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中國的氣候教案最新範文

新版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中國的氣候教案最新範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版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中國的氣候教案最新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新版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中國的氣候教案最新範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能說明三江源地區高海拔的地勢,高寒的氣候,廣佈的雪山冰川,星羅棋佈的湖泊、沼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並能據此說明三江源地區是多條大河源頭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區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理解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瞭解三江源地區保護江河源地與生態環境的成功經驗。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獲取圖文資訊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3.透過課堂活動、練習等,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鍛鍊學生學習區域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以及拓寬視野,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以及運用知識的能力。透過對區域生態環保的學習,提高學生對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認識,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1. 分析三江源地區是大河源頭的原因 ;

  2. 理解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直接引入:同學們知道長江、黃河是i我國兩條重要的大河,但你們知道他們發源於同一個地區嗎?這個地方除了孕育了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之外,還孕育了國際河流瀾滄江。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和認識這片偉大、神聖的土地--三江源地區。(展示三江源相關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板書:

  第二節 高原溼地--三江源地區

  [講授新課]

  展示三組圖片:①高海拔,高寒氣候影響下的地貌景觀--雪山連綿、冰川高懸、冰塔聳立;②高原溼地景觀--湖泊星羅,沼澤密佈、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樣性及獨特的高原生態系統--細草如毯、羽族炫翎、蹄類競驕。

  透過圖片的展示,培養學生審美情操的同時,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高原溼地--三江源地區”

  教師:介紹“三江源”名稱的由來。“三江”為長江、黃河、瀾滄江;“源”即源頭,發源地;“三江源”就是長江源區、黃河源區、瀾滄江源區的總稱。

  板書: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長江、黃河、瀾滄江源區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區域圖,請學生描述三江源地區的地理位置

  學生:利用地圖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師指導並板書。

  板書: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閱讀:結合圖9.17、9.18閱讀教材92頁文字,引導學生了解“三江”水量數字,感受並理解三江源地區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稱為“中華水塔”,是我國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輸水管。(板書)

  轉折:既然被稱為“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國年降水分佈圖)請同學們閱讀我國年降水分佈圖,從乾溼狀況來看,我國說與半乾旱地區,降水量比較少,那麼三江源水塔的水是從哪裡來的?(板書)

  4、水源

  學生:發表見解,教師指導: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青藏地區的高寒環境下的地貌景觀--雪山連綿、冰川高懸、冰塔聳立;高原溼地景觀:湖泊星羅、沼澤密佈、小溪潺潺。結合教材的資料,我們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還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討論:冰川、高山積雪和湖泊、沼澤是怎樣發揮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斷地流向大海的。

  學生:閱讀、小組討論併發言。最後教師總結:溫暖季節,“固體水庫”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細流,最後彙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澤是河流天然的調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豐盈時,湖泊起著消減洪峰的作用;冬、春季節時候。冰雪封凍,河流水量減少,湖泊講儲存的水補給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對穩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調蓄器。(板書)

  4、水源

  活動:教材93頁活動:模擬科學考察、探究黃河源頭透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體驗”地理科學家是如何確定河流的源頭同時從中受到地理科學方法、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的教育。

  轉折:在地球上,哪裡有水,哪裡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動都是起源於水,水對我們的生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三江源作為三大河流的源頭,我們必須要保護好三江源的環境,保護水源不僅對當地人們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而且直關係到下游的流域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

  板書:

  三、三江源地區的保護

  1、意義:①對三江源地區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

  ②對下游地區的意義

  講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區正經歷著令人擔憂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展示幾組圖片:淘金挖礦、樹木砍伐、源區汙染、冰川消融、蟲鼠破壞、過渡放牧。從上面的圖片中我們瞭解到,三江源區受到不同程度的環境破壞。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導致的環境問題。(板書)

  2、三江源地區的環境問題: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溼地縮小、蟲鼠猖獗、野生動物銳減等

  ②人為原因:過度放牧、亂採濫挖、水土流失、草場退化等

  講述:三江源地區的問題不僅會影響它本身,也會給長江、黃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區帶來不利影響。下面我們來完成96頁活動題:三江源如果遭到嚴重破壞,會對我國長江、黃河中下游帶來哪些影響?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堂指導;學生整理討論結果,並反饋小組討論成果,教師指導並評價以及總結。

  轉折: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採取措施,你有什麼好方法去保護三江源地區啊?

  學生:積極發表個人見解,教師知道並歸納板書。

  4、措施與對策:設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退耕還草(林)全面禁獵 禁採砂金 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場保護工程等

  課堂小結:今天我們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區,那麼你有收穫嗎?

  學生分享個人收穫,教師適當指導。

新版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中國的氣候教案最新範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青藏地區的位置、範圍、面積、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況。

  2、瞭解青藏地區的山脈、盆地、河流、湖泊的分佈。

  3、瞭解青藏地區的公路和青藏鐵路的分佈。

  4、瞭解青藏地區的農牧業生產特點及主要農作物和牲畜。

  5、瞭解青藏地區交通條件的變化及青藏鐵路的修建。

  6、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讀圖填圖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育學生保護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發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

  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係。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指導學法]

  1、學生朗讀學習目標。

  2、指導學生結合教材解析學習目標,即知識要點:青藏地區的範圍,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自然資源等自然地理特徵,人口、民族,農業情況、能源礦產、交通等知識點,要求以記憶為主,理解為輔;技能與能力要求:瞭解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驟。

  3、教師進行學法指導:

  ①結合課本第87頁圖4-21“青藏地區”圖,完成第87頁活動題1-6,瞭解本區的基本情況。

  ②先通讀課本相關內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種圖表,對一些重要的知識划起來;再結合教材完成學習資料中的導學練習。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麼,它們之間有無聯絡?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13分鐘左右)

  學生按要求進行自學,完成導學練習。

  教師巡視,督促個別學生進行自學,指導有困難的學生,瞭解學生在預習情況,為下一環節的精講做好準備。對一些速度快的學生,特別是對一些有進步的學生進行必要的表揚與鼓勵,催促一些較慢的學生抓緊時間。

  佈置一些已完成任務的學生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麼,它們之間有無聯絡?

  [教師精講](18分鐘左右)

  1、結合板圖,讓學生指出本區的位置和範圍,特別是本區重要的界山。

  2、面積、人口、民族與宗教的內容,由幾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從面積、人口占全國的比例,得出本區特點:地廣人稀。多媒體展示本區的一些宗教圖片,如雄偉的布達拉宮、信徒朝聖的景象等。

  3、對於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工農交等生產、生活情況,主要透過學生說出特徵,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其內在關係,教師用知識網路圖的形式逐一展現;並在板圖中由學生指出相關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指的是哪三條江,青海湖、察爾汗鹽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鐵路、中尼公路等。同時,也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相關的圖片資料,如青稞、藏民生產、生活的場景、犛牛、青藏鐵路沿線風光等。

  課後小結

  結合學習目標,將板書中的劃線部分內容刪除,讓學生一起再填一遍,進行總結。青藏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是適應當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徵,也就是說人類的生產、生活不能離開當地的自然條件,而且要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板書

  青藏地區

  1、位置: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橫斷山以西

  2、範圍: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的西部

  3、面積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環境特徵和工農業生產、生活情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