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通用20篇)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通用2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1

  活動意圖:

  在人不變的前提下,隨著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影子的大小、位置會有什麼變化?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開展此次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知道光和影的形成條件,在探索中瞭解物體、光源和反射面之間的關係。

  活動目標:

  1、感知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所產生影子大小之間的關係。

  2、準確地記錄人、太陽、影子之問的關係。

  3、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陽光充足的日子、戶外場地、記錄紙、自制的日晷、時(每隔一小時記錄一次)。

  2、經驗準備:知道太陽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瞭解了影子是在物體、光源、反射面三個條件下形成的;透過鐘錶與日晷對照,初步瞭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陽投影指示時問的工具等。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感知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所產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間的關係。

  活動難點:

  引導幼兒對影子的變化進行猜想與驗證。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活動前,教師在戶外選定地點,放置一個大鐘表和調置好的日晷。請幼兒猜測:假如上午9點,一個人面向太陽站立,他的影子會出現在哪兒?不同時問,太陽的位置會怎樣變化?影子會有什麼變化?

  2、驗證9點影子的位置。

  參加活動的幼兒每人負責畫一個時問段的影子,並在影子上記錄時間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點開始,請一幼兒選定面向太陽的方向站立,便於觀察太陽位置的變化,再請一名幼兒把他的影子畫下來。引導幼兒觀察人、太陽、影子的位置,特別是人與影子的連線點。

  3、根據9點的影子,再次猜測。

  “10點影子會出現在哪兒,影子會有什麼變化?”(影子逐漸變大)引起幼兒對問題的思考,然後進行驗證。

  4、11點影子在哪兒。

  同樣方法猜測、驗證。然後透過三次影子的記錄,引導幼兒觀察,太陽昇得越來越高,影子越小,反之,與之相反。感知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所產生影子大小之間的關係。

  5、12點的影子在哪兒。

  做完11點影子的記錄後,引導幼兒猜測12點的影子會在哪兒。(人的正背後)。

  6、猜測下午的影子在哪兒。

  記錄12點影子的時候,請幼兒再次猜測推斷下午的影子會有什麼變化?(影子又由小逐漸變大,而且左右影子對稱)然後逐一進行驗證。

  7、根據記錄結果,幼兒自己總結規律。

  記錄完影子後,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記錄結果,自己總結出太陽與影子的變化規律:太陽越低,影子越大;太陽越高,影子越小;太陽與人重疊時,影子最小。而且還發現了9點與15點的影子一樣大、10點與14點的影子一樣大、11點與13點的影子一樣大,左右對稱。

  幼兒對此活動很感興趣,一整天談論的話題都是影子,總是提醒老師:“範老師,快到時間了,該上樓頂畫影子了。”中午午飯後,迫不及待地上樓畫影子,午睡時,為了等待畫影子,興奮地睡不著。輪到每人記錄時,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畫壞。

  活動前,當教師提出“一個人面向太陽站立,他的影子會出現在哪裡”時,9個人出現了7種答案,都說自己是正確的。正因為答案出現的分歧比較大,想實驗的願望就越強烈,都想證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

  9點影子出現時,大家都驚訝了,“啊!原來影子在這呀!”在猜測10點影子時,答案只有“左右”之後,大家都能推斷出下一個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爭議。12點時,看到影子最短,然後猜測,“以後影子是什麼樣?”有人說長,有人說短,王郡桐小朋友說:“1點時你不就知道了嗎”。中午1點我請沒睡的i名幼兒上樓畫了影子。起床後,周岐傷心地哭了,“老師,為什麼不叫我?”當大家看到1點的影子後,一下推斷出以後每個時間段影子的位置了。

  從上午9點到下午3點每隔一小時,孩子們就畫一次影子。記錄全過程後,不用老師做任何講解,孩子們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結論:上午9點影子最大,以後越來越小。中午12點,影子落在人正背後,影子最小。下午1點後影子逐漸變大。也就是說,隨著太陽(光源)位置的變化,影子也在變化著,太陽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則相反。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很清晰地表達了這一變化規律。

  研究太陽、影子、日晷

  活動反思:

  “光和影”這個活動主要是教師從偶發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在借鑑他人經驗的基礎上,創新了活動。透過教師敏銳地觀察,捕捉到了有價值的東西,決定了下一次活動的發展方向。整個活動都是透過教師有效地觀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使活動一步步向前推進。

  不足之處:

  教師的提問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啟發性,只是表面性的提問,例如,“9點的影子在哪兒?”“10點的影子在哪兒?”同時,每小節活動之後及活動的最後教師沒有進行總結性的提升。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光的傳播速度比聲音快。

  2、能夠解釋雷電現象,激發關注生活中科學現象的願望。

  3、知道雷電天氣自我保護的方法。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故事掛圖、幼兒用書第1冊第44~45頁,雷電的錄影、圖片。

  活動過程

  1、謎語引出故事:兩個烏雲小娃娃,見面就吵架、轟隆隆,轟隆隆,一個一個嗓門大,吵呀吵,全哭啦,流出眼淚譁--譁--譁。

  2、教師引導幼兒聽故事,一起分析其中的科學道理。

  (1)教師先講述第一段故事,根據故事情節設計以下提問:這個故事講的是誰和誰之間發生的事?聲音妹妹指的是誰?光姐姐呢?她們為了一個什麼問題爭論不休?

  (2)引導幼兒討論:到底誰的傳播速度快?你怎麼知道的?繼續欣賞故事後半部分。

  (3)請幼兒看錄影:聽其中光與聲的傳播速度是多少?明白光的傳媒速度比聲的傳播速度快。

  3、與幼兒一起回憶生活中的風雨雷電現象,引導幼兒注意雨天的安全,知道怎樣躲避雷電。

  4、組織幼兒觀看幼兒用書,做遊戲"光姐姐和聲音妹妹",用自己創編的動作感受其傳播速度的不同。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創新思維能力,淡化了以知識傳授為重點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猜測——實驗驗證——得出結論。認識光是怎樣傳播的,進而順利理解影子形成的道理,解釋了生活中的疑惑。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親自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感受、體驗並內化。並讓學生親自設計實驗去驗證,在體驗中感悟科學探究的真正樂趣,減少學生對科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我組織學生分小組合作,做好觀察記錄,學生在活動中不斷有新發現。我讓每個學生在小組裡都承擔了任務,大家齊心協力完成了這次的科學探究活動,共享其中的苦惱和喜悅,給學生一個自主實驗的平臺。

  這一堂課我能順利按預定計劃完成了,課堂中學生參與的機會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每一節課,給學生提供一個好的體驗、探究的過程,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經過其他教師的指導和自己的課堂教學調整,這堂課使我學到了很多,也充分認識到要想使自己的教學不斷提高,今後我會好好地改革我的教法,讓我的科學課更精彩。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聲音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對於大班幼兒來說,聲音是十分熟悉的,在桌面遊戲時,孩子們總愛用不同的玩具敲擊,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並對聲音是怎樣來的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隨著幼兒年齡增長,說話的聲音也越來越大,有的甚至喜歡高聲尖叫。因此,我設計了這次科學活動,旨在透過活動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學習分辨什麼是好聽的聲音,什麼是噪音,感受聲音帶來的樂趣,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發揮幼兒想象力。同時也求使活動儘可能地遊戲化、多元化,充分發揮孩子的自主性。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關注生活中聲音的多樣性,用不同的方法使不同物體發出聲音,感受聲音帶來的樂趣。

  2、引導幼兒積極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發揮幼兒想象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感受聲音帶來的樂趣。

  活動難點:

  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發揮幼兒想象力。

  活動準備:

  1、鈴鐺、響筒、口哨、竹筷、木梳、玻璃杯、瓶蓋等等。

  2、錄製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

  (鳥叫聲、馬蹄聲、風聲、打雷下雨聲、笑聲、掌聲、牛叫聲、公雞報曉聲音、汽車喇叭聲、母雞帶小雞聲音、警車聲、加油聲、火車汽笛聲)

  3、沙錘、盤子、木碗、鍋蓋若干,人手一份,聽課教師各一份。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猜猜他是誰:請四名幼兒事先藏在遮擋物後面,分別對大家說一句話,大家根據說話的聲音,猜一猜都是誰在說話?)

