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教案

初一歷史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一歷史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1、理解環境問題的本質,(為什麼說環境問題就是發展問題,為什麼發展的問題處理好了,環境問題才能得以解決;發展的問題處理不好,環境問題就永遠得不到解決,反而會愈演愈烈。)

  2、理解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來源:學|科|網]

  3、理解環境問題與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及發展問題的相互關係。

  4、透過本課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及自己動手、動腦的認知水平。

  【教學方法】

  教法:用典型案例、精典問題的分析方法,創設情境和氛圍,進行情境式教學。

  學法:閱讀分析案例和地圖,思考討論總結、重要的資料對比分析。

  【教具準備】

  投影儀、膠片(顯示案例、景觀圖片、圖表、訓練題目、知識結構)

  【教學設計】

  1、本節課的匯入:環境問題是何時產生?怎樣產生的呢?環境問題的產生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原因。歷史時期以自然原因為主,而當今主要由人為因素造成。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地區人口的增長不平衡,各地人口合環境的壓力也不一樣,環境問題突出地區不言自明,環境問題的表現也各有各的特點。

  2、“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的導學,投影錄影《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教師可點撥:惡化的生態環境曾使瑪雅文明消失,以史為鑑,為了長久的利益,上述地區應怎麼去做?——應該退耕還林,退耕還牧。

  3、“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的導學,由於這一部分較難理解,先投影《淮河的水汙染》,然後進行案例分析,教師需進行適當的補充、引導。透過上述各項活動,在設凝、提問、討論後,經教師點撥、引申,讓學生慢慢咀嚼、體味人類社會與環境對立統一的關係,最後師生共同從機理上揭示出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

  4、教師拓展:在嚴重的環境汙染之後,人們的生活質量大大地降低了,為此又須花費鉅額資金去治理環境,付出高昂的代價。發達國家工業化所走過的“先汙染,後治理”道路的教訓是慘痛的,我們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絕不應再步其後塵!

  一、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大螢幕出示相關圖片和資料)

  透過這些圖片和材料讓學生經過討論得出我國壓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龐大的人口壓力

  資源短缺的壓力

  環境危機的壓力(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過渡)

  透過以上資料的分析、討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面對我國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並總結國內外的歷史經驗教訓,我國只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大螢幕顯示南水北調示意圖請同學思考:南水北調能不能根本解決我國北方水資源緊張問題。

  那麼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和應採取的措施有哪些呢?二、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和應採取的措施

  (問)有那些好的方法呢?請同學門給社會出出主意,你們覺得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1、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重要地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於中國能否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至關重要。

  方法:

  調整農業結構

  開展綜合利用

  開發利用新能源

  2、發展工業的同時注意環境問題,可以透過合理的規劃來實現。儘量地減少汙染,對有汙染的應該採取措施。

  4、大量的種植樹木,綠化環境

  5、把居民區和工業區分開。

  6、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7、尋找新的清潔的能源。

  ……

  (鞏固複習)略。

  資料補充介紹:植物與環境

  大氣汙染報警器 雪松,雪松對二氧化硫和氟化氫這兩種氣體很敏感,當雪松針葉出現發黃、枯焦現象時,說明周圍可能有二氧化硫或氟化氫汙染。

  紫花苜蓿、胡蘿蔔、菠菜可以監測二氧化硫汙染;菖蘭、鬱金香、杏、梅葡萄可以監測氟汙染;蘋果、桃、玉米、洋蔥可以監測氯汙染。

  如果你想知道附近有沒有氟汙染,那麼你不妨試一試,放一、二盆美麗的菖蘭,隨時注意它的生長表現,如果葉片邊緣和尖端出現淡棕黃色的帶狀傷斑,而且受害組織之間有一明顯的界限,這就是菖蘭給你發出的警報:你周圍的空氣中有氟汙染,不可掉以輕心!菖蘭是被大家所公認的很好的警報器,當氟的濃度在百萬分之0.005時既會出現症狀,而濃度在百萬分之8時才對人有害,所以得到菖蘭警報之後採取防汙染措施還來得及。

  利用植物警報簡單方便,既美化環境,又能監視汙染,一舉兩得。

  空氣清淨機 有一些植物它們的“肚子”吸了不少“毒”,但卻沒有中毒,依然花枝爭榮,生氣盎然。

  據計算,1公頃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千克二氧化硫;1公頃銀樺林每年可吸收11.8千克氟化氫;1公頃刺槐林每年可吸收氯氣42千克;美洲槭等能吸收二氧化氮;栓皮櫟、加拿大白楊、桂香柳等能吸收醛、酮、醇、醚和安息香砒啉等毒氣。向日葵、夾竹桃等吸收汙染氣體的能力也很強。

  淨化汙水 蘆葦、小糠草、澤瀉能殺死水中的細菌;水蔥、田薊、水生薄荷等能殺死水中的大腸桿菌;鳳眼蓮、浮萍、菹草、金魚藻等都有較高的吸收鋅等重金屬的能力天然消音器 據測定:10米寬的林帶可以減弱噪聲30%,20米寬的林帶可以減弱噪聲40%,30米寬的林帶可以減弱噪聲50%,40米寬的林帶可以減弱噪聲60%。

  天然氧氣“製造廠” 植物既是天然氧氣“製造廠”,又是二氧化碳的“廣闊市場”,據統計1公頃闊葉林在生長季節每天能製造750千克氧氣,吃掉1000千克二氧化碳。探礦手 在澳洲和挪威分別有石竹科的兩種植物專門生長在含銅極高的土壤上,是銅礦的指示植物;在美國有一種豆科植物名叫“灰毛紫穗槐”,是鉛礦的指示植物;還有一種豆科植物和一種十字花科植物,是硒礦的指示植物;在西德和瑞典,發現一種“堇菜”,專門生長在鋅礦的廢堆上,另一種十字花科的植物也能指示鋅礦;在我國有一種“海洲香薷”,是銅礦的指示植物,在它們根部的幹物質裡含有3%的銅,當地的群眾把這種植物稱為“銅草”。

初一歷史教案2

  (學習目標)

  1、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史實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2、會講述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透過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探究,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3、認識曹操、諸葛亮等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程序的影響。

  (學習重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學習難點)

  分析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戰爭雙方勝敗的原因

  (導學方法)

  ①情境法:創設歷史情境,有利於學生直接獲得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②探究法:結合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問題。

  ③其他方法:指導法、講解法、練習法等。

  (學習方式)

  學案導學 → 自研自探 → 合作探究 → 展示提升 → 質疑點撥 → 總結歸納

  (設疑預習) (靜心獨學) (交流互動) (板書、口述、或表演)(適當點撥) (知識梳理)

