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優秀教案(通用12篇)

《答謝中書》優秀教案(通用12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答謝中書》優秀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答謝中書》優秀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這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能夠品味,將內心的感受與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做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生字詞,領會文章大意,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作者縝密的結構,凝練,極富特色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 領會課文大意,並背誦課文。

  2、 學習作者巧妙而縝密的構思。

  學情分析: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查閱有關蘇軾資料,預習課文。

  老師準備:錄音機、多媒體。

  教法與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匯入。

  (一)導語:同學們,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用飽蘸深情地筆謳歌了祖國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一文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注音:夕日欲頹 沉鱗 能與其奇

  2、幾個重點詞語:

  五色交輝 四時 將歇 夕日欲頹 沉鱗競躍

  3、學生交流蒐集的陶弘景的資料與背景

  教師補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人,曾任儲王的侍讀,因看透渾濁的現實,隱居句曲山(今茅山),有愛聽山野松濤之聲。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鄉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 請同學們認真聽課文的錄音後,模仿進行朗讀。

  2、 根據課下注釋,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脈絡

  3、 歸納本文的主題思想 :

  —透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 ,體現了作者熱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4、 背誦全文。(分組進行,比賽的形式)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樣寫美景的?(學生暢所欲言,互相補充後明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仰視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觀察不同的角度 俯視

  平看

  其三:晨昏變化美 其四:動靜相襯美

  2 、課文的結尾能讓我們聯想到其它詩人類似的結尾,你能聯想到那一些?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劉禹錫《陋室銘》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又如陸游《書憤》中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想伯仲間”,都有古人自觀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實表達了作者企盼與謝公比肩之意,也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隱歸林泉的志趣。

  四、質疑問難。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請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繪,體會文章優美的意境

  5分鐘後,學生班裡交流,師生共同評價

  六、 課堂總結:

  學生談學習本堂課的收穫,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

  七、佈置作業:

  1.複習鞏固所學知識。

  2.蒐集有關寫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書設計

  主題:生命的愉悅,熱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九、課後反思:

  《答謝中書》優秀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當的語言、佈局的匠心,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背誦、默寫全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透過誦讀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透過想象再現景象,領會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淨美好,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設想透過讀、說來落實。

  【教學難點】

  本文佈局的巧妙。設想透過學生再造想象來突破。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三峽》引入新課

  二、介紹課題、作者

  本文雖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謝中書/書”──寫給謝中書的信。注意斷句。明確兩個“書”的含義。第二個“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含有審美意味的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陶弘景:(具體見課本註釋)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一讀: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

  本文多為四字駢句,朗讀節奏為二二。散句以句意來定。

  二讀:默讀。

  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意。

  教師酌情解決難字、句意。指名講出文章大意。

  三讀:譯讀。

  本文寫景部分句式整齊,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寫景詩。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齊相應,譯句也要句式整齊。(譯讀要求較高,擬嘗試一下)

  1、教師讀原文,學生譯譯文。(一學生讀譯文,其餘學生齊讀原文)

  2、學生齊讀原文,教師讀譯文。(本環節視學生譯文如何而定)

  四讀:品讀。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詞,說出其妙處。(學生悟讀,交流發言。教師補充)

  2、可用換詞法領悟下列詞的妙處:

  入(體現一種向上的氣勢)──到

  交輝(交相輝映,共增山色)──齊全

  將歇、將頹(展示出慢慢消失的過程,不乏擬人化色彩)──將散、將下。

  亂鳴、競躍(再現一種生機和活力,營造熱鬧的氣氛)──齊叫、游泳。

  3、在此基礎上,歸納點明本文佈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變化。同時行文起伏相錯,讀起來也要注意語調的變化。試著讀出不同的語調。

  4、你認為作者是以什麼樣的感情來寫這些景物的?體會文末兩句的含義。(讚美、自豪)

  五讀:說讀。

  大自然是個廣闊的舞臺,那麼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員了,他們都想在這舞臺上展示自己。如果請你用生活中的一種人來比喻文中所寫事物,你看它們像什麼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雲端,就是一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2、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

  六讀:背讀。

  四、作業

  試把本文擴寫成一段寫景文。

  《答謝中書》優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

  2.朗讀課文,品讀文章, 賞析文章的語言美、結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1.積累文言字詞。

  2.朗讀課文,品讀文章, 賞析文章的語言美、結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同學們,下面請欣賞幾幅美景:泰山之雄峻,黃山之幽奇,匡廬之韶秀,峨眉之清涼,黃河之渾茫,長江之浩渺,西湖之嫵媚,洱海之絢麗。下面就讓我們走人文中的一副美景《答謝中書書》。

  二 、出示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

  2.朗讀課文,品讀文章, 賞析文章的語言美、結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重難點)。

  三 、介紹作者、解題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寫景名作。

  “答謝中書書”兩個“書”字連一起,這題目是什麼意思?

