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精選14篇)

《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精選14篇)

  本課教學主要是學習分數除以整數,讓學生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1

  《分數與除法》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基礎上,從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時,能夠藉助直觀形象的實物圖,透過動手操作、演示說明等方法,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這對於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由於我在教學時,疏忽了個別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在演示說明的時候,叫的學生少,如果能多叫幾名同學演示說明,再加上教師的及時點撥,我想這部分學生在理解這一難點時,就會比較容易了。

  二、學生不是理想化的學生,不要指望他們什麼都會,因為學生之間畢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教學"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個同學應分多少張餅?"時,我讓學生藉助圓形紙片在小組內合作進行分割,在學生動手操作時,我才發現有的同學竟然不知道該怎麼分,圓紙片拿在手上束手無策,只是眼巴巴地看著其他的同學分;小組的同學分完後,演示彙報時,有很多同學都知道怎麼分,但說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後的備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特點。

  三、小組的全員參與不夠。在小組合作進行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時,有的小組合作的效果較好,但有的小組有個別同學孤立,不能很好的與人合作,我想,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前,教師如果能讓小組長佈置好明確的任務分工,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小組合作的效果就會更好了。

  四、在教學設計環節上,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過多,使整堂課顯得很羅嗦,練習的時間就相對縮短了。在操作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兩次動手操作,都是分餅問題,分餅的目的是讓學生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學生分了兩次,但還是有的同學理解的不是很透徹,如果只讓學生分一次,把這一次的操作活動時間延長一些,彙報演示時讓每個型別的學生都有參與展示的機會,我想這樣教師就會有充足的時間在學生彙報展示的時候給予指導,使學生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

  《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2

  有效的教學設計需要圍繞三個基本問題展開:有效地把握學生認知基礎、有效地定位教學目標、有效地設計教學過程。本課教學主要是學習分數除以整數,讓學生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基礎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基礎。有了分數乘法的學習基礎,學生們能夠很快適應這一課的學習方式,本課的邏輯起點是整數除法的意義,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找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因此我從現實中的分數乘法問題和找一個數的倒數引入,幫助孩子們複習前知,當學生體會到乘除法之間的互逆關係後,再提出一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出分數除法計算的必要性,為後續的學習架好了階梯。

  在準確把握了學生的認知基礎後,如何進行準確的目標定位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本課如果僅僅關注學生是否會算了,那是不夠的,在設計中,我們還應關注表象後的更深層元素,如:學生們對算理理解了嗎?他們的思維是否得到了實質上的提升?他們的學習方法是否得到增進?他們是否有學習的積極態度?等等。因此,在本課教學目標的制定中,我的著眼點是不僅使學生會算,更是透過對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們深刻認識這樣算的道理,突出“過程性目標”。讓學生經歷塗一塗、畫一畫、算一算、說一說的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讓孩子們形成一種“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態度,獲取一種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基礎。

  教學過程是教學目標在課堂中的直接反映。教學中,我關注學生經歷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給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充分藉助圖形語言,將抽象變直觀,幫助學生體會一個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以及“除以一個整數(零除外)等於乘這個整數的倒數”方法的合理性。接著變換探索的角度,呈現一組算式,在運算、比較的過程中再次使學生驗證操作活動中發現的規律。給學生表達學習過程中體驗和感悟的空間,如:誰來說一說這種演算法是怎樣的?你的想法是怎樣的?學生在自主表達的過程中逐步積累原始體驗,再透過教師的適度點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3

  一個數除以分數是在一個數除以整數的基礎上,讓學生從一個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遷移到一個數除以分數,教材透過圖形和多個例子來證明一個數除以分數就是乘以這個分數的倒數。我採用數形結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分析題意、弄清數量關係的基礎上,理解算理、探究演算法。實際上就是先讓學生畫線段圖,用圖形語言揭示分數除法計算過程的幾何意義,然後,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將“圖”和“式”對照起來,進行分析和說理。幫助學生理解除以一個分數怎麼就可以轉化為乘它的倒數了呢?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難點是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算理。

  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定位的:

  1. 透過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算理,概括並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提高遷移類推、分析比較的綜合能力。

