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1.透過小組的合作探究,闡明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2.結合生活經驗及實驗觀察嘗試著描述種子萌發的大致過程。3.運用對照實驗法設計井完成對“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學會控制實驗條件,檢驗不同的環境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4.嘗試用抽樣檢測的方法測定種子的發芽率。

  重點難點:1.種子萌發環境條件的探究實驗中設定對照實驗的訓練及實驗現象的分析。2.抽樣檢測時正確的取樣方法。

  教學設計

  一、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問題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課前培養的菜豆種子萌發成幼苗的過程,4人小組合作,結合生活經驗,提出探究的問題:在哪種環境條件下種子才能萌發?方案二:觀看種子萌發過程的錄影(或CAI課件),4人小組合作,自主性學習,提出探究的問題:在哪種環境條件下種子才能萌發?引導學生進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並確定問題。播放錄影(或CAI課件),創設問題的情景,啟發學生提出問題。2.作出假設方案一:4人小組合作,閱讀並參照課本上提供的資料,結合生活經驗,作出假設:種子的萌發可能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有的組還提出陽光、土壤、肥料等),並思考如何檢驗假設。

  方案二:觀察教師的實驗演示,聯絡生活實際,透過合作學習,大膽作出假設。

  指導看書,鼓勵學生作出假設,設疑:哪些是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呢?引導學生對多種假設進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啟發學生調動經驗儲備,進行大膽假設。3.制定計劃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4人小組合作制定探究計劃,在小組內討論並修訂計劃。明確操作步驟,做好實驗分工,確定組長,討論內容記錄員,實驗主操作人,觀察記錄員。然後小組之間進行交流,進一步修訂、完善實驗探究計劃。推測實驗結果。方案二: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圍繞教師的指導提綱,4人小組合作制定探究計劃。明確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做好實驗分工,確定組長,討論內容記錄員,實驗主操作人,觀察記錄員。推測實驗結果。方案三:全班分成4個大組,分別針對不同因素(水、空氣、溫度、土壤等)設計實驗方案,探討它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每個大組又以4人為1小組在自己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推出最佳方案,並用簡圖和文字書面表達出實驗設計思路。4.實驗探究以實驗小組為單位,課下實驗探究,定時觀察,認真記錄種子萌發的情況。提出注意事項,督促、檢查,隨時抽查,適時給予評價,

  5.得出結論:

  環境條件:逅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方案一:各小組代表描述種子萌發實驗的現象和結果。方案二:觀察錄影,相互交流說出實驗探究的結果。指導學生學會科學的觀察,並進行描述。

  6.表達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組交流探究的過程,並進行分析、討論、反思,撰寫探究的報告。方案二:組間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並進行評比。評出:最佳方案、創意、假設、選材、觀察、報告獎等7.本探究實驗成功的關鍵進一步領會“控制變數”和設定“對照實驗”的意義,樹立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設定對照組實驗條件的重要性。二、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1.探究: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方案一:根據課本的要求,自主性學習抽樣檢測的方法,課上實驗操作,課下觀察記錄。方案二:看書自學抽樣檢測的方法,合作交流,課下進行實驗操作及觀察記錄。方案三:事先做了這個實驗的生物課外小組同學在課堂上描述實驗的過程,展示實驗的現象和結果,並提出實驗(重點是抽樣)的要求。2.探究的結果:交流測定種子發芽率的實驗步驟、現象及計算出種子的發芽率。強調發芽率的計算方法。

  3.種子萌發自身

  條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儲藏豐富的營養,渡過休眠期

  方案一:結合測定種子發芽率的實驗結果及種子的結構,聯絡生活實際,組間交流,分析出種子萌發的內在條件。

  方案二:觀察CAI課件(完整的種子、無胚的種子、子葉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種子萌發情況),結合測定發芽率的實驗結果,大膽猜測、表達和交流,得出結論。

  方案三:演示並觀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條件適宜時的萌發狀況,並分析原因。提示、指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觀察、分析對比不同情況下種子萌發的情況,互相交流,得出結論。

  三、種子的萌發過程:胚根→根胚軸→一連線根和莖的那段胚芽→莖和葉

  方案一:結合實驗觀察,自學看書,小組之間交流,描述萌發的過程,互相補充。

  方案二:觀察動態展示菜豆種子萌發長出根、莖葉的過程的CAI課件,並描述歸納。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透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瞭解生物的基本特徵。

  過程與方法:透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並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過程與方法: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生物的錄影、有關生物與非生物的圖片、 教學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一、匯入

  請你列舉出一片農田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並說明你的理由與大家共亨。

  二、觀察與思考:

  1、請你聯絡實際,仔細觀察P3生石花與鐘乳石兩幅圖,分析它們是生物還是非生物。請將你的所有理由寫下來與大家交流。

  2、試分析下列現象分別屬於哪些生命現象?

  (1)人需要蔬菜、瓜果、、肉、糧食等食物;

  (2)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3)虎、狼、豹要吃小動物。

  (4)植物需要陽光、空氣、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5)生石花能開出黃色的花朵。

  (6)鯨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等。

  (7)機器人可以演奏出優美動聽的音樂。

  (8)小動物、人通過出汗、排尿等形式將廢物排出;

  (9)含羞草受到刺激後會合攏葉片;

  (10)狗看到骨頭會流口水;

  (11)地衣能生長在岩石上,併產生一種酸性物質將岩石分解變為土壤

  (12)對於植物來講,如果澆水不均勻,植物的根會向著有水的地方生長。

  (13) 有的植物用種子繁殖,比如小麥、玉米。有的用莖繁殖;比如月季。

  (14)植物透過落葉帶走廢物等。

  (15)一粒種子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等。

  (16)一棵參天大樹,其最基本的結構單位是細胞。

  3、填表:區別生物與非生物(即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徵)

  6、小結生物的共同特徵:

  要求讓學生當堂記憶,比一比誰記得到快些與更牢靠些。

  三、技能訓練

  1、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P7課文與插圖,找出不同點與相同點。

  A. 松鼠不斷尋找食物吃B. 鐘乳石由小變大C. 小狗排尿D. 人暈車嘔吐?

  (6).鯨浮出水面時,在頭部往往會形成巨大的霧狀水柱,這是鯨( )時產生的。

  A. 吸氣 B. 取食 C. 呼氣 D. 呼吸 ?

  (7).貓媽媽生小貓,小貓能長大,長大了的貓能再生小貓,這一過程說明貓具有( )特徵。

  A. 生長、發育和繁殖 B. 生長 C. 發育 D. 繁殖

  (8).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都要不斷從外界獲取_______,同時不斷地排出體內的______,這是_____現象;能夠由小______;個體成熟後______後代;能夠對各種刺激作出有_______的反應,生物所表現出的這些生命現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徵。

  (9). 在生物大家族中,除了植物、______、______外,還有細菌、_______等。

  (10). 現在被人們認識的生物有_______多萬種,而且還有許多未知種類,它們的形態、大小和生活習性______,但又存在著_______。

  3、課外完成課文P8作業第1,2,3題。

  教學後記:

  本節課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書本上舉出的生物的特徵之外,還有沒有別的特徵這一問題來讓學生討論,所以很多學生對生物的特徵包括哪幾方面瞭解得不夠深入。

  教學反思:

  這節課可以先安排課後練習鐘乳石是否生物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同學們就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徵進行討論和舉例(主要是舉例)讓學生更深入地瞭解生物的特徵。深入瞭解了書本的六個特徵後,再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對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有一個總的認識,再引導他們舉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特徵。對於學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徵應該逐一分析,並讓學生舉出反例子來論證其觀點,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徵,真正分清楚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然後再由學生來解答鐘乳石是否生物,讓他們用剛學的知識解答一開始可以理解錯的問題。

  教學後記:

  初(97)班班沒有說明細節,學生不明確調查的意義和方法,把抓昆蟲等作為調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蟲成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務。還應強調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98)班事前說好了各種注意事項,強調了紀律,所以每個人都能完成好這次調查活動。

