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樹和天空》優質課學案

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樹和天空》優質課學案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及其在世界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2.透過朗讀全詩,感受詩歌豐富奇特的想象和朦朧的意境。

  3.揣摩詩句的含意,透過想象,嘗試進入作者在詩歌中所創造的那個奇異的世界。

  重點

透過朗讀全詩,感受詩歌豐富奇特的想象和朦朧的意境。

  難點

揣摩詩句的含義,透過想象,嘗試進入作者在詩歌中所創造的那個神奇的世界。

  學習過程

  一、預習新課

  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透過知人論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導學基礎知識

  (一)歷史背景:

  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羅姆出生於斯德哥爾摩。三歲時,父母離婚,和母親一起在斯德哥爾摩長大。而斯德哥爾摩群島上的環境是他詩歌的一個重要起點。他很早就對地理和科學,特別是昆蟲學產生了興趣。十幾歲時,對藝術表現出興趣,開始彈鋼琴,並很快接觸詩歌。在他的詩中,生活世界與大自然向來關係密切,無須附加理智的連線,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發地發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徵的顯現過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個世界才能來照面,自然立足於存在的實體,共在於人們生存的世界,與人們神秘的想象力。

  (二)作者簡介:

  20世紀最後一位詩歌巨匠——特朗斯特羅姆

  特朗斯特羅姆(1931-20xx),瑞典詩人,1954年發表詩集《17首詩》,轟動詩壇,他一生共發表詩歌200餘首,在20xx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他以凝鍊、簡潔的形象,以全新視角帶我們接觸現實”。他善於從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機物和科學結合到詩中,把激烈的情感寄於平靜的文字裡,被譽為當代歐洲詩壇最傑出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

  三、總體感知

  本文共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節:描寫、感受一棵在雨中走動的樹。

  第二節:描寫、感受一棵夜晚靜穆的樹。

  四、學習課文

  1、請用“/”給全詩標明朗讀節奏。

  明確:

  一棵樹/在雨中/走動

  在傾灑的灰色中/匆匆走過/我們身邊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園裡的/黑鸝

  雨停歌。/樹/停下腳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靜閃

  和我們一樣/它/在等待/那瞬息

  當雪花/在空中/綻開

  2、《樹和天空》中,作者說“在傾灑的灰色中匆匆走過我們的身邊",“我們”是誰?在詩中有什麼存在意義?

  明確:

  “我們”是旁觀者、見證人、陳述者,是自然生命律動的記錄員。

  見證了樹“在雨中走動”“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停下腳步”和“等待”的情形。即便在“灰色”中也依然可以“汲取雨中的生命”,而那“果園裡的黑鸝”更是一個關於生命的積極樂觀又歡愉的精靈。真正健全的生命懂得享受自然的每一種賜予,於是在“晴朗的夜晚”才有了它們“挺拔”的身姿。而支撐這一切的,除了對宇宙規律的預設,更多的應該還是對那個雪花綻開的瞬息最為堅執的等待!“雪花”在這裡有著豐富的內涵,作為冬天的象徵,它不可避免地預示著寒冷,然而它又恰恰使強力的意志得到了最充分的凸顯。承續前文,它又是萬物對宇宙規律一次充滿自信的認可與迎取。

  3、特朗斯特羅姆的《樹和天空》中,詩人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樹及其自然界,對此應如何理解?

  明確:

  詩人與樹的視角有了轉移,樹的走動其實是詩人在樹林裡走動。樹在這裡猶如無言的智者,透過寫樹把詩人的瞬間感受表達出來。詩人感覺到了匆忙的人生,又好像黑鸝在樹下為“生命”躲雨。雨後天晴,林子靜謐。這優美情景,讓詩人內心更寧靜,煥發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4、有人認為《樹和天空》中融會了宇宙間互相諧和與默契的情懷。請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

  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樹的意象不只是匆忙的人生和對美的期待,還傳達了詩人的感悟:宇宙間事物是互相諧和與默契的。樹在“灰色”的雨中也依然可以“汲取生命”,黑鸝也在園子裡樂觀、歡愉地生活。在這裡,雨天與晴天,春夏與秋冬,事物間沒有衝突的理由。陽光或者雨露,陰晴還是雨雪,物類間並沒有相互衝突的必然理由,因為默認了這是一種宇宙規律。甚至,對此還應持有迎取的態度,迎取象徵嚴冬的雨雪、迎取頑強精神、迎取純美。這正是宇宙間的諧和與默契。

  5、在古今中外多如牛毛寫“樹”的詩作裡,特朗斯特羅姆的這首《樹和天空》不得不令人歎為觀止。特朗斯特羅姆是營造意境的大師。《樹和天空》的意境似乎也有點兒朦朧,彷彿關聯著多方面的主題,對此,你如何理解?

