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化石吟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石吟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運用正確的誦讀方法反覆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精練性、音樂性的特點。2、感知詩歌內容,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3、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4、掌握詩歌中使用的修辭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1和教學目標2

  三.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3

  四.課時安排:二課時

  五.教學設想:以朗讀幫助理解,在熟讀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積累的生物知識和豐富的想象力,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音樂美,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再品析語言,瞭解這首詩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朗讀詩歌,整體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本文是一首科學詩,以詩的形式介紹科學知識,我們來探討一下,到底介紹了哪些知識?

  二、檢查預習:a)檢查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的讀音和含義。b)檢查朗讀情況。

  三、老師朗誦,要求學生注意音節的停頓,語調的變化。

  四、學生朗讀詩歌,探討問題:a)詩歌主要寫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b)詩歌的主體部分是哪幾節?你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詩的主體部分的主要內容?c)人們認識自然界的演變過程中,化石起著什麼樣的作用?d)詩的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裡。

  五、抽學生朗讀,教師作適當指導。

  六、組織學生探討問題,明確答案。a)這首詩主要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b)詩歌的主體部分是3—6節。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化石重現了一個逝去萬載的令人神往而奇幻的生物進化世界。c)化石起到了儲存物種生命資訊的作用。七、佈置作業:a)抄寫課後詞語。b)朗讀詩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詩歌,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瞭解詩歌的主要手法,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教學步驟:

  一、誦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1、詩的第一節連用了四個反問句,有什麼作用?詩行中提到的幾個“最早的生物”依次是指什麼?(設定懸念,引起讀者的思考)2、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3、請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一下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可以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進行補充)

  二、再讀詩歌,品味語言:

  1、詩歌主要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各舉一例,並說明作用。

  2、詩歌的語言講究含蓄,包含的內容卻很豐富,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化石引起人們想象出生物進化的歷程)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化石證明了世界是物質的)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化石能夠記錄生命演化的歷程)

  三、三讀詩歌,總結詩歌的內容、特點。

  四、拓展閱讀:艾青的《魚化石》

  佈置作業:課後習題三

化石吟教案2


課題

>

化石吟

>

課型

>

詩歌

>

教材分析

>

《化石吟》編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單元的幾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寫的是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在講解時有必要聯絡生物學的內容,但要注意不能講的過多,否則成生物課。本文以詩歌的形式傳達科學內容,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科學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熱愛科學的熱情,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

教學目標

>

目標:

>

1.有感情的朗讀本詩,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

>

2. 理解詩歌內容,,體味“吟”字的含義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

3.使學生從文學的角度認識生物史,從生物史的角度體味文學, 激發培養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興趣。

>

重點: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發揮聯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偉大。

>

難點:聯絡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啟用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

教具準備

>

多媒體課件;有關化石的圖片。

>

教學活動過程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一、情景匯入

>

採用多媒體大螢幕展放有關化石的圖片,並配以音樂、旁白解說。

>

激發學生興趣。引出板書:化石

>

二、整體感知

>

化石就像一位知識淵博的老爺爺,在給我們講著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下面請同學們開啟課本,看看化石爺爺今天將給我們怎樣一個故事。

>

學生帶著思考朗讀全文

>

感知全文

>

本文是首詩,請同學們朗讀時注意停頓、節奏、語感,下面請聽錄音。

>

熟悉文字

>

三、文字探究

>

l .剛才聽了錄音,下面我們請女同學為我們朗讀本詩的第一節,男同學思考:這節詩在形式上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好處?

>

女同學朗讀,男同學思考、回答(詰問句、排比句)。

>

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

l 為了滿足大家的好奇心,化石便向我們講述那奇幻的神話,下面我們一起來聆聽化石的故事。請第一組同學讀第三節,其他組同學思考:“平凡的真理”指什麼?

>

學生思考、回答(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

引出板書:平凡的真理

>

l .事實依據在哪裡?請第二組同學朗讀第四節找出依據。

>

學生思考、回答(黑色的軀殼……珍貴的密碼)

>

引出板書:承載著古老的資訊

>

l .同學們知道樹的年輪是用什麼來記錄的?那麼刻在爺爺奶奶的臉上的皺紋又說明了什麼?請第三組同學朗讀第五節。

>

學生思考、回答(都記錄著一個生命的過程)

>

引出板書:鐫刻著生命的檔案

>

第四組同學朗讀第六節。請其他同學閉上眼睛看到了什麼?

>

學生想像、回答。

>

拓展學生想像,鍛鍊學生的形象思維。

>

同學們都看過機器貓,是否都曾夢想有那麼一隻貓呢?我們現在假想有那麼一隻貓,可以鑽到抽屜裡,坐上時空穿梭機回到遠古。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你看到的將是一幅怎樣奇麗的畫面?

>


四、昇華主題

>

剛才,我們發現,化石告訴我們在遠古時代,自然界已經有了許多生物,他們的生存和滅亡甚至早於人類的出現,以至於有很多事情至今也是未解之謎,眾說紛紜,所以說:自然界是神秘的

>

引出板書:自然界是神秘的

>

l 自然如此神秘,但並不是一味的秘而不宣,我們有生物進化的理論,可以從黑色的冰冷的軀殼李發現珍貴的資訊。那麼我們是憑藉什麼來解讀這些密碼資訊的呢?

>

學生思考、回答

>

引出板書:科學的神奇

>

l 自然如此神秘,科學如此神秘,神秘的自然又是透過神奇的科學來破譯,那麼是誰在感慨自然的神秘?又是誰渴望揭秘自然呢?又是誰掌握了揭秘自然的科學呢?這一切說明了什麼?

>

學生思考、回答。

>

引出板書:人類的偉大

>

l 說到這裡,我們好像忘了兩節詩,請四組同學讀第二節,其他同學最後一節。提問:兩節有什麼關係?

>

學生回答

>

簡述呼應的好處

>

l 全詩開篇既是化石在講述古老的故事,我們改為化石“說”或“談”之類好嗎?

>

是詩的一種文體;“吟”含有讚頌之情,是詩化語言的體現;擬人手法。

>

五、想像延伸

>

l 出示錄影或圖片,介紹一些古生物

>


l 總結:科學家研究儲存了古生物生命資訊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的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遊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遐思之餘,我想,如何儘可能地去保護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而不是讓後世的人們在博物館中去慨嘆,遐思,這更多的需要全人類珍愛我們生活著的這個星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為了秀水藍天,花紅草綠.你希望你喜愛的小金魚留在化石裡嗎?你希望美麗的玫瑰只剩一抹淡淡的石痕嗎?那麼從現在保護環境保護動物吧

>

昇華主題

>

>

>

>

>

自然神秘 闡述著平凡的真理

>

科學神秘-——化石吟—— 承載著古老的資訊

>

人類偉大 鐫刻著生命的檔案

>

>

>

>

>

課件

>

設計

>

思路

>

投影電腦中的關於古生物的圖片,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

化石吟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運用正確的誦讀方法反覆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精練性、音樂性的特點。

  2、感知詩歌內容,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3、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4、掌握詩歌中使用的修辭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1和教學目標2

  三.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3

  四.課時安排:

  二課時

  五.教學設想:

  以朗讀幫助理解,在熟讀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積累的生物知識和豐富的想象力,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音樂美,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再品析語言,瞭解這首詩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詩歌,整體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本文是一首科學詩,以詩的形式介紹科學知識,我們來探討一下,到底介紹了哪些知識?

