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生物教案《細菌》

八年級生物教案《細菌》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生物教案《細菌》,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生物教案《細菌》1

  一、 教學目標

  1、 舉例說出發酵技術在食品製作中的應用。

  2、 說明食品腐敗的原因,運用食品儲存的一般方法儲存食品。

  3、 舉例說出細菌和真菌與人類防治疾病的關係。

  4、 說明細菌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5、 透過觀察、探究、收集資料等活動,培養學生探 究學習的合作交往的能力。

  6、 利用所學知識,為家鄉的發展出謀劃策,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

  二、 重點和難點

  重點:舉例說出細菌和真菌在食品製作、食物儲存和環保等方面的作用,說明細菌和真菌與人類有著密切關係。

  難點:利用發酵技術製作食品的原理。

  三、 課前準備

  教師:自制課件示發酵作用的原理(細菌和真菌促進澱粉的分解);日常生活中的發酵食品(啤酒、豆豉、麵包、饅頭等)。

  學生:觀察發酵現象;探究食物保鮮方法;收集日常生活中儲存食品的方法及原理;調查瞭解本地區人們在汙水處理和垃圾處理方面的有關資料。

  四、 課時分配

  兩課時

  五、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互相討論,積極發言,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提問:細菌和真菌能夠危害動植物和人的健康,使食品腐敗變質,它汙的存在對人類有沒有益處呢?

  講授新課

  第二節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肯定同學們的回答,引出新課內容。

  細菌、真菌與食品的製作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各小組展示課前做的觀察實驗,並介紹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瓶中的液體不斷有氣泡冒出,使癟的氣球脹大。

  提問:為什麼會有氣泡冒出呢?

  仔細觀看,認真分析,得出結論。

  閱讀教材,結合生活經驗,討論思考題。

  請同學們展示課前做的觀察實驗。提問:你們觀察到什麼現象?提示學生所觀察到的現象就是發酵。你能解釋這一過程嗎?演示課件:示酵母菌把葡萄糖轉化為酒精併產生二氧化碳。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

  甜酒品嚐會

  同學們互相品嚐、交流經驗,互相說製作的過程,感受成功的喜悅。

  出示掰開的麵包、饅頭很鬆軟。這些小孔就是二氧化碳形成的,可我們為什麼沒有吃到酒味呢?請思考課本第一題 。

  肯定學生的回答,及時補充。

  品嚐、評價、鼓勵。

  第二課時

  細菌、真菌與食品儲存

  展示實驗結果

  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各小組積極討論,互相補充歸納出儲存食品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以及注意事項。

  瞭解防腐劑的使用及危害。

  列舉本地區人們儲存食品的一些方法,如醃製品、感菜等,進一步思考 :怎樣儲存更有利於健康?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請各小組展示“探究食物保鮮法”的實驗結果。對學生進行鼓勵,作出評價。

  提問:1、食品腐敗的原因是什麼?2、採用哪些方法能保鮮食品?

  指導同學觀察課本“觀察與思考”。結合已做好的探究實驗和調查資料,討論思考 :1、圖中有幾種儲存食品的方法?2、說出不同的方法依據什麼原理?3、你還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食品腐敗?針對本地區飲食習慣,引導同學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細菌、真菌與疾病防治

  認真閱讀,小組討論。

  認同選擇正確的用藥方式。

  關注轉基因技術在藥品生產上的應用。

  正確認識科學研究與技術進步的社會價值。

  指導閱讀課本76頁“抗生素今百昔”。請同學討論課本75頁練習第2題 。指導學生代科學技術在醫藥方面的應用。向學生滲透STS教育。

  細菌和環境保護

  認真閱讀,理解細菌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各小組交流調查的本市有關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排放情況及垃圾處理情況。積極思考,紛紛獻計獻策。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

  提示利用所學知識為家鄉的建設和發展出謀劃策。

  鼓勵、支援學生的行為。

八年級生物教案《細菌》2

  教學目標

  1、闡明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

  2、分析細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

  難點: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關係。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講授與自學指導

