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案三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三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祭十二郎文教案3篇,歡迎大家分享。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1

  教學任務:

  1.基礎知識目標:以情動人的文筆,分析作者敘事陳情怎樣逐層深入,準確反映筆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標:親情——真實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養目標:指導學生體味其用詞的精練準確和生動形象。

  教學重點:

  本課主要是以情動人,在指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之後,讓學生找出敘述作者親情的語句,進而分析作者敘事陳情怎樣逐層深入,達到抒情的目的。

  教學難點:

  祭文的情感。

  教學方法:

  反覆誦讀的新授課。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匯入: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世界最美的墳墓》等優秀的外國祭文,讓我們領略了他們的文化特色,今天我們來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頗受褒揚的祭文樣式——

  板書課題——《祭十二郎文》

  三、介紹作者和該文的評價——

  韓愈簡介

  1.韓愈,字退之,也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他生活在中唐時期,在文學方面影響很大,他的主要貢獻是與柳宗元一起倡導了“古文運動”,恢復先秦、西漢的優秀散文傳統,摒棄南北朝以來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他主張文章要有充實內容,學習古文應“順其意而不順其辭”,“惟陳言之務去”,力求“文從字順”,這些主張是進步的積極的,並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歐陽修、“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明清兩代歸有光、唐順之、方苞、姚鼎等許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繼承了韓柳的文學傳統或受其明顯的影響在各自的散文創作中取得輝煌成就。.

  2.韓愈在散文創作中,實踐了他的文學主張寫了大量的政論、贈序、雜說、祭文、墓誌銘,他的議論文很少引經據典地說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手法,寫得很有說服力,《師說》是典型一例;記敘文也十分生動,寫人、記事狀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敘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抒發悲傷情感,悼念侄兒,寫得情真意摯、悽楚動人,很有特色,後人評價很高。

  3.韓愈三歲時就死了父親,而後由兄嫂撫養長大。長兄韓會無子,次兄韓介有子韓圭成,在族中同輩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按封建社會的規矩,十二郎過繼給韓會為子,因此韓愈與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感情深厚,雖為叔侄,卻情同手足。成年後,韓愈仕途不順,二十五歲方登進士第,後做官又觸犯權貴,觸怒唐憲宗,多次遭貶,因四處漂泊很少與十二郎見面。後唐穆宗繼位,韓愈官運好轉,叔侄二人能夠相聚之時,突然傳來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韓愈悲痛欲絕,也勾起他辛酸的回憶,於是寫下這篇祭文。

  4.在韓愈諸多優秀的抒情散文裡,《祭十二郎文》當推為其中的佼佼者,該文在我國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名篇,歷來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十二郎,是韓愈的侄子,名老成。

  5.祭文通常是祭奠親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辭,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作為祭文,因為其內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為後人傳誦的不多。但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卻不拘格式,寫得情真意切,生動感人,為後人傳誦。韓愈的這篇《祭十二郎文》,不單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單行,在內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盪,通篇追敘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以及渲洩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莫大哀痛。這種對祭文體的創變,適應了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而也使該文形成了“以情勝”的鮮明藝術特色。

  課文分析

  (一)閱讀講析

  1.鑑賞古代散文,要強調朗讀,要以閱讀為基礎。讀懂是前提,然後才能走進作者創造的意境,聯想想象,體會作品內涵,與作者同悲同喜。

  2.講析:

