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1

  [教例簡述]

  這是寧鴻彬老師的一個教例(見《中學語文》1997年第9期)。

  全課的教學大致分為兩塊。

  第一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讀課文。

  2、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①用一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②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③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3、學生們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組織討論,認為: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句話說出了課文的內容;②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說出了全文的內容;③課文中關於中路軍、本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說出課文的內容。

  4、教師順勢講析:新聞要有標題、要有導語、要有主體。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叫標題: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叫導語;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叫主體。另外,課文開關括號部分叫電頭。新聞的結構,包括標題、電頭、導語、主體。

  第二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教師組織討論: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透過討論,同學們認為不行。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一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

  2、教師組織討論: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表,等待渡江役勝利之後再發表,不就可以改為“勝利渡江了嗎?同學位 認為不可以,因為這樣的好訊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二: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評析]

  這個教例簡潔生動、樸實無華而又令人回味,表現出巧妙的教學設計藝術。

  這種巧妙的藝術就是:課堂活動既有表象,也有深層次的含義。

  這一節課的教學活動生動而熱烈。在第一個教學板塊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暢所欲言,紛紛說出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為學習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個教學板塊中,除了教師講析,點示有關新聞的知識之外,學生同樣也佔有大量的課堂時間,正是由於這樣的安排和處理,從學生角度來說,這一節課可以說是”活動充公,積累豐富”。

  然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其課堂活動有著含蓄而又明確的目的性。第一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課文內容進行“再表達”——要求學生“分別用一句話、一段話、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其深層含義呢,則是水到渠成地引出關於新聞結構的知識。第二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於字詞和內容的理解,而教師的意圖則時順理成章地告訴學生關於新聞的兩個特點。

  教者這樣的教學藝術設計真有點兒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為了醞釀第二步棋有力搏殺的良機。

  實際上這就是教學設計中的立意問題。從教師的主導作用看,正是因為教者“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才有了這樣立意高遠的好課。這也告訴我們:在教材相同的情況下,教師的素質是多麼的重要。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2

  一、教學目的:

  1、透過預習,使學生了解閱讀中預習的重要性,並學會預習的方法,瞭解應從哪些方面著手預習;

  2、瞭解新聞體裁的有關知識;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瞭解新聞體裁的有關知識;

  難點:學會預習。

  三、教學方法:講授法、讀書指導法、練習法。

  四、教具:教科書、預習題卷、投影、報紙(當天買的)

  五、教學方案設計:

  在教學中,我體會最深的一點就是: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不懂得預習的方法,往往老師佈置下預習的作業,總是流於形式,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對教學來說,不啻於是一個缺陷。因此,用一節課的時間來指導學生進行預習,培養學生從整體把握單元教學的重點,明白自己學什麼,怎樣學。使學生能夠運用知識來閱讀、分析課文,將課文作為閱讀、分析的物件,來培養並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六、教學具體過程及步驟:

  (一)、導語設計:

  創設有利於課堂教學的環境氣氛,用直接匯入法,向學生說明本節課的目的及具體做法,以及他們應該做的事情。

  (二)、瞭解新聞有關知識:

  關於訊息

  1、新聞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個不同的概念。

  (1)廣義:泛指報刊、廣播和電視中關於現實情況的報道文章,包括訊息、通訊、特寫、社論、典型報告等。

  (2)狹義:指簡要和迅速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一種新聞文體,又稱“訊息”。

  2、理解新聞定義要注意三點:

  新聞是對新近發生和正在發生、或者早已發生卻是新近發現的有價值的事實的及時報道。

  注意三點:

  (1)新聞必須是新近發生和新近發現的事實。

  例如:美國總統競選,總會抖摟幾十年前的事。

  例如:1970年中國雲南發生了地震,2002年初仍載文報道詳情。

  雖時過境遷,但仍有很強的報道價值。

  (2)新聞報道的事實必須是有價值的。

  教育作用:對讀者的思想、道德、人生觀有積極的引導作用

  認識作用:可以使讀者獲得有關社會、人生、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

  怡情作用:不包括低階趣味在內,那些對影視明星的私家事情不厭其煩地加以報道的所謂新聞,實在是把肉麻當有趣,我們所說的“情”指積極的樂觀的健康向上的情趣。

  (3)新聞必須是對事件的“報道”。

  事件本身不是新聞,一件有價值的事件,還必須透過“報道”才能成為新聞。

  報道,指記者或其他新聞工作者,愛好者對有價值的事件進行採集、處理之後,再透過相應的新聞傳播途徑公之於世的手段和過程。

  3、通訊社:

