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精選10篇)

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柳永及其詞作風格;

  2、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悽清意境;

  3、深刻體會《雨霖鈴》情景交融、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

  4、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品讀鑑賞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引導學生體味這首詞情景交融、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1、引導在瞭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引導學生深刻分析這首詞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

  《雨霖鈴》朗讀帶,歌曲《祝你一路順風》、《送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在《祝你一路順風》、《送別》的歌聲中進入課堂,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李煜的詞是絕望的詩歌,而我們今天要學的是一首淚眼對淚眼的離別詞,也是美麗憂傷而不朽的。

  我們學過哪些描寫別情的詩呢?

  (學生回答)進入新課。

  二、詞牌簡介

  《雨霖鈴》,唐玄宗時教坊大麴名,後用為詞調。霖,一作“淋”。相傳‘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採其聲為《雨淋鈴曲》以寄恨。

  三、柳永簡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即為證明。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於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並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曾在詞中說“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當時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便說:“汝自去淺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筆一揮,只批了四個字說:“且去填詞”。柳永在受了打擊之後,別無出路,就只好以開玩笑的態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蘇州、杭州等都市過著一種流浪生活。由於失意無聊,流連坊曲,在樂工和歌妓們的鼓舞之下,這位精通音律的詞人,才創作出大量適合歌唱的新樂府(慢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成為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也是以描寫城市風貌和羈旅生活見長的婉約派代表詞人。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深深瞭解歌妓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所傳誦的一首,被稱為“宋金十大麴之一”。

  本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四、誦讀指導

  1、選學生代表朗讀,另外的學生進行評點。

  2、教師指導

  ①寒蟬悽切——“悽”字要讀得長,“切”字要短促,要讀出詞的悽切情感

  ②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並讀出哽咽之聲、冷澀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⑥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學生讀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沒有讀出的地方教師加以補充)

  3、再請學生試讀

  4、教師稍做提點,再聆聽錄音,學生思考三個問題。

  五、整體感知

  1、你覺得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

  (明確:濃情厚意從低徊婉轉、一唱三嘆的旋律裡汩汩而出,離愁別恨也從悱惻動人、纏綿哀怨的詩意裡幽幽而瀉。)

  2、這首詞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明確:在蕭瑟的秋天裡,詞人和他的紅顏知己傷心地告別)

  3、詞中哪句話最能體現這個內容呢?(明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首詞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發他離別的傷感之情。)

  六、鑑賞詞的意境

  1、找出詞眼:傷離別

  離別:事傷:情

  2、根據上下片內容,分別用自己的話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兩幅畫面,並取一小標題。

  明確:明確:第一幅畫可命名為“長亭別離”:一個秋天的傍晚,驟雨剛剛停歇,空氣格外清新,寒蟬在柳樹梢長鳴不已。京城門外,長亭邊,一個臨時搭建的篷帳裡,筵席上有兩個斟滿酒的酒杯和兩盤幾乎沒動過筷子的下酒菜。詞人與情人雙手緊握,喉嚨哽咽著說不出一句話來,臉頰上掛滿了滾燙的淚水。此時,水面上,一隻小船裡一位老艄公正對著這對情人使勁地喊著:“上船嘍——,上船嘍——”。天色越來越暗,茫茫水域裡,濛濛霧氣一片。第二幅畫可命名為“羈旅長愁”:一夜飄流後,詞人彷彿來到異鄉。東方即將吐色時,頭頂依然有一彎殘月,河流兩岸朦朦朧朧的楊柳樹在瑟瑟秋風中搖曳著。詞人望著殘月,感受著秋風,現出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樣子。

  板書:

  上片:長亭別離:蟬、長亭、雨、蘭舟、煙波、暮靄、楚天(實寫)

  下片:羈旅長愁:楊柳、曉風、殘月(虛寫)

  重要表現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虛實相濟

  七、揣摩重點語句,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例一:“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開首三句,簡單看,只是交代送別的時間、地點,然而細心留意,景物特點:“蟬”是“寒”的,特指是秋後的蟬,秋有蕭索感愛,而蟬在淒涼急促地鳴叫,傍晚時分讓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後帶涼意。再看詞人,一個“對”讓我們聯想到他的動作可能是“呆”對著長亭。這樣,這裡的景已不是單純的景物。一陣驟雨過後,景色特別鮮明刺眼,周圍都是悽切的蟬聲,又正是暮色蒼茫時分,對著這送別的長亭,這是多麼動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見這裡側重的是在釀造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先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礎,以增強下面抒寫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這句要讀得淒涼、落寞。

  作用:渲染悽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奠定全詞情感基調。

  例二:“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想到從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陰影。三種景物既可說是眼前所見,也可說用比喻形容詞人那無法排遣的離愁別緒,如千里煙波般的綿長,如沉沉暮靄般的濃重,如楚地天空一樣無邊無際。

  用比喻修辭,選取三種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現離愁,情景交融,這正如賀鑄在《青玉案》中“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例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進一步細緻出刻畫兩人難捨難分的情態。在這時候,真是縱有千言萬語也給喉嚨噎住說不出口了。只有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而已。這一形象的刻畫,看來似很簡單,實則是情感的集中表現,是很真摯動人的。

  例四、“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層所開拓出的意境,進一步設想分別後的淒涼處境。今夜喝了別酒以後乘船而行,朦朦朧朧的,酒醒後,將到了什麼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曉,到了枯楊岸邊,冷風吹面,殘缺的月亮掛在天邊。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贈別,且是枯柳,曉風寒,殘月冷,景物是孤單單、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門帳飲”、“執手相看”的眷戀之情,更覺得自己形單影孤,前途渺茫,所以這裡雖不言愁,但景物已經打上了詞人濃重的哀傷、悲愁之情,就連詞人的精神狀態都寫出來了。

  這三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主要是妙在景中融情。把楊柳、風、殘月這三件最能觸動愁的事物集中為一幅鮮明的畫面。並且這幅畫面出現在一個特定的時刻——酒醒之後。更加強化了“愁”。

  典型意象的傳統意義:

  關於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後,把一切苦惱拋諸腦後,依依惜別時,“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別。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現實也罷,“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時——杜甫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時——曹操為功業人才而愁,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時——李白失意官場,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蘇軾也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時,說:“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聲聲慢》)

  王維送別元二,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關於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徵,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

  《琵琶行》幾個地方寫到月: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關於風:

  古語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別讓人傷感的季節。曉風輕拂,帶來的並不是快意,而是涼意,淒涼的感覺。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關於柳: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別”——李白《憶秦娥》

  “傷心路邊楊柳春,一重摺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施肩吾《折柳枝》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唐"王之渙《送別》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張九齡《折楊柳》

  柳既是送別的象徵物,又是送別的見證人,如今獨在旅舟上見柳,怎不惹起滿懷離思?