  《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自然段。

  第1自然段交代了寫祭文的時間,叔侄關係、遠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稱寫法,如與亡者銜哀面語,雖說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飽含深情至哀,確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調。第2自然段訴說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嘗一日相離”,情同手足。第3自然段回憶與十二郎離別後的三次見面和三次見面未果的經歷,痛惜成年後二人離聚不定,竟成永訣,為此抱恨終身。第4自然段哀嘆自己未老先衰本該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強,不該早死而竟死,兩相對照極度悲哀。第5自然段傾訴自己遭受巨大打擊精神恍惚,對十二郎的死不願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慘烈心情。第6段表達自己希望“從汝而死”,死後與侄兒相見的願望,傾訴視死為幸的至悲至痛第7自然段聯想到自己的和侄兒的孩子,說他們難以健康成長,悲痛至極連忌諱和不吉利都不顧及了。第8自然段推斷侄兒猝然而死的病由,傾訴自己“未始以為憂”的痛悔之情。第9自然段推測侄兒的死期,傾訴自己不能確知侄兒死期的悲哀。第10自然段弔慰遺孤,為侄兒安排身後事,告慰侄兒在天之靈。第11自然段為侄兒的死而歸罪自己,慟哭長號,告訴侄兒自己已是萬念懼灰,僅存替侄兒教子嫁女的心願而已。第12自然段全文結束,“言有窮而情不可終,為侄兒的死而痛傷不已。”

  全文12段環環相扣,以悲痛之情為線索組織全文,體現思路的發展,先回憶叔侄相依為命,感情至深,這是前提;接著圍繞侄兒的死敘寫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強烈的感情震盪,為高潮奠定基礎;最後訴說自己的心跡,在慟哭長號中傷痛之情達到高潮。全文寫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讀後令人潸然淚下。

  (二)鑑賞要點

  對於本文,我們可以抓住以下幾個要點進行鑑賞。

  設疑:作者何以對侄兒的死悲慟欲絕?結尾的“言有窮而情無終”舒怎樣之情?

  明確:為世間少有的哀情——(1)悲家事不幸;(2)悔“旅食京師”;

  (3)嘆未老先衰;(4)恨小病喪命;

  (5)哀後輩孤苦;(6)疚喪葬難周。

  2.在深沉的敘事中傾瀉情感。

  侄兒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淒涼,父母早逝全賴兄嫂撫養,自己的孤獨全憑有侄兒相依相慰;侄兒死後,其子女幼小無依而自己未老先衰,萬念懼灰。一幕幕一樁樁,回憶過去,面對現實,敘述時不加修飾,不做渲染,訴說瑣事顯得平淡,但字字句句發自骨肉至情,真實而且深沉。在深沉的敘事中融著作者奔流起伏而傾瀉的悲傷之情。開篇是含著眼淚的訴說,進而嗚咽抽泣,進而淚流滿面,安排侄兒身後事時已是號淘痛哭,直到罪己責己已竟是頓足捶胸,呼天搶地了。在情感的傾瀉中,有懷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窮而情不可終”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見,作者一面哭一面寫,一面寫一面哭,一邊敘述一邊抒情,百思縈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淚下。 祭十二郎文教案

  3.汝吾相稱,如對談面泣,真切感人。

  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讚頌死者的功德,評說死者的一生,實際上是講給活人聽,敘事難免誇飾,抒情難免不實在。本文卻敢於打破常式,寫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與自己關係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兒,抒發了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稱,像是與侄兒對談面語,異常真切。開篇一個“告”字,讓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當面訴說,而亡者也正側耳傾聽:敘家常瑣事如與久別的侄兒共憶往事;推測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對;安排十二郎身後事猶如共同商量,撫背安慰;說起心中的惶惑,不時發出感問,真恨不得十二郎當面給予回應,聽著二人說話,我們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會與作者一起捶胸頓足,慟哭不止的。難怪本文被稱為“至情”之作而千古傳誦。

  4.獨具特色的語言形式和語氣詞的運用,增強全文的感染力。

  本文讀來似叔侄二人之間,生者死者之間的無盡交談,語言形式獨具特色,文中多用重疊的語句和排比句,增強了語勢,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的使用也增強了全文的感染力,多處接連不斷地連用“而”,“邪”,“於”,“也”“矣”字。加重語氣,強化情感,並使形為散體的這篇祭文,含有了韻味,節奏也更加頓挫有力,從而更能打動讀者。

  在這裡作者獨特的表現手法,是使其真摯、深沉的情感緊緊融注在日常平凡瑣事的敘述之中。讓綿密深沉的主體情感,直接投射於與十二郎有關的生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並理解文中貫穿始終的悲情,瞭解本文“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

