,請幼兒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

  2 啟發幼兒用自然工具來測量兩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在測量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幼兒測量時將測量工具首尾相接。

  3 分組活動:第一組用手或手臂來量桌子,門,窗的長度,寬度,說說測量的結果並且記錄下來。第二組用繩或者腳步來測量教室,黑板的長度,寬度,說說測量結果並記錄下來。第三組用棍子或者直尺來測量桌子,椅子的長度或寬度或高度,說出測量結果並記錄下來。

  4 對照彙報結果引導幼兒探索:用長方形紙條自制量尺,寫上0——10的數字做成量尺。

  5 交流小結,鼓勵幼兒用書,鉛筆,小棍,直尺來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

  教學反思:

  學前階段的幼兒,對與數的概念理解難掌握,測量的意義難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加上讓幼兒自己操作自己動手來尋求答案,讓幼兒真正瞭解測量的樂趣。這一活動幼兒比較興趣參與活動,但是測量結果的記錄有所欠佳。對於這一活動我進行了反思:雖然幼兒樂與參與了活動,但是實踐過程操作能力還不夠強。在以後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多鍛鍊幼兒的動手能力。

  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 篇8

  教學目標:

  能用自然物正確地測量線段及圖形邊的長度,並比較長短。

  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兩名運動員比賽跳遠的圖片(運動員跳出的線段長度是2的倍數),2釐米長的短棒若干。

  2、幼兒用書,形針若干,小木棒若干。

  3、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1、學習測量的方法。

  提問:圖上的運動員在幹什麼?我們來做小裁判,評一評他們誰跳得遠?(啟發幼兒用測量的方法來比較)教師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測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線段一一排列,使小棒頭尾相接,沒有空隙。線上段下寫下所用小棒的數量。

  請一位幼兒上來,分別嘗試測量另外一個運動員跳的線段的長度,教師幫助幼兒寫下所用小棒的數量。

  比一比誰跳得遠,並說一說為什麼。

  2、討論並嘗試測量另一幅圖。(方法同測量圖一)

  3、幼兒用小棒或回形針測量幼兒用書上運動員跳高、跳遠、投擲的線段長度,並給跳得遠、投得遠、跑得高的那名運動員貼上小紅花。

  教學反思:

  一環又一環的情境創設抓住了幼兒學習的興趣,使幼兒在興趣中學會了能按從大到小排序或從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學。

  本節課幼兒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兒有的操作沒能完成,這需要教師課下幫助幼兒完成,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 篇9

  【教材分析】

  學習自然測量,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還可以讓幼兒感知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測量是幼兒較感興趣且操作性強的一項活動。引導幼兒自己發現每個測量物件適合用什麼樣的測量工具,自己探究測量工具的選擇與測量物件的關係活動中應培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精神。

  【活動目標】

  1、掌握自然測量的方法,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根據測量物件的不同特點選擇適宜工具進行測量。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樂於用測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積木木棒、鉛筆、大熊圖片

  【活動建議】

  1、出示大熊圖片,創設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提問:大熊製作一個和桌子差不多長的玩具櫥,可他不會,我們該怎麼幫助他呢?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工具和測量長度。

  (1)引導幼兒討論測量玩具櫥的長度方法,鼓勵幼兒嘗試不同方法。

  (2)請個別幼兒演示,提醒其他幼兒進行觀察。

  (3)示範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4)請幼兒運用心經驗擦亮並記錄。

  3、鼓勵幼兒運用不同工具測量。

  (1)引導幼兒閱讀《我長大了》P28,選擇兩種不同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在表格中記錄測量的次數。

  提問:剛剛測量的是同一張桌子,為什麼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請全體幼兒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

  (3)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同一個物體,為什麼測量次數和結果不一樣?

  小結:測量工具長,測量次數少;測量工具短,測量次數多。

  (4)生活中引導幼兒運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感興趣的物品。

  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 篇10

  教材分析

  時間的概念及應用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學的教學內容中都有涉及,在小學教學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本節內容要求學生還要進一步建立正確的時間觀,明確事件發展的快慢程度及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學會動手操作使用鐘錶、秒錶及正確的讀數。

  教材分析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⒈、透過全班同學共同動手測量背一首詩歌、聽一段音樂,測量一本書的長度、用天平測量鐵塊的質量所用的時間,練習使用鐘錶、秒錶。用實驗資料和具體事例來分析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含義,並及時適時地複習長度的測量、質量的測量的有關知識。