  3. 獲得成功的體驗,認同數學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

  在新課之前,我先做了個複習鋪墊,讓學生算算小紅步行每小時走多少千米,引出數量關係式,路程÷時間=速度。然後呈現了書本上的主題圖,把抽象的計算置於具體的情意中,透過解決“誰走得更快些”,列出分數除法的算式,接下來,讓學生根據學習經驗初步猜想“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了猜想以後,我引導學生藉助線段圖來解決小明速度的問題,感受算理,推導演算法,從而來驗證當初的猜想。這部分的數學內容我主要滲透了數形結合、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把除法轉化成乘法計算,對學生來說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是不斷引導學生髮現將2÷2/3轉化為2÷2×3表示的是先求什麼再求什麼,進而轉化為2×3/2的依據又是什麼”,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絡並把新知納入已有的認識結構的過程中,自然感受到每一步的轉化都是新、舊知識、方法的轉化。質疑:對於兩個數都是分數的除法算式適合嗎?再次組織學生透過自主探究來驗證“前面總結出的方法是不是對其他除數是分數的除法也同樣適用?”深入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這樣的設計,我意圖讓學生真實地經歷知識的探索、發現過程,從而起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的作用。

  總結出演算法之後,我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先來概括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然後又出示了一個數除以整數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透過解決一個數除以整數的計算,用比較簡練的語言概括出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將上節課與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絡,進一步理解算理,統一了演算法。

  對於這堂課,我感覺學生對於演算法比較好理解和接受,但對於算理的理解存在有很大的難度,需要在練習中慢慢去理解和體會。

  《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4

  一、設計思路:

  《分數除法三》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分數應用題的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本節課我制定了三維目標: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目標:在計算過程中,提高分數除法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並能正確的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情感目標: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的意識和技能,讓學生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並體驗成功的歡樂。傳統的教學中,一般都用總結規律的方法來解這類題目:單位“1”已知,用乘法計算;單位“1”未知,用除法或方程解答。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做法,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的嘗試,採用了開放式教學。

  教材中提供了一個主題圖,這個主題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數學資訊,創設了問題情境,讓學生對分數除法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學習的方法與幫助。首先我從關鍵句“跳繩的人數是參加活動總人數的2/9。”入手,問學生當你看到這句話,你想到什麼?這個問題比較開放,沒有固定的結論。問這個問題我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學生能夠根據老師的數學材料,透過分析、思考,提出各自不同的見解,並得到老師及同學的認可,他們內心深處會產生一種發現的快樂,一種成功的自我體驗。第二個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以分數乘法應用題的知識進行新舊知的學習遷移,得出數量關係式及表示分數意義的線段圖,為後面的方程法及代數方法解題打好基礎。

  新《課程標準》提出:“加強估算,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在完整的出示題目後,我讓學生進行估計,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學生要估算,必須要有依據,我想,大多數學生會根據線段圖進行估計,又為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埋下伏筆。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是要讓學生有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但在解決分數乘除混合問題時,學生往往難以判斷是用乘法還是用除法解答的,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鼓勵學生用方程解決除法的問題。反饋時,學生出現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我鼓勵學生用方程解決此類問題,但也有學生選擇用除法或乘法進行計算,我藉助線段圖的功能理清解題思路,並強調把這些方法做為驗證結果的方法,從而達到教材上以方程解法為主的目的。其它方法要不要作為重點分析,在黑板上要不要呈現?試教時,我呈現了學生所有的解題方法,雖然方法多樣化了,但學生並沒有真正掌握其中的方法。後來在周老師的建議下,我只呈現了方程一種方法,並強調把它作為一個主要解題方法。

  二、心得體會:

  1、在對教材內容準確把握的基礎上,注重以“人的發展為本”,靈活使用教材,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情境,使學生自我感受數學、體驗數學、實踐數學,從而激發學習和探究教學的熱情。