  總結:柳有“留”意,殘月西掛,伊人不再,曉風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出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絃。

  八、佈置作業:背誦七首詞

  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特點。

  2、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鑑賞詞,體味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品位詩詞意象,體會作者感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邊送別荊軻去刺殺秦王時,荊軻高歌而去時所唱;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王維與友人送別時的情景;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蘇軾在悼念亡妻王弗時所作;

  ………

  人們常嘆:“人生苦短,歲月蹉跎”,我們常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是啊,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可這苦痛倒觸發了詩人的詩情,他們用詩詞歌賦來傾訴詠歎他們的離愁別緒。透過這些詩詞,我們可以想見朋友分別時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親呆望遊子歸家的淚眼愁眉,我們可以體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們再次輕輕叩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生命在演繹著悲歡與離合,一個個淚眼婆娑的麗姿和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長亭送別,執手相看,西口走送,揮手回眸,柴門扶杖,汽笛聲催......

  我們學習過那麼多宋詞,應該明白宋詞可以分為幾個流派?(答:兩派。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別離詩,感受別離詩的千種風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鈴》(板書)。

  二、作者簡介

  柳永,北宋詞人,原名三變。熟悉民間樂曲。但為(人)放蕩不羈,屢試不中。直到中年之後,改名為永,中過進士,只做過屯田員外郎一類的小官,世稱“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詞,內容多體現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抒發離情別緒,表現婦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淪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

  但他一生窮困潦倒,以至最後寄食寺廟,在貧困交加中逝去僧舍。死後,一群紅塵知己為他安葬。成為當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他精通音律,變舊聲為新聲,創制了大量適合於歌唱的慢詞,這首詞調名《雨霖鈴》,就是取唐時舊曲翻制。據《明皇雜錄》雲,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採其聲為《雨霖鈴》曲”。所以這支曲本來就是寄託相思的,詞調極盡哀怨。”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悽側的離情。此詞當為詞人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三、寫作背景

  作者當時由於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跟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便覺得痛苦萬狀。這首詞就集中反映了他這種複雜的心情。

  四、整體感知

  1、聽範讀《雨霖鈴》(讓學生感受詞的感情基調)

  問:能感受到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嗎?

  感情基調:哀婉、悲傷、悽清。(板書)

  2、指導誦讀。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請同學先自由朗讀,再集體誦讀。

  3、疏通詞句:(註釋中有的不在講解之列。)

  寒蟬:初秋乍寒時的蟬,偶尚自鳴,但短促無力,至深秋則噤。

  煙波:煙霧瀰漫水波動盪的水面。

  無緒:古,沒有心思。今,沒有頭緒。

  念去去:想到將來……應是:即便是。

  五、文字研習

  1、讓學生自讀,思考:從時間角度看,這首詞的層次應如何劃分?

  明確:別前、別後。(板書)

  2、問:這首詞的重要特點是情景交融、虛實相濟。(板書)鑑賞時注意詞中哪些是景語,哪些是情語?哪些是情景和說?詞中哪些是實寫?哪些是虛寫?

  上闋

  3、“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問:起首三句寫什麼?是情?是景?

  (寫景)明確:對。寫別時景。點明瞭季節、時間、地點和事件。勾勒了一個情人離別的典型環境。

  4、問:地點呢?(長亭);時間呢?(晚上);季節(秋季);事件(離別)

  提到秋季會有怎樣的感覺?(蕭瑟)

  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後,繼之以寒蟬悽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加之當中“對——長亭——晚”一句,句法結構是一二一,極頓挫吞嚥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

  起首句的詞已給全詩定下了基調:“悽切”。

  5、“都門暢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問:這寫什麼?(寫情)極寫餞別時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飲無緒,欲留不能,依依不捨,難捨難分。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心思。(問:為什麼?他的思緒正在想什麼?)正專注於戀人,所以詞中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留戀和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尖銳,不想“別”而又不得不“離”。於是後面便迸出

  6、“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問:這句(寫情態)。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啟發學生想象這副畫面,把語言形象化進而圖象化,以體會詩的意境。(提示:兩人相對而立,手握手,眼對眼,淚眼婆娑。是“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是“別有離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是“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是“流淚眼對流淚眼,斷腸人送斷腸人”啊!既然這麼不捨得,那詞人為什麼要離開呢?(也許是統治者不欣賞,也許是迫與生計。總之是不得不離開。古往今來戀人離別都是一樣的。)“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

  問:詞人“竟無語凝噎。”那麼詞人凝噎在喉的是什麼話呢?是“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7、“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內心獨白。

  問:這句寫什麼?(寫景)

  這裡的“念”字用得特別好。承上啟下,表明是設想別後的道路遙遠。

  “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路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可謂濃矣;既曰“千里”,又曰“闊”,空間可謂廣矣。

  (提示學生想象這副畫面:作者站在河邊,放目遠眺,面前所見:一望無際的海面,遠處山色朦朧,海面上層層灰濛濛的霧氣升騰,整副畫面是灰色調。好象一副山水畫。)這樣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壓抑、苦悶、茫然)詩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將越走越遠,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心越來越苦,愁思也越來越深。(全句寫景,又全句寫情)。

  8、“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問:下闋換頭寫情,嘆息古往今來離情之可悲。“傷別離”點名這首詞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又推進一層,更何況我正在這冷落淒涼的秋季,多麼難以忍受!“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柳永把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詩中,又擴大了這種感受,以“更那堪”襯托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

  9、問:“清秋節”一詞,照應前面哪句?(起首一句“寒蟬悽切”)前後照應再次點明離別時的悽清氛圍。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後來竟成為蘇軾相與爭勝的物件。那麼它究竟好在什麼地方?————詞中有畫,景中含情。(提示學生想象畫面: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

  聯絡特定情境。畫面出現在“酒醒”之後,離人借酒消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後?詩人此時,前晚“執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煙波”,繼續前行離愛人越來越遠,可以想見他的心情。

  結合全詩旨趣。這首詞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兩句敘述全篇本意,是詞的主要文句,“今宵酒醒何處”兩句烘染本意,將詩人的立意渲染為—幅深秋羈旅圖。“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典型意象組合在一起,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這兩句詩暗含旨趣,畫面生動。

  問:整個畫面的基調如何?(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的氣氛。)

  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纏綿,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比之上片結尾二句,雖同樣是寫景,寫離愁,但前者彷彿是潑墨山水,一片蒼茫;這裡卻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詞人採用了畫家所常用的點染筆法。“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在上兩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渲染這種離別時的悽清。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意境完整,形象統一。

  10、“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此去經年”四句,構成另一種情境。因為上面是用景浯,此處則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惆悵而已。

  “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益見鍾情之殷,離愁之深。其以問句做結,更留有無窮意味。傷感如歌曰:“長離別,離別就會在眼前;說再見,再見可是太遙遠……”、“相見時難別亦難”。這些句子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歸納全詞:

  我們再回頭看整首詞,情語在寫情,景語也並非只寫景,每句中都包含無限情思。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六、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了婉約詞的代表作《雨霖鈴》,重點讓大家把握詞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特點。另外還讓大家品位詞中意象,體會作者感情。在此基礎上了解婉約詞的風格。

  七、課後作業

  今天我們賞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戀人的纏綿離別;其實,離別是沒有時空界限的;它會超越歷史,跨過江河,不知不覺來到我們身旁;月假結束,要與父母告別;高中畢業,要與同學分別;出差在外,要與親人離別……同學們,把你最美好的別離留下來,讓我們一起分享,好嗎?