  (學法指導)

  本課知識點涉及較多,可以利用要點提煉法,將本課內容概括為:一種局面、兩大戰役、三國鼎立、四個人物、五個時間來記憶。

  ①一種局面:三國鼎立; ②兩大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③三國鼎立:三國名稱和都城; ④四個人物: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

  ⑤五個時間:200年、20xx年、220年、221年、222年。

  (學習過程)

  匯入新課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把學生帶入情境,在學生興致勃勃地觀看結束後,問:知道我們今天將要學習哪一課嗎?那麼,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哪三國?你知道嗎?三國形成的歷史與大家所熟知的哪些歷史人物有關係呢?(創設情境,再現歷史,激發興趣)

  學案導學(我學習。我思考,我展示,我快樂!)(仿微軟雅黑字部分是學生供學生使用的學案)

  要求: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動,並把重點內容在課本上做好標記,獨立完成後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和你的同伴攜手解決!

初一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製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2)透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教學難點

  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程式

  教學內容及預見性問題方法與措施

  一、自學討論,預習提綱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藍田人D、山頂洞人

  2、“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根據這一材料,請你判斷他屬於()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進化

  C、大腦的進化D、勞動

  4、下面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A、幾十人圍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設下陷井捕捉野獸

  C、人工取火燒烤捕到的野獸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著一堆大火以驅趕野獸和照明

  5、有關山頂洞人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其面貌還保留著一些猿的特徵B已使用磨製石器,並能製作骨針

  C集體居住在山洞裡D已經懂得人工取火

  6、山頂洞人是比北京人更進步的遠古人類,是因為:()

  A手腳有明顯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D過著群居生活

  7、北京人與元謀人的相同之處不包括:()

  A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徵B人工取火禦寒

  C過著群居生活D使用打製石器

  8、山頂洞人抵禦野獸的攻擊,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 B木棒C火把 D弓箭

  9、在同一地點發現的遠古人類是()

  A、元謀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頂洞人

  C、山頂洞人半坡原始人類D、河姆渡原始人類半坡原始人類

  1A2B3D4D5A6C7B8D9B

  二、分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圖是什麼人?距今約多少年,位於哪條河的流域?

  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黃河流域

  ②圖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麼?

  石器和木棒

  ③圖中人物的體質特徵有何特點?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但頭部還保留著猿類的一些特徵。

  ④圖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麼?“火”的使用對人類有何意義?

  天然火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類的體質,增強了與大自然鬥爭的能力。

  合作探究學習

  11、考古學家對北京人遺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現在我們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下頜骨、牙齒、肢骨碎片、脛骨等,分屬40多個不同年齡的個體。同時還有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的灰燼,其中獸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還有已經滅絕了的劍齒虎、腫骨鹿等……

  (1)請根據有關資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勞動:婦女和兒童等採集果實,男子打漁,集體捕獵野獸,獲取食物;

  一天中的學習:長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獵的本領和生活的經驗;

  一天中的娛樂: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會,競技比賽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專人負責看管火種;

  其它: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

  三、瀏覽鞏固。

  原始人類名稱生活地點距今年代體質特徵工具製造觀念用火情況

  元謀人云南約170萬年會製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約70萬~20萬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徵打製石器,採集、狩獵等使用天然火

  山頂洞人北京約18000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開始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從事採集、漁獵等活動懂得愛美人工取火

  四、抽測達標。

  [匯入新課]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麼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閱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課堂組織學生自學課文,完成學案

  學生充分展示後教師總結

  [小結]

  對本課內容的小結,教師可採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歸納,便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並作為學習資料儲存。

  七年級歷史科教學案

  設計:張萍稽核:班級:姓名:

  課題第1課祖國近內的遠古居民

  學習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製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2)透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學習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學習難點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自學內容

  一、自學討論,預習提綱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藍田人D、山頂洞人

  2、“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根據這一材料,請你判斷他屬於()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進化

  C、大腦的進化D、勞動

  4、下面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A、幾十人圍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設下陷井捕捉野獸

  C、人工取火燒烤捕到的野獸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著一堆大火以驅趕野獸和照明

  5、有關山頂洞人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其面貌還保留著一些猿的特徵B已使用磨製石器,並能製作骨針

  C集體居住在山洞裡D已經懂得人工取火

  6、山頂洞人是比北京人更進步的遠古人類,是因為:()

  A手腳有明顯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D過著群居生活

  7、北京人與元謀人的相同之處不包括:()

  A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徵B人工取火禦寒

  C過著群居生活D使用打製石器

  8、山頂洞人抵禦野獸的攻擊,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 B木棒C火把 D弓箭

  9、在同一地點發現的遠古人類是()

  A、元謀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頂洞人

  C、山頂洞人半坡原始人類D、河姆渡原始人類半坡原始人類

  二、分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圖是什麼人?距今約多少年,位於哪條河的流域?

  ②圖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麼?

  ③圖中人物的體質特徵有何特點?

  ④圖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麼?“火”的使用對人類有何意義?

  合作探究學習

  11、考古學家對北京人遺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現在我們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下頜骨、牙齒、肢骨碎片、脛骨等,分屬40多個不同年齡的個體。同時還有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的灰燼,其中獸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還有已經滅絕了的劍齒虎、腫骨鹿等……

  (1)請根據有關資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三、瀏覽鞏固。

  原始人類名稱生活地點距今年代體質特徵工具製造觀念用火情況

  元謀人云南約170萬年會製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約70萬~20萬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徵打製石器,採集、狩獵等使用天然火

  山頂洞人北京約18000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開始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從事採集、漁獵等活動懂得愛美人工取火

  七年級歷史科教學案課時:2

  設計:張萍稽核:班級:姓名:

  課題第2課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主要的歷史資訊,加以初步分析。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農耕生活

  教學程式

  教學程式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時量

  (一)、複習與提問

  (二)、學習新知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生活

  1地點長江流域的浙江

  2時間約七千年前

  3生產工具磨製石器耒

  4農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幹欄式房屋

  6原始飼養業豬

  7原始手工業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指導閱讀複習提問:

  1:我國現在生產的農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麥)那麼遠古人類是靠什麼手段來獲取事物

  2講:古老的神話,神農氏,教人耕種。從此有了農耕。

  3介紹、分析、提問三

  討論:遠古時人類採集食物會遇到什麼困難?

  思考:我國原始農耕的代表性遺址有那些?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時間:約四五千年

  地點:山東

  生產工具:石鐮石鋤

  原始手工業:黑陶白陶

  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私有財產的出現必然會造成貧富分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

  強調: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課時小結:

  自由發言,說出本課的知識要點。

  提問:河姆渡與半坡原始居的異同?

