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九年級上冊《張衡傳》教案

河大版九年級上冊《張衡傳》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河大版九年級上冊《張衡傳》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目的

  1、瞭解傳記文章的特點,學習本文記人敘事詳略安排得當的寫法。

  2 、掌握課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詞句知識和文史、文化常識。

  3、瞭解張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學、文學、政治各方面的貢獻,學習他刻苦求學、科學務實、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記人敘事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2文言詞句知識的歸納整理和遷移運用

  教學方法

  討論法、朗讀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1課時

  一、作者簡介

  《後漢書》是紀傳體東漢史,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南北朝時南朝宋范曄撰。范曄原定編著百篇,僅完成帝紀十篇、列傳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謀擁護文帝弟劉義康做皇帝而死於獄中。後人將梁代所注的晉司馬彪《續漢書》八志三十卷補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後漢書》。

  范曄的《後漢書》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合稱“四史”。

  二、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三、重點字詞

  (1)從容淡靜:從容,舉止行動;淡靜,淡泊嫻靜。

  (2)衡不慕當世:當世,是當世之人,即當時的掌權者。

  (3)自去史職,五載復還:張衡,公元111年(安帝永初五年)拜郎中,114年(安帝元初元年)遷尚書侍郎,115年遷太史令,121年(安帝建光元年)遷公車司馬令,126年(順帝永建元年)再復為太史令。文中所指“五載”,即公元121年辭太史令,拜公車司馬令,到126年又復為太史令的“五載”。

  (4)鹹怪其無徵:徵,是應驗、徵驗、效驗的意思。

  (5)“舉孝廉”、“闢公府”、“累召不應”、“公車特徵”:舉,推薦。闢,徵召。召,呼喚,特指上對下的呼喚,引申為招致,徵,召,特指君召臣。“舉、闢”二字在這裡都表被動。

  (6)“拜郎中”、“遷為太史令”、“積年不徙”、“再轉復為太史令”:拜,授予官職。遷,調動官職,一般指升官,“左遷”才是貶官。徙,表一般的調職,有時也用以表示降職,本文指前者。轉,遷調官職。這四字的意思很接近,略有區別。

  (7)關於“璇機”的解釋:“機”即“璣”,“璇機”是兩顆星的名字,即“天璇”和“天璣”。璇”“璣”二星指代北斗七星,又進而指代天文,“妙盡璇機之正”即精通天文的意思。

  四、一詞多義

  於

  1、遊於三輔()2雖才高於世()3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

  因

  1、因入京師,觀太學()

  2、作《二京賦》,因以諷諫()3伺者因此覺知()。

  徵

  公車特徵拜郎中()2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

  五、文言句式

  ①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

  ——永元年間,被推薦為孝廉,(他)卻不去應薦,多次被公府徵召,(他)也沒有去就任。——“舉”、“闢”為被動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語“他”,即張衡。“連闢公府”是“連闢於公府”,省略“於”

  ②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請(他),(他)沒有應召。——“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省略“召”的賓語和“不應”的主語(即兼語)“其”

  ③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用篆字山、龜、鳥、獸等圖案雕飾。——介詞結構後置

  ④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樣的事。——“所記”,“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結構。“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六、思考討論

  1、結合“語言、思維”題,說說本文的內容結構。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紹張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學才能。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介紹張衡輝煌的科學成就。

  (1)張衡的潛心科研

  (2)張衡的不慕名利

  (3)張衡的重大發明

  第三段(第5自然段):介紹張衡傑出的政治才幹。

  2 、張衡有哪些可貴的品格?

  a“從容淡靜”“不慕當世”。

  ——他不慕名利,先是“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累召不應”,以後做了官,哪怕“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他也無所謂,由此反覆說明了張衡的高潔。不僅如此,他還“不好交接俗人”。

  b憂國憂民

  ——不滿當時“王侯以下”的“逾侈”的風氣,經十年苦心構思寫成《二京賦》用以諷諫;一上任河間相,立即“治威嚴,整法度”,將圖謀不軌的“奸黨”“一時收禽”。

  c才高於世

  ——“善屬文”,作《二京賦》;“善機巧”,作渾天儀、造候風地動儀;“善術學”,著《靈憲》、《算罔論》;善政事,為政機智果斷,不畏權貴,稱為政理。

  3、張衡在文學上、科學上、政治上的成就是什麼?

  七本文敘事按時間順序寫,而且詳略得當。課文是怎樣按時間順序的?寫得最詳的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寫?

  1時間順序:永元中、順帝初、陽嘉元年、永和出

  2張衡在科學上的輝煌成就,詳細地介紹他的重大發明地動儀。

  候風地動儀:

  時間——陽嘉元年

  名稱——候風地動儀

  材料——以精銅鑄成

  外形——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構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蛛,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

  作用——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效果——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評價——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驗證——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使用——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候風地動儀是十分精緻靈巧的:都城洛陽與發生地震的隴西郡相距一千多里,地動儀竟能及時測報,可見其靈敏準確的程度。文章的這部分的.介紹深入細緻,清晰扼要,文字簡練,而又形象生動,跌宕多姿,寫得非常精彩。因此,候風地動儀雖已失傳,根據這段文字卻能複製還原。)

  3 本文先介紹了張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學才能;重點寫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輝煌的科學成就,而在科學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創的候風地動儀,最後介紹了他政治上的才幹。文章這樣處理材料,就使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張衡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偉大學者。他最傑出的貢獻是研製成功史無前例的候風地動儀。課文重點記敘的是張衡在自然科學方面的偉大貢獻,因而對候風地動儀作了詳細的介紹。

  八、 本文寫了張衡的文學才能、科學成就和政治才幹三個方面的內容,卻又並非彼此獨立。它們是如何相互聯絡的?

