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音樂教案《大象和小蚊子》

幼兒園小班音樂教案《大象和小蚊子》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音樂教案《大象和小蚊子》,歡迎大家分享。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注意傾聽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較弱,對樂器缺乏瞭解,《大象和蚊子》這個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節是幼兒生活中的經驗,能夠吸引他們又易於理解、記憶,並透過故事情節嘗試讓幼兒來運用打擊樂配音。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集體協作能力。

  2、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重點)

  3、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難點)

  活動準備

  1、故事掛圖。

  2、大鼓一個、手鈴若干、響筒若干。

  活動過程

  匯入:透過模仿大象和小蚊子來到自己的座位上。

  孩子們,我們來學一學大象走路吧,伸著長長的鼻子,轟轟地走著。現在咱們再變成一隻小蚊子,嗡嗡地飛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好!小朋友們表現真棒!

  (一)開始部分

  認識大鼓、手鈴、響筒。(以聽辨三種不同樂器的聲音,併為後面的活動做鋪墊。)

  1、玩遊戲“小鼓會唱歌”,感受聲音的輕與重和快與慢。

  師:小朋友們,聽誰在給我們唱歌?你們認識它嗎?——小鼓。”(直接出示小鼓)

  師:“下面小鼓要唱兩首歌,大家要仔細聽一聽,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個樣?”

  幼:不一樣。第一首快,聲音輕;第二首重,聲音慢。

  2、聽聲音,感受樂器的音色,認識新樂器——響筒。

  師:接下來又是誰呢?請小朋友聽一聽這種聲音。老師告訴小朋友:這件樂器叫響筒。(並讓幼兒再次欣賞響筒的聲音,並仔細地觀察其外形)。

  3、師:“小朋友看一看,老師拿的是什麼?手鈴要講故事了,請你們仔細聽一聽,手鈴在故事裡變成了什麼?小鼓和響筒在故事裡又變成了什麼?”

  (二)基本部分

  故事《大象和蚊子》。

  1、教師結合樂器響筒、手鈴、小鼓講述故事。(伴隨樂器講故事,不僅能夠吸引幼兒,而且能夠讓幼兒瞭解到樂器的使用方法。)

  提出問題,鞏固故事。

  師:“故事裡面講的是誰和誰的事情?”(是大象和小蚊子)

  2、以樂器在故事中發出的聲響為線索,引導幼兒回憶故事的主要情節。

  師:“咚——咚——咚——的小鼓聲是誰發出的聲音?它在做什麼?”(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師:“呱——呱——呱——的呱呱筒聲在故事裡是什麼聲?是誰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那樣做?”(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趕走蚊子,不讓蚊子叮自己)

  師:“在故事裡,小鼓最後為什麼發出了‘咚!咚!’兩下重重的聲音?”(大象生氣了,使勁跺腳呢)

  師:“大象跺腳後,發生了什麼?是什麼樣子?”

  (幼兒回答並表演蚊子暈倒的樣子)

  3、老師和幼兒一同表演演奏。

  師:小朋友想自己來演奏嗎?那麼老師扮演大象,需要用小鼓和響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麼呢?(手鈴)。

  4、老師講故事,幼兒集體演奏。

  (三)結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們演奏的都非常好,現在這些樂器要回家休息了,咱們一起把他們送回去吧。(播放音樂)

  五、活動延伸:

  在表演區投放樂器,鼓勵幼兒在表演區進行表演。

  活動反思

  教學設計: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個打擊樂的教學活動,其形象幼兒比較熟悉,並且可以在幼兒已知經驗的基礎上提升現實水平。整個的活動設計是由各種打擊樂引出的故事情節,充分讓幼兒感知打擊樂與故事的融合,然後讓幼兒親身體驗演奏的.樂趣,大大激發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

  幼兒反應:

  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在剛開始瞭解各種打擊樂的時候,孩子們就表現的很認真,因為他們對聲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後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興趣,想自己能試試。第一遍老師講故事個別幼兒配樂演奏時,孩子們能夠積極配合,慢慢進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時有的幼兒已經能夠自己邊說故事情節邊配樂,可以說孩子們都樂在其中,積極參入,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

  不足和改進:

  首先我們的打擊樂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數量較少,這是需要克服的問題。

  在讓個別幼兒表演之前應該先集體進行空手練習,等孩子們完全瞭解故事情節再演奏,為後面的集體演奏打下基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