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2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季風水田農業和商品穀物農業兩種農業生產地域型別的特點;以及這種農業地域型別產生的自然、社會、經濟原因。學習農業區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農業地域型別的主導因素。

  過程與方法:

  1.結合文字資料與圖示資料的閱讀,初步掌握提取地理資訊的基本方法;

  2.利用案例完成知識的學習與應用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世界和我國糧食問題的重要性;

  2.初步形成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重點】

  1.利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學習水稻種植業和商品穀物農業的特點;

  2.對比水稻種植業和商品穀物農業兩種農業生產地域型別,理解在農業地域型別形成的過程中,各個農業區位因素對其發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

  1.學習農業區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農業地域型別的主導因素;

  2.結合文字資料與圖示資料的閱讀,初步掌握提取地理資訊的基本方法。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與講議結合。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同學們,透過前面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樹立了農業區位因素的基本理論,並且有了農業地域型別的一些基本認識,學習了種植業和畜牧業兼有的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這一節我們繼續學習兩種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季風水田農業和商品穀物農業。

  下面我們先看一段錄影,請大家認真觀看,錄影裡反映的是什麼農業型別。

  教師提問:以上錄影內容反映了什麼農業型別?

  生:種植業。

  師:很好。在這一節內容的學習中,我們就將認識兩種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季風水田農業和商品穀物農業。

  一、季風水田農業

  1.主要分佈區:亞洲季風區。

  2.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作物以水稻為主

  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產國——中國

  (閱讀p47圖3.10 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和分佈,重點分析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完成p48讀圖思考題。)

  4.本區發展水稻種植業的有利區位條件:

  (學生活動)讀圖思考

  1.季風水田農業地域型別的形成,與這裡的地形和氣候有什麼關係?

  2.水稻種植業是一種勞動密集型農業,這裡有與之相適應的勞動力條件嗎?

  3.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還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教師提示):從水稻的生長習性結合讀圖思考1、2引導學生分析圖3.10,分析氣候、地形、勞動力對水稻分佈的影響。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是水稻生長的基礎,豐富的勞動力等社會經濟條件有利於水稻種植業的經營和發展。)

  (歸納總結)

  1.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佈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季風區的地勢平坦地區。高溫多雨適宜水稻生長,地勢平坦便於水田管理。

  2.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佈在人口稠密地區,這裡勞動力豐富。

  3.亞洲季風區人多地少,糧食需求量大,水稻單產高。種植水稻可以緩解人口對土地的壓力和對糧食的需求。本地區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約有70xx年),稻米是人們喜愛的主要糧食。

  4.季風水田區的水稻種植業的主要特點:

  (學生活動)學案【知識梳理】一

  (總結歸納)

  一、季風水田農業的特點分析 共5頁,當前第1頁12345

  特點原因發展措施

  小農經營家庭為單位,人均耕地少集約經營

  單產高,商品率低精耕細作,但農村人多,自給為主控制人口數量,增強商品意識

  機械化水平低體力勞動為主加快機械化發展

  水利工程量大夏季風不穩定,水旱災害頻繁發生大力投資,興修水利

  科技水平低農民文化科技素質低,憑傳統經驗加大科技投入

  小農經營——人均耕地少,以家庭為單位,每戶耕種的田地少。

  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農民精耕細作,使單位面積產量較高;但每戶耕種規模小,每戶稻穀的總產量不大,受傳統觀念及經濟水平的制約,農民收上來的稻穀的相當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糧以及家畜、家禽的飼料用糧,到市場出售的很少。

  機械化水平低——田地規模小,經濟水平低,農民憑自己勞動能夠完成農活。日本機械化水平較高。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產的基礎。季風區水旱災害頻繁,對水稻生產威脅大。

  (學生探究)

  以中國為例,說明應該尋找和運用哪些資料,解釋我國南方水稻產區形成的原因。

  活動步驟: 1.探究方案:需要著手組織哪些方面的相關材料知識。

  2.列出資料清單。

  3.運用這些資料說明問題。

  (友情提示)此活動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在課下完成。

  (學生活動) 透過閱讀這個材料,使學生了解如下問題:

  1.我國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主持的雜交水稻的發明和推廣,為糧食生產開闢了廣闊前景。

  2.目前,我國生物技術育種居世界先進水平,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居國際領先地位。超級雜交水稻也取得了重要進展,平均每公頃產量達到1萬多千克,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二、商品穀物農業

  1.分佈地區: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

  2.農作物:小麥、玉米

  (學生活動) 讀圖3.13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簡要分析這些因素對商品穀物農業有什麼影響。

  3.特徵:以上國家商品谷農場一般為家庭經營,這類農場我國西北、東北也有分佈,一般為國營。

  (教師提示)商品率高是商品穀物農業的基本特點。在分析適合發展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時需要圍繞商品率高的特點考慮。

  (總結歸納)

  農業生產的生產量高,自身消費少,生產效率高,交通、市場條件好,商品率就高;產量高,而自身消費量大,生產效率低,即使交通、市場條件好,商品率也不會很高。因此在分析主要區位因素對商品穀物農業影響的教學過程中,要抓住關鍵特徵,從分析哪些區位因素有利於提高產量,哪些因素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率,哪些因素有利於促進產品的銷售著手。

  參考答案:

  下面我們以商品穀物農業典型代表——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為例,分析歸納商品穀物農業的特點和區位因素。

  (學生活動)

  透過這個案例3,使學生明確如下問題:

  (1)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商品穀物農場主要分佈在中部平原。。

  (2)農業的商品化促進了農業的專業化和區域化,有利於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然資源潛力,取得最佳效益。共5頁,當前第2頁12345

  (3)美國的玉米帶、小麥區能夠保持常盛不衰,得益於有力的農業措施。

  (4)小麥的分佈分為北部小麥區和中部小麥區。

  4.適合發展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分析:

  (學生活動)參照歸納季風水田區水稻種植業特點的方法,歸納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特點。

  (教師提示)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特點是: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學生活動)學案【知識梳理】二

  (總結歸納) 二、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優勢與評價

  區位優勢評價

  (一)優越的自然條件:①平原地形廣闊②黑鈣土和沖積土肥沃③溫帶草原氣候,夏季溫和溼潤④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為實現機械化和規模經營創造條件,利於作物生長、穩產

  (二)便利的交通運輸:① 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航運發達②公路、鐵路與水運構成發達交通網集散便利、降低運費、提高效益

  (三)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可大規模經營競爭力比歐洲強

  (四)高度發達的`工業:提供現代農業所需的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實現農業機械化、化學化,但增加能耗和成本

  (五)先進的科技:國家建立科技研究中心和推廣系統,免費提供科技成果促進農業科技發展和專業化、社會化生產的實現

  (總結歸納)適合發展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分析:

  農業科學技術先進;機械化水平高;地廣人稀;市場廣闊;交通運輸便利;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豐富等。

  三、把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特點與季風水田農業作一比較,你認為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學生探究)

  農作物品種生產目的經營方式氣候條件

  水稻種植業水稻自給一商品農業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機械化水平低季風氣候區

  美國商品穀物農業小麥、玉米等商品農業家庭農場、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

  產生這兩種農業地域差異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勞動力條件和氣候因素。氣候條件不同,兩種農業地域所生產的農產品品種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勞動力條件直接影響到生產的經營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板書設計】

  3.2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

  一、季風水田農業

  1.主要分佈區:

  2.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作物以水稻為主

  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產國——中國

  4.發展的有利區位條件:

  5.主要特點:

  二、商品穀物農業

  1.分佈地區:

  2.特徵: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農作物:小麥、玉米

  4.區位條件

  【隨堂練習】

  1.亞洲發展水稻種植業的優勢條件有( )

  a.大面積可供開發的土地 b.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c.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d.便利的效能運輸條件

  2.東亞水稻種植區必須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其原因是( )

  ①該區機械化水平低 ②季風區水旱災害頻繁

  ③亞洲水稻種植區氣候乾旱④水稻生產需要大量的灌溉水源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共5頁,當前第3頁12345

