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微格教案模板(通用5篇)

高中生物微格教案模板(通用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微格教案模板(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物微格教案1

  一、 教學目標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章引入讓學生閱讀章引言並體會內環境的重要性。

  〔板書〕第1節 細胞生活的環境

  〔節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並回答。

  〔生答師提示〕1.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等;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2.血細胞生活在血漿中。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環境中。兩者生活環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並不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境中;與外界環境相比,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定,如溫度基本恆定等。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體細胞生在細胞外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

  (存在於細胞內,約佔2/3)

  1.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 組織液

  (存在於細胞外,約佔1/3) 淋巴等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後回答,師提示。

  1.細胞外液是指存在於細胞外的體液,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血細胞直接生活在血漿中,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在組織液中,大量淋巴細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見,細胞外液是體內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

  2.相同點:它們都屬於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1)在人體記憶體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於血管內,組織液分佈於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佈於淋巴管中;(2)生活於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於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於血漿中的是各種血細胞,存在於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提示: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迴圈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係如圖1-2所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板書〕2.

  內環境——有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叫做內環境。

  三、細胞外液的成分

  〔資料分析〕有學生分析並回答,老師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學物質可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離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機物包括糖類(如葡萄糖)、蛋白質(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脂質(如各種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膽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還含有氣體分子(主要是氧氣和二氧化碳)、調節生命活動的各種激素、其他有機物(如維生素)等。

  3.Na+、Cl-含量較多。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血漿滲透壓。

  4.維持血漿的酸鹼平衡。

  5.提示:如血漿中的葡萄糖主要來源於食物中的糖類。食物中的澱粉經消化系統消化後,分解為葡萄糖,經小腸絨毛吸收後進入血液,透過血液迴圈運輸到全身各處。進入組織細胞後,葡萄糖主要用於氧化分解放能,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並排入內環境中。二氧化碳透過血液迴圈被運輸到肺,透過呼吸系統排出體外,而多餘的水主要在腎臟透過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書〕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鹼度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於或高於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板書〕四、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後回答,師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來自於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於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迴圈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透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

  2.提示:細胞代謝產生的CO2與H2O結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發生下列反應:

  CO2+H2O H2CO3 H+ + HCO3-。

  HCO3-透過與細胞外的陰離子交換到達細胞外液,即組織液、血漿或淋巴中。主要與呼吸系統有關。

  3.提示:人體具有體溫調節機制以保持細胞外液溫度的恆定。詳細內容可參考教材第2章關於人體體溫調節的內容。參與體溫調節的器官和系統有皮膚、肝臟、骨骼肌、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等。

  4.提示:體內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主要透過皮膚分泌汗液,泌尿系統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統的呼氣這三條途徑來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排洩途徑為主。例如,血漿中的尿素主要透過腎臟形成的尿液排出體外。血漿中的CO2透過肺動脈進入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由於血液中的CO2分壓大於肺泡中CO2的分壓,CO2就從血液中向肺泡擴散,再透過呼氣運動將其排出體外。

  〔小結〕略。

  〔作業〕課後習題一二題。

  〔提示〕1.C。 2.B。 3.B。

  4.毛細血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血漿和組織液,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淋巴和組織液。

  拓展題

  (1)肺泡壁、毛細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3)腎小管的重吸收。(4)皮膚。

  高中生物微格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節課位於必修2 遺傳與進化 第五章第二節,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習了基因突變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學好本節內容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前面知識,又能為學生學習第3節 人類遺傳病做好鋪墊,它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

  2.主要內容。本節內容包括“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以及實驗。教師應從雌雄果蠅體細胞和生殖細胞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分析入手,設定一系列的問題情境,透過聯絡以前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染色體組的概念。

  3.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A、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型別。B、說出染色體數目的變異。2)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識別生物圖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B、透過對具體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間的聯絡。3)情感目標:A、瞭解染色體數目變化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激發學生學以致用的理想。B、透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他人合作能力,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熱情,使學生關注染色體加倍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影響。