  中國——新華社

  美國——美聯社、合眾社

  英國——路透社

  法國——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

  俄羅斯——俄通社、塔斯社

  4、瞭解訊息的知識:(結合“寫作”第四單元進行教學)

  (1)訊息的概念

  (2)訊息一般有3個特點:

  1、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誇張(真實性)

  2、報道迅速及時(時效性強)

  3、語言簡明扼要

  (3)訊息的寫法:

  “倒金字塔”式:結果—過程(重要—次要—再次要)

  金字塔式、懸念式、並列式

  (4)訊息的結構:

  電頭:可有可無

  標題

  導語

  主體

  背景

  結語

  (5)訊息的表達方式:多用記敘手法,因此寫作必須注意記敘的六要素的使用。

  (6)訊息格結構部分具體內容及特點:見書P165—167頁

  關於評論:

  1、概念

  2、閱讀評論注意三點:

  (1)弄清它是針對什麼事件或問題而發的;

  (2)要看評論對該事件或問題的觀點和態度:讚揚什麼,反對什麼;

  (3)注意評論是從哪些方面或透過怎樣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3、評論是新聞文體,但它不是記敘文,而是議論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3

  教學目的:

  一 瞭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二 體會本文語言簡明、準確的特點。

  三 瞭解渡江戰役的經過,接受革命教育。

  教學設想:

  一 學生初學新聞這種體裁,有必要弄清楚新聞的基本特點和結構。

  二 為了便於學生儘快瞭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在教學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這樣的認識規律,不從知識概念切入,而從對課文內容的複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

  三 本文語言簡潔、準確,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教材,因此,語言的學習與訓練列為教學重點之一。

  四 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生自讀課文(包括讀“預習提示”,以瞭解背景知識)。讀書時,畫出生字詞(或自己解決)。

  [說明]熟悉歷史背景,大致瞭解全文內容。

  二朗讀課文,或聽朗讀錄音。對照書上的示意圖,進一步瞭解三路大軍渡江戰役的經過。提出要求:對照示意圖,能夠複述渡江戰役的大致過程。

  三兩位學生一組,彼此照著示意圖複述渡江戰役的經過。教師巡視,注意發現複述較好的同學,準備請他(她)上黑板前面複述。

  四教師出示一張較大些的渡江戰役示意圖(照教材繪製即可),請剛才發現的複述較好的一位同學指圖複述,其他同學靜聽。然後,指出其複述的不確之處。

  [說明]利用複述這一方法,引導學生理清三路大軍渡江的情況,從而認清本則新聞主體部分的內容。學生指圖複述時,教師可隨之板書如下:

  中路軍

  西路軍

  東路軍

  增強學生認識本文內容的條理性。

  五藉助問題,傳授新聞結構的知識。

  1.文中哪兩句話概括了同學們剛才複述的.內容?

  [參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沒有哪一句能夠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師講知識:

  1.這則新聞的前兩句是“導語”(板書),它一般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導語在新聞的開頭,一般不長,往往是一兩句話,有時也用一段話。

  2.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稱為“主體”,剛才同學們複述內容就是這則新聞的“主體”。評述三路大軍渡江戰鬥的經過,指出我軍勝利渡江的重大意義。

  3.新聞還要有“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就是本文標題。標題以凝鍊的語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標題、導語、主體是一則新聞不可缺少的三個部分(如有條件,教師可適當增加些知識給學生,如副標題、結語等)。一則新聞,往往由這三部分構成。

  [說明]教師隨著講解,板書:標題、導語、主體。這是傳授知識的環節。作為學生新接觸的一種體裁,講些必要的知識是有用的,不能忽視。在學生對本文內容和構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傳授有關知識,顯得自然,學生接受起來也不太困難。

  六透過比較,傳授新聞特點的知識。

  1.這則新聞起始,括號裡的內容表明這則新聞報道的單位、時間。這些內容去掉與保留有沒有不同?

  [參考答案]

  (括號及其中的內容屬於新聞的“電頭”──學生答題後教師再講,這些內容表明所報道的材料的真實性,報道的及時。“預習提示”介紹“22日夜,毛澤東同志又撰寫了這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證明了報道的及時。)

  2.從這裡我們能看出“新聞”具有怎樣的一個特點?

  [參考答案]

  (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3.主體部分中,有兩處寫到“至發電時止”。這樣寫說明了什麼?