  小朋友,仔細聽一聽,這是誰在說話?(請一幼兒說一句話)這是誰的聲音?(幼兒猜)小朋友真棒!再聽聽這又是誰的聲音?(四名幼兒一一說一句話讓幼兒才出是誰)

  二、基本部分

  1、玩一玩,讓物體發出聲音

  教師:人的聲音是各不相同,小朋友們都能根據不同的聲音猜出說話的小朋友是誰。小朋友這是什麼?(出示鈴鐺或三角鐵)我們來聽聽它是怎樣發出聲音的。(老師輕敲)老師用什麼方法使它發出聲音了?現在怎麼沒了聲音?(老師停止了動作,它就發不出聲音了)

  小結:原來物品要運動運動起來,它才會發出聲音,不動它,就沒有聲音了。

  2、感受聲音的不同

  (1)老師準備了很多物品,小朋友想不想跟它們做好朋友?這些東西很奇怪的,你如果不愛惜、保護好他,不和他做好朋友,他生氣了發出的聲音就不好聽了,想不想讓他們發出好聽的聲音?(一一出示響筒、竹筷、木梳、玻璃杯、瓶蓋等,請幼兒敲敲、聽聽,引導幼兒說出清脆的、低沉的聲音,高音、低音)。

  (2)老師改變敲物品的快慢,請幼兒聽聽有什麼變化。(節奏快、慢的聲音)

  (3)請小朋友說一說,除了剛剛聽到的這些有趣的聲音,生活中還聽到過哪些不同的聲音?(要求幼兒做出相應的動作)

  (4)出示口哨:小朋友,這是什麼?在哪裡會用到它?(做操的操場上、比賽場上、戶外活動時……)在這些場合,它都能幫助我們。如果老師在上課,它突然冒出聲音來會怎樣?(讓幼兒討論)

  小結:原來不同的物品發出的聲音各有不同,物品敲動的快慢也使聲音的節奏不同,如果我們使用不當,就會成為噪音。老師經常要求小朋友不要大聲喊叫,上課用適量的嗓音讀書,為什麼?(要保護好自己的嗓子)

  3、聽錄音,想象感受聲音的多樣性

  教師:生活中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我們來聽聽這是什麼聲音。聽到這些聲音,你們會想象到什麼事物?

  (1)鳥叫聲:這是什麼聲音?想一想,鳥兒會在哪裡快樂的歌唱?我們也來做一隻快樂的小鳥怎麼樣?(引導幼兒模仿鳥叫的聲音,做出鳥飛的動作)

  (2)馬蹄聲

  (3)風聲

  (4)笑聲

  (5)掌聲

  (6)打雷、下雨聲

  (7)牛叫聲

  (8)公雞報曉聲音

  (9)汽車:聽到汽車的聲音,你能想象是什麼場景?在什麼地方?

  (10)母雞帶小雞聲音:去捉蟲子

  (11)警車聲:警車出動,去抓壞蛋了

  (12)加油聲:運動員在賽場比賽

  (13)火車汽笛聲:火車在鐵軌上飛馳

  小結:不同的聲音能告訴我們不同的事情,我們可以根據聽到的聲音想一想,猜測發生了什麼事情。

  三、結束部分

  小朋友,老師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聲音組成了一個小小的樂隊,我們一起來演奏吧!(一一出示道具,讓幼兒聽聽聲音,說出相應的象聲詞。)(分組發放道具)

  小小樂隊

  我的沙錘沙沙沙,我的盤子叮叮叮,我的小碗砰砰砰,我的鍋蓋鐺鐺鐺,有趣的聲音一起來,沙沙砰砰叮叮鐺,真呀真熱鬧!

  小結:小朋友,生活中有各種各樣有趣的聲音,小朋友們以後仔細觀察,試著模仿,就會發現很多樂趣。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內容貼近幼兒生活,適合幼兒年齡特點。我在活動開始時,設計了猜一猜的遊戲引出課題,然後出示了鈴鐺、響筒、口哨、竹筷、木梳、玻璃杯、瓶蓋等簡單直觀的教具,讓幼兒對聲音產生興趣,分別感受各種聲音的不同,將目標重點牢牢抓住。在這一環節,還抓住了一個教育契機,透過口哨出現的不同場合,讓幼兒自己分辨什麼是噪音,聯絡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什麼聲音不應該出現的場合,引申到讓幼兒知道怎麼保護好自己的嗓子。接著透過分辨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聲音,鳥叫聲、馬蹄聲、風聲、打雷下雨聲、笑聲、掌聲、牛叫聲、公雞報曉聲音、汽車喇叭聲、母雞帶小雞聲音、警車聲、加油聲、火車汽笛聲,讓幼兒感受聲音的多樣性。最後透過探索--發現—操作,讓幼兒在演奏中發揮幼兒想象力,從而達到目標的難點。整個活動設計合理,環環相扣,重難點把握得當,幼兒在自主的探索中、在輕鬆遊戲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參與的積極性高。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透過活動,讓幼兒瞭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2、透過各種嘗試活動和操作活動,激發幼兒對周圍世界的探索興趣。

  二、活動準備:

  1、大鼓一面,大米、豆子,串鈴、響板、碰鈴等樂器。

  2、錄音機、磁帶

  三、活動過程:

  (一)聲音的產生

  ①請幼兒閉眼,老師自我介紹。你們聽見老師的聲音了嗎?(聽見了),用什麼聽見的?(耳朵)敲鼓,什麼聲音(鼓聲),耳朵真能幹。

  ②聲音是從哪裡發出的?

  喉部經聲帶,嘴巴變形後發出的聲音。

  ③出示鼓?(敲)聽見了聲音,(摸)鼓面振動,產生聲音。

  幼兒手摸喉部,不發出聲音(沒有什麼感覺)手模喉部,問客人老師好:喉部聲帶振動發出聲音,豐富詞彙:振動

  (二)小實驗

  1、讓6組孩子分別用不同的物品進行實驗,並讓物品發出聲音。讓幼兒動腦用什麼方法使物品發出好聽聲音的?(敲、碰、敲擊、打等)讓幼兒自己總結並發表自己的實驗結果.

  2、情境表演

  大米(由老師扮演):“小朋友們,我是大米,我可是個舞蹈家,你們想不想看我跳舞呀?”

  把大米放在鼓上,放音樂<<拔根蘆柴花>>,敲擊鼓面,大米在鼓面上跳舞。

  (引導幼兒感知大米的跳動是因為鼓棒敲擊鼓面,使鼓面振動才讓大米跳起來的。

  (三)分辨聲音

  1、教師分別播放好聽的音樂及雜亂的音樂,請幼兒聽聽有什麼感覺。樂音:好聽舒服愉快……噪音:難聽刺耳……

  2、學會分辨什麼樣的聲音是樂音?什麼樣的聲音是噪音,噪音對人身體有害?教育幼兒不要大聲說話,要保護聲帶,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

  (四)使用聲音

  教師和幼兒一起用會發出聲音的物品配上音樂表演。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教師能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的興趣設計的嘗試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較強的科學學習活動。整個活動內容新穎,有創意,組織的形式靈活,能隨機應變。而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與組織者,沒有過多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在活動中成為真正的主人。這次活動提高了幼兒的思維靈活性,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幼兒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的學習態度。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瞭解光的種類、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

  3、激發幼兒探索光的奧秘的興趣。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透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光的種類、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難點:能理解淺顯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動準備:

  1、水、玻璃杯、小鏡子、水盆、硬幣、手電筒

  2、活動記錄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兒兩張

  3、多媒體課件:各種照明燈、浴霸、歌廳裡的燈光、裝飾的彩燈、港口和馬路上的訊號燈。

  活動過程:

  一、瞭解光的種類:

  1、設定場景(使室內變暗)師:提問:&quot;小朋友,屋裡為什麼變暗了?幼兒:“沒有光了,所以屋裡變暗了”(開啟燈)提問:為什麼屋裡又亮了?幼兒:因為有燈光了,所以屋裡變亮了。師:那麼,你能說說你都見過那些光呢?

  2、幼兒說出自己見過的那些光(太陽光、月光、星光、燈光、閃電光、x光、火光、鐳射、熒光棒、螢火蟲發出的光等等)。

  教師小結:讓幼兒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兩種。

  自然光:像太陽光、月光、星光、火光、閃電光、螢火蟲的光是自然界產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燈光、鐳射、x光、螢光棒的光是人們製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認識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師:下面我們來做幾個小實驗,看看光是怎樣走路的?

