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治病》教學反思範文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範文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範文1

  《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內容比較簡單,以對話為主,在教學時,我也是放手讓學生質疑,解疑。在這堂課上,學生提出了幾個較有價值的問題:

  1、蔡桓公為什麼總是不聽扁鵲勸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願聽扁鵲的話,扁鵲為什麼還要幾次三番對蔡桓公說他的病呢?

  3、扁鵲可以直接告訴蔡桓公不治的後果,為什麼要一次次地說?

  對教材的思考及對教學的反思:

  第3個問題引起了紛爭,學生需要重新回到文字,仔細體會蔡桓公的性格。有的說,蔡桓公根本不會聽的,一位是天方夜譚,因為當時他覺得身體很健康。有的說,這樣將會使蔡桓公誤會更深,以為他又在故弄玄虛。有的說,如果那麼直接,說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會把扁鵲拉出去殺了,不是說“伴君如伴虎”嘛。最後再回到扁鵲這個固執偏見,自以為是,最終導致小病不醫,一命嗚呼的結果。這個問題深化了對全篇課文的理解。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範文2

  我曾執教《扁鵲治病》這課,在總結全文的時候,問學生:“學完了本課,你有什麼收穫和感受?”學生小手林立,爭著回答問題。

  A生說:“我學會了文中的生字詞,知道了‘諱疾忌醫’的含義,就是說有了病,一定要聽從大夫的囑咐,老老實實地醫治。有了缺點錯誤,也一定要聽取大家的批評,認認真真地改過。”

  B生說:“我知道扁鵲的醫術高超,不用任何檢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現在的醫生強多了,他真了不起。”

  C生說:“我知道蔡桓公太驕傲了,聽不進別人正確的勸告,我們要虛心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

  (學生們都各抒已見,說得都很好。)

  突然,學生D站起來說:“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樣,我認為扁鵲不該跑到秦國去。因為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即使不能挽回蔡桓公的命,總可以延長蔡桓公的壽命吧!生命無價!”

  聽了D的發言後,學生們都把手舉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來,或離開座位,有的則和旁邊的同學私語起來,似乎在小聲討論扁鵲的對與錯。此時,我想這是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體現他們個性的時候。於是,便稍稍做了個安靜的手勢,說:“同學們,扁鵲應該怎麼辦呢?請你們有秩序地發自己的見解,並說明理由。”(學生稍稍安靜)

  有的說:“扁鵲應該跑到秦國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桓公,說不定還會搭上自已的小命。”

  馬上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雖然蔡桓公開始不聽扁鵲的勸告,但現在他已知道錯了,肯定會配合治療,說不定會治好呢!”

  緊接著,一學生反駁說:“蔡桓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現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說:“扁鵲在初遇蔡桓公時,就應想法設法讓蔡桓公配合治療。這樣,扁鵲不但救了蔡恆公的命,也許還會得到好多珍寶呢!”

  (就這樣你來我往的,下課的鈴聲響了。)

  作為教師,我並沒有到此為止,急於下結論,而是趁熱打鐵,讓學生在課後去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寫話題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鵲……》

  【分析與反思】

  以上教學片段真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也是我沒有預料到的。但學生的回答卻讓我看到了學生的世界是充滿無限想象力的,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並富有開拓性,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學片段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的新觀念:

  一、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

  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幹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在規範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扁鵲的做法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他應該怎麼做呢?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談到了“生命無價”的深刻含義,有的甚至將扁鵲與現在的醫生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

  二、開放式教學思想的體現

  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並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以上教學片段就是體現了學生對課文人物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去欣賞。

  三、重視語文的薰陶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的表述中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從學生髮展的內在需要出發,注意不脫離語文學科的'特點,將價值觀的引導與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聯絡起來。《扁鵲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教師在注意上述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多種表達。