  4.重點、難點和關鍵。1)教學重點:染色體數目的變異。2)教學難點:A、染色體組的概念。B、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絡。3)教學關鍵:成功地用好各種直觀教具與各種教學方法。

  二、教法運用和學法指導

  1.教法運用: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針對學科特點,堅持以啟發探究性原則為主,綜合運用講授、討論、觀察、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法指導:依據教法,指導學法,體現:“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直觀教具的使用和電化教學手段,教給學生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運用形象記憶,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

  三、教具使用

  依據直觀性、科學性的原則,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獲得感性認識,積極思考。

  四、教學程式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啟用原有的知識系統,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植物雜交、生長素在農業上的應用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導言在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懸念。本節導言我以大家熟悉的西瓜引入:我們通常吃的西瓜是有子的,但是現在有一種西瓜無子,而且又大又甜,大家想知道它是怎樣形成的嗎?請看教材“問題探討”,並討論西瓜“無子”的原因。

  想知道更多有關的知識嗎?據報載,在上海第五人民醫院降生一貓叫綜合症男嬰,嬰兒面容特殊:小頭小臉、眼距寬、塌鼻樑、皮紋改變,生長髮育遲緩,智力低下,因哭聲像貓而得名,發病率只有十萬分之一,解放後全國有記載的僅20例。研究證明,這是因為人的第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而引起的遺傳病。為什麼染色體部分缺失就會引起這麼嚴重的後果呢?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這些問題,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染色體變異

  2.出示目標,自學交流。

  多媒體展示目標:1)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型別。2)說出染色體數目的變異。3.師生互動,建構目標。

  多媒體展示如下資料:

  A、人的第5號染色體短臂缺失,患貓叫綜合徵。

  B、果蠅X染色體上某一區段的重複,可使正常的卵圓形眼變為棒狀眼。

  C、如果人的第22號染色體和第14號染色體發生易位,會使人患慣性粒細胞白血病。

  D、如果使蘿蔔的染色體增加一倍則主根粗大產量高;如果使番茄的染色體增加一倍則所含的維生素C大約多了一倍。對玉米和番茄來說細胞內少一條染色體就不能成活。

  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染色體的變異包括哪些型別?染色體變異有什麼特點?得出結論:染色體變異可以分為結構的變異和數目的變異。 染色體變異對生物的影響大多是有害的,因為遺傳物質的穩定性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也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

  (1)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多媒體演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教師點評:缺失和增加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發生改變,移接和顛倒會使染色體上基因的排列順序發生改變。其結果導致了生物性狀的改變。其實,染色體除了可以發生結構上的變異以外,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生物體染色體的數目也會發生改變,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那麼,什麼叫染色體組?

  多媒體演示:雌雄果蠅減數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細胞的過程。

  教師小結:果蠅的精子和卵細胞中只含有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髮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資訊,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做一個染色體組。

  (2)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多媒體展示果蠅透過減數分裂產生配子的圖示

  讓學生據圖分析並思考:A、染色體組的概念?果蠅的體細胞中有多少條染色體?多少對同源染色體?B、分析配子中有多少條染色體?有什麼特點?C、果蠅體細胞中有幾個染色體組?

  引導學生分析並回答上述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有利於組織教學又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符合認知規律,把難點分散、轉化,便於學生接受。

  (3)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

  我們在初中學過蜜蜂中的工蜂和蜂王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而雄峰是由未受精卵發育而成。因此,雄峰體細胞的染色體數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像這樣,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的個體,稱為單倍體。

  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個體,體細胞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二倍體;體細胞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多倍體。

  由學生分析回答:玉米(2n=20)由其花粉直接發育成的個體為(單倍體)。

  普通小麥六倍體(6n=42)由其花粉直接發育成的個體為(單倍體)。

  教師總結:可見多倍體、二倍體和單倍體的劃分依據是不同的;多倍體、二倍體是以含有的染色體組數來劃分;單倍體則只要含有本物種體細胞染色體數的一半即是,與含有的染色體組數的多少沒有關係。