  2.體會語助詞在表現作者的心理歷程和情感的起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人生的不幸往往成就文學的大幸,這是文學史上非常殘酷的事實。唐貞元十九年,36歲的韓愈在京城驚聞噩耗,侄兒老成病死異鄉,悲不能已。七日之後,方能痛定思痛,寫下一篇祭文告慰十二郎之靈。

  二、梳理概括

  以四字短語的形式梳理概括各段內容(首尾段除外),檢查學生預習學案完成情況。

  三、研讀悟情

  1.讀2、3、4段,字裡行間流露出韓愈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

  悲悔

  如:

  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

  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2.這種悲情還能在後文哪些地方體會到?快速讀一讀,找一找。學生自由發言。

  小結:無一事不悲,無一字不悲。

  四、賞讀品情

  確定本文中情感抒發的高潮部分:第五段第十一段

  1.賞讀第五段

  賞讀要點:語助詞的使用,強化了情感,表現出作者的心理歷程和情感的起伏:由不願相信到不得不信,何其痛也。

  誠如費袞在《梁溪漫志》中所云,《祭十二郎文》中語助詞“反覆出沒,如怒濤驚湍,變化不測,非妙於文章者,安能及此?”

  2.賞讀第十一段

  賞讀要點:本段多用駢句、排句,鋪陳恣肆,有如江河之急下,有如天雨之傾盤。情感上韓愈由怨天轉為責己。

  四課堂小結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祭十二郎文》之所以流傳千古而不衰,永遠給我們帶來心靈的震撼,都源於一個“情”字。誠如《古文觀止》所言,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未嘗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

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祭文的文體特徵。

  2、本文重點在於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體會它的感情真摯、催人淚下的特徵。

  教學重點

  1、掌握這些文言虛詞:其、邪、也、乎、矣

  2、注意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3、掌握成語形單影隻、成家立業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教學任務:完成課文學習。

  一、題解

  十二郎,名老成,韓愈之侄,本為韓愈次兄韓介之子,出嗣給長兄韓會為子。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稱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種文體。

  二、寫作背景

  韓愈幼年喪父,靠兄嫂撫養成人。韓愈與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感情特別深厚。但成年以後,韓愈四處飄泊,下十二郎很少見面。正當韓愈官運好轉,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時候,突然傳來十二郎病死的噩耗。韓愈悲痛欲絕,寫下了這篇祭文。

  三、內容結構

  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聯絡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覆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包含自己悽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數,乃至嗣之成立,極寫內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願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動人。文章語決反覆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優長,具有抒情色彩。因而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祭文中的千年絕調”(明代茅坤語)。《古文觀止》的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蘇軾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當然,這些說法帶有誇張的成份,但本文包含作者對十二郎的滿腔真情,卻是確定無疑。

  全文開頭幾句是祭文開頭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嗚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寫人之間的濃厚情誼。

  先從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寫幼年時的孤苦相依;後敘兩人的三別三會,終於不得會合而成永別,使作者悔恨無窮,抱憾終身。

  第二部分(從“去年,孟東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寫十二郎之死。

  先寫對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詳敘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從“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弔慰,交代遷葬及教養遺孤等事。

  四、鑑賞要點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於抒發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祭文以鋪排郡望、藻飾官階、歷敘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記家常鎖事,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係,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採用自由多變的散體。正如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中所說:“祭文體,本以用韻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徹心,不能為辭,則變調為散體。”使全文有吞聲嗚咽之態,無誇飾豔麗之辭,為後世歐陽修《瀧岡阡表》、歸有光的《項脊軒志》、袁枚的《祭妹文》等開闢新徑。清代古文家劉大魁說:“文貴變……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作者寫此文主旨不於稱頌死者,而在於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託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三個方面。

  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係。作者和十二郎,名為叔侄,情同手足,“兩世一身,形單影隻”。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一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為意,毫無精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悲痛達於極點。

  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並以此深化親情。作者原以為兩人都還年輕,便不以暫別為念,求食求祿,奔走仕途,因而別多聚少,而鄰鑄成終身遺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卻墮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迷境,深覺生命飄忽,倍增哀感的痛感。

