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教案

2.2.2 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2.2 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2.2 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教案1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節

  第二章第二節

  三.學時

  1個學時

  四.課程標準解讀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學生首先要了解基礎的概念,如城市化概念、特點;透過圖片分析城市化發展的不同階段的特點;透過材料分析,知道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城市化差異。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城市化的概念、表現及城市化的意義;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2.難點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六.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透過課件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字、圖片、動畫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透過文字和圖片材料,讓學生自主分析,得出結論。

  七.教學過程

  展示汕頭建設30年的對比照片

  1.概念

  人口和產業活動向城市地區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2.標誌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意義

  城市化的動力:社會經濟的發展(一般來說經濟越發達,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1.世界城市化程序的發展階段

  2.郊區城市化與逆城市化

  郊區城市化(城市中上階層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圍地帶)

  逆城市化(大都市區人口外遷,移向離城市更遠的農村和小城鎮)

  ◎出現郊區城市化與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提高;

  ②周邊地區的基礎設施完善,交通條件改善,區域聯絡加強。

  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差異

  高一地理《城市化過程與特點》學案2

  高一地理《城市化過程與特點》學案2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節

  第三章第四節

  三.學時

  2個學時

  四.課程標準

  “結合例項,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和分佈;交通運輸與商業網點佈局。

  2.難點

  交通運輸與城鎮的分佈。

  六.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透過課件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字、圖片、動畫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透過文字和圖片材料,讓學生自主分析,得出結論。

  七.教學過程

  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圖片

  1.概念

  指利用各種交通工具,使旅客、貨物沿著特定線路實現空間位移的過程。

  2.作用

  連線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各地區和各部門的重要紐帶。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鐵路

  4.發展趨勢(特點):高速化、大型化、專業化、網路化

  5.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思考:假設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選擇一種交通運輸方式,你會考慮哪些問題?

  公路

  鐵路

  航空

  水路

  管道

  運速

  較快

  較慢

  最快

  最慢

  --

  運量

  較小

  較大

  最小

  最大

  --

  運價

  較高

  較低

  最高

  最低

  --

  靈活性

  最好

  居中

  好

  差

  最差

  連續性

  居中

  好

  差

  最差

  最好

  其它

  對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投資大,建設週期長

  受天氣影響較大

  受自然條件限制大

  裝置投資大

  如何選擇交通運輸方式?

  航空——貴重急需數量不大;公路——易死亡、變質、短途;鐵路——易死亡、變質、長途;大宗笨重遠端——水運;管道——液體、氣體、粉末狀固態。

  北方:多呈團塊狀,形狀比較規則;地形平坦開闊,道路呈棋盤式。

  南方:沿河道、鐵路、公路呈帶狀分佈;河網密度較大;鐵路、公路的興建使聚落多沿鐵路線和公路線發展。

  思考:為何古代著名城市多數誕生於河流的中下游?

  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於農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佈地區,也是城市發展的理想環境。

  1.河流(水運)和城市區位

  沿河設城的型別:河運的起點或終點;河流交匯處;河口;過河點。

  2.鐵路交通和城市區位

  鐵路的修建,能夠帶動沿線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城市的崛起和繁榮。

  思考:1.山區和平原的交通線路佈局有什麼不同?(提示:形狀、密度等)

  山區的交通線路受地形限制,多沿河谷和山間谷地佈局,線路較彎曲。平原地區地形開闊平坦,道路不受限制,非常平直。

  2.山區和平原商業網點的分佈有何差異?試分析其原因(提示:商業網點分佈密度、人口、交通)

  山區商業網點的密度明顯小於平原。

  山區商業網點多沿河流分佈,因為河谷地帶是山區交通相對便利、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但由於山區人口稀少、交通閉塞,所以商業網點密度較小。平原地區地形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品流通便捷。

  1.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密度的影響

  平原:交通發達,商業網點沿交通幹線分佈,密度大;

  山區:地勢起伏,交通運輸路線稀少,商業網點密度小。

  2.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位置的影響

  交通最優:建立在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

  市場最優:分佈在城市的幾何中心處。

2.2.2 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教案2

  從容說課

  城市化是人口和產業活動在空間上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社會經濟發展是導致近代城市迅猛發展的主要動力,城市化的過程主要是由時間程序帶來的城市空間變化。學習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和理解社會的重心是怎樣逐漸向城市移動的。由於它是一個歷史程序,很難在日常生活經驗中感受到這一完整的過程,因此,教學中,建議教師從運用實際資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教學重點

  1.城市化的概念、表現及城市化的意義。?