  板書設計:

  感情基調:哀婉、悲傷、悽清。

  別前——依依不捨別後——想象相思

  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體味本詞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

  2.能夠背誦其中的句子。

  教學重點:

  體味本詞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

  1.體味意境

  2.賞析名句。

  教學設想:

  充分貫穿誘思探究法思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思維為主攻。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遵循兩個貫穿要素和三個層次要素。透過閱讀想象完成教學重點,透過點撥討論完成教學難點。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工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渲染氣氛創設情境激發情意

  一、課前播放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渲染氣氛。

  二、匯入

  1.展示圖片

  2.師生活動:

  師:這些圖片展現的是什麼場面?

  生:送別的場面。

  師:是的,在現實生活中,別離是一件常事,在詩詞中更是一種歷寫不衰的主題。請你說出寫送別的名句。

  生:說名句。

  師:展示名句。送別人與被送人之間是什麼關係?

  生:朋友。

  師:請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間.情人間離別的情景。

  生:表述。

  師:今天我們來欣賞柳永描寫的情人離別情景——《雨霖鈴》。

  三、展示目標:(略)

  認真觀察整體感知初步研讀

  四、展示全詞

  1.觀察該詞,回答以下問題:

  ⑴從段落上看,本詞是()(答案:雙調)

  ⑵從字數上看,本詞是()(答案:長調)

  五、簡介作者

  1.學生說出自己瞭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簡介

  六、瞭解寫作背景

  1.讓學生從書中找

  2.教師補充

  七、研讀本詞

  1.學生看書

  2.做練習:選出對詞中部分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

  A.驟雨:急雨。歇:停。

  B.都門:京城門外。帳飲:“帳”通“暢”,痛快地喝。

  C.無緒:沒有心思。風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經年:一年。

  (答案:B)

  3.配樂範讀

  積極探索活躍思維深入研讀

  4.本詞描繪了哪幾幅畫面?請概括(學生答)這兩幅畫面都是實景嗎?

  5.教師引導學生從畫面入手藉助想象和聯想體味意境。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體味意境,下面我們轉換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導演,你們是演員,我要選五名演員演一部鉅作,希望你們抓住機會,積極表現。考題是進入柳永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盡情感受。二、不要打擾主人公。三、要積極回答我的問題。)問題:①你現在進入了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什麼季節?什麼時間?什麼地點?②請描述一下週圍的環境。③主人公在幹什麼?他的情態怎樣?④第一幅畫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這時的情態怎樣?⑤第二幅畫面是作者想象的,你們要想方設法進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麼?(考試結束,到底誰能被選上呢?請注意收聽明天的新聞播報。請回到現實中來。)

  6.分別找出描寫景物和情感的詞句。

  7.第一幅畫面無論寫景還是寫情,都是為了突出什麼?第二幅呢?

  8.體味意境美的方法(點撥:1.抓畫面;2.抓情感。)

  9.歸納表現手法:1.情景交融;2.虛實結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1.名句賞析: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點撥:1.分析意像;2.聯絡環境。)

  12.體味婉約風格(點撥:1.從題材上看;2.從情感上看;3.從基調上看。)

  運用遷移及時反饋促進同化

  13.做練習:對《雨霖鈴》意境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瞭時間.地點.環境。

  B.“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是虛實結合,刻畫了人物的語言和動作。

  C.“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意思是說傷離惜別自古都這樣,更何況在這冷落淒涼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臨岸,詞人酒醒,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

  (答案:B)

  14.檢查背誦

  15.教師小結: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體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其中體味意境也是教學難點,因而掌握體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畫面,二要抓情感。賞析名句也是教學難點,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聯絡情景。但願這些方法對你們以後鑑賞詩詞有所幫助。

  八、佈置作業:請運用今天學習的賞析意境的方法欣賞下面這首詞。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九、繼續播放《梁祝》,在優美的樂曲聲中結束。

  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 篇4

  【組織教學】(1分鐘)

  師生互致問好,檢查學生出勤情況。

  【複習提問】(3分鐘)

  回憶學過的詞,並說說詞的特點

  【匯入新課】(3分鐘)

  1、聽樂曲說出曲名《送別》

  2、匯入別離之情詩詞中歷寫不衰的主題,如我們學過的李白的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也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今天來學習一首關於離別的詞《雨霖鈴》(板書

  【講授新課】(72分鐘)

  一、走近作者

  1、學生介紹柳永概況。

  2、教師補充: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他對北宋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與影響,第一他製作了大量慢詞長調,對宋代慢詞的發展頗有影響;第二他發展了詞的表現手法,善於鋪敘、寫景、抒情密切結合,語言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美。柳詞在宋代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處,既能歌柳詞。”

  二、背景資料

  柳永雖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這首詞寫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愛的人痛苦分離的思想感情。

  三、重難點解決過程

  (一)齊誦《雨霖鈴》

  (二)聽課文錄音、注意節奏和語調(悲悽低沉)

  (三)學生隨錄音帶自由讀全詞理解詞義,在音樂中進入詞所描繪的情境,並使詞的意境在頭腦中浮現出來,從而把握詞的景與情領悟意境。

  (四)賞析詞的意境

  1、讓學生把上下篇內容生動地描述出來。

  2、教師示範:一個秋天的傍晚,一場暴雨剛剛停歇,蟬悽切地鳴叫不已,詞人面對著長亭,心情更覺悲涼。京城門外,長亭邊,一個臨時搭建的蓬帳裡他的心愛之人為他送行,兩人面對美酒佳餚卻毫無心情,正在戀戀不捨之際,船伕催促著“開船嘍——開船嘍——。”兩人雙手緊握,淚眼相對,有千言萬語要說卻哽咽著說不出一句話來。詞人想在即將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霾,空曠的天空。

  小結:上篇寫的是一個秋天的傍晚,詞人和他心愛的人在長亭分別時依依不捨的情景。下篇緊承上篇:是詞人想象別後的情狀,小船臨岸,詞人酒醒只見習習曉風吹拂楊柳,一彎殘月掛在天空。詞人現在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總結:全詞淒涼的意境讓我們感覺的濃濃的別離之情。

  過度:我們的生活裡也有別離的苦痛,如何把它用文字表達出來。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雨霖鈴》的寫法。

  (五)鑑賞要點(先讀後賞,在探討)

  1、融情入景的寫法

  (1)“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長亭”“驟雨”詞人一開頭就捕捉到有特徵的秋景來渲染氣氛,“寒蟬”透著秋意,而蟬的叫聲更讓人感覺的悲涼,驟雨過後天氣陡然變涼,更使人感到悽切冷落,所以這首詞不僅交代了離別的時間、地點、更是在寫心情。

