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魯班造傘教案

大班科學魯班造傘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魯班造傘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班科學魯班造傘教案1

  一、活動目標:

  1、情感引入啟發幼兒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徵,獲得現實生活中仿生現象的有關經驗。

  2、激發幼兒的創造慾望,引起幼兒對周圍事物的關注。

  二、活動準備:

  1、每組一份操作材料:帶鋸齒的茅草,放大鏡。

  2、鋸子一把。

  3、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一套。

  4、幼兒操作的匹配圖片每組一份(魚網、蜘蛛網;變色龍、迷彩服;育嬰袋、袋鼠;蝙蝠、雷達)。

  三、活動過程:

  (一)、探索操作,說說自己的發現(感知茅草有鋸齒的特點)。

  1、幼兒根據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玩玩、議議。

  2、師生談話。

  師:剛才你們玩的是什麼東西?(幼兒:草、放大鏡)

  師:你們說到的草它有個名字叫茅草。你們玩後有什麼要告訴大家的嗎?(引導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大膽地告訴大家)

  師小結。(著重點在茅草上。如:老師聽見小朋友說,茅草的邊緣扎手;還有的說用放大鏡可以清楚地看到茅草的邊緣有一排小鋸齒。是這樣的嗎?我們再來仔細觀察一下,好嗎?

  3、幼兒再次觀察、操作,教師巡迴指導,重點引導幼兒觀察茅草邊緣鋒利的小鋸齒。

  4、剛才你們都發現了,茅草很特別的地方,真聰明。古時候有一個叫魯班的人他也非常的聰明。

  (二)、比較觀察,找出兩種物體的共同特徵。(根據幼兒認識程度選擇以下內容)

  1、讓幼兒看、聽故事《魯班造鋸》(利用教學課件輔助)。

  2、幼兒和老師共同討論。如:魯班發明了什麼?(出示鋸子)鋸子有什麼用呢?魯班受到什麼的啟發發明了鋸子?(出示茅草)鋸子和茅草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出示茅草--鋸子放大的畫面)

  小結:魯班受到茅草的啟發、發明了比茅草更鋒利的鋸子。事實上,我們今天見到的許多機器和工具也是受到一些動物或植物的啟發才製造出來的。不信,我們來看看。

  3、出示魚的圖片

  師:魚為什麼有時能游到水底下,有時又能浮出水面呢?那你們想想仿照魚的這種特點能發明什麼呢?魚和潛水艇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嗎?

  小結:你們瞧,魚兒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們仿照他們的特點,製造出了對我們人類非常有用的潛水艇。還有哪些的東西是受到動物的啟發而發明的呢?讓我們來找找看。

  4、透過匹配遊戲,找出有共同特徵的兩種物體。

  ①幼兒分成4組,每組一份匹配材料。動物圖片:蜘蛛網、變色龍、袋鼠、蝙蝠;人造物圖片:漁網、迷彩服、育嬰袋、雷達。

  ②找出有共同特徵的兩種物體。

  ③說說匹配的理由。

  (三)、遊戲:比比誰快

  激發幼兒的創造慾望,引起幼兒關注周圍事物的興趣。

  你會發明什麼呢?讓幼兒根據事物的特徵展開想象,說說自己想發明的東西。

  小結:看來你們都想和魯班一樣做個發明家是嗎?那好,請你們平時多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想一想它們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模仿這種特點能發明什麼有用的東西,如果有什麼好主意,趕快告訴小朋友、老師和爸爸、媽媽,好嗎?(自由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大班科學魯班造傘教案2

  設計意圖

  傘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結晶,隨著時代的發展,傘的種類、花樣越來越多,用途越來越廣泛,雨傘則因為使用方便,又最具裝飾味和美感而成為孩子們喜歡的工具。下雨時,行進中的孩子打著雨傘在雨中嬉戲,各式各樣的傘像一朵朵美麗的小花,為了滿足孩子們對傘的各種秘密的探索,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瞭解傘的產生及發展過程,豐富有關傘的知識。

  2、認識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激發幼兒探究、發明的熱情。

  3、能運用粘、貼、剪的形式大膽、創造性地進行裝飾。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課件、舞蹈錄影、音樂磁帶。

  2、古代人打得傘1把及小傘若干(傘上面沒有圖案)。

  3、裝飾小傘用的及時貼、雙面膠、皺紋紙、彩紙、廢舊物品等。

  活動過程

  (一)看錄影引出課題

  小朋友,老師知道你們最喜歡看動畫片,下面我們來欣賞一段動畫歌曲吧!(看錄影)

  提問:歌曲聽完了,你能猜出什麼花雨裡開嗎?(傘)生活在現代的人們下雨的時候有的穿雨披,有的打傘,可是在古代的時候卻沒有傘,你能想象出古時候的人是怎樣避雨的嗎?