  教學反思:

  在戶外活動前要多強調各種規章制度,考慮問題要面面俱到,,不然學生不瞭解活動的規則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3

  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三、光合作用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產生氧氣,超過了自身呼吸作用對氧的需要,其餘的氧都以氣體的形式排到了大氣中;綠色植物還透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樣就維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簡稱碳——氧平衡。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進行光合作用。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淨化空氣。

  第六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一、我們主要的植被型別

  1、植被的定義:一個地區生長的所有植物叫做這個地區的植被。

  2、我國主要的植被型別: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等。

  二、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1、人均森林面積少。

  2、對森林資源的利用不夠合理。

  3、過度放牧使許多草場退化、沙化。我國是土地沙漠化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

  三、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1984年和1985年相繼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2、每年3月12日定為全國的“植樹節”。

  3、綠化祖國,從我做起。

  單元小結

  1、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包括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四大類群。

  2、被子植物的生命週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髮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3、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水和無機鹽都是由根吸收的,透過導管運送到各個器官。

  4、綠色植物透過吸收水分和蒸騰作用影響生物圈的水迴圈。

  5、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儲存能量。生物透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使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用於各種生命活動。

  6、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這有助於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瞭解草履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瞭解原生動物門的特徵和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2.透過組織學生觀察草履蟲的形態和結構,以及做草履蟲應激性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分析解釋實驗結果的能力。

  3.透過學習原生動物門的特徵,向學生滲透進化論的思想;通過了解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重點、難點分析

  1.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因為:

  (1)本章的內容是學生第一次從書本上學習到動物學的知識。按著達爾文的進化觀點,原生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單細胞動物。透過講解原生動物的代表——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點,使學生了解最原始的動物所具有的特徵,可為後續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透過重點內容的講解,還可以使學生了解到:細胞不僅是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也是構成動物體的基本單位。但是動物細胞是有別於植物細胞的。對比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加深對細胞結構的瞭解,使學生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3)草履蟲雖然是低等動物,但它有著與高等動物一樣的營養方式——異養。透過實驗觀察還可以知道,草履蟲對外界刺激反應靈敏。總結草履蟲生理活動特點,對比植物體的生理活動特點,可以加深學生對動物與植物本質特徵的理解。

  2.草履蟲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代謝終產物的排出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

  (1)動物的營養方式與植物的營養方式不一樣。動物必須從外界攝取現成的有機物。草履蟲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細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爛的有機物。這些食物靠草履蟲口溝處纖毛的擺動,彙集到口溝處的胞口,由胞口進入管狀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漸形成食物泡。當食物泡足夠大時,就從胞咽處脫落,落入草履蟲的細胞質中。

  食物泡隨著細胞質的流動,在體內沿一定的方向執行著。最初從草履蟲身體的後端向前移動,再從前端向後移動。在移動的過程中,草履蟲體內的酶,把食物泡內的食物逐漸消化,經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細胞質吸收,這時食物泡也逐漸地變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仍在食物泡內,順著細胞質的移動,由身體後端的胞肛排出體外。

  由此看來,草履蟲整個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與植物體是截然不同的。教師要在講清草履蟲形態、結構的基礎上,講解草履蟲營養物質的攝入、消化、吸收及殘渣排出的過程。這些內容對剛剛接觸動物學的學生講,是顯得繁瑣。特別是在一節課上,既要記住一系列名詞,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過程,確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能在要求的範圍內,深入淺出地講明其中的概念、特點。

  (2)草履蟲代謝廢物的排出也是學生難理解的內容。對草履蟲體內的兩個伸縮泡和它周圍的收集管的認識,一些學生容易理解成平面的結構。教師可以藉助於模型或看錄影片進行講解,說明伸縮泡是一種泡狀的結構,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它可以伸縮。當收集管收集了細胞內的代謝廢物(多餘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縮泡後,伸縮泡逐漸漲大,到一定程度後,經過表膜小孔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教師在講課中一定要使學生分清:代謝廢物排出體外叫“排洩”;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叫“排遺”。學生很容易將“排洩”和“排遺”相混淆。教師可以進一步講明:排洩是將細胞內的參與代謝過程產生的廢物排出體外;而排遺是將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殘渣排出體外,這些殘渣沒有進入細胞內參與代謝的過程。

  3.在顯微鏡下找到草履蟲,並能認識相應的結構,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因為:

  “觀察草履蟲”是學生做的第一個動物實驗。在顯微鏡下觀察既小又活動的草履蟲確實不容易。要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①課前組織一部分學生進行草履蟲的培養,準備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蟲培養液。②教師示範或看錄影後,再讓學生進行實驗,效果會更好。③注意鞏固顯微鏡的使用。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2課時

  二、第一課時

  1.引言的設計:

  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把講課與實驗結合起來,透過實驗、提出問題、引導思考,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實踐證明,這種教法比先講課後實驗的傳統教法更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有助於開發學生的思維和創新意識。所以,本節課可以這樣開始:

  首先,教師取出一瓶裝有豐富有機質的河水給學生看。然後,請學生從中取一滴製成臨時裝片在顯微下觀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用顯微投影儀與學生一起製作一張臨時裝片,然後與學生一起討論。在顯微鏡下能看到什麼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還有動物。教師向學生介紹:我們這裡看到的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單細胞動物,叫原生動物。原生動物大約有3萬多種,分佈很廣,有自由生活的種類(海水、淡水、空氣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種類。它的體內有些特化的結構,用來維持它的生命和延續後代。下面我們以原生動物中的代表——草履蟲為例,來研究一下它的形態和結構。

  2.關於草履蟲的形態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

  首先,讓學生用肉眼觀察試管中有一定濃度的草履蟲培養液。使學生對草履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那些個體微小、能夠移動的小白點就是草履蟲,它們喜歡聚集在培養液的上方。它的形態結構特點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讓學生從培養液的上方取一滴液體,製成臨時裝片。在製作裝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醒學生:為了避免草履蟲在視野中跑得太快,可以想什麼辦法阻止它。為什麼要把少許棉花纖維放在滴有培養液的載玻片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觀察裝片的同時,可以播放草履蟲形態的錄影片,以幫助學生準確製片和得出正確的結論。還可以請學生把草履蟲的形態畫在黑板上。

  第三,教師可以對草履蟲名字的由來,做補充說明;也可以用草履蟲的模型進一步定位草履蟲的形態或在黑板上對學生畫出的形態進行修改,以備講結構時用。

  3.關於草履蟲的結構的教學,可以緊接形態進行講解。教師可以問學生:草履蟲的身體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它的細胞結構與植物細胞結構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怎樣證明這些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可以結合掛圖或自畫板圖帶領學生把草履蟲的結構弄清楚。還可以給學生放錄影,使學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蟲全身佈滿纖毛,身體一側有口溝,其旋轉運動的特點以及在佈滿棉花纖維的水中鑽來鑽去的樣子。此外,還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蟲身體內的食物泡、伸縮泡、細胞核等結構。

  講結構時,應有意識地提示學生:①草履蟲的原始特點。②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差異。

  4.關於草履蟲的生理特點的教學,可以與植物對比地進行講解。

  教師可以問學生:綠色植物是怎樣獲取營養的?草履蟲又是怎樣獲取營養的呢?由此來啟發學生理解:自養與異養的概念以及草履蟲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殘渣的過程。並明確給出排遣的概念。

  關於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動路線,教師可畫板圖說明,並請學生用高倍鏡觀察一個草履蟲體內食物泡的移動情況。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樣?哪兒的最大,哪兒的最小?為什麼?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放錄影說明,特別是排遺的過程。教師要告訴學生:草履蟲的消化方式是細胞內消化。

  關於草履蟲的呼吸,教師可以藉助板圖說明:草履蟲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是透過整個身體表膜進行的。草履蟲透過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滲入到細胞質中。進入細胞質中的氧氣有什麼作用呢?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回憶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氣在草履蟲體內也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作為生命活動的動力。有機物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氨廢物,可以從體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量多餘的水一起借伸縮泡排出。

  關於草履蟲的排洩,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觀察位於草履蟲身體前後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縮泡的運動情況,然後提問:①收集管與伸縮泡的關係如何,運動特點怎樣?②前後二個伸縮泡的伸縮特點是什麼?這樣伸縮的好處是什麼?③伸縮泡中的廢物透過什麼途徑排出體外?④什麼叫排洩?它與排遣的區別是什麼?

