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出版社歷史七年級教案範文

四川教育出版社歷史七年級教案範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川教育出版社歷史七年級教案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川教育出版社歷史七年級教案範文1

  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地點、距今時間、生產工具、農耕作物、建造房屋、原始的飼養業、手工業各是怎樣的?

  一.自學目標

  1.瞭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情況,以他們為例說出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主要情況,認識到他們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性。

  2.透過對河姆渡、半坡遠古居民的瞭解,認識到中國不僅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人類起源地之一,激發熱愛祖國的感情,增強民族意識。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變化及其原因。

  二.自學重點、難點

  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新石器”的含義。

  難點: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變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導學與談話

  學法:觀察與比較、討論與探究

  四.自學指導:

  【匯入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匯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是靠什麼獲得食物的?(採集、打獵、捕魚)他們這種靠“採集”獲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採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變這種這些,關鍵要解決什麼問題?開始一種什麼樣的新生活?我國原始的農耕是怎樣出現的?本節課將瞭解到這些內容。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的遺址圖》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體位置(4分鐘)。

  【出示目標】:學生閱讀或教師提示。

  導學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麼時間的什麼地點?生產工具怎樣?他們種植什麼作物?住什麼樣的房子?主要飼養何種家禽?手工業製造有哪些?學生閱讀第一目後回答。

  討論: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

  引導學生從生產工具、農作物種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飼養業和手工業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住幹欄式的房子,過定居的生活,已會挖掘水井、飼養家禽、會製陶器,並能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的樂器。(5分鐘)

  導學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是這樣的。那麼,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況如何呢?請大家仿照第一目學習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學生閱讀第二子目後回答。

  比較: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幹欄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卻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環境的影響長江流域地勢低窪,潮溼溫熱;而黃河流域乾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所以,我們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

  想象:我國原始的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分工?

  引導學生結合現實想象。婦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獵、製陶;老人:做家務。(5分鐘)

  導學3、請大家自學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思考:大汶口墓葬裡,為什麼有了隨葬品多少懸殊的現象?

  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裡出現了貧富懸殊。(5分鐘)

  【小結】:指導學生填表對今天所學知識進行歸類:(5分鐘)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原始農耕情況原始飼養業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五.當堂訓練(15分鐘)

  〖單項選擇〗:

  1、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頂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下列不屬於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生產活動的是()

  A、種植粟、黍等農作物B、已經挖掘水井C、製作簡單的樂器和原始音樂D、飼養家畜

  3、在北方農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落遺址在()

  A、雲南元謀B、西安半坡C、陝西藍田D、浙江餘姚河姆渡

  4、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居民是()

  A、元謀人B、河姆渡人C、大汶口人D、半坡人

  5、同屬於黃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A、北京人和山頂洞人B、半坡人和大汶口人C、半坡人和河姆渡人D、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

  〖填空題〗:

  1、半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裡,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裡,過著的生活。

  2、原始居民會製作簡單的和原始。

  3、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石器。

  4、原始居民能製造色彩鮮麗的彩陶,上面會有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陶器上還有一些刻畫符號,有些學者認為這是我國雛形。

  〖連線題〗:

  1、半坡原始居民A、種植水稻,生活在長江流域

  2、河姆渡原始居民B、出現了貧富分化

  3、大汶口原始居民C、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種植蔬菜

  〖列表題〗:

  剛才我們已經做了這麼多的基礎題目,現在關上課本,考考你的對比能力

  名稱

  專案

  半坡遺址

  河姆渡遺址

  所在地區

  糧食品種

  出現時間

  原始飼養業

  原始手工業

  六.課後小結:

四川教育出版社歷史七年級教案範文2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

  2、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3、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學習因果分析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採取的措施引入新課

  2、透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係,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係,學習因果關係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讚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暴政的歷史功績

  2、認識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1、大澤鄉起義2、秦朝的滅亡

  難點: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導致農民起義爆發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陳勝吳廣起義又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有著較大的內在聯絡,要引導學生把握這些知識,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內在聯絡,分析因果關係,串聯知識點,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1、秦末農民起義動態圖課件2、秦暴政內容的課件

  學生:1、收集“焚書坑儒”的有關史料2、收集陳勝吳廣的相關史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瞭解了我國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2、講解: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曆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她有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徵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而最讓人痛心的莫過於“焚書”和“坑儒”。請學生代表講解自己收集的有關“焚書坑儒”的史料。

  二、起義的原因

  1、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另外,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2、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後,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三、大澤鄉起義

  1、講述引導: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麼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裡的內容後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麼爆發的了。

  (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瞭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曆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後,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於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後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後,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