  2.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教學難點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教具準備

  投影、圖片、資料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現及城市化的意義。

  2.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出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時期的地圖、照片或進行走訪,瞭解城市的變化。

  2.運用教材中的相關圖表資料,進行討論、分析,進一步理解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樹立人類與自然環境協調一致的觀念,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師1.就城市功能對城市進行分割槽,可劃分為哪幾種功能區?影響城市功能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務區有何特點?中心商務區的變動對城市有何影響?

  3.中心地理論主要探討了一定區域內城鎮間的哪些關係?

  學生複習回顧,總結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對城市進行分割槽,可劃分為商業區、居住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與倉儲區、風景遊覽區與城市綠化地、特殊功能區等;影響城市功能分割槽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因素、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狀況等。

  生中心商務區是整個城市的商業核心地區,商業、服務、金融、貿易、資訊等活動高度集中,建築物以高層為主,交通運輸便捷,零售商業十分發達;中心商務區的變動,對城市的用地結構、功能分割槽、商業網點佈局和房地產價格都具有顯著的影響。

  生中心地理論主要探討了一定區域內城鎮等級、規模、職能間的關係,並採用六邊形圖形對城鎮等級與規模關係加以概括。

  附件下載

  相關知識

  城市化過程與特點導學案

  22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1、瞭解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意義表現及鄉村—城市轉型的概念和主要型別;

  2、理解社會經濟發展對城市化程序的推動作用;

  3、掌握髮達國家的城市化與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的異同,並能由此進一步理解中國城市化的發展之路。

  1、城市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

  2、發達國家的城市化與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的異同

  一、城市化

  1、什麼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產業活動在空間上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2、城市化過程中出現哪些標誌性特徵?

  城市化的標誌性特徵為①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持續上升;②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③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3、城市化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能夠創造出比較多的就業機會,大量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②城市化過程能帶動廣大農村的發展,有利於改善地區產業結構;③城市化有助於提高工業生產的效率,工業化使城市化獲得持續推進的動力;④科技的進步和資訊化的推進,使現代化大城市成為主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和資訊交流中心;⑤城市文化向鄉村廣泛地擴散和滲透,影響著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並提高鄉村的對外開放程度。

  4、什麼是鄉村---城市轉型?可以分成哪些型別?

  鄉村—城市轉型是指鄉村向城市轉變的過程。主要有三種:一是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二是鄉村集鎮轉變為現代化城市;三是城市邊緣的鄉村轉變為市區。

  二、城市化動力機制

  1、城市化的主要動力是什麼?

  社會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

  2、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對城市化有何影響?

  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明顯過剩,農業人口向城市大量轉移;工業是城市經濟的主要支柱,能夠安排大量勞動力就業;經濟繁榮的城市,服務業相對發達,能夠安排大量勞動力就業;

  三、城市化特點

  1、閱讀教材P37-38閱讀材料,回答活動問題1、2、3、4

  ⑴其原因主要是:大城市中心區環境惡化,地價上漲,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城市邊緣和小城鎮基礎設施完善,再加上高速公路的發展,私人小汽車的普及,許多人在城市中心

  區和郊區之間做“鐘擺式”移動。此種現象又叫逆城市化。

  ⑵不合理。理由是:①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程序不是隨國內工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而提高,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因為農業提供不出足夠的剩餘產品維持城市人口的增長,城市也吸收不了那麼多的勞動力;②工業生產和城市拓展對當地生態造成很大破壞,結果導致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大幅度下降。

  ⑶

  國家型別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

  起步時間早晚

  目前速度慢快

  城市化水平高低

  所處階段後期中期

  與經濟發展關係相適應不相適應

  主要原因經濟發展

  和工業化城市經濟畸形發展,人口增長

  過快,農村勞動力過剩

  後果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產生很多社會問題

  (虛假城市化、滯後城市化)

  ⑷城市化的發展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一般來說,經濟越發達,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經濟發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

  2、“經濟越發達,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是否正確?為什麼?

  這種觀點是有條件的,只能說是一般規律,但不能說是絕對規律。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就不是遵循這種規律的。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明顯超過了本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工業水平,城市總體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虛假城市化)南美洲國家這種狀況最為突出。另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則表現為城市化程序落後於相應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程序。(滯後城市化)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等國就屬於這種狀況。

  3、閱讀教材P39閱讀材料分析回答中國的城市化現狀如何?

