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搖籃曲教學反思

小班搖籃曲教學反思

  音樂欣賞中學生的參與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小編收集了小班搖籃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小班搖籃曲教學反思【一】

  幼兒沒有經歷就沒有經驗。可見生活已有經驗對幼兒學習的重要性。尤其象音樂欣賞型別這種對小班幼兒而言相對較抽象的內容,更應顧及到他們的已有經驗與需要。“搖籃曲”中媽媽與孩子的愛撫、關愛等正是小班幼兒特別需要、印象深刻的生活經驗。由於小班的孩子們對父母的依戀很敏感,常常會有孩子想家,想爸爸、媽媽。幼兒認知、情感等都有了一定的積累。因此在活動中老師的引導下,幼兒更能理解音樂性質、樂意表現音樂。在欣賞《搖籃曲》時,他們不僅能用安靜柔和的嗓聲演唱,而且能用動作表示對娃娃的關心:有的幼兒做拍娃娃的動作;有的幼兒做搖搖籃的動作;還有的'幼兒做輕撫娃娃的動作,體現了美好的情感。這種生活經驗的自然整合,是活動順利開展的保障。積極豐富的情感是幼兒終身收益、也是他們當前非常需要滿足與發展的內容之一。

  活動中創設了哄寶寶睡覺的場景。透過遊戲,滿足幼兒各種情感的需要與發展。如讓幼兒扮演媽媽、爸爸。這樣在讓幼兒充分感受音樂性質的同時,滿足了幼兒非常想要模仿成人這類情感的需求。活動給予孩子的並非只是一首能哄寶寶睡覺的搖籃曲,更是一首讓每樣事物都入睡的舒緩、安靜、優美的搖籃曲。這才是搖籃曲欣賞的更高價值。

  不足之處:

  但在引導幼兒創編抱娃娃動作的時候,如果能再給幼兒多一點拓展的機會的話,也許孩子們創編出來的動作也就更加貼近生活了。

  一次活動的成功,並不代表了全部,要讓孩子們真正有發展,讓孩子們擁有更多“愛”的情感體驗和“美”的生活感受、藝術感受,教師有責任在天長日久的日常教學中滲透“愛的教育”,讓這種愛的教育價值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得以潛移默化的延續和昇華。

  小班搖籃曲教學反思【二】

  音樂欣賞中學生的參與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談談音樂欣賞教學的體會:

  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說“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就是把音樂美的魅力傳送給他們的必要的先決條件”。一節課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心理狀態有著密切的關係,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教學,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求知興趣,也能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自始至終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旺盛的經歷參與活動。興趣,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能推動學生不懈的學習。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激發興趣的匯入法很多:故事法、遊戲法、提問法、討論法等,但要根據課題,做到新穎別緻,豐富多彩,運用的好,會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慾望。而我在欣賞課〈〈搖籃曲〉〉中,就先用講故事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再讓他們能用心去聽賞音樂《搖籃曲》,感受音樂,並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去。

  音樂是聽覺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聽。而音樂欣賞是培養學生提高感受、理解、鑑賞音樂的能力,發展學生想象力以及豐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它是整個音樂教學的核心。因此,我用不同形式讓學生去欣賞這首樂曲。初聽、復聽、再分段欣賞、最後完整欣賞。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整首樂曲的情緒。

  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用音樂本身的力量使欣賞者置身於音響的天地之中。透過教學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感受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品德、智力、審美能力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去編故事、演故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們也非常願意的去想去做!整堂課在此達到了高潮!也只有以學生為審美主體讓學生參與音樂欣賞活動中去,也就是要求學生在欣賞活動中充分發揮音樂的審美功能---音樂審美知覺力和音樂審美判斷能力,更好的完成音樂的感知情感體驗,想象聯想、理解認識等活動。

  而“動”是欣賞作品的一種表現。音樂的律動和節奏都體現了一定的流動性。在教學中,我抓住學生好動的特點,把欣賞音樂與表演相結合感受和表現樂曲的情緒和內涵。在欣賞樂曲〈〈搖籃曲〉〉時,我讓學生感受歡快的情緒,並將這種情緒透過動作的形式進行創編來表現出來。

  上述幾點只是自己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參與的方法還有許多,有待透過以後的教學工作不斷的總結,探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