  二、檢查預習:

  a) 檢查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的讀音和含義。

  b) 檢查朗讀情況。

  三、老師朗誦,要求學生注意音節的停頓,語調的變化。

  四、學生朗讀詩歌,探討問題:

  a) 詩歌主要寫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b) 詩歌的主體部分是哪幾節?你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詩的主體部分的主要內容?

  c) 人們認識自然界的演變過程中,化石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d) 詩的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裡。

  五、抽學生朗讀,教師作適當指導。

  六、組織學生探討問題,明確答案。

  a) 這首詩主要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b) 詩歌的主體部分是3—6節。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化石重現了一個逝去萬載的令人神往而奇幻的生物進化世界。

  c) 化石起到了儲存物種生命資訊的作用。

  七、佈置作業:

  a) 抄寫課後詞語。

  b) 朗讀詩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詩歌,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瞭解詩歌的主要手法,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教學步驟:

  一、誦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詩的第一節連用了四個反問句,有什麼作用?詩行中提到的幾個“最早的生物”依次是指什麼?(設定懸念,引起讀者的思考)

  2、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3、請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一下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可以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進行補充)

  二、再讀詩歌,品味語言:

  1、詩歌主要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各舉一例,並說明作用。

  2、詩歌的語言講究含蓄,包含的內容卻很豐富,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a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化石引起人們想象出生物進化的歷程)

  b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化石證明了世界是物質的)

  c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化石能夠記錄生命演化的歷程)

  三、三讀詩歌,總結詩歌的內容、特點。

  四、拓展閱讀:艾青的《魚化石》

  佈置作業:

  課後習題三

化石吟教案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2.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類講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進一步認識自然的奧妙,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3.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把握內容,體會化石向人類講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進一步認識自然的奧妙,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透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

  教學準備

  教師可利用網路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並指導學生蒐集有關資料圖片。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板書課題。

  1.激趣:利用電教媒體放映多種恐龍的圖片,並配以恐龍的模擬聲音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質疑:距今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前的恐龍早已滅絕,我們看到的恐龍模樣是怎樣再現出來的?

  3.討論:鼓勵學生髮表各自的見解、猜測,保留同學們的奇思妙想。

  4.閱讀:網上搜索“猛獁冰封3萬年遺體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組圖)”。

  5.小結:正是這些沉睡億年的化石裹藏著昨天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套珍貴的密碼,人類才得以把思緒帶進曾留下生命輝煌的遠古世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6.解題:

  (1)理解“吟”的意思。

  吟,這裡是讚頌的意思。

  (2)化石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一組圖片就知道了。

  ①欣賞化石圖片(網上搜索)。

  ②定義化石:動物或植物死亡後的殘體經過長時間而沒有腐爛,有機體自身儲存完好,或在沉積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時留下的痕跡,漫長時間後成為地殼的一部分,這就是化石。

  二、課內探究

  1.自主學習

  (1)師範讀課文,要求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學生評價)

  重點生字詞。

  骸骨 潛行 思緒xù 不朽xiǔ 軀qū殼 裹guǒ藏 檔dàng案 蔥蘢lóng 幽yōu雅

  卓zhuó越

  ( 2)開火車分小節誦讀。其他同學注意誦讀者的讀音是否讀準,節奏是否掌握恰當。

  (3)帶節奏齊讀。

  2.合作探究

  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進一步感知、思考(大螢幕投影出示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詩歌作鋪墊。

  3.研讀賞析,精讀課文。

  1.學法指導:我們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瞭解後,還應學會細緻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閱讀詩歌的時候需要有節奏地、反覆地吟誦感悟品味詩歌的思想感情,重點字詞需要用心體會,透過聯想和想象感悟詩歌的情感。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歌。

  2.學習第一層、第三層並結合理解第5節。

  ①師引入:哎呀,讀了第一節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魚兒沒下巴,最早的鳥兒嘴長牙,最早登陸的魚兒竟然沒有腿,最早的樹又不開花,這些最早的動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徵人類是怎樣知道的?(是化石告訴我們的)

  ②小結:對,是沉睡億年的石頭告訴我們的,是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告訴我們的。

  ③對照了解前後呼應。(幻燈片演示詩歌第二節、第七節)

  A頭能否說話?演示第七節,師:第七節做了回答,齊讀。

  師引導學生齊讀: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

  B

  現?演示第七節,師:第七節又做了回答,齊讀。

  師引導學生齊讀: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

  C

  D

  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學的偉大。這就是寫作手法中的前後呼應。我們在今後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這種方法,使文章結構更完整、緊湊。

  E

  (3)深入學習結合理解第5節。

  ①這兩節中的“逝去萬載、沉睡億年、長眠地下”這些詞語說明什麼?(說明化石所講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遙遠的。)

  ②詩歌中哪一節很能說明這一點?(第五節)

  ③齊讀第五節。

  ④瞭解化石的特點之一:年代久遠。

  提問:

  A

  人嗎?“你”是指誰?怎樣理解這句話?(“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樣子比作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

  B

  說明什麼?(說明不管時間過多久,成千上萬年以後,生命仍然在不斷地延續、發展) ⑤過渡:多麼遙遠的故事啊,可正因為遙遠,它所講述的神話才會怎麼樣?(奇幻、令人神往、驚訝)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奇幻的神話。

  ④閱讀資料,進一步瞭解化石的特點之二:生命的資訊。 7000萬年前的骨頭還“活”著

  美國古生物助理教授瑪麗施魏策爾宣稱,已經成功從距今7000萬年前的霸王龍腿骨化石中分離出軟組織。被分離出的軟組織不僅幾乎是完好無損的:仍舊透明和具有柔韌性,而且顯微鏡下看起來像血管和細胞的內部結構仍舊存在。科學家宣稱,恐龍化石分離出活性組織,有望復活恐龍。

  ⑤小結:真是不可思議!可它就有這麼神奇。

  (4)學習第六節。

  ①齊讀第六節。

  ②組圖欣賞:(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有條件的學校網上搜索)

  ③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象時,你有何感想?

  學生髮言可以暢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賞析到位即可。

  (5)指名分節讀第二層。

  三、質疑交流,剖析課文。

  1.詩歌運用了那些表現手法?這樣表現有什麼好處?