  明確:最後一個“書”是指書信,前一個“書”與“謝中”連讀指的是一個人。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準確、流暢、字正腔圓。(要求學生畫出自己讀不準的字。)

  頹(tuí) 歇(xiē) 鱗(lín) 與(yù)

  (2)聽錄音,要求學生聽準字音及停頓。

  a.四字句兩兩停頓,標準停頓。

  b.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學生齊讀。

  (4)學生個別讀。(教師做適當點評)

  五、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自主學習(5分鐘)

  1、單字解釋;

  2、整句翻譯;

  3、聯想想象。

  合作交流(5分鐘)

  小組交流討論疑難問題。

  仍未解決的,全班交流。

  六、品味美點

  語 言 美、結 構 美、意 境 美、情 感 美。

  (1)細心的同學們,你們發現具體寫景的句子了嗎?

  (2)首尾部分起到什麼作用?

  (3)你能選擇一個角度,說說文章意境美體現在哪裡 ?

  動靜相襯之美

  作者很注意動與靜的變幻與搭配。

  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

  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

  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4)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意思是景物描寫中必然蘊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寫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呢?哪些句子直接抒發作者的情感?

  七、背誦課文

  現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麗的江南,體驗著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頌山川之美,咱們一起背誦《答謝中書書》。

  八、拓展閱讀

  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常見於古代散文、詩歌中。請你找出下文融情於景或借景抒情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

  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借景抒情的句子,讀一讀。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答謝中書》優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的有關情況,背誦短文《答謝中書書》。

  2、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驗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感知景物描寫方法,體驗歸隱情趣。

  教學準備:

  幻燈機,錄音機,練習卡片。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樂事。今天這一節課我們就將一起閱讀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信,體會作者是如何將謝中書作為能夠談論山水的朋友,傳達自己與自然萬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悅。

  二、知識檢測:

  1、文學常識積累

  《答謝中書書》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字,號,丹陽秣陵人。有《》。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2、解釋加點的詞語

  五色交輝()曉霧將歇()

  夕日欲頹()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三、合作學習

  (一)題文探奇,整體感知

  閱讀題目與文章內容,你有什麼發現?不妨拿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此文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發端,接著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透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表達作者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悅。最後又以感慨收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二)朗讀背誦,品味感悟

  1、聽讀。聽準讀音,聽清朗讀的節奏、語氣、語速等。

  2、跟讀。放一遍錄音,讓學生小聲跟讀。

  以上透過伴樂朗讀所創設的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3、集體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4、學生自讀。結合文下注釋或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方式:同位對譯,小組交流,並向全班質疑問難。)

  5、理清思路,用3~5分鐘背誦課文。

  本文雖屬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佈局,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看看應該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間有何聯絡?

  結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學生自己背誦,然後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背誦競賽,看誰背的又快又準確。

  (三)賞析寫景,體驗感情

  1、找出文中寫景的語句,體會作者寫景的特點。

  提示從以下幾方面賞析:描繪的景物;寫景視角;境界特點;點睛之詞;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極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練,俯視與仰視,白雲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兩岸石壁…四時俱備”用平遠和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燦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

  “曉霧將歇…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動景的描寫。透過描寫朝與夕兩個特定的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2、“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傳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數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燦爛,生命勃發,靈動飛揚。透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實欲界之仙都”言簡而意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並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四)總結寫法,實踐體驗。

  “寫景物,抓靈魂;多視角,傳實情。”

  同學們根據這些寫景特點,自己動手寫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達標反饋

  1、解釋加點的詞

  俱備()沉鱗()競躍()復()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釋為“的”的一項是()

  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b、實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濱之月。d、有牧童見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寫動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句話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答:

  五、學習小結

  今天學習的《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的一封信,雖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羅四時,兼顧朝夕,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具備,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學習它就是要學習作者高超的藝術筆力,學會鑑賞它的美學價值。培養自己熱愛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書設計

  答謝中書書

  感慨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繪景

  感慨期與謝公比肩自豪

  《答謝中書》優秀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朗讀,理解文意,背誦課文。

  2、研讀,品味語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體會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學過程

  教學裝置:

  錄音機和磁帶 課件

  一、匯入新課,板書課題,釋題,簡介作者、寫作背景,明確學習目標

  答:答覆。謝中書:謝徵,作者的朋友。中書,是謝徵的官職。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期思想家、醫學家。隱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國家大事,常去山中徵詢他的意見,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寫作背景簡介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徵﹚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讀,正音並解釋重點詞語。翻譯句子,整體感悟。

  1、正音:

  頹:tuí

  與:yù

  2、釋詞

  四時:四季。俱:都。歇:消散。頹:墜落。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欲界:指人間。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3、翻譯句子:

  每人任選一句翻譯,看誰譯得又快又好。

  4、整體感知:

  課文主要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

  山:青、高 水:清、秀

  三、分析課文的結構。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的結構。

  四、朗讀,入文入景,品味語言之美。

  1、複習重點字詞:

  四時、俱、歇、頹、沉鱗、欲界、仙都、與

  2、你體會到本文的語言特色了嗎?

  句式很整齊,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對偶修辭手法的運用,讀來朗朗上口。

  五、分析課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處?

  2、描寫景物的方法,你學會了嗎?