  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農耕時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會有時麼勞動分工?

  思考:貧富分化出現在什麼時期,為什麼會引發這種變化?積極發言

  比較回答

  閱讀思考

  5分鐘

  10分鐘

  15分鐘

  10分鐘

  小結:同學們瞭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農耕生活。瞭解生產工具的進步,帶動了原始農業的發展,帶動了原始飼養業、製陶和紡織的出現。在人們的生產、生活種,原始的藝術也開始萌芽了。

  5分鐘

  作業:動手寫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樣度過的?

  板書設計:2原始的農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生活

  1地點長江流域的浙江

  2時間約七千年前

  3生產工具磨製石器耒

  4農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幹欄式房屋

  6原始飼養業豬

  7原始手工業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點黃河流域的陝西

  2時間約四五千年前

  3生產工具磨製石器

  4農耕作物粟

  5原始手工業陶器紡輪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時間:約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

  3生產工具:石鐮石鋤

  4原始手工業:黑陶白陶

  5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教學反思:

  教學內容及預見性問題方法與措施

  一、自學討論,預習提綱

  二、分組交流,展示提升。

  三、瀏覽鞏固。

  四、抽測達標。[匯入新課]

  [小結]

  七年級歷史科教學案課時:1

  設計:張萍稽核:班級:姓名:

  課題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程式

  教學內容及預見性問題方法與措施

  一、自學討論,預習提綱

  二、分組交流,展示提升。

  三、瀏覽鞏固。

  四、抽測達標。[匯入新課]

  [小結]

初一歷史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佈,瞭解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2.有效利用課本插圖,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長輩瞭解有關土地改革的資訊,理解和認識解放後的土地改革,構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學會收集、分析、整理資訊。

  3.認識、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認識到土地改革的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佈,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國成立以後,在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勝利,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創造了條件。

  教學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理由:課本表述較為簡單和理論化,需要結合材料和資料讓學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對國家政權的鞏固作用。

  三、教學策略

  經歷過土地改革的還大有人在,能夠提前佈置學生作採訪調查,先自行了解這段歷史,對於本課教學大有輔弼。教師可採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進行本課教學。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蒐集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提前預習課文,向家人瞭解土地改革的歷史。

  五、教學過程

  1.學生課前讀書

  2.匯入新課

  教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佔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需要進行土地改革以獲得土地。這天,我們一齊來學習第3課,瞭解一下這段歷史。

  3.教師播放影片《百年中國·土地改革》(約4分30秒),學生觀看,初步瞭解土地改革歷史。

  4.學生讀一遍課文後,完成導學題。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區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開始:

  ④法律依據:

  ⑤資料:

  ⑥實施:

  ⑦結果:

  ⑧歷史意義:

  5.教師使用課件,結合課本,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書上的插圖、引文、書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時簡要說明西藏民主改革,補充比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點。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時間與抗美援朝的起止時間有什麼異同?

  (都開始於1950年;但是,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於1952年底,抗美援朝勝利於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時頒佈了一部什麼法律文獻?有哪些主要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沒收地主的土地、農具等,將沒收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貧苦農民,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地讓他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這次土地改革同過去的土地改革有什麼不同?

  (注意儲存富農經濟,也給地主分上應得的一份土地,讓他們自食其力,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師使用課件,運用材料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師使用課件,指導學生觀看相關插圖和材料,形象地瞭解土地改革經過和農民情緒,透過討論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提問】

  (1)土地改革完成後,我國的土地制度發生了什麼變化?

初一歷史教案5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長安是唐朝陸路交通中心;廣州是最大的外貿港口;唐朝政府在廣州設定市舶司;唐朝政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國向唐朝派遣使節;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學生;鑑真東渡;玄奘西遊。

  ①透過對唐朝對外交往盛況空前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②透過引導學生解答課後的比較鑑真和玄奘共同點的習題,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法說明歷史問題的能力。

  ③透過對唐僧取經的故事與歷史事實的聯絡和區別的分析,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和歷史事實的鑑別能力。

  ④透過對《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的觀察,培養學生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聯絡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內容,使學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況空前的景況,認識唐朝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的政治經濟條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運用觀察、聯想、比較、討論等方法講授本課內容,使學生感知日本等國的遣唐使節和中國的鑑真、玄奘等,為發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貢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唐代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文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外交通發達,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現了盛況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見,國力的強大是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基礎,開放的對外政策有利於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社會進步。

  ②日本等國的遣唐使、中國的高僧鑑真、玄奘等為發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精神得到後人的景仰和繼承。

  [重點和難點]

  重點:唐朝對外開放的政策。

  難點:唐朝的對外開放豐富了中外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法

  [教學綱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對外交通

  2、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羅的遣唐使節

  二、鑑真東渡

  1、鑑真東渡的艱辛歷程

  2、鑑真的貢獻

  三、玄奘西遊

  1、玄奘西遊的艱苦經歷

  2、玄奘西遊的貢獻

  [課堂練習]

  學生做“課課練”習題,獨立完成。

  第5課唐代的中外交往

  1、唐朝最大的外貿港口是()。唐政府在廣州設定(),管理對外貿易,這是歷史上最早設定管理對外貿易的官署。

  2、唐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與唐朝通商的國家達()多個。

  3、先後13次派出遣唐使,使團寵大,居各國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學生中最有名的是(),唐朝赴日本最有影響的使者是()。

  5、唐玄宗時,鑑真六次東渡日本,向日本傳播(),還把唐朝的建築技術、醫藥知識、繪畫傳給日本。他死後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6、唐太宗時,僧人()西遊()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成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亞地區歷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制度進行的改革。8世紀前期,日本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在利用()的基礎上,創造了日本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

初一歷史教案6

  教學目標與要求: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佈;土地改革的開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義。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全國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國消滅了20xx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政權,為恢復國民經濟創造了條件。

  透過教師講述土地改革的結果,引導學生從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佈

  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三大運動之一,土地改革的進行也是當時勢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對鞏固新政權有極端重要的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可運用劉文彩這個典型案例來分析舊社會地主對農民的剝削狀況,從而突出進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對於土地改革的資料與性質,可結合教材圖片讓學生進行總結。

  對於土地改革的意義,應當先進行補充,講述土地改革所帶的結果及其在農村土地制度上的變化、農民社會地位的變化、農村經濟的變化等方面進行列表比較,然後再從結果中引導學生歸納其意義。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白毛女》的故事或電影資料嗎?(吸引學生,增強學生的求知慾及對土地改革的感性認識)

  生:(思考並討論)

  師:《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惡霸地主黃世仁對楊白勞其女兒喜兒肆意的壓榨,而楊白勞等窮苦農民卻毫無辦法,黃世仁甚至還逼楊白勞用女兒抵債(楊白勞在除夕夜被逼無奈逃租),後楊白勞喝滷水自殺,女兒喜兒逃進深山老林,由於在山裡的生活十分艱辛、困難,在吃的方面營養跟不上,她的頭髮都變白了。直到八路軍解放了她的家鄉,喜兒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現實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羅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賓縣鳳儀鄉,當地的惡霸地主羅錫聯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僅16歲的她,被迫躲進深山老林,過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屆33歲時才重返人間,此時的她已是滿頭白髮。20xx年去世,死時80歲)

  師:同學們在聽完“白毛女”的故事後,有何感想呢?在舊社會,地主是如何剝削廣大農民的?