  (擬人、比喻、第二人稱)

  2.對詩歌的學習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四、課後作業,拓展想象。

  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逝去萬載的世界重現的是怎樣一番景象?結合自己的感想寫一篇想象作文,題目自擬。

  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瞭解,還應學會細緻研究好的章節、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e.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後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題,e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

  學生髮言可以暢所欲言。假如學生希望教師指點或總結時,教師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貴的密碼”,是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

  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其餘的內容,只要想像合理,賞析到位即可。

  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④合作探究

  透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繼續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和從小積累的一些生物知識,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如:“沉睡千年的石頭說了話”能說些什麼呢?除課文之外,還能想像些什麼?

  a.質疑交流

  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b.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錄影或圖片,介紹某種古生物。

  延伸作業

  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驚訝,課外繼續蒐集資料,選擇一種化石,合理想象,寫一段故事,體裁不限。

化石吟教案5

  一、 教材簡析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單元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而《化石吟》作為第一篇課文,應是引導學生走進科學宮殿的前奏。它以詩的形式寫科學的內容,也正是許多學生所喜歡的。所以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科學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熱愛科學的熱情。

  2、《化石吟》也是一首語言優美的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感情豐富。應指導學生反覆誦讀,細細品味。體會作者由衷的讚美之情,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激發學生熱愛文學的熱情。

  二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2、 理清結構,揣摩語言,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像。

  3、 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1、 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節奏、音律之美。

  2、 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教學策略

  1、吟誦法。

  詩歌教學首先應重在朗讀吟誦,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節奏,詩歌的韻律,詩歌的感情;在誦讀中揣摩詞語的形象精煉,句子的含義雋永,在誦讀中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2、聯想想象法。

  科學的探索同樣需要豐富的想象。依據現存的化石推測逝去的世界,依據科學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聯想想象中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他們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

  學習方式

  1、自覺參與

  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創設適宜誦讀的情境活動,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誦讀中來。讀中見意、讀中品詞、讀中悟情,使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得到進一步發揮,參與意識不斷加強,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2、自主探究

  依據化石推測上古的生物世界,開啟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充分聯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發言中主動思考,在表達中善於探究,逐漸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3、小組合作

  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總結。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人都明確分工,分別指定讀題員、記錄員、報告員、協調員等;小組之間公平競爭、合理比較,使學生群體間產生合作、共享的局面,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面積提高教學效益。

  課前準備

  1、 教師與學生一起利用網路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

  2、 結合生物課瞭解生物的進化,化石的形成。

  教學步驟

  1、 匯入新課

  教師展示有關化石的圖片,並配以音樂、旁白解說,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茫茫宇宙,地老天荒;海枯石爛,滄海桑田。但無論多久多遠,無論變化多大,都阻擋不了不息的生命的航船從遠古駛向現代。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尋那億萬年前神奇的故事吧!”

  2、 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2)學生掌握生字詞。

  (3)教師指導閱讀:

  例:詩歌的節奏,

  詩歌的韻律,

  詩歌的感情。

  (4)問題討論:

  例: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中那些地方體現了這種感情?

  (5)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詩歌,整體感知體會。

  3、 揣摩研讀

  (1)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2)引導學生揣摩品味詩歌語言的形象、精煉。

  例:重點字詞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重點語句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

  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沉睡千年的石頭說了話。

  (3)學生集體朗讀詩歌,仔細研讀賞析。

  4 、拓展運用

  (1)聯想想象

  展示古代生物猛獁的資料,推測猛獁的死因。鼓勵學生勇於探究,合理想像,生動描述。

  (2)表達感受

  面對這幅猛獁圖片,你有什麼感受呢?請用一兩句詩來表達。

  5、 教師小結

  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學麵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探索未知的世界,搜尋生命的足跡。同學們,願這首詩不僅給你們帶來文學的享受,也給你們帶來探索科學世界的動力。

  6、 佈置作業

  (1)收集有關化石的文字資料、圖片等,辦一份手抄報。

  (2)你喜歡科學詩嗎?請模仿著寫一首。

  教學效果及反思

  1、這節課把握住了課文的兩個重點來教,一是科學性,一是文學性,並且能巧妙地藉助吟頌法和聯想想象法來落實,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能自覺參與,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善於表達,激發了愛科學和愛文學的熱情,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2、在品味詩歌語言這一環節上,學生對關鍵詞句的理解還不夠深刻,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比較少,說明對詩歌語言的揣摩理解還有待於進一步的引導、研讀和訓練。

  3、推測猛獁死因的時候,有些學生的想象過於離奇,與上古時期的氣候、地理條件等都相差太遠。說明學生的課前準備不足,對有關古代生物的知識瞭解太少,知識不夠廣闊。以後應指道他們開闊視野,廣泛吸收各類知識的營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化石吟教案6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2.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像。

  3.增強的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學生自主學習】

  1.利用網路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蒐集有關資料;有條件的參觀相關展覽,進一步瞭解生物進化的過程,為學習本課做準備。

  2.掌握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奇hun guǒ 藏 cōng lng zhu yu

  骸骨 潛行 軀殼 檔案

  造物主 —— 潛行——

  幽雅—— 歎服——

  海枯石爛—— 烏有——

  蔥蘢——

  3.認真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思考下列問題。

  ①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一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②反覆朗誦這首詩,體會詩歌和諧優美的音樂美。

  3.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詞語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歡的詞語和句子,並結合全文理解其的含義。

  【合作探究】

  一、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1、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4、“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5、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6、“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8、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達標測評、整理學案:

  1、20xx年8月8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世界各國友人相聚北京,我們不由得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話:“ , ?”(《論語·學而》)

  2、鳥向簷上飛, 。(《山中雜詩》)

  3、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有許多描寫山水的名句,請寫出連續的兩句 。

  教(學)後反思:

  教師“復備”欄或學生筆記

化石吟教案7

  【導學目標】

  1、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歎服、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並體味本詩的節奏美、韻律美。

  3、品味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內容,瞭解化石所展現的億萬年前神奇的生物世界。

  4、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2、聯絡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啟用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媒體使用】

  【教學過程】

  一、預習領先一步

  1、走進作者

  張鋒,國家級教授,男,1961年9月23日生,理學博士。

  2.背景助讀

  原載雜誌《科學24小時》1982年第2期,後選入中學語文教科書。整部作品以詩歌的形式,宣傳科普知識。

  3、給加點的字注音。

  guǒ( 裹 )藏 cōng lóng(蔥蘢 ) 骸( hái )骨 長吼( hǒu ) 萬載( zǎi ) 奇幻(huàn) 潛(qián)行 猛(měng)獁(mǎ) 卓(zhuó)越 軀殼(qiào)

  3、解釋下列詞語:

  悄然:形容寂靜無聲的樣子。 骸骨:屍骨 造物主:萬物的創造者

  日轉星移:形容發生極大的變化。 化為烏有:虛幻,不存在,一切都消失了。

  二、課堂小試身手

  問題一:化石作為地球上曾經有過的生命之軀的證據,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思。詩人是怎樣開啟讀者思維閘門的?

  詩歌1、2節以一連串的問句開篇,引發讀者的想像。連續不斷的問句表現出富有孩子氣的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問題二、詩歌一開始就連續用了六個問號,請問這樣設計在文中起何作用?

  明確:透過連續不斷地問句形式,引發讀者的思考和想象,激發讀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也打開了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

  問題三、體會第3節中“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明確:是表現作者思路的句子,緊承上文的問句並引出下文對遠古世界的想象和描寫。

  問題四、能否找出詩歌第4、5、6節中的比喻句一兩例,並說說你的理解。

  示例:①“(化石)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作者把化石承載的資訊比作“珍貴的密碼”,生動地體現了化石在揭示生物進化歷程的重要性和珍貴性。

  ②“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作者把化石上的痕跡比作人的“皺紋”,生動形象地體現了化石所歷經年代的久遠和歷程的豐富。

  ③“啊,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作者把大自然比作“魔法師”、“雕刻家”,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大自然的神奇作用。

  問題五、有兩節詩歌之間的關係很特別,你能找出來並說說它們有什麼關係嗎?