  1、抓住景物的特徵;

  山:青、高 水:清、秀

  2、按照一定的順序;

  總分總

  3、注重圖畫美:色彩的搭配、觀察的視角、感觀的衝擊、動靜結合……

  六、小結

  這篇山水小品廖廖68個字,就概括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使文章清幽雋雅,像詩一般優美動人。表達作者親近自然的喜悅。

  七、鞏固練習

  (一) 根據課文內容,填上恰當的詞,並解釋它的意思.

  1、兩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時( )備。

  3、曉霧將( ),猿鳥亂鳴;

  4、夕日欲( ),( )競躍。

  5、未復有能( )其奇者。

  (二)本文運用了什麼結構?運用了什麼寫法來表現山川之美?

  總—分—總的結構 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的寫法

  (三)文中哪句話直接抒發了作者對山水景物的讚歎?

  實是欲界之仙都。

  (四)課後任務:熟練背誦全文。

  八、詩句積累。

  同學們可別忘了要注意積累啊。文中說:“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請你積累一點描繪山水美景的詩句。 1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野曠沙岸淨,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謝靈運《初去郡》

  3.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北齊)北朝民歌《敕勒歌》

  4.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唐.李白《蜀道難》

  5.青山看不厭,流水趣何長.--唐.錢起《陪考功王員外城東池亭宴》

  6.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唐.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

  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嶽》

  《答謝中書》優秀教案 篇6

  一、設計理念

  堅持一先二創三引四培的`教學觀。一先學生,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一切為了所有學生的發展。所以課堂應面對全體學生,教師應意識到學生是發展的、獨特的人。語文教學應促進所有學生個性全面發展。教學的過程是平等對話的過程,在這其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組織者;二創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情境,三引導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體驗式學習;四培養學生思辨力、創新力,開展討論活動、研究性學習等促進學生思考。

  二、前期分析

  (一)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仍然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好奇心,但受限於思維程度和生活環境,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創設情境,開啟思路。經過七年級的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文言文知識和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學生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不代表他們能深入文章核心。本篇課文是篇幅簡短,學生能較快理解文意,但是其中蘊含的無限情思和語言運用形式的精巧都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進一步體會。讓學生在反覆誦讀和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山水的靈秀,體悟作者的情思,有自己的心得和情感體驗,從而提升語文素養。

  (二)教材分析

  《答謝中書書》是新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2篇課文,該單元以閱讀歌詠山水的篇章,陶冶情操為主題展開。《答謝中書書》是一篇短小的山水小品文,作者陶弘景精心佈局,主要透過狀同一時間視角變化中的不同景色和狀時間變化中的不同景色來寫山水相映的奇美,自然萬物的靈秀,表達了自己享受山水,與自然萬物相融的自得自樂之情。語言凝練而意蘊無窮,是本文最大的特色,用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所寫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來概括本文是再合適不過了。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筆者對教材的解讀和學情的分析,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字詞;反覆誦讀課文,品味精練而生動的語言特色,體會作者的無限情思。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反覆誦讀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展開討論,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文中清雅奇麗的山水妙境,陶冶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操。

  【設計依據:新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八年級的學生對於簡單的古文學習已有一定的基礎,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精練,適合於用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古文自主學習能力。

  正如古人所指出的,“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讀“古詩文,要從聲音證入”、“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反覆誦讀古文,不僅有益於學生在語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識積累,更可以讓他們在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誦讀的過程,提升品味語言和體會情感的能力,並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對自然的有益啟示。

  新課標中反覆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並鼓勵他們能夠自由而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心得和看法,有利於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反覆誦讀,感受文中奇美的景色。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寄寓景中的情感。

  【設計依據:本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要品味古文語言,深切感受其中的美景,需要反覆誦讀。而在景中深藏的情,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還較難自主體會出來,這成為一個難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引導。】

  五、教學準備

  1.教法學法

  (1)教法

  在教學這個平等對話的過程中,科學運用教學方法能最佳化教學效果。我計劃以對話法、討論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本文的教學。對話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可以給學生創設安全、自主的開放性課堂氛圍,能夠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性,調動原有知識經驗,使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彌補學生個人思維片面性帶來的不足,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誦讀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由感性層面進入文字,獲得第一印象和最初的理解。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使用誦讀教學法不僅鍛鍊學生朗誦能力,還能讓他們自主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加深對文章意蘊的理解,從而獲得語言能力上的訓練。

  此外,我將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調動多種感官最佳化教學。

  (2)學法

  在學法上,課前學生充分預習,掌握生字詞,感知課文大意,破除與文字的陌生感,以便在課堂中更快速地進入狀態。沒有外力引導下的預習是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夠形成個性化理解,有助於他們自主思考能力和語言敏感度的提升。課上採用圈點、勾畫,小組討論、自主思考、誦讀等方法理解課文,探究內涵。圈點法是指閱讀中及時的圈點勾畫,即心有所思,馬上記錄下來。能夠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中起輔助作用。

  2.教學資源:語文教學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本課的學習中運用的教學資源有:教材、網路和人本資源。

  3.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黑板、粉筆、語文課本等

  4.教學評價:本課的教學將採用多元的評價形式,注重評價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教育性。在評價內容和水平上參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建議,在識字與寫字、閱讀等方面進行科學的評價。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解課題

  大家抬眼看一看,山青天明,我們的神州大陸優美如詩,常常引起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上節課我們剛剛被三峽的雄奇和秀色所打動,今天,再來品讀品讀另一幅山水佳畫——陶弘景的(教師停頓,由學生說出課名。)

  大家怎麼理解題目,為什麼你是這樣停頓讀題目的?