  生(思考並回答):收取高額地租;強迫農民為他們幹活……

  師:四川大地主劉文彩,佔有超多土地,阡陌相連,他依靠對農民的殘酷剝削,過著奢華的生活。最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進,小鬥進”的伎倆巧敢豪奪,住的是被裝飾得富麗堂皇的莊園,專門用水牢迫害窮苦百姓;當時在他家幹活的僱農卻難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話,站在地主這邊來說,就是坐享其成;站在農民那邊來說,就是勞而無獲。

  有個農民叫唐禮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孫多代穿了162年。傳到他這代的時候,已補丁摞補丁,看不出它的模樣了。農民的生活十分艱辛,連溫飽都解決不了,更不要說買新衣服穿了。

  師:其實,眾觀整個中國歷史,對於中國人來說,尤其是農民,他們最渴望得到的是什麼?

  生(思考並回答):土地。

  師:對,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歷朝歷代,人們不堪忍受的時候,就起來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總之,農民從始到終都在為土地而奮鬥。到了毛澤東那裡,以他對歷史的熟諳和研究,深知中國農民――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東西是什麼。因此,他毫不猶豫地去為農民爭取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土地,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展開了,下面就讓我們一齊來學習新課。

  (講授新課)

  第3課土地改革(板書)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書)

  (引導生閱讀P11的第一段,瞭解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狀況,真正理解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於情於理都要進行土改。)

  師:正是由於舊封建土地制度的嚴重盤剝,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熱情,阻礙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簡介地主、富農、貧農、中農、僱農的階級成份劃分)

  (注:1950、6、30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時的階級成份劃分

  地主――佔有土地和生產工具而不勞動,或者只做輕微的附帶勞動,靠剝削農民為生的人,劃為地主。

  富農――凡自耕農土地有餘,而兼顧人耕種或以餘田出租者及佃農民,自己無土地,資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穫超過需要,並僱人耕種者為富農。

  中農――雖然佔有土地,又擁有必須的生產工具,但既不剝削別人,也不出賣勞動力,靠自己的勞動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為生者,劃為中農成份。

  僱農――完全沒有土地,而靠被人僱傭耕種者為僱農。

  貧農――佔有不完全的生產工具,沒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賣一部分勞動力為生者,劃為貧農。這種農民一般都租種他人土地。)

  (副板書)

  地主、富農(10%)

  貧農、僱農、中農(90%)

  70%――80%

  20%――30%

  1、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書)

  師:在舊中國的狀況是這樣的,那麼,新中國成立後,又是怎樣的呢?

  2、新中國:新解放區未進行土改(板書)

  師:新中國成立後,農民的地位有什麼變化?(大家回顧第1課的資料,是否能夠從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並回答):中國人站起來,人民當家作主。

  師:對,大家回答得很正確,新中國成立後,農民翻身作了國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國家政權,地位得到提高的他們,於情於理都想去爭取他們一向以來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改,獲得土地。那麼,在前面我們提到毛澤東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意識到這一點,此刻新中國成立了,他具體又是怎樣去實踐的呢?(引導生閱讀P12的相關資料)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佈(1950)(板書)

  師:新的土地改革法裡規定,在農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歸誰所有?

  生(思考並回答):農民。

  師:對,這是和舊的地主階級所有制的區別所在:大家一齊來觀看P11―P12的四幅圖片,在頒佈新的土地改革法後,1950年冬起,全國又分批進行土改,土地當時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應如何做?――沒收地主土地。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耕種(引導生看P12的圖片),那麼,為什麼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給農民?(動腦筋P12)

  生(思考並回答)

  師(歸納總結):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農民遭受剝削、壓迫的總根子,要把它給廢除,這樣才能促進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其次,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就當擁有土地的所有權。

  師:地主賴以生存的土地被沒收了,他們會有什麼反應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開展……

  師:那麼,在土改過程中,也分給地主一份土地,這是為什麼呢?

  生(思考並回答):使地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減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書)

  1952年底,近三億農民獲得七億畝土地(板書)

  (引導生閱讀P12,瞭解少數民族地區土改狀況)

  (引導生閱讀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這次土改與過去的土改有什麼不同?)

  生(思考並回答):保有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師: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生(思考並回答):使中農放心,穩定……孤立……減少……發展……

  師:土地改革後,帶來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有什麼意義?

  (展示相關歷史資料並加以適當的講解來到達這一目的,讓學生明白建國初期的土改的意義是十分重要而又深遠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後

  (1)地主佔有農村土地的70―80%,農民佔地20―30%

  (1)全國3億多無少地的農民無償分得土地4660多萬頃。

  (2)農民每年要向地主繳納大約300―350億公斤糧食供應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達350億公斤糧食。

  (3)存在著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對立

  (3)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103億公斤,工業總產值為2,45億元。

  (4)1952年,全國糧食供應總產量1639億公斤,工業總產值為349億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義(板書)

  廢除了……消滅了……鞏固了……解放了……(板書)

  師: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廣大農民中迅速樹立起來,即使在3年經濟困難時期,農民們也堅持下來與共產黨和國家共赴難關。

  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中央人民政府於1950年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沒收了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國大部分地區改革都已完成,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獲得瞭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課後練習:做《歷史學習指導》(第3課)

初一歷史教案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簡要了解與概括周王室衰敗的原因;

  2、齊桓公率先稱霸的條件及其歷史意義;(重點)

  3、秦國異軍突起並後來居上的原因及其歷史意義;(重點)

  4、爭霸的過程也是一種民族融合與歷史進步的表現;(難點)

  5、改革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條件。(拓展/難點)

  二、過程與方法

  1、問題教學法;

  2、故事講述法;