  後來一個人發明了世界上的第一把傘,誰這麼聰明呢?請聽老師給你講一個故事吧!

  (二)傘的發明

  老師講《魯班造傘》的故事,瞭解傘的發明。

  (三)認識傘的發展過程

  1、認識傘的結構(出示古代人打得樣式的傘):傘把、傘柄、傘骨架、傘面、傘尖。

  古時候的傘在製作材料、樣式方面比較簡單,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傘的種類越來越多,用途也越來越廣泛,我們看看都有什麼種類的傘呢?

  2、認識傘的種類:分為實用傘和工藝傘(播放課件)

  教師小結:除了圖片上這些傘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還發明瞭收音機傘、太陽能傘、盲人傘、防爆傘等等,在美國人們還製成了高67米,面積達4000 千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巨傘,這把傘已經成了美國遊覽觀光的景點,孩子們,等你們長大了有機會去參觀,還可以發明更好的傘。這麼多的傘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呢?

  3、瞭解傘的製作過程(播放課件)

  (四)傘的作用

  這麼多種類的傘在各行各業、不同的地方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還是戲曲、歌舞、雜技藝術中常用的道具,下面請小朋友來欣賞一段用傘做道具的舞蹈 (看錄影)。

  (五)設計裝飾小花傘

  想不想也擁有一把漂亮的小花傘,老師給你們準備了豐富的材料,有的還是廢舊物品,就按照你自己喜歡的材料和圖案來裝飾吧!(裝飾完後進行展示、欣賞)

  結束:我們拿著裝飾的小花傘到外面去唱歌、跳舞吧!

  活動延伸

  可把各種材料繼續放在區角供幼兒操作,根據興趣繼續裝飾、設計小花傘。

大班科學魯班造傘教案3

  活動目的:

  1、幼兒能理解詩歌內容,並能有表情的朗誦。

  2、幼兒運用想象力仿編詩歌。

  3、培養幼兒口語表達的能力。

  4、提高幼兒身體的協調能力,體驗玩遊戲的樂趣。

  5、初步瞭解其特性。

  活動準備:

  課件、森林背景圖、動物圖片每人一幅活動過程:

  1、聽音樂進入活動室。

  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你們到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

  2、觀察課件提問:

  (1)上面有什麼?它在什麼地方?你還在哪裡見過它?這麼美麗的地方吸引了好多小動物,都有誰?你還知道什麼小動物?

  (2)這是什麼季節?夏天的天氣怎麼樣?

  (3)下雨時,你是怎樣出去的?小動物怎麼辦呢?誰是它的傘?

  3、教師有表情地朗誦詩歌。

  4、欣賞課件《動物的傘》。

  5、提問讓幼兒理解詩歌。

  (1)詩歌的名字叫什麼?

  (2)地上的大樹是誰的傘?山坡上的蘑菇是誰的傘?池塘裡的荷葉是誰的傘?

  6、請幼兒跟著課件加上動作完整的朗誦一遍。

  7、引導幼兒仿編詩歌。

  (1)看課件仿編詩歌。

  (2)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它們把誰當作傘?

  8、遊戲《幫動物找傘》。小朋友表現的真好,老師獎給你們每人一件禮物,找一找,和你的同伴說一說是什麼,我們做一個遊戲:聽到雨聲,幫助小動物找到一個不會被雨淋到的地方當傘躲起來。送的時候要想好,什麼是這個小動物的傘?然後把圖片貼在下面。並用詩歌語言編詩歌。

  9、聽音樂到戶外玩耍。

  小朋友們幫小動物們都找到了傘,你們真是熱心的孩子,老師非常喜歡你們,我們一起到外面跳個舞吧。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我是透過集體討論、小組演示來組織活動的,並運用課件演示法、啟發提問法讓幼兒在看一看、聽一聽、動一動、玩一玩中突破了活動的重難點。整個活動以幼兒為主體,他們透過多種感官參與法、動手操作法進行學習,在輕鬆的氛圍中表現自己,提高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及對詩歌美的感受力。