  2、在教學中,給學生充分提供表現、操作、研究、創造的空間,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學習,都會學習,學生的潛能就會像空氣一樣,放在多大的空間裡,它就會有多大,使每個學生的潛能發揮出來,使他們能充分享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自己的思維過程,而不能僅僅提供前人的思維結果。創設開放的教學情景,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寬鬆的思維氣氛,肯定學生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努力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想象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形成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4、要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礎。沒有探究就沒有深刻的感悟。教學中,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究解題方法,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探究不同的解題方法。使學生經歷獨立探究、小組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對“分數除法問題”的演算法有初步的感悟。

  三、不足之處

  1、本節課學習方式有些單一,師生一問一答式較多,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討論還有所缺失。

  2、鞏固練習不夠趣味性,缺少層次性。在鞏固練習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增加練習的趣味性,應多安排一些數學遊戲,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在娛樂中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達到了寓教於樂的目的。

  3、本節課缺少一些變式訓練,評價不夠到位,缺少激勵性。

  4、沒有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

  《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5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只有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最佳化學習過程,才能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分數除法簡單應用題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應用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為了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力戒傳統教學中煩瑣的分析和教條的死記,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數量。

  成功之處:

  一開始,我就改變由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傳統做法,直接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透過班級的人數引出題目,再讓學生介紹本班的情況,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時,我故意不作任何說明,透過省略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讓學生髮現問題,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絡,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並歸納出: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

  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前我曾有幸聽過幾個老教師的分數除法的課,他們對於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效率並不是特別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教學存在偏差。教師喜歡重關鍵詞語瑣碎地分析,喜歡用嚴密的語言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雖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把學生本來已經

  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學生當作學者,對本來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細碎的剖析,這樣就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教學中我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引入的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透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省去了許多煩瑣的分析和講解。

  在計算應用題的時候,我透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量關係,而讓學生死記硬背,如是、佔、比、相當於後面就是單位1;知1求幾用乘法,知幾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要求學生嚴格按照以下步驟解決此類應用題:

  1、找單位1

  2、畫線段圖

  3、列等量關係式

  4、列方程或數學算式解決。

  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不足之處:

  1、時間掌握不夠好,由於前面用的時間較多,導致了後面的練習時間已經不夠了。

  2、在課堂評價方面還需加以改進,當學生回答正確或解答出現了錯誤,沒有對學生進行評價,而學生很在乎老師的評價,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些。

  3、整節課,我表現得太多,學生的表現弱了一點,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

  4、練習設計沒有體現較強的針對性和拓展性。

  改進:

  1、對於學生每次做題的結果應該及時進行評價,讓所有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特別是在學生自己獨立猜想方法嘗試解決了分數除以分數的題目之後,應該重點鼓勵,讓他們感受快樂,增強信心,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下面的學習中去。

  2、教學中引導的語言如果能注重一些細節,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要注意以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出現在他們的面前。這樣不僅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潛能,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的輕鬆,教師教的快樂。

  《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6

  這部分內容是在前面教學分數除以整數、整數除以分數的基礎上教學的,透過這一內容的學習可以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在設計本課時主要突出讓學生充分評價和反思。 如在本節教學中,,我先請學生獨立計算,然後再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 彙報結果時,有的小組說因為整數除以分數,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都是等於乘以這個數的倒數。他們認為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也等於乘以這個數倒數。 透過交流討論,最後得出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是一個數除以分數等於這個數乘以這個分數的倒數。然後,再和前面學的整數除以分數,分數除以整數聯絡起來,得出統一適用的分數除法的法則是甲數除以乙數(0除外),等於乘以乙數的倒數。 很自然地複習了舊知識,再結合具體的算式強調轉化的過程,特別是除號要變為乘號,除數變成了它的倒數,兩個要同時變。由此推匯出分數除以分數也是這樣的,並且歸納其中的聯絡,發現其中不管是怎麼樣的分數除法都是一樣的,這樣就可以只用甲數和乙數來區別。 根據學生的分析,我及時把統一的計算法則板書在黑板上,並把變化的和不變的用不同的記號標出來。

  本節的教學中,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在主動進行探究,並總結出計算法則。而對新知識的學習,不是老師去講解。而是讓學生自主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學習空間。學生的思維是發散的,學生的方法是多樣的,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性。