  3、小組討論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引導學生總結周王室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分析與概括能力;

  2、透過對齊桓公與管仲、越王勾踐以及秦孝公與商鞅等事蹟,培養學生樹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透過齊國率先稱霸與秦國最後稱雄,讓學生了解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教學準備:

  1、請學生查閱“退避三舍”、“秦晉之好”、“問鼎中原”及“臥薪嚐膽”等歷史故事;

  2、編排歷史短劇:商鞅力說秦孝公進行變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幽王烽火戲諸候

  西周末年,國家連年災荒,而周幽王卻不理朝政,終日吃喝玩樂,醉心於女色。當時周有一個諸候國叫褒國,其國君褒珦因規勸幽王而被關進大牢。褒珦之子為救父王不惜重金買得一年輕美貌少女,取名“褒姒”,並教給她宮廷禮儀,然後將她送給周幽王,從而褒珦被釋。褒姒生得嫵媚動人,深得幽王專寵並立為王后,但她有個怪脾氣,就是從來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絲笑容。於是,幽王貼出告示:誰能讓王后一笑,賞金一千。結果,眾人白費心機,褒姒無動於衷。幽王手下有個愛逢迎拍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給幽王給了個壞主意,即烽火戲諸侯,……,幽王死於犬戎之手。

  二、新課分享

  (一)課堂準備

  學生快速閱讀(3分鐘),用最簡單的話或詞概括閱讀後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老師在黑板註明關鍵詞)

  學生概括:“國家”、“改革”“商鞅”、“戰爭”、“動盪”、“爭奪”……

  教師:(詢問:能否再簡單一些,用一個字?)“亂”(板書大寫的“亂”字?學生表示認同)

  (二)圍繞“亂”字展開話題並設問,請學生再次思考並進行小組討論。

  1、為什麼會“亂”?

  2、怎麼“亂”的?

  3、天下大“亂”帶來的結果是什麼?

  (三)板書: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

  為什麼會“亂”(板書)

  1、要求學生根據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與“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敗的必然性。(小組討論)

  (①分封制確保了王室的血脈;②王室內部矛盾的不斷顯性化與統治力的衰弱。)亂世出英雄(板書)

  1、總括:

  (1)“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

  2、故事講述

  (1)退避三舍;

  (2)秦晉之好;

  (3)問鼎中原;

  (4)臥薪嚐膽。

  3、課本劇展示,迴歸歷史:衛鞅力勸秦孝公納其主張,實行變法。

  4、齊桓公率先稱霸

  (1)條件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處東方,盛產漁鹽,經濟富庶;

  b)銳意進取,實行改革——管仲改革,國力逐漸強盛;

  c)戰略戰術——“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樹立了威信,最終成就霸業。

  (2)結果:齊桓公吹響了爭霸有號角,諸侯之間互相兼併,諸侯國數量急劇減少,最後出現了以齊、宋、晉、秦、楚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設問:如何理解爭霸也是民族融合與進步的過程?(小組討論)

  (提示:諸侯國數量減少,割據狀態與規模縮小,有利於國家向統一邁進。而且,諸侯國的兼併,使不同習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於民族團結。)

  4、秦國後來者居上——商鞅變法,秦稱雄於世,並完成大一統。

  (1)秦為何成為“後來者”

  a)地處西北,國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國輕視,被拒於諸侯盟會大門之外。

  (2)厚積薄發——商鞅變法及其影響

  a)鼓勵墾荒,承認土地私有;

  b)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授爵與田宅;

  c)編制戶口,嚴刑峻法,實行連坐;

  d)建立縣制,國君直接任免官吏。

  (3)影響

  a)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b)湧現了一大批軍事新秀,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c)有利於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強化國家的控制力;

  d)有利於強化國王的權力;

  e)但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商鞅最終慘遭酷刑而死。

  亂之終結——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三、總結:

  春秋戰國時期,透過兼併戰爭,最終消滅分裂實現天下統一。當今社會,和平是永恆的主題,構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大家也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訓練與評價

  課後思考:以春秋戰國為例,說明改革是實現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

初一歷史教案8

  【課程標準】

  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瞭解夏、商的更替。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中華大地上國家產生的大概時間和標誌,記住商朝後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國曆史的重要地位。瞭解商朝繁榮的主要表現。

  能力與方法:透過對夏、商曆史特點的概括,培養概括能力。透過對禹、成湯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瞭解公元紀年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透過夏、商曆史的學習,更多地瞭解祖國悠久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後期的都城。難點:夏朝建立的標誌;國家的含義。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一、談話匯入新課

  禪讓的最後一個部落聯盟首領是誰?大家想不想知道從這以後又是怎麼演變的呢?

  匯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嗎?知道皇位是如何繼承的嗎?你又知道這種稱為“世襲“的制度開始於何時嗎?

  認真聽,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瞭解的興趣。

  從談論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拉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二、夏朝----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1、夏朝的建立:講解夏朝的建立。事實上,禹已按照自己的願望建立起了一個王朝。這在歷稱為----夏朝,建立的時間約公元前20xx年。

  藉助於數學上的“數軸“解釋”公元“紀年法。

  本目理論性強,又缺乏相應的歷史物證,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認真聽講。

  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2、夏朝的統治

  ①禹死後,其王位是如何繼承的呢?這與禪讓有什麼不同?你如何看待這種王位的繼承方法?②要求學生談啟是如何鞏固其統治地位的?並提醒學生注意“奴隸“兩個字。③為什麼把禹開始這個政權稱為國家呢?它與前面的部落聯盟有何不同?

  學生透過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瞭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後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點。

  三、商朝的建立與遷都

  1、商朝的建立:過渡。然後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的問題“說說夏桀是一個怎樣的君主?你認為成湯滅夏的戰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

  2、商朝的遷都:原因、情況、影響。

  進入下一問題的學習。

  認識是非善惡,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的性質

  為下一目的學習鋪墊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地圖,說說。

  2、經濟的發展:觀察插圖說明了什麼?然後閱讀教材,說說商朝表現?並要求學生來概括。

  3、商朝的滅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養讀圖能力。

  學生閱讀教材,培養學生分析、對比、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認識到國家興亡與暴政的關係

  五、小結:學生:講了哪些問題,有何啟示。培養綜合、概括的能力

初一歷史教案9

  【課程標準】:

  瞭解西周的更替,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識記周武王滅商、西周的建立與結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能力與方法:培養學生文史結合學習歷史的方法與能力,以及分析比較的能力,提高學生閱讀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人心向背決定戰爭的結果,客觀歷史地認識分封制的作用,認識到正確根據變化了的形勢,調整統治正確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而分封制實行的必要與其得以維繫的緣由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一、匯入新課:大家看過電視《封神榜》嗎?誰來說說它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而匯入。

