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望嶽

語文教案望嶽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案望嶽,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案望嶽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對照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品味語言,培養語感,提高審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教學準備

  幻燈片,有關泰山的圖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授課時間: 累計節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詩,背詩

  作為一首古詩,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規律,在朗讀方面,要在理解詩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選用恰當的情感來進行朗讀,讀時注意詩的節奏的變化,要讀出詩的韻味。

  參考節奏: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三、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透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後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絡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據註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註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嶽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麼?(這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四、總結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裡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

  教學反思:

  授課時間: 累計節數:

  第二課時

  一、引導學生透過理解註釋的內容,從整體上感悟詩句的意思

  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結合各自的資料,來感悟詩句的內容,體會詩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嘗試著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來體會詩句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裡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橫亙於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裡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裡,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峰。“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遣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板書設計

  遠望

  近望

  望嶽 凝望 驚歎、讚美、陶醉、豪邁

  願望

語文教案望嶽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有感情的誦讀詩歌。

  2、引導學生初步學會鑑賞詩歌的能力。

  3、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重點

  1、加強誦讀。

  難點

  1、詩歌鑑賞能力的培養

  2、初步學會詩歌的鑑賞能力。

  2、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法及教具

  誦讀法、品味鑑賞、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個案調整

  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

  活動

  一、匯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嶽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圖片,請同學們自由發言。簡單點評後轉入杜甫的《望嶽》)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出示幻燈)

  (二)朗讀詩歌

  1、配樂詩朗誦《望嶽》(出示影片和音訊材料)。

  2、教師範讀,學生輕吟。

  (三)瞭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學習小組交流,有否疑難及互答)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加幻燈圖片),出示問題。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2、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嶽而望,並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研討後,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麼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啟發?(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問:能否透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問:展開合理的聯絡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嶽”想到了將來的“登嶽”。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後遊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後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絡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配樂)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麼地方歲吸引你,指出來並說明理由。

  (示例:1、煉字。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七)背誦古詩。(齊背)

  三、佈置作業。

  寫出《春望》的賞析感言。(100—200字)

  學生結合圖片說一說印象中的泰山。

  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嶽的情景,小組研討。

  組內研討,全班交流

  學生品讀思考該句所描繪的泰山的特點。組內討論交流

  自由讀整首詩,說一說內心的感受。全班交流

  有感情地齊讀詩歌,暢所欲言地談詩歌的魅力。

  背誦這首詩

  板書設計

  (用案人完成)

  當堂作業

  課外作業

  教學札記

語文教案望嶽3

  教學構想:

  一、激趣

  以“走近五嶽”“走近泰山”“走近杜甫”為題,在介紹某作家及其寫作的時代背景的同時,解說本詩的含義,從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

  二、品讀

  按照“聽——讀——品——評”的模式讓學生在情境中反覆誦讀,品味語言,把握感情,激發想象。

  三、領悟

  這裡的領悟是帶領學生悟讀詩質。著重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訓練學生理解古詩能力,培養合作探究精神。從重點字詞到整首詩意的理解以及詩文的寫作技法賞析等都讓學生在“自助、互動”中訓練,在交流中質疑研討,並在討論的基礎上做出結論,教師只起“適時點撥,相機誘導”的作用。

  四、立志

  “詩言志”是歷代詩人的共識,“志”不僅反映在詩人的言談中,更體現在他們的詩作裡,作何一首詩歌,或對某事物表示一種態度,或抒發一種情感,或揭示某種哲理;無不表現為人之“志”,教學古詩,就要讓學生從學習過程中深刻體會詩的本質所在。本首詩,引導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瞭解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樹立“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

  教學模式:

  查——釋——品——探——悟 五步教學法

  教學流程:

  匯入設計:

  走進五嶽

  我們的祖國曆史悠久、山河秀麗、美不勝收,名勝古蹟、文化遺產數不勝數。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單就名山大川來說,就有“五嶽歸來不看山”之說。大家都喜歡旅遊登山嗎?到過泰山嗎?那麼我們就透過影片來神遊一下泰山

  影片檔案欣賞

  大家看了之後,對泰山有什麼感覺?