  在改革開放前,我國城市化水平不僅速度慢,而且不穩定。城市化程序不僅受到經濟發展長期低水平的制約,而且還受經濟體制與政策以及政治形勢變化的影響,出現振盪、波折和停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拉動了城市化建設程序。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城市數量急劇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

  4、完成教材P40活動第一、二、三小題。

  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標是

  A、城市人口增加,鄉村人口減少B、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C、鄉鎮企業規模的擴大D、城市用地規模的擴大

  2、關於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特點,敘述錯誤的是

  ①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②城市化起步晚,發展不合理

  ③城市化起步早④出現逆城市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下列關於城市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已經達到70%左右②發達國家出現逆城市化現象主要是由於交通工具的現代化③大城市發展迅速和中小城市發展緩慢是當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點④英國是世界上城市化發展最早的國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4、世界城市化程序速度最快的時期是在

  A、產業革命後B、第一次世界大戰後C、第二次世界大戰後D、20世紀70年代以後

  下圖“表示①②③④四個地區三大產業的就業構成”,讀圖回答1~3題。

  5、四個地區第一、二、三產業的就業比例為

  A.37.6∶17.4∶45.0B.31.6∶30.5∶37.9

  C.15.5∶24.5∶60.0D.37.6∶24.5∶37.9

  6、四個地區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四個地區中工業化程度最低的是

  A.①B.②C.③D.④

  8、有關城市化的敘述,正確的有

  A.其含義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過程

  B.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與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無關聯性

  C.在城市化過程中,城鄉居民之間的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

  D.在城市化過程中,城鄉居民的勞動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9、關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狀況敘述,正確的是

  A.目前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

  B.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大城市發展速度大大超過小城鎮

  C.目前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數量上都大大低於發達國家

  D.多數發展中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化速度加快,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10、下面四幅圖中能正確反映城市發展一般規律的是

  11、二戰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程序較快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引進外資,加強城市建設,城市規模迅速擴大

  B.發展中國家取得民族獨立,經濟迅速發展

  C.發展中國家輕視農業的發展,重視城市的發展

  D.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超過了發達國家

  12.下列關於逆城市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出現在發達國家,是由於市區失業人口增多

  B.出現在發展中國家,是由於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C.出現在發達國家,是由於大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低

  D.出現在發達國家,是由於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13、我國蘇南地區的鄉村城鎮發展很快,這主要是因為()

  A.蘇南緊鄰上海、蘇州、無錫等大城市,這些大城市中的人口和企業大量地遷往蘇南地區

  B.這裡人口密集、人口數量大

  C.這裡最新發現了大量的礦產資源

  D.這裡的鄉鎮企業發展迅速

  14、我國城市化程序不可能很快的原因是()

  A.城市規劃還沒有經驗B.科學技術水平不高C.人口的素質不高D.經濟發展水平不高2.2城市化過程與特點學案(湘教版必修2)

  2.2城市化過程與特點學案(湘教版必修2)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一、城市化

  1.含義:又叫城鎮化,指人口和產業活動在空間上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①______地區的過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和必然結果。

  2.表現城市人口占②的比重持續上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城市③不斷擴大

  3.意義

  過程意義

  城市創造出較多的④______機會,大量吸收農村剩餘人口有利於城市與鄉村交流,縮小⑤________________差距

  城市是區域的中心,帶動廣大農村的發展有利於改善地區⑥________________

  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互影響城市化有助於提高⑦________________的效率,工業化使城市化獲得持續推進的動力

  現代大城市成為⑧____________基地和⑨________________中心提高區域的整體發展水平

  城市文化向鄉村廣泛地⑩__________________影響鄉村的______________方式,提高鄉村的對外開放程度

  二、城市化動力機制

  1.主要動力: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說來,經濟越發達,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2.與工業化的關係:在大多數城市,工業是城市經濟的______________,能夠安排大量的勞動力就業,併為服務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3.與第三產業的關係:______________的城市,服務業相對發達。

  三、城市化特點

  1.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

  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

  特點目前已推進到相對__________的發展階段,城市化水平高;市區範圍明顯擴大,城市______地帶發展較快;出現高水平的______________總體水平較____,推進迅速;城市化水平很____________;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

  問題大城市過度擴張,________________的居住環境逐漸惡化,中心區表現出衰落跡象出現了“______城市化”或“滯後城市化”;城市生態破壞嚴重,人居環境質量大幅度下降

  解決

  措施建設__________和工業區;營造高質量的______________大力發展城市及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程序;合理安排農村勞動力就業,促進鄉村向城市轉變

  2.中國城市化

  (1)特點

  (2)過程

  (3)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基礎達標練

  考查點1城市化

  1.下面所示四幅圖中能正確反映城市發展一般規律的是()

  2.讀“北京城市空間擴張的GIS圖”,下圖反映出北京地區城市化的標誌為()

  A.城市人口數量增加

  B.城市用地面積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減小

  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考查點2城市化特點

  3.下圖表示“中國、日本、美國、英國四國城市發展圖”。則按甲、乙、丙、丁順序分別對應的國家是()