  4.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高中生物微格教案3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理解感覺器官的概念和意義,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

  2、瞭解近視和遠視,眼睛的衛生保健知識,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聽覺的形成,耳的衛生保健。

  能力目標:培養預防近視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眼的結構與視覺的形成,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

  難點:視覺的形成與視覺異常,聽覺的形成、耳的結構

  教具準備

  眼、耳結構的掛圖與視覺、聽覺形成的示意圖及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裝置等。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分配為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感覺器官→眼的結構→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視覺的形成→近視與遠視)

  引入新課:從“任何反射的產生都開始於某感受器對刺激的感受”出發,引出本節課題:感覺器官與人的視覺和聽覺。

  主體內容:首先明確,特殊的感受器與其附屬結構所組成的器官稱為感覺器官,然後指出眼和耳是關係視覺與聽覺形成的感覺器官。再進一步指出,視覺對我們認識周圍事物是最為重要的功能,我們首先學習眼與視覺的知識。

  提出:眼的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它的結構是怎樣的?讓學生們一面觀察見圖,一面互相觀察眼的外部結構,認識角膜、虹膜、瞳孔、鞏膜等可見部分的結構部位。接著出示見圖,並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後,由外到內地簡要介紹眼球的解剖結構。以板書形式逐一歸納之,最後簡單介紹眼球附屬結構及功能。

  接著指出,視覺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線首先射入眼球,這一過程類似這樣一個實驗現象——演示透鏡成像實驗,學生們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教師一方面簡單明確地介紹實驗裝置,一方面提示學生注意紙屏、凸鏡、蠟燭之間的距離與成像狀況的'關係及透鏡凸度與成像狀況的關係。簡明記錄實驗結果。

  要求學生觀察見圖,並聯系剛才的實驗現象。教師請學生回答:物像是怎樣在視網膜上形成的?然後一步步引出視覺產生的全過程,同時以板書形式歸納。

  再提出:當物體遠近、大小變化時,如何使視網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師引導學生聯絡眼球結構,認識到晶狀體曲度調節的意義,同時引出近視與遠視的現象及糾正的方法。

  小結:簡要總結本節課知識要點。

  高中生物微格教案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徵和致癌因子

  【技能】: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選擇健康的生活

  二、教學重點:

  重點——癌細胞的主要特徵;難點——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區別。

  三、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癌症及其治療的記錄片

  四、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關於致癌因子的資訊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及癌細胞的特徵

  提問學生,設定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症,你會怎麼想,怎麼做?你在媒體上看到哪裡物質、行為具有致癌/誘癌作用,你會怎麼做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應變由人們對癌症的恐懼,設問:什麼是癌症呢?講述癌細胞的概念、主要特徵。展示一些癌細胞的圖片,與正常細胞進行比較。

  進入情境,回答問題

  (二)致癌因子

  先讓學生列舉自己瞭解的致癌物質,再對學生的發言進行歸納,致癌因子的種類。補充遺傳因素,遺傳因素也是在外部條件誘發下產生癌細胞的。

  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適當補充癌症發展的過程。

  根據生活經驗,列舉致癌物質

  (三)癌症的防止

  介紹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觸致癌因子的做法。讓學生說說了解到的哪些癌症的治療方法,然後介紹現代醫學治療癌症的方法,展望未來可能採取的治療手段。

  說出自己瞭解的癌症治療方法。

  (四)練習

  高中生物微格教案5

  一、教材分析

  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有機化學知識這是本節教學內容的最大瓶頸,而氨基酸的結構和蛋白質的形成又屬於微觀知識,比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學時應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動畫、故事、遊戲和形象的比喻,不僅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並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方面

  (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3)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 能力方面

  (1)透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後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培養觀察分析能力。

  (2)透過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的、資訊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蛋白質的功能。

  (2)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四、教法學法及媒體選擇

  1.教法及媒體選擇

  根據新課程理念,針對本節內容,我主要採取探究式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動畫和圖片創設情境,層層遞進,解決教學難點。

  2.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學法關鍵在於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一。與探究式教學法相對應,我透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他們能用觀察法、分析法、比較推理法得出結論,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由宏觀進入微觀再回到宏觀,形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設計

  匯入: 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

  問: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麼?