  想象一下,你如果站在泰山腳下,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一、查——資料查詢識詩人

  (課前佈置學生從圖書館、網路、資料查詢所要學習的古詩的作者生平事蹟、主要作品、寫作背景、社會環境、文化常識,然後整理到自己的資料本上)

語文教案望嶽4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認識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

  2、 理解、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探究文學作品風格與作家個人遭遇之間的關係。

  4、感悟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教學重點:認識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 理解、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難點:感悟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教學程式】:

  一、匯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嶽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生點評後轉到杜甫的《望嶽》)

  二、學習《望嶽》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二)朗讀詩歌

  1、老師範讀《望嶽》。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三)瞭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朗誦,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嶽的情景。

  小組研討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2、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嶽而望,並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研討後,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麼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啟發?(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 問:能否透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 問:展開合理的聯絡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嶽”想到了將來的“登嶽”。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後遊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後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 (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絡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麼地方最吸引你,指出來並說明理由。

  (示例:1、煉字。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

  三、齊背古詩。

  四、課堂練習

  1、《望嶽》的頸聯是:

  2、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偉高大的山勢的句子是:

  3、描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現詩人欣賞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現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成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

  7、明全詩主旨並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8、詩人細望泰山而時間之久,表現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的詩句是:

語文教案望嶽5

  教學目的

  1、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

  3、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點目標:背誦此詩。

  5、目標難點:理解詩的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嶽”,因為有語云:“五嶽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嶽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嶽”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講授新課:

  1.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師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聖;其詩被喻為“詩史”;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範讀課文,強調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齊讀兩遍。

  3.初讀課文,瞭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藉助文中的註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後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後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4.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齊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麼感情來讀呢?為什麼?討論一下,再試著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遠望泰山,表現了作者驚歎之情;那麼頷聯、頸聯、尾聯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後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嶽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嶽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歎、讚美、陶醉、豪邁之情。

  5.品讀課文,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好,讀得很好,比開始有很大的進步。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為什麼產生如此的情感呢?他驚歎什麼,又讚美什麼?為什麼這麼說?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裡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齊讀。聯絡自己的社會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達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抱負的名言名句。哪個同學能說兩句。小學時我們學過一首詩《登鸛雀樓》,哪個同學將它背一下?其中有兩句詩和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意境相似。哪兩句?“

  同學們一齊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我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 ,是因為 。”格式說一說。

  說得都不錯,課後將這首感情背誦。課前,我讓同學們找一關於泰山的資料,有沒有找到?下面我請同學拿出來讀一讀。老師這裡也準備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三.總結課文:

  1.小結:很好,透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好,下課。

  2.佈置作業:當堂檢測。

語文教案望嶽6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詩人杜甫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並初步瞭解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能力目標——加強朗讀教學,提高詩歌朗讀水平。在反覆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情感目標——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所表達的雄心壯志、遠大抱負及豪邁情懷。

  2學情分析

  《望嶽》是杜甫的早期作品,描繪了泰山高大雄偉、神奇秀麗的景色,表達了初見泰山高興,興奮、驚歎、仰慕的心情,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以及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慨。感受泰山的高大雄偉、神奇秀麗,體會詩人的形象是教學重點和難點。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主要是品味詩中的美點,把握詩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教學難點特別是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領會青年杜甫所表達的雄心壯志及豪邁情懷。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望嶽

  一、導語設計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佳作浩如煙海,名家燦若繁星。比如我們熟知的“大李杜”——李白杜甫。今天,讓我們走近被後人稱為“詩聖”的杜甫,聆聽他的沉鬱頓挫的歷史鴻音。

  二、杜甫簡介及詩歌創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後人稱他杜少陵。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沉鬱頓挫是他詩歌的特點。這些詩篇像一面面鏡子,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為“詩聖”。杜甫出生於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裡。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杜閒曾做過奉天縣令。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一定的文化薰陶。杜甫七歲即能作詩文,十五歲時便在文壇上初露頭角。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學習的自述。二十歲後,他開始了漫遊生活。他南遊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並在洛陽與李白等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結為肝膽相照的朋友。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代表作品就如本文《望嶽》。