  《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我認為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讓學生自己主動探索知識,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以設疑匯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究新知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發散學生的思維,小組討論交流,總結出計算分數除以整數的方法,並在小組內舉簡單的例子試算,然後小組彙報方法,學生分別說出了幾種不同的計算方法,然後老師再出示習題,用自己總結的方法去計算,最後總結出分數除以整數的最通用的方法。整個探究新知的過程都是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來完成的,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引導學生從生活例項入手學數學。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教學一開始我就改變由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傳統做法,直接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例題:量杯裡有升果汁,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出示教學掛圖)教師:你們能從這裡面找出什麼資訊?怎樣列式?為什麼?設定這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二、以探索為主線鼓勵學生演算法多樣化。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所以要將更多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動性。從問題的提出,就讓學生參與到探索和交流的數學活動中來。在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選擇,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

  三、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

  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透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教例題答案,或讓學生死記硬背計算方法等等做法,而是充分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學習以後的知識做好充分的準備。

  這節課成功之處:在教學中充分尊重了學生,使學生經歷了自主探究、自主最佳化的學習建構過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教材的創新處理,激活了學生探究的空間,探究由原來的單調、枯燥轉化為生動、多元、富有生命力,使課堂充滿靈動與智慧。緊接著的是在教學的發展過程中,我沒有侷限於此,而是再次放手,讓學生解決:量杯裡有升果汁,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檢驗自己的探究成果。

  《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8

  今天執教了一節《分數除法(一)》的數學課的教學。本課是第三單元的起始課,內容涉及到以前整數除法意義的複習,加上本節教學知識點——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和方法,設計難度除內容多外且知識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和接受,備起課來難度較大。不過越是有難度的課自己還偏偏有一種想要挑戰的心理,畢竟自己遲早是要講的,而且這樣的講課其實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自己教學水平的提高,如果只是為了一節精彩課的展示而有意避重就輕也許恰恰就失去了上課聽課評課的本意了。

  自知自己對於數學學科的造詣不是很精深,但個人感覺數學課應該要把握住幾點:教學語言凝練、具有啟發和點撥的作用;流程設計要詳略得當、突出重點、分散難點;習題設計體現由淺入深的梯度性;教學覆蓋面廣,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等等……也許是個性使然,或者是文科味道較濃的教學風格,因此執教較為枯燥乏味的數學課也很喜歡賦予它一種文質兼美的特點,喜歡讓知識性較強的數學課也能帶上情感的韻味和興趣的刺激。儘管事先對於教材進行了一番分析和思考,對於課堂情景和學生進行了預設,尤其是對自己的教學語言也做了格外的注意和設計。但實施起來之後,自己之前最擔心的問題還是出現了,由於內容過多,加上課上生成的東西自己也沒有做到較為妥當的處理,不可避免的遺憾隨之而來,即課堂效果沒有預期的理想,學生的學顯得不夠紮實和深透,自己在教學課件等一些形式的利用上與教學內容的把握上沒有達到一個有機的統一。度的失衡使得這節課不免流於形式而略顯不實,假如在個別地方善於取捨或是科學的估計四十分鐘的教學時間的容量,那麼遺憾也許會降到最低程度。

  透過今天的講課,感覺收穫很多,要學習的、要改變的、要給予學生的還有很多很多。教學,真的是一門永遠探究不完的藝術。即便今天的教學沒有任何遺憾,即便學生的表現十分精彩,但我仍然知道,自己距離那種“突破”還有著很長的一段路……。

  《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9

  “分數與除法”這一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中第一小節的內容。在學生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數的意義,知道了分數的產生等知識,學完這節課的內容將為今後學習假分數以及假分數化為整數或帶分數做好準備。所以讓學生很好的掌握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十分重要。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第一,讓學生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第二,要讓學生了解兩種分法。讓學生體會兩種分法的全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透過從解決簡單的問題入手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把6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幾張餅?把1張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張餅?把1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幾張餅?學生分別口答每人分得2張、0.5張、1/3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三個算式和得數,學生很快得出一個結論:兩數相除,商可能是整數、小數或是分數,以此作為本節課的切入點。