  (2)“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念”字表明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虛構的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空闊的楚天這些景物在南方是很平常的。可是這些平常的景物注入深沉的情感之後就變得不平常不了。那浩渺的煙波,另人惆悵;沉沉的暮靄讓人壓抑憂傷,那空闊的楚天與愁緒的無邊無際相似。詞人對景物的描寫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3)“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這一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有人拿它代表柳詞。這沒有一個字寫情,而沒有一個字不寫情。李白詩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後,楊柳和離別就似乎有必然的聯絡了。借楊柳抒離情成了常用的手法。如白居易“楊葉比愁眉,愁長比柳絲。”因為有這種習俗的存在,所以離別的人一看楊柳就會湧起離愁別緒,因而“楊柳岸”三個字明寫前景,暗寫別時情,顯得含蓄而有韻味。詞中“曉風殘月”也是最能觸動人的感情的事物,溫庭筠在一首送別詞裡曾寫過:“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曹植也曾寫過“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秋月的風是涼的,秋日的早晨的風更涼;月光是清冷的,殘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殘月就顯得特別淒涼。所以曉風殘月給人一種特別濃重的淒涼冷落之感。

  這樣在短短的兩句詞裡,作者集中寫了一件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集中成為一幅鮮明的畫面,而這幅悽清的畫面又出現在一個特定時刻裡——酒醒之後,離人飲酒為的是消愁,然而“舉杯消愁愁更愁,”更何況是在酒醒之後。

  酒醒之後的惆悵和眼前最能觸動離愁的景象交融在一起,這情景是多麼的淒涼難耐的啊!

  2、虛實相濟(簡單介紹)

  詞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寫的都是眼前的實景實事,已經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不忍分別而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下片對別後生活的設想,則是虛寫了。虛寫中所著意描寫的是詞人孤單寂寞的心情,連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讀完下片回過頭來看上片,便會懂得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之間的感情是多麼的深厚,的確是難捨難分啊!

  (六)再次齊背《雨霖鈴》

  四、板書設計

  寒蟬長亭驟雨實

  煙波暮靄楚天虛

  楊柳曉風殘月虛

  【課後作業】(1分鐘)

  預習現代詩二首

  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分析意象,理解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2、學習虛實結合的手法。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意象,理解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學習虛實結合的手法。

  【考情分析】

  1、考綱要求: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2、考試題型:五選二的選擇題、主觀題

  3、分值:11分

  【課前學習案】

  1、作者回顧:

  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且是長調(慢詞)的倡導者,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伎生活,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柳永是的代表詞人。柳詞在宋元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飲處,”。有詞集《》。

  2、基礎知識

  (1)字音。

  雨霖鈴()驟雨()凝噎()嗚咽()

  暮靄()和藹()今宵()雲霄()

  (2)解釋下列詞語。

  悽切:

  無緒:

  經年:

  風情:

  【課上學習案】

  1、預習檢查:

  小組交流完成的所有內容,並用紅筆在學案上進行補充。

  (小組交流1分鐘,展示1分鐘)

  2、知識講解:

  (1)整體感知全詩

  ①一讀詩歌,注意字音和停頓。(讀詩歌1分鐘)

  ②二讀詩歌,理解詩歌大意。(聽錄音1分鐘,讀詩歌和理解詩意3分鐘,展示3分鐘)

  ③三讀詩歌,概括詞的上下片內容。(讀詩1分鐘,獨立完成1分鐘,展示1分鐘)

  (2)品讀探究

  ①詞的上片分別描寫了哪些景物和場景?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獨立完成3分鐘,小組探討4分鐘,展示結果5分鐘)

  ②結合虛實的定義,說說上片哪些詩句運用了實寫,哪些詩句虛寫?有何作用?

  (獨立完成2分鐘,小組探討2分鐘,展示結果3分鐘)

  3、知識應用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後面的題目。(3分鐘)

  琅琊溪【宋】歐陽修

  空山雪消溪水漲,遊客渡溪橫古槎。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注】此詩作於被貶滁州期間。槎,簡易木橋。

  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對詩中三、四句進行賞析。

  4、知識拓展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題目。(4分鐘)

  少年遊

  柳永

  參差煙樹霸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閒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①。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②。

  【注】①蘅皋:長滿杜蘅(香草名)的水邊陸地。②蘭橈(ráo):指划船的槳,這裡代指船。

  結合本詞內容具體賞析“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三句。

  5、課堂小結(1分鐘)

  (1)梳理知識體系:

  詩歌表達技巧:①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以樂景寫哀情等)

  ②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象徵、烘托、比興、虛實結合

  (2)重點、難點回顧

  1、分析意象,理解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2、學習虛實結合的手法。

  (3)方法歸納

  高考詩歌鑑賞表達技巧的答題方法:

  ①設題方式:

  A、這首詩(主要)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B、分析這首詩的表達技巧(或藝術手法、表現手法)。

  C、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D、詩(詞)的中間兩聯(上片或下片)寫景運用了什麼手法?請簡要分析。

  ②答題思路:

  第一步:點手法(準確指出詩句用了什麼手法)

  第二步:釋運用(結合具體詩句,闡釋詩句是如何運用這種手法的。)

  第三步:評作用(具有什麼樣的作用,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6、達標測驗

  (1)下列字音、字形全正確的一項是()

  A、驟雨(jù)暮靄(ǎi)和藹可親

  B、都門(dū)凝噎(yī)因噎廢食

  C、良晨(chén)美景今宵(xiāo)直衝霄漢

  D、寒蟬(chán)悽切(qī)捷報頻傳

  (2)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起首句寫別時之景,點明瞭離別的時間、地點和環境。

  B、“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一句是虛實結合,刻畫出人物的動作,表達出難分難捨的心情。

  C、“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的意思是說傷離情別,自古皆然,更何況在這冷落淒涼的秋季。由個別到一般,擴大了這首詞的意義。

  D、“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為虛寫,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臨岸,酒醒夢迴。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樹梢。不言離別之痛,而痛在其中。

  E、“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作者用一“念”字寫出離別時行人消逝在煙霧瀰漫的江面上,暮靄低沉,楚地天空遼闊無邊,令人不勝傷感。

  (3)名句默寫

  (1)對長亭晚。

  (2)都門帳飲無緒。

  (3)念去去。

  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感受詞中濃濃的別離之情。

  2.鑑賞名句,理解善於鋪敘、融情與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點。

  3.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鑑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體味情感

  教學方法:感悟法、鑑賞法、討論法

  教具:多媒體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江淹;“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李白;“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誦讀、感悟

  學古詩詞貴在誦讀。只有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才能體驗詞人的情感,進入詞的意境,從而獲得獨特的審美享受。

  (一)學生結合註釋自由誦讀。

  (二)聽朗讀錄音。體會本詞的情感。

  (三)理思路,分層次。

  柳詞善於鋪敘。為把個人的離別之情寫得纏綿悱惻、哀婉動人,本詞從時間和地點上進行了鋪敘,不僅寫了離別之際,而且寫了離別之前,甚至還設想了離別之後;不僅寫了眼前之景,而且寫了想象之景。請從時間的角度為本詞劃分層次。

  (四)分層指導誦讀。

  1、別前:[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2、前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樣的意境?