  明確:第二節和第七節。兩者形成前後照應關係,第七節是對第二節的回答。

  問題六、結合整首詩歌內容,加上你的聯想和想象,說說最後一節中,“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曾經是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說的最主要的事情(觀點)是什麼?

  明確:①生命的起源、生物的進化。

  ②科學家透過對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進化的科學觀點,所謂上帝創造萬物的說法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

  問題七、全詩七節的思路層次是怎樣安排的,請簡要概括。

  詩歌共七節,可分三層。其中1、2節是第1層,透過問句引發讀者想像。3、4、5、6節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回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問有答。

  問題八、從修辭、詞語、感情等方面入手品析詩歌(讓學生舉手發言,自由暢談,教師從中引導,同時提醒其他學生在課本做標註)

  (1) 從修辭方面:

  比喻:“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把生命資訊比喻成“密碼”形象生動)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把化石比作人臉的皺紋)

  “啊,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擬人:用第二人稱“你”指代化石,顯得自然親切

  (2) 從詞語方面:

  “冰冷”既符合化石的真實狀態,又能表現真理的冷靜。

  “海枯、石爛、日轉、星移~~~~”雖然只是簡簡單單幾個字,卻寫出了生命的“不息地”進發的特點。

  (3)從感情方面,把握兩個感嘆句:

  “啊,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

  三、習題訓練鞏固

  1.指出下列句中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

  ①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

  ②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

  ①擬人 ②比喻

  四、課後反思

  省略

化石吟教案8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科學詩。寫科學家透過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詩歌共7節,可分3層。第1、2詩節是第一層,詩人透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象;第3、4、5、6詩節是第2層,也是詩歌的主體部分,具體寫遐思的內容;最後第7詩節回應第1、2詩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首尾圓合。

  詩歌運用了擬人的寫法。作者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並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彷彿與它面對面地對話一樣,顯得自然親切。

  教學目標:

  1、瞭解化石,增進對生物進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2、感受詩歌濃郁的詩味,培養豐富的想象力;

  3、感受詩歌優美的語言,激發愛文學的激情。

  教學重點:

  1、感受詩歌濃郁的詩味,培養豐富的想象力;

  2、感受詩歌優美的語言,激發愛文學的激情。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

  1、初一學生對化石的瞭解較少,與詩人情感產生共鳴有一定難度;

  2、化石生物的生存環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識和地理知識,對學生在展開聯想表述時學科融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教學準備:

  1、學生查詢與化石相關的資料;

  2、教師收集化石圖片,製作教學。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匯入新課

  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我叫吳xx,來自xx中學。很高興來到美麗的韓城,也很高興能有機會與大家分享一節課。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裡,在我家附近,一家大型商場門前,突然出現了一個小小的微型公園。在這個小小的公園裡,一隻威猛無比的霸王龍,帶著一隻呆萌無比的小恐龍,在一片濃密的草叢中,昂首站立。

  它們,時而搖頭,時而擺尾,有時還引頸長吼。這奇特的景觀引來許多行從駐足觀賞,那令人恐懼的嘶鳴,把我們的思緒引向了那奇特的遠古,令人遐思,令人留連忘返。尤其是一些小朋友,簡直將這裡當成樂園,樂不思蜀。

  同學們都知道,恐龍是大約億萬年前的生物,它早已遠離了我們的生活。那麼,現代是怎樣知道恐龍樣子的呢?

  對,是化石!

  科學家透過研究恐龍留下的化石,復原了恐龍的形象,也再現了恐龍的生活環境,讓我們得以欣賞到一個像神話一樣的奇幻世界。

  所謂,“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 就像魯迅說的: “《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的,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排斥滿族),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不同的人觀賞相同的景物,“各以其情而自得”,引發的感受自然也有所不同。面對化石,作為詩人的張鋒,詩興大發,吟詩一首。這就是《化石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感受其中的科學美、情趣美、語言美。

  (板書詩題:化石吟,並寫下“詩”這一體裁特徵)

  二、檢查預習

  詩歌的學習,朗讀是第一步;讀準字音,是朗讀的前提。昨天,我們佈置了預習,現在,讓我們一起交流一下預習的收穫。

  請看大螢幕上的詞。

  奇幻(huàn) 萬載(zǎi)

  骸骨( hái) 烏有(5

化石吟教案9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3、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設想:

  教學時要注意詩的韻律,透過反覆誦讀,感受思想感情和體會詩歌的音樂美。要聯絡生物學知識,充分調動思維活動,要注意把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起來。要求學生在課前參觀當地的博物館,走訪有關專家,請教生物老師,或透過圖書館和因特網,查詢有關古生物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同學們,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化石瞭解多少?(學生回答)看來大家對化石有一定的瞭解,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蹟變成的石頭。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可以逐漸認識遙遠的過去生物的形態、結構、類別,可以推測出億萬年來生物起源、演化、發展的過程,還可以恢復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各個階段地球的生態環境等。面對化石我們會產生許多遐思,今天讓我們走進張鋒的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看看作者面對化石抒發了什麼感情?

  二、整體感知:

  1、檢查字詞預習情況:

  裹藏(guǒ) 骸(hái)骨 潛(qián)行 軀殼(ké) 猛獁(mǎ)

  ①安靜美觀而不落俗套。( 幽雅) ②形容寂靜無聲的樣子。(悄然)

  ③稱讚而且佩服。(歎服) ④(草木)青翠茂盛。(蔥蘢)

  ⑤形容經歷的時間極長。表示意志堅定,永不改變。(海枯石爛)

  2、、聽配樂範讀,要求: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3、根據範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小組內一聽一讀式交流。

  5、朗讀展示。

  6、再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理解題目的含義: “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內容多有悲愁慨嘆之意,這裡是讚頌的意思。

  @從結構與內容上看文章是如何展開的呢?

  示例:本詩共七節,可分三層來理解:1、2節是第一層,透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3、4、5、6節是第二層,為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具體內容。最後一節為第三層,回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

  三、問題探究:

  學生自己根據對課文的整體掌握提出問題,教師加強引導。

  預設:

  1、你覺得第一、二節作者採用問句的形式有什麼作用?

  提示:詩歌1、2節,透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連續不斷的問句(排比),增強語勢,富有強烈的節奏感,表現出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也打開了讀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2、體會第3節中“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是表現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緊承問句之後引出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

  3、為什麼第3節中用“你”這一人稱?

  “你”指代甦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稱,顯得親切自然。

  4、你喜歡哪些詩句?為什麼?

  示例:“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為我們打開了探索生命科學的大門。

  5、化石重視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發揮想象說一下)

  生命的起源。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剛剛形成。那時候地球的溫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火,電閃雷鳴,地面上火山噴發,熔岩橫溢。從火山中噴出的氣體,如水蒸氣、氨、甲烷等,構成了原始的大氣層。後來,地球的溫度逐漸降低,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又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彙集到原始的海洋。海水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地相互作用,經過極其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生物進化的歷程。原始的生命由於營養方式的不同,一部分進化成為具有葉綠素的原始藻類植物,另一部分進化成為沒有葉綠素的原始單細胞動物。這些藻類植物和原始單細胞動物就分別成為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

  人類的出現。人類和類人猿都起源於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裡過著樹上生活。後來,地球上一些地區,氣候變得乾燥了,森林減少了。在這些地區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來尋找食物,經過漫長的年代,它們就逐漸進化成了現代的人類。仍然生活在森林裡的古猿,經過漫長的年代,有的滅絕了,有的就逐漸進化成現代的類人猿。

  6、齊讀課文,思考:詩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示例:讚美了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7、你學到了那些寫作技巧?