  注意引導學生神話作品與歷史的差別是非常大的。用學生熟悉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文藝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發展:簡要講述。

  2、周滅商:抽學生來講周滅商的牧野之戰,並要求學生概括出一個相關的成語來。並談一談這一戰的勝敗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3、西周的建立:學生一起說西周的建立時間與建立者。教師運用書上的地圖說明西周的來歷。

  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

  讓學生透過分析認識人心的向背是戰爭勝敗的最關鍵性的因素。

  觀察地圖、識讀地圖

  三、分封制

  1、學生一起閱讀教材以後,抽一學生來主持:對其餘的學生進行提問。

  由學生來主持,熱情很高

  參與積極

  可能的問題: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麼人?主要有哪些諸候國?分別在哪條大河流域?諸候與周王之間有什麼樣的權利與義務?起了什麼作用?你認為分封制能長期的鞏固西周的統治嗎?

  2、學生或教師進行歸納整理。有關分封制利與弊的分析,為以後春秋的學習打下基礎。

  培養、提高歸納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結束

  點出西周末年,由於各種矛盾交織,決定了西周滅亡的必然命運。最終在周幽王在位時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鎬京而統治結束。

  要求學生閱讀書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時滅亡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原因,訓練概括能力

  五、小結全課:學生來小結全課的內容。教師補充。

  六、學習與探究:學習測評,閱讀“史海拾貝“。

  佈置作業:心得與疑問。

初一歷史教案10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學習型社會的瞭解,終身學習的意願,並自覺地對自己的學習目標不斷進行更新。

  能力目標

  能夠通過了解學習型社會的基本含義、對學習主體的要求,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能夠理解終身教育的現實意義,養成積累知識、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知識目標

  透過教學,使學生知道什麼是學習型社會,理解學習型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

  透過對學習型社會的認識,知道終身學習的含義。結合前一課的學習,深化對學習型社會中學校和教育的認識。

  重點

  對終身教育的理解是本課的重點

  難點

  對終身教育的理解也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活動

  關於對終身教育的理解

  1、終身教育是人在一生各階段當中持續不斷地接受各種型別的教育活動。它既是人一生所受各種教育的綜合,同時也是個人所受不同型別教育的綜合。這裡,前者是從縱向上來談的,說明終身教育含概人的一生。

  2、教育不僅在時間和空間上發生了變化,重要的是叫和學習模式也內在地發生了改變。這從終身教育的特點可以看出。

  3、可將終身教育的特點與傳統教育的特點進行對比說明。傳統教育僅把教育物件侷限於中小學,忽視了中小學學習與幼年期學習、成年期發展的聯絡;把教育等同與學校教學,沒有充分關注家庭和社會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絡;沒有從社會生產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進展出發,進行具有實質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的革新。因此,傳統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強調掌握各個領域的黃鑽們知識,忽視了受教育者自身的發展和學習能力的形成;在教育內容上,集中於抽象的知識,忽略了知識與生活、與人的情感等其他因素的聯絡;在教育功能上,強調篩選功能,忽視人的素質的充分、全面發展;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從外部施加,忽視了對學習主題個性、獨立性的尊重和激發。終身教育則與此相反。

  4、做終身教育的實踐者,這就是中社教育的內涵。首先要做到對教育和學習活動持積極態度,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並同多自己的提高對社會生活持積極態度。具體就是從自我發展、自我管理做起。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制能力,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儘可能地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還要養成用不同方式斤毫年升毫年個學習的習慣,學會觀察、傾聽,能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問題和進行思考。要能夠熱鬧市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並對自己的學習和手到的教育進行評價。要組到使自己置身於廣泛的學習領域之中,並注重方法和原則的掌握,而不是僅僅侷限與某些顯證結論的學習和掌握。還要會利用不同的學習條件,作到使自己的學習經驗和不同的學習條件結合起來。學會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並在活動中更好地瞭解自己、認識自己,從而不斷髮展自己。

  教學資源

  終身教育

  終身教育具有以下特點:①民主性。終身教育是為了一切人的教育,它一在使所有民眾都能平等地獲得受教育的機會。②形式多陽性。生活是多樣的、豐富的,作為與此相適應的終身教育來說,也必須是多氧化的,是多種多樣的教育形態的總和。③連貫性。終身教育所要求的餓是各種教育的連貫性、一直性,是從整體上來看待和組織相互以來的教育過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階段的。“在任何能夠一種概念中,教育將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獲得自己的地位,將貫穿於個性發展的始終;基於這樣概念,現在把各類各級教育活動中密封式的相互隔絕的學多障礙加以消除,讓位給充滿生氣的、有目的的相互交流”④自主性。終身教育尊重沒個人的個性和獨立性,重視學習者自主、自發地持續性發展,它不僅使學習內容多氧化的範圍更加擴大,而且教育、學習的技術、方法也進一步擴大化,學習者可以自主得從多種內容和方法中進行選擇。

  潛能

  一是指存在於人的身體內部的體力和腦力的綜合,是已經具備的能力,知識沒有透過一定的形式時微度第億外部表現;還指這些體力和腦力的總和沒有獲得開發的機會,尚未變成一種可以損失有效運用的能力。

  板書設計

  終身學習

  1.社會發展對人們提出了新的要求

  2.社會發展也使人們重視生活質量

  3.國家應建立終身教育體系

  教學反思

  對單純理論的教學應該注重多和實際相聯絡,我儘量這樣去做了,可是我覺得現在學生的知識面太狹窄,他們似乎對窗外的世界一無所知,讓我一腔熱情都被浪費了。

初一歷史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瞭解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知道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的名稱。識讀“春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找出春秋五霸及戰國七雄的具體地理位置,掌握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知道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晉分三家、合縱聯橫的歷史事實,從正反兩面分析諸侯爭霸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透過收集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故事,培養檢索資料的能力和集體協作的精神。透過講述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故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思考“齊桓公為什麼能夠稱霸”,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利用本課豐富的歷史材料,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透過臥薪嚐膽等故事,激發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和為實現理想不畏困難的恆心毅力。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物件是七年級學生,他們的分析、歸納和邏輯思維能力都還有待於提高。但七年級學生具有極強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取新的知識並展現自己,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強。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因材施教。

  【重點難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難點:本課時間跨度大,人物多,頭緒雜,學生不易掌握。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課程匯入

  【匯入新課】:觀看影片(多媒體播放)