  讓學生明白1張餅的3/4相當於3塊餅的1/4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透過讓學生用3張圓形紙片動手分一分,並讓學生思考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人可以有幾種分法,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申出兩種含義,即1張餅的3/4以及3塊餅的1/4,同時讓學生明白1張餅的3/4相當於3塊餅的1/4,也就是3/4張餅。透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以上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探究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在本節課的教學當中,我認為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課堂上對於學生的興趣培養、激勵性的語言還有些欠缺,學生顯得不夠積極主動。性格內向的學生佔絕大多數,部分學生害怕在眾老師面前出錯,而顯得有些膽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道致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2、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太差。課堂上不能用較為準確的語言來表述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今後應予以加強。

  3、教學時間安排欠合理,課堂練習太少。

  針對以上存在的幾點不足,提出自己今後應努力的方向:

  今後要多研讀課標,熟讀教材,多與學生溝通,瞭解他們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真備課。同時還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10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後進行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不論是被除數小於、等於、或大於除數,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它們的商。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是後面學習假分數、帶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及比、百分數的基礎,所以,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如果單純地從形式上去教學分數與除法間的關係,學生能學得很紮實,但這樣一來計算3÷4=3/4的算理往往被忽視,為了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這樣來組織教學的:

  1.透過實際操作感悟新知識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情境,把一張餅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讓學生拿一張圓形紙片代表一張餅,親自動手分一分,喚起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接著出示要把3張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多少?四人一小組想辦法把3張圓形紙片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並讓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分的過程。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申出兩種含義,即每人分得1張餅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說是3張餅的四分之一,透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2、使學生清楚為什麼要用分數來表示除法算式的結果

  在學生理解了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之後,我有意識的設計了這樣幾道練習題。1÷3= 8÷9= 2÷6= 讓學生把計算結果寫在練習本上,比比看誰先算完。結果有的學生一兩秒鐘就舉起了手,而有的學生費了很長時間才寫出了計算結果。彙報之後,引導學生思考:1÷3=0.333……與1÷3=1/3 8÷9= 0.88……與8÷9= 8/9有什麼區別?學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迴圈小數表示商計算太麻煩,沒有用分數表示快捷、簡便。這時告訴學生,以後計算兩個整數 相除的商,除不盡時或商裡有小數時就用分數表示他們的商,這樣既簡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錯。

  3、藉機引申,為後續學習做好鋪墊

  第一次向學生介紹分率與數量的區別:

  ①“把一張餅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這張餅的幾分之幾?每份分得多少張餅?”

  ② "把2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長是這根繩子的幾分之幾? 每段長多少米 "

  ③"把4千克鹽平均分成5份,每份重量是鹽的總數的幾分之幾 /每份重多少千克?先讓學生明白這三道題第一問求的都是“分率”,分率沒有單位,都是把總數看做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總數的幾分之一,都是用單位“1”除以平均分的份數得到,如前三道題的分率分別是1÷4=1/4 1÷7=1/7 1÷5=1/5。而第二問都是求每份數量是多少,每份數量是有單位的,都是用總數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數得到,得數一定帶單位名稱。前三道題第二問的演算法分別是1÷4=1/4(張) 2÷7=2/7 (米)4÷5=4/5(千克)

  此處學生理解了分率和每份數量之後,為後面學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做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4、讓學生自主建構新知識

  當學生髮現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子,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后,引導學生把數字換成它們的名稱: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這時候,再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與分數的關係。多數學生寫下:a÷b=a/b,老師拿一名稍差學生的板書出來,故意表揚這位同學。正表揚卻突然轉身給這名學生作業後面一個大叉號。正當同學們都詫異的時候?問為什麼錯了?這時幾個思維靈活的先叫起來,說到:“b不能等於0!”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追問:“為什麼b不能等於0?”。我繼續用課堂中的例題把1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這塊蛋糕的1/4為例,讓學生說說這個分數中的‘4’表示什麼?”“如果把‘4’成‘0’呢?”學生恍然大悟:分母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的份數,平均分成“0”份就沒有意義了。在用字母表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時——“a÷b=a/b(b≠0)”學生經常會忘記,這裡的b不能為0。透過這樣分析,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所以在分數中分母不能為0的道理。這裡並不直接告訴學生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為0。而是透過分析一個分數的實際意義讓學生充分理解分數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所以分母不能為“0”的道理。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雖然學生對分數與除法的聯絡學生理解的比較透徹,但是它們之間還有哪些區別沒有引導學生總結出來。除法表示兩個數相除,是一種運算,是一個算式,而分數既可以表示分子與分母相除的關係,又可以表示一個數值。