  講完上述內容,教師可在黑板上小結草履蟲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洩的過程:

  透過上述小結,可以使學生把草履蟲的幾個生理過程聯絡起來,便於理解和掌握。最後,提出: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有沒有反應?怎樣反應?這是下節課討論的問題。

  三、第二課時

  1.引言的設計:

  第二課時開始,教師用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圖,請學生回憶第一課時所觀察和學習到的內容及知識。請學生回答:①草履蟲的形態,前端和後端的區別?②內部各部分結構名稱?③草履蟲的消化、呼吸、排洩等生理過程?①草履蟲在結構和生理上,與植物細胞的不同點?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這樣說:草履蟲除了在形態、結構、生理上與植物有所不同外,還表現在它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上與植物也不相同。怎樣觀察草履蟲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呢?這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實驗,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做草履蟲應激性的實驗。

  2.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些問題,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例如:什麼叫應激性?清水對草履蟲有沒有刺激?草履蟲對清水和鹽粒的刺激是怎樣反應的?植物對外界刺激有沒有反應?動、植物對外界刺激反應有什麼不同?最後,教師要重申:①生物體對外界的刺激都有反應,這種反應叫應激性。②動物的應激效能夠使它趨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③動物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要比植物靈敏得多(可以舉例)。④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是透過表膜上特定的結構感應的。

  3.組織學生討論: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可以把討論的結果用投影片打出,也可以整理出板書:

  4.關於草履蟲的生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先放一段錄影,讓學生看清草履蟲進行無性生殖的過程;也可以用掛圖或教師自畫板圖進行說明。

  草履蟲在適宜條件下進行分裂生殖。需要說明幾點:①草履蟲的分裂生殖是橫二分裂。②分裂時,細胞內的大小核先拉長再斷裂,然後從草履蟲身體的中部向內凹陷,最後斷成二個。③在新個體中除各有一個大核和小核外,還保留母體中的一個伸縮泡,並再形成一個新的伸縮泡。④在適宜的條件下,草履蟲一般在兩個小時內完成一次分裂。

  5.關於原生動物的種類和特徵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講完草履蟲的生理,教師可以這樣說:草履蟲的種類大約有二十多種,我們實驗用的草履蟲只是其中的一種,叫大草履蟲。所謂大草履蟲也是相對而言的,它的身體只有十幾微米~一百多微米。除此之外,還有雙小核草履蟲、多小核草履蟲等,它們都是草履蟲家族中的成員。

  原生動物大約有3萬多種,一些是有益的種類,如:太陽蟲、喇叭蟲、鍾蟲等可以做魚及其它水生動物的餌料;也有有害的種類,如:使人得瘧疾病的瘧原蟲,使人得痢疾的痢疾變形蟲。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放映相應的錄影,也可以用掛圖說明。最後,教師可以做以下總結:原生動物種類雖多,但它們都有其共同的特徵,即身體微小,結構簡單,整個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這些特點也可以啟發學生總結)。因此,原生動物也叫單細胞動物,是動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動物。

  小資料

  1.300多年前,列文虎克用放大約270倍的透鏡,第一個看到了很多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原生動物,他把眼蟲描述為“中間綠、兩端白”的蟲子,後人尊稱他為原生動物之父。

  2.原生動物的形態變化很大。有原生質隨意流動、形態不定的變形蟲;有結構精巧、宛如雕刻著花紋的工藝品的放射蟲和有孔蟲。同一種類可因處於生活史的不同時期或不同的環境條件而改變形狀。個體大小一般在10微米~1毫米之間。最小的只有2微米(如寄生在紅細胞中的巴倍蟲),大的長達19釐米(如早新生代的錢幣蟲)。

  3.已知有30種原生動物直接侵襲人體,至少有1/4的人類因寄生原生動物而患病。每年有3.5億人患瘧疾,在非洲、太平洋群島、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每年因患瘧疾而致死的約100萬人。

  土壤原生動物能促進土壤中有機物質的迴圈,能幫助植物碎片分解成有用的腐殖質,能改變微生物的群落結構等。

  由於原生動物具有材料易得、大小適中、繁殖期短、容易培養、便於模擬等優點,在生物學的細胞、遺傳、生理、生物化學等領域中,它們常被用作實驗材料。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5

  學習目標

  1、瞭解生物學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會中的應用。

  2、瞭解生物科學的最新進展,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重點和難點

  重點:生物科學在生活和社會中的廣泛應用。

  難點:在學習方法上的引導。

  學習過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雜草、石塊,請學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從而引出生物學。學生舉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藥用或其他價值。

  (教師:從古到今,人們不斷觀察、嘗試、探索生物知識,形成了現在的生物科學。)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聯絡生活經驗,瞭解生物學概念。

  1、學生自學教材,找出生物學的概念。

  2、學生舉例:舉出常見的生命現象的例子。(如蜘蛛織捕蟲、樹葉變黃飄落等。方法指示:學會觀察。)

  3、拓展反思:生物學不僅是對錶面現象的觀察,更深入到對生命活動規律的研究。如對青蛙的眼睛研究、蜻蜓飛行技巧的研究,從而出現了仿生學,誰能舉出一起關於仿生學的例子?

  學習任務二:學生自學教材,體會生物學的重要性。

  1、全面瀏覽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從哪些方面了生物學的重要性。並有感情的朗讀教材中的段落,體會大自然之和諧。

  2、小組內探討:根據教材內容和生活經驗,嘗試交流生物學的應用(重要性)。

  3、師生交流:有關對一些生物現象和生物科學的疑問。

  拓展反思:怎樣認識封山育林、封海休魚?

  三、系統:(引導學生從農業、工業、醫學等方面生物科學的重要性。)

  四:診斷

  1、生物學是研究和的科學。

  2、談一談你對生物學的認識和怎樣學習生物學?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3.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觀察。

  4.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體的基本特徵,樂於觀察身邊的各種生物,從而在觀察的過程中理解實事求是的科學意義。

  6.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分析

  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有兩點:(1)區別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徵有哪些?本節教材內容的教學,不是從現代生物學發展水平的角度介紹生物的基本特徵,而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別於非生物的特徵。在教學中不能直接講述,而是透過觀察、討論等活動 ,由學生自主獲得關於生物特徵的基本知識,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學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標。

  3.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4.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準備:

  ①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建議

  本節課的匯入可這樣設計:可讓學生觀察有山、水、蟲、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看到的大自然,並回答出畫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於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這一問題,可與學生一起對照教科書上的描述,進行比較歸納。但是,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教師在與學生討論時,應讓學生多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補充,如生物對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動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

  本節教學,以觀察討論為主,輔以閱讀、講授等法。

  2.設計思路

  首先讓學生回憶在小學自然課裡已學過的一些關於生物的知識,舉例說明什麼是生物,區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於生物的特徵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材中的10幅插圖,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這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1.匯入: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小學的自然課裡已經學過一些關於生物的知識,你能說出一些生物嗎?(要求:每位同學說出一種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複)從而匯入新課。

  學生思考後回答。

  2.新授

  (1)什麼是生物

  教師:你能說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嗎?請你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

  ⑵生物的特徵

  教師:請大家列舉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們需要什麼條件才能存活?

  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1—5,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邊觀察邊討論。

  問題1:①每幅圖說明了什麼含義?②植物需要的有機物從哪裡來?③植物也能進行呼吸嗎?④人是有生命的,能進行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其他的生物也會排出廢物嗎?⑤植物是透過那種方式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的?