  由於本次活動加入了課件教學及動手操作的環節,能更好的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能使幼兒更直觀的學習詩歌的內容。教師有目的的提問引導,讓幼兒的活動思路更加明確,學習效果會很好。在動手操作環節,給幼兒提供了自由表達及與同伴交流合作的機會。能使幼兒在邊玩邊學中鞏固了學習的知識,培養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及小組中相互關心、幫助、合作的情感。由於幼兒年齡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在活動中個別幼兒容易被周圍事物影響,出現溜號現象。我會透過有意識的引導、提問,將幼兒帶入活動中,使全體幼兒都能很好的進行活動。

  因此詩歌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使活動在活潑、愉快、輕鬆的氣氛中進行,透過討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平等的進行交流,並根據詩歌的特點,多層次、多形式地引導幼兒主動的學習,並使幼兒體驗其中快樂、趣味的感受,始終把教學的落腳點立足在培養幼兒創新意識和主動、快樂的學習上。

大班科學魯班造傘教案4

  設計意圖

  初夏雨水多,陽光烈,傘是幼兒經常接觸的用品,他們通常對傘都很感興趣。藉此機會,可以讓孩子瞭解傘面是利用不吸水的布製成的,讓幼兒透過實驗瞭解不同布的吸水性,從而理解傘面的製作道理。鼓勵幼兒積極主動地運用自己掌握的生活經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能透過實驗檢驗自己或別人的假設。

  活動目標

  1、 激發幼兒對生活現象的好奇心。

  2、 透過實驗初步感知不同布的吸水性不同。

  3、 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實驗操作能力。

  4、 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 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各種質地的布塊若干(棉布、紗布、絨布、尼龍布、麻布、塑膠布等)及眼藥水瓶若干。

  過程建議

  1、 幼兒猜猜:換別的布做傘面,行不行?

  2、 幼兒分組觀察各種布的區別。引導幼兒用眼睛看(顏色),用手摸一摸(厚薄、軟硬、粗細),使勁拉一拉,聽聽它們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請幼兒說一說自己都觀察到了什麼,有什麼想法。

  3、 教師用棉布實驗,將水滴在上面。

  (1) 操作之前請幼兒猜猜:水滴上去後會怎樣?有沒有變化?有什麼樣的變化?

  (2) 教師將水滴上去之後,請幼兒觀察,用語言總結變化。(如:水透進布里去了;布把水吸進去了;有水的地方變溼了等。)

  4、 請幼兒猜想一下,如果用眼藥水瓶滴水在其他布的表面上,會發生什麼變化。有能力的幼兒可以說一說判斷的根據。

  5、 幼兒分組動手操作,教師觀察、協助、指導。

  將水滴在不同布的表面,看看水滴在不同材料的表面是如何改變的'。是停留在一個地方還是散開;是停留在表面還是滲透進去。如果能滲透,比較一下在哪種材料上滲透得快,在哪種材料上滲透得慢。再多滴幾滴試一試。滴完水後,可以用手在材料上摸一摸,壓一壓,比較不同材料有什麼不同的感受。幼兒交流自己操作時觀察到的情況和想法。

  6、 討論:哪一種材料吸水性好?哪一種材料吸水性較差?按其吸水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排列一下。選出吸水性最好的和最差的材料,比較它們在外觀形態、軟硬程度和表面的觸感上有什麼不同。

  7、 想一想:吸水性強的布與吸水性差的布各有什麼作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中是否有使用這種材料的布做成的東西?為什麼會使用它們?(比如:為什麼用軟的吸水性好的布做毛巾、手帕?為什麼用結實的不吸水的布做雨棚、雨傘等?)

  8、 出示掛圖:

  (1)小明熱得滿頭大汗,在到處找擦汗的東西;

  (2)媽媽看到地上很髒,想做一個拖把拖地;

  (3)外面下雨了,爸爸想買一件雨衣,雨衣是什麼材料做成的?

  (4)小方總是把桌子上弄得油乎乎的,媽媽想鋪一張桌布,應該選什麼材料?請幼兒根據不同的情況在材料筐中找出一種最合適的布。

  延伸提示

  1、 鼓勵孩子們用不同的液體進行實驗,如醋、油等。讓幼兒觀察不同的液體在不同布的表面上有什麼變化。

  2、 教師向幼兒介紹幾種布的名稱、作用和原料。

  活動反思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能做的事。"確實,這是實現"幼兒為本"教學理念的正確方法。在追求幼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今天,有效教學引領我們在教育中實踐智慧,在教育中體驗世界,在教育中開啟新的行程。透過有效教學,來促進幼兒可持續的、全面和諧的、富有個性的發展。實踐中,我這樣讓有效教學行動起來。