  ——全文三大段,分別著重寫了一個方面的內容,而彼此又有相互聯絡。比如第1段的“從容淡靜”與第2段的“不慕當世”;第1段的“不好交接俗人”“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因以諷諫”與第3段出任河間相時的“治威嚴,整法度……稱為政理”。又如第1段的“通五經,貫六藝”“才高於世”與第2段“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等等。我們都能看到張衡無論是平時為人還是政治才幹,無論是謙遜自處還是潛心科研,都是前後一貫、渾然一體,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九、本文寫作特點

  1詳略得當。

  2課文語言質樸簡練。

  如“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短短二十三字,就寫出了張衡的學歷、水平和特長。“……不行,……不就,……不應。”充分表現了張衡不慕名利的品德。“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節奏感很強的語言,表現了張衡的態度果斷,措施得力。

  板書設計

  補充材料

  1、張衡的生平和成就。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東漢著名文學家,傑出的科學家。17歲離家,先後到長安、洛陽,拒絕官僚貴族召請,在太學日夜攻讀,博覽群書。28歲任南陽太守鮑德主簿。29歲寫成《東京賦》、《西京賦》。《二京賦》是模擬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班固的《兩都賦》寫成的。34歲為郎中,後又作過尚書郎。太史令、侍中、河間相一類的官。作太史令最久,前後幾次,歷時數年,掌管天象觀測。寫有著名天文著作《靈憲》和《算罔論》,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用銅壺滴漏帶動的渾天儀。他用肉眼觀測星星,製成星圖。當時他觀察到星星有2500多顆(現代天文學用肉眼能看到3000顆左右)。漢陽嘉元年(132年),又創造了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向的地動儀。他曾上疏要求禁絕當時流行的圖讖迷信。任侍中期間,遭受宦官讒毀,遂作《思玄賦》以宣情述志。59歲離京任河間相,在職之年,“郡中大治,稱為政理”。以後又徵召為尚書,不久即去世,終年62歲。有《張河間集》存世。

  張衡勤敏樸實。崔瑗說他:“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捨晝夜”,“體性溫良,仁愛篤密,與世無傷”。他自己在一篇述志的作品裡說他是“約己博藝,無堅不鑽”,“不患位之不立,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

  張衡的文學作品主要是辭賦和詩。《東京賦》、《西京賦》描寫洛陽,長安的繁華,諷刺貴族官僚的荒淫無恥,描述了一些民情風俗,表現了作者對封建統治危機四伏的深刻憂慮。他的詩歌以《四愁詩》成就最高。詩分四章,寫他的“所思”在“泰山”、“桂林”,“漢陽”,“雁門”等“遠道”,但都有障礙,而不能致。以一種情詩的形式寄託了政治的懷抱。它是一首七言詩。在它以前,《詩經》和宋玉的《招魂》,荀卿的《成相篇》等有一些七言句。漢代韻文七言句逐漸增多,但通篇都是七言而又首尾完整的作品,當以這首詩為最早。他也研究過地理學,繪出一幅地形圖,流傳好幾百年。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圖記》卷四里又把他列為後漢時期六大名畫家之一,在數學方面,他對圓周率也很有

  在世界史上亦屬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

  (張衡碑題詞)

  (摘自沈祺文)

  2、關於渾天儀。

  漢時,天文學已經形成體系,分有蓋天、渾天和宣夜三家。蓋天說以周髀算經為代表,認為天圓地方,天在上,像傘蓋,地在下,像棋盤,是一種舊的傳統說法。宣夜派認為天體為元氣構成。渾天說比較進步些,認為天地都是圓的,天在外,像雞蛋殼,地在內,像雞蛋黃;這種說法雖然也不完全正確,但比較接近實際。渾天派最大的代表者和卓越的發明家張衡指出,日有光,月沒有光,月光是由日光照射而來的。所以向日則光盈,背日則光盡。他還推測月食是地球遮蔽的結果。他還繪製了一部星圖,叫《靈憲圖》,創制了許多重要的天文儀器。

  渾天儀是銅鑄的,內外有幾層圓圈,都可轉動。各層圓圈分別刻有赤道、黃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以及日月星辰的位置,凡張衡所知道的天文現象都刻在上面。為了使渾天儀能自己轉動,張衡又設計了一個“滴漏”,作為渾天儀的動力。渾天儀被滴漏帶動,它轉動時恰好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起落時間完全吻合。可惜這座精巧的渾天儀在西晉戰亂中失傳了。留下來的只有《渾天儀圖注》和《漏水轉渾天儀注》兩份說明書的部分說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