  答/謝中書/書 答是回覆答謝的意思;謝中書是人名(結合課文釋);書即書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設計依據:此文題目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容易讀錯,讓學生先讀題目一則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二則是為了加深學生理解,增強記憶。】

  (二)初讀感知,觀美景

  1.全班齊讀一遍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和節奏。讀後小組成員合作掃清字詞障礙。

  2.ppt顯示重點詞句(字詞:共談、入、見、交輝、四時、俱、歇、頹、沉鱗、仙都、與、奇;句子:

  ①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②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③實是欲界之仙都。

  ④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請學生合上書回答。

  【設計依據:本文篇幅短小,字詞常規不顯生僻,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因此筆者設計為在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字詞障礙,再由教師點出重點詞句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檢測,也糾正可能發生的錯誤理解,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3.全班齊讀課文,讀後請一位學生說出最能概括本文景色的一個字。 美

  【設計依據:縱觀全文,一個“美”字貫穿景色描寫的始終,這既是概括性的一個字也是貫穿性的線索,所以筆者在整體感知時首先將其點出來,有利於後續教學活動的開展。】

  4.文章中的美是怎麼樣的?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5.這幾句的語言非常精練,你在朗誦時,腦海中浮現了什麼樣的畫面呢?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與大家分享。 學生選擇任一斷句自主聯想和想象,併發言表達自己的個性化體驗。

  大家的想象都非常豐富,能夠使用優美的語言改造現有的物象,結合自己的體驗,表達出自己腦海中的景象。讓我們再一次以朗誦,把優美的景色傳遞出來。

  【設計依據:聯想和想象是本單元的要求,也是本文的教學目標之一。在此時沒有教師和同伴影響的情況下,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能夠擁有原初體驗,能夠說出真實的、具有個性化的想法。這有利於學生興趣和想象力的保持與提升,成就感的獲得,以及閱讀體驗的個性化延續。】

  (三)再讀品味,賞美文

  1.全班再次齊讀“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讀的時候思考,文章具體是怎麼表現美的呢?提醒:可以從區域性字詞、整體寫法和語言形式入手。其中穿插個人朗讀。

  區域性字詞:“高峰入雲”的“入”是動詞,山本來是不會動的,運用“入雲”二字產生了化靜為動的效果。山長到雲裡,想象到頂端雲霧繚繞的景象,正與後文“仙都”有相契合之處。

  “五色交輝”的“交”也是動詞,交輝寫出了色彩的絢爛,讓我們看見清幽的山林裡也有明麗的光影。

  “猿鳥亂鳴”的“亂”字形容猿和鳥在雜亂鳴叫,表現了他們的自由、快活,寫出了風景的生機感,也反襯出當時環境的清幽、寧靜。進一步探討:“亂”字會不會顯得沒有美感。改成“猿鳥齊鳴”好不好?不好,不符合事實,“亂” 才更真實,能寫出動物在山林中的真實狀態。而齊鳴,聲音太整齊了,彷彿有人在指揮,無法表現他們的自在,和不受任何約束。這種自由自在的狀態在課文中的哪裡還能感受出來?

  “沉鱗競躍”也寫出了魚兒們歡快、自由自在。剛才老師使用換詞法和大家一起探討了“亂”字。那麼請大家進行小組討論,對“沉鱗競躍”也使用換詞法進行賞析。“鱗”用“魚”換詞賞析。“鱗”是、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魚在跳躍的時候反射出的光亮,周身環繞的閃亮之美,也側面寫出了水的清澈和魚的生氣勃勃。

  整體寫法:文章是分兩方面來展開的。先寫同一時間中不同視角的景色:仰視——高峰入雲、俯視——清流見底、遠看——兩岸石壁、近看——青林翠竹,此時畫面多為靜態;再寫不同時間的景色:曉霧和昔日分別是一天中的晨夕,此時畫面多為動態。全文僅短短几十字,但動靜結合間,自然萬態躍然紙上。

  語言形式:除了作者寫的景美,其文章的形式也很美,語言都是四字句,且每一短句中都以上半句平聲結尾,下半句上聲或去聲結尾來搭配,例如“高峰入雲”的“雲”是陽平,“清流見底”的“底”是上聲。我們讀來節奏分明、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具有音韻美。

  怪不得作者要感嘆“實是欲界之仙都”啊。

  請大家帶著自己的理解和對節奏的把握再讀課文,讀出明快的語調和抑揚頓挫的音韻。

  (四)深讀研磨,悟清心

  1.到這裡為止,我有一個疑問,一封信裡為什麼寫這麼多的美景呢?

  為了表達自己的心境。

  2.你從哪裡看出來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心境?

  最後一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對,王國維先生曾經寫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那麼這篇文章中的景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心境?