  示例:開篇採用問句的形式,引發遐想;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動形象;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顯得自然親切等。

  課堂小結:

  詩歌,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具有能吟,能唱,琅琅上口,又便於記憶等優點。作為說明文的一種表述形式的科學詩是藉助詩歌向人們傳播知識和資訊,在科學性的基礎上,又煥發了藝術性。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地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遊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給人深深地教育和啟迪,如何儘可能地去保護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而不是讓後世的人們在博物館去慨嘆、遐思,這更多地需要全人類珍愛我們生活著的這個星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作業:1、積累本課所學字詞。

  2、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驚訝,閱讀全詩請選擇一種化石,合理想像,寫一段故事,體裁不限。

化石吟教案10

  知識與技能:

  1、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歎服、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2、瞭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感知詩歌內容,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2、透過快速朗讀,掌握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對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

  聯絡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發聯想和想象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情境匯入,激趣入題

  (多媒體顯示古生物化石圖片) 同學們,每當走進自然博物館,面對復原的古生物時,思緒總會把我們帶進曾留下生命痕跡的遠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卻是昨日生命資訊的演繹,敘說著億萬年前那奇幻的神話。在此基礎上,用歌曲《一個美麗的傳說》創設情境,然後由此匯入。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要求:①讀準字音;②停頓恰當;③讀出感情;④讀出重音。

  (1)出示字詞,要求學生讀出正確的讀音。

  萬載(zǎi) 骸(hái)骨 軀殼(qiào)

  裹(guǒ)藏 檔(dàng)案 猛獁(mǎ)

  (2)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2、理清詩歌脈絡,歸納詩歌主題。

  全詩共六小節,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作者透過問句的形式,引出化石,講述奇妙故事。

  第二部分(第2~5節):作者抒寫具體的遐想內容,展現化石的生命檔案。

  第三部分(第6節):呼應全文,化石回答了開頭提出的問題。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3、研習新課。

  (1)再次朗讀課文。要求讀好詩的節奏、重音、語氣和語調,有感情地朗讀。

  (2)探究質疑:題目“化石吟”的“吟”是什麼意思?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裡是讚頌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讚頌化石的抒情詩。

  (3)探究質疑:第一節連續用了六個問號,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透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思考和想象。連續不斷的問句表現出作者對科學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也打開了作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4)探究質疑: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討論並歸納:

  這個世界應是記載了生物的進化過程,是遠古的世界,地球是一片綠色的海洋。

  (5)探究質疑:沉睡了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6)探究質疑:這首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反覆朗讀,體會這一特點。並說說詩的第一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裡?

  討論並歸納:這道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詩歌的節奏美以及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這兩節的後兩句也互相照應。可以說,最後一節是對第一節的回答。

  (7)探究質疑:最後一節回應第一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詩歌把化石稱為“你”有什麼好處?

  討論並歸納: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並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顯得自然親切。

  三、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一)課文精讀,品析文字

  1、我們常說寫文章要開篇點題,那麼這篇文章點題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確: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2、“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

  3、怎樣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否定世間萬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觀點。平凡的真理指的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所說的生物是由低階向高階,低等向高等進化而來的觀點。

  4、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

  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5、“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說明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這樣設喻,生動形象,將抽象的事理具體化。

  6、這首詩語言優美,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用心體悟歸納詩歌的寫作特色。

  (1)結構嚴謹,首尾呼應。

  (2)擬人手法,親切自然。

  四、拓展練習

  1、展示魚化石或琥珀化石的圖片,讓學生復原其形象或想象其成因。

  2、以下是艾青寫作的.《魚化石》,試比較其與本文的異同。

  見《創優作業》

  五、課堂小結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作者以詩的形式,優美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億萬年前那令人神往的讓人驚歎的生物世界。詩人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說話的化石。文章開篇就以問句的形式引起讀者的興趣,讓人產生一種神秘感;進而將讀者引入對遠古生物世界的探秘中,具體抒寫了遐思的內容;最後回答問題,呼應開頭,首尾圓合,渾然一體。總之,本詩透過對化石的讚頌,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讚美了科學的奇妙和人類的偉大。

  六、佈置作業

化石吟教案1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這一科學知識的興趣,進而主動認識化石的神奇作用,激發學生在課外進一步瞭解化石、探究人類進化、學習科學的熱情。

  2、在學習中能瞭解化石的基本知識,掌握一點閱讀科學詩的方法,能運用閱讀的學習方法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美。

  3、養成在朗讀中學習詩歌的習慣,能有感情、有韻律的朗誦,能品讀詩中的關鍵詞語,能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學習詩歌,體會詩歌的感情傾向,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教學方式:

  1、引導學生把握詩歌內容時,應該以多種多樣的朗讀方式進行。

  2、引導學生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和想象,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創造。

  3、利用多媒體介紹有關化石的知識,或引導學生走進博物館參觀,或走進大自然蒐集實物。

  教學過程:

  一、激趣

  看化石實物或圖片,激發學生關注化石的作用,為體會詩歌中讚美化石的情感作鋪墊。

  二、朗讀

  1、自讀,力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2、聽錄音,進一步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3、分組讀,再次體味,思考、討論並交流:題目中的“吟”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從詩中的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詩的3、4、5節分別從什麼角度來吟詠、讚頌化石的的作用的?

  三、品讀

  1、再次有感情的齊讀。

  2、說說你最喜歡的詩句、詞語或字有哪些?並說說你為什麼喜歡。

  四、聯想

  結合下邊的兩種情景要求學生說話:

  ⑴詩中說“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⑵看圖片及文字。

  假如我們就是那一枚小小的化石,沉睡地下億年後,剛剛甦醒,你要向世人講述怎樣的故事、訴說怎樣的心聲呢?

  五、整理

  試將你所講的故事整理成文章。

化石吟教案12

  教學目標

  1.瞭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2.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教學重點了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教具多媒體

  時間

  安排圖片匯入(2分鐘)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5分鐘)精讀課文,品味探究(20分鐘)小結(2分鐘)佈置作業(1分鐘)

  課後

  小結在本詩的教學中,巧妙藉助吟誦法和聯想想象法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鮮明地體現了想象的層次性,激發學習熱情。

  備註

  教 案 內 容

  一、匯入

  展示一組化石圖片。提問:它們是什麼?什麼是化石?看到後你們有什麼想法?今天我們來學習張鋒的科學詩《化石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瞭解“吟”的意思,本文中的“吟”指什麼?

  2.讀詩時要注意的問題

  3.聽課文範讀

  4.除了讚美之外,詩歌還表達了什麼感情?

  板書:好奇 讚美

  5.生讀詩歌,點評

  三、精讀課文,品味探究

  1.化石有哪些地方值得詩人去吟詠、讚美?請找出來,有感情地讀一讀!