  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三、朗讀,賞析詩歌意境

  1、聽錄音範讀(以樂配詩),注意語氣語調。

  2、學生自由朗讀,再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學生能整體把握詩歌韻味。

  3、反覆朗讀,品味詩歌意境。

  4、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詩歌內容,小組回答,互相補充,教師可適當歸納總結:四聯要點如下: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裡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鬱,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鬱,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裡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曾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眶。“入”,收入眼裡,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峰。“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詩歌煉字、寫作藝術點撥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應當以鼓勵為主,不要動輒評判,更不要輕易否定。如“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割”字錘鍊得極好,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割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詩歌主旨歸納

  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要攀登人生頂峰的雄心壯志及豪邁情懷。它激勵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六、背誦、吟詠全詩,進一步領會詩歌精華。

  望嶽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望嶽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望嶽

  一、導語設計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佳作浩如煙海,名家燦若繁星。比如我們熟知的“大李杜”——李白杜甫。今天,讓我們走近被後人稱為“詩聖”的杜甫,聆聽他的沉鬱頓挫的歷史鴻音。

  二、杜甫簡介及詩歌創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後人稱他杜少陵。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沉鬱頓挫是他詩歌的特點。這些詩篇像一面面鏡子,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為“詩聖”。杜甫出生於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裡。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杜閒曾做過奉天縣令。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一定的文化薰陶。杜甫七歲即能作詩文,十五歲時便在文壇上初露頭角。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學習的自述。二十歲後,他開始了漫遊生活。他南遊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並在洛陽與李白等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結為肝膽相照的朋友。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代表作品就如本文《望嶽》。

  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三、朗讀,賞析詩歌意境

  1、聽錄音範讀(以樂配詩),注意語氣語調。

  2、學生自由朗讀,再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學生能整體把握詩歌韻味。

  3、反覆朗讀,品味詩歌意境。

  4、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詩歌內容,小組回答,互相補充,教師可適當歸納總結:四聯要點如下: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裡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鬱,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鬱,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裡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曾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眶。“入”,收入眼裡,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峰。“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詩歌煉字、寫作藝術點撥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應當以鼓勵為主,不要動輒評判,更不要輕易否定。如“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割”字錘鍊得極好,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割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詩歌主旨歸納

  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要攀登人生頂峰的雄心壯志及豪邁情懷。它激勵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六、背誦、吟詠全詩,進一步領會詩歌精華。

語文教案望嶽7

  一、匯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透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後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絡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據註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註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嶽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麼?(這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三、總結。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裡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麼?

  學生自由發言。

  《春望》賞析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訊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濃淡淡,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訊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2、揭露官吏的橫暴

  3、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

  體會老婦的話對錶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匯入,簡介作者:

  1、介紹背景。

  2、簡介作者。

  二、出示教學目標:

  《石壕吏》簡案第1頁共2頁

  三、整體感知:

  1、質疑,畫出難懂的句子。

  2、談談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圖理解課文:

  1。根據圖畫找出對應句。

  2。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五、說一說:

  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複述課文——“走進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

  老嫗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賞音樂《家和萬事興》。

語文教案望嶽8

  1、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借物抒發的不同情感,學會意象—意境—詩情的鑑賞方法。

  2、教學難點:

  熟練掌握詩歌賞析四步法,學會透過此方法鑑賞詩歌。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行為設計意圖

  一、引入新課,介紹基本常識。多媒體展示詩歌賞析四步法:明背景、抓意象、析意境、賞手法。介紹杜甫基本情況,並引述詩的四時期,講解本詩寫作背景。做好筆記,課堂上應掌握基本的文學常識。讓學生對如何賞析詩歌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並對作者的生平等基本情況進行掌握。

  二、明詞義。講解重點字詞及詩歌的結構。對通假字、“陰、陽”二字等重點字詞進行講解,如“夫”的讀音。同時透過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這四部分分析詩歌結構,從中體會詩歌藝術特色。對重點字詞做好筆記,按照老師的教授步驟,對每一句詩的藝術特色進行賞析。掌握詩歌中重點字詞,有助於學生更好理解詩歌內涵,同時對每一句詩進行深刻的分析。

  三、抓意象。透過字詞的含義教學生如何領會詩歌的意象。如:“青未了”、“鍾”、“割”、“生”等字,讓學生明白作者為什麼這樣寫,這樣用字。欣賞多媒體泰山的畫面,在結合字詞的講解,讓學生抓住詩歌的意象,解答學生的疑問。字畫結合,有助於學生形象的理解這些字詞用的精妙之處。