  實驗(一)、將活動室窗戶遮住使室內變暗,開啟手電筒,讓幼兒觀察手電筒的光是怎樣走路的?幼兒(手電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師小結:這是光的第一個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過去的,比如:太陽光、月光、手電筒的光、應急燈的光等等,因此,這種光的照射過程成直線的現象稱之為直射現象。

  實驗(二)、讓幼兒在有陽光的地方玩小鏡子、水盆裡的水。師:小朋友邊玩觀察光發生了哪些變化?幼兒(發現小鏡子反光,發現水盆裡的水也反光、發現小鏡子讓光拐彎了)。

  師小結:這叫光的第二個特性:光的反射性。

  實驗(三)、把硬幣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導幼兒觀察硬幣和筷子的變化,幼兒(我發現筷子彎了、我發現硬幣從玻璃杯側面看變得很大,從玻璃杯的上面看沒變)。

  師小結: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這是由於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陽光會照在地上,我們身上,也會穿過清水照進水裡,可是水和空氣不一樣,光鑽進水裡,走得慢了,也發生了一點變化,我們的眼睛看下去,水裡的筷子好像變彎了,其實是光在和我們做遊戲呀!是光的第三個特性:光的折射

  師與幼兒一起總結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並讓幼兒做記錄。

  三、討論光的用途:

  師:人們利用光的這些特性發明瞭許多有用的東西,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

  1)、幼兒觀看多媒體課件瞭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娛樂、裝飾、用作訊號等。

  2)、讓幼兒說說自己還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幫助找東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診療、美容、科考、照相、紅外線烤箱可以烤東西;紅外線還可以治病、紫外線可以消毒、殺菌。在醫院裡,人們可以用鐳射進行光治療。

  3)、鼓勵幼兒長大後探索、發現更多的沒有被人類發現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發明更多有用的東西,造福人類。

  四、活動延伸

  請幼兒將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光的用途畫到記錄紙上。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大班幼兒對光的現象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但是他們對這些現象的產生不理解,也很有興趣很願意透過實驗來探索一些光的奧秘,為了滿足幼兒的求知願望,我設計了這次活動。

  活動目標:

  1、瞭解光的種類、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激發幼兒探索光的奧秘的興趣。

  3、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水、玻璃杯、小鏡子、水盆、鐵環、放大鏡、硬幣、手電筒、三稜鏡、吹泡泡液等。

  2、多媒體課件(一):各種照明燈、浴霸、歌廳裡的燈光、裝飾的彩燈、港口和馬路上的訊號燈。

  課件(二):醫用的胃透鏡、x光、鐳射、汽車的反光鏡、潛艇的潛望鏡、南極考察用的冰透鏡、照相機、放大鏡等。

  活動過程:

  一、設定場景(拉上多媒體教室的窗簾使室內變暗)師:提問:"小朋友,屋裡為什麼變暗了?"幼兒:

  "沒有光了,所以屋裡變暗了;"(開啟燈)提問:"為什麼屋裡又亮了?"幼兒:"因為有燈光了,所以屋裡變亮了"。師:"那麼,你能說說你都見過那些光呢?"

  1、瞭解光的種類:幼兒說出自己見過的那些光(太陽光、月光、星光、燈光、閃電光、x光、火光、鐳射、熒光棒、螢火蟲發出的光等等)。師講解:像太陽光、月光、星光、火光、閃電光、螢火蟲的光是自然界產生的光叫自然光,像燈光、鐳射、x光、螢光棒的光是人們製造出的光叫人造光。讓幼兒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兩種。

  2、探索光的特性:師:"下面我們來做幾個小實驗,看看光是怎樣走路的?"

  (一)、將活動室窗簾拉上,使室內變暗,開啟手電筒,讓幼兒觀察手電筒的光是怎樣走路的;還可以在有太陽時,在窗玻璃上貼上一塊中間剪有洞的黑紙,讓幼兒觀察太陽光是怎樣射進來的?幼兒:"手電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太陽光是直著射進來的。"師:小結這是光的第一個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

  實驗(二)、(拉開窗簾)讓幼兒在有陽光的地方玩小鏡子、水盆裡的水。師:"小朋友邊玩觀察光發生了哪些變化"?幼兒:"我發現小鏡子反光,""我發現水盆裡的水也反光""我發現小鏡子讓光拐彎了"。師小結:這叫光的第二個特性:光的反射性。

  實驗(三)、把硬幣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導幼兒觀察硬幣和筷子的變化,幼兒:"我發現筷子折了";"我發現硬幣從玻璃杯側面看變得很大,從玻璃杯的上面看沒變"。師告訴幼兒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是光的第三個特性.

  師與幼兒一起總結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

  3、討論光的用途:

  師:"人們利用光的這些特性發明瞭許多有用的東西,給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們。"幼兒觀看多媒體課件(一):瞭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娛樂、裝飾、用作訊號等。

  (二)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診療、美容、科考、照相等。師接合課件依一介紹光的這些用途。讓幼兒說說自己還知道光有哪些作用?幼兒:"作手影、幫助找東西"。

  4、遊戲:用泡泡液吹泡泡和用三稜鏡反射太陽光,讓幼兒觀看光的顏色:紅橙黃綠青藍紫。

  5、小製作;變色陀螺或潛望鏡。

  6、鼓勵幼兒長大後探索、發現更多的沒有被人類發現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發明更多有用的東西,造福人類。

  活動反思:

  本活動幼兒很喜歡,都能積極參與,探索興趣很足,很願意做實驗。也懂得了許多關於光的知識,明白了光的這些特性。但內容有點多,時間稍長,所以建議將光的顏色部分探索和製作變色陀螺另設一課時。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7

  活動背景:

  我們班的孩子活潑、好動,喜歡遊戲、喜歡探索,因此我設計了這堂科學活動:《手電筒的光》,讓孩子們在遊戲中產生對光的興趣,透過遊戲來發現問題,在實踐操作、探索中初步瞭解光的穿透現象,嘗試邊操作邊記錄實驗結果。頭一天在班上我出示了手電筒,告訴了孩子們我們可以和手電筒做好多的遊戲,引起了孩子的興趣。第二天已經有一部分孩子帶來了手電筒,在收集手電筒階段就印證了我的猜想,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每天都催著我,問我:“老師什麼時候和手電筒交朋友呀?”,由於手電筒收集了幾天,第四天,在孩子的再次催促下,活動開始了。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設定情景,引起幼兒對光的興趣。

  遊戲:踩光、追光,老師變魔術

  一會兒老師用書把光遮住了,小朋友找不到光,就問:(“光怎麼不見了啊?”“老師你把光關掉了嗎?”)

  師:“沒有啊,你們看光不是還亮著嗎?”

  (那我們怎麼看不見光了呢?,書把光遮住了,光照不過來了。)書能把光遮住,那這個塑封紙也能把光遮住嗎?

  (一開始,孩子們都很興奮、很高興,注意點都集中在老師的手電筒上,所以我創設出遊戲的環節滿足孩子的這種需要,透過遊戲,引發了他們的思考:咦,真奇怪,怎麼有的東西手電筒的光穿不過去,而有的東西手電筒的光卻能穿過去啊?)

  二、讓孩子動手試一試:幼兒探索,分組實驗,並記錄實驗結果。

  1、師:今天老師這裡準備了好多東西,有鏡子、皮球、木盒、積木啊等東西,你們想想看,在這些東西中,你覺得有哪些東西手電筒的光是能穿過去的,哪些東西手電筒的光是不能穿過去的?(幼兒討論)

  師:說說你們的猜想(每一個物體都有孩子說可以和不可以)

  2、剛才小朋友都動腦筋進行了猜想,現在要請你們來動手試一試,並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光能穿過的請你用一種符號記錄,不能穿過的用另一種符號記錄。

  (孩子開始興致勃勃地實驗,有個別孩子很可愛,將手電筒倒扣在東西上,後來才發現這樣看不到透過去的光。當孩子發現手電筒的光能穿過老師準備的木盒時他們都十分驚訝!)

  3、交流實驗結果,有不同意見的小朋友再次驗證。

  (交流中發現有的孩子用“√”“x”來記錄,有的用“□”“△”來記錄,有的用“和○”來記錄,有的用“+”“-”號來記錄,還有的用“J”“L”來記錄等等。在老師的引導下,小朋友表述的語言都較準確、完整。)

  4、.教師引導,激發幼兒回憶:剛才你們有沒有發現什麼有趣的事情。

  (“光穿過去變淡了”,“光變顏色了”)

  5、在哪裡見到過光?

  DD:太陽光、月光

  QQ:家裡的燈光,街道上的燈光

  AA:蠟燭光

  HH:螢火蟲的光、火光

  XX:舞臺上的燈光

  ZZ:鐳射

  三、結束活動

  今天小朋友都非常動腦筋,觀察的也很仔細,光還有很多秘密,大家以後還會發現更多更多。剛才小朋友說在看節目的時候看到過舞臺燈光,我們就來玩一個“演員”和“舞臺燈光師”的遊戲。

  手電筒聽命令:

  演員的動作跳到哪裡,光就要照到那裡。

  (孩子們將手電筒開啟,當看到一束束光線在舞臺上交匯時可高興了,興奮地叫道:我的光和你的光碰到一起了,真有趣!)

