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馬陵之戰》教案

湘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馬陵之戰》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湘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馬陵之戰》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馬陵之戰》課文原文

  公元前341年,魏國舉兵攻打韓國。

  魏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派大將田忌、軍師孫臏帥兵前往救韓。魏惠王得知這一訊息後,即派太子申、大將龐涓率兵10萬阻擊齊軍。可是,魏軍抵達齊魏邊境時,齊軍早已越過邊境西去。

  魏軍猛追齊軍,田忌問孫臏如何對付魏軍。孫臏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對田忌說:“魏軍速成剽悍,以為我軍怯弱,而我們利用魏軍的輕敵思想,減灶示弱,誘敵追趕,然後伺機伏擊敵人。”田忌練練稱讚:“好極了!好極了!”便採用了孫臏之計。

  根據預定的作戰方案,兩軍一接觸,齊軍就立即後撒,誘敵深入。龐涓在追趕齊軍的途中,發現齊軍遺下的灶足夠10萬人吃飯使用,心裡不免惴惴不安。第二天卻發現齊軍的灶減去一半,他又振作精神,令士兵加速追趕。

  第三天,齊軍的灶只剩下供3萬人用的了,龐涓認為這是齊軍不敢迎戰紛紛逃亡所致。他驕傲地說:“我知道齊軍一向怯弱,你們看,三天之中,逃跑計程車兵就已經超過半數!”於是,他丟下大軍,率領一支輕裝的騎兵,孤軍深入,不分日夜地窮追齊軍。

  孫臏根據龐涓的`行軍速度,判斷魏軍在日落後可到達馬陵道。馬陵道位於兩座大山之間,地勢險要樹林茂密。孫臏讓士兵把樹砍倒,橫七豎八丟在路上,只留其中最大一株,剝去樹皮,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幾個大字。孫臏挑選了一萬名弓箭手埋伏在附近,命令他們夜間看到火光就一齊放箭。

  一切佈置停當,夜幕降臨時龐涓已率部進入馬陵道。因為道路被遍地樹木阻塞,魏軍只得停下來。暮色中,龐涓隱約發現一株剝皮大樹寫有數個大字,就命人點起火把,想看個究竟。就在這時,齊軍萬箭齊發。龐涓自定敗局已定無法挽回,長嘆道:“讓孫臏這小子成全了名聲。”於是手持佩劍自刎而死。魏軍失去主帥,頓時亂成一團,潰不成軍。齊軍成聖進攻,全殲魏軍,並俘虜了魏太子申。

  《馬陵之戰》語文教案

  學習目標:

  1.認讀“韓、忌、懦、暮、潰、殲、虜”7個生字。

  2.默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生活故事梗概。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齊軍取勝的原因。

  重點:默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生活故事梗概。

  難點: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古代的軍事謀略在戰鬥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大家以前學過《空城計》這個故事,知道你諸葛亮運用空城計,巧妙地躲過你一場災難。其實,類似運用計謀作戰的故事,在我們中國曆還有很多很多。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又是誰巧妙地應用你什麼計謀,最終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呢?一起來學習吧。

  二、檢查交流,檢查字詞。

  出示:

  韓國、田忌、怯懦、暮色、潰不成軍、全殲、俘虜。

  學生認讀,自主學習。強調“韓、殲”韻母是前鼻音,“虜”生母是邊音。

  三、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1.自讀課文,理清層次。

  故事背景(1、2自然段)

  故事經過(3至6自然段)

  2.默讀看課文,介紹梗概。

  引導學生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情?

  3.精讀課文,知道什麼是“減灶示弱”,瞭解它對戰爭起讀影響。

  (1)出示“減灶示弱”。學生邊讀邊想:什麼是“減灶示弱”?孫臏為什麼會想到這個計策呢?

  (2)合作交流。

  出示:“魏軍素稱剽悍,以為我軍怯弱,而我們正好利用魏軍的輕敵思想,減灶示弱,誘敵追趕,然後伺機伏擊敵人。”

  分析

  魏軍:素稱剽悍,以為我軍怯弱(驕傲、輕敵)

  我們:利用魏軍的輕敵思想,減灶示弱,誘敵追趕,然後伺機伏擊敵人。

  孫臏這句話中,講了幾個條件可以戰勝敵人?那個條件可以不要?(每個條件都是必要條件,“減灶示弱”是關鍵條件)。

  (3)畫出龐涓都心裡活動都句子,說說他為什麼會產生這樣都感覺?