  課前準備:教

  師課前準備好腐爛的梨、菜葉,地衣。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新課

  教師拿出準備好的腐爛的梨、菜葉問道:同學們知道是什麼讓我手上的梨和菜葉壞掉的嗎?學生猜測:是細菌和真菌。

  引出新課:《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出示學習目標目標

  1、理解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迴圈

  2、理解引起動植物和人類患病

  3、理解與動植物共生

  三、自學指導

  用約5分鐘時間,閱讀教材79—82頁,並思考以下問題:

  1、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

  2、細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四、討論交流

  1.枯草桿菌使梨和香蕉腐爛,它與水果有怎樣的關係?

  2.細菌和真菌是怎樣生活的?

  經學生觀察思考,討論交流後得出結論:

  1.桿菌以水果為營養源,靠分解水果中的有機物獲得物質和能量,導致水果的腐爛。

  2.細菌和真菌是利用現成的有機物來進行腐生生活的。

  五、課堂小結

  透過學習,我們知道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很大作用,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得利的一面,它們在自然界中都有哪些作用?

  學生鞏固回答:作為生產者參與物質迴圈、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與動植物共生。

  提出思考題:

  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會落葉,對落葉的處理方式有三種:焚燒、填湖、掩埋。請分析,你會選擇哪種處理方式,簡要說明理由。

  六、課堂練習

  課後練習

  七、佈置作業

  本課時練習冊

八年級生物教案《細菌》3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和學習瞭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瞭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2.透過觀察細菌形態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絡、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係,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並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透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別,明白為什麼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迴圈起著重要作用,維持著生態系統中物質轉化的動態平衡和自淨作用。透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迴圈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係為重點之三。透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瞭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係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及瞭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迴圈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1)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佈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係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裝置,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影裝置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迴圈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初一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系統的概念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迴圈的作用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說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後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著指出:細菌分佈廣泛,無論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2)關於細菌形態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①用高倍顯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如果有教學裝置的學校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②可以用顯微投影儀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③播放細菌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影片段。④以上裝置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的示意圖。接著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單細胞個體,從形態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於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別,所以細菌不屬於植物範圍。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於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徵,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稱休眠體。注意說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雲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雲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汙染環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_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於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①植物是怎樣製造有機物獲得營養物質的?②植物製造有機物的條件是什麼?③細菌不含葉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經討論後,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著引出異養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係: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著誕生、生長髮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律。生物體死亡後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麼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說明三者之間的關係。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迴圈的作用,可佈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裡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屍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係之前,先讓學生討論,①細菌對人類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而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於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講完課後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並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佈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範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製藥業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資訊。

八年級生物教案《細菌》4

  一、 教學目標

  1、 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特點;

  2、 嘗試採用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佈;

  3、 小組成員間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 究活動,體驗與人的合作與交流;

  4、 認同嚴謹求實、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

  二、 重點難點

  重點:

  1、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特點;

  2、探究活動“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難點:探究活動中小組成員要做好分工,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好觀察記錄。

  三、 課前準備

  教師:

  1、變質的牛奶、各種真菌(木耳、香菇、靈芝等)長黴的饅頭、麵包,腐爛變質的水果;

  2、實物投影儀;

  3、培養菌落實物;

  4、瓊脂、培養皿、燒杯、甜豆漿、酒精燈、吸管、三角架、無菌棉棒、鑷子、放大鏡。

  學生:預習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

  四、 課時分配

  一課時

  五、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引入新課

  積極思考、踴躍提問

  展示變質的牛奶,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認識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黴菌

  仔細觀察,從實物中獲得有感性認識。

  展示大型真菌及黴菌實物。

  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

  請兩個同學講解和演示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提問並解答。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探究解決問題。

  區分細菌和真菌菌落分佈的特點

  觀察菌落實物、區分其分佈的特點。閱讀教材。

  將課前培養的菌落實物分發給各小組,指導學生進行觀察,並及時點評並給予鼓勵。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範圍