  (1)純淨、清明與愉悅的心情,對自然山水的喜愛和讚歎。

  (2)(補充作者陶弘景的背景)作者借寫自己對山水美景的讚歎,表達了個人志趣:遠離世俗,追求清淨心靈。

  關於作者陶弘景的背景:a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諡貞白;是齊梁時期道教上清派創始人。b陶弘景是個不求榮華富貴的人,一直想辭官歸隱。他曾經在給親友的信中說:“疇昔之意,不願處人間,年登四十,志畢山藪。今三十六矣,時不我借……”後來,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請求辭官歸隱。c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沈約在東陽郡做郡守時,由於尊崇他的志向和節操,多次寫信邀請他出來作官,但他始終沒有接受。d梁武帝曾經下詔問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說山中什麼也沒有,還不如出來作官,陶弘景寫了“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有什麼呢?山嶺上有許多白雲。可惜白雲只能供我自己賞心悅目,卻不好用手捧來寄送給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願出山作官,不屑與時人為伍的高雅志向。”d梁武帝要他出來作官時,他乾脆畫了兩頭牛,一頭無拘無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間,另一頭戴著金籠頭,被人用繩子牽著,還用棒子驅趕著。梁武帝看了也笑起來,知道他絕不會出來作官了,也就打消了他出仕的念頭。

  結合謝徵當時中書的身份和作者隱士的身份猜想謝中書是寫了一封邀請作者出山的信,作者以此來委婉回絕。

  (3)最後一句說自謝靈運以來,只有自己才會欣賞這種奇境。(教師傳遞謝靈運是山水詩人的相關知識)表達了作者欣賞山水時不同常人的獨特審美感受和些微的得意之感。

  理解作者情感之後,現在看前文的景色是不是感覺有所不同呢?我們最後在齊讀中再與他對話交流。

  【設計依據:此處探索作者心境,可分為三個層次,從表層的對自然山水的喜愛到深層的微微自得之情。不僅是文章表現的心境層次遞深,也是學生學習本文時理解的遞深,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而在認知後兩層心境時,如果學生對作者陶弘景本人不瞭解,可能無法體會兩層情感。因此,教師在適當時機補充作者背景資料,便於學生探究。此外,到這裡為止,教學環節基本結束,縱觀整個教學設計,朗誦無處不在,並且不同環節的朗誦要求不同,隨著教學的深入,學生的朗誦情緒也應該隨之產生變化。反覆誦讀的目標由此達成,同時也是達成課標、單元的要求。】

  (五)總結課堂,固能力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今仁人志士借山川秀水抒發情感不是沒有原因的。開啟心扉,我們能發現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用它的多姿和靈性感染著我們,用寬廣的胸懷去感悟自然,你們會發現它在你的生活裡添了許多色彩。

  課後作業:背誦;把本文改編成一篇白話散文。

  【設計依據:對於課後作業背誦,首先,這是語言積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語言精煉生動,背誦這樣的文章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意識和能力。其次文章篇幅短小,節奏規律,學生應該上完課文就能大概背誦,當天就應當能全文熟練背誦出來。對於此處設計改編白話散文的課後作業,一是繼續鍛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二是為了鞏固和檢測他們的學習,三是鍛鍊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將想法轉換為書面表達呈現出來。】

  教學反思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抒情議論,各類皆備。

  本文的特點首先表現在優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機,透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主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悅。另一方面,本文結構縝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尤其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以四言為主,很是整飭,最後,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

  《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雖然沒有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

  綜上分析,這是一篇很好的課文,我自己非常喜歡,因此內心期盼著與學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備課的同時,我亦蒐集了大量的優美風景影片及圖片,精挑細選,稍作加工將其融入到我的課件中去,目的在於授課時能夠藉此引發學生美的享受,因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放在了“美”上,以影片圖片的形式出現,這樣會更直觀。另外,再加上舒緩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而對於文章的美,主要採用“讀”的方法來使學生體會,以“讀”賞“美”,以“美”品“讀”,兩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

  教學時,我以風景影片引入,引發學生美的享受,激發學習興趣,緊接著轉入正題,介紹作者、背景,但在授課過程中,這一環節出現問題,對題目的解釋非常清楚,但對於作者陶弘景的介紹就忽略了,雖然並不是名家,但對作者的介紹,能夠很好的讓學生藉此瞭解寫作背景,對文章的學習極有幫助,現在想來,這一環節處理的不夠得當,成為一處“敗筆”,接下來的詞語注音、劃分結構及釋意、翻譯進行的有條不紊,自然流暢,但在美讀文章這一環節,我範讀的背景音樂,由於多媒體出現問題,無法播放,最後只得清讀。雖然課後,許多老師對我的範讀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但我個人來說感覺非常遺憾,畢竟這是本課的亮點之一,也是教師表現個人能力的一個機會,錯過了,只能爭取下次了。課堂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研讀短文,體會感情”中,有一句話“自唐宋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其者”,學生一直不能讀準與(yù)的字音,這時,我三次強調了“與”的意思,但學生還是出錯,現在想想,如果當時我能示範的讀一遍,也許效果會更好。整體來說,本節課各環節過渡自然流暢,能夠突出本課重點,但就新課標中提到的知識目標,在本課並沒有真正的體現。原因在於,課堂教學中對文章缺少通篇翻譯。這一工作只是放了練習當中,如能在課上以檢查預習形式出現,也許會更好。

