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二)》教學反思

《解方程(二)》教學反思

  《解方程(二)》教學完畢,趕緊反思總結一下吧,下面下面就為你介紹一下《解方程(二)》教學反思,僅供參考!

  《解方程(二)》教學反思1

  今天上了解方程(二)的內容,感覺沒什麼明顯的精彩地方。學生由於有了關於加減的等式的性質的瞭解,在透過例題中兩組方程的觀察,適當提醒學生聯絡前面學習的等式的性質,很自然的就能得出有關乘除的等式的性質。

  只是在讓學生舉例的時候,沒有學生能想到同時除以0,結果是怎樣的。只能由自己向學生提出問題,簡單討論後,很快想到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因而得出同時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的範圍。

  計算中有較多的問題,特別是很多學生對於小數的乘除法計算,有很多的錯誤,需要加強鞏固訓練。

  《解方程(二)》教學反思2

  有昨天加減法方程作鋪墊,今天乘除法方程的解答可以說是順水推舟,毫不費力。學生完全能夠透過遷移自主探索出解法。但令我頭痛的是如何引導學生會解形如a-x=b及a÷x=b方程。

  本以為按新課標教材這兩類方程小學階段不用掌握,但在學期初教材分析會上教研員明確指明:這兩類方程教師必須作為例題向學生補充講解,且屬於學生必會、考試必考內容。原因如下:1、在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中往往會出現以上兩種型別方程,教師難以迴避。2、如果教師有意迴避,會使學生產生等式的基本性質只適用於部分方程的錯誤理解。

  基於上述原因,我今天在教學完例2後為學生補充了相應內容,但教學效果較差。雖然許多學生能根據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推匯出X的值,但當要求他們根據等式的性質來解答時,嘗試成功。透過指導,全班也只有50%左右的學生基本掌握解答的方法。分析此次教學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安排的時機還不夠成熟。因為學生剛接觸解方程沒多久,還須一段時間鞏固教材中最基本的常見方程型別,而今天補充的兩種型別雖然與例題一樣,都是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但在解答第一步時不再是思考“怎樣才能使天平左邊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的問題了。學困生聽完拓展練習後,作業中出現明顯混淆的現象。如5X=1.5本應根據等式的性質直接將等號兩邊同時除以5求解的,可卻有學生先將等式兩邊同時除以X,變成了“1.5÷X=5”,  這可真是越變越複雜。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必須兩教a-x=b及a÷x=b兩類方程,你們覺得是按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教好呢,還是按等式的性質教學好呢?

  《解方程(二)》教學反思3

  今天對五年級上冊《解方程》進行了教學。本課主要對教學例一和例二進行了教學。

  一、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兩個概念;會運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簡單的方程。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安排上,儘量為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服務,因此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講解方程的解時,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目的,告訴他們:“解方程就是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個神奇的數,由此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透過練習讓學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處。既讓學生充分理解“方程的解”是一個數,“解方程”是一個過程,同時又為最後的檢驗做好充分的準備。每一次的解方程我讓孩子們看成是解謎,是尋寶,比一比看誰找的是寶石,誰找的是石頭,用你自己的方法就可以驗證。孩子們做的是津津有味,尋得異常開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本節課的知識。對於概念的理解也很紮實。

  二、在練習題的安排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當講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後,馬上進行了“填空練習”,這四個練習題的安排也是經過精心考慮的:第一個方程中的數是整數,與例題相符合,較容易。第二個方程中的數變成小數,難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個方程,又有所變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沒有變的。從課堂的教學和課後的練習看,學生對解方程掌握的還不錯。

  三、本課主要對解方程進行了解題練習。透過搶奪小紅花等遊戲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和興趣!

  四、透過本課的作業檢測,有少量學生還是對本課的內容練習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師在課下不斷的指導。

  五、學生對於方程的書寫格式掌握的很好,這一點很讓人欣喜。

  總之,“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要緊緊抓住這一點,教學質量的提高指日可待。

  《解方程(二)》教學反思4

  一、認知基礎的“頑固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熟練地掌握某種法則以後,往往就很難從另一種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也就不容易順利地實現由“過程”向“物件”的轉變。在一至四年級,學生都是根據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做計算的,它既是學生十分熟悉的運算規律,同時又為新知的學習提供了合適的基礎。方程是把已知和未知看作同等的地位,一樣參與運算,從這個角度去看,當然也可以運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做。而且,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學生是先入為主、根深蒂固的,具有相對的“頑固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排斥新學的等式的性質,導致思維的“過早封閉”。因此,大多數學生這樣做也就可以理解了。

  以前教材中,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等關係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而新教材則是借用天平遊戲使學生首先感悟“等式”,比較兩種思路:第一種方法是把未知數x優先從背景中篩選出來,依據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求出x的值;第二種方法用“結構性觀點”去看待方程,著眼於其所表明的等量關係,體現了方程思想的本質,較好地解決了中小學關於方程解法的銜接問題。《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學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質,會利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那麼,教材編排的價值是不容置疑的,即不能因為學生思維的輕車熟路,而忽視新知的教學,忽視學生數學思想的進一步提升。利用關係式這種方法解方程書寫較少,形式簡單,但教學時總碰到差生不理解關係式也記不住關係式,因此在解方程時因想不起關係式而不會解。這幾星期的教學,我發現孩子們還是比較喜歡學的,學得也不錯,教材利用天平這樣的事物原形來揭示等式的性質,把抽象的解方程的過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現出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過程是一個等式的恆等變形。教材又透過天平平衡原理過渡到等式的性質,從而利用等式的性質教學解方程,使得解方程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學生深刻認識到: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看似麻煩,實則簡單,不須思考各部分之間的關係。雖然這樣教學學生有興趣,學得不錯,但也存在侷限性,如a-x=b和a÷x=b,雖然教材沒有要求解這類方程,但試卷和相應的練習有出現,因此,有必要特別利用一些時間給學生補充講解這類方程解法。我發現用等式性質教這類方程,比較麻煩,學生學起來有一定難度。

  二、兩種方法形式上的相似引發學生思維的惰性

  第一種方法書寫較少,形式簡單。第二種方法從表面看,顯得煩瑣、麻煩,而且方程左邊的“40x÷40”可以直接簡寫成“x”,這樣從表面上看就和第一種方法一樣了。根據已有的經驗已經能夠正確地解方程了,何必又多此一舉,再去理解、掌握等式的性質呢?學生形成思維惰性,就不會再去深究思路和觀念的不同,更不會創新解法。

  方程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學生深刻認識到: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看似麻煩,實則簡單,不須思考各部分之間的關係。這時,教師再適時介紹教材之所以這樣編排是為了中小學方程解法的銜接,使學生認識到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的必要性,觀念得以更新、深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