  透過對實物、圖片的觀察總結出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範圍。

  展示實物、圖片,引導學生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範圍。

  制定探究活動的方案

  制定實施方案、交流活動的計劃及展示觀察記錄的表格

  下課後半小時內將在各自環境中已接種的培養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後排的空桌上。

  佈置設計探究方案,提醒學生注意設計對照組。巡視和指導、參與設計,及時激勵。

  每組發給兩套有培養基的培養皿。

八年級生物教案《細菌》5

  一、教學目標

  1、說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

  2、列舉細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3、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4、培養學生課前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收集資料、交流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評價能力。

  5、透過對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關係的認識,讓學生體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證地看問題。

  6、引導學生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

  難點: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關係。

  三、課前準備

  教師:真菌引起農作物患病的標本;CAI課件。

  學生:收集查閱有關資料,預習教材;課前探究“觀察水果和麵包的腐爛”,採集的地衣。

  四、課時分配

  一課時

  五、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第五章

  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思考老師所提出的設問,立刻融入到本節課的學習氛圍之中。

  提出問題,匯入新課。

  設問:假如沒有細菌和真菌生物圈會是什麼狀況呢?

  第一節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迴圈

  各小組展示探究“細菌、真菌使食品生黴、糜爛”的結果。爭相回答思考題,其他同學可補充。

  觀看大螢幕。然後討論,並回答問題。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起分解者的作用。

  細菌和真菌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為食

  請小組展示交流探究結果。

  認真傾聽,給予肯定評價。演示CAI課件(展示細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的作用)。提問:1、細菌和真菌在物質迴圈中起什麼作用?對回答給予鼓勵和提示。

  2、細菌和真菌是靠什麼生活的?引導思考:細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的關係是怎樣的?

  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

  與動植物共生

  觀看大螢幕。對細菌和真菌給人體帶來的危害感到震驚。列舉自己生活中的有關例項。如扁桃體炎、腳癬等。積極思考,爭相回答。

  學生列舉出利用細菌和真菌可生產出“抗生素”,而抗生西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觀察本地農作物患病的標本圖片。對真菌、細菌的危害作用感到震驚。認識農作物病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列舉微生物農藥如春雷黴素、慶豐黴素等。

  認同“以菌治蟲”的優點。

  觀看大螢幕:觀察地衣的生活環境和形態,初步理解“共生”。

  觀看大螢幕:觀察豆科植物根上的根瘤。理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小組討論回答思考題,總結出生物固氮的優點:環保、高效、節能、收益大等。

  看書瞭解細菌與動物的共生

  提問:瞭解維生素B、K對人體有何益處?

  大螢幕展示細菌、真菌使人患病的圖片,提問:這與細菌、真菌的生活方式有關嗎?

  引導思考:1、我們能否利用細菌和真菌治療疾病?

  2、怎樣才能預防和防止動物或人患病?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抗生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3、細菌和真菌會給農作物帶來哪些危害?(請同學列舉)

  提問?能否利用細菌和真菌來防治農業病蟲害?

  指導學生閱讀“以菌治蟲”。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講解地衣和共生的概念。

  講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引導學思考“生物固氮”的優點?

  指導學生看書,瞭解細菌與動物的共生,提示維生純潔B/K對人體有何益處。引導學生思考有關細菌、真菌在其他方面的利用。

八年級生物教案《細菌》6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識菌落的外觀形態,辨別被細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透過學生介紹,分析培養基的基本成分,瞭解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操作過程,嘗試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

  3、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佈,分析實驗結果,歸納適宜細菌真菌生存的環境條件;

  4、根據所學知識,對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預測,並闡述自己的論據,培養相關的科學素養;

  5、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開拓創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細菌和真菌的培養的實驗操作過程、設計探究細菌和真菌分佈的實驗方案,透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2、難點:利用事實說明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課前準備

  1、變質的水果等食物、發黴的食物、感染細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長有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養基或斜面培養基實物

  3、空白培養基以及配置培養基所需要的藥品;