  明確:

  觀點一:樹是詩中的意象,它立足於大地,同時又指向天空,它詮釋了生命的深度與高度

  觀點二:這裡運用了隱喻,人們埋頭於對土地的耕耘與掘進,卻漸漸忽略了頭頂上還有著那片令人震撼和心悸的星空,忘記了對未知的渴望、對神秘的欣賞,忘記了駐足靜觀與默想,更忘記了對宇宙純美的驚歎!

  自我檢測

  夜巷

  蘇金傘

  小巷的記憶力最壞,

  雖有紙糊燈剛走過,

  馬上又糊塗得如攏了藕的塘泥;

  一隻壁油燈,

  拋下的黑影比光還多,

  而且還有著消化不良症:

  一輛豪華的馬車駛入,

  像細蛇吞下一頭青蛙,

  在肚裡翻不過身來。

  至於失眠倒是不會的。

  也有足以炫耀的地方:星子多,

  因為大街上的,

  都被明燈趕到這裡了;

  就像:魚被漁火趕入河灣。

  1937年3月19日

  (有刪改)

  1.下列對本詩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展示的是三十年代中國鄉村的夜巷。“夜巷”在詩人的筆下變成了一個人,這樣的想象帶給讀者一種別開生面的感受。

  B.詩歌前三句展現出一幅動態的畫。紙糊燈被人拿著晃晃悠悠地從小巷裡走過。隨著橘色的燈光一點點向巷子深處移去,剛路過的地方再度被夜色籠罩。

  C.小巷不僅“記憶力最壞”,它還患有“消化不良症”。因為小巷是一條細細窄窄的巷子,甚至不能讓一輛馬車調頭。

  D.詩歌的第一節緊緊扣住“夜巷”的“夜”字展開描述,如寫走過小巷的“紙糊燈”,掛在小巷的“壁油燈”等,它們顯示了黑夜裡小巷的特徵。

  2.下列對本詩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第一節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小巷的記憶力最壞”“糊塗得如攏了藕的塘泥”將小巷擬人化了。

  B.詩人用很有意思的比喻,如“像細蛇吞下一頭青蛙”,以形寫神,寫出了小巷的狹窄,讀來使人過目不忘。

  C.“魚”代“星子”,“漁火”代“明燈”,“河灣”代“夜巷”,這些借喻產生了美妙的畫面,詩歌結尾為暗淡的.“夜巷”增添了一抹亮色。

  D.詩歌最後一節用動態的事物描寫比較靜態的畫面,動中有靜,靜中藏動,更加凸顯出了小巷的安靜、祥和與簡陋。

  3.擬人化是本詩最顯著的特色。請簡要分析詩歌運用擬人手法的妙處。

  4.有人說,這首詩歌與作者童年時期的農村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你認可這種說法嗎?為什麼?請結合詩歌內容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A;

  2.D;

  3.①賦予了小巷人的特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小巷的狹窄、黑暗。②表達了作者對小巷的特殊情感,讓讀者感到小巷的有趣和親近感。

  4.認可。①作者選取的意象大多帶著鄉村氣息,如“攏了藕的塘泥”“細蛇”“青蛙”“魚”“漁火”“河灣”等。②作者借戰亂時期的“夜巷”表達了對鄉村文明某種程度的依戀。

  解析:

  1.本題考查分析詩歌內容的能力。A項,“這首詩展示的是三十年代中國鄉村的夜巷”錯誤,這首詩寫的是“中國都市”,而不是“中國鄉村”。

  2.本題考查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徵和表現手法的能力。D項,“簡陋”不合詩意,詩歌最後一節中的意象、內容等與“簡陋”無關。

  3.本題考查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結合擬人手法的作用進行分析即可。一是擬人本身的作用和展現的小巷的特點,二是作者藉此表達的情感。

  4.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首先要表明觀點;然後要結合文體特點,從詩歌的意象等角度分析其能夠體現“農村”的地方;最後,要結合詩歌的寫作時間,分析作者借都市的“夜巷”所表達的對農村生活的情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