  2700多年前,華夏大地進入了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的大爭之世。在那個激盪的時代,勇者彰顯崛起之勢,智者掀起變革風暴,謀者解開興亡之謎,這就是中華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戰國時代。悠悠歲月沉封了那個金戈鐵馬、英雄浪漫的時代,留給我們的是古老的歷史斑痕與輝煌而又沉重的夢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七課、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活動2【講授】教學過程

  西周末年,昏聵的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戲諸侯的鬧劇,最終付出了身死國破的沉重代價,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分成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請同學們在課本中找出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和名稱的含義。(學生找出並回答)同學們請注意,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瓦解的時期,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制度形成的時期。

  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一幕:說周王衰落 看紛爭四起

  看多媒體出示的圖片,從圖片中我們看到東周時期,周天子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權勢,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實力大大下降,到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憐了。而正是在此時,諸侯國為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下面我們就根據材料來分析諸侯爭霸的原因。通過出示兩則材料來幫助學生分析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原因。(一是周天子勢力衰落,諸侯勢力變得強大。二是為了爭奪土地、財產、人口和權力。)實質就是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受的政治、經濟特權。

  下面我們來看第二幕:觀春秋烽火 看霸主雄風

  春秋時期先後出現了五位霸主,他們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關於春秋五霸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你們知道嗎?(學生回答)

  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並結合老師的提示來分析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的原因。(學生分析並作答,教師總結。)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舉行諸侯盟會,周天子派代表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之後起來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這兩國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對決,先後持續百餘年,是春秋時期最壯觀的景象。

  在晉楚爭霸中,晉文公透過城濮之戰一躍成為中原霸主。(教師講解)

  雖然稱霸受挫,但楚國並沒有放棄對霸主地位的追求,到楚莊王時,透過邲之戰,楚國終成春秋一霸。(教師講解)

  請一位學生朗讀每課一得,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終於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教育學生學習勾踐的優秀品質。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侯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諸侯國銳減到二十幾個。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個國家了,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下面我們來看第三幕:談七雄兼併 解戰國風雲

  戰國初期,晉國分裂成韓、趙、魏三個國家,它們與原來的齊、楚、秦、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知道各國的位置,齊楚秦燕趙魏韓,東西南北上中下。介紹戰國七雄的實力變化特別是秦國,由學生扮演角色分析問題。進而匯出“合縱”“連橫”。著名的縱橫家秦國的張儀、魏國的公孫衍等。那麼,“合縱”“連橫”政策的結果如何呢?請同學們根據材料進行分析,教師進行指導。得出結論:合縱失敗,秦國壯大,為後來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

  問題探究:有人說,春秋戰國時代把人們帶進了戰亂,對社會起了破壞作用,延緩了歷史的發展;有人說,春秋戰國時代是“在戰鬥中成長”,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你的觀點如何呢?(根據材料進行分析)

  恢弘壯觀的春秋戰國時期還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下面來看第四幕:講趣味故事 悟歷史智慧

  請一位學生生動地講述一個成語故事,然後一起領悟其中的智慧。教師羅列一些相關的故事其啟示。

  春秋戰國,紛爭不休,在爭霸與兼併的過程中,國家逐漸走向統一。最終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歷史告訴我們,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

  讓我們把視野移至海峽兩岸,那一彎淺淺的海峽成為無數中國人抹不去的鄉愁,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全世界炎黃子孫共同的心願和夢想。遙想當年,國弱民窮,山河破碎,梁啟超先生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少年中國說》,激勵了一代代中華兒女前赴後繼、努力拼搏;看今朝,國泰民安,復興在即,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齊努力、共奮鬥、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祖國的統一大業必將實現。請在座的每一位同學牢記:中華復興,重擔在肩!

  活動3【練習】課堂練習

  四、作業

  多媒體出示作業:當堂練習。

  活動4【活動】課堂活動

  請一位學生生動地講述一個成語故事,然後一起領悟其中的智慧。教師羅列一些相關的故事其啟示。

  活動4【課堂小結】

初一歷史教案12

  【自主回顧】

  (一)、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

  (二)、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

  (三)、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分立與民族交融;

  教師出示圖片,邊看邊講,以及讓學生回答這是哪一時期,有哪些文化。

  【合作探究】

  1、為什麼說,中國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進的技術,而且至今保持在領先地位?

  2、我國醫術高明的醫生,常被人說是:“神醫扁鵲,起死回生。”後人為什麼這樣崇拜?

  3、從節氣的產生,可以得出怎樣的歷史判斷?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瞭解各種歷史事件的發生,都對今後的歷史朝代產生了哪些影響。有什麼意義?

  【鞏固練習】

  1.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目前,在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 )

  A.北京人B.藍田人C.元謀人D.山頂洞人

  2.最早種植水稻的人是( )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頂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傳說中,炎帝和黃帝是( )的部落聯盟首領

  A.黃河流域B.長江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

  4.公元前21世紀比公元前16世紀( )

  A.晚500年B.早5000年C.早500年D.晚5000年

  5.把商朝的都城遷到殷的是( )

  A.文王B.伊尹C.盤庚D.紂

  6、秦滅六國,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在( )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07年D.公元221年

  7.史書記載的“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現象發生在( )

  A.商朝B.西周C.春秋戰國D.夏朝

  8.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 )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可燒炭火的青銅器D.三星堆青銅立人象

  9.要研究商王的活動,最有說服力的文字資料的( )

  A.《史記》 B.《資治通鑑》 C.甲骨文D.銘文

  10.我國古代聞名於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處於戰國時期的( )

  A.齊國B.楚國C.趙國D.秦國

  11.“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這裡指的是( )

  A.陳勝、吳廣起義B.楚漢戰爭C.長平之戰D.秦完成統一

  【佈置作業】

  列一份歷史朝代表,及每個朝代帝王的作為。

  第四單元測試

  測試目的:對第四單元所學內容進行總結整理提高和查漏補缺,以便下一階段有針對性的進行復習和教學。

  測試難度:較大

初一歷史教案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透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內容及作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能力。

  2、過程與方法:層層設問啟發啟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透過合作學習、發現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法突破對重難點的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動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從而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歷史價值觀。

  [重點難點]

  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

  難點: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學方法]討論-引導-活動探究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公元420年開始,我國南方經歷了哪幾個朝代?都城在哪?歷總稱什麼?

  二、匯入新課

  北魏統治北方時期,民族融和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麼呢?歷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究竟起了什麼作用呢?今天這節課就要解答這些問題。

  三、探討新課:提問:淝水之戰以後,北方處於什麼狀態?