  4、放大鏡

  5、有條件的可配備實物投影儀

  6、有條件的可組織學生興趣小組,進行配置培養基和培養菌落的實驗

  教學設計

  本節教學分為兩課時。

  課時一: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匯入: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細菌和真菌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導學生產生興趣,提供實物細菌和真菌的培養過程興趣小組同學介紹配置培養基和接種、培養細菌的過程引導學生分析培養基成分,總結歸納實驗操作的要點我們的周圍有細菌和真菌嗎?如果有,它們喜歡呆在哪裡?觀察生活中的細菌和真菌,討論設計探究活動方案,課後實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實物,引導學生產生興趣;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課時二: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匯入:我們周圍的環境中,哪裡細菌、真菌比較多?學生展示探究實驗結果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分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歸納和總結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並闡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實驗方案和結果,組織學生辯論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匯入:

  教師: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周圍的環境裡,存在很多細菌,可誰也沒有真正看見過。為什麼呢?

  學生回答:它們太小了,要用顯微鏡看。

  教師:在我們的生物小組裡,同學們卻用肉眼觀察到了細菌的生長。他們是怎麼看到的呢?請生物小組的同學介紹一下:

  主要教學過程:

  學生:首先,我們看到的不是細菌,是細菌大量繁殖後形成的菌落。

  我們先製作了培養基。我們把牛肉膏、蛋白腖、鹽、瓊脂和水加熱混合。

  教師:對不起,打斷一下。哪位同學能分析一下,培養基裡為什麼需要牛肉膏?

  學生:牛肉膏應該是營養物質。

  教師:還有什麼成分屬於營養物質嗎?

  學生:蛋白腖、鹽。

  有的同學提出瓊脂,在同學中引起了爭議。經過閱讀課本和興趣小組同學的說明獲得了答案。

  學生:瓊脂是凝固劑。

  學生繼續彙報:配置好培養基後必須高溫滅菌,否則細菌就長得到處都是了。滅菌後趁熱分裝在培養皿和試管中,試管和培養皿也要滅菌。等培養基凝固後,我們將其暴露在空氣裡,細菌就落到培養基上,這是接種。然後將接種後的培養基放到溫暖的培養箱裡培養,細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個個菌落。

  教師:為大家展示學生們培養的細菌和真菌菌落,請同學們觀察這些菌落有什麼不同。

  學生:有的光滑,有的長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綠色、黑色、米色、黃色等。

  教師:根據課本中的描述,你能從菌落形態、大小和顏色區分出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嗎?

  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指認細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那麼在我們周圍,那些地方細菌真菌比較多呢?各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限時5分鐘,小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學們投票選出最感興趣的選題,中選的小組將從老師這裡領取兩個配置好的培養基,繼續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

  學生:討論實驗方案,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路,投票評選最有科學性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方案。

  教師:雖然這一次我們只有三個小組獲得了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但其他同學可以利用自己家裡現成的材料來培養細菌和真菌。下節課希望大家都能參與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

  課時2:

  教師:上節課後同學們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

  案分別進行了實驗,下面就請同學們將實驗的結果展示給大家看看,並進行簡短彙報。

  學生:我們比較了廁所和食堂空氣裡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廁所中央的地面上,一個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開啟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裡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透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廁所裡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於食堂中的,說明廁所裡的細菌比食堂裡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廁所中人的糞便含有很多細菌,而且打掃的程度沒有食堂裡好。食堂經常用洗滌劑進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細菌就比較少。

  教師: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細菌的攜帶者,清潔劑和消毒劑都可以減少細菌的分佈。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雖然在廁所裡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於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計算黴菌的菌落數,食堂中的黴菌菌落又明顯高於廁所中的。這是為什麼呢?

