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分享

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分享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詞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悽清意境。(教學難點)

  (2)鑑賞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約派詞的風格特點。(教學難點)

  (3)深刻體會《雨霖鈴》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藝術特色。(教學重點)

  2、能力目標:

  透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鑑賞詞的能力。(教學重點)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以真情品讀作品,培養學習詩歌的興趣和文學素養。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有關離別的詩詞名句

  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4、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5、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6、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

  8、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

  在現實生活中,離別是一種常事。江淹曾經寫道:“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寫離別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鈴》。[板書課題]

  (二)柳永簡介

  (三)創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是跟歌伎們一起,過著依紅偎翠、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這些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變,大約在38歲時進京參加科舉考試。以自己的才華,柳三變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題名,而且幻想著有一番大作為。誰知第一次考試沒有考上,他不在乎,輕輕一笑。等了5年,第二次開科又沒有考上,這回他忍不住要發牢騷了,便寫了那首著名的《鶴沖天》,其中有“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柳三變這首牢騷歌被廣為傳唱,竟傳到了皇宮裡,宋仁宗一聽大為惱火,並記在心裡。三年後,他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這次好不容易通過了,但臨到皇帝圈點放榜時,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給勾掉了。這次打擊實在太大,柳三變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裡去寫他的歌詞,並且不無解嘲地說:“我是奉旨填詞。”之後柳永流落於汴京、蘇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連於秦樓楚館,為歌伎填詞作曲。

  最後,他在飽受世態炎涼之後,“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才改名為柳永,54歲時才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終客死襄陽,家無餘財,群伎合金葬之南門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最為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不得不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注意正音和節奏

  2.指讀,注意詩歌基調。本詞是詞人與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離別場景,因此與“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訣別的悲壯不同,是“悽苦”。

  3.結合註釋理解詞意,描述詩意

  《雨霖鈴》

  秋蟬的鳴叫淒涼急切,面對著暮色中的長亭,一陣暴雨剛剛停歇。在京城門外設帳飲酒餞別,卻沒有好心情,正當難捨難分之時,行船的人催著要出發。手拉著手淚眼相望,哽咽著竟然說不出一句話來。想到我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離別遠去,舟行千里,水上霧靄朦朧,夜晚濃雲籠罩著的南方天空是多麼深遠遼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無不悲傷地離別,偏偏又在這冷落悽清的深秋時節,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處呢?也許是泊舟楊柳岸邊,晨風習習,天空掛著一鉤殘月。這一去經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虛設。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誰訴說!

  4.整體把握

  1)全詩寫了什麼內容?抒發什麼情感?

  “多情自古傷離別”,詞以“傷離別”為主線。寫離別,抒“傷”情。

  2)錘鍊詩眼: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可結合背景,知人論世)

  該句在詩中為“過片”,承上啟下,並表明詩歌主旨情感,為全詞“詩眼”。而且本句由傷離別——自古傷(見下)——多情更傷——秋更傷(見下)——清秋更傷——冷落更傷來層層突出“那堪”“傷離別”的情感,表達細膩,情感悽苦,感人至深!

  自古:離別在古代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謂“生離死別”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發達,遠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諸多難以預見的阻隔因素,從而讓分別之人產生前路迢迢、山重水複、歸期難料的紛繁情緒。加上離人多半因為被貶、流放,或為生活所迫,或因戰爭離亂或男女情緣,這就特別惹起人的萬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來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人在秋中往往會有一種悽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寫秋天的時候,經常與“愁苦悲涼”的感情聯絡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南宋吳文英在《唐多令》中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風雨夕》中則說:“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這些詩句都寫出了懷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詞人把離別之事與清秋之氣疊加悲苦再加淒涼,情感的表達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圍繞詩眼,體會全詩的基本結構:

  上片:別時(實寫)晚(黃昏)長亭(餞別——催發——執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別後(虛寫)今宵楊柳岸

  經年未卜

  (五)合作探究賞析(理解文句,具體賞析意象和意境)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分析角度提示:

  1.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來分析)

  開首三句道出時間、地點、景物。以悽清景色揭開了離別的序曲:

  元代的盧摯在《沉醉東風》:“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宋代詞人晏幾道在《採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蟬夜夜砧。”

  長亭:早在秦漢時便開始在道旁設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別餞行之用。當時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長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驟雨初歇,涼意徹骨,暮色蒼茫,雲低風冷的環境中,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切。惜別的長亭,淒涼的深秋,讓人黯然銷魂!首句借景抒情,營造了悽清慘淡的'畫面,奠定全詩低沉傷感的情感基調。

  2.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注意從離人心理的矛盾現實的無情入手)

  3.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注意抓離人的動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注意從該句的空間感、色彩感入手體會“念”而難捨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注意從白描手法、想象虛寫、景語皆情語、意象的特徵等等的特色體會)明確:楊柳離,曉風冷,殘月缺,更酒醒。

  6.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注意抓想象、反問、虛詞等體會情感中的無限悵恨!)

  (六)朗誦,總結

  柳永多作慢詞,長於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後情景。‘多情自古傷離別,那堪冷落清秋節。念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悽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迴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不盡愁思。以“離情”為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七)作業佈置

  1、背誦全詞。

  2、查詢有關描寫離別的詩詞或文章,比較鑑賞。

  附鑑賞

  這首詞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為作者離開汴京南下時與戀人惜別之作。詞中以種種淒涼、冷落的秋天景象襯托和渲染離情別緒,活畫出一幅秋江別離圖。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離開京都遠行,不得不與心愛的人分手,這雙重的痛苦交織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難受。他真實地描述了臨別時的情景。全詞由別時眼前景入題。起三句,點明瞭時地景物,以暮色蒼蒼,蟬聲悽切來烘托分別的悽然心境。“都門”以下五句,既寫出了餞別欲飲無緒的心態,又形象生動地刻畫出執手相看無語的臨別情事,語簡情深,極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領起,設想別後所經過的千里煙波,遙遠路程,令人感到離情的無限愁苦。下片重筆宕開,概括離情的傷悲。“多情”句,寫冷落淒涼的深秋,又不同於尋常,將悲傷推進一層。“今宵”二句,設想別後的境地,是在殘月高掛、曉風吹拂的楊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淒冷的自然風景畫。末以痴情語挽結,情人不在,良辰美景、無限風情統歸枉然,情意何等執著。整首詞情景兼融,結構如行雲流水般舒捲自如,時間的層次和感情的層次交疊著循序漸進,一步步將讀者帶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