  四、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後,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鉅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的鉅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裡的史料。

  2、帶領學生齊讀最後一部分材料的內容。(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誌,同時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四川教育出版社歷史七年級教案範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瞭解夏、商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透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分組,鍛鍊學生的合作能力;透過蒐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透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透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透過夏、商曆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透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透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夏、商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誌、網站,蒐集有關夏、商的文字、圖片、及影片資料。

  2.夏、商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蒐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資訊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複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匯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國曆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透過預習已經對夏、商兩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瞭解。再透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xx年2、都城:陽城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課堂小結:多媒體顯示歷史座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個概括總結。

  四、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製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5、自我測驗

  利用選擇題和材料題兩種題型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作一個瞭解。所以,選擇題主要是基礎知識的再現,材料題是一個知識拓展題。向學生提供了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處境,加深對討論問題的理解。這部分採用搶答的方式,使學生有興趣參與進來,主動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附:板書設計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xx年2、都城:陽城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國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5、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6、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

四川教育出版社歷史七年級教案範文4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記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記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農耕生活的影響。

  二、能力與方法

  透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透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養理解當時人們生活狀況的能力,發現當時人們的審美特點;透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比較方法。

  透過北京人與猿類、現代人的比較,以及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比較,幫助學生初步掌握並運用比較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創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透過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實,啟發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重點難點】

  一、南方地區學校以河姆渡遺址為第一重點,半坡遺址次之。

  二、難點:

  1、“新石器”的含義。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點及其與生活環境的關係。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授課型別】新課。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教師研讀課標、教材,撰寫教案;學生收集感興趣的原始農耕文化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多法結合教學手段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原始人類起初靠採集和漁獵獲取食物。隨著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

  類學會了種植莊稼、飼養牲畜、製作淘氣、建造房屋,開始了原始農耕生活。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分佈著許多原始農耕文化遺址。讓我們走進具有代表性的遺址,體驗一下原始農耕生活的甘與苦吧!

  學習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匯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是靠什麼獲得食物的?(採集、打獵、捕魚)他們這種靠“採集”獲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採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變這種這些,關鍵要解決什麼問題?開始一種什麼樣的新生活?我國原始的農耕是怎樣出現的?本節課將瞭解到這些內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分佈圖》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體位置。龍寶中學周宗國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記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記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農耕生活的影響。

  二、能力與方法

  透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透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養理解當時人們生活狀況的能力,發現當時人們的審美特點;透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比較方法。

  透過北京人與猿類、現代人的比較,以及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比較,幫助學生初步掌握並運用比較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創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透過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實,啟發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重點難點】

  一、南方地區學校以河姆渡遺址為第一重點,半坡遺址次之。

  二、難點:

  1、“新石器”的含義。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點及其與生活環境的關係。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授課型別】新課。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教師研讀課標、教材,撰寫教案;學生收集感興趣的原始農耕文化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多法結合教學手段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原始人類起初靠採集和漁獵獲取食物。隨著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

  類學會了種植莊稼、飼養牲畜、製作淘氣、建造房屋,開始了原始農耕生活。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分佈著許多原始農耕文化遺址。讓我們走進具有代表性的遺址,體驗一下原始農耕生活的甘與苦吧!

  學習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匯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是靠什麼獲得食物的'?(採集、打獵、捕魚)他們這種靠“採集”獲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採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變這種這些,關鍵要解決什麼問題?開始一種什麼樣的新生活?我國原始的農耕是怎樣出現的?本節課將瞭解到這些內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分佈圖》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體位置。

四川教育出版社歷史七年級教案範文5

  教學目標

  掌握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瞭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透過“火的使用”、“原始人的生活”等問題,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激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讓學生了解中國是人類遠古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不同之處。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就出現在地球上,併成為萬物的主宰,關於人類是怎樣產生的,古今中外有著許多神話傳說,哪位同學能給我們講一講你所知道的故事呢?

  生:女媧造人、亞當夏娃等故事

  展示:女媧造人的圖片

  師:這位同學講的太好了,大家掌聲鼓勵一下。(學生鼓掌)這些神話傳說反映出人類對自身來源的困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知道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

  展示:古猿圖片

  師:在漫長的歲月過程中,古猿透過勞動,逐步演變、進化成人。那麼,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居民呢?學完今天這一課,大家就會了解啦。

  板書:課題

  (二)教師引導,自學探究: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一小節,找出我國最早的遠古居民,以及他們的相關資訊。

  生:(閱讀課本後答)元謀人,雲南省元謀縣,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師:同學們都很會讀書,找的非常的準確。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我們的科學家們是透過什麼判斷出他們的生活時期的呢?