  學生:食堂裡吃的多。營養多。

  教師:可見,對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營養物質。

  學生:我們比較了教室和操場的空氣裡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教室中央的課桌上,一個放在操場看臺的地面上,開啟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裡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透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教室裡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高於操場上的,說明教室裡的細菌比操場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教室通風情況比較差,所以細菌比較多。

  (學生繼續比較了洗手前和洗手後手上的細菌和真菌;溼抹布和乾燥抹布上的細菌真菌等,總結出:營養、潮溼、溫暖、人類和動物的活動等條件有利於細菌真菌的分佈;通風、洗滌劑、消毒劑、紫外線會減少細菌真菌的分佈。)

  教師:這是同學們設計的另一組實驗,他們比較了學校中心花壇和學校門口大馬路邊的空氣裡的細菌。實驗方案和同學們的一樣:他們準備了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中心花園的草坪上,一個放在馬路邊上,開啟蓋三分鐘後,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裡培養。請同學們預測一下哪個的菌落多?為什麼?

  (同學們各抒己見,激烈辯論)

  學生:馬路邊多:那裡塵土飛揚,還有汽車尾氣。

  學生:中心花壇多,那裡潮溼、很多落葉作為營養。

  學生:馬路邊更通風細菌少。

  學生:紫外線強烈,細菌不容易生長。

  學生:汽車尾氣是汙染,對細菌的生長更不利。

  學生:馬路邊人來人往,細菌多。

  學生:中心花園還有很多蚯蚓、蟲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細菌,都會散播到空氣中。

  教師:經過學生討論,大多數同學認為中心花園裡細菌比較多。是不是這樣呢?請小組的同學展示他們的實驗結果。

  學生:(透過投影儀展示)我們可以看到:中心花園和馬路邊的細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剛才其他同學展示的都多。兩者比較起來,中心花園的細菌真菌還是明顯比馬路邊多。理由大家都已經說了。

  教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好,還有很多同學自己在家裡利用簡單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實驗,下面請這些同學也來展示一下他們的成果。

  學生:展示自己用果凍、柑橘、麵包做的探究實驗。

  教師:同學們愛好鑽研的科學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為他們鼓掌。

  教學反思

  在進行新課標的教學實踐中,班額過大一直是困擾教學實踐的難題。課堂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混水摸魚;課堂展示過程中,有的學生不聽其他同學的發言,課堂時間有限,無法展示所有學生的設計。針對這樣的情況,在這次討論設計探究實驗方案的時候,我就採取了競爭答辯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個小組進行比賽,最先書寫完成完整的探究計劃的4個小組可以參與競爭答辯;然後要求全班同學從在參與競爭的4個小組中,投票選擇2個設計科學、創意新穎的方案。這三個小組將獲得教師提供的培養基。這樣,小組為了儘快完成設計方案必須積極參與,分工合作;同學們為了參與評選必須專心傾聽。這樣就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大家的競爭意識。為了獲得最有創意的方案,大家開動腦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設計方案的品質。無須擔心沒有獲勝的其他小組喪失了學習的機會,一方面大家可以輪流參與,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簡單材料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對於自己進行實驗的同學,可在記分等方面給以各種形式的表揚。這才是真正的主動學習。

  在實驗結果展示過程中,以辯論的形式預測實驗結果,是課堂的一個高潮。這個亮點不是我事先設計的,而是學生在課堂中自然而然發生的。"學校的中心花園和馬路邊"這個課題也是學生提出來的。這個課題選擇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覺認為馬路邊很"髒",但透過闡述理由,很多同學認識到花園的條件更適宜細菌和真菌的存活。這種透過自己的知識預測事件發展,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素養,而透過辯論的形式,讓更多的學生樂於參與,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方法。

八年級生物教案《細菌》7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識菌落的外觀形態,辨別被細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透過學生介紹,分析培養基的基本成分,瞭解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操作過程,嘗試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

  3、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佈,分析實驗結果,歸納適宜細菌真菌生存的環境條件;

  4、根據所學知識,對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預測,並闡述自己的論據,培養相關的科學素養;

  5、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開拓創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細菌和真菌的培養的實驗操作過程、設計探究細菌和真菌分佈的實驗方案,透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2、難點:利用事實說明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課前準備

  1、變質的水果等食物、發黴的食物、感染細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長有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養基或斜面培養基實物

  3、空白培養基以及配置培養基所需要的藥品;

  4、放大鏡

  5、有條件的可配備實物投影儀

  6、有條件的可組織學生興趣小組,進行配置培養基和培養菌落的實驗

  教學設計

  本節教學分為兩課時。

  課時一: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匯入: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細菌和真菌嗎?