  四、延伸活動

  師:現在老師把手電筒放在我們的探索區裡,我們的探索區裡還投放了許多不同的東西,小朋友可以去試一試哪些東西手電筒的光能透過去,哪些不能。

  (將這個問題抓住,延伸到區域活動,讓孩子繼續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教師把問題升級了)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感知光、物體、影子三者之間的位置關係。

  2、在不斷操作中能控制影子的動態變化。

  3、在影子實驗中勇於嘗試,積極動腦。

  活動準備:

  1、在牆上貼數根紙條當做竹竿。

  2、在距離牆40釐米處拉一根繩子,在繩上掛上幾個小猴子圖片。

  3、手電、記錄單、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師幼互動遊戲,激發幼兒興趣。

  播放音樂《猴子爬樹》,師幼按節奏做爬竹竿的動作。

  二、探索光、與影子的奧秘。

  1、出示小猴子圖片、手電等。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都做了小猴子爬竹竿的遊戲,這裡也有許多小猴子,它們也會爬竹竿,可是今天小猴子想讓它的影子學會爬竹竿,你們願意嗎?怎麼樣才能讓小猴子的影子爬到“竹竿”上去呀?

  2、教師:你能用手電筒把小猴子的影子投到“竹竿”上去嗎?

  3、幼兒嘗試,教師鼓勵幼兒透過除錯手電光源的辦法將小猴子的影子投射到“竹竿”上。

  4、幼兒集中交流。

  教師:你是怎麼讓小猴子的影子投到竹竿上去的?手電筒從哪裡照過去?為什麼有的人用了手電筒,“竹竿”上卻沒有小猴子的影子呢?

  5、幼兒再次嘗試用手電投射小猴子的影子。

  三、讓幼兒嘗試改變猴子影子的位置,進一步感知光、物體與影子之間的關係。

  1、教師:小猴子的影子都能爬到“竹竿”上了,你能讓小猴子的影子站在“竹竿”的最下面嗎?

  2、教師:你能讓小猴子的影子再爬到“竹竿”的最頂上嗎?

  3、幼兒再次嘗試。

  4、教師:你是怎麼做到的?請幼兒在集體面前展示自己的操作結果。

  5、教師:小猴子這次想讓影子和我們一起玩音樂遊戲,請你跟著音樂讓猴子的影子來爬“竹竿”。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9

  活動目的:

  1.對探索光感興趣。

  2.積極探索,感知光的穿透現象。

  3.能大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並嘗試記錄不同的發現。

  活動準備:

  物質材料準備:(1)手電筒幼兒每人一支,並學會使用。

  (2)活動前教幼兒學會用壓花機壓花。

  (3)各種顏色的彩色紙、白布、“我的記錄表”、彩色筆、壓花機、石頭、一段舞臺燈光影片、糖紙、各色布、透明紙、水果泡沫網、各種顏色的布、各種玩具。

  (4)供幼兒操作的桌上鋪上白布、展示記錄表的底板。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觀看影片激發幼兒對探索光的興趣。

  1.播放燈光影片,激發幼兒好奇心,引起幼兒的興趣。

  2.提問:剛才的燈光秀,你都看到了什麼?

  3.討論:如果用一張白紙擋住手電筒,它還能發光嗎?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

  1.手電筒的光透過白色的紙會發光(同時一手拿手電),透過這些彩色紙,(教師拿出彩色紙,邊說邊拿,不要故意說老師準備了彩色紙,環節的遞進要儘量的不著痕跡)(把紙蓋在手電上,暗示操作方法)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既是提問又是過渡)

  2.請小朋友猜一猜,分別用紅色、綠色、……色的紙蓋在手電上,(邊說邊指著記錄表相應的位置)你覺得會看到什麼顏色的光,就用彩色筆塗在對應的格子裡。(記錄卡和色筆放在桌子上)

  3.記好了嗎?光猜測可不行,要透過驗證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請小朋友4個一組帶上記錄卡去操作試一試,並在格子裡記錄你的實驗結果,聽到音樂停止時請把東西都放回籃子裡,回到我身邊。

  4.幼兒進行實驗:用手電筒的光透過這些材料,會發生什麼變化。(手電筒前面放上紅色的紙,光就變成紅色;手電筒放上藍色的紙,光就變成了藍色了……)

  5.幼兒將自己的記錄結果寫在“我的記錄表”上。

  6.評價:誰願意來說說你的實驗結果。(請一個幼兒帶上記錄卡上臺發言)有誰和他的結果是一樣的,請舉手。

  7.教師小結:手電筒的光透過彩色紙,變出了各種各樣顏色的光,跟我們剛才看的燈光秀裡面的顏色一樣的美。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再次感知光的穿透現象。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師還帶來了什麼?(是各種各樣的玩具)

  2.討論:玩具、手電筒一起玩一玩,光還會有什麼變化呢?

  3.實驗:用玩具和手電筒玩玩,看看光還會有什麼變化?邊實驗邊記錄“我的發現”。( 常規強調,音樂停時請把東西放回籃子裡,回到我身邊)。

  4.教師評價:你成功了嗎?誰願意來說說你變出了什麼形狀的光?(請4——6個幼兒發言)(如:用有孔的玩具和手電筒一起玩,光變出了好多小湯圓;光變出了一朵花,手電筒動花也會動……)

  5.師幼一起得出的結論:手電筒的光透過玩具,不僅顏色會變,形狀也會變。

  6.幼兒自由操作。引導幼兒再次感知光的穿透現象。

  7.教師小結:光透過(射在)不同形狀的圖案(物體上)能發出不同形狀的光。

  四、透過PPT小影片瞭解光在生活中的運用。

  五、活動延伸:

  1.劇場要舉辦一場燈光秀,讓我們也來做一回燈光師吧,請小朋友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到舞臺後來。

  2.佈置舞臺場景,播放音樂。請教師配合拉起白布,讓幼兒把手電筒的光照射在白布上,發出不同顏色、形狀的圖案。幼兒隨音樂舞動燈光。

  3.音樂停活動結束:燈光秀結束了,讓我們問問評委老師們,我們的燈光秀精彩嗎?請給我們掌聲!謝謝大家!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在實驗、觀察中認識光的七種顏色,從而對光的現象產生興趣。

  2、培養獨立操作的能力。

  3、學習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一種事物的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

  4、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5、透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1、一張大的彩虹圖。

  2、三稜鏡、平面鏡、大碗(裝上水);剪刀、七色盤、小棍、透明膠;吹泡泡的工具每人一套。

  3、相關電腦課件。

  【活動過程】

  一、教師提問,引起幼兒興趣:

  1、你看見過什麼顏色?

  2、你知道光是什麼顏色?

  3、猜猜用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光的顏色?

  二、實驗:七色光。

  實驗1:美麗的光。

  1、用三稜鏡的平面對著太陽,可看見光透過三稜鏡後折射在白紙上的各種色彩,從而瞭解光的顏色。

  2、大碗裡裝上水,將鏡子斜放在碗裡,讓陽光透過水照在鏡子上並反射到白牆上,能看到七色的彩虹。

  教師引導幼兒一邊觀察一邊討論光的顏色。

  實驗2:吹泡泡。

  1、引導幼兒邊玩邊觀察泡泡在太陽光下呈現出哪幾種顏色?

  2、人造彩虹:豔陽下,捏住水管口,使水呈霧狀噴向天空出現彩虹,觀察其顏色。

  實驗3:七色轉盤。

  1、師:你們看,這個圓盤靜止時有哪幾種顏色?他們的顏色有什麼區別?

  如果讓這些圓盤轉動起來,會出現什麼顏色呢?看看不同圖案的轉盤轉起來有沒有不同的色彩。

  2、幼兒邊玩轉盤邊思考:當七色轉盤轉動時我們的眼睛看見什麼顏色?為什麼?