  展示:元謀人牙齒化石圖片

  生:化石(如果學生不知道,師可以直接為學生拓展)

  展示:【社會廣角】化石是埋藏在地層裡的古代生物的遺物。在化石中含有一定量的14C,隨著時間的流逝,14C的量也以一定的比例減少,所以透過測出化石中14C減少的程度,就可以推算出化石的年代。(如果學生知道相關知識可直接由學生講述)

  師:在原始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會製造工具,會勞動,是人類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漫長的歲月時光中,原始人類在不斷的勞動,也在不斷的進化,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另一遠古居民——北京人。

  展示:播放影片資料剪輯《發現北京人》

  師:同學們可以從影片中獲取北京人的哪些資訊呢?(可先在小組裡互相交流,合作歸納)

  生:北京周口店,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群居生活,用火

  師:同學們觀察的十分仔細,並且能夠彼此間合作互助,非常好,希望在今後的學習中能夠繼續保持。

  展示:北京人頭骨、北京人復原像、教師的個人照片

  師:學習要有張有弛,下面我們來做個活動。對比一下,北京人和老師的影象,或是和身邊的同學做比較,看一看遠古居民和現代人在相貌上都有哪些區別?

  生:(小組合作探究)眉骨突出、顴骨突出、嘴巴突出、下巴不明顯等。

  師: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和更久遠的元謀人相比較他們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北京人過著群居的生活,並且他們已經學會使用天然火。

  展示:【集思廣益】猜一猜,遠古居民有可能是透過什麼途徑得到火的?

  生:(小組討論)雷電森林起火、草木自燃、偶然磨蹭起火、露天煤炭自燃(這一情況學生很少知道,可結合本地煤炭資源拓展)。

  師:大家的想象力都非常豐富,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張開合理想象的翅膀,才能夠在知識的海洋中翱翔。(結合實況點評學生)

  師:遠古居民在沒有火之前是如何生活的?有了火之後會給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生:(如需要可討論)沒有火之前茹毛飲血,非常艱苦;有了火之後,可以吃熟食、照明、防寒、驅獸等。

  師: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火的使用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師:遠古居民在不斷的演變、進化,我們今天所掌握的遠古居民的資訊,除了透過化石研究,還和考古工作者們辛勤的科研考察密不可分。比如北京人的發現。

  展示:【歷史典故】 192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掘工作開始了。經過兩年的艱苦發掘,在1929年的一個冬日,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個小洞,洞口的裂隙窄得只容一人出入。為了探明虛實,裴文中來到洞裡,仔細一看,高興極了,原來在這裡意外地發現了許多動物化石。他顧不得寒冷,決定把挖掘工作繼續下去。到12月2日下午四點,已經日落西山,洞外天色漸漸暗下來,呼嘯的寒風在山野吹著,洞裡覺得更冷了,但人們依舊在昏黃的蠟燭光下聚精會神地工作。-

  突然,裴文中高興地喊叫起來:“是猿人!”大家圍攏過來,果真發現一個猿人的頭蓋骨,一半已露出地面,另一半還埋在硬土裡。人們興奮極了,目不轉睛地盯著。這時天色越來越黑了,但大家的心情已經急不可耐。裴文中毅然決定,繼續挖下去,一直到把這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完全出土為止。(發現北京人的小故事如果有學生知道可直接由學生講述)

  師:正是由於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才使更多的遠古居民為我們所瞭解,比如山頂洞人。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結合投影展示的山頂洞人的相關圖片資訊,看一看,和北京人相比較,山頂洞人的進步表現在哪些方面?

  展示:山頂洞人復原頭像、骨針、裝飾品

  生:(可從形態方面、工具方面、生活方面歸納)

  師:正如恩格斯所說“勞動創造了人”,從簡單的打製石器到複雜的磨製石器,透過勞動,原始人類不斷進化,社會在不斷的進步。

  師:我們今天一天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遠古時期的原始居民們,他們一天的生活會是怎樣呢?展開你想象的翅膀,穿越歷史時空,再現原始人的生活吧。

  展示:【歷史再現】原始人採集圖、原始人捕獵圖、原始人生活圖

  生:(根據展示圖提示,選取某一角度,可用多種形式再現場景)

  師:(根據學生的再現實況,師生共評)

  (三)課堂小結,提煉昇華:

  師:我們這節課介紹了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瞭解了遠古居民的生活資訊,除了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之外,我國還有許多遠古居民。

  展示:《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

  師: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為此感到自豪,也更應該珍惜和保護好這些歷史文化遺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