  ⒉、可採用學生實驗及具體事例的分析、歸納、總結的啟發式教學。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1 課時。

  教案例項

  一、教學目標

  ㈠認知目標

  ⒈、瞭解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⒉、瞭解時間的單位及換算。

  ⒊、介紹測量時間的工具。

  ㈡技能目標

  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

  ㈢情感目標

  透過介紹“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領先地位”等例項介紹,培養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及對科學知識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⒈、教學重點:時間的含義、時間的單位與換算

  ⒉、教學難點 :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三、教具準備

  錄音機、天平、鐵塊、作息時間表、鍾、表、自制時鐘示教板,學生每桌準備:刻度尺、鐘錶、秒錶。

  四、教學過程

  ㈠時間

  ⒈、學生實驗:讓四位學生先後背同一首詩歌,進行競賽,全班同學用鐘錶測量背一首詩歌所用的時間,比較哪個學生背得最快?並記錄最快同學所用的時間及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⒉、教師用錄音機放一段音樂,全班同學用鐘錶測量所用的時間、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⒊、每組學生合作用刻度尺測量一本書的寬度,並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

  ⒋、複習使用天平稱量鐵塊,每組學生練習一次,並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將結果填在表內:

  實驗專案 開始時間 結果時間 操作時間 比較快慢

  背詩歌

  聽音樂

  測量書的寬度

  天平稱鐵塊質量

  分析:從表中大家已經看到:開始時間、結束時間與操

  作時間指的都是時間,但它們所表述的含義不一樣。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指的都是某一時刻,而操作時間是指某一時間間隔。時刻與時間間隔,是我們生活中所常常碰到的。

  讓學生繼續指出表中資料哪些屬於時刻?哪些屬於時間間隔?

  出示學校作息時間表,分析本節課是8∶25分—9∶10分,其中8∶25、9∶10(出示時鐘示教板,邊講邊撥好時鐘指標)分別表示上課時間、下課時間,指的都是時刻,而 8∶25—9∶10相差45分鐘,即為時間間隔。

  小結:時刻和時間間隔統稱為時間,故我們平時所說的時間有的是指時刻,有的是指時間間隔,要學會分辨。

  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哪些是時刻,哪些是時間間隔。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書的寬度的資料,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實驗開始比較早?為什麼?哪組實驗結束比較遲?

  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有了時刻概念,可對(同一時區)事件發生的前後有了一個共同的比較標準,可以協調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交通等。

  例:一開往杭州的汽車從8∶00出發,開往上海的汽車從8∶40出發,可得出開往杭州的汽車比開往上海的汽車出發要早。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鐵塊質量的資料,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完成得快?能否將這些組操作快慢的先後次序排出?。

  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有了時間間隔這個概念,可比較事物變化發展的快慢程度。例:從百米賽跑,甲用13.6秒,乙用13.1秒,丙用12.8秒,我們可以知道哪個同學跑得最快。

  ㈡時間的單位

  任何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標準。

  舉例:

  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就是以自己的脈搏跳動作為測時的標準。

  ⑵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現日影的變化具有周期性,就利用日影制定了測量時刻的儀器 日晷儀來作為測量標準。

  很久以前人類就以地球對太陽自轉一週的平均時間作為時間單位,稱一天(日),再把天分為小時(簡稱時、分、秒)。

  小結:時間的單位:天、小時、分、秒。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秒。1天=24小時,1小時=60分,1分=60秒。

  ⑶練習單位換算:

  1小時= 秒,150分鐘= 秒= 小時= 天

  ㈢測量時間的工具

  要知道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資料,需用工具進行測量。

  ⑴精確測量時刻的方法天文的方法。

  介紹我們平時在廣播、電視中收到的準確的報時,就是我國西安、上海天文臺用天文方法精確測定時刻後報出的,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領先地位。

  ⑵日常生活中測定時間的工具有鍾、表、秒錶等。

  回憶表中資料的測定的過程,鍾、表測定實驗開始的時刻及結束的時刻,故鍾、表、指標或讀數顯示的是時刻,它的準確值達到秒,並由先後的兩次時刻差可求得時間間隔。而秒錶只能測定時間間隔,其中機械秒錶只能精確到0.1秒。

  ⑶更精確的計時儀器。

  原子鐘誤差在300年內不超過1秒,田徑比賽用的電子計時器,準確值可達到0.01秒。

  ⑷小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