  A.英國、日本、中國、美國

  B.美國、英國、日本、中國

  C.英國、美國、日本、中國

  D.中國、英國、美國、日本方法技巧練

  圖示法分析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城市化程序的`特點

  下圖是“世界各國城市人口比重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關係圖”。回答(1)~(2)題。

  (1)由上圖可作出的正確判斷是()

  A.中國城市化程序可以用曲線MN段表示

  B.a線表示發達國家目前的城市化平均水平

  C.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的國家,通常城市化速度也快

  D.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的國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

  (2)現階段中國城市化程序表現為()

  A.城市人口老齡化加快

  B.東、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

  C.大城市周圍衛星城發展較快

  D.大城市人口開始向鄉村迴流

  方法技巧

  活動思考

  1.其主要原因是:大城市中心區環境惡化,地價上漲,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城市郊區和中小城鎮基礎設施完善,再加上高速公路的發展、私人汽車的普及,許多人在城市中心區和郊區之間做“鐘擺式”移動。這種逆城市化現象進一步促進了中小城鎮的迅速發展。

  2.不合理。理由是:(1)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過程不是隨著國內工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而提高的,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因為農業提供不出足夠的剩餘產品維持城市人口的增長,城市也吸收不了那麼多的勞動力。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給城市就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進一步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引起許多社會問題。(2)工業生產和城市擴充套件對當地生態造成很大破壞,導致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大幅度下降。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特點的比較。

  國家

  型別城市化特點原因

  發達

  國家起步早,目前速度變緩工業化早,城市化已推進到相對成熟的階段

  城市化水平高經濟發展水平高,促進了城市化發展

  出現逆城市化現象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郊區基礎設施完善

  發展

  中國家起步晚、發展快國家獨立較晚,隨著民族經濟的發展,人口迅速增長

  城市化水平低農村人口基數大、增長快,城鄉經濟發展出現巨大反差

  城市發展不合理城市經濟畸形發展,人口增長快,農村勞動力大量湧入城市

  4.城市化的發展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一般來說,經濟越發達,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經濟發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如果城市化水平明顯超過了本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工業化水平,城市總體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就會出現“虛假城市化”的現象,產生許多社會問題;如果城市化程序顯著落後於相應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程序,就會出現“滯後城市化”現象,阻礙經濟和社會的發展。(P39)

  活動探究

  1.現階段中國城市化的特點

  在城市化速度方面快,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

  在城市化動力方面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

  在產業結構

  變動方面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變

  在人口流動方面由內地流向沿海,由山區流向平原,由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由農村流入城市

  在城市建設方面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規模不斷擴大

  在環境生態

  保護方面採取了許多措施,城市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樂觀

  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基本協調,但也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我國人口眾多,就業問題是城市化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關係工業是城市經濟的主要支柱,能夠安排大量勞動力就業,併為服務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城市發展與工業化程序的關係密切,應大力促進工業化程序

  2.在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城市的發展必須要考慮當地環境的承載能力,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適當發展城市規模和數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努力和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積極

  影響給城市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緩解了城市部分行業勞動力的供求矛盾

  改變了城市的經濟結構,為城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作出了貢獻

  促進了城市商業的發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

  促進了城市周邊地區的農、牧、漁和副業的發展

  為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為城鄉思想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推動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發展

  總之,可以增加農民收入,縮小東西、城鄉經濟差距;促進投資,擴大內需,拉動國民經濟增長;促進我國工業化程序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開闢更廣闊的就業渠道。(P40)

  參考答案

  知識清單

  ①城市②總人口③用地規模④就業⑤城鄉發展

  ⑥產業結構⑦工業生產⑧科技創新⑨資訊交流⑩擴散和滲透生產生活社會經濟發展主要支柱經濟繁榮成熟邊緣大都市帶低不平衡市中心區虛假衛星城人居環境城市人口城市數量城市化水平

  城市不斷提升城市化與工業化自然資源大、中、小城市以人為本

  基礎達標練

  1.A[A圖顯示出城市規模擴大,城市數量增加,最後出現衛星城甚至形成城市群,符合區域內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

  2.C[根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差異,可首先判斷丁對應的國家是中國,甲和乙對應的英、美兩國城市化水平較高,但目前發展緩慢。]

  方法技巧練

  (1)D(2)C[(1)我國城市化水平(45%左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從圖中看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的國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較高,但城市化速度並不快。(2)城市人口老齡化加快與題幹不符,我國東部城市化速度快於西部,大城市周圍衛星城發展較快,但大城市人口並未向鄉村迴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