  每組派代表回答討論的結果。

  學生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瞭解的,教師可簡單解釋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學生對其問題的理解。

  學生回答的問題可能不太準確,教師要加以指導。

  再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6—10,並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2:①圖6---7說明了什麼問題?②請你用手觸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葉片,觸碰的含羞草葉片與周圍的葉片相比,有何不同?說明了什麼問題?

  教師可告訴學生,這些都屬於應激性,並補充說明含羞草葉片合起並垂下,其實是在保護葉片。在多數情況下,動物的應激性比較明顯,植物的應激性大多表現在向光生長、向地生長和向水生長等方面。

  讓學生繼續觀察教材插圖並思考問題

  問題3:①圖8—10 說明了什麼問題?②想一想,生物還有那些繁殖方式?動物、植物、細菌是怎樣繁殖的?

  小組同學回答後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出:狗、貓等動物可以產仔,有的植物可用種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莖、葉來繁殖,有的還可用細胞來繁殖。還可補充說明細菌能進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進行出芽生殖等。完成開放性作業3、4題。

  問題4:你能準確地表達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嗎?

  師生共同整合得出結論

  問題5: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這些特徵?②請任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徵嗎?這些特徵是否都應在一個生物體上體現?③假如有人問你“什麼是生物”你怎樣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3)練習:

  ①完成課後練習題

  教師再提出問題:剛才你們描述的生物特徵是怎樣總結出來的?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與基本要求。

  3、教學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徵 ⑵怎樣判斷一個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 觀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針對這節課,你還有什麼建議嗎?

  5、板書設計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徵

  一、生物的共同特徵

  二、什麼叫生物

  生物具有營養、呼吸、排洩、對刺激作出反應、能生長和繁殖等特徵,具備這些特徵的物體才是生物。

  三、觀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7

  學習目的

  1、觀察變形蟲的形態結構和運動方式。

  2、描述細胞的生命活動,說明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和單位

  重點

  1、觀察變形蟲。

  2、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單位。

  難點

  製作變形蟲裝片,觀察變形蟲。

  學習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說明分析法,讀書指導法

  學習過程

  知識鏈結

  1、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2、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3、動植物細胞的異同?

  自主學習

  活動1:觀察變形蟲

  目標:

  1、觀察變形蟲的形態結構;

  2、觀察變形蟲的運動及其攝取食物的活動;

  3、學會使用顯微鏡高倍物鏡觀察細胞。

  討論:

  1、變形蟲運動時,它的細胞形態如何變化?

  2、變形蟲攝取食物時,它的細胞發生怎樣變化?

  3、變形蟲的形態變化與細胞的哪些結構有關?

  活動2:細胞的生命活動

  分析:

  1、變形蟲是怎樣運動的?

  2、變形蟲運動需要什麼條件?

  3、變形蟲運動需要能量,變形蟲是怎樣獲得能量的?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瞭解酵母菌和黴菌(青黴或麴黴)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黴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2.透過指導學生觀察酵母菌、青黴或麴黴,繼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通過了解酵母菌和黴菌與人類的關係,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點、難點分析

  1.酵母菌和黴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特點,酵母菌和黴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透過學習酵母菌和黴菌的形態結構,讓學生與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細菌細胞結構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異同。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能力。

  (2)透過學習酵母菌和黴菌的生活特點,有利於瞭解酵母菌和黴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使學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瞭解真菌在經濟上所蘊藏的潛在價值是巨大而多樣的。

  2.酵母菌的營養方式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酵母菌既是異養(腐生)厭氧型真菌,又是異養需氧型真菌,由於初一學生知識水平有限,教師要講清酵母菌獲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第一課時:

  1.課前準備:

  教師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養。酵母菌的簡易培養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鮮酵母或一小塊發麵,恆溫22℃培養。

  ②將蘋果皮切碎或用散發酒味的水果皮,裝入瓶內,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輕輕壓實,加入涼開水浸沒,不用接種,在較溫暖的地方培養2~3天鏡檢,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學過程:

  (1)關於酵母菌形態結構的教學,可以用邊講述邊實驗的'方法進行,有條件的學校最好在實驗室上課。課上教師首先指導學生製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臨時裝片,並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的形態結構;如果無實驗室條件,在教室上課,課前教師可事先做好1~2臺觀察酵母菌的示範鏡。這樣學生透過對酵母菌形態結構的觀察,對酵母菌建立感性認識。如果不具備以上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課前畫好酵母菌結構的投影片,也可以利用掛圖及書中的插圖,有錄影裝置的學校可以在課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態結構的錄影片段。講述酵母菌結構時應注意指導學生與植物細胞結構和細菌細胞結構進行比較。讓學生指出它們的異同。這樣能夠使學生明確認識到酵母菌的結構中有成形的細胞核。另外透過觀察還可以看到酵母菌是單細胞個體,所以屬於個體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營養方式的教學,首先要強調指出酵母菌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屬於自養生物。在講述酵母菌在有氧的條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無氧條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做演示實驗,在課前1~2天用兩個試管分別倒入含酵母菌的培養液,把其中一個試管用塞子堵上,一個敞著口,課上請學生分別聞一聞,讓學生說出哪個有明顯的酒味。並問為什麼?同時讓學生觀察分析培養酵母的糖液中為什麼會有氣泡?

  (3)在酵母菌與人類的關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用談話法。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設問,如饅頭、麵包為什麼是鬆軟多孔的?你們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價值等等。最後教師歸納總結。要指出酵母菌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應用較早的一類微生物,自然界中幾乎到處都有酵母菌,已發現的酵母菌達數百種之多,絕大多數都是人類的好朋友,特別是在酒類釀造方面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體捉取輔酶A、細胞色素C、凝血質、卵磷脂和多種氨基酸等。近幾年,酵母菌在石油脫蠟、酶製劑和發酵飼料等方面的應用也有了新的進展。

  (4)關於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學:

  在講述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時,可指導學生,製作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正在進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有條件的學校可放一段酵母芽出芽生殖的錄影片,或在黑板上畫簡圖示意,還可製作投影片。要強調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芽不是一個概念。酵母菌細胞上長出的突起,比母細胞小得多,是母細胞上的一個芽體,脫離母體後,即成為一個新的酵母菌,屬於無性生殖。酵終菌還有另一種生殖方式為孢子生殖,在條件惡劣時,產生孢子,由孢子發育成新個體。

  三、第二課時:

  1.課前準備:

  ①由教師介紹青黴和麴黴的簡易培養方法。佈置學生在課前2~3天用橘子或陳舊的饅頭培養青黴或麴黴。

  ②教帥需要做的課前準備:要利用二次接種的方法培養較純淨的青黴或麴黴。另外在課前2~3天,製備好青黴或麴黴的培養裝片。具體操作方法詳見教參。

  2.講述黴菌的形態結構時,運用講述與實驗結合的方法。把教材中的課後實驗課融入在講課的過程中,採用邊觀察、邊講解、邊討論的方式。具體方法如下:

  (1)首先進行實驗觀察:①取一塊長有青黴的橘皮或長有麴黴的饅頭,用放大鏡進行觀察(如果沒有放大鏡也可以用老花鏡代替)觀察青黴或麴黴的形態和顏色;②有條件的學校可指導學生製作橘皮培養出的是青黴裝片,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注意以下問題:取材要用解剖針挑取少量,要從顏色很淺的綠色部分取材做裝片,這樣既能看到無色的分枝菌絲,又能觀察到菌絲頂端的綠色孢子。透過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③教師用課前製備好的青黴或麴黴的培養裝片做好示範鏡,讓學生觀察。

  (2)學生觀察後教師提問學生看到了什麼?