  3、教師小結:光有七種顏色,當它們一起飛快轉動時我們會看到白色的光。

  三、演示課件為幼兒介紹光在生活中的各種用途。

  1、紅外線烤箱可以烤東西;紅外線還可以治病。

  2、紫外線可以消毒、殺菌。七色

  3、在醫院裡,人們可以用鐳射進行光治療。

  小結:光的作用真不少。希望小朋友們從都能熱愛科學,愛探究,多動腦筋去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問題,長大後利用光為人類做更多更有益的事。

  【活動延伸】

  1、觀察泡泡畫出彩虹或泡泡。

  2、手工製作:七色轉盤。

  【活動反思】

  近期執教的一節大班科學活動《奇妙的七彩光》,和《指南》中的很多要求相吻合。如:⒈能夠透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發現並描述不同種類物體的特徵或某個事物前後的變化。⒉能用一定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⒊能用數字、圖畫、圖表或其他符號記錄。⒋探究中能與他人合作與交流。⒌能發現常見物體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節來自主題《七彩世界》中的科學活動,旨在利用三稜鏡折射陽光的原理髮現光有七種顏色,對光的自然現象產生興趣。另外,還能樂意探索,與同伴一起討論,並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活動的選擇、設計、組織過程都和《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目標相吻合。原以為孩子在這一過程中玩的開心,也發現了一些秘密,活動組織的還算成功。但經過沙老師的指導後,才發現任然存在很多問題。

  問題一:環節不夠緊湊,問題設計不夠精煉。

  第一環節透過提問匯入,預設的問題“知道光是什麼顏色嗎?”和第二環節交流記錄猜測的顏色類似,需要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所以在匯入環節僅需讓幾名幼兒說說後,老師請大家一起去記錄自己的想法。孩子們記錄好後,給一點時間,讓孩子們相互交流,滿足孩子們想說、樂說的需要。

  問題二:沒有指導幼兒正確使用三稜鏡的方法。

  活動前由於沒有和孩子討論三稜鏡的使用方法,出現了有孩子用眼睛對準三稜鏡直視太陽的情況,而且有的孩子不知道該如何使用讓三稜鏡進行反射,沒能在牆上反射出七色光。在幼兒操作實驗前,就需要講清楚拿三稜鏡的方法以及使用三稜鏡觀察的方法,提醒幼兒保護眼睛,提高孩子們使用成功的機率。或者進行兩次實驗,在第一次實驗後讓孩子交流自己實驗成功的方法,讓更多孩子可以體驗到探索帶來的成功感,也發現物體結構和功能之間的關係。

  問題三:操作記錄表的提供不夠恰當,活動中提供了兩人一份的操作記錄表,不能很好的表現出幼兒自己的想法。可以提供人手一份操作記錄表,供幼兒記錄自己的猜想以及實驗結果。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們自己直觀的發現其中的變化,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們積累記錄的經驗。

  問題四:教師的語言不夠嚴謹,科學素養不夠。怎樣解釋三稜鏡反射後的色彩、三稜鏡的形態如何表述清楚,這些都需要教師能用簡潔、科學嚴謹、易於幼兒聽懂的語言表述。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不僅是粗淺的備活動,而是深入思考,瞭解活動中的價值點並進行準備。另外,也需要在平時加強對科學知識、科學素養的學習。

  問題五:活動不夠深入,缺少引導。

  在孩子們都觀察到三稜鏡顏色時,觀察到三稜鏡有哪些顏色適合,還可以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比較,反射後的顏色是否有規律,如果有,有怎樣的規律,從而幫助幼兒發現光的規律。

  問題六:缺少拓展

  “這麼有趣的“七彩色”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看到過呢?”“還有哪些物品也會產生七彩色呢?”“彩虹是怎麼形成的呢?”多幾個這樣的問題,就可以將原本源自幼兒生活中的活動又迴歸於幼兒的生活中,引發幼兒對生活中這一現象的關注,引發幼兒今後對一些科學現象的探索。此外,還可以在科學區投放一些材料,引導孩子繼續用其他材料去探索製造“七彩色”的方法,讓活動仍有延續。

  雖是一節在我們成人看似簡單、習以為常的科學活動,但組織下來後仍然會存在許多問題。內容的選擇、要求雖與《指南》相符,但落實到自己組織的活動中,則仍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可見在今後的工作中需要進一步加強自身學習,加強教育教學的能力,讓孩子在這些有價值的活動中能習得更多有效的經驗。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體驗聽診器可以使聲音放大的現象,產生操作興趣。

  2、產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準備:

  聽診器1-3個,塑膠漏斗,像皮管,酸奶杯,線,回形針。

  過程:

  1聽聽說說:

  引導幼兒把手放在胸膛上,感覺心臟的跳動。

  引導幼兒趴在同伴的胸前聽一聽心臟跳動

  的聲音。

  鼓勵幼兒戴上聽診器聽一聽同伴,老師心臟的跳動聲。

  ——“用聽診器聽到心臟的跳動聲和趴在前用耳朵聽到的心臟跳動聲有什麼不同?”

  小實驗:

  教師提問。

  ——“我們能運用桌上的材料來做一個傳遞聲音的實驗嗎?”

  教師示範製作方法:在倆個酸奶杯低各挖一個小洞,用線穿過,再用回形針卡住。

  幼兒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打電話遊戲:

  用自制電話通話。

  教師引導幼兒用手握住線。

  ——“你發現了什麼現象?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

  教師小結:聲音是透過線來傳播的,如果把線握住,聲音就傳不過去了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12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探索興趣,對提出的疑問喜歡動腦筋探究

  2、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去探索發現"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試著總結出"聲音是透過物體的震動而產生的"這一理論。

  活動準備:

  科學發現室、實驗記錄本、筆

  活動建議:

  1、教師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想去探究的興趣

  2、教師提出要求,大家一起做實驗,並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要求:

  1)以每個小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個負責的組長,把組員觀察發現到的問題和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可用圖來表示。每個組的成員要積極的動腦筋找答案,配合組長。

  2)用驗法來摸一摸、做一做、聽一聽、想一想,找一找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什麼樣的物體可以發聲。並把它們記錄下來。

  3、大家交流自己探索發現到的結果,找到的答案。

  小結:小朋友們說了那麼多,其實啊,聲音是物體透過震動而產生的,我們如果不去敲打它,不去碰它,物體自己在那是不能發出聲音的。知道了這個原理以後,我們可以再去試試哪些物體可以發出好聽的聲音,也叫樂音;哪些物體發出來的聲音很刺耳,讓人聽了很不舒服,這叫做噪音。

  4、活動可以繼續延伸,讓幼兒帶著問題去進一步探索,讓幼兒對聲音產生濃厚的興趣。

  活動反思:

  在《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教學中,我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圍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材料和時間,讓學生先根據已有經驗進行猜想,然後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展開觀察實驗活動,從而瞭解聲音的產生與物體的振動有關,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結論。一開課我讓學生靜下來,仔細聽教室中發出的各種聲音,激起學生對聲音的興趣。並問學生關於聲音,你們想進一步瞭解什麼問題呢?引發學生走入聲音世界,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現了科學知識的學習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透過學生活動主動建構的。“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去思考問題,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想辦法使尺子和橡皮筋發出聲音。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猜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讓學生由“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究”發展,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體現了新課程提倡的的`合作學習的方法。在交流討論聲音產生的共同規律時,引導學生對相互之間實驗情況、記錄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評價,在觀察、比較、討論、交流中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學生透過這樣的實驗,不僅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而且能夠透過親身感受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絡,經歷了研究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13

  大班科學活動:

  尋找聲音

  設計意圖:聲音無所不在,無所不有。對大班幼兒來說,聲音是熟悉的,但對於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卻又是陌生的,另一方面,隨著幼兒年齡增長聲音也越來越大,有的甚至喜歡故意大聲尖叫。為了培養幼兒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的學習態度和思維的靈活性及動手操作能力,學會分辨什麼樣的聲音是好聽的,什麼樣的聲音是噪音,培養良好的說話的習慣。讓幼兒能在輕輕鬆鬆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和提高,成為活動中真正的主人,我設計了這個嘗試性、操作性、探索性都比較強的科學學習活動。

  活動目標:一、透過本次活動,讓幼兒瞭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二、學會分辨什麼樣的聲音是好聽的,什麼樣的聲音是噪音,培養良好的說話的習慣。

  三、透過各種嘗試活動和操作活動,激發幼兒對周圍世界的探索興趣。

  活動準備:

  1、小鼓、小鈴、盤子、碗、小勺子、各種瓶子、空的盒子、米、豆子等若干。

  2、錄有聲音的磁帶一盒,錄音機一臺。

  活動過程:一、尋找聲音

  1、透過遊戲,激發幼兒對聲音的.興趣。

  教師請四名幼兒事先藏起來,分別對大家說一句話,請大家猜猜是誰在說話。

  教師提問:你是怎樣知道的?(引導幼兒感知,每個人說話的聲音都有自己的特點。)

  教師提問:你是用什麼發出聲音的?(引導透過各種方法:摸、發聲看讓幼兒認識身體的發聲器官——喉。並且知道人是透過喉的震動發出聲音的。)

  2、讓幼兒自由探索,透過碰、打、敲等方法讓各種物體發出聲音,知道物品發出聲音是由多樣物品碰撞發出來的。

  3、讓幼兒透過實驗,知道聲音的產生必須是多樣物品碰撞後產生震動發出聲音。

  情境表演:大米(由老師扮演):“小朋友們我是大米,我可是個舞蹈家。你們想不想看我跳舞啊?”