  寒蟬、長亭、驟雨;重在勾勒環境,烘托淒涼悲苦的氣氛。

  2、別時:[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極寫餞別心情,借酒消愁卻無緒飲酒。真是“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兩情依依、難分難捨之際,客船不斷催促。

  讀出依戀-矛盾、痛苦、無奈、埋怨。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細節描寫。離別之痛淋漓盡致,令人肝腸寸斷。“執手”能換成“牽手”或“握手”嗎?牽手:和朋友散步時一般會牽手,心情是愉悅的,與這首離別詞的情境不符。握手:用一隻手握,經常只是出於禮節的需要而已,達不到離別時傷心動魄的程度。表情:“淚眼”,兩人相對手握手,眼對眼,淚眼婆娑。“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看斷腸人”。

  語言:“竟無語”,此時無聲勝有聲。縱有千言萬語,也被內心巨大的痛苦所淹沒了。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蘇軾〈〈江城子〉〉)

  “欲語未先流。”(〈〈五陵春〉〉)

  “欲說還休。”(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

  情感的高潮:悲傷、悽楚、痛苦。

  3、別後:

  柳永不僅善於鋪敘,在鋪敘時還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既寫眼前實事實景,更寫別後想象之事之景。對分別以後的情況,柳永想象了哪幾幅畫面?如何誦讀?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詩句中用到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樣的意境?

  借浩渺迷茫的煙波表現黯淡的離愁。那千里煙波之上是沉沉暮靄,沉沉暮靄之上是空闊的楚天,無邊廣漠之中,漂流而無所止的一葉小舟,小舟裡面是孤寂的行人,以及行人無比寂寥的內心。

  “秋正緊,添離索;天正遠,傷漂泊。”

  “千里雲峰千里恨,萬頃波濤萬頃愁。”

  孤獨、迷茫、痛苦、無奈。]

  [今宵酒醒何處?揚柳岸,曉風殘月。]

  “千古麗句”“古今俊句”

  (俞文豹〈〈吹劍錄〉〉雲:“東坡在玉堂日,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1)聯絡特定的情境

  畫面出現在酒醒之後,離人借酒消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後?詩人此時,前晚“執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地印在心上,面前路是“千里煙波”,繼續前行離愛人越來越遠,可以想見他的心情。“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2)感受典型意象蘊涵的情感

  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昔我往已,楊柳依依”,折柳送行,寄託眷眷之情。另外,“柳”“留”諧音,折柳贈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到楊柳。“客舍青青柳色新”,“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明寫眼前景,暗寫別時情。清秋的風是涼的,恰合別後心境的淒涼。殘月清冷形象暗合冷落之感。詩人寓景於情,借景傳情,以風之涼、月之殘透露離情別緒。

  (3)結合全詩旨趣

  這首詩的主題句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柳永把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詩中,又擴大了這種感受,以“更那堪”襯托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這兩句敘述全篇本意,是詞的全文。“今宵酒醒何處”兩句點染本意,將詞人的立意渲染為一副清秋羈旅圖。“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典型意象“列錦”式的組合在一起,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這兩句詩暗合旨趣,畫面生動,誘發想象,引起共鳴,因此成為千古麗句。

  淒涼、冷落、優美、悽情與麗景的統一。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以樂景寫哀。以喜襯悲,欲揚先抑。鍾情之殷,離愁之深。照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倍沉痛楚。

  聲音有意無意揚起,讀出對比。

  三幅畫面之間有何聯絡?

  三幅畫離分別時刻越來越久,越來越遠,畫面由淒涼到悽麗再到美景,表示無論時間和空間如何變化,無論將來多麼順利,離愁和相思都不會因此而減少。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更生”,“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傷別”為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情感,從個別到一般,得出一條人生哲理:“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而然,且是由於多情的緣故,似有自我安慰之意,實為宕開一筆。“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冷落清秋之節的離別更是令人難以忍受,開拓了詞的境界,深化主題,極寫離別之痛。

  歸納藝術手法:

  離別,不是“別時容易見時難”,而是“相見時難別亦難”。這本是柳永在彼地的個人情感,卻讓世世代代的讀者為之動情,為之流淚。除了與柳永的自身的特殊情感經歷有關之外,還與他採用的藝術手法相關:

  (1)善於鋪敘,告別過程逐層展示,離別之痛漸次加深。

  (2)融情於景,“傷離別”與“清秋節”重筆倍寫,便有了雙重悲劇性。

  (3)虛實相濟,眼前實景實事實情與別後虛景虛事實情相結合

  四、總結

  1、自由朗讀,再次體驗詞人情感。

  2、小結:詞的上下片用特定的意象渲染了悽清的氛圍,既寫了眼前的離情又寫了未來的傷感。“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情與景的交融中,演繹了一曲悽婉纏綿的離別之歌。

  別前——勾勒環境

  板書:別時——描繪情態

  別後-——刻畫心理(煙波暮靄、曉風殘月、良辰美景)

  意象——意境——情感(鑑賞方法)

  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 篇7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目標:

  瞭解柳永詞的特點,感受評賞詞的意境、詞的情韻,學習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手法。

  教學難點:

  1.感受詞的意境,情韻;

  2.學習將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重點:

  1.柳永詞的特點

  2.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裝置:教材《雨霖鈴》、朗誦影片教學方法誦讀法

  教學思路:反覆吟詠,感受兩首詞的節奏美、音韻美;感受柳永慢詞的意境美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在中國文學史上,柳永是一座無論如何都邁不過去的豐碑。這不僅居於它和歌妓傳奇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在詞的發展上不可磨滅的貢獻。

  詞的基本知識: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後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餘"。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還被稱作詩餘、歌曲、長短句。歸納起來,這許多名稱主要是分別說明詞與音樂的密切關係及其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形式特徵。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柳永是開一代詞風的宋詞名家,現存詞213首,編為《樂章集》,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我門還會學到他的詞作。今天我們先學習柳永《樂章集》的壓卷之作《雨霖鈴》。首先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注意讀音和斷句。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二、內容講解

  這首詞是詞人離開汴京時與所愛的女性話別的'作品。“雨霖鈴”詞牌名。

  上片寫離別時的情景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句點明時令,“長亭”句寫分別的地點和具體時間,“驟雨初歇”則寫離別時的天氣,同時為下文之“蘭舟催發”張本。“蟬”,尤其是秋天的蟬,在古詩詞裡是一個具有定性指意的意象。其形象既具有著風餐露宿的清高,其鳴聲復充滿生命短促的哀怨。詞人以這個悲劇性的意象作為全詞的發端,以“悽切”二字狀其悲苦之鳴叫,則聽蟬人心中的種種淒涼與悲切自在不言之中。“長亭”是行人休憩和餞別的處所。“長亭”分袂,本來就令人難以忘懷,加之眼中所見,不過驟雨之後的一派蕭瑟;耳中所聽,不過黃昏時刻的一片蟬鳴,這就益發令人黯然銷魂了。所以發端三句,雖不見“離別”字樣,但離別所有的淒涼悲切的氣氛,卻是已經釀造好了。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州催發。”