  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

  引導學生產生興趣,提供實物

  細菌和真菌的培養過程

  興趣小組同學介紹配置培養基和接種、培養細菌的過程

  引導學生分析培養基成分,總結歸納實驗操作的要點

  我們的周圍有細菌和真菌嗎?如果有,它們喜歡呆在哪裡?

  觀察生活中的細菌和真菌,討論設計探究活動方案,課後實施自己的探究方案

  提供實物,引導學生產生興趣;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

  課時二: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匯入:我們周圍的環境中,哪裡細菌、真菌比較多?

  學生展示探究實驗結果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

  分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

  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歸納和總結

  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

  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並闡述自己的理由

  提供實驗方案和結果,組織學生辯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匯入:

  教師: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周圍的環境裡,存在很多細菌,可誰也沒有真正看見過。為什麼呢?

  學生回答:它們太小了,要用顯微鏡看。

  教師:在我們的生物小組裡,同學們卻用肉眼觀察到了細菌的生長。他們是怎麼看到的呢?請生物小組的同學介紹一下:

  主要教學過程:

  學生:首先,我們看到的不是細菌,是細菌大量繁殖後形成的菌落。

  我們先製作了培養基。我們把牛肉膏、蛋白腖、鹽、瓊脂和水加熱混合。

  教師:對不起,打斷一下。哪位同學能分析一下,培養基裡為什麼需要牛肉膏?

  學生:牛肉膏應該是營養物質。

  教師:還有什麼成分屬於營養物質嗎?

  學生:蛋白腖、鹽。

  有的同學提出瓊脂,在同學中引起了爭議。經過閱讀課本和興趣小組同學的說明獲得了答案。

  學生:瓊脂是凝固劑。

  學生繼續彙報:配置好培養基後必須高溫滅菌,否則細菌就長得到處都是了。滅菌後趁熱分裝在培養皿和試管中,試管和培養皿也要滅菌。等培養基凝固後,我們將其暴露在空氣裡,細菌就落到培養基上,這是接種。然後將接種後的培養基放到溫暖的培養箱裡培養,細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個個菌落。

  教師:為大家展示學生們培養的細菌和真菌菌落,請同學們觀察這些菌落有什麼不同。

  學生:有的光滑,有的長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綠色、黑色、米色、黃色等。

  教師:根據課本中的描述,你能從菌落形態、大小和顏色區分出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嗎?

  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指認細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那麼在我們周圍,那些地方細菌真菌比較多呢?各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限時5分鐘,小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學們投票選出最感興趣的選題,中選的小組將從老師這裡領取兩個配置好的培養基,繼續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

  學生:討論實驗方案,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路,投票評選最有科學性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方案。

  教師:雖然這一次我們只有三個小組獲得了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但其他同學可以利用自己家裡現成的材料來培養細菌和真菌。下節課希望大家都能參與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

  課時2:

  教師:上節課後同學們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分別進行了實驗,下面就請同學們將實驗的結果展示給大家看看,並進行簡短彙報。

  學生:我們比較了廁所和食堂空氣裡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廁所中央的地面上,一個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開啟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箱裡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透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廁所裡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於食堂中的,說明廁所裡的細菌比食堂裡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廁所中人的糞便含有很多細菌,而且打掃的程度沒有食堂裡好。食堂經常用洗滌劑進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細菌就比較少。

  教師: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細菌的攜帶者,清潔劑和消毒劑都可以減少細菌的分佈。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雖然在廁所裡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於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計算黴菌的菌落數,食堂中的黴菌菌落又明顯高於廁所中的。這是為什麼呢?

  學生:食堂裡吃的多。營養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