  3、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

  作者採用與死者對話的方式,邊訴邊泣,吞吐嗚咽,交織首悔恨、悲痛、自責等種種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間作無窮無盡的長談。如寫聞訃的情景,從“其信然邪”到“未可以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語句重疊,表現其驚疑未定的心理狀態。末尾“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緒激宕,一氣呵成。這一切都從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二課時

  補充閱讀

  祭田橫文

  韓愈

  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東京,道出田橫墓下,感橫義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為文而吊之。其辭曰:

  事有曠百世而相感者,餘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孰為使餘虛欠欷而不可禁!餘既博觀乎天下,曷有庶幾乎夫子之所為?死者不復生,嗟餘去此其從誰?當秦氏之失鹿,得一士而可王,何五百人之擾擾,而不能脫夫子於劍釒芒?豈所寶之非賢?抑天命之有常?昔闕里之多士,孔聖亦云其遑遑。苟餘行之不迷,雖顛沛其何傷?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跽陳辭而薦酒,魂彷彿而來享。

  對照課文閱讀這篇祭文,下列解說與理解錯誤的一項是(C)

  A兩篇文章同是祭文,都是透過祭奠寫文寄託哀思的抒情文章。作為祭文,開頭結尾都有表示祭讀祭奠神靈的語句,都是祭奠活動的輔助手段。

  B從文章抒發的感情來看,二者有相近之處。課文中有對十二郎的哀悼,也有對自己境遇的傷感,本文也是結合自己久不被任用,仕途失意的際遇,抒發自己的鬱悶失落,懷才不遇的感慨。

  C從文章形式來看,課文中整散兼用,句式多變,富有氣勢,節奏錯落有致,通篇不講押韻,側重於反覆的感嘆與抒情。本文則形式短小,句式較為整齊,本文基本上押同一個韻,讀來朗朗上口,氣韻連貫,筆法靈活。

  D表達手法上,課文以抒情為主,在敘述的基礎上抒情,中間也有議論,如對天理不公的指控,但其目的仍是為抒情服務。本文則重在抒情和議論,透過對田橫英雄失意以死保節事例的分析和與孔子的對比,來抒發自己的失意傷感之情,表明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觀點。

  教學後記

  附《祭十二郎文》賞析

  在韓愈諸多優秀的抒情散文裡,《祭十二郎文》當推為其中的佼佼者,該文在我國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名篇,歷來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十二郎,是韓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韓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稱為十二郎。韓愈與十二郎從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長安(今西安)任監察御史的韓愈驟聞十二郎死訊,悲不自勝,痛悼萬分。在這種巨大的感情壓力下,自他胸臆湧出了這篇千古至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親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辭,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韓愈的這篇《祭十二郎文》,卻一改過去慣例,不單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單行,在內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盪,通篇追敘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以及渲洩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莫大哀痛。這種對祭文體的創變,適應了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而也使該文形成了“以情勝”的鮮明藝術特色。在這裡作者獨特的表現手法,是使其真摯、深沉的情感緊緊融注在日常平凡瑣事的敘述之中。讓綿密深沉的主體情感,直接投射於與十二郎有關的生活細節之中,反覆抒吐,與之融鑄成完整的審美意象,釋放出強烈、雋永的感情光芒。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開頭形式。作者抑制著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開頭,為全文拉開序幕。作者的筆觸,以對過去的回憶為起點,“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韓愈三歲時喪失雙親,跟隨長兄韓會夫婦生活。後韓會由起居舍人貶為韶州刺史(治所廣東省曲江縣),不久死於任上,韓愈始十歲。文章選擇記敘了韓愈與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因三兄皆早世,嫂“撫汝指吾”感嘆“韓氏兩世,惟此而已”等充滿坎坷、辛酸的生活境況、情形,充滿感情地說明了叔侄二人從兒時孤苦相依發展起來的特殊深刻關係,以及兩人在韓門“承先人後”的獨特地位。作者飽經滄桑的筆調挾帶了身世、家世之悲來悼十二郎,令人在一開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綿遠深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