  這三句正面描寫離別時的心理。“帳飲”原指在郊外張設帷帳,宴飲餞別,這裡即指長亭送別,不一定另設帷帳。事屬離別,且所聞所見,無非淒涼,所以雖然把杯,而心情灰白。根由都在“留戀”二字。正要離別,一場驟雨,似乎天從人願,離別之人正好延挨片刻。豈料正在留戀之際,而驟雨止歇,“蘭舟”主人催促開船了。駕船的,‘催發’,乘船的,‘留戀’。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執手相看”,已經表現出難捨難分的深痛,但“蘭舟催發”,唯有以淚洗面了。一般來講,在這種時刻,彼此之間應該有許多話要說,但是情到深處,氣堵咽喉,偏偏一個字都說不出來!一個“竟”字,道出了那種想說、該說而終於沒能說出來的全部傷痛和惋惜。“無語”是因為悲極而說不出來,然而說不出並不等於沒有想到,下面的大段文字便全是詞人的想象之辭。

  “念去去,千里煙波,怒靄沉沉楚天闊。”

  “楚”,古國名,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後擴充套件到今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和四川,這裡泛指南方。“楚天”下是沉沉暮靄,江面上是渺渺煙波,在這煙波暮靄所組成的迷濛的空間,是一隻行行不已、漂泊無依的扁舟,扁舟上則是一位“諳盡宦遊滋味”的孤孑的行人。在這裡,作為客體的暮靄和煙波對主體的行人有一種幾乎透不過氣的壓抑感,“沉沉”二字足見其份量;在這個廣漠無際的空間,抒情主體被一種深刻的孤獨和悵惘層層包圍著,“念去去”三字,正流露出他對這行行不已的漂泊生涯的憂慮和惶惑。很清楚,這是一個倍主觀化的空間,作為一個自我意識比較強烈的人,他會由這沉重的壓抑和難捱的孤獨,想到幻滅的苦難人生,於是便有了這片刻的這裡的抒發。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人生最大的苦痛莫過於離別,而離別又有生別與死別之分。“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死別以吞聲,生別長惻惻。”死別不過一次撕心裂肺的悲傷,時間的流水會沖淡一切不幸的記憶,而生別則是一種長期性的精神劇痛,如流淚蠟燭,成灰則已;似作繭春蠶,不死不休。自古及今,多情總是為生別所苦,更有甚者,這種離別往往倍安排在請求時節。秋天,是一個摧敗一切生機的季節,其色慘淡,其意蕭條,其聲悽切。悲秋與遠別的雙重苦痛,互為交織,互為生髮,構成人生最大的不幸。詞人由自己的不幸想到自古以來所有情人的不幸,這就進一步豐富了作品的理性內涵,昇華了自己的愛情品格。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如果說,“多情”兩句是因己及人,由特寫而泛寫的話,這兩句便由泛寫而收攏到自身。“酒醒”二字,遙承發端之“帳飲”。詞人有今日之“帳飲”想到“今宵“之“酒醒”,“帳飲無緒”,畢竟還有所愛之人“淚眼”“相看”,而“今宵酒醒”之後,就只有衰楊孤柳,曉風殘月相伴了。“楊柳岸”,寫其衰颯與空曠;“曉風殘月”,寫其悽清、寂寥和殘缺的美,寓情於景,妙合無垠。既成功的襯托出詞人心境之孤寂,由生動的象徵著詞人命運之悽惶。今宵如此,往後若何?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經年”,經過一年或若干年。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即便有遠勝於“曉風殘月”的良辰美景,於我來說也是形同虛設。為什麼,結拍兩句做了真切的回答。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良辰美景”寫主觀時景,“千種風情”寫主觀情懷。“良辰美景”之形同虛設,正在於“千種風情”之無由申說。長時間的遠距離的分別,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構成了主觀與客觀的深刻的矛盾。就章法而言,“此去經年”以下,盡情抒寫,筆墨紛披,不嫌重拙。由“今宵”而及“經年”,由“千里煙波”而“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而“更與何人說”,兩兩相對,又極見層折。

  作為《樂章集》的壓卷之作,這首詞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諸如情景交融的表情方式,聲文並茂的美學效果等等。都給千百年來的讀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化用此詞之意境,承襲此詞之語句者更是代不乏人。這一點在上面的分析中大家已經領略了。

  下面,請同學們再次帶著感情的朗讀這首詞,去細細的體會詞人自理罕見的深情厚意。

  三、課後作業

  背誦這首詞

  課堂小結:

  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 篇8

  (一)讀中感悟

  展示配有音樂、詞文的畫面,先請2個學生分別朗讀,接著播放多媒體課件範讀共同感受這首詞的魅力後,再認真欣賞節選的“離別”動漫畫面,最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上下片的情景

  (二)思中感悟

  1這三個令人潸然淚下的寫景離愁句都抓住什麼景來寫?

  明確:長亭別離:寒蟬、長亭、都門、煙波、暮靄、楚天(實景)

  羈旅長愁:楊柳、曉風、殘月(虛景)

  2離愁句:“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渲染了什麼樣的氛圍?僅僅是寫景嗎?

  明確:氣氛——悽清,目的不僅是寫景,更多的是烘托情感,情景交融

  為加深體會情景交融詩句的寫法,分別展示課內和課外例子……

  3離愁句:“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寫出了什麼樣的愁緒?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好處?學生答後展示答案

  明確:愁緒——像浩渺無際煙波般的綿長,像沉沉傍晚雲霧般的濃重,像楚地天空般的空闊遼遠

  好處:這種比喻手法的運用,具有把無形的愁緒化為有形的事物,產生生動形象的作用

  請學生舉例,並展示相關例子,體會這種寫法: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

  4從離愁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請學生舉出有關酒、楊柳、月的名句,並展示相關例子

  酒: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將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骯樓餞別校書叔雲》)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月: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5作者把最能觸動離愁的幾個景物放在一起,構成一個淒涼的意境,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情感世界?

  明確:傷感、悽美的離愁

  (三)唱中感悟

  在欣賞並學唱多媒體課件中的古詞新唱的音樂聲中結束這節課,強化背誦記憶

  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

  2、透過課堂教學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開拓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

  3、透過反覆誦讀,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

  4、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

  5、鑑賞意象,掌握婉約派的特點

  重點與難點:

  掌握古典詩歌傳統意象在作品中傳情達意的效果

  教學方法:

  以學生活動為主,點撥啟發,引導討論,朗讀背誦,檢查落實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如果把我國的古代文學比做一個花園的話,那麼其中開的最美最大的兩朵就是唐詩和宋詞,前兩單元我們領略了唐詩的美妙,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體味宋詞的別緻之美。提到宋詞,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專力寫詞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約派,提到婉約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多年來,它常誦不衰。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簡介:

  明確三點:

  (1)名字:柳永、柳三變、柳七、柳屯田。

  (2)特點:精通音律,擅長詞曲,創制慢詞,貼近市民,“變一代詞風”。

  (3)影響:“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背景介紹:

  這首詞的基調格外低沉。作者當時由於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跟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更覺得痛苦萬分。這首詞就集中地反映了他這種複雜的心情。

  詞牌由來:

  “雨霖鈴”原為唐教坊曲名。相傳唐玄宗因安史之亂入蜀,路上發生兵變,楊貴妃死。當時陰雨連日,棧道中聞鈴聲,無比悽切,作《雨霖鈴》曲以寄託離恨。宋代人依舊聲填詞,遂為詞牌。

  三、整體感知:

  (一)自瀆詩歌,感知內容,回答問題

  1.這一首詞的基調是什麼?(感受是什麼)

  淒涼、傷感、悲涼、憂傷、痛苦

  2.這一首詞寫的是什麼內容?————離別

  3.這一首詞按什麼順序來寫的?————時間順序

  4.那麼離別可以分為幾個階段?————離別前、離別時、離別後

  離別之前:勾勒環境

  離別之時:描寫情態

  離別之後:刻畫心理

  (二)生讀,其他同學點評,老師指導閱讀

  寒蟬悽切---要拖音(“切”字為韻腳,韻腳一般要讀的鮮明,尾音讀長更能讀出詞的悽切感情)

  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並讀出哽咽之聲,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三)學生再嘗試閱讀,老師示範

  四、重點分析(邊朗讀邊進行)

  第1句:寫景。透過寒蟬悽切痛楚的叫聲、令人傷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驟雨初歇後的蕭條冷落的景物,映襯出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點明時間、地點、天氣。

  第2句:寫人。京城門外,情人臨時搭起帳篷,設宴餞行,然而離人心情不好,食之無味。正當二人難分難捨之時,船公卻催促登船。兩個轉折句,足見其留戀之情深。不管是寫景,還是寫人,都是為了勾勒出離別前的環境:悽清、蕭瑟(板書:悽清、蕭瑟)

  第3句:寫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寫出了二人分手時的情況,刻畫出“別亦難”時的悲痛心情。“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與蘇軾的《江城子》中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提問),簡直使人柔腸寸斷,悲痛欲絕,“語雖不奇,而意致綿密”。

  第4句:過渡。一個“念”字,說明下面所寫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虛寫。雖無語凝噎,但思緒萬千: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

  【提問】此處的景物描寫應如何掌握?是否給人以寬廣雄偉的氣勢之感?

  【解說】不是。結合寫作背景,不難看出此處是藉此景襯托離愁的無邊無際、離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見之無期;也反襯離人孤舟行駛的飄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離人在離別時雖無無語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綿綿之態,自然引出了下文對別後漂泊孤寂的聯想,承上啟下。(板書:留戀、難捨)

  第5句:點題。用“傷別離”點題(板書),並用對比手法,襯托出自己的離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裡?古人:折柳相贈,暗“留”之意楊“柳”—“留”的諧音離人:見柳思人,離愁又生。眼前景曉風—“涼”(特點),襯別後心情之淒涼。別後情(明)(暗)“殘”月—不團圓,透出淒涼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兩個讓步假設句,把離別之情推向高潮。縱有“良晨美景”,誰與共歡?縱有“千種風情”,誰與共話?設想細膩,語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願,重聚之難。多麼傷感!多麼苦澀!(板書:傷感、苦澀)

  五、小結歸納:

  離愁別緒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傳統題材。顯然,這一首詞膾炙人口不是以題材取勝,而在於它能夠“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把“自古傷別離”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結合,把“千種風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結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六、課外作業:

  1、揮自己的想象,把這首詞改編成其他文學形式。

  2、寫一段真情實感,情真意切的離別文字

  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 篇10

  【課程分析】

  宋詞作為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詞從風格上分為兩大流派:豪放派、婉約派。提及婉約派,當首推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多年來,它常誦不衰。歷來被認為是抒寫離別之情的典範之作。《雨霖鈴》這首詞以冷落秋景為襯托,淋漓渲染了惜別的場景,進而推測別後的銘心刻骨的思念。層層鋪敘,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現了柳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點。

  【學情分析】

  學生剛剛結束唐詩單元的學習、鑑賞,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詩歌鑑賞能力。詞是一種抒情詩體,是配合音樂可以歌唱的詩歌。要鑑賞詞的藝術魅力,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詞的發展脈絡,掌握詩與詞的聯絡與區別,把握詞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為深入鑑賞詞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所教兩個文科班,學生的思維活躍,感悟能力強,能積極發言,課堂氣氛較活躍。因此只要老師創設出濃郁的鑑賞氛圍,搭設好層層深入學習的臺階,學生就能夠走進作品的藝術境界,在課堂上充分展現每個人的風采,做學習的主人。

  【設計理念】

  根據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改變傳統教學過於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貫徹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體驗為紅線,思維為主攻的思想。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老師的誘導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並解決問題,充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探索和研究中掌握知識,學會總結,學會反思。詩歌鑑賞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也是難點。主要考查兩方面的內容:

  1、鑑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2、評價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鑑於此,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誦讀、感悟、理解、分析,不斷地積累,才能真正形成自主鑑賞詩歌的能力。這既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藝術修養的需要。

  【學習目標】

  1、初步瞭解宋詞的發展脈絡及特點。

  2、反覆誦讀,流暢背誦,感知詞的聲韻之美。

  3、學習借景抒情、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媒體設計】

  自制多媒體課件,主要是展示本課的教學流程、知識及方法規律的總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擴大本節課的容量,力求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流程】

  一、匯入(創設情景)

  (教師)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兩座豐碑,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鑑賞唐詩宋詞是探尋美的歷程,我們已經走進唐詩的王國,接受了藝術的薰陶。今天,讓我們再走進宋詞的家園,繼續這美的巡禮。

  (點評:利用導語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對本節知識的重視程度,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的興趣和熱情。)

  (實錄:學生聽老師解說,有的同學臉上露出認同感,求知的慾望。)

  (投影):雨霖鈴

  柳永

  二、分析探究

  1、(教師)要想很好的鑑賞宋詞,就必須瞭解詞的發展史,詞的文體特點。首先讓學生看課本第50頁內容。師生一起邊看邊總結。

  (點評:瞭解詞的文體知識,才能為鑑賞詞作掃清障礙,這也是讀懂作品的最基本的條件,教師要給與適當的講解、補充。)

  (實錄:學生一邊看書一邊在教師的指導下勾畫重點語句。最後教師總結。)

  2、(教師)投影:詞的發展史及文體特點

  (點評:讓學生識記有關詞的知識,為深入鑑賞詞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實錄:學生看投影,結合老師的講解仔細體會,識記重點內容。明確學習的方向。)

  3、(教師)由對宋詞的瞭解中匯入到對《雨霖鈴》的學習,作者簡介及背景介紹。

  (點評:知人論世,是鑑賞詩歌的一個必備條件。)

  (實錄:學生看課下注釋,認真識記教師補充的內容。)

  4、鑑賞詩歌內容(讀思議悟):

  ⑴師:結合註解自讀詩歌,整體感悟。讀時注意思考:從題材上看,這是一首什麼內容的詞作?你是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點評:抓住關鍵詞句,整體把握詩歌內容,是正確鑑賞詩歌的前提。)