  設問:結束北方混亂局面的是哪一政權呢?(學生答)正是鮮卑拓跋部建立起來的北魏政權。

  1、你知道嗎,北方是怎樣統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閱讀課文,分組解決以下問題,並且每個學習小組還可以圍繞主題提出你們更感興趣的問題來共同探討解決?(時間五分鐘)

  鮮卑族是如何興起的?北魏政權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樣統一北方的?是在何時?結合課文的圖文資料談一談這種變化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哪些影響和衝擊。

  2、北魏政權為什麼要遷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們會同意遷都嗎?假如不同意,動動腦筋想一想孝文帝會用什麼理由來說服的大臣?北魏政權遷都洛陽後,你以旅遊者的身份談一談哪裡都發生了那些巨大的變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規定,官吏按季度領取俸祿,嚴禁_;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並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於494年遷都洛陽,並要求鮮卑人採用漢姓、學說漢話、改穿漢服,提倡同漢族通婚。

  意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程序,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們回頭看一看,在我國56個民族中,還有沒有鮮卑族呢?他到哪裡去了?為什麼鮮卑族不見了?對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給我們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麼啟示和感慨?

  四、學習小節:北魏統一北方後,在黃河流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孝文帝順應這一趨勢,在其統治區域內進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過程,進一步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

  五、活動與探究

  閱讀教材中的自由閱讀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漢族和少數民族相互影響的現象還有哪些?寫一份微型歷史專題報告。

  附:板書設計

  一、北方的統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2、統一北方;3、融合的概況

  二、遷都洛陽:

  1、遷都的原因;2、遷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歷史背景;2、主要措施;3、歷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初一歷史教案14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件展示)《滿江紅.怒髮衝冠》這首詞,師生共同充滿激情地朗誦後,提問該詞的作者及該詞表達了作者一種的怎樣的心情。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出:這首詞體現了作岳飛當年不願虛度年華的激昂心情以及決心抗金的雄心壯志。然後積極創設問題情境,你想知道《滿江紅.怒髮衝冠》中“靖康之恥”是怎麼回事嗎?岳飛為“收拾舊山河”作出了怎樣的鬥爭?從而匯入新課。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集中注意力,帶著問題積極思考。)

  (二)講授新課

  (提問)金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建立的少數民族分別是怎樣的?金與遼的關係怎樣?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第1目,師生歸納知識要點)

  (過渡)金滅遼後,又發動了對北宋的戰爭。面對遼的大舉進攻,北宋軍民是怎樣做的呢?北宋統治者又是怎樣做的?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第1目,師生歸納知識要點)

  (過渡)由於北宋統治者的妥協投降,北宋軍民取得的東京保衛戰並沒有改變北宋的命運,北宋最終還是滅亡了。那麼,北宋又是怎樣滅亡的?

  (生1:由於發生了靖康之變。生2:北宋統治者的妥協投降和腐敗。)教師及時作出肯定及表揚。

  北宋滅亡的同一年,南宋建立。生答出南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定都的都城。南宋建立後,金又發動了對南宋的大舉進攻。面對金的大舉進攻。以岳飛為代表的抗戰派堅決抵抗。教師積極創設一系列環環想扣的問題情境:

  課件一:《七嘴八舌岳飛》,你知道有關岳飛的哪些故事?

  (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透過查資料,學生補充了大量課本以外的知識,使岳飛抗金將領的偉大形象躍於紙上。)

  課件二:你知道岳飛領導的岳家軍取得輝煌戰果的原因有哪些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了積極熱烈的討論,討論的結果是:抗金斗爭是正義的,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援,這是抗金斗爭取得勝利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就是岳飛領導的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等。)

  課件三:抗金形勢一片大好,宋高宗為何急令岳飛班師回朝?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又展開了依次積極熱烈的討論,討論的結果是:宋高宗害怕抗金力量的壯大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教師及時總結和表揚,指出岳飛班師回朝後,宋高宗和秦檜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

  課件四:你如何評價岳飛?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透過體驗、探究、參與、討論、調查、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透過綜合分析,自己得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看他對歷史發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為是否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否符合當時人民的利益”。對於學生創新的火花,教師及時作出表揚性的評價。

  有的學生認為岳飛是南宋傑出的軍事家,著名的抗金將領。他領導的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他領導宋軍還取得堰城大捷的勝利,打敗金軍大將兀朮領導的最精銳的部隊“鐵浮圖”和“柺子馬”。岳飛等人領導的抗金斗爭,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有效地遏制了金統治者發動的掠奪性戰爭,保護了中原地區較高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使南方地區相對穩定,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

  有的學生補充道,岳飛還是一個優秀的詞作家和書法家,因為他曾留下了慷慨激昂、豪情滿懷的《滿江紅怒髮衝冠》這首詞;寫了充滿愛國情感、氣吞山河的“還我河山”這四個大字。總之,岳飛雖死猶生,流芳百世,永遠受到人民的尊敬。我希望自己也像岳飛那樣,做一個對班級、學校、社會有貢獻的人。

  課件五:我們說岳飛是抗金名將,能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

  在學生互相爭辯的基礎上,教師指出:一般把為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勇於通外國侵略者鬥爭的人物稱為民族英雄。學生舉出了象戚繼光、鄭成功、林則徐等屬於民族英雄。

  課件六:岳飛的事蹟能夠流傳至今,你認為是為什麼?你能從他身上學習到了哪些優秀品質?

  學生暢所欲言,一致認為應學習岳飛愛國愛民的高尚品質。從而達到了古為今用、在體驗中感悟歷史的目的。

  岳飛被害後,宋金加緊了投降議和活動,並於1141年,簽定了宋金和議。學生回答宋金和議的內容和影響。然後教師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課件展示)你如何正確認識我國曆史上的三次議和?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三次議和的內容,從正反兩方面引導學生考慮三次議和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宋金和議後,為適應對劫掠來的高度發展的農耕地區的管理,(課件展示)假如你是金朝的統治者,你將採取哪些措施改變女真舊俗,鞏固自己的統治?(學生根據課本,各抒己見,獻計獻策。)

  (三)課堂小結:今天我們主要學習了宋金南北對峙,(課件展示)心靈探險:學習了這一課後,你有哪些感悟?又有哪些疑問?(主動探究,互相解疑)最後:得出:歷史和人民永遠是公正的,愛國愛民者永遠受到尊敬;禍國殃民者遭到唾棄,遺臭萬年。教師讓學生對照板書設計複述宋金南北對峙形成的過程。(課件展示)

  (四)佈置課後探究活動

  以“走進少數民族”為題,調查瞭解周圍生活區的一個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及其歷史,辦一期歷史小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