  讓學生描述青黴或麴黴的形態和顏色。告訴學生在鏡下觀察到大量綠色成串的青黴的孢子,麴黴的孢子常見的是是黑、黃和橙紅色,無色的部分是菌絲。然後教師進行青黴和麴黴形態結構的講解。指出青黴和麴黴呈現出的不同顏色是孢子的顏色,而它們的菌絲是無色的。青黴和麴黴的菌體是由許多菌絲組成的,分為直立菌絲和營養菌絲。由於上有橫隔,是多細胞個體。但不是所有黴菌都是多細胞個體。青黴和麴黴的每個細胞中都有細胞核是真核生物。另外參照書中插圖讓學生比較青黴與麴黴分生孢子梗的區別,找出青黴孢子便頂端無膨大,麴黴分生孢子梗頂端膨大成為球狀。

  (3)關於青黴與麴黴營養方式的講述,要強調由於青黴和麴黴菌絲體中無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現成有機物,進行腐生生活,所以為異養生物。

  (4)在講述青黴和麴黴的生殖方式時,讓學生從孢子梗的形態及孢子的顏色上分辨青黴和麴黴,指出它們是靠孢子生殖的,這種孢子可在空氣中傳播,每個孢子落到適宜的環境中,都可以發育成新個體。在溫暖潮溼的季節裡衣物有時會發黴,正是黴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結果。

  講述青黴、麴黴與人類的關係時,可先組織學生討論青黴和麴黴對人類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麼,而後教師歸納總結。教師要著重指出:麴黴是發酵工業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種。20xx年以前我國就已利用麴黴制醬,也是我國民間用以釀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種。例如我國生產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紅腐乳之分,當你看到紅腐乳時不要以為染了化學顏料,其實它是紅曲黴分泌的紅曲加工而成,由於人們選用了不同工藝,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黴除了用於提取青黴素外,還用於製造有機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澱粉酶等。

  講完課後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並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中提出的問題,而後指導學生看課外讀物“青黴素的來歷”。

  小資料:

  為什麼將抗菌素改稱為抗生素

  1928年英國的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青黴能夠產生一種殺滅葡萄球菌的物質,他把這種物質名命名為青黴素。青黴素40年代初投入生產。此後又相繼發現有抑制甚至殺死細菌的鏈黴素、氯黴素、金黴素、土黴素等,當時多把此類對細菌有拮抗作用的藥物叫抗菌素。隨著對抗菌素研究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抗菌素不僅對細菌有抵抗作用,而且某些抗菌素還具有抗腫瘤、抗植物病原真菌、抗病原蟲等作用。同時還發現它能促進畜禽生長,因此,抗菌素一詞就不完整了,所以從1981年起,我國將抗菌素正式更名為抗生素。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進而瞭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並瞭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2.透過對松樹雌、雄球花;球果及葉片橫切等的觀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3.在引導學生對松樹的球花、球果與桃樹的花、果實的比較和對松樹與鐵線蕨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徵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4.透過裸子植物與蕨類植物的比較,使學生逐步樹立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通過鬆樹的形態結構、生殖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透過對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瞭解,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並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和生活習性的特點,有助於使學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這兩部分知識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類植物高等,更適於在陸地生活,由此認識到裸子植物在進化上所處的位置。所以松樹的形態結構、生殖、生活習性的特點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應確定為本節的重點。

  前邊學過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在生殖過程中孢子顯著,且脫離母體發育,稱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過程中都能產生種子,稱為種子植物。孢子和種子都脫離母體發育,但孢子只是單細胞的生殖細胞,而種子則屬於生殖器官,其結構遠比孢子要複雜得多,加之種子有種皮保護,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強得多,這樣就決定了種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適於陸地生活。因此,種子植物與孢子植物的概念也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2.難點分析:

  學生很容易把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別看作是綠色開花植物的花和果實,而且學生平時對松樹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觀察很少,這樣對了解兩類植物的區別,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增加了困難,所以松樹的球花及球果的結構應作為本節難點。

  松的生殖過程比較複雜,其受精過程與蕨類植物不同,與綠色開花植物也不同,學生對松從傳粉到受精,從雌球花經過受精後發育形成球果都會感到難以理解,加之整個生殖過程比較長又不易觀察到,這樣就決定了松的生殖過程也應作為本節的難點。

  本節課要觀察的內容較多,不僅要讓學生觀察到雌、雄球花的著生位置,瞭解兩者主要的不同,觀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觀察球花、球果要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花、果實進行對比;還要觀察較為複雜的松葉結構,要組織學生觀察好這些內容也就成為了本節組織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引言的教學

  出示松樹、桃樹、槭樹等種子植物標本,請學生指出它們的名稱,並提出問題: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種器官來進行繁殖的?

  當學生答出種子時,可讓學生明確這些透過種子繁殖的植物叫種子植物。而前邊學過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在生殖過程中都不產生種子(這點也可以作為一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但是產生孢子,孢子顯著。而且脫離母體發育,所以這三類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學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的概念後,還要讓學生知道種子的結構比孢子要複雜得多,而且其外有種皮保護,所以種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適於在陸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類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質區別

  先提出問題,我們平時買來的帶硬殼的松子是松樹的何種器官?買來的杏仁是何種器官?當學生答出:都是種子時。可讓學生觀察,松樹的帶種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實,提出觀察思考題:松子和杏仁分別長在松和杏的什麼結構上?種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選擇鱗片裂開的,這樣的雌球果俗稱松塔;觀察杏的種子,可先把杏縱剖開,再把內果皮砸開)學生透過觀察比較,明確松的種子長在雌球果上,種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種子長在果實內,種子不裸露。松樹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實,其相同點是:都有種子。不同點是:松樹的種子外邊沒有果皮包被,種子裸露;杏的種子外邊有果皮包被,種子不裸露。因此他們雖然同屬於種子植物但屬於不同的類群,前者種子裸露屬於裸子植物,後者種子有果皮包被屬於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課題。

  (三)關於裸子植物的教學

  1.松樹:

  (1)生活習性:

  讓學生根據自己平時在自然界中,在電影電視中所見到的松樹的情況,說出松樹的生活環境,然後展示松樹的生境圖(生活在高山岩石上的松樹),使學生了解松樹不僅廣泛生活在陸地上,還能生活在乾旱和土壤貧瘠的地方,甚至岩石的縫隙中。

  (2)形態結構:

  事先給學生準備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條,讓學生從葉的形態上找出適應乾旱陸地生活的特徵,並思考為什麼?當學生觀察到針形的葉,並答出,針形的葉可以防止體內的水分過多地散失出去時,可告訴學生針葉常常成束生長,讓他們繼續觀察以上兩種松都是幾針一束的,學生觀察後能答出,其中一種是兩針一束,另一種是三針一束。此時,告訴學生兩針一束的是油松,三針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學生了解松葉幾針一束,是區分各種松樹的一個重要依據。

  下面請學生結合生活在岩石上松樹的掛圖,找出根和莖在形態上的適應特點,並思考為什麼?若答不出來,可啟發學生,松樹是高大的喬木(講清喬木與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會怎樣,為何土壤乾旱貧瘠時,還能鬱鬱蔥蔥。學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發達,可以吸收土壤深處的水分和無機鹽,它的莖很粗壯,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較快地向上運輸。並起到很好的支援作用,抵抗惡劣的陸地環境。

  接下去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松葉橫切面的切片,提出觀察思考題:①松葉有哪些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結構特點?②這些特點對它的蒸騰作用會產生什麼影響?觀察時可要求學生對照課本上松葉橫切面圖,按照由外向內的順序,並注意與蠶豆葉對比進行觀察。強調觀察的重點:表皮細胞的大小、細胞壁厚薄、排列狀況、有無角質層、氣孔特點。學生經觀察、思考、討論後能答出:松葉與生活習性相適的結構特點有:它的表皮細胞很小、細胞壁厚、排列緊密,有角質層,氣孔深陷在表皮下面,這樣的結構特點,使針形的松葉能進一步減少蒸騰作用。

  最後,由教師簡要小結一下,松樹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

  (3)生殖:

  事先準備好帶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鱗開裂,內有種子)的松樹枝條,充分利用標本和松生殖過程的剪貼圖(或掛圖),加強直觀性,以利於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瞭解。