  將紅米放在鼓面上,用鼓棍敲擊鼓面可以看到鼓面上的紅米在跳動。

  提問:小朋友們,大米是個舞蹈家,她是怎樣在舞臺上跳舞的?(引導幼兒感知大米的跳動是因為鼓棍敲擊鼓面使得鼓面震動才讓大米跳起來的。)

  實驗3:讓鑼、撥、鋼琴、鼓等樂器發出聲音後馬上阻止震動,發現震動消失聲音也消失了。使幼兒知道聲音是透過震動產生的。

  二、製造聲音

  1、讓幼兒嘗試讓所有的物品發出聲音。

  2、引導幼兒交流自己的操作及發現。

  3、讓幼兒透過進一步自由探索,知道不同材料的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三、分辨聲音

  1、教師播放兩段錄音,請幼兒聽一聽有什麼不同的感覺?

  2、學會分辨什麼樣的聲音是好聽的,什麼樣的聲音是噪音,教育幼兒在活動中輕輕地說話,避免產生噪音,養成良好的說話的習慣。

  四、使用聲音

  教師和幼兒一起用自制的會發出聲音的物品配上音樂表演。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1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瞭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不同材料的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2、發展幼兒的聽辨能力,激發幼兒對周圍世界的探索興趣。

  3、培養幼兒良好的說話習慣,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4、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重點:

  讓幼兒瞭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活動難點:

  不同材料的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活動準備:

  1、樂器鈴鼓、三角鐵、木魚、小鼓、圓舞板等每人一件,琴一架,大鼓一面。各種瓶子盒子、植物種子、石子、橡皮筋若干。自制樂器一件。

  2、錄有悅音和噪音的磁帶,“大自然的聲音”的磁帶各一盤;錄音機一臺。

  3、歌曲《我們的祖國是花園》。

  4、請家長在家引導幼兒注意聽辨生活中的各種聲音,例如鐘聲,電鈴聲、喇叭聲等。

  活動過程:

  一、尋找聲音

  1、透過遊戲激發對聲音的興趣。

  小朋友,今天老師請了好多的小演員來給小朋友表演節目。配班教師報幕:“現在演出開始,首先是歌曲《閃爍的小星星》。小演員很害羞要在屏風後面演唱,我們猜一猜他是誰好不好?”(教師在屏風後邊用樂器演奏。)提問:小朋友誰在為我們唱歌?(幼兒回答樂器在唱歌)你是怎麼知道的?(聽到的聲音......)我們來看一看小樂器是怎樣來唱歌的。

  2、讓幼兒瞭解當物體發生碰撞時,就會發出聲音。

  出示樂器,幼兒自由實驗交流,怎樣可以叫樂器發出聲音。

  幼兒分組進行樂器操作,叫手中的樂器發聲。操作後請幼兒回答:你的樂器叫什麼,它是怎樣發聲的?(例如,我的樂器叫三角鐵,它是透過敲打發出聲音的)。

  3、透過操作活動感知不同材料的物體發出的聲音不同。

  相鄰的兩組幼兒交換樂器。幼兒再次感知樂器是怎樣發聲的,並說出和剛才的樂器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教師小結:不同材料的物體,經過打擊碰撞後發出的聲音不一樣。

  4、利用實驗遊戲,叫幼兒懂得聲音的產生必須是多樣物體碰撞後發生震動產生的。

  配班教師報幕:“下一個表演節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為大家表演舞蹈。”教師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動。教師:“主持人怎麼花生米不跳呢?你知道為什麼嗎?配班教師:哦我忘了,花生米說要用這面大鼓來伴奏。”教師用鼓槌敲擊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提問:花生米為什麼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你知道為什麼嗎?(引導幼兒感知鼓槌必須和鼓面發生碰撞,鼓面震動而發出鼓聲)。

  玩遊戲,怎樣叫我的樂器閉上嘴。首先叫樂器發出聲音,然後馬上阻止震動,看看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發現物體沒有震動就沒有聲音,進一步理解聲音是透過振動產生的)。

  二、製造聲音

  1、幼兒嘗試叫所有的物體發聲。

  提問:除了樂器還有什麼能發出聲音呢?幼兒在自身和活動室找出聲音,並說出透過什麼方法叫它發出聲音的。

  (1)請小朋友找一找我們的身體什麼地方能發聲音?你怎樣叫它發聲的?幼兒自由在身體尋找聲音。叫幼兒用完整的話說出。例如:我的小手會發聲,雙手一拍就出聲。

  (2) 請小朋友在活動室尋找發聲的物體。(幼兒自由去找能發聲的物體,並叫它發出聲來 )請個別幼兒說出發聲的物體是什麼,怎樣叫它發出聲音的。例如,桌子會發聲,我用手一拍,手和桌子發生碰撞就能發出聲了。

  2、操作活動。利用瓶子、盒子。石子、種子、橡皮筋等製作樂器。教師出示自制樂器,請幼兒說出它是怎麼發出聲音的,老師用什麼物品做成的。幼兒利用廢舊物品相互討論並進行樂器製作。

  提問:你的樂器是用什麼做的,它是怎樣發聲的?請有代表性的幼兒回答並進行樂器演示叫自制樂器發出聲音。

  三、分辨聲音

  1、分別播放兩段音樂錄音,請幼兒聽一聽有什麼不同的感覺?教師提問:第一段是什麼聲音?幼兒回答:小鳥的叫聲。第二段是什麼聲音?幼兒:颳風和打雷的聲音 。提問:這兩段聲音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幼兒:鳥叫的聲音好聽,風聲和雷聲不好聽。教師:你聽到不好的聲音有什麼感覺?幼兒:聽到風聲和雷聲很害怕。

  2、聽錄音“大自然的聲音”幼兒找出好聽的聲音。

  3、幼兒說一說日常生活中還有那些聲音。什麼樣的聲音好聽,什麼樣的聲音不好聽。教幼兒懂得好聽的聲音是樂音,不好聽的是噪音。

  4、教師小結:大自然中萬物透過震動和碰撞發出了好多聲音,有好聽的聲音,有不好聽的聲音,多聽不好的聲音,有害人的身體健康,所以我們在遊戲活動當中輕輕的說話,不免噪音,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

  四、結束活動

  教師和幼兒用自制的樂器為歌曲《我們的祖國是花園》進行伴奏 。

  五、活動延伸

  1、將幼兒實驗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區域活動中去,繼續探索,讓它們發出不同的聲音,並想象這像誰發出的聲音。

  2、提供動畫片,聽一聽有什麼聲音,鼓勵幼兒利用身體與物品接觸、物品與物品接觸發出各種聲音來模仿動畫片中動物走路的聲音。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教師能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的興趣設計的嘗試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較強的科學學習活動。整個活動內容新穎,有創意,組織的形式靈活,能隨機應變。而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與組織者,沒有過多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在活動中成為真正的主人。這次活動提高了幼兒的思維靈活性,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幼兒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的學習態度。

  小百科:聲音(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是透過介質(空氣或固體、液體)傳播並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最初發出振動(震動)的物體叫聲源。聲音以波的形式振動(震動)傳播。聲音是聲波透過任何物質傳播形成的運動。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15

  活動目標

  1、瞭解物體振動會發出聲音,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

  2、初步瞭解噪音的危害,喜歡欣賞悅耳的聲音,對聲音感興趣。

  3、知道製造噪音是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同時也能避免聽噪音。

  活動準備

  1、聲音:切菜的聲音,接水的聲音等。

  2、準備容易發出聲音的物品:鈴鼓、裝有黃豆的小瓶子。

  活動過程

  一、傾聽聲音。

  1、複習歌曲《山谷迴音真好聽》,在歌聲中體會聲音的美好與神奇。

  2、教師:聲音的本領可大了,不僅能告訴我們誰來了,還能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

  現在請你們閉上眼睛仔細地用耳朵聽一聽,你聽到了什麼聲音?

  二、觸物遊戲

  1、體驗猜測聲音的樂趣。

  教師:聲音真是我們的好朋友,請你上來隨便摸一樣東西,並讓它發出聲音,小朋友要猜猜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

  2、請幼兒上前遊戲,讓其他幼兒一起聽辨聲音,並說說自己的聽辨理由。

  三、操作活動,繼續感受不同的聲音,瞭解物體的振動會發出聲音。

  1、教師:看!桌子上那麼多的東西也都忍不住要發出聲音了,可它一個人發不出,需要小朋友的幫助。請你們去試試看,說說自己是用什麼辦法讓它發出聲音的。

  2、請幼兒逐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發出聲音,大家一起聽辨聲音,感受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

  四、引導幼兒討論:你喜歡什麼聲音?為什麼?

  1、組織幼兒傾聽錄音機中播放的不同聲音

  切菜的聲音

  馬桶沖水的聲音

  可怕的聲音

  敲門聲

  打雷聲

  救護車聲音

  颱風

  2、說說自己喜歡聽到什麼聲音?不喜歡聽到什麼聲音?為什麼?