  展示:⑴黑寡婦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他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

  ⑵熒光水母的圖片

  問:這是什麼生物?為什麼它們能發出美麗的熒光?

  問: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現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是由誰來承擔的?

  引出今天這節課的主題。

  展示:一些食物(肉 、蛋 、乳等)

  問:為什麼我們經常說這些食物的營養價值很高?

  問:蛋白質對人體很重要,那麼人體中的蛋白質又能承擔怎樣的生命活動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體中去進行一次旅行?

  創設情景:三維透明人體場景。

  ⑴ 觀看人體骨骼肌的三維動畫,並問:構建肌肉的主要結構物質是什麼?這又說明蛋白質可以具有怎樣的功能?

  ⑵接著讓學生觀察在人體中可以發生的4個生命活動的場景,並問:在這樣的4個場景中分別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各自具有怎樣的功能呢?

  ⑶總結:蛋白質在生物體中承擔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質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過渡: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 ,蛋白質們能夠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絡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吧!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複雜的,可是這種複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瞭解氨基酸的結構

  創設情景:利用比喻,講述“4個氫兄弟”和“兩個強大勢力集團”的鬥爭故事,讓學生了解,“化學鍵”、“羧基”、“氨基”這些基團和它們的一些書寫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這種氨基酸的,為後面認識構成生物體蛋白質、氨基酸的結構,以及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打下鋪墊。

  過渡:氨基酸會不會只有甘氨酸一種呢?告訴學生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問:比一比這4種氨基酸,從4個“鄰居”的角度來看,有幾個“鄰居”相同?幾個“鄰居”不同?

  提問:其實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這一規律,能否根據這一規律將約20種氨基酸用一個結構通式表示出來?

  活動:邀請兩位學生主動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

  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後總結,並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提問:⑴觀察結構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結構上只是什麼不同?那麼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麼?

  ⑵觀察結構通式,氨基酸們都擁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麼蛋白質呢?

  ⑶再來觀察結構通式,和剛才的4種氨基酸,問道:如果說從氨基和羧基的角度來看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結構特點。(學生思考同時,引導學生從氨基和羧基的數量;氨基與羧基的連線方式兩個方面考慮)

  總結:對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進行總結,並指出只有同時滿足共同結構特點的氨基酸才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否則不是。

  過渡:現在我們知道了氨基酸的結構,但是由氨基酸作為基本單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呢?指出是“相互連線”。

  活動:請一位同學到前臺來,和我做同樣的一種姿勢伸展雙臂,兩腿併攏,讓學透過今天課的內容進行聯想,可以想到什麼?問:我和這位同學連線起來時最簡單的方式是什麼?再問:那麼氨基酸在相互連線時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創設情景:觀看flash動畫(蛋白質的形成)

  提問: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線”的?

  ⑵有沒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⑶雖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線”稱為“脫水縮合”

  ⑷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還能繼續進行“脫水縮合”嗎?

  透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和“氨基酸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係。

  總結:氨基酸形成蛋白質大致經過了哪幾個階段?

  過渡:展示一些常見蛋白質的結構圖片,指出這些蛋白質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並指蛋白質的種類有1010—1012可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約20種

  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數量如此多的蛋白質分子呢?

  活動:講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臺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

  相互同學討論,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

  代表發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並總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思考:為什麼蛋白質能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

  小結、結課:在今天的這節課裡,我們不僅獲取蛋白質的基礎知識,而且大家應該感受到蛋白質對生命的意義:生命世界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離開了蛋白質,這一切還存在嗎?不過蛋白質是生命的主要承擔者,可它們是生命活動“操縱者”嗎?它們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化合物呢?這個問題就留給下節課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