  (實錄:學生自讀作品,思考並回答問題。)

  ⑵師:請一名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文字,其他同學作點評。

  (點評:誦讀的過程也是鑑賞的過程,要讓學生敢於讀出來,大聲地讀,聲情並茂地讀,有感情的在眾人面前讀,讀出自己對文字的獨特理解。)

  (實錄:學生範讀文字,情感的把握較好,其他學生的點評到位。再讓大家推薦一位擅長朗誦的學生讀一遍,非常好,全體鼓掌。)

  師:全體學生齊讀文字,讓每個人都初步感知作品的藝術魅力。

  (點評: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去感受和理解文字內容。)

  ⑶賞析上闋別時情境(邊朗讀邊進行)

  師:第一至三句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表達了怎樣的情感?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學生先自主思考,形成答案,然後小組討論,完善答案,最後發言。)

  生:深秋時節的傍晚,一陣驟雨過後,離別的人兒對這長亭,耳邊傳來淒涼而急促的蟬叫聲。表達了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

  小結:清秋節令的寒蟬,襯托著悽切悲涼秋景。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悽。惜別的長亭,淒涼的深秋。壯士分別尚且悲傷,更何況這對一別可能成永訣的戀人呢?透過寒蟬悽切痛楚的叫聲、令人傷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驟雨初歇後的蕭條冷落的景物,營造了離別前的淒涼氛圍。映襯出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點評:鑑賞詩歌內容、表達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其中對抒情方式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師:第四至七句寫了離別之人怎樣的心情、動作?(生思考、探究並回答)

  生:京城門外,情人臨時搭起帳篷,設宴餞行,然而離人心情不好,食之無味。正當二人難分難捨之時,船伕卻催促登船。足見其留戀之情深。

  執手告別,手握著手,緊緊不放,淚眼望著淚眼,此時憶昔日歡聚,想他日離分,無語中又有多少叮嚀囑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傷心淚流,千言萬語,塞滿了喉嚨擠滿了牙縫,情如潮湧,不知從何處說起。執手凝噎是情態的細緻刻畫,應屬於特寫鏡頭,讓我們看到了哀婉纏綿、無比依戀、難捨難分的離別場面。而達到的藝術效果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師:拓展探究,蘇軾在悼亡詞《江城子》裡,這樣寫他夢見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課本P64)異曲同工,也具有特別能打動人心的藝術力量。那位同學能鑑賞一下?

  (知識積累豐富的學生,能夠與老師共鳴,給自己一個展示的機會,增強學習的信心,其他學生也拓寬了視野。)

  師:(過渡)這是在淒涼、悽楚的氛圍之下,所展現的離人離別時刻的動人場面。為了把別後之愁更甚於離別之時的情形表現出來,離人的未來又將處於怎樣的情景之中呢?我們往下看。

  師:第九句一個念字,說明下面所寫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虛寫。雖無語凝噎,但思緒萬千: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暮靄為何沉沉?給人一種什麼感覺?(生思考、探究並作答)

  生:江面上,輕煙籠罩,浩淼空曠,傍晚的雲氣重重地下壓,所以是沉沉的暮靄。給人一種壓抑、鬱悶的感覺。不難看出此處是藉此景襯托離愁的無邊無際、離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見之無期;也反襯離人孤舟行駛的飄零渺小、孤苦伶仃。

  ⑷賞析下闋別後想象:

  師: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和上闕哪些語句相應?本句的作用是什麼?

  師稍作引導:重點看傷離別和冷落清秋節。(生思考作答)

  生髮言,師點撥總結:傷離別總括上闕相看淚眼、無語凝噎的情。冷落清秋節與上闕寒蟬悽切、驟雨初歇相呼應本句既承上又啟下,為了把別後之愁更甚於離別之時的情形表現出來,用傷別離點題,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來,多情的人都是感傷離別的,更何況是在悽清冷落的秋天時節。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李商隱《無題》詩云:相見時難別亦難。

  師: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請展開聯想和想象,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繪一下。

  (點評:展開聯想和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繪詩句是深入鑑賞詩歌的基礎,這一點也正是學生的薄弱環節。)

  (實錄:生踴躍發言,精彩者不時引來陣陣掌聲。)

  生甲:今夜喝了別酒以後乘船而行,朦朦朧朧的,酒醒後,將到了什麼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曉,到了楊柳依依的岸邊,冷風吹面,殘缺的月亮掛在天邊。

  生乙:倚著船舷的離人撫摸著岸邊飄拂的垂柳,遙看掛在天邊的一彎殘月,習習涼風陣陣襲來,想起與戀人無語凝噎的離別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腸寸斷!

  師:這兩個句子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並作簡要分析。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岸柳(諧音留)曉風(寒),殘月(冷),景物是孤單單、清冷冷的。這裡雖不言愁,但景物已經打上了詞人濃重的哀傷、悲愁之情。

  師:第五至八句:良辰好景為何是虛設?千種風情怎麼會無處傾訴呢?

  生:離開了心愛的人,自然沒有心情去欣賞。這良辰好景不是等於虛設嗎?其實,不只是虛設,每遇良辰好景反而會引起對情人的思念,勾起無限的傷情。兩情分離,歡情難再,知音難覓,淒涼倍至。因此,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小結:這是下闕離人設想的今宵和經年所處的景與情,是想象之境,是離愁的進一步拓展。

  ⑸全詞總結:請同學們想一想本詞在抒發離別之情時,主要運用哪些表達技巧?

  ①全詞既寫了眼前的離情,又寫了未來的傷感。處處以景物襯托離情,情景分合,景為情設,而一切景語皆情語,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在情與景的交融中,演繹了一曲悽婉纏綿的離別之歌。

  ②虛實結合。上片的別時為實,下片的別後為虛。設定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間,有回味餘地。

  ⑹師:同學們我們已經深入領會了本詞的思想情感、藝術技巧,下面讓我們飽含深情,再一次背誦全詩,感受詩歌無窮的藝術魅力。

  (點評:教師只要抓住了引導作用的要害,變教為誘,變教為導,就能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發揮極大的創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實錄:全體學生完全投入到詩歌的境界中,接受了藝術的薰陶。)

  3、老師播放音樂,師生一起飽含深情地誦讀《雨霖鈴》,要求不要看文字。

  【課後反思】

  1、這節課的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體現教師和學生互為主體的原則。教學是互動的、平等對話的過程,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只要誘導得法,設疑貼近學生的實際,他們會表現出高漲的探究熱情,課堂上從始至終都湧動著活躍的思維和熱烈的情緒。學生在思考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最大限度的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也暴露出自己的一些知識缺陷,及時得到了糾正。

  2、這節課最大的不足是指導誦讀的力度不夠。課堂教學藝術是一個複雜的多面體,既要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又要培養審美理念,形成健康人格。這確實需要教師具有多種教學技能,要上出高質量的課,既要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更離不開再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改革,總結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做教學的有心人。教然後知困也,在教學實踐中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學相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