  3、幼兒自由交流:自己聽過喜歡的和不喜歡的聲音,特別是要談談聽到不喜歡的聲音時,是什麼感覺?(不舒服、心煩、害怕等等。)

  五、介紹噪音的危害,教育幼兒避免聽噪音。

  1、教師:不好聽、亂糟糟的聲音我們叫它噪音,噪音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多害處。

  經常聽噪音,耳朵會變聾,還容易得心臟病。

  2、引導幼兒積極討論。

  小朋友如果到了有噪音的地方應該怎麼辦?(捂住耳朵,或者離開那裡。)

  六、教師小結並鼓勵幼兒學習控制音量的禮儀。

  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聲音,上課發言要聲音響亮是為了讓別人聽清楚;人多地方說話聲音輕是為了不影響別人,不製造噪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根據場合來確定聲音的輕或響。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16

  設計意圖:

  聲音無所不在,無所不有。對大班幼兒來說,聲音是熟悉的,但對於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卻又是陌生的,另一方面,隨著幼兒年齡增長聲音也越來越大,有的甚至喜歡故意大聲尖叫。為了培養幼兒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的學習態度和思維的靈活性及動手操作能力,培養良好的說話習慣,我設計了這節嘗試性、操作性、探索性都比較強的科學學習活動,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聲音的奇妙,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瞭解噪音和樂音,懂得在生活中避免噪音,感受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

  活動目標:

  1、發現聲音產生的原因,知道不同物體振動後發出的聲音不同。

  2、能分辨樂音和噪音,知道噪音的危害。

  活動重點:

  知道物體透過振動產生聲音,不同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活動難點:

  知道噪音的危害,在生活中避免發出噪音。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用具:碰鈴、鈴鼓、三角鐵、玻璃瓶、紙、塑膠袋、紙盒、橡皮筋、米粒。

  2、教師操作用具:鼓、各種聲音的錄音,三個裝水的玻璃杯子。

  活動過程:

  一、遊戲:“杯子會唱歌”,引起幼兒興趣。

  二、探索不同的聲音。

  1、引導幼兒嘗試讓自己的身體發出聲音的方法,如拍手、跺腳等。

  2、引導幼兒讓物體發出聲音的方法,並感知不同物體振動後發出的聲音不同。

  三、小實驗《米寶寶跳舞》,探索聲音產生的原因。

  1、幼兒將米粒放在鼓面上,敲擊鼓面,觀察發生的現象。

  2、討論米寶寶會跳舞的原因。

  3、再次進行實驗,把一隻放在鼓面上,敲擊鼓面,感受物體振動產生聲音的原理。

  小結:各種聲音,都是由於物體振動所引起的,敲鼓時聽到鼓聲,同時能摸到鼓面的振動;人能講話時由於喉嚨聲帶的振動。

  四、幫助幼兒認識樂音和噪音。

  1、教師播放兩段錄音,請幼兒聽一聽,有什麼不同的感覺?那種聲音好聽?優美好聽,聽起來很舒服的聲音被人們稱為樂音;刺耳、難聽、雜亂的聲音讓人聽了心煩,稱為噪音。

  2、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是樂音,哪些是噪音。

  3、說說噪音對我們身體的危害?聽到難聽的噪音是我們應該怎樣做?

  4、幼兒結合自身生活說說怎樣才能避免發出噪音?

  五、教師總結:

  小朋友知道了物體振動產生了聲音,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不同。好聽的聲音是樂音,難聽的聲音是噪音,今後我們要多聽樂音,保護自己的耳朵,不要聽噪音,自己更不能發出噪音。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17

  活動目標:

  1、在探索中發現並記錄物體透過振動會發出聲音。

  2、體驗用不同方式感受振動現象的有趣過程。

  活動準備:

  1、新年敲鐘影片,一段優美的鋼琴聲,一段吵雜的聲音、goldwave軟體

  2、操作材料:

  (1)鼓6只、雪花片若干,放置在鼓上

  (2)橡皮筋綁在長方形一次性塑膠碗上 6份

  (3)盛有水的小碗、勺子6份

  3、記錄表18份、筆18支

  4、漢字:聲音、振動活動過程:

  一、影片“敲鐘”匯入活動,引導幼兒進入探索聲音的話題。(材料準備:敲鐘影片、漢字“聲音”)

  1、看看說說影片內容

  2、小結:對了人們一敲,鍾就會——發出聲音,不敲,鍾就沒有聲音。

  二、探索

  1:初步瞭解聲音因振動而產生。(材料準備:操作材料及記錄紙、筆)

  1、交流討論生活中有哪些物體也會發出聲音

  2、設疑猜想:為什麼這麼多物體都會發出聲音?

  3、探索操作:

  (1)介紹操作材料(2)操作前設想:怎樣讓以上材料發出聲音?

  (3)提出操作要求及記錄要求:

  a.每種材料都要試一試

  b.把自己的發現記錄在記錄卡上

  (4)幼兒操作,教師引導

  a.大鼓:雪花片怎麼樣了?

  b.橡皮筋發什麼了變化?

  c.放了水的小碗、勺子:用勺子敲一敲,你會發現什麼呢?(碗裡的水怎麼樣了?)。

  4、交流討論:讓哪些材料發出了聲音?發現了什麼?

  5、進一步感受振動後發出聲音的狀態:兩兩幼兒邊打招呼發出聲音說“你好”,邊摸摸對方的脖子;不發出聲音說“你好”,邊摸摸對方的脖子,並交流感受。

  6、小結:原來生活中的物體因為“振動”發出了聲音,出示漢字“振動”。 當我們不讓它們動時,聲音就停止了。

  三、聽生活中的聲音,辨樂音和噪音(材料準備:鋼琴聲+吵雜聲的音樂,goldwave軟體)

  1、交流討論怎樣的聲音好聽?

  2、欣賞準備音樂,觀察軟體畫面,說說看到的現象及感受。

  3、小結延伸:那些聽上去舒服,悅耳動聽的聲音叫樂音;而有的聲音太響了,聽上去很刺耳,這樣的聲音叫噪音。回去找一找,生活中哪些是悅音,哪些是噪音?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18

  設計意圖:

  隨著幼兒身心的發展,大班幼兒對周圍環境充滿好奇,他們總是不停的看,聽,摸,動,見到新奇的東西總會去探索,去了解感興趣的事物,在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時,大家對聲音的興趣都十分濃厚。由此,一方面結合《綱要》中“強調激發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探索意識,以幼兒的實現生活為軸心開展活動”的指導,從孩子的興趣出發,並根據該年齡特點的幼兒活潑、好奇,喜歡新奇的特點,設想透過《好聽的聲音》這一活動,讓孩子們瞭解什麼是好聽的聲音,對聲音有進一步的認識。另一方面這一選材能進一步增加幼兒瞭解自然的事物,為幼兒的傾聽打下基礎。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聲音的興趣。

  2、辨別不同的聲音,知道不同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3、使幼兒樂於傾聽各種悅耳的聲音,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4、培養幼兒的操作興趣。

  活動重難點:

  傾聽悅耳的聲音,辨別不同的聲音。以激發幼兒對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傾聽能力。製作好聽的聲音,以增加幼兒的動手能力,使之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的形式瞭解聲音。

  活動準備:

  ①玩具或樂器的引出,能為幼兒帶來探索的慾望,使幼兒學習更主動.更積極。

  ②錄音機的使用為幼兒的自主學習打開了一扇窗戶,讓幼兒在優美的音樂中體會聲音給我們帶來的歡樂。

  ③識字與瓶子的,為孩子打開了動手操作的大門,讓幼兒有一種成功感和自豪感,促使幼兒在操作中與同伴大膽的進行交流,發展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同伴之間的合作。

  活動形式:小組、個別、整體

  活動過程:

  1、匯入,我採用了猜測法來進行匯入。剛開始,教師為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透過猜測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用錄音機放出小貓.小狗.火車等聲音,讓幼兒對他們的聲音感到好奇。)

  2、活動展開:

  ①玩玩具,找聲音,讓幼兒自己動手,找屬於自己喜歡的好聽的聲音。以增加幼兒的動手能力,發展幼兒的思維,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

  ②增進幼兒對聲音的瞭解,讓幼兒回憶身邊的聲音。讓幼兒能正確分辨出好聽與不好聽的聲音。正確發表自己的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

  ③自由操作好聽的聲音,增強幼兒的動手能力,使之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究。讓幼兒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求知慾。根據幼兒好奇的特點,請小朋友做喜歡的聲音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你做的好聽的聲音。我們可以幫你的聲音設計一個名字,這樣它就不會孤獨了。

  ④幼兒交流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幼兒互相交流並討論好聽聲音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好聽的聲音不刺激我們的耳朵。

  3、結束部分:

  為了讓幼兒更好的瞭解聲音,最後我們一起來到操場和草地上聽聽大自然的美妙聲音。讓幼兒親臨自然,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好聽的聲音。