  今後的教學中應積極向有經驗的教師多請教、多相互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做一名合格的、優秀的人民教師。

  《答謝中書》優秀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背誦並默寫課文。

  2、 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優美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寫景的巧妙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忙碌於繁重的學業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望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

  二、題解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 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多記事陳情。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

  三、作者與背景

  寫作背景: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作者簡介: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寫景名作。

  四、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讀畢,教師提示朗讀節奏。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3)選一學生讀課文,其餘同學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質疑答疑。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並向全班質疑問難。

  (3)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交輝:交相輝映;四時:四季;歇:消散;頹:墜落;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欲界之仙都:人間天堂;與:參與,欣賞。

  3、指導學生理清行文思路

  本文雖屬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佈局,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看看應該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間有何聯絡?

  教師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共談”概說人人皆愛 “美”點明文章中心。第2~5句:具體敘述山川之美。寫景部分,先以概括總結全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

  五、合作探究

  1、總領全文的一句話是什麼?(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2、全文圍繞哪個字展開?(美)

  3、全文為了說明這個“美”字作者寫了什麼時候的景物? (四季,晨昏。 )

  4、寫了哪些景物? (有山、水、石壁、魚、樹木、猿鳥、夕陽、霧. )

  5、這些景物是雜亂無章的嗎?作者按什麼樣的順序來寫的?

  (由仰視到俯視再到平視。由早到晚。)

  6、活動:這短短的幾句話裡蘊含著多少美呢?請你帶上發現美的眼晴,當一次小導遊,用“我從……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的句式造句。

  明確:這裡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雲霄,嘩嘩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體現出一種向上的氣勢)。

  這裡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綠,石壁五色交輝。尤其是“交輝”用得好,(交相輝映,共增山色)。

  這裡有晨昏變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霧繚繞,猿啼鳥鳴;傍晚紅日西沉, 沉魚競躍。尤其是“將歇”、“將頹”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過程,不乏擬人化色彩)。

  這裡有動靜相襯之美,你看高峰的靜,流水的動;你看青林翠竹的靜,五色交輝的動;你看曉霧將歇的靜,猿鳥亂鳴的動。尤其是“亂鳴”、“競躍”用得好,(再現一種生機和活力,營造熱鬧的氣氛)。

  六、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2、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麼?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七、總結

  《答謝中書》優秀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 瞭解作者的有關情況,背誦短文《答謝中書書》。

  2. 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積累優美的寫景詞句,培養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學習難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學習時間: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找資料,瞭解作者。

  2、把“書”這種文體的有關知識寫下來

  3、初讀文章,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

  夕日欲頹(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4、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二、學習、研討

  1.藉助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加橫線詞的意思。

  五色交輝( ) 四時俱備( ) 曉霧將歇( ) 夕日欲頹( )沉鱗競躍( ) 實是欲界之仙都( ) 未復有勇與其奇者( )

  2.對照課下注釋,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並劃出疑難詞句。重點翻譯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未復能有與其奇者。

  夕日欲頹,沉鱗竟躍。

  3.根據提示給文章劃分結構層次,並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第一層 句,總起句,以感慨發端。

  第二層從 到 ,描寫描繪大自然中景之美。第三層 ,感慨自然之美景。

  三、深入探究

  1.陶弘景描繪了一幅清麗的山水畫,他描寫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樣描寫的?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反覆閱讀課文,用下列句式說話:

  “我從文中 句中,讀出了 之美,作者寫出了它 的特點。”

  示例:我從文中“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讀出了晨昏變化之美,作者寫出了“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的熱烈歡快的晨景,和清靜幽寂的暮景。

  2、“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這一句中的“亂”字,讓人想到混亂、亂七八糟,這個字是換成“齊”“共”等等好不好?為什麼?讓學生思考回答。“沉鱗”指什麼?這裡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3、.本文對景物的描寫可以說是美妙至極,請你試舉一例闡述一下“妙”在何處?

  4、.“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以作者的感嘆總括前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5、.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積累遷移

  1.總領全文景觀的句子是什麼?

  2.文中表現晨昏變化之美的句子是什麼?

  3.能概括全文主題的句子是什麼?

  4.文中用簡潔的語句描繪高山流水的語句是什麼?

