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概述地理教案

東亞概述地理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東亞概述地理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正確說出東亞的人種、主要民族和人口分佈特點。

  2.使學生正確認識沿海和內陸的經濟差異,初步形成用綜合的觀點分析區域特徵和區域差異的能力。初步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加深對協調人地關係的理解。

  3.透過蒐集各民族風土民情資料的活動,使學生提高蒐集、整理地理資料及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沿海和內陸的經濟差異。

  教學難點

  用綜合的觀點分析區域特徵和區域差異。

  教學媒體

  電視機、錄影機、投影儀、投影片、東亞地形掛圖。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上節課我佈置了一個作業,請同學們蒐集東亞地區各國各民族的風土民情資料,同學們準備得怎樣?下面就請同學們把自己準備的內容向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介紹自己準備的內容。

  【總結評價】剛才同學們分別介紹了東亞各民族的風土民情,如各民族的節日、不同的服飾、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等。同學們準備得都很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的同學還蒐集了很多圖片。講得也很精彩。這說明我們同學們平時很注意積累、整理地理資料,請同學們繼續保持。下面老師用另一種形式展示,讓同學們親眼看一看這些民族是如何歡度自己的節日的。

  【放錄影】各民族的節日。

  【總結】剛才,我們看了錄影,是不是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利用聲、像資料是積累地理資料的另一種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以後試一試。

  【轉折過渡】根據同學們的介紹知道了朝鮮、韓國的主要民族是朝鮮族,蒙古國是蒙古族,日本是大和民族,中國以漢族居多是個多民族國家。雖然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但東亞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歷史源遠流長。遠在中國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學生到中國學習科學、文化、藝術,中國也曾派遣使者東渡日本傳播建築和繪畫藝術以及醫學和宗教。鑑真高僧東渡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朝鮮的音樂、舞蹈在隋唐時就已傳入我國。當然,現在的交往更是密切,由於長期的交流,東亞各國的文化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更相近的是我們都是黃色人種,大家說一說黃色人種有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

  【啟發提問】黃皮膚、黑眼睛、黑而直的頭髮是黃種人的外部特徵。東亞是黃色人種的主要分佈區,人口超過13億,這些人口是否均勻地分佈在東亞各地呢?請同學們計算日本、蒙古人口密度,井與我國比較,看一看有什麼特點?能否說出東亞人口是如何分佈的?

  學生計算、回答。

  【指圖總結】中國人口密度為120人/km2,日本人口密度為323人/km2,蒙古人口密度為1.3人/km2。由此看來,東亞人口分佈很不均勻,東部沿海地區人口稠密,而內陸地區人口稀少。東部沿海地區也是世界人口稠密區。

  【板書】

  二、東亞的人種、民族、人口分佈

  【啟發引導】東亞人口為什麼分佈不均勻呢?為什麼主要分佈在東部沿海地區?這與東亞自然環境有沒有關係呢?

  學生討論、回答。

  【板書總結】

  【轉折過渡】自然環境上的東西差異造成東亞的人口分佈極為不均,那自然環境上的東西差異,對經濟有沒有影響?請同學們看書中“沿海與內陸的經濟差異”這部分內容並討論一下。

  討論要求:

  (1)東、西部的海陸位置對交通有何影響?

  (2)東、西部的地形、氣候對農業有何影響?哪一部分更

  適合發展耕作業?哪一部分適合發展畜牧業?

  (3)總體上著,沿海和內陸經濟有什麼差異呢?

  學生讀書、討論、回答。

  【出示投影列表總結】

  【小結】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造成了沿海和內陸經濟上的巨大差異。東部沿海經濟發達,而內陸地區相對較落後。但是,這並不等於說內陸地區沒有發展。內陸經濟也在發展中只不過受自然條件的限制,發展的速度比較緩慢。也可能有一天,內陸地區的豐富資源被開發,它的經濟發展會趕上或超過沿海地區呢!

  【佈置作業】

  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