  證明生物進化

  儲存生命資訊 魔法師

  記錄生命檔案 雕刻家

  重現遠古世界

  2.詩人不僅對化石洋溢著讚美之情,還充滿著好奇之心,從哪些詩句可以感受出來?請有感情地讀一讀!

  3.浮想聯翩:詩人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這樣的疑問的,你們能猜一猜嗎?你看到這些化石時,能像詩人一樣提出自己的疑問嗎?

  4.逝去萬載的世界會重現嗎?從詩中哪些語句可以表現出來?

  5.妙語連珠:你心目中的遠古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你能像詩人一樣用優美的語言把它描繪出來嗎?

  6.沉睡億年的石頭說話了沒有?從詩中哪些語句最能體現?

  7.奇思妙想:如果你就是一塊化石,請生動地講述一下你神奇的故事。

  8.詩歌的最後一節和第二節構成什麼關係?好在哪裡?(生男問女答讀詩)

  9.齊讀全詩

  四、小結

  逝去萬載的世界不能重現,詩人看到了。沉睡億年的石頭不能說話,詩人聽到了。這有什麼秘訣嗎?(想象)展示愛因斯坦的名言

  五、佈置作業

  查詢資料,寫一篇介紹恐龍或其他古生物的短文。

化石吟教案13

  課題:化石吟

  課型:詩歌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頌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②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象。

  ③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把握詩歌的內涵,體會詩歌所表達的豐富情感,透過朗讀體會詩歌的美,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匯入:

  採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化石圖片(魚、始祖鳥、恐龍等),並解說,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自然界有很多形態各異的化石,它們是從哪兒來的呢?科學告訴我們: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是什麼原因使這石頭一樣的東西令作者李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乃至要為之寫下一篇詩歌呢?我們先聽讀一遍課文,試著感受一下詩歌的大體內容。在聽讀時,請大家注意詩歌的節奏、重音,從範讀中汲取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詩歌的朗誦)

  (注意字詞教學)螢幕展示讀音易錯易混的詞語,做適當點撥。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大體感知詩歌內容。

  問:讀過詩歌之後,你知道了什麼?

  (由學生作答)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必然導致自主閱讀的結果存在差異,此環節教師只須把握學生對詩歌瞭解的程度,不要求學生講得很細、很全。

  2、同學們從詩歌中瞭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識。那麼,這首詩歌是如何運用恰當的語言藝術告訴我們這些知識的?

  集體誦讀1、2節詩歌

  問:這兩節有什麼突出的修辭方法?

  (可以提示學生注意這兩小節標點符號的特點)

  設問

  問:透過設問得到了怎樣的答案?

  甦醒神話奇幻

  甦醒:化石從億萬年前的岩石中被人類發掘出來;化石打開了人類認知地球生物進化史的大門。

  這扇被開啟的大門,向我們人類展示的是什麼?

  是一個個奇幻的神話。

  那麼它奇幻的表現是什麼?3至6小節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研讀(合作探究):

  1、研讀物件:3至6節

  2、合作探究的目標:

  A、找出核心句;

  B、概括要點,舉例。

  3、學生分四個小組分別研討3至6節。

  4、研討要點:

  ①第3節:

  要點: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學

  eg:西方,上帝造人;東方(中國),女媧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進化來的。類人猿→類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②第4節:

  要點:裹藏生命資訊

  eg:透過對化石裡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當年古生物的情況,將其外形復原。

  生命資訊

  ③第5節

  要點:反映生命的進發(不息)

  eg:近年,在東北發現了一座山,山上有明顯的地質分層,發掘出了不同地質時期的鳥類化石標本,反映了鳥類的進化史,吸引著全世界各國的科研人員前往採擷標本,由此可見,化石為我們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實物依據,也為我們展現了生物進化的規律。

  ④第6節:

  要點:雕刻家、魔法師

  eg: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龍的滅絕→氣候、彗星撞地球

  5、小結:

  綜合3至6節的內容可知,化石的確可以幫助我們認知逝去的世界,正如詩歌所言:逝去的世界說了話。其實,化石還有很多的未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化石已經甦醒,化石也剛剛甦醒,這個甦醒與第2節的甦醒前後照應,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價值。正如第7小節所總結的:它還有很多令人神往、驚訝的故事等著我們去領略。

  三、情感體悟:

  詩歌是要表達感情的,詩歌當中哪些詞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呢?

  要點:吟、請、神往、驚訝→對化石的尊重、珍惜、熱愛、研究

  《化石吟》讓我們認識到化石是人類很好的老師,是一部極妙的教科書,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進化史和地球變遷史。

  我們不僅要尊重、珍惜化石這樣的自然文化遺產,我們也應該同樣尊重、珍惜我們人類創造的人文遺產,比如:敦煌莫高窟。

  四、作業:

  1、請大家在課後去發現我們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遺產,我們應該怎樣去保護和研究它們?

  2、小作文:A、假如我是化石

  B、假如我是恐龍

  作業說明:

  題目1可以結合奉節本地的情況來談,這兒有著名的白帝城(人文遺產)和天坑地縫(自然遺產),也有很多其他的重要而知名的遺產:三峽中的摩崖石刻(人文遺產)、古巴國遺址黃金洞(人文遺產和自然遺產兼而有之)、風箱峽懸棺(人文遺產)等。這個題目有一定難度,要做適當的指導。

  題目2比較適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初中生在這個題目上面應該能夠有話可說。

  板書設計

  化石吟

  科學詩吟:讚頌

  (1-2節)問句引發想象

  (3-6節)主體具體抒寫遐思內容

  (7節)回應

化石吟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思想感情。

  ⑵ 品味詩句所包含的意義與感情。

  2、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道德情感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

  【教學難點】

  1、感受詩歌表達的豐富思想感情,體會詩歌的節律美。

  2、理解詩句所包含的意義。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上網搜尋古生物的資料。小組成員共同整理詩中寫到的化石、魚類進化、鳥類祖先等知識。

  2、初讀詩歌,畫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引發遐想

  20年前,參加地質夏令營,老師站在巍巍的會稽山上說,這兒曾經是一片汪洋,不可思議?有山谷中的化石為證啊。歡呼雀躍地翻遍了半個山谷,任何蛛絲馬跡都成了聯想的源頭:那是魚的身體嗎?這是珊瑚的足跡嗎?彷彿聽到海的咆哮,彷彿看到海的蔚藍。是誰見證了滄海桑田,是誰銘刻了物換星移,是歷史的沉澱──化石。(多媒體展放化石圖片)你能感受到這生命的躍動嗎?你能觸控到億萬年前那個奇幻的神秘世界嗎?讓我們發揮自己的想象,藉助已收集的資料,說說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說明 :興趣是內發性的積極的學習動機,教師應為他們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動腦思維,有機會想象聯想,有機會領悟內省,最終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濃厚興趣。)

  二、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師生以多種形式反覆誦讀,帶問題獨立思考後交流:

  1、你能讀懂這首詩嗎?(你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嗎?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內容、感情、語言、結構、節奏任何一點切如都可。)

  3、你能談談誦讀這首詩時內心的真實感受嗎?