  四、析意境多媒體繼續播放泰山的畫面,並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進入畫面中,老師結合第三部分的講解,深刻分析詩歌的意境,點明本詩歌的思想感情。學生會感覺到熱血沸騰,對祖國河山的熱愛,懷揣遠大抱負,這時可以運用“隨機點撥,因文入理”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賞析詩歌。透過運用“隨機點撥,因文入理”的方法。讓學生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並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和遠大抱負的願想。

  板書設計

  遠望設問由遠襯高雄偉高大

  (虛)

  近望擬人險峻神秀

  (實)

  望嶽

  細望對偶反襯神奇力量

  (實)

  願望想象抒發抱負

  (虛)

  評價原則:

  1、及時性,對學生的積極表現給於及時鼓勵;

  2、以鼓勵為主,多給於正面鼓勵;

  3、評價要公平、公正。

  透過上述兩張評價方案,學生可以從老師、小組長等處得到外界的評價,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一個自我評價,這樣有助於學生有針對性的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語文教案望嶽9

  一、教學目的:

  1、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探究文學作品風格與作家個人遭遇之間的關係。

  二、教學重點:

  1、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三、教學難點:

  理解詩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學物件:

  八年級學生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同學們,即將到來的十一假期,大家有什麼安排呢?讓同學自由回答,把話題引向“旅行”。說起旅行,我們國家的名勝古蹟可是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當屬“五嶽”最有名,正如“五嶽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明確:泰山

  2、介紹“泰山”,同時展示課件。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嶽,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泰山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數千年來,先後有十二位皇帝來泰山封禪。

  3、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講授新課:

  分兩步:先透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後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

  1、朗讀,強調字音、字形。

  2、解題: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

  逐句詮釋:(此詩雖是八句四聯,中間兩聯還是對仗,但它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1、“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表現詩人雖未得親歷其境,但久慕其名。接著解釋“岱宗”一詞,再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接句自問自答,“齊魯”是春秋的兩個諸侯國,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指泰山之色,請問,這表現了泰山的什麼特點?明確:青翠。“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又表現了泰山的什麼特點?明確:綿延不絕。整句話是摹寫泰山山脈臥於齊魯大地,那這就應該是遠望所見。

  2、“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兩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大家覺得這應該是虛寫還是實寫呢?明確:虛寫。表面上寫造物主獨鍾泰山,賦予之神秀之氣,而實際上抒發了詩人對泰山的賞慕有加。“陰陽”是指山的南、北兩面,這句話就是說:“山南山北,雖在同一時間,但一邊明亮如清晨,一邊卻陰暗如黃昏。”大家覺得這句話哪個字用得最好?為什麼呢?明確:“割”字,突出南陽北陰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躍然紙上。第四句應為實寫,極盡誇張之能事,寫泰山山勢之高峻。這一聯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那麼綜合起來,這句表現了什麼樣子的泰山呢?明確:神奇秀麗、高大。比較首句,詩人關注的焦點已經從整個泰山山脈發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這麼看來這句應是從那個角度進行“望”呢?明確:近望。

  3、總結:這兩聯可以概括為:泰山的整體形象。

  4、過渡:這是我們這個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當然,學習一首詩,重點還在於理解詩中的“情”,所以我們接下來看到詩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5、後兩句為本詩的第二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的是詩人的感受。

  “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這兩句詩亦景亦情,情由景生,這裡的景是指?明確:層雲、歸鳥。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這表達了怎樣的心情?明確:心情激盪。接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說明站在泰山上,視線如何呢?明確:眼界空闊。這一句是抓住了層雲和歸鳥這兩個景物細節來抒情,所以這一聯應為“細望所見”。

  6、接著詩人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請大家結合註釋理解這一聯的意思。明確: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那麼是站在一個什麼樣的角度,可以一覽群山呢?明確:俯視。接著是本課重點:結合寫作背景,啟發學生理解這一句的深層含義。讓學生各抒己見。(參考答案: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

  7、總結:這兩聯可以概括為:詩人的感受

  8、結合整首詩,進一步感悟詩人情感:討論問題一、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後遊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後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參考答案: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討論問題二、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裡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麼?

  學生自由發言。

  五、佈置作業:背誦這首詩,完成課後練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