  (4)用導讀法感悟孫臏地“料事如神”和龐涓地“輕敵傲慢”

  師導:龐涓第一次在追趕齊軍地途中,發現——

  生接:齊軍遺下地灶足夠10萬人吃飯使用,

  師導:龐涓心裡——

  生讀:不免惴惴不安

  師導:到了第二天,龐涓卻發現——

  生讀:齊軍地灶減去了一半,

  師導:龐涓

  生讀:又振作精神,令士兵加速追趕

  師導:第三天,龐涓高興極了,因為——

  生接:齊軍地灶只剩下供3萬人用的了

  師導:龐涓認為——

  生接:這是齊軍不敢迎戰,紛紛逃亡所致

  師導:所以,龐涓驕傲地說——

  生接:萬知道齊軍一向怯懦,你們看,三天之中,逃跑計程車兵就已經超過半數

  師導:龐涓再也顧不上多想,便——

  生讀:丟下大軍,率領一支輕裝地騎兵,孤軍深入,不分日夜地窮追齊軍。

  (5)既然“減灶示弱”法這樣富有成效,為什麼課文乾脆不以此為題,而要以“馬陵之戰”為題呢?

  討論後,教師點撥:

  “孫臏根據龐涓地行軍速度,判斷魏軍在日落後可到達馬陵道。馬陵道位於兩座大山之間,地勢險要,樹林茂密。”

  交代道路戰事地地點(馬陵道)、天時(日落後)、地利(地勢險要,樹林茂密)

  “一切佈置停當,夜幕降臨時龐涓已率部進入馬陵道。因為道路不被遍地地樹木阻塞,魏軍只得停下來。”

  孫臏的“運籌帷幄,料事如神”

  “魏軍失去主帥,頓時亂成一團,潰不成軍。齊軍乘勝進攻,全殲魏軍,並俘虜了魏太子申”

  交代了“馬陵之戰”的最後結果,進一步突出了它在“援韓戰爭”,所起地決定性作用。

  理解思考:你覺得孫臏和龐涓各是怎麼地人物?

  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複述課文。

  2.拓展延伸:找“孫臏和龐涓”地故事讀讀。

  板書

  25馬陵之戰

  孫臏 減灶示弱——勝

  智取

  龐涓 驕傲輕敵——敗

  馬陵之戰具體經過

  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師及鄭孔夜戰於梁、赫,鄭師敗逋。”魏國派遣襄疵攻打韓國汝南的梁、赫,韓國派將軍孔夜應戰,韓國戰敗,後求救於齊,於是就有了司馬遷筆下,齊國在韓國五戰全敗後才出兵救援的記載。《戰國策》中也有《南梁之難》一篇描述此役。

  南梁在汝河上游,秦朝後稱梁縣,今屬汝州。韓魏兩國在此暴發激戰,雙方統帥是孔夜和襄疵,並非《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所說,是龐涓領兵攻打韓國。

  韓國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魏軍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只好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抓住魏、韓皆疲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孫臏在齊軍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戰時那樣:充任軍師,居中排程。

  但根據《戰國策·南梁之難》記載,韓國並非得到齊國允諾才主動出擊五次戰敗,而是齊國暫時坐山觀虎鬥,等到韓國五次戰敗後才出兵救援。獻計者也是張丐,並非孫臏或田忌。魏國自己的史書《竹書紀年》中,也沒有記載孫臏、田忌和龐涓參與了此戰,馬陵之戰雙方的統帥是魏太子申和田盼。

  魏國眼見勝利在望之際,又是齊國從中作梗,其惱怒憤懣自不必多說。於是決定放過韓國,轉將兵鋒指向齊軍。其含義不言而喻:好好教訓一下齊國,省得它日後再同自己搗亂。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後,即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魏國兵力沒有記載)

  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魏軍尾隨而來,孫臏針對魏兵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在認真研究了戰場地形條件之後,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並在馬陵利用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中1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裡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上面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字樣。

  龐涓在接連3天追下來以後,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武斷地認定齊軍鬥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於是命令部隊丟下步兵和輜重,只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至馬陵,見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

  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