  教師參考意見: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裡是讚頌的意思。《化石吟》是一首讚頌化石的生動優美的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它熱情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後呼應,語調和諧,節奏鮮明。

  (說明:詩歌閱讀強調內心感受,教師要尊重愛護學生的獨特體驗,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表達,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逐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

  三、質疑研讀,深入理解

  詩歌飽滿的感情,精練的語言,飛揚的思路,鮮明的節奏,給我們以美的享受與薰陶,給我們以智慧的啟迪與思考,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賞析。

  1、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預習時碰到的問題,並提出新問題,進行研討。

  2、小組代表彙報,全班討論研讀,重點理解:

  ⑴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⑵ 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⑶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⑷ 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說明:凝練的語言,只有透過反覆推敲才能有所感悟;深刻的句子,只有透過相互的探討,才能彼此啟發,獲得多元的理解,創新思維也只有在對問題的孜孜探求中才會不斷被激發著,培養著。)

  四、合作探究,拓展學習

  1、學習了《化石吟》這首詩後,你有什麼感想?“化石,你……”

  2、“希臘哲學家認為化石是十分奇怪的自然現象,就像水晶和鐘乳石一樣是在地下形成的。馬丁·路德(1483~1546)相信在山峰上發現的化石是《聖經》之血的證據。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在他的筆記中寫到:化石是曾經生存過的有機體的石化殘體。他的觀點在那個時代被認為是異端邪說,直到19世紀,他的筆記才被公開。化石的真正面目是17~18世紀才被人認識,這主要歸功於化石收集書籍的出版以及人們對自然史的進一步認識。”讀了這個材料,你又有什麼啟發,小組合作探討。

  (說明:新教材知識的呈現方式多樣,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教師要多領域涉略知識,具有發散性思維,以最大程度上啟用學生的思維。)

  五、作業

  參觀自然博物館,寫一篇介紹恐龍的短文。

化石吟教案1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2、理清詩歌結構,把握詩歌反映的科學知識。

  3、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文學的思想感情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4、掌握詩歌中使用的修辭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

  1、感受該詩的音樂美以及學會從多角度品析詩歌

  2、理清詩歌結構,把握詩歌反映的科學知識。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更是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思想感情和音樂美。

  2、討論點撥法。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詩歌的內容要點和首尾照應的結構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匯入:

  同學們,大家好?相信大家都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國慶節,你們都到哪裡去玩呢?哪位同學願意來說說,讓其它的同學感受下你的快樂呢?(讓三位同學來說)看來,這幾天大家確實過得很開心,老師此刻也被你們的快樂所感染。有沒有同學去深圳呢?據老師所知,國慶期間,一批國家級恐龍化石首次走出博物館,在深圳的華髮北、華僑城銅鑼灣廣場亮相,重現“侏羅紀公園”裡的場景,市民可以免費觀看。有沒有同學去看呢?(有的話,就讓學生說一說)雖然許多同學錯過了這次展覽,但也用不著惋惜,因為老師今天將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新的課文《化石吟》。老師相信,同學們透過認真學好這篇文章,可以瞭解到更多關於化石和生物進化的知識。本文是一首科學詩,以詩的形式介紹科學知識,作者是張鋒。

  二、解題:《化石吟》及聽錄音朗讀。

  1、化石:古代生物的遺體(屍體、甲殼)、遺物(如唾液、糞便)或遺蹟(活動留下的痕跡)埋藏在地下變成跟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以瞭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我們確定地層的年代。

  2、吟:“吟”是古詩中的一種體式,我們在小學的時候曾經學過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讓學生背誦)還有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學生背誦)誰能說說這兩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啊?(提問學生)

  教師歸納:《暮江吟》主要是讚頌了夕陽西下傍晚時分江面的美景,《遊子吟》則抒發了對無私母愛的讚美。所以“吟”是吟詠的意思,以“吟”為體式的詩歌一般是含有讚頌、讚美的感情。我們透過對題目的解析可以瞭解到《化石吟》全詩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同學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要注意把作者飽含讚美的感情讀出來,下面就讓我們伴隨著錄音一起來感受一下這首詩的美。請同學們把課本開啟,注意在聽的過程中認真體會這首詩歌的感情色彩,並同時思考一下這首詩到底介紹了哪些知識?

  三、檢查預習,理清重難點字詞。

  (1)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的字注音。

  奇huan( ) guǒ( )藏

  cōng long( )zhuo yue( )

  骸( )骨 潛( )行

  軀殼( ) 檔( )案

  猛獁( ) 悄( )然

  (2)在下列橫線填上此詩中的修飾詞語。

  _____________的神話 _____________的真理 _____________的骸骨

  _____________的密碼 _____________的魔法師 _____________的雕刻家

  明確:(1)幻 裹 蔥蘢 卓越 hai qian ke dang mǎ

  (2)奇幻 平凡 冰冷 珍貴 高明 卓越

  (3)理解下列詞語的意義

  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滿變幻的。

  進化:事物由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逐漸變化。

  烏有:虛幻,不存在。

  潛行:在水面以下行動。

  裹藏:纏繞著藏起來。

  蔥籠:(草木)青翠茂盛。

  幽雅:幽靜而雅緻。

  歎服:稱讚而佩服。

  海枯石爛:形容經歷很長時間。

  日轉星移:形容發生極大的變化

  四、透過朗讀,梳理文章結構。

  剛才,我們透過做這兩個練習把這篇詩歌的重點難點字詞進行梳理歸納整理,希望同學們課後能夠自己再好好鞏固一下。接下來,我們全班同學一起來朗讀下這首詩歌,注意把作者飽含讚美的感情讀出來。同時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 全詩一共有多少小節?可以劃為幾部分?

  2、 各部分主要寫了什麼?

  明確:第一部分:(1~2節)透過提出問句,引發我們的想象

  第二部分:(3~6節)具體寫出想象的內容。

  第三部分:(7節)回應第一部分,表達了作者的讚美之情。

  五、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大致梳理了一下這首詩的主要內容、重難點字詞以及結構,同時我們也學習到了“吟”這種詩歌體式主要是抒發作者的讚美之情。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回去請同學們好好複習今天學過的內容,同時思考課後練習的一二題。

  六、板書:

  一(1~2)透過提出問句,引發我們的想象

  二(3~6)具體寫出想象的內容。

  三(7)回應第一部分,表達了作者的讚美之情。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感受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的特點

  2、透過反覆朗讀,掌握排比句的特點,瞭解詩歌所反映的科學知識。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化石吟》這篇文章,大家一起回憶一下,誰能夠告訴老師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提問學生)沒錯,透過昨天的學習我們瞭解到《化石吟》全詩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朗讀一遍課文,再次感受作者對自然的讚歎之情。

  二、透過反覆朗讀,掌握排比句式的特點,瞭解詩歌所反映的科學知識。

  透過這幾次的朗讀,同學們基本上能夠把握住詩歌的充滿讚美的感情基調。在第一節課的時候,我們說到《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也就是以詩歌的形式寫科學內容,在此之前,老師已經和同學們一起探討了《化石吟》的詩歌特點,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是怎樣把科學知識貫穿於這首詩歌中以及怎樣在其中流露出自己的讚美之情。

  1、 請一二組的同學朗讀一下第一部分,其它同學思考這一部分的詩歌有什麼顯著的特點,等下我們請同學們來談談。

  問:這一部分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大家有沒有發現?(可以提示學生注意這兩小節標點符號的特點)