  1.關注興趣,有效組織。

  杜威說過"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景,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科學探究活動大多數比較抽象,以遊戲化的方式來組織科學探究活動,能極大地調動幼兒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之中,感受活動的樂趣。

  上面活動的開始部分,我提供"下雨啦"多媒體動畫課件,巧用小雞淋雨的情景,使孩子在同情心的驅使下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激發出強烈的學習興趣。孩子們看著雨中四處躲避、凍得瑟瑟發抖的小雞,為小雞做小傘的慾望一下被激發了。他們利用廢舊材料探究製作小傘,並邊做傘邊安慰小雞:"小雞、小雞彆著急,馬上就有小花傘啦。"要想吸引幼兒全身心投入活動,教學所呈現的情景除了能激發幼兒興趣,還要能喚醒幼兒已有的相關經驗或知識,讓幼兒內在的創造衝動釋放出來,陶醉在充滿樂趣的探究活動中。

  幼兒的情感總是處於變化之中。往往是"生成一淡化一泯滅"。為使幼兒在匯入活動時被激發出來的熱情保持不減,我將情境性貫穿活動的始終。雖然是科學探究活動,但孩子們在認知、語言、情感、操作等方面有了向"最近發展區"挑戰的機會。

  2.關注能力,有效體驗。

  認識傘,傳統教法往往是教師讓孩子從觀察入手,而此活動一開始就遵循皮亞傑的建構理論,即透過情景匯入,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做傘,讓孩子在主動探究、主動建構中獲取知識。

  第一次探索製作後,幼兒交流,再與實物傘比較,瞭解傘的結構。透過嘗試,孩子們發現傘不僅要有傘面、傘柄,還要有傘骨。

  幼兒第二次探索,嘗試用多種材料製作傘骨,然後交流製作小傘的方法。活動中,教師與幼兒、學習與探究之間不再是灌輸與被灌輸的關係,而是一種平等、對話式的雙向交流關係,這種體驗式學習使教學更有效。

  3.關注問題,有效引導。

  為保證活動的有效、高質,教師要運用智慧把要幼兒學的內容轉化成幼兒願意學的內容,讓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情境、學習的方式貼近生活,聯絡生活,表現生活。教師要在保證教學科學性的前提下,以"趣"引路,以"情"導航,透過多種手段與方法去追求實效性。在科學活動"傘"中,我實施了這樣幾個策略:

  (1)讓幼兒主動提出問題。問題是產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因此活動中我注意營造幼兒主動探索的氛圍,讓幼兒帶著疑問去探索,比如:"為什麼我做的小傘撐不起來?""拿什麼樣的材料做傘骨更合適?"鼓勵幼兒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比如:"和實物傘比比,哪裡不一樣?"發展幼兒的類比、聯想等思維能力。

  (2)讓幼兒主動解決問題。合理運用指導策略,能有效地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強調以幼兒發現學習為主,並不是不要教師的指導,只是教師的作用由直接指導變為間接指導,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活動中,幼兒第一次做傘送給小雞後,我設定了小雞仍然急聲高叫的情境,啟發孩子思考:小雞為什麼拿到了傘還是急得嘰嘰叫?此時,再出現實物傘讓孩子撐一撐、轉一轉,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並找出原因:沒有傘骨的傘,小雞是撐不開的。於是,孩子們又迫不及待地第二次為小雞做傘。這一教學環節,教師很自然地間接指導了孩子,讓孩子發現問題後主動解決問題。

  在操作過程中教師不限制幼兒的自由討論、隨機提問,對於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適時恰當地把握時機,選擇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幼兒進行討論,如:用哪些材料做傘骨能撐開傘面?鼓勵幼兒與同伴一起比較、分析、交流與合作。同時,積極引導幼兒在分析討論的基礎上,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另外隨時捕捉孩子不同的表現和發現,讓幼兒在寬鬆的環境中探索,促進主動學習能力的提高。

  整個活動過程都是讓幼兒自己思考所能解決的問題。幼兒知道"學什麼"和"怎麼學",從願意學、喜歡學到主動學,自然會將自己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學習效率大大提高,教學也就變得更加有效。

  有效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讀懂幼兒心靈、創造教學奇蹟、共享教育幸福的藝術。讓我們在工作中,更多一些有效鑽研,為平淡增添光彩,將了無生趣引導得生機盎然,讓師生都能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彼此受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