  三“勸”一“跑”──《扁鵲治病》教學故事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範文3

  第三節課是語文課,將要學習寓言故事《扁鵲治病》,趁著學生第二節課到室外上體育課之機,我早早地在黑板上寫下了三個越來越大的“勸”字和一個“跑”字,如下:勸

  勸

  勸

  跑。

  第二節課下了,同學們滿頭大汗地陸續回到了教室,我趕快裝作回辦公室拿教具與他們“擦肩而過”,其實卻在暗中留意他們的表現:只見張慧等幾個平時不大作聲的女孩先注意到了黑板上的幾個字,她們沒有出聲,邊看黑板邊向自己的座位走去,由於沒顧得上看路,張慧差點被伸出的桌腿絆倒了。緊接著,快言快語的張之晗發現了,“這是幹什麼嘍!”他盯著這幾個字發話後,議論聲便此起彼伏,“怎麼寫三個‘勸’字,還有一個‘跑’字呢?”“這是梁老師寫的吧!”……此時,我明白,下一節課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學生的注意力已經在不經意間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終於到了第三節課時間,“上課”“起立”師生問候剛完畢,最沒有“紀律觀念”的左一夫不舉手就發話了,“梁老師,您怎麼在黑板上寫了三個‘勸’字,還有一個‘跑’字”我故作驚訝裝,激勵並推波助瀾道:“你發現了問題,不錯啊,愛動腦筋,乾脆老師給你們的幾分鐘時間,看看你們還能就這幾個字提出哪些問題”話音剛落,學生的小手如樹林般高高舉起。“梁老師,您怎麼只寫‘勸’和‘跑’,不寫別的字”“怎麼寫三個‘勸’字,而只寫一個‘跑’字”“為什麼勸字不寫一樣大,而是從小變大”……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一股腦兒全丟擲來了。

  我知道,是時候了,於是,話鋒一轉,說道:“你們真會提問啊,梁老師都差點被你們的問題淹沒了,老師想說,會提問質疑的同學是聰明的同學,老師還想說,提出問題後能自己想辦法解決的同學是更加聰明的同學,你們想做這樣的同學嗎?”“想──”響亮的回答聲衝破門窗傳得很遠很遠。“可是答案就在我們今天學習的寓言故事《扁鵲治病》這篇課文中,你們找找看吧!”一聲令下,學生脹紅著小臉迫不及待地讀起書來。看著他們,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群提著小籃拾貝殼的孩子,他們在找尋,他們在比較,他們在嬉戲,他們在歡笑……

  “老師,我知道了”“我也知道了”我被他們喚醒了。

  “說說吧!”

  “因為蔡桓公生病了,扁鵲三次勸他,所以梁老師寫了三個‘勸’字。”

  “我還知道蔡恆公不聽勸告,最後扁鵲發現他的病無法醫治,就不再勸他,但又怕蔡恆公責怪自己治不好病,於是提前跑到蔡國去了,所以梁老師寫了一個‘跑’字。”

  “那為什麼三個‘勸’字越寫越大呢?”

  “這個我知道”,一向沉穩而又愛動腦筋的任浪終於忍不住了,“因為蔡桓公的病越來越厲害,扁鵲越來越著急,也是越來越努力地勸他治病,所以三個‘勸’字越來越大!”

  “從哪兒可以看出蔡桓公的病越來嚴重。另外,能透過你的朗讀讓大家感覺到蔡桓公的病越來越嚴重,扁鵲也是越來越著急地勸告嗎?”

  理解課文內容這個教學重點就這樣在輕鬆,愉快的師生,生生對話中有序地展開著,“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幫助,不能掩飾自己的錯誤缺點,不要諱病忌治”這一寓意的揭示也在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語言文字中順利地得出了。

  當學生或扮蔡桓公或扮扁鵲,興趣盎然地分角色朗讀,表演時,我在心中暗暗地感慨,誰說孩子們越來越不喜歡學習,誰說我們的孩子越來越沒有創意,只要為師者,巧設教學環節,他們就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就是一個個等待點燃的火炬!我要為此而努力!

最近訪問