  明確: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小節是以四個問句開頭的,這有什麼好處呢?讀起來給人的感覺就好像一位天真可愛的孩子對化石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很急切的想知道這一切的答案。連續使用四個問句,又是一種怎樣的修辭手法呢?對,沒錯,是排比。用排比句有利於增強語言的表達氣勢,使好奇的語氣更強烈。老師舉一個例子,同學們仔細聽好,比較一下哪個句子的語氣更強烈一點。“媽媽,快來啊!”“媽媽、媽媽、媽媽,快來啊!”很顯然是第二個句子的語氣更強烈,它連續使用了三個“媽媽”。所以第一小節也是這樣連續使用了四個問句,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們。同學們以後在寫作文的時候,可以學習一下這種寫法,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吸引力。好的,全班同學來朗讀一下這一小節,注意讀出好奇的語氣。

  2、大家讀得非常的好,能夠把這種好奇的語氣讀出來,好的,我們緊接下來看看這一部分的第二小節。(教師讀第二小節)我們可以看到第二小節繼承上面第一小節繼續發問,引發聯想,接連用了兩個問句。那麼大家思考一下;這兩個問句跟第一節的四個問句在內容上有何不同?

  明確:第一小節四個問句寫的是個別事物,具體寫了四種古生物,依次是無頜魚類(頜:構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頭和肌肉組織。)、鳥類的祖先、兩棲類的祖先、被子植物。而第二部分的兩個問句主要寫的是一般的事物,即以上生物的化石。(個別——一般)“沉睡萬年的石頭能否說話?”化石能否說話呢?我們的詩人緊接著對此作出了怎樣的回答呢?全班同學讀一下下面的兩句詩。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前面句子的巧妙回答,“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這不是說“化石”能說話嗎?因為它能“說話”,所以才有對那億萬年前世界的情形的描述,因此,這個句子在結構上具有什麼作用啊?(學生回答)沒錯,承上啟下的作用。

  3、我們接下來繼續學習詩歌的第二部分,請三、四、五組的同學朗讀這一部分,其他同學邊思考看看沉睡萬年的石頭究竟向我們說了什麼?(提示:各小節主要的內容)

  明確:

  ①第3節: 否定造物主 愚昧→科學

  eg:西方,上帝造人;東方(中國),女媧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進化來的。類人猿→類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②第4節: 裹藏生命資訊

  eg:透過對化石裡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當年古生物的情況,將其外形復原。

  ③第5節: 反映生命的進發(不息)

  eg:近年,在東北發現了一座山,山上有明顯的地質分層,發掘出了不同地質時期的鳥類化石標本,反映了鳥類的進化史,吸引著全世界各國的科研人員前往採擷標本,由此可見,化石為我們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實物依據,也為我們展現了生物進化的規律。

  ④第6節: 雕刻家、魔法師

  eg: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龍的滅絕→氣候、彗星撞地球

  三、板書:

  二(3~6)具體內容

  3 否定造物主 愚昧→科學

  4 裹藏生命資訊

  5 反映生命的進發(不息)

  6 雕刻家、魔法師

  四、全班同學一起來讀一下這一部分,同時找出你最喜歡的詩句。

  1從修辭、詞語、感情等方面入手品析詩歌

  明確:

  (1)從修辭方面:

  比喻:“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把生命資訊比喻成“密碼”形象生動)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把化石比作人臉的皺紋)

  “啊,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擬人:用第二人稱“你”指代化石,顯得自然親切

  (2) 從詞語方面:

  “冰冷”既符合化石的真實狀態,又能表現真理的冷靜。

  “海枯、石爛、日轉、星移~~~~”雖然只是簡簡單單幾個字,卻寫出了生命的“不息地”進發的特點。

  (3)從感情方面,把握兩個感嘆句:

  “啊,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

  五 、 把握詩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剛才同學們的發言都很精彩,能夠從多個角度來品析詩歌,這種學習方法很好,如果大家在平時的閱讀過程中能夠堅持多運用,老師相信大家的語文水平會有很大的提高。好的,現在請第六七組的同學讀一下最後一節,同時思考這一小節和第一部分構成了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裡?

  明確:最後一節回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這兩節的後兩句也互相照應。

  六、瞭解有關恐龍、猛獁的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約20分鐘)

  關於《化石吟》這首詩我們就分析到這裡,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復原的恐龍、猛獁彷彿在引頸長吼”這一句詩句引發你作何感想,現在我們請各小組各派一名代表上臺,就你們組蒐集到的資料給大家講講有關恐龍和猛獁的情況。記住哦,時間不要超過一分鐘。

  相關資料:

  1、恐龍

  恐龍是指古代爬行動物中的兩大類,一類叫蜥龍類,另一類叫鳥龍類。“恐龍”一詞的原來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為初期發現和記述的這些爬行動物個體都比較巨大,看上去有點“恐怖”。其實,現在知道,恐龍有大有小,大的體長數十米,小的體長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陸地上或沼澤附近。

  兩億多年前,恐龍——這一奇特的生命曾經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們生存了上億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稱霸一時,足跡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又突然間全部消亡,只留下無數令人傷感的化石和供人們猜測探索的謎團。這段歷史時期出現的許多有特色的事情,人們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尋、去思索,其中如最為兇猛的巨龍,身形秀麗、行動敏捷的食肉恐龍美頜龍,脖子最長的馬門溪龍,是現今大象體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龍震龍,奔跑速度較快的似雞龍,聰明的傷齒龍,以及愚笨的劍龍和食量最大的腕龍等。

  恐龍家族之最:

  最聰明的恐龍有:傷齒龍 美頜龍 空尾龍

  跑得最快的恐龍有:鴯鶓龍 似雞龍 稜齒龍

  體重最重的恐龍有:震龍 腕龍 虛幻龍

  脖子最長的恐龍有:馬門溪龍 長頸巨龍 樑龍

  最兇猛的恐龍有:巨龍 霸王龍 躍龍

  食量最大的恐龍有:腕龍 虛幻龍 達瑪拉龍

  尾巴最為強勁的恐龍有:甲龍 蜀龍 樑龍

  吼聲最大的恐龍有:擬櫛龍 巨龍 美頜龍

  2、猛獁

  猛獁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活在距今久遠的冰河時代。猛獁(又被稱為古象)作為大象的祖先,它們的體形比象要大,嘴裡伸出的獠牙比當代的象牙要長得多。因而,從外形上看,猛獁給人一種青面獠牙的兇猛感覺,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樣溫馴謙和。

  猛獁的屍骨殘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亞地區發現的。猛獁的身世來歷在當時就眾說紛紜。但依考古發現可以推斷的是當時西伯利亞的猛獁數量十分可觀。

  七、總結

  同學們,這三節課我們透過學習《化石吟》,瞭解到“吟”這種詩歌體式主要是抒發讚美、讚歎之情,學會了從詩歌的節奏、韻律來把握詩歌的音樂美,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化石是人類很好的老師,是一部極妙的教科書,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進化史和地球變遷史。所以,我們不僅要尊重、珍惜化石這樣的自然文化遺產,我們也應該同樣尊重、珍惜我們人類創造的人文遺產,比如:敦煌莫高窟。好的,這節課就上到這裡,感謝大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