  5. 這篇文章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

  《答謝中書》優秀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誦讀古文,積累實詞

  2.把握作品寫景內容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

  3.感悟作者多角度寫景

  教學重點:

  1.把握作者寫景內容,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

  2.多角度寫景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近代大學問家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匯入

  二、揭示課題,明確學習要點(檢查預習)

  1.課題《答謝中書書》

  2.明確學習要點

  1)古文學習要點(朗讀、翻譯、內容理解)

  三、課文內容研討

  1.誦讀

  1)學生自由讀

  2)教師示範讀

  3)師生互讀

  4)師生借鑑讀(觀看朗讀影片)

  設計意圖:充分的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磁環一意在引導學生多讀,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2.譯讀課文

  1)學生結合工具書理解詞句

  2)班級交流與展示

  3)教師預設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五色交輝

  曉霧將歇

  沉鱗競躍

  夕日欲頹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設計意圖:學生在自我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初步的理解課文內容,班級展示。強調重點詞句,為課文的理解蓄勢。教師適合推出預設譯文,供學生參考。

  3.內容研討

  1)主問題:作者寫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學生在讀課文理順思路

  班級交流

  教師預設與引導:

  總領全文----描繪景色---議論總結

  2)探究內容

  作者寫景沒點在哪?找出相關語句試做分析。

  師生互動,共同交流

  教師預設與引導:

  山水映襯之美: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色彩配合)

  這句話山中之靜景。五彩的山石與青翠的竹木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麗輝煌的氣,新宜人,充滿了萬物勃發的生機。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晨昏變化)

  這句話山中之動景。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餘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畫面靈動而充滿生命氣息。

  明確感情:

  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理順作者的思路的基礎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寫景(色彩配合、晨昏變化、動靜結合)進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3)質疑與探討(理解駢句)

  的句式特點

  設計意圖:拓寬課堂容量,引導學生能夠從句式角度理解課文的表達,為以後學習賞析奠定基礎。

  四、朗讀成誦

  五、課後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線上文中美景,不少於100字。

  設計意圖:在理解作者寫景的同時,能夠發揮聯想和想象,藉助現代語言線上作者筆下的美景,進而鍛鍊學生的習作能力。

  《答謝中書》優秀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重點文言詞彙,提高文言文鑑賞能力。

  2.透過反覆誦讀、小組討論,疏通文意,體會山川自然之美。

  3.體會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懷。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重點文言知識,體會山川自然之美。

  教學難點:提高文言文鑑賞能力,體會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懷。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題目匯入)請同學們齊讀課題。上節課給大家佈置了預習任務,誰能給大家說一下題目該如何理解呢?(答:回覆;書:書信,是一種應用文體,用於陳情記事的。《答謝中書書》指的是回覆謝中書的一封書信。)那今天我們就走進這封書信,看看這封書信寫了什麼吧。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

  明確:注意朗讀的快慢、停頓、語調、輕重音等。

  2.指名讀,多媒體呈現重點的文言知識。

  明確:實,確實;俱,都;與(yù):參與。

  3.學生自讀,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思考:這封書信主要寫了什麼?

  明確:寫了山川之美。

  (三)深入研讀

  1.請同學們以前後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作者描寫了山川的哪些美景呢?

  明確:

  ①“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山水相映之美。

  ②“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色彩配合之美。

  ③“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晨昏交替之美,動靜相稱之美。

  2.談談你如何理解“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句話,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這句話的意思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作者寫的都是常見之景,但是語言清麗,而且說了自己能夠發現它的神奇之處,表現了作者深得山水之樂的喜悅之情和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

  (四)拓展延伸

  畫一畫文中呈現的美景;再次有感情地誦讀文字。

  明確:老師聽見同學們朗讀地很認真,也很有感情,在大家的朗讀中老師也體會到了山川之美,這就是古文的魅力,朗讀的魅力。

  (五)小結作業

  1.師生共同總結。

  明確:現在誰能給大家分享下這節課的收穫呢?嗯,你說你不僅瞭解了“書”這種文體,還跟隨著作者遊覽了一番,有山水、有青林、有鳥鳴、魚遊,感受到了寧靜與美好,很好,請坐,謝謝你的分享。

  2.作業:將文中的美景用現代文寫一寫,字數:三百字左右;要求:文從字順,有意蘊之美。

  五、板書設計

  《答謝中書》優秀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掌握變換角度、動靜結合、以聲襯靜的寫景技巧,體會景物特點以及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教學重點:對寫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對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教學過程:

  導語:

  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南北朝時期,在一個日暮黃昏的時候,曲山腳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輕捻鬍鬚,面對群山靜靜思索,這已經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絕皇帝的召喚了。此刻他想到了當年做帝王之師時的點點滴滴,想到了這些年來國家每有大事皇宮的來信,想到了官場的步步驚心。於是他轉身,揮毫畫了這樣一幅畫,畫上是兩頭牛,一頭埋頭於青草間,愜意自得,一頭被戴上了金籠頭,讓人牽著鼻子走。這幅畫隱晦的表達了他歸隱之意,他就是時人謂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一篇被稱為“流動的山水詩”的小品文《答謝中書書》

  一、 解讀學習目標

  自主學習,能夠流暢的翻譯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合作學習,透過妙用詞語、變換角度、動靜結合、巧用修辭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以及蘊含於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學習,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們進行自主學習,請大家根據課文的註釋翻譯文章大意,現在開始。

  二、 疏通文意,理清結構

  請同學們根據書下注釋翻譯課文。翻譯的比較準確,真正高水平的翻譯是能終於作者的語言風格抓住文章的神韻,希望在課後反覆的誦讀中我們也可以自己試著把它變成一篇風景美文, 趣味訓練一:我們是否可以將課文進行小變形,大家嘗試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據內容變成多段。

  請同學翻譯,明確文章結構為(總分總)