  首先讓學生對照掛圖觀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著生位置,然後用放大鏡觀察雌、雄球花的內部結構,提出觀察思考題:①雌、雄球花分別著生在松枝的什麼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還是異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內部各有什麼主要結構?學生在觀察思考後回答:雄球花著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著生在頂部,所以,松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裡能產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內,生有胚珠,其內有卵細胞。學生回答後,可讓他們在顯微鏡下觀察花粉,並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胚珠外有無子房壁包被,提出問題:①花粉帶有的氣囊在傳粉時有何意義?②在雌球花內著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問題解決,除認真觀察雌球花外,還可認真觀察成熟的球果,聯絡球果內裸露的種子考慮)學生經觀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氣囊利於風媒傳粉,透過風把花粉傳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內著生的胚珠是裸露的,無子房壁包被,這樣胚珠形成的種子也裸露,無果皮包被。

  學生了解了松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後,可利用剪貼圖或掛圖,瞭解生殖的過程。提出問題:①松樹從傳粉、受精到種子成熟需要多長時間?②球果是由什麼結構發育來的?其內的種子有何特點?為什麼?③松的生殖過程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是什麼?這部分內容,可充分利用剪貼圖和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在教師的啟發下,由學生歸納出生殖的過程,並回答有關問題。邊啟發、邊貼剪貼圖、邊由學生答出:春天時,雄球花內產生的花粉藉助風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並在胚珠內萌發形成花粉管,其內的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種子的胚。此時,胚珠也就發育形成種子,雌球花也就發育形成球果了。從頭年春天開始傳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內的種子帶有翅,可隨風飄散,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長成一棵新的松樹。從松的整個生殖過程來看,受精過程已脫離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類植物更適於在陸地生活。

  最後,教師小結一下松的生殖過程,強調松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是:受精過程完全擺脫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乾旱的地方,比蕨類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陸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讓學生觀察側柏、圓柏、銀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標本或實物,瞭解這些裸子植物廣泛分佈在我國陸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讓學生與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對比歸納出:裸子植物都能產生種子,胚珠裸露無子房壁包被,因此,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並與蕨類植物對比歸納出:裸子植物根、莖、葉都很發達,受精過程不需要水,所以,適於生活在乾旱的地方。

  教師進一步小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4.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給學生放我國各種各樣的裸子植物及其經濟意義的錄影或投影片,使學生了解我國裸子植物資源豐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鄉,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根據錄影內容及日常的生活經驗、討論歸納出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複習鞏固題:松為何比鐵線蕨更適於在陸地生活?裸子植物與綠色開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麼?

  【板書設計】

  第四節種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一)松樹

  1.生活環境:乾旱、貧瘠的陸地。

  2.形態結構:

  3.生殖:受精過程脫離了水的限制。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杉、側柏

  (三)裸子植物主要特徵

  1.胚珠裸露無子房壁包被;種子裸露無果實包被。

  2.根、莖、葉都很發達,受精過程不需要水。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學生透過學習能舉例說出生物對環境適應的影響。

  2.透過測量等環節的學習學會探究的方法。

  3.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與其它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的測量技能,收集資料和處理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

  分析和處理資料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

  1、先自制“大樹一葉一草”活動教具。

  2、長頸鹿掛圖。

  3、投影膠片寫出四個問題。

  (1)駱駝、駱駝刺、海豹、旗形樹四種生物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

  (2)四種生物的形態結構特點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3)駱駝的生活方式與生存環境有什麼關係。

  (4)旗形樹的生活方式與生存環境有什麼關係。

  學生:

  1、思考問題:“為什麼大家看到的長頸鹿都是長頸的?”要求學生透過自己查詢資料,詢問家長等途徑得出答案。

  2.預習教材第29頁的探究內容,設計好測量空氣溫度的表格交給教師檢查,選出一份較好表格供課堂使用。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匯入新課: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著長頸的長頸鹿,同時也生活著短頸的長頸鹿(出示掛圖)。

  提問:為什麼現在看不到短頸的長頸鹿呢?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上來扮演長頸的長頸鹿,另一位同學上來扮演短頸的長頸鹿,請一位普通話好的同學進行獨白。

  表演過程:[獨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著很多長頸的長頸鹿和短頸的長頸鹿,它們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樹葉為食,但後來,氣候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長頸鹿的食物急劇減少,一天,長頸鹿們(兩學生)去尋找食物,它們看見的草,很快地吃了起來(兩學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樣子)。草吃完以後,就吃樹上矮處的樹葉(兩學生把矮處的樹葉“吃”掉了。矮處的樹葉吃完以後,就只能吃高處的樹葉,長頸的長頸鹿(高個學生)吃到了樹葉,短頸的長頸鹿(矮個學生)吃不到樹葉。短頸長頸鹿因沒有獲取食物而飢餓、生病死去(矮個學生表演“死”的動作),從而被淘汰。所以,現在只剩下了長頸的長頸鹿。你看,長頸的長頸鹿(高個學生)正津津有味地“吃”著樹葉呢。]

  師:大家覺得這兩位同學的表演怎麼樣?

  生:很精彩。

  師:我們一起給他們鼓掌吧。(學生鼓掌)

  師: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

  提示:說明生物適應環境就能生存,不適應則被淘汰。所以,短頸的長頸鹿被淘汰,長頸的長頸鹿生存下來了。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板書: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師:在自然環境中,各種因素影響著生物,生物在生存發展中不斷適應環境,同時,也影響和改變著環境。下面,我們先來學習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板書;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師:請大家看教材第19頁上的圖片資料(展示題板),並結合題板上的問題進行思考。思考的時候,同桌或前後桌的同學可以討論。5分鐘後,進行搶答比賽,四個組中,看哪一組獲勝。

  問題1:四種生物的生存環境是怎樣的?

  (提示:駱駝和駱駝刺適於生活在炎熱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適於生活在寒冷的水域裡;旗形樹生活在風口處)

  問題2:四種生物的形態結構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提示:駱駝有駝峰,眼睫毛長而密,足墊厚,腿較長等;駱駝刺的根很長,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樹樹冠像一面旗幟)

  問題3:駱駝的生活方式與生存環境有什麼關係?

  (提示:駱駝尿液非常少,體溫

  升到46℃才會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後,可以45天不喝水;駝峰中有脂肪,可以貯存能量,所以它適於生活在荒漠中)

  問題4:旗形樹的生活方式與生存環境有什麼關係?

  (提示:旗形樹生活在風口處,大風把樹迎風面的枝條吹斷,順風面的枝條繼續生長,所以只要風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樹)

  搶答過程:(略)

  (注:教師可把三個問題分成若干個小問題,答對一題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組同學補充正確後也可加10分。教師進行提問時,應考慮到各組學生的積極性,在最後宣佈獲勝小組時,其他小組也應給予鼓勵)

  比賽結果:(略)師:透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同學們應該得出什麼結論?

  (提示: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都與生活的環境相適應)

  師:大家還能舉出生物適應環境的其他例子嗎?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師: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對環境適應以外,還能影響環境和改變環境。下一堂課,同學們要做一個探究活動,要用到一種儀器——乾溼溫度計。(展示自繪乾溼溫度計掛圖,介紹使用乾溼溫度計的方法)

  結束新課,佈置作業:各小組長領取乾溼溫度計以後,利用課餘時間,組織組員一起根據教材第20頁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計劃,做出假設,並設計一個調查表格,把測量的資料填入表中,下一堂課我們進行交流、討論。

  第二課時

  引言:為什麼現在國家要投入鉅額資金,實行退耕還林計劃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師:退耕還林計劃體現了和國家對環保的重視。保護森林,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的家園。希望同學們都積極參與到這個行動中去。

  師:植物對環境有影響嗎?

  (提示:有)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板書: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師:同學們利用課餘時間對裸地、草地和灌叢三個地方的溼度進行了測量。四個小組各派一個同學來填寫表格,請填上測量資料的平均值。(教師展示小黑板上學生設計的表格)

  學生活動:(略)

  師:能說出你們的假設內容嗎?