  [參考答案]

  (報道準確)

  教師板書:真實、及時、準確

  這是新聞的三個特點。此外,簡明也是新聞的一個重要特點(板書“簡明”)。渡江戰役頭緒多,戰線廣,但這則新聞卻寫得簡明扼要,並及時報道,使廣大人民群眾儘快瞭解到戰役的進展。關於簡明扼要問題,課後有短文專門講解,課下閱讀。

  [說明]以上完成了教學的第一個內容,即瞭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七體會本文語言表達的一些特點。

  1.題目是“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百萬”是實數,還是虛數?

  [參考答案]

  (是實數。中路軍30萬人;西路軍35萬人;東路軍35萬人)

  人數的確切,更體現了報道的真實、準確、嚴密。

  2.“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其中,“不含”有什麼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參考答案]

  (“不含”在這個表明地點的句子裡,準確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因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則新聞,客觀、真實地報道渡江戰役的經過,但是,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請你找出一兩處帶有較強感情色彩的語句,讀一讀。

  [說明]以上是體會本文語言上的一些特點。鑑於學生實際情況,條件好的,教師還可以將練習四的部分練習題在課上討論。

  八正音、正字。

  教師出示已制好的字詞卡片(或寫好詞語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銳不可當殲滅要塞

  [說明]可同時進行字音、字形的比較。如:荻獲殲阡纖(要)塞(阻)塞(堵)塞

  九聽毛澤東詩《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朗讀或歌曲的錄音。

  條件不具備的,由教師朗讀,力圖感染學生,加深對本文內容的理解。

  佈置作業

  一課後練習二、三。口頭完成。

  二課後練習六。書面完成。

  【總體說明】

  新聞文體知識教學,如何能與新聞的內容結合起來,是本文教案設計時思考的一個問題。結果是:先引導啟發學生找出能夠概括全文內容的語句,而後講授有關“導語”的知識,因為“導語”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夠概括表述全文內容。學生既練習了辨析關鍵語句的能力,又對“導語”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較為清晰的印象,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自然結合在一起。實踐證明教學效果較好。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利用文字學習,感受新聞的文體知識和結構特點。

  2、把握文章內容,準確概括三路大軍的渡江情況。

  3、欣賞文章主體部分結構安排的匠心所在。

  過程與方法:

  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領悟和欣賞文字語言“在準確簡潔的基礎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導學生領悟文章強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語言的品味和鑑賞。

  教學難點:

  文章主體部分結構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學策略

  透過任務性的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字內容;透過巧妙設問,引導學生把握文字核心問題,充分領會文字的主旨及語言特色。

  四、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把握文字內容,瞭解新聞結構特點

  組織學生初次朗讀課文,提示學生想象模仿播音員的感覺,並思考:如何用一句話、一段話、幾段話的方式來說出新聞的內容。

  【設計意圖】把握文字內容、瞭解新聞結構特點。

  (二)再次朗讀,概括要素,體會情感

  組織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軍新華社長江前線播音員”的感覺,結合背景,抓住並概括新聞的六要素,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設計意圖】把握文字內容,瞭解新聞文體知識。

  (三)深入探究

  引導學生領會主體部分報道三路大軍渡江情況順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課堂提問:為什麼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的,為什麼先說西路軍,再說東路軍?分述三路戰況,為什麼又能一氣呵成?

  【設計意圖】把握文字內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語言品味和鑑賞

  1、先看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重點品鑑“百萬”一詞。

  (1)設問:這是“號稱百萬”,還是“確實百萬”?

  【明確】用加法計算,中路軍30萬,西路軍35萬,東路軍35萬,一共100萬。這是準確數字。

  引導學生想象:在“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大江之上,(可隨手畫出九江到江陰的戰線示意圖)我百萬大軍“舳艫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東至江陰”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上,衝破敵陣,橫渡長江。這是怎樣的氣勢和威武壯觀的景象!

  (2)設問:“百萬”是唯一的修飾語嗎?可以換一種修飾嗎?比如,用“威武”大軍?

  【明確】新聞的語言準確,是指給讀者提供“真實的、明確的、具體的”資訊。

  “威武大軍”不像“百萬大軍”交代具體的人數,用“真實、明確、具體”的數字來突出我人民解放軍兵力多,作戰規模大,從而自然而然地顯示出一種磅礴的氣勢,顯示出作者豪邁的胸懷和氣度,有一種王者霸氣。

  還可以引導學生換用其他修飾語,比如用“東西中三路大軍”,合理與不恰當的地方分別是什麼?

