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社會分享真快樂教案

小班社會分享真快樂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班社會分享真快樂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班社會分享真快樂教案1

  設計意圖

  幼兒喜歡成人的愛撫、逗引和親近,這就是最初的“集體欲”。當孩子精神上滿足了,身心才會健康成長。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離開了熟悉的家庭環境對幼兒園的一切感到陌生,個別幼兒出現不合群現象,這樣會影響幼兒個性的發展。根據這一現象,設計了《一起玩,真快樂》活動,由於小班幼兒年齡小,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我製作了幼兒喜愛的動畫形式的課件,併為幼兒準備了大量玩具,讓幼兒在玩中體驗大家一起玩快樂,並引導幼兒與同伴友好相處,培養幼兒合群、樂群的性格。

  教學目標

  1、透過活動使幼兒體驗,大家一起玩的快樂。

  2、引導幼兒與同伴友好相處,培養幼兒合群、樂群的性格。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共遊戲的快樂,樂意與同伴一起遊戲。

  4、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和睦相處並珍惜這份友情。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教學準備

  課件、磁帶、錄音機、大型積木、各種玩具若干。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給幼兒提供大家一起玩的機會。

  教學難點

  引導幼兒在遊戲活動中與同伴友好相處。

  活動程序

  1、匯入:小朋友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喜歡哪些小動物?今天,我們一起來學小動物走路好嗎?(小兔、小鴨、烏龜、小貓)我們剛才學了那麼多小動物走路,你們高興嗎?小朋友你們喜歡來幼兒園嗎?你們每天在幼兒園裡玩的高興嗎?小朋友,有個叫妞妞的小朋友她也上幼兒園了,我們一起看妞妞在幼兒園玩的快樂嗎?

  2、展開:放課件,幼兒觀看。

  圖一、妞妞獨自一個人在玩,小朋友這個小姑娘叫妞妞,你們看她在幹什麼?她和誰在玩?你覺得妞妞一個人玩快樂嗎?你喜歡怎樣玩?

  圖二、我們看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妞妞怎麼了?她為什麼生氣了?鼓勵幼兒想辦法:你可以和你的小夥伴商量一下,怎麼做才能讓妞妞不生氣,快樂起來呢?小朋友想的辦法真不錯,我們看妞妞的小夥伴是怎樣做的。

  圖三、來許多小朋友哄她(對不起,我們不是故意的,你別生氣了)妞妞看到小朋友態度那麼友好,就原諒了他們,也不生氣了。

  圖四、小朋友們拉起妞妞的手說:“妞妞,和我們一起玩去吧”

  圖五、妞妞和大家一起玩,真快樂呀!

  提問:

  小朋友你們覺得妞妞一個人玩快樂,還是和小朋友一起玩快樂?你喜歡一個人玩還是和大家一起玩,當你和小朋友玩玩具或做遊戲時,不小心碰到了別人或者碰壞了別人剛搭好積木時,怎麼辦呢?要向別人說:對不起,這樣別人才原諒你,喜歡你,才能成為好朋友。

  小結:

  剛才看了妞妞一個人玩不快樂,也沒意思和大家一起才是最快樂的,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許多玩具,小朋友要和大家一起玩看看是不是很快樂。

  幼兒玩玩具,體驗大家一起玩的快樂,教師巡迴指導幼兒,如發現一個人玩玩具,教師引導幼兒和大家一起玩。

  活動小結:

  請小朋友說:你剛才是怎樣玩玩具的(如我和XX XX小朋友一起搭積木了)(我和XX小朋友玩汽車了)小朋友和大家一起玩快樂嗎?大家一起玩玩具很高興,大家都成了好朋友,我們做個《找朋友》的遊戲吧!

  活動結束:

  幼兒聽音樂做《找朋友》遊戲,結束。

  活動反思

  根據小班幼兒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及小班社會教育目標生成了這一活動。為了避免單一說教的形式,我們採用了小班幼兒感興趣的故事的形式及直觀生動的'圖片等形式貫穿始終。以故事情節的變化激發幼兒的情感共鳴,在活動中引導幼兒在看看說說中感受體驗,自主建構社會經驗。運用一步步引導性的提問,讓幼兒在討論中調動已有的經驗,共享同伴的經驗,透過自己的感受,自主建構這些經驗、策略,產生情感共鳴。

  總之,無論是精神因素還是其他原因,共同的一點是缺乏交際的機會。所以,應激發孩子活潑的天性,讓他有一定時間和夥伴們玩耍。對於膽小的孩子應創造機會,鼓勵他多與人接觸。一個不合群的孩子是很難適應今後的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的。

小班社會分享真快樂教案2

  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要引導幼兒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分享”這一概念和行為,在人際交往中是很重要的一環,而小班幼兒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與同伴交流的意識。為了幫助孩子初步懂得與人和睦相處,感知與人分享是快樂的,在本次活動中,主要是引導幼兒學習與同伴分享食物、玩具。讓不善於用言語表達的幼兒透過動作、圖象等非言語的表達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感受,從而讓每個孩子都獲得表達的機會。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分享的樂趣。

  2、初步學會與人分享事物。

  3、初步培養幼兒有禮貌的行為。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事先讓幼兒與同伴分享自己帶來的水果。

  2、物質準備:PPT、一個蘋果、幼兒自帶食品或玩具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一個蘋果,談話引入。

  提問:

  1、小朋友,這是什麼?

  2、如果你有一個蘋果,大家都想吃,我們應該怎麼辦?

  (二)播放課件,分段閱讀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1、師幼一起閱讀PPT第一頁至第二頁,提問:

  圖上有誰?它在做什麼?。

  2、閱讀PPT第三頁,討論:

  小熊為什麼把蜂蜜藏起來?

  3、閱讀PPT第四頁至第七頁,提問:

  當其他小夥伴發現小熊沒有把食物拿出來時,是怎麼想的?

  4、閱讀PPT第八頁至第十頁,提問:

  為什麼小熊的臉上是笑眯眯的?

  小結:小熊把最喜歡吃的蜂蜜,與大家一起分享,所以大家都感到高興、快樂。

  (三)完整欣賞故事,進一步感知分享的樂趣。

  提問:如果你是小熊,你會怎麼做?

  (四)師幼共同討論、小結。

  1、如果你有好吃的東西,好玩的玩具,你會怎麼做?

  2、別人把好吃的東西,好玩的玩具和你一起分享,你會覺得怎麼樣?

  小結:我們關心別人,別人就會快樂。看到別人快樂,我們心裡就會高興。

  (五)活動延伸:與同伴分享自己帶來的食品或玩具。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設計圍繞孩子們最感興趣的玩具和食物展開,透過對話的形式讓孩子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共同分享一起玩玩具的樂趣。在此次活動中,大部分幼兒都積極地參與了遊戲和對話,親自體驗到了分享的快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