  《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11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分數與除法,對於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容。而在小學階段數學知識之所以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絕不僅僅是知識演繹的結果,而是具體的模型、圖形、情景等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在設計《分數與除法》這一課時,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1、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2、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說,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儲存於學生腦海裡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整節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提供豐富的素材,經歷“數學化”過程。

  分數與除法關係的理解,是以具體可感的實物、圖片為媒介,用動手操作為方式,在豐富的表象的支撐下生成數學知識,是一個不斷豐富感性積累,並逐步抽象、建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供豐富數學學習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發現的結論,從文字表達、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經歷從複雜到簡潔,從生活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問題寓於方法,內容承載思想。

  數學學習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方法自然就寓於其中;學習內容則承載著數學思想。也就是說,數學知識本身僅僅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以知識為載體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就分數與除法而言,筆者以為如果僅僅為得出一個關係式而進行教學,僅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實際上,藉助於這個知識載體,我們還要關注蘊藏其中的歸納、比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12

  分數除法簡單應用題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應用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如何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

  一、從生活入手進行教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給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本課教學的一開始,我就改變由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傳統做法,直接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透過班級的人數引出題目:六年級男生人數是全班人數的二分之一,男生有27人,六年級有多少人?讓學生簡單計算。然後再讓學生介紹本班的情況,自編類似的應用題,交給另一部分同學解答,引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其樂無窮!

  二、關注過程,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

  教學中,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時,我故意不作任何說明,透過省略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讓學生髮現問題,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絡,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並歸納出: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

  我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往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效率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在教學中存在偏差。教師往往喜歡重關鍵詞語瑣碎地分析,喜歡用嚴密的語言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雖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把學生本來已經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學生當作學者,對本來不可理解的部分,無為地做深入的、細碎的剖析,這樣既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又起不到好的效果。教學中我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讓學生透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省去了許多煩瑣的分析和講解。教師在教學中準確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師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激勵者和課堂生活的導演,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生本主義的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計算應用題的時候,我透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量關係,而讓學生死記硬背,如是、佔、比、相當於後面就是單位1;知1求幾用乘法,知幾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在於,啟發不夠到位。教學過程中學生時有答非所問和不知怎樣答的情況,如歸納本節課中的應用題特點時,由於沒有引導學生分析數量。

  《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整數除法、分數乘法的計算和倒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成功之處:

  1.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在教學中,我透過板書課題:分數除法,讓學生進行猜想今天所學的知識與前面所學的知識有什麼聯絡,透過學生的回答,得出與整數除法、分數乘法和倒數有聯絡。然後在新課的教學中,透過例1學生非常輕易的得出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的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在例2的教學中,透過摺紙過程的演示學生可以清楚的看出:4/5÷2=4/5×1/2=2/5,發現分數除法與分數乘法、倒數之間的聯絡,從而得出分數除以整數等於分數乘這個整數的倒數。這樣透過建立最近發展區,學生絲毫沒有感到新知識有多難,而是比較輕鬆愉快地獲得新知識,同時注重了對數學轉化思想的滲透,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在學習中,原來涇渭分明的兩種運算,居然可以轉化,計算方法的每一步,其實就是新舊知識、方法的轉化。

  2.重視演算法的探索過程,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在例2的教學中,以摺紙實驗為載體,讓學生在折一折、塗一塗的過程中逐步發現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誘導學生經歷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過程,從中悟出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就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一是多少。在例3的教學中,透過畫線段圖來驗證學生的猜想,從而得出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

  不足之處:

  由於教學了三個例題,內容較多,導致練習的的時間較少,學生對於分數除法的計算不夠熟練。

  再教設計:

  調整教學環節時間的分配,縮短對分數除法意義的教學,整合例2與例3的教學內容,使例3不僅僅透過線段圖得出,也可以透過商不變規律、等式的基本性質等不同方法進行驗證。

  《分數除法》的教學反思 篇14

  該資訊窗呈現的是布藝興趣小組給幼兒園做帽子的資訊:用6米布做帽子,每頂用布2/5米,將帽子的2/3送給幼兒園。透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來學習乘除混合運算的問題,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

  “合作探索”中紅點部分解決“送給幼兒園多少頂帽子”,探索學習簡單分數的乘除混合運算,具有兩個功能,一方面是學習分數乘除混合運算的順序,一方面是分數乘除混合運算解決問題(先除後乘,除的這一步是包含除或具體數量關係)。教材安排了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是分步列式,二是列綜合算式。

  自主練習中涉及的內容及題目比較多,在新授課中要注意合理選擇使用,在練習課中要注意對比和綜合性練習。

  本資訊窗建議課時數:2課時。第一課時為新授課,教學資訊窗、合作探索及自主練習中的第4、5、6、7、9、10題;第二課時為練習課,主要處理自主練習中的其他題目。

  新授課教學建議如下

  教師可繼續承接本單元情境串的話題切入,出示資訊窗的情境,理清情境圖中包含的資訊,提出問題。

  學生一般會提一步計算的問題,教師可組織學生隨時口頭列出算式,同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提出兩步計算的問題。而後著重讓學生解決“送給幼兒園多少頂帽子?”。

  解決這一問題時,要引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因為送給幼兒園

  的帽子佔這些帽子的2 3 ,所以,要求送給幼兒園多少頂帽子,需先求出6 米布共做了多少頂帽子,然後再求出送給幼兒園多少頂帽子。這個問題的解決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以及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複合。

  在學生明確瞭解題的思路後,放手讓學生獨立列式解決,再組織全班交流。交流時,要引導學生講清解決問題的思路,並注意規範解題的具體過程,因為這是第一次接觸乘除混合運算。透過兩步應用題的解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區分分數乘、除法應用題,進一步提高解題能力和發展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因為前面有了學習的基礎,因此,學生解答不會有太大困難,可讓學生獨立解答。對其中可用方程解答的也可用方程。如果學生出現分數乘除法混合綜合算式要予以鼓勵,並引導學生注意計算過程,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

  關於自主練習。

  第1題,分數乘除法的混合運算,要注意引導學生寫清楚過程,避免乘除計算方法混淆。

  第2題是應用分數乘除法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練習時,可以引導分析解決問題所需要的資訊和數量關係,然後獨立計算,交流時著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解答第(2)問時,可以用第(1)問的結果乘3/40,還可以直接用毛線的總千克數乘3/5,只要能說清解決問題的思路,都應該給予肯定。

  第3題是分數乘除基本計算的題目。練習時,在學生獨立計算的基礎上,著重讓學生交流計算的方法,寫清計算的過程,避免乘除法的混淆。

  第4題是兩步計算的題目,時間、速度與路程的數量關係是學生所熟悉的,只是由原來的整數運算變為分數運算。所以要先讓學生自己獨立解答,然後交流。

  第7、9、11題是用連乘方法解決問題的題目,是對分數乘法知識的迴圈鞏固。練習時,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交流分析思路。

  第10題是有關長方體的題目。已知體積、長和寬,求水深。練習時,先讓學生想象出長方體魚缸裡的水呈長方體狀態,求水深就是求其高。然後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學生可能設未知數列方程,也可能用體積除以底面積列算式。交流時,注意讓學生說說解決問題的思路。

  第13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3/5 ×1/4÷3,3/5 ×(1/4÷3)或分步解答等,只要學生能解決問題且能講清思路就可以。

  第14題是一道綜合應用的題目。練習時,注意讓學生理清題中的數量關係。

  第(1)小題是一道連乘的題目,其中“百米”是較為隱藏的資訊,說明總長度為100米;

  第(2)小題是稍複雜的“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要正確地分析思路。如果一些學生有困難,教師可進行必要的提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