  三、 小組合作探尋景物之美

  本文主要描寫的物件時 山川 那麼我們就去看看在作者筆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透過 “妙用詞語” “動靜結合” “角度變換”幾個角度來分析景物描寫方法,體會景物特點,感受作者蘊含在景物中的特點

  3、總結景物特點

  妙用詞語 (板書小組合作結果,從詞語運用角度來解析分析出景物特點,總結出作者情感) 動靜結合 (板書小組合作結果,從動靜結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視角變換(從顏色的變換、時空的變換、視角的變換體會景物的特點,總結作者情感)

  能夠總體的概括這麼景物特點的詞是? 美 仙都 奇

  文章中都是對景物的描繪,那麼同學們能不能發現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幹嗎?”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醉情山水對世俗生活的厭倦。

  正如剛才同學們所說,在這樣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愛的愉悅的,甚至是沉醉的, 有沒有和他一樣的人?

  四、 探尋作者內心世界

  探求來信的內容。說明理由。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又有怎樣的感情?與高雅之士比肩的快樂。

  2. 思考謝中書的來信內容

  開放性交流,可以從不同的猜測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創作意圖。

  結語:

  世有淵明,生為菊花無憾也。世有嵇康 ,生為琴絃無憾也 。世有陶弘景 ,山水亦無也 。

  《答謝中書》優秀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當的語言、佈局的匠心,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背誦、默寫全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1、 透過誦讀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透過想象再現景象,領會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淨美好,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學難點】

  本文佈局的巧妙,設想透過學生再造想象來突破。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5分鐘

  1、今天老師要來考考大家,多義詞掌握的情況。

  請大家看大螢幕,上面有個“書”字,試試看你能用這個書字,組哪些詞語。

  書本、書寫、書信、書桌、書包、書皮、判決書、楷書等。

  2、請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繼續透過查工具書來解釋這些詞中“書”的意思。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書的註解:

  書(shū) ①寫字;記錄;書寫。②字型。③裝訂成冊的著作。④書信。⑤檔案。

  給剛才大家所組的詞語對號入座。例如:

  書本——③裝訂成冊的著作 書寫——①寫字;記錄;書寫

  書信——④書信 楷書——②字型

  判決書——⑤檔案

  二、引入課文,感知內容 10分鐘學生齊讀感受

  (一)、下面要來考一考大家,讓大家“學以致用”。

  1、請大家看大螢幕:“答謝中書書”中的兩個書該如何理解?

  請大家根據自己的認識,猜想一下兩個書分別該怎樣去理解。(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

  2、讓大家這樣憑空猜想兩個書的意思,似乎有些為難大家了。這樣吧,老師把“答謝中書書”的出處告訴大家,可能幫助大家正確理解“書”的意思。(大螢幕上展示《答謝中書書》一文)

  請大家齊聲朗讀這篇文章,瞭解一下以“答謝中書書”為題的文章,會是一篇怎樣的文章,你能從中得到啟示嗎?

  明確:本文屬於書信體裁的文章。

  3、請同學們再來說說,讀了文章以後,你想怎樣理解這兩個“書”字?

  書①:中書,南朝時候的官員稱謂。

  書②:即書信,是文體的一種。

  所以由此我們知道,“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中書的一封信。

  (二)、關於文章的一些知識介紹: 10分鐘 教師口述

  1、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諡號貞白先生,丹陽秣(m)陵(今江蘇江寧縣)人。

  2、謝中書,名謝微(或作徵),字元度,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豫章王記室,因曾任中書鴻臚(lú),故稱“謝中書”。

  (三)、請大家齊聲朗讀這篇文章,來感受一下讀古人的書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課文內容 15分鐘 講授和討論

  (一)、根據課文導引部分的語言,引導學生在細讀語文的基礎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評價《答謝中書書》“宛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請大家再讀課文,回答:

  1、說它“宛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那麼這幅山水畫中有那些景色呢?

  2、說它“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那麼這又是怎樣一首詩呢?

  請將文中描寫山水美景的語句找出來,並使其呈現為詩歌的形式: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沈鱗競躍。

  請大家來朗誦這首詩歌,領略一下詩歌所描繪的美景。

  (二)比較《答謝中書書》和現在書信的聯絡點和不同之處,從而更深入地瞭解作者的內心世界。

  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 請大家說說《答謝中書書》和一般現在的書信有什麼不同?

  明確:描述的重點不同。一般書信重在透過文字,或說明寫信者的意圖,或闡明寫信者自己的觀點來勸說收信者,寫信有明確的用意。本文則大篇描繪美麗綺麗的景色,似一篇寫景散文。

  2、兩者的相同之處是什麼?

  明確:本文在最後一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點明作者的寫作意圖。

  3、請大家帶著我們對文章的理解來品味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樣的文章?認真讀,仔細思考,相信大家會在我們共同學習的基礎上有更大的收穫。

  明確:學生可以各抒己見,說說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課外延伸

  請大家用現代文來大膽地擴充套件描繪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運用想象。

  五、佈置作業:

  A(學優生):完成練習冊

  B(中等生):背誦課文,理解內容

  C(後三分之一學生):背誦課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