  長期以來,上海市郊種植業以糧食、棉花、油菜為主,其中糧食作物佔很大比重。xx年上海市郊種植業結構調整後,全年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之比達到1:1,產值之比達到1:3,農民增收4.2億元。據此完成3~4題。

  3.上海市郊種植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工業發展水平b.科學技術水平

  c.勞動力的文化教育水平d.商品經濟發展水平

  4.現在,上海市郊農業已形成了種苗、園藝作物、出口蔬菜、名特優新為主的小宗經濟作物四大特色,其主要原因是由於( )

  a.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資源b.精耕細作,水平不斷提高

  c.商品市場與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 d.農村勞動力不足,農業用地減少

  我國加入wto後,農業面臨挑戰。根據目前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和價格佔世界相應指標關係圖,回答5~7題。

  5.我國受國際市場衝擊最嚴重的農產品是( )

  a.油料b.水產品

  c.糧棉d.水果

  6.我國某些農產品受衝擊嚴重是由於( )

  ①投入的農藥化肥、機械化裝置過多,造成生產成本過高,價格偏高

  ②農業科技投入較少,產品品質較差,缺乏市場競爭力

  ③投入的農業勞動力過多,造成生產成本過高,缺乏市場競爭力

  ④人口多,購買力太強,造成價格升高,缺乏市場競爭力

  a.②③ 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近年來,北京冬季市場上出現大量反季節蔬菜和南方瓜果多來自北京郊區的塑膠大柵。據此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過去農民冬閒,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特點

  b.冬季農作物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條件

  c.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弱化了農業地域性和季節性特點

  d.反季節蔬菜投放市場只有社會效益,沒有經濟效益

  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佈在亞洲季風區。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作物以水稻為主,水稻被稱為“亞洲的糧食”。據此回答下列各題。

  8.水稻種植可緩解某些地區人口對土地的壓力的根本原因是( )

  a.水稻地區適應性強b.水稻種植技術簡單

  c.水稻的單位面積產量高d.水稻種植很適合於小農經營

  9.“雜交水稻”的開發應用說明了我國農業發展必須堅持( )

  a.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 b.不斷增加國家對農業的投入

  c.貫徹土地承包30年不變的政策 d.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

  10.傳統稻米產區農業生產改進最關鍵的是改變( )

  a.傳統經驗、精耕細作、單位面積產量不高

  b.現代化生產技術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不高

  c.人均耕地少、水熱條件還未充分合理利用

  d.地勢低平、多水旱災害

  11.讀我國北方某城市周圍農業分佈模式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該城市擬發展優質高效糧食生產、乳畜業、

  水果和蔬菜種植業,按照合理佈局原則,i處應

  發展,ⅱ處應發展 ,ⅲ處應發展。

  (2)其中乳畜業考慮的主要區位因素是 共5頁,當前第4頁12345

  現在在該城市市場上也同時能見到南方甚至國外的水果、蔬菜和乳製品,這說明了因素對農業區位影響在地域上擴大,而這隻有

  在條件改善和保鮮、冷藏等技術發展條件下,才得以實現。

  (3)現在城郊蔬菜種植一年四季都可以供應城市居民新鮮的蔬菜了,這是由於結果。

  參考答案

  1.b 2.d 3.d 4.c 5.c 6.a 7.c 8.c 9.a 10.b

  11.(1)乳畜業水果和蔬菜種植業 糧食生產

  (2)市場 市場 交通運輸

  (3)依靠科技 對不適宜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利用改造

  【佈置作業】

  (研究性學習)在我們課本所學的五種農業地域型別的基礎上,同學們自主查閱資料,運用農業區位的相關原理及我們所學到的農業區位的一般分析思路,自主學習並歸納總結熱帶種植園農業的區位因素、分佈、特點等問題,各學習小組組長把本組的同學的結論整理歸納,下節課請同學上講臺與大家分享其研究成果。

  【教學反思】

  透過五種農業地域型別的學習,學生是否真正具備了運用農業區位原理解決分析實際農業生產活動的能力,這是這一章的核心,應加大培養的力度。

  共5頁,當前第5頁12345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