  (第一、二、四小組假設灌叢溼度最大,裸地溼度最小;第三小組假設草地溼度最大,裸地溼度最小;四個小組都假設早上溼度最大,中午溼度最小)

  師:我們來分析四個小組的資料。

  學生分析過程。(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課堂氣氛很活躍,大家都沉浸在討論和分析中)

  師:根據四個小組對裸地、草地、灌叢的資料平均值,你們得出什麼結論?

  師:根據四個小組早、中、晚的資料平均值,你們又得出什麼結論?

  師:四個小組的假設怎樣?

  師:四個小組測量都準確嗎?

  師:請第三小組的同學分析原因。

  教學反思: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11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生物,能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2.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徵。

  (二)能力目標:

  透過觀察和比較,對生物的基本特徵進行歸納和概括。

  (三)情感價值觀目標:

  用於對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徵進行質疑和補充,積極參與討論活動。

  二、學習重點和難點:

  1.學習重點:

  生物的基本特徵

  2.學習難點:

  植物的營養、呼吸、排除廢物。

  三、教學方法: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課前準備:

  1.生物影片資料。

  2.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六、學習過程:

  (一)匯入新課

  影片播放智慧機器人做操、跳舞、與人交流,學生觀看、思考。教師提問:智慧機器人是不是生物?學生回答:不是。教師提問: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二)講授新課

  1.體驗並學習如何進行科學的觀察

  教師講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徵,我們首先要對生物進行觀察。教師提問:你認為什麼是觀察?學生總結:①應利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②觀察應遵循由整體到區域性、由粗到細、由表及裡等原則;③觀察越細緻越接近真實;④合作交流能綜合各種資訊,更快的獲知真相。

  讓學生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師提問:這段描寫中魯迅先生觀察到了多少種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樣才能準確的感知周圍的事物呢?閱讀後回答,學生總結出科學的觀察應該是:①有明確的目的;②觀察使要細緻、全面、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③對長時期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④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

  過渡:學習瞭如何記性科學的觀察你,下面我們就一起試試吧!

  2.什麼是生物

  觀察比較多媒體課件中提供圖片(鴨子、鉛筆、汽車、仙人掌),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分組活動,小組長做記錄。小組長陳述本組的發現。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描述種子的結構。

  2、描述植物種子萌發的過程。

  教學重點:

  1、描述種子的結構。

  2、探究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

  教學難點:

  1、探究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的活動。

  2、描述種子萌發的過程。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師:播放課件: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生長。

  同學們,根據你們現有的知識,你們知道絕大多數綠色開花植物用哪一種器官進行繁殖?

  (種子)

  師:對。利用種子繁殖後代首先種子需要萌發,本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植物種子的萌發》。

  CAI展示課題第一節植物種子的萌發同時板書第一節植物種子的萌發

  師:老師在課前為同學們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種子(黃豆、綠豆、花生、芸豆、蓮子、玉米、松。)。下面請同學們看看你認識它們嗎?

  利用實物投影展示或者CAI展示圖片。

  學生觀察,並且說出展示植物種子的名稱。

  師:對,很好。看了這麼多植物的種子,同學們有什麼想法嗎?

  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大小不一樣、形狀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等等。

  師:那麼你們又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結構是否一樣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結種子呢?……

  師:同學們提的問題都非常好,但因時間關係,我們就先來探究其中的一些問題,其餘的問題,大家可以課後繼續探究。剛才有同學問:不同植物的種子,結構是否一樣?同學們先別忙著回答我,我希望你們透過實驗探究後再回答。

  二、種子的結構

  師:老師這裡準備了一些浸泡過24小時的種子,請同學們四人一組解剖觀察,並且結合以下問題以及課本插圖5-1,將你們解剖好的植物種子粘帖在發給你們小組的紙上!並且將種子各部分名稱標上去。然後請幾組同學上講臺在實物投影儀上講述種子的結構。

  學生準備觀察

  師:觀察植物種子,我們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

  師:觀察方法:由表及裡,先觀察外部形態,再觀察內部結構。

  師:解剖觀察植物種子時請你注意以下問題?

  1、你觀察的植物種子凹陷處的名稱及種子的內部結構名稱?

  2、胚根、胚芽、胚軸、子葉合稱作什麼?

  3、你觀察的植物種子子葉有什麼特點?為什麼?

  4、對於種子本身而言,這些營養物質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解剖觀察(5min)

  請學生上講臺講述(選擇幾種不同型別的種子)

  師:跟大家講得一樣,大豆以及其他豆類種子結構就是

  CAI展示大豆種子的結構。

  師:我們認識了幾種豆類種子的結構,那有沒有和豆類種子結構不一樣的植物種呢?

  學生思考

  請同學們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看看它與大豆種子結構有無不同?

  CAI展示玉米種子結構圖

  學生觀察講述

  CAI展示大豆種子與玉米種子的異同。

  師:1、假如我把剛才的植物種子都煮熟了再種下去,會不會萌發呢?

  2、把大米粒種下去會不會萌發?為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

  CAI展示: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二、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

  師:大多數種子成熟後,只要遇到適宜的外界條件就會萌發。那麼種子萌發需要哪些外界條件呢?你能否根據你的生活經驗來猜測呢?

  板書二、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

  學生猜測

  對於光和土壤兩個條件,學生如果說出來,沒有人反駁,可以用種子萌發是埋在土壤裡,以及農村浸稻種來啟發學生這兩個不是必要的環境因素。

  CAI展示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

  師:假如讓你來設計實驗驗證這些環境條件是否是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你該如何設計。

  請同學們以四人為一組參照大螢幕上的來設計一個探究實驗,並且指定一人寫在發給你的紙上。再上講臺講述你們的方法。

  學生設計(5min),教師巡迴指導。

  請同學們上講臺講述。

  師:剛才同學們講述了種子萌發需要一種條件的實驗方法,那其他條件或者多個條件綜合起來是不是相類似的?我們可以在以後繼續探討。

  種子萌發的條件我們已經瞭解,那種子是如何萌發的?你們瞭解嗎?

  CAI播放影片《種子萌發的過程》

  學生觀看

  CAI展示問題

  1、種子的哪一部分結構先發育?

  2、胚在萌發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學生根據觀看內容,回答。

  師: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感受最深、體會最深的是什麼?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1.舉例說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夠產生二氧化碳。

  2.說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氣。

  3.舉例說出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二、教學重點:

  重點:

  1.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的實驗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氣的實驗分析。

  3.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難點: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的實驗分析。

  教學過程:

  [引言]:我們知道人和動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呼吸運動,呼吸是維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動,那麼植物也進行呼吸嗎?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樣進行的?本節課讓我們一起來探究。

  [提問]:你們知道人的呼吸作用吸入和撥出的氣體是什麼嗎?

  [實驗]:請一位同學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撥出的氣體,觀察石灰水的變化。

  [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

  [實驗]: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

  將100克新鮮的和燙過的蔬菜(沸水燙2—3分鐘)分別裝入兩個不漏氣的黑色塑膠袋中,插入軟管紮緊袋口,並用止水夾夾緊軟管。

  請兩位同學分別取一袋蔬菜,將軟管分別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錐形瓶中,移開止水夾,輕輕地擠壓塑膠袋。

  [討論]:

  1.實驗用的塑膠袋為什麼是黑色?用白色的塑膠袋可以嗎?

  2.黑色塑膠袋有的裝新鮮蔬菜,有的裝有燙熟的蔬菜,你們怎樣辨別?

  []:

  1.實驗用黑色塑膠袋是為了保證蔬菜只進行呼吸作用不進行光合作用。

  2.說明植物體只有活細胞才能進行呼吸作用。

  [提問]:你們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與我們的推理一致嗎?