  【明確】“三路大軍”,是“明確、具體、真實”的數字;“東西中”,交代了作戰部署,說明我軍全線展開攻勢的作戰情況。這是“合理之處”。但是這種表達“不簡潔”,新聞語言要求用語“儉省”,要高效地表達資訊。(能用一個字說清楚就不用兩個字,能用兩個字就不用五個字。)還有,“百萬”說明的是人數,它背後是鮮活的生命,意味著那麼多年輕戰士的身影,他們匯入到集體行陣的洪流之中,根本沒有清晰的面孔,但是,正是他們,用青春的熱血和年輕的生命書寫了歷史,創造了歷史!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容易被忽略的語言形式,並透過“作比較”的方式,品味語言,作出合理解釋。

  2、接下來,再看我先頭部隊“中路軍”的作戰情況,重點品鑑“突破”一詞。

  這段文字很短,語言非常簡潔,一共是54個漢字,9個標點,交代了明確的渡江時間(20日夜,24小時),渡江人數(30萬人),這麼儉省的文字卻交代了中路軍30萬大軍的輝煌戰果。

  (1)設問:從哪個字眼特別能讓人感覺自豪呢?

  【明確】“即已”。借用同學預習的說法──這是兩個文言文的副詞,意思是“就已經”,特驕傲地展示了我軍的輝煌戰果,用現代網路詞語叫“曬一曬”。

  (2)設問:不過,不能光顧著“自豪”而忽略了這輝煌背後的艱難!從哪個詞看出“艱難”?

  【明確】“突破”。

  (3)設問引導:為方便理解,換用其他說法進行比較,能否把“突破”換為“越過”或者“衝破”呢?

  總結規律:辨析詞句,可以嘗試換用另一種表達方式與之比較。換言之,作比較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甚至可以說學習策略。

  引導學生做動作區別“突破”和“越過”,即在座位上比劃比劃這兩個動詞的不同。

  【明確】原來,這二者有難度上的差異。突破:很難。“夜”,晚上,月黑風高,風急浪高,自然條件的險惡,自古以來就是“長江天險”;更何況敵人在此苦心經營,嚴密佈防,司令官親自督戰,人員、武器、裝備充足;而我方,從背景介紹中我們瞭解到當時我軍渡江的裝備之簡陋,沒有空軍部隊的配合,沒有輪船,更沒有軍艦、航母,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徵用了民用的小木船。條件何其差也!要想“越過”敵陣,那是須經過艱苦卓絕的激烈戰鬥的,是要用血肉之軀,冒槍林彈雨,流血犧牲,死傷無數,才能“突破”敵人這道嚴密的相當鞏固的防線的。不可能像是“越過”這麼簡單和輕鬆!

  總結:“越過”,僅僅是“結果”;“突破”,背後還有激烈、慘烈、殘酷的戰鬥過程。

  總結規律:當某個詞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時候,我們有時候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將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具體的形象,這樣,文字背後豐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蘊就更容易浮出“水面”了。

  (4)設問引導:“越過”之後,就該換“衝破”了。這個更難辨析。“突破”“衝破”的區別是什麼,在這裡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嗎?

  【明確】鑑賞和評價,形成解釋,都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性分析的態度和能力。把這兩個詞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突破”,說的是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是“突破”一段區域;“衝破”,是三路大軍,全線進攻。“突破”是點、段,“衝破”是線、面,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用語準確的問題。

  【設計意圖】用近義詞之間的比較,檢測學生能否真正做到對語言形式形成準確全面的解說。

  3、“東路軍”的作戰情況:重點品鑑“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

  設問:能刪掉“殲滅”“擊潰”“一切”“抵抗”中的任意一個詞嗎?

  【明確】“殲滅”“擊潰”,刪掉其一就與實際情況不符,即所謂“不準確”;“一切”,表範圍;“抵抗”,誰敢不投降,就拍死你!──這是“霸氣”!刪掉了,“情感不足”。所以,為了表達“準確”和“情感”需要,有時甚至可以犧牲“簡潔”。

  【設計意圖】除了對語言形式的“形成解釋”,閱讀新聞作品還應包含對“思想感情”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說”。

  4、佈置作業:編題、做答案。

  語言的體味和推敲,讓我們發現了那麼豐富的意蘊,我們也來嘗試做發現者:

  在本則新聞中再找一處(有餘力的同學多多益善)你覺得值得品味和鑑賞的語句,仿照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二題,編成練習,並給出參考答案,下節課用你的題考考同學們。

  【設計意圖】將“形成解釋”拓展到課外學習,既發現值得品味鑑賞的語言點,還能透過“做答案”這一要求,嘗試作出“合理判斷,並形成全面、準確的解說”。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