  4、活動延伸:

  讓幼兒自己收集或製作好聽的聲音,也同父母一起完成。這樣能提高幼兒和父母之間的合作能力,共同找到或創造出好聽的聲音。這一環節是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的創造製作,多孩子來說這種活動是與父母增進感情並能激發幼兒自信和自主的造作能力和活動。這種充滿自信和自主的操作活動同樣具有創造性的成分,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製作好聽聲音可以使幼兒按目前的心理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在已有基礎上將自己的創造向前推進一步,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19

  活動的目的:

  1、引導幼兒在活動中自由觀察、感知、區分,從而體驗聲音的產生,懂得聲音強弱、長短、高低等粗淺的知識;

  2、培養幼兒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加操作活動,使之對各種發聲現象發生濃厚的興趣;

  3、發展幼兒的思維、口語表達能力及節奏感;

  4、透過發現聲音與人的關係,教育幼兒講禮貌、遵守紀律。

  活動準備:

  1、各種小樂器、玻璃瓶、瓶蓋、易拉罐、小塑膠桶、鐵條、小沙石等;

  2、讓幼兒在家、在外觀察各種有趣的聲音,並知道一些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活動過程:

  1、體驗聲音的產生:

  (1)我們一起來跳快樂舞;

  “請你們想一想,剛才快樂舞中所發出的聲音如啪啪啪、踏踏踏、噓噓噓、嘚嘚嘚是怎樣發出來的?”兩手拍在一起,就能拍出啪啪啪的聲音,用腳朝地面踏地時就會發出踏踏踏的聲音,用舌頭用力在口裡彈動時就會發出嘚嘚嘚有聲音,當把嘴撮起從口中用力向外噴氣時,就能發出噓噓噓的聲音。

  (2)請全體幼兒在室內用器械或身體想辦法讓東西發出聲音,引導幼兒用手用力拍門、窗,用鐵條敲扔玻璃瓶,用力拍椅子,把石頭放進易拉罐搖,把瓶扔下地,用手掌拍臉,用力揉紙等。除了剛才你們自己動手發現各種聲音,平時你們還聽見過什麼聲音?它們怎樣發聲?引導幼兒:吃飯時,聽到湯匙碰碗的聲音,水龍頭的水滴到水桶裡的聲音,洗澡時發出的聲音,用手按門玲發出的聲音,電視機開啟開關就響的聲音,回家開關門的聲音。當你們不用手或其它東西碰東西,會不會有聲音發出來?請試試。引導幼兒:兩隻手不拍在一起,沒有聲音。腳不碰地面也沒有聲音,不用手拍桌子也沒有聲音等。

  (3)小結:對了,剛才小朋友都說了,不管是什麼東西,只要動了才能發出聲音,不動它就不會發出聲音,同時教育幼兒要做一個愛動腦筋、想問題的好孩子。

  2、感知、區分聲音,初步知道聲音有強弱、長短、高低之分。

  (1)你們都聽見過什麼聲音?

  幼兒:汽車叫、小鳥叫、小狗叫、歌聲、笑聲、流水聲、喝水聲、爸爸打呼嚕聲等。

  (2)應啟發幼兒運用對比法初步掌握聲音的強弱、高低、長短。你們想一想,誰和誰相比,它們的聲音強(大聲、有力)、弱(小聲)、長的、短的、高高的、低低的?誰說的對,模仿得好、像,我們就跟他(她)學。

  幼兒:“老虎叫的聲音強,小貓叫的聲音弱”,“打雷的聲音強、閃電的聲音弱”,“公雞叫的聲音高,母雞叫的聲音低”,“小羊叫的聲音長,青蛙叫的聲音短”,“手鈴的聲音高,雙響筒的聲音低”,“火車鳴叫聲長,汽車鳴叫聲短”等。

  (3)利用聲音與人的關係對幼兒進行禮貌教育,同時對有趣的聲音做個小結。“聲音是很奇妙的,如果你是一個好孩子,那麼平常生活中你所發出的不同聲音一定很好聽,如果你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那麼你在平常生活中所發出的各種聲音,一定很難聽,甚至影響到別人。”請幼兒們自由交談,在平時自己怎樣做,才能使各種聲音發出來很好聽,才能得到老師、父母的誇獎。在幼兒園生活、學習,有些什麼聲音不應該發出來?讓幼兒們自由討論,老師指導。“小朋友經過討論,都知道什麼聲音好聽,什麼聲音不好聽?希望小朋友們無論在玩還是在學習中,都要小心不要發出難聽的聲音影響別人,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這樣老師和大家都喜歡他(她)。

  3、複習打擊樂《西班牙鬥牛士》。

  (1)全班幼兒自由選擇樂器進行合奏;

  (2)要求幼兒打擊樂器節奏穩,注意樂曲中強弱部分,用正確的方法打擊各種樂器,使它們發出動聽的聲音;

  4、以律動的“叫聲“結束活動。

  大班科學光與聲音賽跑教案 篇20

  一、活動目的:

  1、喜歡探究,嘗試發現不讓茶葉罐裡的玻璃珠發出聲響的方法。

  2、樂於與同伴交流分享探究的結果。

  二、活動準備:

  茶葉罐、玻璃珠人手一份,舊報紙、橡皮泥、水果袋等每組一份。

  三、活動過程

  (一)以送禮物引入,引導幼兒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1、幼兒自由玩響罐。

  新年快到了,陳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禮物(茶葉罐裡有一顆玻璃珠),它叫響罐,你們拿出來玩一玩吧!(椅子下面)

  2、提問,引導幼兒發現問題。

  (1)響罐裡有什麼?

  (2)提問:玩的時候會怎麼樣?聽起來怎麼樣?(幼:發出很大聲音。師:為什麼會發出這麼大的聲音呢?幼兒回答。師小結:原來茶葉罐裡有玻璃珠,搖動時玻璃珠滾來滾去,撞到了鐵的茶葉罐,就會發出嘈雜的聲音)

  3、交流、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提問: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裝在茶葉罐裡的玻璃珠聲音變小?

  幼兒猜想。

  小結:小朋友想了很多的辦法,可以用一種輔助材料隔開玻璃珠與茶葉罐,讓聲音變小。

  (二)第一次實驗,探索報紙讓茶葉罐裡的聲音變小。

  1、介紹材料

  師:那我們用報紙幫忙,讓聲音變小。

  2、提出要求

  師:小朋友在做實驗的時候要記住幾點要求。

  搖罐之前,要先把蓋子蓋緊。

  你用了多少張報紙讓聲音變小了,要記住哦。

  3、幼兒分組操作

  重點引導幼兒發現用不同數量的紙張包裹玻璃珠,發現玻璃珠發出聲音的大小不一樣。

  4、分享交流

  師:你是用什麼辦法讓茶葉罐裡的玻璃珠變小聲的?用了幾張報紙。你實驗了幾次?每次實驗結果一樣嗎?

  小結:有的小朋友用報紙把玻璃珠包住,有的用報紙塞滿整個茶葉罐,有的小朋友用報紙壓住玻璃珠,發現用越多張紙,玻璃珠發出的聲音就越小,甚至沒有聲音。

  過渡句: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茶葉罐裡的玻璃珠不發出聲音呢。老師準備了水果袋和橡皮泥,你們再來試一試、玩一玩吧。

  (三)第二次實驗,探索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方法讓茶葉罐裡的玻璃珠不發出聲音。

  1、提出要求:

  (1)每次實驗時只能用一種材料,但這兩種材料都要試試。

  (2)試一試、玩一玩,看看誰的方法能讓玻璃珠不會發出響聲,他就成功了。2、幼兒操作。

  教師重點觀察幫助實驗不成功的幼兒,提醒幼兒要讓茶葉罐裡的玻璃珠不能發出一點兒聲音,引導逐一運用材料操作、探索不同的方法。

  3、分享交流,體驗樂趣。

  重點引導幼兒描述自己的探究過程。

  (1)交流:

  A、 同伴交流。你有什麼好方法,和你旁邊的小朋友說說。

  B、 集體交流。你的玻璃珠還會發出聲音嗎?你是怎麼讓玻璃珠不再發出聲音的呢?(幼兒回答,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提升:包、一層一層蓋住、塞滿、壓等)

  (2)梳理:有的小朋友用橡皮泥固定玻璃珠,它在搖動時茶葉罐就不會滾動也就不發出聲音。有的小朋友用水果袋隔開玻璃珠撞到茶葉罐的嘈雜聲音。這可是一個好辦法。

  (四)遷移知識經驗,解決拖動椅子時發出很大聲音的問題。

  1、播放影片,發現問題。

  師:我們來欣賞一段影片,看看有什麼發現。

  2、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師:大家想個辦法來解決吧。

  (五)活動延伸: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動手包椅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