  [講述]:透過以上的實驗我們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

  []:植物體的所有活細胞都能進行呼吸作用。

  [講述]:呼吸作用需要氧氣,已經被許多科學實驗所證實。

  [演示實驗]:將新鮮的植物和燙過的植物分別放入密閉的錐形瓶中(錐形瓶外用黑布包裹,防止漏光),在黑暗處放置一晝夜。把兩根燃燒的小木棒分別伸入兩錐形瓶中,觀察現象。

  [提問]: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新鮮的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消耗了錐形瓶中的氧氣,因此燃燒的小木棒伸入時會熄滅;而燙過的植物已死亡,不能進行呼吸作用,錐形瓶中的氧氣沒有被消耗,所以燃燒的小木棒仍然繼續燃燒。

  [播放FLASH]:植物呼吸作用的意義。

  [講述]:植物在進行呼吸作用時,吸收氧氣,分解澱粉,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出能量。

  [提問]:植物為什麼要進行呼吸作用呢?

  []:植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根吸收無機鹽、有機物的運輸等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都是來自於呼吸作用。

  [補充]:除了澱粉外,植物還能以蛋白質、脂肪等有機物作為呼吸作用的原料,這些有機物的分解,也能為生命活動能量。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14

  分析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學》七年級上冊中的“致同學們”一節,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科書內容文字優美、流暢,意在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從身邊的生物選材,同時緊跟生物科學發展的時代脈搏,既貼近學生生活,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又避免了因知識的陳舊而產生的乏味感。從標題、文字到選材都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髮展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學素養,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地、探究地學習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學生:

  本校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開學初在校軍訓一週,所以對一些生物現象和校園環境是比較熟悉的,此年齡階段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奇心較強,這些對教學是有利的。但他們對新學校的具體情況仍然較陌生,師生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加之普遍班額偏大,習慣了以前的被動接受式學習,這些都不利於新的教學方式,給教學增加了難度。

  教學設想:

  本節課是一門學科的亮相課,根據新課程和學生的特點,要想達到激發學生熱愛本學科,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著重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目的,就應該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所以課前放點音樂,以縮小師生間距離。但和諧民主並不等於自由散漫,因此課前也應制訂相宜的課堂紀律規則和設計形成性評價條例,記錄學生的表現,便於組織教學。

  同時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學校的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調動其主動性、參與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變被動接受式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另外,再引入報刊有關科技發展方向及課改方面的資訊,讓學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和課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配合。

  基於本節課的問題較多,應首先把學生暫時分成幾個組,暫定小組長,以後根據學生素質的個體差異作合理的調整,並說明小組長輪流當,然後讓每個小組選三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果由組長或者代表彙報。同時要非常重視如何組織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討論時聲音不宜過大,別人發言時其他人認真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指出這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這種做法有利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規則和每節課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是課堂調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運用好。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養成關注生活和社會的良好習慣;初步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及轉變學習方式。

  2.能力目標:訓練思維、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初步瞭解有關生物學方面的資訊及發展前景。

  教學重點:

  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材料器具:

  藤纏樹的標本、磁帶(校園歌曲)、錄音機

  教學實施步驟: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園的早晨》。

  (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鬆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儘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的關係。)

  2.涉及報刊有關資訊:列舉事例,如:成都七中學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識奧林匹克競賽中獲一等獎,說明我國學生基礎知識紮實,但我國獲諾貝爾獎的人卻沒有,為什麼?

  (讓學生明白今年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課方式,培養目標學習方式的變化。讓學生轉變學習觀念。)

  3.給學生提出當今科技兩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學技術革命。

  (為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打下伏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4.欣賞:師生共同閱讀課程《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

  (提高文學修養,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愛生物的情感。)

  5.探討:從學生生活實際及學校具體情況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學校目前面臨的問題並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學生分組討論:(體現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學習。)

  a) 學校的垃圾問題,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學校的廁所問題,怎樣解決?哪種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纏樹的標本。學生受到啟發,發現學校某些樹木、花草長勢不好,原因是什麼?

  (如果學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後學習生物知識後解答,並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改變此現象。)

  d) 學校的溝渠問題,汙染較嚴重,怎樣解決?什麼途徑最好?

  e) 學校食堂周圍的樹幹與其他區域的樹幹比較,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f) 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麼?

  g) 為什麼政府要制訂《禁止焚燒秸杆》的措施?

  h) 今年天氣的變化造成糧食的減產,說明什麼問題?

  i) 關注學生自身: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長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更健壯嗎?更聰明嗎?

  j) 列舉我校前任校長的腎衰竭疾病,探討疾病問題,器官移植問題?

  6.拓展:教師啟發,透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說說除了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於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的知識嗎?

  (在此引導學生找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查資料,改變學習方式。學生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如:人類基因組計劃等。)

  7.結束語:同學們,你們覺得生物知識有用嗎?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

  對本節課同學們的表現作評價:

  因為本節課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專案,然後進行表達交流,所以無論對與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透過交流,辯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後的教學。為此本節課的評價的側重點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比例佔80%;能力目標(體現在思維和表達能力方面)佔15%;知識目標占5%。

  課後反饋:

  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佔三分之二以上。為了進一步瞭解學生,課後佈置一篇題目為《你喜歡生物科學嗎?》的文章,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透過作業反饋,全班53名學生有52名答喜歡。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麼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生物七年級上冊教案15

  實驗目的

  綠色植物是有機物的生產者。嘗試探究綠色植物進行光和作用的場所。

  背景資料

  學生已經瞭解了綠色植物可以透過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知識。那麼光合作用究竟在綠色植物的哪一個器官中進行,具體場所在哪裡,植物體的結構特點和功能又是怎樣相互適應的,學生可以透過探究實驗來得到結論,同時也為後面學習“光合作用的實質”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運用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原理。

  2.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難點: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實驗關鍵

  運用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原理,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實驗器材

  銀邊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燒杯、小燒杯、酒精燈、培養皿、石棉、鑷子、火柴、三腳架。

  教學過程

  1.匯入

  師:首先讓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下展示他們自己課前各種葉片;然後我展示海桐葉和松針這兩種不同形態的葉子,並且提問:“常見的是哪一種葉型,為什麼?”引導學生觀察、對比、思考,之後得出“闊葉表面積大能充分吸收陽光,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結論。

  2.實驗:探究光和作用的場所

  師:多數葉片寬闊、扁平,是葉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麼葉片內部有哪些結構特點是適於進行光合作用的呢?”

  學生們躍躍欲試,有的學生想撕開葉子,看看裡面究竟有什麼東西。我則讓他們首先看書,大致瞭解觀察葉片內部結構的實驗方法和步驟;然後認真地看我在實物投影儀下做一遍演示實驗。教師需要一邊做一邊強調徒手切片實驗操作的要點,以及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螢幕上打出觀察思考的要求:“識別葉片的幾個部分,觀察各個部分的細胞有什麼特點,思考它們分別有什麼功能?”

  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教師巡迴指導。並且把學生做得好的葉片橫切標本,透過數碼顯微鏡放大後,向全班同學展示。

  教師引導學生對照插圖或者螢幕,識別菠菜葉片的三部分結構。

  師:實驗材料是銀邊天竺葵或彩葉草。因為它們的葉片中有一部分不含葉綠體(銀邊天竺葵葉片的邊緣、彩葉草葉片的中央及靠葉柄的部分都不含葉綠體),所以按照課本中的實驗步驟,在滴加碘液處理後,不含葉綠體的部分不會變藍。由於該實驗與上個實驗一的實驗步驟基本相同(只少了夾葉片遮光處理),因此這個實驗請同學們親自動手實驗。

  師:好,今天大家按小組繼續將昨天的實驗按實驗步驟3、4、5進行操作,小組各成員間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時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實驗。

  師:為什麼銀邊天竺葵葉片的邊緣和中央部分的顏色不相同?

  師:如果將銀邊天竺葵的葉片用酒精脫色和碘液處理後,葉片的顏色會發生什麼變化?

  3.課堂

  師:透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生:結論,綠色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有機物的“加工廠”。

  作業佈置

  完成實驗手冊。

  板書設計

  探究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結論,綠色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有機物的“加工廠”。

  教後反思

  1.教師給予較多的指導,否則學生因為生活經驗不多,不能很順利地找到實驗材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